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总结篇一
徐振宇(2010/5/12)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于2003年12月正式揭牌,一直致力于学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历经七年的蜕变,已经成长为一个制度完善,纪律严明,特色显著的学生组织。我们始终围绕着“理论知识的学习园地,青年党员的教育基地,学生党建的活动阵地,先锋骨干的培养源地,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四地一园”的办家理念,努力将党员之家建设成为师大学子的精神家园。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开展了“树大学生党员形象,做新时期学子楷模”、“服务同学,引领先进”等十二大系列活动。
现在,由我代表党员之家全体管理干部向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汇报本学年党员之家工作的开展情况。下面我将从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对外交流这三方面内容进行汇报。
一、组织建设
党员之家承担着阅览室、活动室、网站、入党知识咨询、播放红色影片等管理和服务工作,这要求管理干部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扎实的业务能力。因此,党员之家非常重视管理干部招聘环节,通过层层筛选和考察,择优录取为新一届管理团体并顺利做好新老交接工作。另外,党员之家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提高组织整体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保证党员之家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详细介绍我们的组织建设。
1.制度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促成组织长远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学期初,我们在原有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了党员之家的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了党员之家值班制度、例会制度、报刊领取制度及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改进了党员之家会议室借用制度及会议室使用多媒体设备须知,重申了书刊阅览及借用细则和财务制度细则。并及时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有了这些规范的制度,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组织更加成熟了。
2.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党员之家管理干部做好工作、服务同学的前提。本学年,我们针对管理干部自身开展了以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文明礼仪、团队精神为内容的系列学习活动;并在每周例会上增设了内部学习环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实现共同提升,共同进步。
在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同时,合理的分工是党员之家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本学年,我们采取了横、纵二维分组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组织结构,切实提高了管理干部的工作效率。
3.联络员队伍建设
本学年初,党员之家更新了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队伍,制定了联络员工作职责、管理办法、会议制度、评比标准等一系列制度,通过每月一次的联络员例会,及时向各学院传达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相关信息;通过反馈了解各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情况。一年内,我们还组织了数次交流活动(向中国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同志理论学习会、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理论学习会和联络员自炊活动等),增进了校、院学生党员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今后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宣传和推广。
二、活动开展
本学年,校党员之家开展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做示范型党员”两个系列活动,主要可分为常规活动、品牌活动和专题活动三块内容。
1.常规活动
活动一:优秀影片展播及影评征集比赛
为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员之家每月都会以党员模范、革命历程、励志成才等主题进行红色电影展播。截止目前,本学年观影人数已达五百余人。本学年,党员之家还成功举办了影评征文比赛,总共收到影评70篇,这不仅能够增进党员之家和广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党员的理论知识水平。
活动二:学生党建课题调研活动
为提高学生党员的调研能力,为以后的学生党建工作找到参考论据,本学年,党员之家开展了第二期学生党建课题调研活动,来自法政、人文等8个学院以及校党员之家的9份课题成功立项。与此同时,我们还顺利完成了第一期5份党建课题的结题工作。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将党建课题调研成果制作成论文集,作为校党委组织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参考。
2.品牌活动
活动一: 党员先锋讲坛
党员先锋讲坛的创办旨在挖掘、培养、树立一批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成绩突出、影响良好的先进典型,并以点带面,形成树立党员整体形象、争当优秀党员的良好风气。讲坛从举办到上学年止,每学期开展一次,已成功开展了四讲。本学年,我们也已成功开展了党员先锋讲坛第五讲——“征途”,来自法政学院的学生党员王春雨、郑基和来自数理信息学院的优秀学生党员李硕英分别围绕学习和学生工作两方面向大家讲述了他们四年的征程,向在场观众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党员先锋讲坛第六讲——“追梦”将在稍后与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初阳、外国语、行知学院的三位优秀学生党员的心声,回顾他们的追梦之旅。
活动二:庆祝党员政治生日活动
庆祝党员政治生日的创办旨在激发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形成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铭记党的誓言,发挥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本活动主要以支部为单位统一组织当日为入党纪念日的党员到校党员之家开展庆祝党员第二生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同唱国际歌,并由我们工作人员送上暖心卡以及心灵收纳瓶,在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党员在我们的留言本上写下了他们的生日感言,并把自己的愿望纳入心灵收纳瓶。本学年,来自人文、经管、国际、地理环境、职教等学院的学生党支部积极响应了我们的号召,分别以各自独特的形式开展了庆祝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在活动中各位学生党员纷纷表示,党员政治生日活动不仅加强了党员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自身的党员意识,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3.专题活动
活动一:手绘六十米长卷,共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
为庆祝祖国六十周年华诞,展现建国以来翻天覆地新变化,颂扬六十年来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上学期,我们开展了“手绘六十米长卷,共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活动,来自十八个学院的学生党员代表一同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挥墨添彩,共谱爱国画卷。活动开展过程中,吸引了不少教师和学生围观,三十四幅黑白景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变得缤纷斑斓,同学们纷纷留言献礼祖国,以表达对祖**亲的热爱崇敬之情。
活动二: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研讨会
本学期,我们主持了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研讨会,各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在会上踊跃发言,献计献策,大家就《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学生党建联络员管理办法》、《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优秀学生党建联络员评定标准》两个文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重点针对优秀党建联络员评比和新老联络员交接工作等机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真听取并详细记录了每个建议,对联络员们的提问也作了相应的回答,并在会后整理出了更科学、合理的制度草案。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基本解决了学生党建联络员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意义,完善了校党员之家与各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联络体制。
三、对外交流
1.网络平台搭建
党员之家网站是广大师生和兄弟院校了解我们党员之家的一扇电子大门,在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建设、校院两级党员之家联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学年,我们除了利用网站“新闻动态”及时报道了我们党员之家的本学年开展的各类活动外,还鼓励各学院向我们网站的“支部视角”、“先进风采”、“学习心得”等栏目投稿,为各个学院支部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经统计,共收到来自各学院的投稿40余篇,我们及时地进行审核修改对投稿进行了发布。
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浙江省学生党员之家qq交流群”、“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新浪博客”、“浙江师范大学党员之家人人网”等网络平台,构建与其他兄弟院校党员之家的交流体系,展现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风采。
2.阅览室建设
党员之家阅览室藏书近千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计算机、哲学、外语等方面,并配置《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科学时报》、《党员文摘》、《共产党员》、《大学生》、《南风窗》、《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自成立起,就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不仅提供了党员之家管理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的园地,同时更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园地。一年内共有百余人次前来阅读,借阅书籍者达120人次。
3.党员活动室建设
党员活动室自党员之家成立后随之建立,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空调、会议桌椅、党旗、国际歌等设备,环境优越,是党支部、广大党员和积极分子主持会议、开展活动的理想场所。经统计,本学年活动室总共借用次数为90余次。
4.党建信息窗建设
作为与广大同学的交流平台与互动空间,党员之家信息窗于2007年建成并邀请学院各个支部参与互动,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公开化,拉近了与广大学生的距离,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营造学生党建活动的良好氛围;当然,这也是我们党员之家一个很好的对外宣传窗口。本学年,党员之家信息窗展出了“党员之家简介”、“党员之家阅览室简介”、“党员之家优秀电影展播”、“党建活动”四块内容。本学期,共有来自初阳、经管、人文、生化、国际等数个学院通过党建信息窗展示了各自学院的学生党建活动。
最后,简要介绍一下院级党员之家的建设情况。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全校仅有一个党员之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党员的需要,因此各学院陆续建设了院级党员之家,目前共有12个,分别是经管学院党员之家、法政学院党员之家、教育学院党员之家、人文学院党员之家、外语学院党员之家、文传学院党员之家、数理信息学院党员之家、生化学院党员之家、工学院党员之家、职教学院党员之家、国际学院党员之家、行知学院党员之家。
其中经管学院党员之家开展了党建活动进公寓、预备党员转正答辩会、党情流动日记等特色活动;法政学院党员之家立足网络平台,独树一帜,开展了学生党员博客大赛等特色活动;外语学院党员之家开展了党员述职答辩、党代表考核等特色活动;数理信息学院党员之家立足校情、创新思路,探索出“述职答辩”、阳光助学基金、“党员满意度测评”等一些党员教育的好方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生化学院党员之家开展了红色影片展播、优秀学生党员经验交流会等特色活动;国际学院党员之家开展了学生党员模拟求职生存实践等特色活动„„
明年,我们将就院级党员之家建设召开现场交流会,取长补短,积极完善我校学生党建组织体系,将党员之家建设成为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学生组织。
以上是我们党员之家本学年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所有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有关领导、老师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的积极配合。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党员之家成长的老师、担任学生党建工作联络员的同学、为党员之家发展做出努力的七届兄弟姐妹表示感谢!我们将再接再厉,实践“服务同学,引领先进”的承诺,为着目标,为着理想,承优创新,踏歌前行!
谢谢大家!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总结篇二
浙江万龙轴瓦有限公司党建工作汇报
2012年,本公司以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建设,规范党的建设工作。现将今年以来本企业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为将党建活动做实做细,本公司党支部迅速组织宣传发动工作,按照镇党建工作的要求,全面部署党建工作。公司党支部在班子专题会上指出,开展党建工作是公司党支部常抓事项,公司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以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学习贯彻工作,进一步增强公司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全面提高公司党建工作水平。会上,还组织大家学习了《党章》和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要求,并要求人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通过研究部署,集中学习和积极组织推进,公司党建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此外在“五个基本建设”、“五五”工作模式落实情况方面: 我公司切实加强 “五个基本建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严格按照非公企业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活动的要求,狠抓落实,有效地推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了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活动动员大会,统一全体党员思想。
我公司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个别党员学习自觉性不够,执行制度还不够落实等。今后,我们将积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加强学习,组织党员学习党建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党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
2、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我公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浙江万龙轴瓦有限公司党支部
2012年10月31日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总结篇三
浙江四月份下点工作总结汇报
各位领导大家好: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省认真系统的做了前期宣传工作,详细、准确的了解了当地的学校分布、具体位置、高考人数、考点设置等有关情况。落实了各招生点的宾馆具体位置。达到了前期下点的预期目的。现将具体情况分一下五点做一汇报:
第一、从下点宣传人员做一汇报
我省共设七个招生点,校直属点共有工作人员14名,(其中老师11人,毕业生3人)。此次下点老师9人,毕业生3人。在校生14人。有两名老师未下点,阳分别为阳坊校区专职老师赵静,商学院班主任郎风雷。(原因是本职工作为未下点)。第二、进班进校的宣传情况
由于浙江省大部分地市高中位置较为偏僻,多在郊区或乡镇,工作起来就比较费时费力。结合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相近地市相互结合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所有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下,通过近十天艰苦工作,我省共进高中139所,进班843个,搜集有效信息九百多条。
第三、宾馆预订情况
我省七个点有六个点已完全确定宾馆位置,温州的教育宾馆由于内部调整,故而没有最终确定房间号,但已确定入住该宾馆。我省今年大部分招生点仍在原来宾馆,只有温州、台州、宁波根据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更换了宾馆位置。温州由原本来的鹿城宾馆换为教育宾馆,台州由原来的腾华宾馆换为锦江宾馆,宁
波由于去年没有设点今年住在友联宾馆。各个店的老师在定好宾馆之后都配备好了当地的通讯工具、地图、熟悉了所管辖区域的人文地理。
第四、在宣传过程中具体的存在的问题和其他院校的有关情况
在今年的宣传过程中发现浙江竞争最为激烈的就是本省的民办高自考院校,他们的校直属点一延伸到各个县市,且让我们意识到对媒体的关注。谨防当地学校捣乱。当地的学校在宣传时策略有所改变他们并没有大量发简章,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大海报在学校里边和校门口等地方贴,还有就是悬挂条幅,宣传效果还是可以的。
第五、我们现存的问题和建议
1,我们浙江各地市高中较为分散且多在乡镇。所以建议学校尽可能早几天让我们下点。这样我们可以在学校突出地段挂条幅等宣传,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
2,学习其他兄弟院校发挥海报的宣传力度,所以想请学校多给海报。
通过前期的下点宣传,感觉得到我们浙江还是有市场的,最主要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我们的招生工作,通过宣传的效果我们有了更加强筋的激情。我相信我们会圆满完成学校给的任务。最后也祝愿我们人文有更辉煌的09年。
汇报人浙江省负责:杨勇
2009年5月7日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总结篇四
浙江现象 浙江模式 浙江经验
陈一新
2009年第4期——他山之石
浙江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所谓“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缺国家资金投入、缺特殊优惠政策的情况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并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332元增加到20574元,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165元增加到8265元,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出口总额由第14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目前浙江的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居第5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浙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其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25个欠发达县市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市化率从14.5%上升到57.2%,由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到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评估公布,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浙江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所谓“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区块、大产业”,“小资源、大制造”,“小资本、大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这与浙江工业化的国内背景、要素禀赋、发展路径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日用轻工产品严重短缺,买方市场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浙江走的是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民白手起家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既缺资金又缺技术,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其技术、资本、设备的进入门槛较低,符合他们的创业需求。区域产业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在推进产业升级过程中,由于小商品性价比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覆盖面广,许多产品占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1/3以上,使浙江轻工业发展优势继续保持,以小商品为主的特征没有改变。因小企业缺乏构建自有营销网络的实力,小商品销售需要公共营销平台的服务,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应运而生,浙江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
“小企业、大协作”。浙江农村工业化蔚为壮观的景象就是小企业高速繁衍。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近乎“铺地板”式地快速发展,是浙江经济赶超发展在企业层面的生动体现。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市场竞争力较弱,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技术难度、企业的管理费用和产品的制造成本,增强了浙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随着产业的发展提升,这种“小区块、大产业”的块状经济,逐步向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共同构筑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针对自身发展的先天不足,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省外国外资源,获取加快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浙江人在缺乏本地资源的条件下,善于做“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的文章。如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就是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浙江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全省有45万家私营企业和181万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0万元左右。这些小资本的个私企业,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雄厚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社会事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展,并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2007年,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2.5%,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54.5%。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所谓“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和根本追求。具体来看,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加大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力度,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总结篇五
浙江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史。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认真研究“浙江现象”、深入探讨“浙江模式”、全面总结“浙江经验”、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对于我们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浙江科学发展,再创浙江发展新辉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浙江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浙江现象”,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缺陆域自然资源、国家资金投入、特殊优惠政策的条件下,浙江人民不等不靠不要,坚持自主自强自立,善于“无中生有”,敢于“小题大做”,勇于创业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转变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转变并向全面小康迈进。“浙江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富、省强。
——民富,主要表现为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高、增长快、差距小,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1978年到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2%,由全国第9位上升到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7年和23年保持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3、0.35,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5.6%和59.1%,下降到2007年的34.7%和36.4%。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99年全省实现了总体小康目标,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90%。
——省强,主要表现为经济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从经济综合实力看,1978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14位上升到第5位。
从区域创新能力看,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知识获取能力居第3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4位,专利申请量居第3位,专利授权量居第2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第1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均列全国第2位。
从协调发展能力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长期保持在2.5∶1左右,差别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时期,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贫困乡镇全部脱贫目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评估公布,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居全国第3位。
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看,全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居全国第3位。据国家有关部门评估公布,浙江为全国6个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优良的省份之一,浙江可持续发展能力列全国省区第1位。
“浙江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浙江模式”的研究日渐深入。“浙江模式”,就是立足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注重民富、实现民享的民本型、内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全民创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民营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济体系是浙江模式的重要内涵。浙江工业化发端于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大多数产业根植于本地,从原始资本积累开始,从家庭工业起步,从小商品生产入手,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自我积累、自行生长的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内生工业化性质。民本型、内源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彰显了浙江的经济特色,造就了浙江的经济活力。浙江模式最基本特征是:
——“小商品、大市场”。浙江许多企业生产的大都是小商品,形成以日用轻工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发展日用小商品生产,技术、资本、设备的门槛较低,符合群众的创业需求。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是浙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市场,作为小商品的主要销售渠道,逐步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有力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
——“小企业、大协作”。专业市场、民间资金、股份合作制共同构成小企业生长的肥沃土壤。小企业通常势单力薄,但浙江小企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以市场为基础、以协作为纽带,依托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大协作”的机制优势弥补了企业“小而散”的劣势,既保持机制灵活优势,又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具有“无形大工厂”的发展特色。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技术难度、企业管理费用和产品制造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小区块、大产业”。与小企业裂变复制的生长方式相对应,浙江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地理上高度集聚,出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现象。这种“块状经济”既具有企业相互竞争的活力,又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区域品牌逐步打响,在小区域内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大产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同类产品的重要加工制造基地。
——“小资源、大制造”。浙江人针对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创造和利用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借助市场力量,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优”,形成了生产原料与产品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格局。依托这种“零资源经济”,走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并向创造大省迈进。
——“小资本、大经营”。浙江经济最活跃的主体是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企业规模小,单个资本量不大,2007年户均注册资本仅为40万元左右。他们敏于“以小见大”,善于“以小做大”,敢于“以小搏大”,实现了小资本、大经营。他们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不仅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大胆跳出“家门、省门、国门”,努力“走出去”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浙江人经济”现象。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创汇额等4项指标,已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
——“小城市、大经济”。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进浙江城市化的主要力量,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小城市和中心镇。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城市化格局。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推出“强县扩权”政策,努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做强做大。
“浙江经验”值得全面总结
“浙江经验”,就是浙江人民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生动实践的概括,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富民优先、富民强省成功做法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体现。“浙江经验”最具特色的内涵是:探索了符合浙江发展实际的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根本方法、根本追求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最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主要有:
——率先改革、敢为人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动力。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党建工作创新,在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率先改革,创造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为区域赶超发展赢得了先机。率先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率先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了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机制;率先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尊重群众、激发创造,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途径。浙江人民具有脱贫致富的创业热情、勇于探索的创新激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尊重民意、依靠民力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尊重、保护、支持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方法。浙江一直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注重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强县(市)扩权,促进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着力打造平安浙江和法治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党政有为、科学施政,是推动浙江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坚定、清醒、有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放手让人民群众干事业,又积极引领人民群众创大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到实处。
“浙江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要求,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推动浙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到“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发展,再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浙江精神的提升,其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创业创新。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浙江人民把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变为高涨的创业致富热情,无论在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信念从不动摇。即使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浙江人仍然想方设法发展家庭副业,“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又长;即使别人瞧不起的艰苦行当,浙江人不畏艰辛,甘于从中干起,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即使在完全陌生的领域,浙江人也敢于摸爬滚打,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修鞋匠、泥瓦匠、理发匠、供销员、采购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开路先锋,创业精神已成为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敢为人先、开放图强、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浙江人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批私营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浙江人的创新观念也体现在党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制、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建
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浙江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创新观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现象”、“浙江模式”、“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创举,是浙江人民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入研究“浙江现象”,不断完善提升“浙江模式”,不断总结发展“浙江经验”,不断弘扬丰富“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新使命,需要继续为之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新的贡献。
(作者陈一新系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