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一
我的问题回答完毕,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同学们都爱吃水果吧,这里有个梨子和苹果,你想吃那个?梨,梨,它的个头大,个头大?这位同学是在比较它们的什么? 生:体积
师:谁能说下体积指的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师: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长方体,体积分别是2和4立方厘米,数个数就可以知道。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是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体积的,真聪明,你们来看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体积能直接判断出来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不能直接看出来,怎样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能不能通过测量计算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就想问大家了,测量什么呢?你们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什么有关呢?猜猜看~ 生:长,越长的物体越大 生:宽也有关系
师:很好,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具,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下面开始吧,组内注意分工,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第一组先来。
生: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师2厘米,宽师3厘米,高师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得出了不同的长方体,现在看看数据跟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生:很一致,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汇总成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中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很好,再仔细观察一下,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内继续探讨。师:谁发现了,就你吧!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如果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将长方体的体积表示出来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需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才能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长宽高的数据
师:很好,举个例子: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全班动笔做一做,你来说说怎么做的? 生:7*4*3=84 师:正确吗?说的很有条理,如果有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师6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你会吗?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
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长宽高都是6厘米,师:这样的图形怎么计算体积?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用字母表示 v=a*a*a=a3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生:正方体师特殊的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就来用用这些公式。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都想啊,好,那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老师刚才买了一本笔记本,猜一猜。我花了多少钱?你说,2元5角,多少元呢?2.5元,再来,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多少米?1米6,对1.6米。猜一猜自制数位表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来说,宽15厘米,长25厘米,这是我们猜出来的,怎么验证咱们的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量一量,很好,老师提前量好了,来看看与我们猜的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吗?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师: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小数,老师带来了这个,谁认识?对啦,米尺非常准确,我们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分,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应该是多长,对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思考一下,你来说,分数1|10,小数0.1,很好,如果是3分米、7分米呢?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内容。完成了吗?谁说说看?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7分米就是7|10米,也是0.7米,好,0.3米里面有几个0.1?0.7米里面有几个0.1?仔细观察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来说说你的发现:分数分母都是10,都是零点几的小数。
师:你们已经发现了,像0.1、0.3、0.7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右边有一位小数,我们称它为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也就是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很正确,我们把分母时候10的分数写成了一位小数,那两位小数呢?
师:我们刚才把1米的尺子分成了10份,每一份师1分米,如果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10份,想想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来说,100份。
师: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现在来看放大图,请想一想,把1米的尺子分成100份,用米做单位,每一份是多长?每一份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如果继续平分,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用米做单位,一份可以怎么表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前后小组内讨论并完成课本中的内容,讨论完了吗?你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4厘米用分数和小数怎么表示?那8厘米呢?你来补充。哪个小组探究了平均分成1000份的,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 生:1|1000米,0.001米
师:除了这些,你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你来说说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也就是百分之几,真会归纳,还有呢?你补充,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了三位小数。结合上面的探究,谁能帮老师总结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
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可以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也可以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读完了吗?你来说说你的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可以再进一步说说吗?你来补充,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对啦,计数单位分别是0.0
1、0.001,好,它们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10,非常的好我们今天再一次深入研究了小数,谁能说说今天都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想一想,你来说,很好,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怎么来的,还有呢?相邻两位小数的进率,很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好,下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抽象归纳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4、总结反思,深化重点
5、布置作业
亿以内数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亿以内数的认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好,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同学们请坐,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想看吗?都想看是吗?你来说说看是什么呢?对,是大熊猫,非常的棒!看到大熊猫,你能想到我们国家的哪个省呢?诶,谁来说?谁的知识比较渊博,好你来说,呀,四川省,很好,咱们大熊猫的故乡就在咱们的四川省,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四川省除了大熊猫意外还有什么呢?奥,你得到了一个数学的数字,这个数字你会读吗?这是我们四川省的人口数量,你说说看,非常的大,这样的数里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你知道吗?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师:好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我们学习数,认识数的时候,需要用一个什么工具啊,需要一个工具?你说说看,对,计数器,计数器到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么大的数吗?老师今天把这个宝贝也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我们以前通过计数器认识了谁,你说说看,奥,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还有咱们的千位,很好,在千的后面还有谁呢?你来说说看,还有万,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拨算珠,拨到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神奇的事情呢,好,跟着老师一起来拨,一万,两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万,十万,唉,老师拨的过去吗?没有珠子可以拨了,怎么办,奥,这位同学说的可真是准确,要进位了,他说,我们九万拨完了,不可以往下拨了,那这表示9个一万,下面就应该是10个一万了,十个一万是几万呢?对了,眼睛尖的同学在咱们的计数器上已经看到了是十万位,非常的好,怎么把9个珠子给他拨过去,好,我们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那表示的就是一个十万,一个十万是几万啊?大家一起说,是10个一万,好那么我们继续拨,老师有一个新的想法,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起来给怎么拨拨看,好不好?好,就请你吧,你上来带领同学们拨,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很好,我们拨完了,发现了没有拨到九十万的时候又不可以拨了,怎么办?进到咱们的百万位当中去,在百万位拨一个珠子下来,这表示的是什么呢?动脑筋想一想,好,你来说,表示的是100万,是多少个十万呢?啊,对了。是十个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那比一百万还要大的数是多少呢?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拿出自己的计数器然后跟同学拨一拨,看你们还能发现谁,好,下面开始,同学们拨完了没有,老师发现你们数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好,你代表你的同桌,来给咱们汇报一下吧。奥,你发现拨到900万的时候也一样要进位了,所以在千万位上拨了一个珠子表示的是1000万,很好同学们你们告诉他,1000万是多少个100万,对了,是10个100万,非常好,那比千万位还要打的数是多少?你来说,是咱们的亿位,一亿表示的是多少?10个1000万,好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说一下,10个一万是10万,10个百万是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边说边拍手)很好,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计数单位呢?谁来总结?你来说说看,他说: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还有亿,很好,那咱们以前又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这些计数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特别是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你能给这些计数单位排一排顺序吗?好,老师请你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来讨论下,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说忘记了没关系看咱们的大屏幕,大屏幕上有提示,好下面开始,同学们讨论完毕了吗?老师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你们讨论的一些结论,下面呢我们请一些同学代表你们的小组来给老师汇报下,给全班同学汇报下好不好,就请你吧,你来说说看,他说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他们的进率是10,为什么?说的真有条理,十个十万是百万,所以百万是十万的十倍,我们知道了进率,还有呢?哪个小组把我们的顺序给排出来了,啊。你上台来给咱们展示,同学们,他写的对不对,非常的准确,咱们的计数单位就是以这样的顺序呈现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观察下咱们的计数单位,它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呢?如果让你们来给这些计数单位分类的话,你们会怎么分?啊,你来说说看,分类你不会,但是你发现,有一些计数单位都是跟万有关的,诶,你举举例子,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很好,都是跟万有关的,这就是我们的万级,那比万级还小的同样也有四个数位,我们称它们位个级,比万大的就是亿级,这个以四个计数单位为一级,我们称他为数级,我们现在认识了计数单位,这个四川省的人口当中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含义呢?你们知道吗?这个留作咱们的家庭作业回去之后探究一下,咱们这一节课就到这里。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二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数学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1 2 3
【篇2:小学数学_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_教师招聘】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篇3:小学数学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面试】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三
小学数学无生试讲教案
【篇1: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面试英语无生上课
技巧】
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面试英语无生上课技巧
【关键字】2015安徽教师考编 教师考编无生上课 英语无生上课技巧
【导读】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笔试与6月28日结束,笔试成绩将于7月15日公布,成绩公布后,大家就要准备接下来的教师考编面试考试了。下面小编就广大考生最关心的问题给大家总结了一下英语无生上课的技巧之如何控制备课时间(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希望对大家考编面试有所帮助。
这是考生在备考练习开始阶段会反复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快讲完或者讲不完,对于说课试讲都是如此,但是反应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更详细一点就是内容安排不当。很多考生会问:“说课和试讲在教学过程部分到底是片段展示还是课堂浓缩?”明尚教育看法是,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就课堂流程而言,10分钟的说课或试讲,从导入到最后小结作业都应该完整的呈现;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就知识点而言,在新课教授的重难点部分只能做精华片段展示。所以内容的安排设计必须慎重考虑,哪些环节应该重点展示,哪些可以简略带过,很多考生都会纠结这一点。但其实,从根本上说,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学目标模糊、重难点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后面内容安排不当继而出现没话说或者讲不完的现象。所以,明尚教育总结了一些方法来帮广大考生解决这个问题。1.备课时间细分化
30分钟的时间很多人就会苦思冥想很久才开始动笔,一提示时间到的时候往往发现自己没怎么写,所以对于备课时间,明尚资深讲师建议也要更加细化,以30分钟说课备课时间为例,安排是10-15-5,前10分钟要完成教案设计前半部分,主要难度在于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并确定教学目标;中间15分钟设计教学过程,并且着重解决重难点安排,对于导入和活动设计置后安排;后面5分钟检查教案并且尽可能用语言串一遍。当然这只是参考时间,但是这种做法在练习前期能有效提高备课进度,熟悉之后再完善细节并且留出时间串讲一遍避免上场时讲不完。2.做检查并灵活处理
在提高备课速度和效率之后,要让预留时间做个检查。这个检查时间很短,但几件事情要完成,以说课为例:首先是教学重难点在后面教学过程重点有无体现?最好做标注,大部分时间要围绕重难点展开,很多考生没话讲是因为没有围绕重难点做展示。其次是前述教法学法在后面有没有都利用到?(说课常犯错误)对于教学方法的展开把握不准往往是时间安排不当的原因之一。最后是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做标记,时间不足情况下简要带过。总之,检查的目的在于在真正试讲说课中可以对内容有所取舍把握。3.在练习中把握时间节点做提醒
在实际试讲说课中往往是最后剩一分钟才会提醒考生,所以很多考生之所以讲不够说不完的原因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讲了多久讲到哪,速度和进度如何。那么在练习时就可以先提醒自己时间节点,比如说课的话3分钟可以提醒一次,a部分占的时间就应在3分钟左右。对于试讲可能后面更重要,比如8、9分钟都要提醒,因为试讲涉及具体实践和学生模拟问答比较耗时,往往在新课教授进度会较慢,所以后面应该多自己提醒一两次,从而对某些环节的展开有所取舍和把握,对于试讲,这种方法效果比较明显。(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面
试英语无生上课技巧)
最后,明尚教育预祝广大考生都能在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考编面试英语面试中取得优秀成绩,成功走上教师岗位!
【篇2:面试“说课”和“无生上课”的区别】
2014教师面试“说课”和“无生上课”的区别
“说课”和“无生上课”是近些年来“优质课”大赛中比较受推崇的两种教学模式,我也上过,也听过,最后还是觉得有些老师在环节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无生上课”这种模式,个别老师还没有真正领会,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说课”与“无生上课”的区别 1、相同点:
(1)面对的对象相同:二者都是面对着评委、领导或同行;
(2)教学时间相同:二者都必须在极端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是 15-20分钟);
(3)课堂效果难以评估:因为都是没有学生参与,所以只能对课堂效果进行一定的预测;2、不同点:
(1)“说课”主要是阐述教学思路,重在介绍教法、学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学情、说板书设计等;“无生上课”则是对“有生上课”在时间上的高度压缩,时间虽短,但是应该具备“有生上课”所拥有的一切情节;
(2)“说课”不能体现课堂互动,而“无生上课”则必须体现“互动”这一环节,常常是自问自答,问后即答(一般控制在3-5秒);
(3)“说课”重点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偏重教学的理论依据。“无生上课”重点是如何改进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中教的方法和过程。
3、“无生上课” 的含义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评委、领导或同行)上课,要求教学环节完整,省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时间,但活动内容和结果仍由上课者表述出来,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是一种有预设而无生成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上好“无生”的课
1、首先要有一个优质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体现学生为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环节合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连贯顺畅。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且要熟记它,你在“上课”时才能从容不迫,生动顺畅地表达。2、课堂重点要突出,一到两点即可,切忌面面俱到。
4、若使用课件,要向听者示意,可以说“请看大屏幕??”。
5、注意肢体语言运用,如目光、表情、手势、动作,但要合情合理,适度得体。
三、“无生上课”的技巧
1、进门前深呼吸,调整情绪,然后昂首挺胸走向讲台,面带微笑扫视评委,从容整理一下讲台或教学器材,做好准备后抬头微笑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从容有礼貌容易获得评委的好感。
2、“导入”的设计不能过长,导入要熟练,表达要流畅,以便增强自信心。
3、不要关注评委的表情,不要被评委的表情所左右和干扰,稳扎稳打不分神。
4、板书及ppt设计要体现优势,不要太多。在上课过程中不要擦来擦去,以免浪费时间。5、眼中要有“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和评委有眼神交流,不能总是盯着书本或黑板。
6、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层层推进,不要节外生枝,给自己找麻烦,那样可能会乱了阵脚,或时间不够用。
8、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开始说“上课”,结束要说“下课”。
总之,只有了解了“无生上课”的特点以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才能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篇3: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形式】
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形式
2015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形式“说课与试讲”
【导读】2015年安徽教师招考面试培训当选明尚教育。明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是由2006年成立的合肥明尚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展而来,是一家集教育培训、教育研发、网络教学、图书发行为一体的教育机构。明尚教育秉承“明德汇才、育人至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最值得考生信赖的教育机构。
“说课”和“无生上课”的区别
“说课”和“无生上课”是近些年来“优质课”大赛中比较受推崇的两种教学模式,我也上过,也听过,最后还是觉得有些老师在环节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无生上课”这种模式,个别老师还没有真正领会,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说课”与“无生上课”的区别 1、相同点:
(1)面对的对象相同:二者都是面对着评委、领导或同行;
(2)教学时间相同:二者都必须在极端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是 15-20分钟);
(3)课堂效果难以评估:因为都是没有学生参与,所以只能对课堂效果进行一定的预测; 2、不同点:
(1)“说课”主要是阐述教学思路,重在介绍教法、学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学情、说板书设计等;“无生上课”则是对“有生上课”在时间上的高度压缩,时间虽短,但是应该具备“有生上课”所拥有的一切情节;(2)“说课”不能体现课堂互动,而“无生上课”则必须体现“互动”这一环节,常常是自问自答,问后即答(一般控制在3-5秒);
(3)“说课”重点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偏重教学的理论依据。“无生上课”重点是如何改进教学,偏重于课堂教学中教的方法和过程。
3、“无生上课” 的含义
“无生上课”是一种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评委、领导或同行)上课,要求教学环节完整,省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时间,但活动内容和结果仍由上课者表述出来,许多问题要自问自答,是一种有预设而无生成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上好“无生”的课
1、首先要有一个优质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体现学生为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环节合理,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连贯顺畅。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且要熟记它,你在“上课”时才能从容不迫,生动顺畅地表达。2、课堂重点要突出,一到两点即可,切忌面面俱到。
3、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多预设一些答案,由教师代替回答,学生的回答不能都设计成正确的,也不能都设计成错误的,表扬要适度,评价要中肯。
4、若使用课件,要向听者示意,可以说“请看大屏幕??”。
5、注意肢体语言运用,如目光、表情、手势、动作,但要合情合理,适度得体。
三、“无生上课”的技巧
1、进门前深呼吸,调整情绪,然后昂首挺胸走向讲台,面带微笑扫视评委,从容整理一下讲台或教学器材,做好准备后抬头微笑问评委“是否可以上课了?”从容有礼貌容易获得评委的好感。
2、“导入”的设计不能过长,导入要熟练,表达要流畅,以便增强自信心。
3、不要关注评委的表情,不要被评委的表情所左右和干扰,稳扎稳打不分神。
4、板书及ppt设计要体现优势,不要太多。在上课过程中不要擦来擦去,以免浪费时间。
5、眼中要有“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和评委有眼神交流 ,不能总是盯着书本或黑板。6、按照预设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层层推进,不要节外生枝,给自己找麻烦,那样可能会乱了阵脚,或时间不够用。
8、必须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开始说“上课”,结束要说“下课”。
总之,只有了解了“无生上课”的特点以及其所遵循的原则,才能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明尚教育地址】
合肥分校地址:庐阳区淮河路与阜阳路交叉口香港广场1204室
咨询热线:***(袁老师)0551-62618772
乘车方式:乘坐4路、5路、14路、46路、109路、117路、121路、127路、129路、701路;快1、快4等各路公交车到市府广场站即可。
阜阳分校地址:阜阳颍州区清河西路港利上城国际南门(阜师院新区往东100米)
咨询热线:0551-62618772 ***(袁老师)
乘车方式:乘坐4路、5路、14路、46路、109路、117路、121路、127路、129路、701路;快1、快4等各路公交车到市府广场站即可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四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篇1:初中数学教师招聘试讲教案】
顶尖教育初中数学教师招聘试讲教案
二次函数
考点一、二次函数的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 的二次函数。
y?ax2?bx?c(a,b,c是常数,a?0)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2、二次函数y?ax?bx?c(a,b,c是常数,a?0)中,a、b、c的含义:
有实根x1和x2存在时,二次函数y?ax2?bx?c可转化为两根式
y?a(x?x1)(x?x2)。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x1,0).(x2,0)考点三、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x??
b
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2a
抛物线的主要特征: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2、二次函数的性质 函数
a表示开口方向: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a∣越大开口越小
y?ax2?bx?c(a,b,c是常数,a?0)
a0
(1)伸;
a0
b与对称轴有关:对称轴为x=?
b
2a
图像
(0,c)c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考点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y?ax?bx?c(a,b,c是常数,a?0)
已知任意三点坐标
(2)顶点式:y?a(x?h)?k(a,h,k是常数,a?0)
已知顶点坐标、对称轴或最值
(3)当抛物线y?ax?bx?c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方程ax?bx?c?0
(1性质
伸;
(2)对称轴是x=?
bb,顶点坐标是(2)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2a2a
b4ac?b2
(?,);
2a4ab
(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
2a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
b4ac?b2
(?,);
2a4ab
(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
2a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
例2、我区某工艺厂为迎接建国60周年,设计了一款成本为20元 ∕ 件的工艺品投放市场进行试销.经过调查,其中工艺品的销售单价x(元 ∕ 件)
b
时,y随2a
b
时,2a
2b
时,y2a
x的增大而增大,简记左减右增;(4)抛物线有最低点,当x=?
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记左增右减;
(4)抛物线有最高点,当x=?
y有最小值,y最小值?
4ac?b 4a
b
时,2a
与每天销售量
y(件)之间满足如图所示关系.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请根据图象直接写出当销售单价定为30元和40元时相应的日销售量;(2)①试求出
y有最大值,y最大值?
4ac?b
4a
②若物价部门规定,该工艺品销售单价最高不能超过45元/件,那么销售单价定为多少时,工艺厂试销该工艺品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利润=销售总价-成本总价)。
(2)设cp=x,问当x为何值时△pdq的面积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3)探究:在bc边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四边形pdqm是菱形?若存在,请找出点m,并求出bm的长;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篇2: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出示教具)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
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探研时空】
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八)疑难解析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
【篇3:教师证初中数学面试教案】
七年级(上)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
11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就是3,2,0.5,?一个数前面33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五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篇1: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出示教具)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
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探研时空】
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八)疑难解析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
【篇2:初中教师试讲必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
册经典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下册经典教案)
1.1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五、例习题分析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
a
b
4〓2ab+(b-a)2=c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4〓1/2ab+c2右边s=(a+b)2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1/2ab+c2=(a+b)2化简可证。b b
b
六、课堂练习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b
b
e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b
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
⑴c=。(已知a、b,求c)⑵a=。(已知b、c,求a)⑶b=。(已知a、c,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⑴ad2-ab2=bd〃cd
⑵若d在cb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课后反思: 八、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秒2cm的速度移动,问当p点
db c
3.∠b,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梯形abcd = s△abe+ s△bce+ s△eda,又因为s梯形acdg=2(a+b)2,11111
s△bce= s△eda=2 ab,s△abe=2c2, 2(a+b)2=2〓2 ab+2c2。
课后练习1.⑴c=
b?a;⑵a=b?c;⑶b=c?a
222222
?a2?b2?c22
2a?1a?1
c?b?12.? ;则b=2,c=2;当a=19时,b=180,c=181。
3.5秒或10秒。4.提示:过a作ae⊥bc于e。1.2 勾股定理(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四、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可由ab=bd+cd,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可由ab?ac?bc,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
讨论后,发现添臵ab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cd,bd,ab,bc及s△abc。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
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 解略。ba
d c
2d
c
a
48=43 ∵de2= ce2-cd2=42-22=12,∴de==23。
∴s四边形abcd=s△abe-s△cde=2ab〃be-2cd〃de=63
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例4(教材p76页探究3)
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六、课堂练习略
3?1,2?
2的点。
1.3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四、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分析:⑴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
⑵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
⑶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⑷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
⑸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证明略。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教学目标 b
a1 b
c
c1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三、课堂引入
s
200v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a,33,s.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100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20
?v
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20
?v
小时,所以20
?v
=20
?
3.以上的式子20?v,20?v,a,s,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m)mm?12(1)?m?1m?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m?1
[答案](1)m=0(2)m=2(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79?y
m?
48y?
321
9x+4, x , 20, 5, y,x?9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5(3)2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2)(3)(1)
3(2)x?5x21?3xx?4x?x3?2xx?
2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
2x?5x?77x
x?
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四、课堂引入 153931.请同学们考虑:
与8 42024 15933
2.说出与4 与24208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
[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
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
[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6b?5a
?x
6n,?4y。,3y,?n,[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2m
?7m
?3x
?6b6b
?x
6n=6n,?4y=4y。解:?5a= 5a,3y=3y,?n=n,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x
2m2m
?7m7m
?3x3x
b??a????
n?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高是abn,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m进一步引出p14[观察]
v
m
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a2-2+1,即(a-1)2a2-1.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
四、课堂引入
v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ab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五、例题讲解 p14例1.[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p15例2.[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p15例.[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
500
2?
m
b??a
???
n,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mn?倍.500
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a?1、?a?1?,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a2-2+1,即(a-1)2a2-1,可得出?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16.2.2分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
【篇3:八年级
试讲模板】
xxx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六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一元二次方程复习
试讲人:谭笑
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形式:例题演示,加深印象!学完即用,巩固记忆!你问我答,有来有往!
1、自我介绍:30s 大家下午好!我叫谭笑,201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学的行政管理,现在教的是初中数学,希望能与大家有一个愉快的下午!
2、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系数、根的判别式:8min30s 我们今天的课堂内容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4个等式,请判断等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请说出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以及常数项:
(1)x²-10x+9=0 是 1-10 9(2)x²+2=0 是 1 0 2(3)ax²+bx+c=0 不是 a必须不等于0(追问为什么)
(4)3x²-5x=3x² 不是 整理式子得-5x=0所以为一元一次方程(追问为什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元二次方程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得出它的定义!一元:只含一个未知数
二次:含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为2 方程:一个等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²+bx+c=0(a≠0)其中,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记住,a一定不为0,b、c都有可能等于0,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大家要注意找系数时先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式!至于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有没有根怎么判断,有同学能告诉老师吗?(没有就自己讲),好非常好!我们知道δ是等于b2-4ac的,当δ>0时,方程有2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根。那我们在求方程根之前先利用δ判断一下根的情况,如果小于0,那么就直接判断无解,如果大于等于0,则需要进一步求方程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0min 那说到求方程的根我们究竟学了几种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方法呢?我知道同学们肯定心里有答案,就让老师为你们一一梳理~(1)直接开方法
遇到形如x²=n的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使用开方法来求解。若n<0,方程无解;若n=0,则x=0,若n>0,则x=±n。同学们能明白吗?(2)配方法 大家觉得直接开平方好不好用?简不简单?那大家肯定都想用直接开方法来做题,是吧?当然,中考题简单也不至于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来将方程往完全平方形式变化。配方法我们通过2道例题来巩固一下: 简单的一眼看出来的:x²-2x+1=0(x-1)²=0(让同学回答)需要变换的:2x²+4x-8=0 步骤: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左右同除2得:x²+2x-4=0 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x²+2x=4 左右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x²+2x+1=4+1 所以有方程为:(x+1)²=5 形似 x²=n 然后用直接开平方解得x+1=±5 x=±5-1
大家能听懂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题,2min时间,大家一起报个答案给我!
题目:1/2x²-5x-1=0 答案:x=±7+5 大家都会做吗?还需要讲解详细步骤吗?
(3)讲完了直接开方法、配方法之后我们来讲一个万能的公式法。只要知道abc,没有公式法求不出来的解,当然啦,除非是无解~ 首先,公式法里面的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x=(-b±b2-4ac)/2a 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呢?有同学知道的吗?就是将一般式配方法得到的x的表达式,大家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试着用配方法进行推导,也欢迎课后找我探讨~这个公式法用起来非常简单,一找数、二代入、三化简。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例题: 3x²-2x-4=0 其中a=3,b=-2,c=-4 带入公式得:x=((-(-2))±(2)2-4*(-4)*3/(2*3)化简得:x1=(1-13)/3 x2=(1+13)/3 同学们你们解对了吗?
使用公式法时要注意的点:系数的符号要看准、代入和化简要细心,不要马失前蹄哈~(4)今天的第四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大家会吗?好那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见识一下因式分解的魅力!
简单来说,因式分解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式子的乘积形式。比如说ab+a²b可以化成ab(1+a)的乘积形式。
那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的目标是要将其化成(mx+a)*(nx+b)=0 这样就可以解出x=-a/m x=-b/n 我们一起做一个例题巩固一下:4x²+5x+1=0 则可以化成4x²+x+4x+1=0 x(4x+1)+(4x+1)=0(x+1)(4x+1)=0 所以有x=-1 x=-1/4 同学们都能明白吗?就是找出公因式,将多项式化为因式的乘积形式从而求解。练习题:x²-5x+6=0 x=2 x=3 x²-9=0 x=3 x=-3
4、总结:1min 好,复习完了二元一次方程我们熟知它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项最高次数为2的等式,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还要会找abc系数,会用δ=b²-4ac来判别方程实根的情况。还需要熟悉四种方程的解法,这是中考的重点考察内容。当然,具体用哪一种解题方法就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选择了。如果形式简单可以直接用开平方则直接用开平方,否则首选因式分解法,再者选择配方法,最后的底线是公式法~当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熟悉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自行选择万无一失的方法,像老师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公式法,哈哈哈哈~好啦,上完这一个复习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同时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够来上我的第一堂课,以后一定会有第二堂、第三堂...欢迎课后骚扰~
联系方式:*** 联系邮箱:samantha_tan@ wechat:smiletantan
小学数学教学试讲篇七
小学数学教师试讲教案
【篇1:小学语文教师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教师试讲教案
刘彬
各位专家:
您们好!
我是来自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全日制
公费硕士研究生刘彬,2012年6月毕业,今年已经42周岁,中共党
员,在考取研究生之前,我是安徽省宿州市一所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
老师,任教有20年了,担任过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报社通
讯员、现金会计、主管会计、总务主任等职务,是我们那个市的小学
语文高级教师之一。
我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试讲,在我试讲
过程中,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恳请你们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我今后
在教学过程中改进。
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 册(版本)第 课(板书课题)课型是,体裁是,作者是。这一设计的教学理念是
采用三读法(板书出来):一、粗读课文,略知大意;二、细读课文,解决疑难;三、精读课文,加深巩固。突出了学生的读,让他们在读
中感悟。彰显了课标中提到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
学生能够有兴趣地读书、学习,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也
能够引导学生自觉有效地完成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陶冶品德情
操等主要内容。
今天我要试讲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采用的是课题导入法,因为课题也就是文章的眼睛,俗称“文眼”,一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可以揭示文章的主要的内容。请同学们跟老师读一遍课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后老师评价(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那么请你们再读一遍课题,思考一下你想从课题上了解哪些内容呢?学生齐读课题后,留给他们2到3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可以找3到5名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作简短的评价,如果你真会思考,你从课题上想了解的内容大致就是这节课所要重点讲述的部分,请你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认真记,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试着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找出自己不太明白的句子,标上记号,以便在老师讲课时注意理解。
3准备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希望你能在认真读文的基础上,提出有一定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的建议就是上面三条,这样做的目标是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统一,也就是:学生主体作用与老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自学、讲读、练习的统一;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际上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细心地朗读课文,朗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你们既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既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段来读,也可以选几段来读;既可以与同桌一起读,也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读。老师相信你们在读的时候能够发现问题,有发现,才能有所创造。留给学生6到8分钟的时间读课文以及他们思考问题,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下去到位上指导学生读书的姿势、方法等。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朗读了课文,而且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点很好,也是读书的要诀之一。下面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找4到6名同学提问题,请你把所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自己的姓名也写上。学生在写问题的板书时,老师适时进行评价一下。比如: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真好,提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说明他读书很细心,粉笔字也写得很漂亮。那个同学的问题问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说明他读书很认真,字也写得工整。大约留3到5分钟的时间,老师出示一下小黑板或课件等,出示的内容是预设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启发同学们再认真地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以便大家共同讨论。这些同学课文读得仔细、认真,提的问题很好,值得大家鼓掌鼓励一下。接下来,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还是建议同学们从课文中来找答案,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在读书的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出答案来。这次读的时候,可以是围绕问题有重点地读部分段落,与同桌或小组在一起讨论,合作学习。也可以自己思考,自主学习。这里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因为学法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语文素养的方法,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够从读课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你们再细致地读读课文,就会有新的发现了。这次读书以及讨论的时间大概4到8分钟。学生在读书、讨论的时候,老师下去巡回指导。
同学们读书读得都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也很热烈,值得表扬。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可以找5到7名学生,在这些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老师适当评价,补充他们说得不够完整的地方。他们可能有说得脱离主体的内容,老师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再看课文后理解,尊重他们的独特阅读感受,爱护他们的求知、好奇的心理。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说明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在读书之前就说相信你们的能力,果然不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不同的见解。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请问你们刚才提问题的同学理解了吗?要是理解的话,请你上来把你的问题擦掉吧!这个时
间段需要5到8分钟的时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从课文中找出来的,为了加深一下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再围绕着解决问题的段落朗读一遍,就会有解决问题成功的自豪感,这次朗读大约需要3到5分钟,教师还要下去辅导学生。
同学们学习积极、主动,认真、细致。这让老师很感动,这篇课文讲得就是这些内容了,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学习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段等,收获不小吧!下节课,同学们还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想给同学们提一下作业建议: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要写得工整、规范。2摘抄文中优美句段,最好熟读成诵。3回家把课文朗读给家长听,听听他们给你提的建议和意见,自己认真领会。
这一过程大概用时2到3分钟,问题的设置明确提出的是三个延伸,即:让学生能够使自己的知识向能力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习向生生活延伸。
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做得很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再次感谢各位专家来听我试讲课文,恳请你们对这节课提出批评和意见,以便我今后改进。
谢谢!
【篇2:小学数学教师面试题】
小学数学教师面试,十分钟说课(随机抽一说课内容)我面试时说课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垂直概念、会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及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际情景引出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形成表象来抽象出概念,从而在这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底和高(钝角三角形钝角边上的高在这里不作要求),最后,通过实验探索特性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本课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形的面积及其他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做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在三角形内做高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做高
三、说学生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但是对于三角形做高,要充分利用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垂直的概念”,它的依附性很大且作高还需学生动手、动脑多方面结合。因此,对于作高就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而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生活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强才干。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活动教学法、类比迁移和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概念、在练习中形成技能、在应用中学到知识。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引入
在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本区及学校里面有三角形形状的建筑物,然后顺势提问:“你能在这几符图中发现三角形吗?谁来说说”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这个情景的创设,不但揭示了课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概念是抽象的。数学的抽象形式常使学生感到乏味,思维很难集中,而表象是形成思维的“细胞”,所以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对三角形的概念进行教学:
(1)通过操作、形成表象 问:“生活当中有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三角形,你能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三角形来吗?”——让学生通过在摆的过程中,领悟到三角形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具备那些条件才能摆成功。
(2)突出关键词,突破难点词“围成”
通过问:“你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要这样摆”
——让学生把摆的过程通过说显化出来,再与全班交流、辨析从而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然后追问“这个叫围成吗?为什么”
突破难点“围成”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让他感觉到这个定义是自己给出的,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价值,然后呈现出书中给出的三角形的定义。
实例——概念——实例,这样就能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此我设计了下面这个环节
(4)正反例辨析,巩固概念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问:“这些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来进一步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 2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如皮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是,我在学生已经有了角的边和顶点的基础上通过问“你们看看手中的三角形,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再设问:“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指的是哪,顶点又在哪 ?”让学生明确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三条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夹角就是三角形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
顺势板书: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三角形的底和高
这一内容是此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和已有经验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此环节我通过 a复习垂直的概念——(迁移)
b让学生找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c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2)尝试做高、归纳步骤
根据刚才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高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高”,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明了知道三角形应该怎样做高,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技能的学习做示范。然后一起归纳出做高的步骤: a确定顶点 b找到对边 c做垂线
(3)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高;
让学生根据步骤来做高,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突出重点:“找谁为顶点,对边是哪条,最后怎样,是哪条边上的高”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交流掌握三角形做高的方法,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同样的一个三角形会有不同的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明确:由于三角形有不同的三个顶点几对应边,因此,一个三角形可以做三条高
接着提出问题:“你能在刚才做高的三角形中做出其他边上的高吗?”——这样把一个三角形三条高做完整的同时,达到了及时练习的目的。
直角三角形的高;
“你能把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做出来吗?”
让学生尝试做,然后交流—指导—讲解,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展示图片)问“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转入下一个探索环节
(2)实验解疑
每组学生都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在“手感”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3)实际应用
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呢?举例说明
通过这个问题,就把教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的“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填空题
(1)三角形是由条边个顶点角组成。
(2)()叫做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举出生活中应用这个性质的例子
——目的是巩固基本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2、练习十四第1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做出一条高)做完后问“你能画出前面两个三角形的另两条高吗?” 3、练习十四第2题(怎样给摇晃的椅子加固)4、拓展练习
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
五、回顾梳理、总结反馈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3、你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同时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六、说板书
总之,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采用观察操作,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让课堂冲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3: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 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 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