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机会,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作为一名语文课改实践者,从多方面尝试,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效益。
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生产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倡导不仅教师是课堂资源的开发者,学生也应当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得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生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实现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接轨;通过无字之书读懂有字之书,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如组织学生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采访附近的厂矿、超市、医院,撰写调查报告;也可利用读报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美文章或自己写的文章。我会在每周末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不限题目,不限体裁,可抄可写,这样,不至于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并不厌其烦地亲自对每个同学的作品进行修改,当学生拿到有鲜红批语的作品时,高兴极了,收到了从最初的几个人写、多数人抄到快毕业时人人自觉地写的理想效果。自己所教班的语文成绩去年中考名列全县前茅,尤其作文,出现了多个满分。还可以参加修马路、清扫街道等社会公益活动,观赏当地的名胜风景,领略水光山色……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了表现的冲动和创新的源泉,这样说起话来流畅,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
譬如我的学生梅凡云的作品《市场见闻》获市级一等奖,就是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了写作的素材而创作的结果。双休日里,她随妈妈在集市上逛,倾听小商小贩那招人买卖的吆喝声,观看买卖交易的全过程,母亲在买东西时,她自己也参与砍价,又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揭示了“今日市场的兴旺场面,彰显改革开放的成果”的主题。
生活多广阔,语文表达与交流就多宽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与交流,学会了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了文明和谐地进入人际交往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生产阅读资源。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仅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还应该把学生本身当作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是课程资源的生产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量。”针对农村学生阅读资源不足的现状,我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开辟第二课程,生产阅读资源。
我在班上创设了“学习乐园”,让学生献计献策,一时间举手的、谈心的、递纸条的大有人在,师生最后一致敲定开设“我们创造美”、“精美时文”、“谜园”、“新闻短笛”、“民俗文学”、“文言短文集”等栏目,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毛遂自荐任“主编”。我要求学生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署上姓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几年的努力,收获不小,我和本校高级教师张自保同志、汪志中同志开发的课题《敲门――撬门――窍门》已于去年立项,并获得了奖励。
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把它转化成语文学习的资源,能有效地变革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
校园广播是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定期编稿、定期播诵既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学校开展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把它们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要求学生以日记、书信、短评、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也是一道亮丽的语文风景线。
学校电脑室是一部百科全书,我引导学生上网,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在适合自己学习的网页上获得了语文学习资源;我又指导学生查看新闻、通讯、精美散文、音乐等网站,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平台。当然,学校的图书室、创办的文学社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
四、开发校本课程,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认识并利用当地或实际现场的知识经验,营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活动空间。近几年,我们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与安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校语文高级教师张自保主任、汪志中主任牵头,全体语文老师广泛参与研讨并吸收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师生群策群力,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可爱的蒙泉湖》。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知晓了蒙泉湖的来历,了解到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庭坚书写“蒙泉”而来的历史渊源,又使他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是蒙泉人,我为蒙泉争光荣”,“蒙泉是我家,建设蒙泉靠大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从而真正树立了大语文观,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总之,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开发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只要我们多渠道开发资源,有意识地利用和创造,让学生全面感受源源不断的语文资源,就会达到不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二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初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初中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四
一、整合“校园文化”生成职教独特“语文课程资源”
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校园文化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它就把感染力传递了给了语文教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校园中一些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常常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点燃学生的思辨探讨的热情。对于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的现状,适当整合校园文化提升语文课程资源的感染力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有促进作用。
“职教语文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的耦合互动也是双向的:整合“校园文化”能够生成独特的“职教语文课程资源”,引入“职教语文课程资源”则能优化现有“校园文化”。现有的校园文化如果不加辨别就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也将遭遇很多尴尬的现实问题:如社会非主流文化也对校园文化产生干扰,校园文化中人文主题结构欠平衡,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等等。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紧紧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目的性、组织性的文化。我们知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主题中有形式多样的“人文主题”,是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摇篮”。但在很多学校“技能主题”、“应试教育”过于突出,其他“主题”常常仅限于学校舆论的宣传。此外,校园文化人文主题结构中“法制文化”、“心理文化”相对薄弱,传统文化更是缺失。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对学校文化主题进行鉴别和补缺,并结合语文教材的实情,及时合理、科学地优化校园人文主题结构,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2.“语文课程资源”规范校园文化中的语言文字。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在校园文化中,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汉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规范校园内的汉语言文字运用势在必行。加强对校园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监管力度,学校必须引入一定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同时职教语文教学中,整合校园文化生成语文课程资源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两者的互动,对校园文化中语文文字的规范优化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学校开展“感动机电十佳学生评比”,开始仅仅有获奖学生介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校园文化活动,将之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进行写作练习。在学习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颁奖词,这些学习成果深化了学生对活动的认识,也锻炼了语文的能力,返还到活动中也有助于之后进一步丰富该项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五
课程整合是指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成果的评价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考量与操作。课程整合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课程整合是指利用原来分列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广义课程整合是课程名目不变,但是本课程的各个教学要素重新设计,使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包含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以及品格修养、人格形成的综合性的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等特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用以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被提了出来。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倡导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的,是一种互动模式;学习成果也不仅仅由考试成绩来衡量,而是靠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衡量。它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开发了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性、审美性和发展性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和发扬中华文化,基本的文学素养,文字运用能力,基本的交际能力等。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对提高运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发育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纯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有影音资源的话,对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有大的帮助。
2.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人可以和视觉资料做合理的沟通,也就是说人可以从视觉资料中准确地理解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运用视觉资料表达自己的感情。当今社会,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后,人得到的信息中有至少90%来自于视听资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培养。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很重要。
3.提高教学效果。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小学生作为这些影视资料的观看者,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征,更是这些资源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力的最直接的接受者。因此,利用这些影视资料独特的魅力和小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浓厚兴趣,一定可以为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影视资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情感等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比如美学等,也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听说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纯的文字、图片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的就是听和说,而影视资源有演员的对话,这是说的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要听他们的对话,这对学生听得能力也有锻炼。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以锻炼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二是通过模仿配音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是可以根据影视资料中的节目形式组织课堂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四是可以组织学生对剧中的一些做法、观点进行辩论,一方面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2.阅读能力。现阶段许多名着或者是畅销书都被拍成了电视剧,而学生对于影视资源的兴趣又大于对文字书籍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学习了某个名着的片段后,推荐学生看基于名着拍摄的影视作品,同时要求他们找出原着与影视作品的不同,激发他们阅读原着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水浒传》的某个人物的一个故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3.写作能力。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了影视资源之后写观后感、写影评等锻炼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那可以根据影视资源的标题,结构,顺序,以及描写方法等教育学生相应的写作技巧,比如说《牵手》、《一个也不能少》《、幸福终点站》等片名文学性很强,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很有帮助。
四、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要做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中的组织以及课后回顾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在运用影视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选择好影视素材。对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要与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其次是要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最后是要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说讲《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影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是课堂中的组织,组织得好就能使影视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好的组织主要是指能在观看视频时候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环境,还有就是对视频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是课后回顾。因为影视资源中包含的内容广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到了真正想要教授给他们的知识,这样一来,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就显得很必要。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资源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影视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资源的运用,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六
森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的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并不乐观,有很多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森林破坏以及森林资源浪费问题,因此在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森林保护意识和开发意识的宣传,要广泛宣传林业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节约,防止一些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宣传讲解,从而使得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2加强森林保护。
3.2.1加强林业资源保护过程中的执法力度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是否得到落实,与森林利监管部门的管理执法的力度有很大关系,相关部门应该要积极发挥执法职能,使得林业资源的管理能够受到相应的重视,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各种林业资源破坏和浪费问题的解决,尤其是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的整治,对于违反条例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地惩罚,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理,杜绝各种破坏行为再次出现。3.2.2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森林部门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全程监控,比如对于一(下转第112页)些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要加强监管,使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要统一规范,制定一套标准、可行的管理方案,对各个部门以及职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和落实,使得森林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得森林资源可以发挥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作用。
在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使得我国的林业资源能够惠及更多的百姓,解决林业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的现象,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在加强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强林业经济的开发有助于提高林业资源的附加值,从而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保护,也能使得经济水平得到提升。随着当前我国对林业经济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产业进行了研究,从而更加注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山林区资源,实现林地的有效开发利用,使得林业资源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林业建设,对各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行调节,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林业经济发展,注重林业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林业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的重要内容。林业资源的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林业资源的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也不够。对此,要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度的完善,要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林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七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1] [2] [3] [4]。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八
《全日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如果把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稍加对照,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注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九
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1] [2] [3] [4]。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应当体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功能,从而奠定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卢云江,山东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一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的课程改革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极为重要,而对语文课程资源化的开发与利用则是语文课改的重要部分。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整合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这一视角出发,对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一些对策。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等等。语文资源与语文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语文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转化成为实际的教育成果。
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时间和空间开,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协助调性,阻碍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学社让那个考上好的大学,不惜一切代价把学生留宿在校让他们少接触社会和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就切断了他们与校外的联系,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无法协调起来。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也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过渡性和可衔接性。然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老师三年内连续变动,各年级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各年级语文课程资源很分散,不能有效衔,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谈不上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整合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各种力量要素的系统集合,通过集合产生某种聚集的效应。中学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内容及其机制的有机整合,从而使资源更加集中化、系统化、综合化,发挥资源的最佳优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出了语文老师之外,还有学生自身和家长,教师除了引导课堂教学,发挥开发资源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去引导学生和家长。只有自主去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标。
走进社区利用学校与地方相结合的独特文化优势;走进家庭利用家长合理的文化资源。
总之,在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尝试的还不够多,尤其是对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本文在资源整合视觉下探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想起一抛砖引玉之用。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如果把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稍加对照,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注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5.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成为语文教育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因为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有效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从课程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鉴别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标准,是国家教育目标、个人发展需要、教师教育水平三者的有机统一。(1)在实际开发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相应的素质;第二,审查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以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和主导方向;第三,了解对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条件与分布状况,如自然环境、名胜古迹、经济文化状况、文化名人(物)、民俗风情、节日文化等,以备有选择地开发利用。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具体策略的运用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水平与需要;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这四个因素水准及其协调程度构成了课程开发利用的质量。在实际运作中,这四个因素又不是简单地呈现和平铺,而是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事实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从具体而微的问题、课题、情境等人手的,也可以说,是以某一问题、课题、情境为起点或基点而开展的。
1.从问题角度看: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
2.从课题角度看;可以以社区发生的重要事件为背景和对象,把它们纳入课程学习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包括现代传媒技术所呈现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课题,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影视、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以教科书中涉及的有关重要议题特别是“综合性学习”设计的课题为研究主题,调动、发掘校内外可资利用的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3.从学习情境看;可以到大自然中探求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家庭中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可以到校园、社区中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场所和活动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以专家、学者、教师为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
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具体表现在:
1.在“引言”和“阅读提示”中加强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的一段引言中,编者把语文学习比作“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课本将提醒你借助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语文信息,并学会与人共享。”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阅读提示写道: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阅读提示写道:
阅读这样的提示,让我们感到:课本再也不是金科玉律了,而是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人间万象、大干世界、人生感悟可以尽收语文课程的视野。
2.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化石吟》(七年级上册)后共有三道“研讨与练习”,其中的两道是这样的: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根据自己的条件,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或观看专题片、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课文《邓稼先》(七年级下册)后有这样一道“研讨与练习”:
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上册)后有一道这样的“研讨与练习”:
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
(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采。
3.设置“综合性学习”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这就是我”。在这一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从“自我”中发掘自我教育的课程资源,并与同学共享。第二次综合性学习的课题为“漫游语文世界”,其主要活动内容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可以单独一人),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不难看出,这样的活动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活动。七年级上册中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等综合性学习课题,均是把语文学习的“触须”伸向人生、人类,家庭、社会,科学、自然等。再如,七年级下册中的“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以及八年级上册中的“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单元,或给予课题的导向,或给予方法的引导,或提供研究开发的路径包括提供网址和工具书等,其根本指向都是为了推助师生开发利用语文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资源的课程教育功能。
1.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搞好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不是有所区别的。就其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事实上,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并非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甚至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相互转化、对接与融合。既要发挥课内课外资源的各自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2.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中,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提升:在关注学生参与实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价值。掌握了经过反复检验的间接经验,就可以避免直接经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简化“尝试错误”的过程。就学生学习而言,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因重视课外学习或在实践中学习而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
3.处理好知识、智力、能力培养与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学语文,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其学习内容亦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性,我们从上述“综合性学习”单元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综合性学习课题,都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关涉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学习资源或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时,应该时时关注两者统一,努力做到求知、启智、练能的过程,也即学习习惯、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反之亦然。
2.系统优化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潜课程观。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2)。以往,我们在谈到课程及其实施时,只注意到“显课程”,而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潜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就已存在,而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尤需我们注意。比如,在开发家庭学习资源时,可能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体察能力、理解能力,但也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创伤、甚至伤害了学生的感情等;再如,在对社会上学习资源开发利用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功能,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潜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是无法预先计划的,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资源相对贫困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合、变通的能力。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以上从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师三个维度探讨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枢纽工程,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性问题。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将会迎来更多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课题,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或课题,就能把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崭新的天地和更高的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3[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23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第222页。
/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三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家庭成员这一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家庭的联系。例如,学生可以请爷爷、奶奶讲述昨天的故事,了解农村的历史;请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父母的辛酸劳苦;请哥哥、姐姐介绍大学校园,为学习注入动力,既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融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家”“青春漫步”等活动,在学生作文中挑选出佳作,请家长欣赏。例如,家庭相册记录了家庭成员的精彩瞬间,是学生了解家庭的窗口,每张照片中,人物的神态表情、着装背景,都隐藏着一个个故事,挖掘这些故事,了解家庭的变化,了解家庭历史,开发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电视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通过电视了解最确切的新闻信息,开发电视课程资源,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发展探究与合作的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1] [2]。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五
1.1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与分析。
对郑州市地区巧所本、专科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场地建设标准看,各高校的的体育场数量明显多于体育馆;从各个校区的地理位置看,位于郑州市中心的高校拥有的体育场(馆)数量低于位于城郊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从学校的知名度看,本科院校的场馆数量明显多于专科院校。
1.2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巧所高校配置的体育场馆资源有72一%上能够保证各个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过在巧所高校校区中还有13.9的高校的体育场馆不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需求,有21.2%的高校不能满足体育训练的需求,以及48一%的高校不能满足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从巧所高校所实施的体育场馆开放政策情况的分析来看,这些高校的体育场基本上是无偿的为在校学生及社会提供服务,而体育馆的开放情况则显示为在校学生的利用率很低,有偿开放服务也很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地区高校的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率低,发展潜力极大,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
2.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开发利用所面临的困境。
2.2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影响。
郑州市当前高校体育馆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方法不能使人满意。管理方法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根据,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管理的效益及效率。各校制定的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是各校自主制定的,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整体的管理处于低水平和低效率。
3.加速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方法。
3.1转变认识,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的产业化认识。
高校作为郑州市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必然要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而高校的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和有偿服务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参与热轻及对体育场馆的需要与不发达的体育场馆数量的矛盾,在为学校创收的情况下不仅能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还能是场馆得到有效的.利用。
3.2各高校管理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
各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要做好的协调工作,各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要优先考虑本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空闲时段合理安排对外开放,使体育场馆得到有充分及有效的利用。
4.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与全国部分省市相比,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条件较差,有偿开放率还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要由体育部门负责,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人才匾乏。二是影响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因素是观念落后,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机制不科学等。三是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低,场馆资源开发程度不足,形式单一。综上所述,目前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大规模的建设体育场馆,现存的体育场馆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场馆需求,郑州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对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实状况、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郑州市地区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方法的阐述,对提高产产业意识、合理利用体育场馆提供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十六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