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道之行心得体会500字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600字篇一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
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打倒之行也(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语法;
2、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全文;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后能够熟练地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份安详美丽的社会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的《礼记》中就有所体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比较耳熟能详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文学常识介绍
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礼记》,很好,老师归纳了一下,请大家看投影。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投影提示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翻译全文,选择一组轮流翻译句子,老师作适当讲解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朗读课文。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全班朗读课文,体会其中内涵。
指导明确: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4)全班再齐读课文。
(四)、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学生齐背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以上。
八、探究性思维训练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九、资料
1.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2. 《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24、大道之行也
课型:讲读 执笔:刘纯 审核: 备课时间:2009-9-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注音,大声朗读课文,至少读五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男有分()修睦()恶()
3、通假字。
选贤与能:“ ”通“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⑵废疾者(废疾:)⑶女有归(归:)⑷谋闭而不兴(兴:)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⑹故外户而不闭(闭:)⑺大同(同:)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 子:)
5、找出文中的成语: 。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展示及交流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如: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议一议: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三、体验反思,互动质疑:
四、拓展练习(可作为作业)。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
五、学生课后随笔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2.《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
2.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成语: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2.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四、合作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黄帝、颛臾、帝齿、尧、舜)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5.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四、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拓展练习
1.按要求仿写下列句子。
⑴仿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否定+想象”的格式写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仿句:
⑵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改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怪哉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尺。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选自《太平广记•昆虫一》)[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观者莫识()
②还对曰()
③咸仰首叹曰()
④信如其言()
⑤何以去虫()
⑥以酒灌()
2.翻译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下,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
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参考答案:
1.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2.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3.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4.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课文补遗--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礼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
1.朗读法(奖品的方式)。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多读,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过关游戏法)。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热情活泼,求知欲最强等)。来博取和学生的共鸣,以利教学。
二、利用课件,讲授新课
(一)先用孙中山的有资料引出→《大道之行也》→“西汉•戴圣→《礼记》→《礼记•礼运》→课文朗诵→引出学生的竞争意识,先让一人朗读,然后大家齐读。
(二)先强调本文好,但是文言难懂为由,用“为了搞好本文的学习,大家先玩一个游戏”,然后导入过关斩“奖”的游戏。
第一关:字音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注音,同学可以协助,然后发奖:男生默读,女生齐读全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第二关:词义关
给下列划线的词释义(选出同桌两人,协作过关,然后发奖:女生默读,男生齐读全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三关:句子关翻译下列句子(同学举手抢答,明确奖品:前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后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四关:文意关翻译全文(让大家推荐一名语文最好的同学回答,鼓掌发奖:后半部分同学大声朗诵,前半部分同学默看全文)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第五关:共渡难关(结构关)
师生共同分析,然后共同读一遍课文,然后看结构,脱离课本还原原文(老师引导)(见教案后面附录)第六关,比较关 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提示:时间先后)(共同分析一起背诵)“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三)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总之,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四)自我检查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音、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答案:第一关: jŭ mù guān fèn w ù wéi wèi 第二关:见课本第三关:
1、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5、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第24课、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 “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大同”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理想社会,交流导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比较导入.指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翻译课文.梳理文脉.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心得体会500字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600字篇二
大道之行心得体会
【篇1:《大道之行》读后感】
《大道之行》读后感
中国走什么道路、举什么旗一度成为20世纪末大家争论的焦点,而且
随着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的加大,官员腐败的上升,矛头又直指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让制度自信根植于中国大地土,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大道之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本书分析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不仅旗帜鲜明的支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且诚挚地指出在新技术的时代如何改善党的建设和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何没有好的理论作指引,犹如盲人摸象?本书作者从文明、政治、社会、经济、基层五个领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和路径,这些植根于中国发展现状基础上的思索无疑是客观、理性和深刻的。五位年青学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归结为所谓“威权”体制、归结为所谓“一党专制”。历史证明,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为解决新问题而不断调整政策,在政策调整中走向进步和文明。
今天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体制、对中国共产党、对官员和社会出现了不信
任。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如《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把朝鲜战争描述成了炮灰脑残战争,说雷锋精神、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虚构的等等彻底抹黑中国的虚假文章或以点概面的夸张新闻全面的丑化和诋毁中国人。最后往往又归咎于“体制”,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在前进的道路上,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一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道之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五位青年
学者编写面成,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诠释了毛泽东那段著名的话:“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因此,我们必须纠正错误观点,尽快掌握网络文化正能量与防御体系新理论加以引导。相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人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没有达不到的目标。火光在前,路在脚下,让我们怀抱希望和信心前行,坚信中华民族必将真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篇2:学习儒家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
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
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
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
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
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
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
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
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
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
得益彰。我喜欢眼见为实。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 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
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我向善启
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鸡蛋原理中,因为鸡蛋是幼小的生命,在破碎的那一刻,我们一定会心灵伤痛。我们要唤醒和保护他们那一颗生命同体的仁
爱之心。那是一种很清晰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同时,又把自己深藏在心底好
久都没有去关注的东西给唤醒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自小就读过很多中国儒
家的名句和文章,而且很多都是在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的,深谙其中的道理,印象都应该很
深刻。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重复的考试和自我的奋斗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和那些
染尘很久的器皿一样,被埋没了。现在,系又把国学经典强调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又一落到很现实的行为点上。修身,对
古代人而言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但对于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处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更
身处在一个多元文化所交汇的国家里。日复一日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忘了
去关注自己本质的东西。可是抛掉根本,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古人的话语值得我们好好去聆听。因为这些话语历经千年,依然如珍珠般夺目。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 仪一直被当做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讲究礼仪已
上升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标志。而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更需要学习 和讲究礼仪。以平等心对待别人,干什么事情都不要有很强的优越感或自卑感。真是令人自豪,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可是也令我们感觉有些悲哀,我们趋之若鹜地去搜寻、阅读那些外国人士写的成功之道,却忽视了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甚而将它拱手给了别人。看看现在国外越来越热闹的中国文化研究潮,我们真该反省了。人生幸福的根源确实是爱和被爱。看着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获得了成功,自己同样地兴奋
和雀跃。默默地把自己的爱给予别人,自己的心同样是温暖的。而作为被爱的人,我们更能
感受到这一点。最真切的便是抚育我们的父母。只有他们从你一出生,即开始担当两个守护
天使的角色。纵使你到了那遥远的天边,他们还是始终不离地关注着你。你忘乎所以地忘掉
了他们,他们却将你时时挂在心头。每次说到父母,正在嬉笑的我都会心有濡湿,对他们充
满了爱敬。
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
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认为对长辈本
来就应该这么做。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
一种习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家突出了一个孝字和
身教。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人人
喜欢;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同学 团结;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等等。
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一顺百顺。我才开始明白,别人没有错,所有的错误都在自己德未修呀。此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聆听
到圣贤教育,然而当自己的修养没有达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时,很有可能出发的目的是
好的,做着做着就偏离方向了。在这个假期的国学经典学习中,我深深感到像我这样从小好 逸恶劳的人,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要改习气,立身行道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自
己一定要坚持改过向善,做到久自芬芳。从小到大,我都在取,到了该予的年纪时,还是一事无成。我希望能为别人做点事,学习尽自己的本分做人。国学经典使我明白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爱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使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国学经典,圣贤涤荡了我们心灵的污垢,净化
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有一种脱胎换骨、再世为人的感觉。如果把这几天的学习用两个字概括,我想会用这样两个字:感动。国学经典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怎样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怎
样为人师、为人父、为人母,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件物
品,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怀着感恩之心。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系努力的将中华文化
承传,成全我们的家庭,成全我们的幸福,谁能说,国学经典不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呢?你
们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实践着圣贤的教诲,用自己的一片爱心去成就他人,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相信你们今日种下了福田,种下了善的种子,他日定能开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善果。学习经典,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
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也与己为善。回校以后,我要积极地向全校师生、推广力行经典的理
念,让全校师生都来接受经典教育,并通过青年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使全校师生受益一
生,来影响和带动兰州市经典教育的开展,让更多的学子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能够拥有更
加健康美好的人生!一个人对父母不敬,对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损伤,我不骗你,一个人只要
对父母不孝,整个业障绝对快速现前。国学经典的道义、情义那厚重的力量生养了我们,我 们懂得了自立、自强,奋斗不息,这是我才感到自己曾经把父母伤得那么深,可是父母对儿
女的爱,却永远不会改变,那是一种最最真挚永恒的爱。我是在幸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父
母来说,我简直就像金枝玉叶一样,而父母只是卑微的小草。但是父母这株草,活得有尊严,有志节,不低头,也不奢求,非常快乐,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社会的污染,从
来都没有诱惑、动摇过父母。人的一生,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父亲母亲,永远是我源源不绝的支持力量,伴随我,也引领我。《弟子规》正是在时时处处、引导我们如何仁爱待人,正确处事,分寸有度接物的好教材。在现实生活中真是随时可以用到的啊!篇2: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
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
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
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 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
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
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
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
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
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
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
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
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 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
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
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
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
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
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
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
会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
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 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
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
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
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
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
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
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
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
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
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
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
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
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
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
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
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
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
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
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
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
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
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
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 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
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
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 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
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
化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
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现在很努力的在学校里学习这类的东西,传统文化好像没
有必要学习。但是,传统文化会让你有一种有根的感觉,特别是在我自己渐渐的明白了一些
话的道理明白了那些东西的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读
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
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
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 满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诅咒与漫骂使得我们早就失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涵养。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
广阔的天地。没有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更多的是人类的自大,觉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
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水平。这样我们谈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实现我们每一个作
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价值。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于我们
大社会,更甚让我们置于宇宙,我们会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卑微。那么,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
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
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
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
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
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
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
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
【篇3:加入中国共产党心得体会】
加入中国共产党心得体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少时读书,《孟子》中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令我深受感触。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深远的道理,让我铭刻于心。而后的学习生活中,常能想到这句话,总能在自省中有所感悟,遂将此视作信念,期盼着自己能为大同献份力。
想入党,是因为觉得有一个能更好引导自己实现自己心愿志向的组织,积极争取加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可谓人们一直期盼的大同,可谓大道之行也。把这作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是令人钦佩的,于我,则是希望也成为其中一员,为那个共同理想尽己所能。尽管那个目标还很是遥远,一路的历程艰辛不断,但我们的社会在党的领导下正在逐步完善是毋庸置疑的现实,相信这是一条有着荆棘却是充满希望的明路。为此,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之于我,一直以来,都是有着其神圣与不可侵之光辉。我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所有有志报国之士中的一员,找准人生位置,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实现自我价值。
此时的我,只是一个各方面都还需提高的大学生,则应侧重自我修养的锤炼上。大一时积极入党,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铭刻于心,另一方面不断激励自己在平时便应多去学习,践行,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穷则独善其身。然我相信,在未来,在党的关怀下,我能在学习磨练中不断成长进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能朝着影响更多人,帮助更多人的方向发展,同时铭记三省吾身,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拼搏。期盼着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大道之行心得体会500字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600字篇三
实用汇总报告
《大道之行》学习报告
中国走什么道路、举什么旗一度成为20世纪末大家争论的焦点,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的加大,官员腐败的上升,矛头又直指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让制度自信根植于中国大地土,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这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大道之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本书分析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得失,不仅旗帜鲜明的支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而且诚挚地指出在新技术的时代如何改善党的建设和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何没有好的理论作指引,犹如盲人摸象?本书作者从文明、政治、社会、经济、基层五个领域分析得失,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和路径,这些植根于中国发展现状基础上的思索无疑是客观、理性和深刻的。五位年青学者旗帜鲜明地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归结为所谓“威权”体制、归结为所谓“一党专制”。历史证明,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为解决新问题而不断调整政策,在政策调整中走向进步和文明。
今天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体制、对中国共产党、对官员和社会出现了不信任。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如《经不起推敲的邱少云》,把朝鲜战争描述成了炮灰脑残战争,说雷锋精神、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虚构的等等彻底抹黑中国的虚假文章或以点概面的夸张新闻全面的丑化和诋毁中国人。最后往往又归咎于“体制”,以此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在前进的道路上,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一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道之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五位青年学者编写面成,在新时代更加鲜明地诠释了毛泽东那段著名的话:“我1 / 2
实用汇总报告
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因此,我们必须纠正错误观点,尽快掌握网络文化正能量与防御体系新理论加以引导。相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人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没有达不到的目标。火光在前,路在脚下,让我们怀抱希望和信心前行,坚信中华民族必将真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2 / 2
大道之行心得体会500字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600字篇四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及心得体会500字600字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及心得体会500字600字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出自西汉戴圣辑录、编纂的《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句子的意思是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构想了美好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应有的作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时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大同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为实现这样的社会生活而奋斗着,奋斗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民是社会主义生活的主人,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各个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水平都逐步提高了。各种慈善机构相继成立了。如老年人协会,(还有养老院)、孤儿院、残联协会等等,使“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的思想逐步得到落实。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它充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就在社会主义公德正在得到认同和颂扬的同时,却正遭受一些人的亵渎。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
1 / 2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及心得体会500字600字
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2 / 2
大道之行心得体会500字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600字篇五
读《大道之行》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大道之行》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大道之行》有感
—袁孙华
大道之行
信仰人民相信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部《大道之行》读罢,颇有收获。几名中国当世的学界新锐在书中探讨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的一些"大"问题,视角独到、勇气非凡,其中有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不落窠臼,引人深思。
《大道之行》之中阐述分析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大问题"、"大思维"、"大方向"、"大策略",其中卷三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书中直言,国家治理分三层:高层、中层和基层,我们属于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最基层,是基础,是稳定器……"基层事务不是靠钱解决的,也不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能解决的,而是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的",基层党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掩卷沉思,不由再一次联想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命题。事实上,目前中国面临着很多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做的就是坚定信念,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踏实沉稳地走好每一步。不可否认,当下一些党员缺乏宗旨意识,使得原先密切的党群关系有些疏离,书中对于这些问题并不讳言,而是直面问题,列出了良方。在看过之后,我再一次深切感觉到要干好工作,办好事情一切的根源在于"以群众为根本",关键是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习总书记说过,"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公务人员,只有真正领悟了群众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服务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人民群众无论何时都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依靠,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前海事"三化"建设正酣,这一方面要依靠上层决策,通过明确方向、路径、方法来推动;另一方面要依靠群众,海事工作的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我以为,"三化"建设,是事关海事前进方向、努力目标,关乎海事事业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长久发展的大计,要让"三化"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需要正确的决策与坚决的执行来推动。而正确的决策必然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的意见也必然可以带动群众的拥护执行。其三,就是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搞清楚"我是谁"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工作之余,公务人员也是一名普通群众,我们每天也面临着柴米油盐的问题,也需要衣食住行,认清自己、定位好自己,不要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才能坚持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同样,对于人民群众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古人说,"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官有所畏,业有所成".邓小平同志也讲过,"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要怕党、怕人民群众".八项规定、五个禁止是对我们的时时刻刻的警示警醒,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宣传教育后也更加清楚,关键是要执行到位。
简言之,无论何时都要"信仰人民相信党",这是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我读罢此书后的最大感悟。
责任编辑:袁莉斐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