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一
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中国教育报》看到一篇“对话兰海”的文章,一个23岁的中国女孩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一口气拿下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3个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创办了上濒教育,她就是兰海。兰海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欢阅读,而且阅读的速度和能力比同龄人强。记者问及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的读差距主要在哪里时,她说,我国的孩子与同龄的外国孩子相比,阅读能力差别非常大,不仅阅读量少得可怜,而且阅读面也窄得惊人,然而相同年龄段的美国和欧洲孩子是拥有大量阅读时间和阅读资源,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在知识面和知识量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理解的差距。
近几年,前两年,我们把早期阅读作为教育特色进行研究和开发,在探讨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终于打破了传统的阅读观,把凡是摄入眼帘的一切符号都称为阅读,提出了“多元阅读”的理念,拓展了阅读的范围和内容,丰富了阅读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阅读阅美、悦读悦美、越读越美”的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思路。
一、传统阅读与多元阅读的区别
在幼儿园开展的阅读我们称为早期阅读,它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形成幼儿阅读的习惯,丰富幼儿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因而跳出语言领域的研究范围,扩大阅读面,拓展阅读的形式,建立多元阅读的观念是符合纲要精神的。
所谓多元阅读,指的是在学前阶段,通过视听等多元阅读方式对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多元阅读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并通过说、画、操作、表演等多元形式进行表达。
二、幼儿园开展多元阅读的价值
(一)开展多元阅读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图画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艳美丽,内容与幼儿现实生活相联系,幼儿对之兴趣浓厚。幼儿正好处于学习语言积累词汇的阶段,在多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更浓厚,可以感受鲜明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情节语言,从中丰富佳词佳句,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的运用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二)开展多元阅读有利于丰富知识,开拓幼儿视野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好问,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多元的阅读材料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能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难题,有效弥补了正规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同时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三)开展多元阅读可以陶冶幼儿情操,提高美术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最不乏勤劳与懒惰、善良与邪恶、勇敢与怯懦、创造与保守等方面的动人形象和他们之间的斗争。这些形象对激发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感,健全他们的人格益莫大焉。有的幼儿在阅读中能随着主人公的遭遇,一会儿欢笑,一会儿哭泣;有的孩子喋喋不休地讲他从书上看来的、使他崇拜的天使和英雄,这比任何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要好一百倍。
多元的阅读材料中都蕴含着造型、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理解这些美术语言既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幼儿美术能力的提高。
(四)开展多元阅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多种行为能力
一个行为良好的孩子一定会更自信,而未来也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被社会接纳。幼儿在看图画书、点读电子图书、欣赏动画片、听故事、讲故事、画故事、表演故事等多形式的活动中,通过点点、读读、找找、看看、听听、想想、画画、说说、演演等行为构成了整个阅读体验,而他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绘画能力、互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演能力等行为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多元阅读构建幼儿园特色文化的策略
(一) 多元阅读环境的营造
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是引领幼儿成为阅读爱好者的必要前提。社区的图书馆、家里的书房、幼儿园的阅览室、班级的阅读区都是孩子阅读的场所,在孩子爱读书之前就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氛围。
1.创设阅读的区域与场所
孩子的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氛围,低矮、便于孩子自主取放的小书柜、图书插袋,松软舒适的小沙发、小坐垫,便于孩子记录、创编各种图书的剪刀、纸笔等辅助阅读材料,都能给孩子的阅读带来方便,直接提高孩子阅读活动的质量。
幼儿园有专用的阅览室,铺着柔软的地毯,垫子、书桌、椅子、书架、充满了浓浓的阅读氛围。各班幼儿轮流阅读,一周两次,教师及时做好观察记录与反思。书架摆放了空白的纸和书写工具,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找所需的答案,并通过符号、文字、图象等自己进行记录,图书室让幼儿阅读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
每班教室有专门的阅读区,如“喜洋洋”书吧,设置在教室中比较安静明亮的角落,使孩子不受干扰,安静阅读。布置得温馨舒适,里面有小沙发,小靠垫和可爱的长毛绒玩具,幼儿可以抱着长毛绒玩具靠在沙发靠垫上舒服、惬意、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教师在阅读区或图书架上建立有阅读规则的图谱,由于阅读区就在孩子身边,孩子可以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及游戏活动时随时翻阅。久而久之,阅读活动成了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在不经意间逐渐养成了自觉的阅读习惯。
家长为幼儿准备了专门的书房、书桌、书本,幼儿随时可以阅读。有空就带幼儿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买书看书。
2.营造优美、宽松的语言环境
教师与家长正确的发音,规范的语法,清晰、准确、优美的语言能给幼儿一种舒适感、一种美的享受。能将活动过程中的深奥化为浅显,将抽象化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园通过普通话培训、讲故事比赛、妈妈俱乐部等活动,提升教师与家长的语言艺术,这也是给孩子营造一种优雅的阅读氛围的有效措施。
在幼儿阅读图书时,教师与家长都给予肯定、鼓励,不以刻板的模式来约束孩子讲述,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使幼儿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并能快乐的阅读。
(二)多元阅读材料的选择
丰富的阅读材料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以此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阅读材料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内容方面:要贴近孩子生活;主题须合乎孩子的概念水平和生活经验;情节简单而清楚;语言浅近、具体、形象 。二是从图画表现方面:富有视觉美,视觉美具体体现在构图、色彩以及形象等方面。
幼儿园从题材的多样化、文体的多样化、形式的多样化为幼儿挑选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童话、科学题材的绘本阅读材料;有故事、诗歌等文体的儿童文学阅读材料;有纸质、布类的阅读书籍;还有立体、电子类的书。
除了书籍外,还有利用投影、电视机、电脑的多媒体视听阅读材料。幼儿园的.走道、楼梯、教室等处环境创设中也为幼儿提供了可阅读的内容,丰富了幼儿阅读的内容与材料。
(三)多元阅读活动的开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选择多样的阅读形式开展阅读活动,它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主阅读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图书,在阅读区、阅览室、家庭中进行,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翻书、看书的习惯,建立阅读常规。
集体阅读活动。借助大书、小书、多媒体开展的,有助于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与能力。把“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整合”,把“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方式整合”,让幼儿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同时还进行了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提高阅读活动的实效。
看图编故事活动。教师提供打乱顺序的图片,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起来,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这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制图画书活动。尝试让幼儿当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讲给别人听,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制成一本小图书。
语言游戏活动。如玩游戏识字,让幼儿戴上小狗、小鱼、小鸟等头饰,出示字卡“跑”“游”“飞”让幼儿认读游戏,音乐中教师举“飞”则小鸟飞来,举“游”字卡时,小鱼就游过来。
主题创意活动。如木偶故事表演,童话剧专场表演、创意服、会说话的鞋子、爱心悦读枕等主题创意活动,运用操作、绘画、表演的方式,用身体拓展阅读的趣味,形成幼儿园的阅读文化特色活动。
四、提炼阅读理念,建构幼儿园“悦读悦美”特色文化
(一)提炼幼儿园独特办园理念
1.挖掘幼儿园历史人文资源,找到特有的文化符号。
我们提出了“福布斯田 国贸致善”的幼儿园发展口号,挖掘幼儿园历史人文资源,找到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物化的园标强化“国贸人”的概念,强调个体与组织的协调发展,让“符号”上墙,使组织文化经常性地给以视觉的刺激与强化。我们开展“我看园标”的解读活动,幼儿、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解读园标,赋予园标更丰富的含义。
图案的外形是国贸幼儿园名称中“国贸”两字的拼音字母g、m演化而来的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图案寓意为“化蛹成蝶,翩翩起舞”,孩子的成长就像蝴蝶羽化过程,既需要阳光的沐浴与滋养,也会经历风霜雪雨的浸袭与艰辛困苦的磨砺,只有不畏艰辛、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才会绽放出生命的美丽。同时也寓意国贸幼儿园就像一个新生命,将会在经历一次次的蜕变后得到升华,在幼教的大舞台上翩翩起舞。图案的色调为黄绿两色,代表生命与活力,表示幼儿园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2.形成幼儿园的形象系统
我们把园标渗透到各处,使标记符号化,通过外显强化,让人人看入眼中,留在心里。我们形成了与园标相匹配的戏水池、科室牌、班牌、纸杯、纸袋、教育教学记录本、形象墙、规章制度集等,形成学校的形象系统,让大家认识我们、了解我们、走进我们,使国贸幼儿园的文化符号,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成为家长、社会信任的文化品牌,提出了“阅读阅美、悦读悦美、越读越美”的阅读文化思路。
3.创设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除了专门的阅读场所与阅读材料外,我们幼儿园的走道、楼梯等处都有孩子可阅读的素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幼儿园室内外的装饰追求儿童化、人情化、诗意化。如一楼是幼儿园的形象墙、照片阅读墙,体现着幼儿园的理念与特色。二楼是以幼儿熟悉的角色形象向大家推荐各类经典绘本的阅读长廊、演长廊。三楼是幼儿绘画作品集、各种亲子活动作品展,使大家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让每处的环境都能和孩子对话,进而培养幼儿全方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建构幼儿园“悦读悦美”的特色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借助课题研究,使阅读作为基本媒介深入到每一个幼儿、教师、家长的心灵,渗透于整个校园氛围之中。
1.潜移默化,引领幼儿成长。
我们通过“经典绘本漂流活动”、幼儿诗歌朗诵、故事大王比赛、童话剧专场表演、每周一次的专用阅览室经典阅读、每周两次的集体阅读教学、每日一次的经典诵读、亲子阅读、阅读区域学习的常规阅读活动。开展小主持人选拔活动,主持升旗仪式、每周智慧树广播站活动,开展礼仪小天使活动,开展我是新闻小主播、我是故事王等每日阅读之星活动,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美、艺术美、形体美。
家园共建的阅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体验阅读是生活,阅读是学习,阅读是游戏,阅读是快乐,与书为伴,在阅读中丰富生命,在感动中自觉成长。
2.厚积薄发,支撑教师成才。
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阅读,提供形式多样的阅读学习机会。学校添置各类书籍,有专业成长的,有人生引领的,有业务提升的等等。教师经常借阅,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寻学前教育信息,吸收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要求人人读好书,人人做读书笔记,开展读后感评比活动、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阅读中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专业成长。
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童话剧表演活动,提高教师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能力。
3.创意活动,提升品位,培育特色文化。
我们通过创意活动,提升幼儿园品味,构建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如“书香广场”的亲子创意活动,由家长和孩子在亲子书吧中一起阅读经典读本,在文学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经典读物中感受亲子阅读的快乐。在亲子创意区间进行伞书的创作,运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进行亲子作画,签名并合影留念。许多大师在现场挥毫泼墨,处处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息。
开展 “亲子阅读月”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大手牵小手进行亲子阅读,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记录与孩子阅读时的有趣对话,用朴实的语言发表亲子阅读体会,制作阅读存折,亲子图画书,评选“书香家庭”等,让每一位家长和孩子学会一同读书、品书、思书。
举行“悦读节”主题活动。在多元阅读理念指导下开展系列创意特色活动。如家庭阅读口号集、阅读专题沙龙、故事会、诗歌会,“会说话的鞋子”“爱心阅读创意枕” “阅读创意服”“2030设计我做主”创意活动、亲子游园会、亲子童话剧场、亲子图画书制作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用“耳朵”感受阅读之“乐”;用“眼睛”享受阅读之“美”;用“嘴巴”打开阅读之“声”;用“身体”拓展阅读之“趣”,拓宽阅读的范围与形式,使全体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悦读悦美”的幼儿园特色文化。
幼儿园在阅读特色文化的建设中,通过创建图书室、图书角,完善相应的设施,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阅读的材料,加强对教师、家长阅读指导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阅读活动程的开展,使人一踏进幼儿园就能感觉到书香的气息。幼儿、教师、家长都融入到爱阅读的氛围中,大家都用行动展示着对阅读的热爱,凸显幼儿园的阅读特色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二
特色课程是针对已施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大一统”式无差别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改革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形式的突破。这种课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强教学手段的个性化、有重点的倾斜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使学生领悟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预期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汉语言素养,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语文构建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改传统教学过度注重应试的工具性为语言本质上应有的文化应用性。也就是说,汉语言诚然是一门高度专业的知识类学科,但由于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上具有的纽带性和承载作用,汉语言绝不止于多年来被偏颇地定位在工具类学科的地位上。构建特色课程能够使教与学双方重新重视汉语言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又举足轻重的文化应用性。有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佐证就是早期国内从事外语翻译的翻译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家、艺术家,而新时期培养出的只是译者,却称不上“家”。原因无它,正是对母语学习积淀之不足的影响。
二、特色课程构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意义
1.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能力
特色课程的构建核心在于突出语文教学的特色与特点,使学生得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曾经司空见惯的语文内容。比如当《祝福》从书面文字跃然而成电影《祥林嫂》时,银幕上晦暗、沉闷的背景、服装乃至演员面部的妆容无一不在凸显祥林嫂遭受三次打击后逐渐被旧社会吞噬的悲剧人生演进过程。这样的转换使平面汉字变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声音、动作,使作品潜藏的悲剧性和艺术美感更加被突出和放大。而在视觉、听觉被强烈震撼的同时,文字的美自然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说,特色课程的构建能够让汉语言的文化美从隐性向显性转变,而这也正是学生审美能力被不断培养的过程。
2.实现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特色课程的不拘一格能够比传统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艺术观赏性,这既是教学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也是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在新一代国民中传承与发扬的过程。学生在面对特色课程时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有可能改变其对语文教学固有的成见甚至偏见,使其对母语文化进行重新定位,继而从曾经的被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这一改变正是语言文化代际间传播最不易被察觉却又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三、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1.鉴赏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相对简便,也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等前沿科技丰富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手段,通过对比或类比等教学形式突出审美鉴赏教育,使学生在正常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增强美学教育、素质教育的比重。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声、形、义”的叠加均在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演进中展示着中华文化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传统美德。教师不能将语文学习置于纯粹理性甚至教条化的“解剖台”上,而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全局性的情怀、意境、氛围,通过对美文、经典作品的反复“琢磨”凸显其中的人性美、人文美。增加趣味性、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是针对此类内容开设鉴赏类特色课程的优势所在。利用音视频资源就是实现鉴赏教学的重要途径。比如网络上现成的北师大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就是值得采纳的素材。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将民众、民间、民俗的各种艺术、文学甚至娱乐形式,不要将语文教学狭隘地局限在课本教学,而应使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充分结合课本内容学习,让学生领会华夏文明之博大精深,体会汉语言的复杂、多彩、绚烂、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与品味。同时,拒绝“填鸭式”教学也是鉴赏类特色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跳出被动学习的“旁观者”的局限,而应重新定位在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更多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选择符合自己爱好的名著与经典。同时,教师还应更有侧重点地将教学进一步广泛化、深入化,鼓励学生总结个性化的学习经验或教训,尝试自我修正和不断提高,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原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醒学生关注汉语言在审美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强调语文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教师应当首先有意识地避免教学的功利性,培养学生认识汉语文化对学习者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精神培育的渗透作用,以及汉语言对国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形成、促进人际交往等能力提高的广泛影响。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伴随终生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终生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感悟真、善、美的自觉。
2.课题研究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相对困难,但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项目、内容等帮助学生拟定一个或若干课题类学习中心,由学生自行选择或搜索出相关的素材,通过独立学习完成学习报告,既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论文式的研究结果。例如在学到与《特殊的葬礼》等类似的社会现实类文章时,由于文章涉及到了环保题材,教师不妨尝试拟定绿色生态、野生动物保护等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自主搜索、查询到的素材撰写涉及爱护环境、禁止破坏环境、禁止非法捕猎等的研究报告。同时,也可以适当延伸到《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佐证、应用等范畴。这些主题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又能通过构建特色课程开展渗透式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而此类特色课程实现的正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境界。
3.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同样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过与鉴赏类特色课程不同之处在于此类课程侧重于以学生的自主创作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和学生艺术修养的培育。例如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戏剧艺术类经典文章,比如《雷雨》《茶馆》等。这些传统经典早已被改编成了不同类型和版本的电视、电影和话剧,不仅随着时间推移历久弥新,而且已经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熟悉。因此,将这些经典文章结合,把影视素材适当改编为适宜在课堂教学时演绎的微缩版舞台剧,是构建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有益的尝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取文章中的片段,再根据角色特点挑选与之接近的学生“演员”。若条件允许,还可以自行设计服装、舞美、背景等辅助材料。有了学生亲身演绎的“舞台剧”,原著势必为“演员”和“观众”更加熟悉,这样的艺术再创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旨的精妙,更有可能使学生中更具天赋和热情的成员从此与艺术结下深缘。构建特色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改革与创新的又一尝试,其本质仍然是通过对传统教学不拘一格的再创造实现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突破。特色课程的构建除了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个性与丰富,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挣脱应试模式的局限,而使其回归文化传承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3):22.
[2]李明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1):29.
[3]万金觉.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三
多元文化理解实施策略分析论文
课程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进行确定和划分。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多元文化理解的文化定位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增加文化因素的比重
(一)课程设置
在语言内容(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内容(文字、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历史、地理、哲学等)、语用规则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等教学内容的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层次侧重不同的内容,但文化内容要面向所有学习者,贯穿整个汉语学习过程。教学安排上,要合理的增加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并且增加相应的学分比重和课时比重。同时,还要注意文化课与汉语言基础课的衔接和协调关系,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大体上说,一年级汉语课程应占总课时的95%左右,二年级开始设置独立的文化课程,应占总课时的10%-15%,三年级应占25%左右,四年级应占三分之一偏高些。需要强调的是多元文化理解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文化课程,它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多元文化理解的观念,既能认同母语文化,又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应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二)教材编制
教材的编制一般要符合六条原则:实用性原则、交际性原则、知识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这其中却忽略了文化的原则。文化原则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内涵的选择和融入是教材编制中的难点,所以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应恰当地选择和安排文化点,这些文化点指目的语的主流文化、现代文化、与目的语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和与学习者母语文化有差别的文化。教材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和平等、包容和多元、沟通和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抓主流不猎奇、要求了解不强求认同,这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材应该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方面来编制对外汉语教材。“表层结构”的主要要素包括汉语教材的功能模块(比如,生词、语法、课文等)及相应的汉语文字或图表呈现方式。“深层结构”指汉语教材选择的基本语言要素、汉语交际技能以及文化要素的组织结构。教材的编制要以“深层结构”为重点,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由表及深,从生词、语法到交际技能和文化要素。
(三)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主要包括测试目的、测试方式和测试内容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测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试图对测验对象的语言能力或语言运用能力究竟做出什么样的推断,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于汉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内涵的理解以及交际文化的把握。语言测试的方式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四种。语言测试应该是以诊断测试和成绩测试为基础,以水平测试为工具,以潜能测试为辅助的多种测试相结合的模式。要强调的是,水平测试只是作为测评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工具,而不是单纯为了显示等级水平的一纸证书。语言测试的内容包括语汇、语法、文化、语用四个方面,分别囊括在听力、语法、阅读、综合等四个部分之中。以hsk考试为例,试卷的四部分所考察的重点都集中在语汇、语法和语用上,文化测试力度不足。本文认为,文化测试点应该隐含在其它三个知识点内,通过其它知识的考察来检测汉文化的理解。比如,考察语法点的选择题的题干可以选择中国的历史典故等等。另外,学校要避免把hsk考试的结果同学生的学位挂构,这样会减少学生对汉文化的兴趣,并且增加学生的压力,导致学生选择不合理的学习方法。
二、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根本,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0月,教育部实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掌握语言本体知识,具备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科研和亲和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因而对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应该走一条开放的、兼容整合道路。这条道路要通过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两方面才能得以实现。
(一)意识的培养
意识的培养又分为理论意识的培养、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情感意识的培养。理论意识包括学生意识、教学语言意识、课型意识、目的意识、敬业意识、语用指导意识、培养学习策略意识、时效意识等。理论意识是以语言意识为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为目的,教学优质策略掌握为工具的基础性意识培养。文化意识包括多元共存意识、平等对话意识(了解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饮食禁忌等,从而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求同存异的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情感意识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能激起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奋,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用热情点燃教学气氛。
(二)专业知识的培养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具备以下5点专业知识: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语言习得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前两点的培养是重点。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要求老师要掌握普通语言学知识(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和方言知识),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系统而有理性的认识。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研究。要求教师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其中包括中国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发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哲学智慧等方面的知识及世界各地的基本文化脉络。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四
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论文
在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内容是维系民族成员之间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群族身份认证的重要标志,这种文化理念逐渐成为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核心。伴随民族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及创新,逐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形式。对于民族传统地域文化而言,其内容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合部分,很多体育活动的构建会将文化形态作为基础,实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稳定创造,充分彰显社会环境下民族体育文化构建的核心内容。由于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价值,通过对相关研究内容的梳理及分析,实现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研究的重要性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性是文化重构的基础
文化的自觉性是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一定会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及碰撞,主要是在民族发展中,需要有民族文化的支撑,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就导致文化传播中问题出现,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需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不断的更新。在整个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自我扬弃,从而促进良性循环状态下社会文化的稳定发展。而且,在当今文化冲突及文化迁移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及重建,从民族文化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对自己需求的分析,确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提供稳定支持。由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认真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拓展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1]。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
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民族文化作为独特性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发展及创新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民族文化之本,才可以在文化上形成直立、创新的文化传承理念,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创新。同时,在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先注意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再注重民族文化的全球化,认清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根基、特点以及历史内容,实现体育文化的有效重构,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传承[2]。
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的局限因素
(一)对人文现象认识不充分
对于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而言,由于其独立性不强的特点,会导致研究者在人文现象认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共生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文化形式没有呈现出完全剥离的状态,例如,在节庆、娱乐等活动构建中,肢体活动会与体育中的行为交织在一起,人们极容易对日常生活与民族体育身体活动产生混淆,所以,对一些人对人文现象的认识也就存在着模糊性的特点。(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受特殊文化影响对于人文现象而言,一些人会认为这一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在研究中会很少涉及到民族体育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严重影响了体育科学研究体系。同时,由于研究人员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不全,对民族体育背景、起源以及功能的认识存在着片面化特点,导致在体育文化分析中出现了主观臆断的现象[3]。
(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通过对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文献分析以及文本叙述的过程中,在这种单一性研究方法构建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策略,虽然在这种方式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但是,与复杂文化内容相比,这种文化形式仍然缺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导致人们不能全面的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文化的发展会展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这种复杂性的文化特色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文化研究、文化阐释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稳定的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合理描述,所以,应该在体育文化传承中,通过多种研究方式的运用,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分析,从而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综合探究[4]。
(四)传统思维制约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
在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其中高度普适性现象的出现虽然可以采用笼统、模糊的方式进行自然现象的分析,但是,通过这一条件内容的概述及分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性内容,从而形成科学性及专业性的概述理念,促进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于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在其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具有差异性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性的发展脉络,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创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律性分析。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种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时代性的特点,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及文化分析中,应该寻求文化演进的基本规律,保证体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社会性及文化性的特点,减少传统思维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限制。
三、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一)构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思想
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内涵,在历史实践及反思的过程中,文化理念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同时,在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的同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需要树立科学化的传统体育教育理念,通过正确、客观评价理念的设计,可以正确进行指导理念的分析,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中实事求是的特点。在正确理论指导构建的环境下,体育研究者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及保守的思想,通过辩证理念进行民族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理念,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及稳定创新,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基本思想[5]。
(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体育的交流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是在我国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自然、掌握社会及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内涵。但是,在现阶段文化传承环境下,由于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不足,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问题,导致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筛选及分析,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珍贵资源,在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朝着多元文化方向进行发展,充分展现民族结构的实用性价值。同时,在科学时代发展背景下,人们需要运用多科学原理进行价值问题的研究及分析,构建完善性的体育文化发展理念,从而为体育文化的继承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而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及传承中,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形式受到限制。因此,应该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文化的传承,实现与不同文化的稳定交流,使专业的体育研究人员掌握体育文化的成果,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中本土化及全球化的有效整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5]。
(三)实现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的研究不能离开专业方法的支持,如果在文化传播中缺少了传播的方法,也就会造成民族精神的缺失。在这一方面上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涉及到民族学以及人类学,同时也会波及到社会学以及传播学之中,所以,在宏观角度下,进行构建科学化的文化服务理念,并在问题研究及方法创新的同时,实现人文主义及实证主义的有效融合。在方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进行稳定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静态理论与动态理论的相互统一。在基本方式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文献资料收集、民族志研究以及考古研究问题的使用,实现理性时代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及稳定创新。通过这些成部分,它需要相关部门与医务人员的重视、完善制度的建立及实施、政府足额资金的投入、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及日常督导。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可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06-16.
[2]周敏,刘滨,周丽芳.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7):815-816.
[3]闫芳.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7(1):39-40.
[4]王艳,刘书绵.标识化管理对临床医疗废物管理的实施效果观察[j].卫生管理进展,,8(29):29-31.
[5]汪玺正,刘彩红,李俊艳,等.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98-701.
[6]韩颖,赖晓全,熊薇,等.湖北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7):492-494.
[7]武改丽,高美荣.医疗废物管理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9(14):1286-1287.
[8]何光琴.负面清单在医疗废物监督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5):1-3.
[9]蒋宁,韩利东,王充,等.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57-3458.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五
在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对提高幼儿绘画兴趣及自信心有极大帮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教育行为,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幼儿园美术活动多元化评价现状,阐述美术活动中实施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 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纲要》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应支持幼儿个性和创造性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指导精神,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必须在了解幼儿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符合幼儿心理,以人为本,运用多元化方式进行评价,让美术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对当前幼儿教育开展美术活动评价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要求幼儿美术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时间多元化。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多元化评价现状
现在多数教师已逐步意识到多元化评价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受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存在问题(现状)如下:
(一)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的多,以幼儿为主的少。
在以往评价环节,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占据主导地位,把幼儿的作品分出好、中、差,而且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二)评价内容单一:好作品评价多,整体评价少。
多年来,幼儿有别于成人感受和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常常不被成人理解,得到不尽如人意的评价,从而打击幼儿的创造力,抹杀幼儿的童真;加上美术作品的评价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普遍忽视幼儿的个性差异,总是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过于强调技能发展,忽视幼儿更全面的发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更是难以做到。
(三)评价时间单一:结果评价多,过程评价少,横向评价多,纵向评价少。
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在活动结束时才开始对作品进行评价,忽视幼儿创作过程。《指南》写道:“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艺术活动,赞赏独特的表现方式。”幼儿的记忆一般以短时记忆为主,所以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创作过程中出彩的地方,教师的指导评价可以进一步增强孩子自信,同时引导其他幼儿开拓思维。
横向评价就是对不同幼儿进行相互对比,纵向评价则是对一个幼儿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横向评价虽然让能力强的幼儿更自信,却挫伤了发展较慢的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使其失去创造兴趣和勇气。
二、美术活动中实施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倡导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是现代教育的趋势。教师要转换评价角色,充分尊重幼儿自主表达愿望,积极参与引导幼儿评价和互评,把评价作品主动权交给孩子,并且幼儿间的互评要有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优点,取长补短,进而改善自己的作品。另外,我们还可以调动家长参与到美术作品评价中,让幼儿把作品带回家让家长鉴赏,让幼儿、教师、家长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美术活动评价中。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赞赏鼓励为原则,重美术目标评价。
《指南》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理解和尊重”,要全面了解幼儿发展情况,防止片面性,尤其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纲要》表示幼儿绘画的定位是自主性绘画,幼儿自由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手段,掌握技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其创造力。教师评价时要以赞赏鼓励为主理解和尊重幼儿,还要根据幼儿创作意图和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评价作品,为幼儿改进留下余地,给予幼儿自由创作空间。
(三)评价时间多元化:让评价贯穿在活动中,重视纵向评价幼儿。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伴随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倾向。”在幼儿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适当点拨能让幼儿豁然开朗,帮助幼儿解决共性问题,在活动中进行个别评价时要把握好度,可以是轻轻的提示和鼓励性语言,集体评价时要集中幼儿注意力,让所有幼儿得到启发,避免盲从现象。
总而言之,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是多元化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创造能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持续过程,最终目的是让幼儿获得成功喜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教育行为,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善于发现幼儿活动的每一个闪光点和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展开评价,保证评价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利于幼儿、教师、家长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六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是教师们应该注意和需要帮助其开发和维持的一个重要部分。幼儿美术的教学是实现改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对于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对其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幼儿园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幼儿的学习天性及其学习的创造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和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习惯相关。
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影响着当下幼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影响着他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具体的教学手段的采用。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尽管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还存在很多落后的不足之处,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还没有被教师们所完全接受。因此,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想做好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就需要从多角度入手加以改善。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一、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遵循的教学原则
首先,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是针对以往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自己为中心”的错误的教学理念而提出的。在以往的幼儿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意识不到尊重幼儿自我观点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较小,涉世不深,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认识的引导下,很多教师在幼儿美术的教学中展开了一堂又一堂的以“教——学”模式为主的模仿创作课堂。
比如,教师在教孩子们如何画鸭子的时候,先会在黑板上给孩子们讲解画鸭子的具体步骤,孩子们知道了首先画哪儿,其次画哪儿,然后再画哪儿,这样一个鸭子就出现了。然而,经过教师的教授之后,孩子们采用统一的方式画这幅画,连步骤以及在拐角处的笔法运用都一样,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产生多样化的教学思维,而是将孩子们局限在一种模式之中,不利于幼儿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为此,在幼儿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都应当符合幼儿的接受特点。
其次,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遵循简单易操作的教学原则。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对很多事物的操作以及认识还不够熟悉,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讲都是既新鲜而又陌生的存在,而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很多学习用具的使用也不够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应对操作繁琐或者体积过大,或者重量太大的操作工具。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孩子们安排学习任务的时候,就要遵循“简单”、“易操作”的学习原则。而在具体的制作材料的使用方面,教师也应当选取那些无污染的对儿童的身体有利的物品,同时对这些被选取的物品还应当遵循一种易获得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开展。
二、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趣味教学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兴趣。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般采取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创造的热情产生不利的影响,很多孩子不自己主动思考,以至于到最后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趣味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新的体现和快乐。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将自己从课堂中心的位置上转移出来,让孩子们自我想象和发挥,比如教师安排学生画一棵树时,就可以通过“添补”绘画的方式加以进行,学生对一棵树的每一个组成部位的认识和想法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画出树的叶、树干、树根以及树周围希望有的东西,在很多同学的参与下一棵极具特色的树就出现了。
第二,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来讲,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主要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幼儿阶段的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比较弱,对很多事物仍然保留着最初的感受,而这也成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一大优势,也成为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个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考虑到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爱好。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大多数喜欢动画,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插入一个动画形象,让学生自己去发挥。
第三,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加以实现。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展开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实践生活的体验来增进孩子们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并将孩子们的这种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和体验,通过美术绘画的方式加以体现。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春游,但是在春游之前,教师要明确告诉他们春游的目的不仅仅是游玩而已,而是要将自己在春游的过程中所能够看到的或者体会到的,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通过绘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展示给大家。这个东西可以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风景,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想象,在具体的绘画中,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线条作画,可以进行彩绘作画,也可以进行泼墨式的绘画,只要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的教学就不仅仅局限在一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之中,而是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其学习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对幼儿学习创造力的培养,要走的路还很长,教师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幼儿园美术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七
【摘要】:评价在幼儿美术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但多年来也存在着误区,本文拟从美术活动多元化评价误区解析和解决策略两部分着手,深入阐述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评价内容多元化,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语言层次化、艺术化,不断激励幼儿个性化地创作。使教师能从中得到启示,从而能使幼儿保持和延续对美术活动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提高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多元化美术活动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整个美术活动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是活动后的评价,评价活动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帮助教师了解、判断幼儿美术发展情况上,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方面,起到教学改革“导航棒”的作用。评价在幼儿美术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它不仅能保持和延续幼儿的绘画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提高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推动他们今后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从此终身受益。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多元化评价存在的误区
如今,许多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但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活动评价,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其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评价缺少“率真”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与成人。幼儿的美术世界里,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创造性,他们能够将自己作品赋予灵魂和肉体,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表现出来。但是这些幼儿作品常常是不被成人理解的,得到的评价也是不尽人意的,长此以往打击了幼儿的创造力,抹杀了幼儿童稚的率真。
误区二:评价标准划一,评价内容单一
在美术作品的评价上,多年来我们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教育要求总是整齐划一的,经常用“逼真”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过于强调技巧,忽视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目标的设定和达到目标的程度与期限上、在材料的使用方法上没有区别对待;鼓励也是泛泛的表扬。
误区三:评价主体单向,重视教师的评价地位,忽视幼儿评价者的身份
在我们以往的美术活动评价中,每每活动完后教师就代替了幼儿,在评价环节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幼儿的作品分出好、中、差,很少去问一问孩子:“画了些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画得怎样呢”。幼儿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某某的作品好,但真正问他好在哪里,幼儿就会茫然或沉默。
误区四:评价褒贬无度,语言缺乏艺术性
“画得不错”、“有进步”、“真漂亮”,听起来不错,这几句话经常会出自教师的口中,可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只是泛泛的了解到这是老师那里好的作品,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哪里有进步。
“你画的是什么”、“想想逛超市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照顾妈妈的”,这类问题又提的太抽象,幼儿不知道从何回答,也就造成了无效指导。
有的教师常常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虽然指导语言很具体,却有明显的包办代替的意思。还有的教师不顾幼儿的想法和体验,采用否定性的语言说:“你怎么画了个绿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以上这些语言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活动中实施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要想让这颗美的种子发芽,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了它的成长。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的评价所追求的不应是给幼儿的作品下一个结论,或评定绘画技能的高低,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对幼儿艺术天性的保护,同时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成长。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正确的教师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评价中既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也不能不要技能技巧,注意评价指导美术技能技巧的时机和方式,教师要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现在的幼儿不仅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人才,还应是一个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是他们要做的和要学的。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与多元化,首先,要注重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具体说来,包括形体把握程度、涂色均匀、画面整洁、色彩鲜艳、艺术材料运用等;其次,要坚持从素质教育出发,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公正合理、全方位地对孩子作画时的行为习惯;第三,注重综合评价,如作品的构图创新、用色搭配、与人合作的态度等;第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等的评价。第五,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主要应从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方面进行,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指南》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 一律的训练。”评价内容应注重全面化、多元化,有利于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当然,具体到某一次美术活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一定每次面面俱到,要把握好本次活动的重点,进行针对性评价,如活动内容、活动进程、幼儿整体水平或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重点评价其中某些方面,或就某个题材、技法进行单项评价。如:一次,在中班《春天的花圃》活动中,在小朋友们都聚精会神画画的时候,我发现白若涵小朋友在画纸上画了很多小竖线,而小花却一个也没有画。于是,我轻轻的走到她的身边,可是,她却连忙用胳膊把画纸捂住,并且把头狠狠的低下去。很明显,她知道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坐在她旁边的小女孩,抢着告诉我:“老师,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她画得乱七八糟。”白若涵听后,很不好意思的红着脸,一脸羞愧地看着我。当时,我看着她的表情,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是呀!孩子的心是多么脆弱,当众出丑让她觉得很难堪!而我,既不能很虚假地去表扬“你画得不错!”也不能完全否定,继续伤害她,我只是很随意的说了一句:“不会画花,可以画一些其它的东西,就像小草……。”白若涵听我这么一说,捂着的手才慢慢地放开了,她看着自己的画,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老师,我画的是冬天的花!你看,这就是小雪花。”你瞧,她想的多好!我趁机表扬了她,并告诉她:“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你也画一些春天的花,好吗?”白若涵想了之后,点了点头,又继续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白若涵的画纸上果然多出了许多小花,我会心的笑了。我想:正是因为给予她积极鼓励的评价,才会使他逐步克服困难,战胜自卑,拥有自信。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我们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教师的评价是占主体地位的,她们会把自己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一些弊端显现出来。有些时候,孩子在埋头于一件美术创作,但在教师们看来这件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例如:中班绘画《机器人》,大部分幼儿在画画时都是将机器人的脑袋、身子、手、胳膊用方形或长方形来画,忽然有一个幼儿画了圆形的机器人,教师就说“你这是什么?”又如:孩子们把太阳涂成绿色,把海水涂成红色,他们沉静在自己的创作中,并乐此不疲,而我们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评判作品,对这些作品的评价要么是否定,要么是忽视,岂不知幼儿在电视上看到了似真人的机器人,我喜欢绿色的环保太阳等等,教师进行“一言堂”的评价,没有倾听一下幼儿的讲解和想法,幼儿作品的立意、构思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幼儿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自我评价,参与意识未能调动起来。为了幼儿能更好的进行自我作品评价,作为教师要转换评价角色,积极参与引导幼儿评价,与幼儿合作进行评价,将评价的主动权交回到幼儿手中。另外,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要调动家长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改变过去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让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活动。如:在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从画里找出问题,先在画后面写上老师的评价,而后请小朋友将画拿回家,让自己的父母参与到作品的评价中,把家长的评价也写在画的后面,反馈回幼儿园;另外,要特别注意家长对幼儿的评价应主要集中在对孩子在家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察和评价上,不可泛泛而谈,没有达到评价的目的。
(四)评价语言生动化,激励幼儿个性化地创作。
有人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幼儿;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幼儿,多姿多彩、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是触摸、涤荡幼儿心灵的一溪活水。幼儿时期,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很敏感,往往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自己语言的生动化,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提示,激励幼儿个性化的创作。
评价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善于观察,多与幼儿交流,创作意图要从与幼儿的对话中发现,幼儿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对作品的独特感受要教师通过了解来得到并点评,禁用不切实际的、泛泛的“画的真好、你真棒、画的不好看”的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另外,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视角去试图理解其意,并当幼儿本身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图的时候,善意地给予诠释。例如,一次一名3岁孩子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有三个太阳,通过沟通教师了解到孩子画三个太阳的用意是奶奶怕冷,多画几个太阳,奶奶就暖和了,可以看出孩子的创作还真富有个性,他从与别人不一样的视角去进行思考,进行创作。如果教师当时没注意倾听交流,那么画中的寓意将不被我们发现,可能是教师简单的评价:“孩子我们天空中有几个太阳,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把多余的去掉就好了。”这种简单的评价,很有可能就扼杀了孩子那富有个性的可贵的创造性思维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挖掘其内在的表达意义,
2、要注意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小班幼儿年龄小,美术活动的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评价时应多采用拟人的、动画片中人物的语言吸引他们,让他们把自己放在拟人的童话中,如:“你画的小鸟可以飞的更高,奥特曼说我们来比赛谁飞得更高好吗”等等。中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口语表述也较小班有了一定提高,这时可以运用一些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边讲述自己的作品,完善自己的构思。到了大班,幼儿美术技能已掌握许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很旺盛,评价时要注重保护幼儿的自信心,活动过程中,用点头、微笑、空间上的接近,以及眼神、体态来向幼儿表示:这样不错,请继续下去等等。用肯定赞赏的语言为他们鼓劲,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激发继续大胆作画的欲望和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错了”,因为艺术是无对错的。
总之,在对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时,教师都应善于发现每个幼儿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不同点,从多种的角度开展评价,保证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要用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的状态参加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家长、幼儿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八
区域教研文化构建的研究论文
摘 要:区域教研文化是在教研室的有效引导下,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和有责任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现象,是一种看不见却不可抗拒的教研管理力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教研管理意志。它有四个内涵:一是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第一需要的“学习文化”;二是搭建教研合作平台,倡导教师团队意识,凝聚教师集体教研能力的“合作文化”;三是引导教师养成在课堂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根本的 “研究文化”;四是弘扬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为社会、为同伴、为学生优质服务的“奉献文化”。
关键词:教研文化构建;学习文化;合作文化;研究文化;奉献文化
区域教研活动开展得是否有特色,是否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与这个区域教研室是否重视教研文化建构有直接关系,当然也与其行政管理者有无锐意探索教研管理的创新意识有直接关系。
区域教研文化是在区(县)教研室的有效引导下,学校、教师有针对性和有责任感地解决教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的稳定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其催化、形成的教学行为习惯所长期营造、积淀、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是看不见却不可抗拒的教研管理力量,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教研管理意志。
作为区域教研的牵头单位――区(县)教研室,必须把建构教研文化当成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营造适宜学校持续发展和开发教师创造潜能的良好氛围,创新搭建教师教研无私交流、真诚合作的实用平台,真正实现教研文化为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目标。一个区域的教研文化成功建构之时,就是这个区域教研管理水平“升级换代”之日。
研究和建构区域教研文化,应该树立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倡导相互合作教研的意识,不断创新教研问题研究的方式,弘扬无私奉献教研事业的精神。
一、教研文化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文化”
学习,应是教育工作者终其一生的本分和天职;善于学习,应是教育工作者最值得骄傲的天分和本能。可见,学习是永葆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职责所在,更是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的根本保障。
(一)教研室的学习文化建构
教研员务必从自身学习做起,注重教研文化建构。因此,我区教研室要求教研员每个月读一本与教育相关的书,书目挑选先由教研员相互推荐,经大家集体讨论后确定,由教研室统一购买。教研员利用业余时间按当月书目阅读,每个月末周五下午教研室召开全员参加、教研员轮流主持的读后感交流会,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过程是教研员独自完成阅读之后的知识升华,更是在教研室形成主题鲜明的读书学习风气的有效手段,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增强教研员的自尊和信心。交流结束后,要求每人撰写一份读书心得,并由教研室归档保存。
(二)学校、教师学习文化的建构
教研室要求一线教师每学期必须阅读两本书,书目由教研室推荐,由学校为教师购买,教研室提倡学校间每学期两两交换书目,以避免增加学校的购书负担,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图书室书目自然补充、更新的目标要求。各学校在每学期中、末各召开一次读后感交流会,并要求在区教研室统一编制的《小学教师业务成长档案》第9页“阅读心得栏”,由教师认真填写学习体会,教研室在教学视导时随机抽查教师业务成长档案的填写情况,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积分。每学年教研室在全区评选一次读书标兵,旨在营造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热爱读书的教师。
教师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从学校强制约束开始,逐步转变为教师有兴趣、自愿读书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愿意终身学习的关键,师德的灵魂就是爱心、责任心、进取心。
1.读书是培养爱心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坚持读书,是促使教师与时俱进,培养、提升、纯化每一名教师其师者爱心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的天性。师者的爱是一种大爱,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 这种爱是 “泛爱”,不是“偏爱”,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爱 ;这种爱是“严爱”,不是“溺爱”,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是从思想、生活、学习诸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是这种爱的重要内涵。
2.读书是培养责任心的有效途径。责任心就是爱岗敬业的精神。有诗曰:“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斯是教师,唯有耕耘。”这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自然流露。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所谓“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当一个教师把爱岗敬业确立为自己的道德原则时,他就会产生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具备五个条件:一要有信仰, 二要有责任心,三要有共和精神,四要有开辟精神, 五要有实验精神。责任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加里宁也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这是把伟大责任加在教师身上的一种重任。”这些名言,是对教育家的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的崇高褒扬和神圣赋予。教师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感,是一种内驱力。通过读书学习活动能培养、强化这种责任感,能驱动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促使教师自觉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3.读书是培养进取心的有效途径。进取心就是永不止步地追求目标,以终身学习来实现梦想的意愿和责任感。人因无知,故而学习;人因学习,方知不足。作为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必须做学习的先锋。作为新时期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其学习的速度要赶上教育变革的速度;面对早已不满足于杯水之需的新生代学生,更要不断进取,竭力充实自己,完善自身。否则,何来自信,怎能立于不败之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至理明言应该是每位教师终生的座右铭。拥有进取心是教师的一笔巨大财富。而教师只有乐读、肯学,才能拥有进取心,才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才能拥有推动教师不断学习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区正在形成一种爱读书的教师职业时尚,爱学习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也使教师的这种良好品质培养成为我区教研工作的抓手,引导教师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转化成自己的终身习惯,从而在整个区域成功建构学习文化的氛围。
二、教研文化是教师互助协作的“合作文化”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相互合作就是同伴互助,其实质是在教师教研活动中形成的互助和合作的文化,是教研文化的标志和灵魂。
(一)教研室积极为教研合作文化的建构创设交流平台
区域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离不开教研室的有序协调,教研室要积极为教研合作文化的建构而创设平台:一是创设中心学区、学校间的教研合作交流平台,二是创设教师间的教研合作交流平台。多年来,我区一直在探索联片教研的合作模式,从最早的“五片、七线、九点”开始摸索,到现在逐步确立的“三片、七线、三点”的联片教研合作模式;从最早的只打破乡镇、中心学区界限,以区域地理位置相近、规模相当、教学质量和教研实力相补的教研室指定划分教研片,到常态式一学期一轮换、整个区域内九个中心学区间“三三”随机组合的84个联片教研方案。各教研联谊片负责人从本片三个学区的普教校长中民主评议产生,民主推选教研片长的优点是教研活动组织顺畅,工作积极主动,合作配合默契,这些都是教研合作文化的内涵。每学期初,由教研片长牵头设计两次以上教研活动,由于活动安排得早,教师准备充分,因而每次联片教研活动都能收到较好效果,整个区域内学校间洋溢着浓厚的教研合作文化氛围。
(二)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成功合作,建立真诚友谊
(三)建构教研合作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研合作文化建构过程中,教师全员参与教研合作是教师合作文化建构的关键。为了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实行学校以年级组、学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一个教学单位整体取得了好成绩,说明该年级组或者学校的总体水平高,虽然这样的评价难免有“滥竽充数”者出工不出力之嫌,但这现象只会发生在这种评价模式的初期,随着教师个人素质、修养的提升,教研合作文化建设成果就愈加丰硕。当然,在教研合作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必须引领教师积极地与其他教师合作,鼓励教师在教研合作中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树立在教研活动中涌现的教研合作标兵,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领教师尊重他人、与人友善,从而营造和谐、真诚的合作氛围,共同建立起成功合作的友谊。
三、教研文化是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文化”
研究文化是教师在教学中思想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基础上,在教研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思考,逐步形成今后解决类似教学情境中相关问题的基本素质。
(一)教研室研究文化的建构
教研室是教学研究部门,其本职工作就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状态,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是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技能指导的业务机构。
为营造深厚的区域教研文化氛围,我区教研室将教研培训与优质课评议融为一体,在每学期的两次听课视导和两次联片教研中,根据所视导的课堂教学状态,对其执教教师在教材研究、处理和教法,以及对学生的学法引导等方面的当否、高下,做出导向性评价,创新、建立了我区小学教学质量等级评价方案,更新、完善了联片教研的内涵,从而,通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一步一步地帮助每个教师实现着各自的教学成功梦。
(二)学校、教师研究文化的建构
教师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研究。教研室要求各学校以常规教学视导工作为主线,以学科为单位及时捕捉、积累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经过归纳、梳理,列为各教研联谊片的教研主题,以此为小课题,引领每一位教师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上,对教研主题有所突破,在同伴帮助及专家指导、启发下,围绕研究主题积极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联片教研的全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后的“专家”教学评议,更要强调研究氛围浓厚的课前集体备课环节的重要性。
在联片教研活动的集体备课环节,所有参与教学问题研究的教师,都发挥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精神,这已成为我区一线教师积极建构教学研究文化的真实写照。
四、教研文化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奉献文化”
所谓奉献,是指一个人为了维护整体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心甘情愿舍弃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和高贵精神。在教研过程中,教研员和教师只有以无私奉献的态度参与,才使教研文化结出另一丰硕成果――奉献文化。
(一)教研员是无私奉献文化建构的带头人
教研员的工作,光荣而神圣,平凡而伟大。因此,人们赞誉教研员是教研改革的引路人,是引领教师走向成功的铺路石,是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楷模,是学科教学的领头雁,是教师心目中的专家。
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里凝结着教研员辛勤孜孜指导的辛勤与智慧,蕴含着教研员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奉献,闪烁着教研员劳心劳力的身影。正是教研员幕后的精心培养,才使教学一线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是一代又一代教研员唱响了我区教学研究群体的奉献文化的最强音。
(二)教师是无私奉献文化建构的主力军
教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早已成为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人们用蜡烛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最能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奉献精神贵在“甘为人梯”:一方面,甘当学生人梯,含辛茹苦而毫无怨言;另一方面甘与同事互为人梯,成为同事间团结、互助、友爱的纽带。
奉献文化是修炼师德的前提和根本,成为建构教研文化的主旋律,让教师沉浸在奉献文化大氛围中尽情享受教书育人的喜悦,享受教师人生的幸福快乐。
总之,在教学区域成功建构教研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以教师终身学习的个体内动力,融合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集体合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搭建教研文化平台,从而造就一代能持之以恒、自觉奉献的优秀教师。他们不是受利益驱动,也不是被强制外力所左右,而是认识到自身的智慧和内在力量,发现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和活力,最终共同建构出一种鲜活的、动态的、富有生机的教研文化。我区的教育、教学研究,就在这样的教研文化氛围中健康发展,全心全意地为我们神圣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九
,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世居甘肃的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背景下,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归类见(表1所示)。
1.1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临夏州和张家川县是甘肃主要的回族聚居区,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经商活动。受伊斯兰教文化和农商文化的影响,回族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膜拜健身、赛走骡、打杈样、回族下方、打柳球、打抛、打梭儿、打石头、踢毛毽、打砖、掷子、滑冰车、回族摔跤、惯牛、弹腿、七势、十八肘、八门拳等项目充分表现出回族传统体育刚柔相济的内涵。受伊斯兰文化和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东乡族的打尕达、三连石击、皮筏竞渡,保安族的夺腰刀、抱腰拔腰、甩抛尕、马上扯旗,以及撒拉族的打缸、赛瓦、打蚂蚱、骑马劈刀、骑木划水等民族传统体育日益发展。阿克塞自治县的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从事草原畜牧业兼林副业经济活动,草原骑射、马上技艺、躺倒拔河成为他们的重要传统体育项目。
1.2藏传佛教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藏传佛教不仅成为甘南州、天祝县的藏族、肃北县的蒙古族、肃南县的裕固族和天祝县等地的土族等大多数群众的普遍信仰,而且对当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甘南高原、祁连山东段等地,香则合、跑纸马、罗罗舞、万人拔河、锅庄舞、赛牦牛、藏族赛马、骑射、角力、骑马点火枪、藏跤、藏棋、日则合、举皮袋、打炮石、果儿考儿、吉韧、俄尔多、打牛角、朵架、对歌等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分体现出藏传佛教文化较为强烈的归同感。肃北自治县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马术、蒙古族摔跤、射箭、蒙古族象棋、击石球、布木格、打唠唠球、踢牛嘎拉哈、蒙语说唱等,凝聚着草原游牧文化感情。祁连山麓的肃南裕固族从事半牧半农的经济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多与藏传佛教信仰有关,射箭、祭鄂博、赛马、赛骆驼、浩尔畏、拉爬牛、男女摔跤、顶杠子等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不断发展。天祝等地的土族传统体育以轮子秋、腰带拔河、拉棍、打响鞭、拔腰、武术、射箭、赶猪、打岗为主,反映了土族群众融农牧业生产、娱乐、人际关系为一体的社会生活。
2甘肃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特征
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历史上由于生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种体育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它不断改变存在的具体的样式,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特征。
2.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多元
从现有资料来看,甘肃有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个宗教。甘肃少数民族当中有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如回族、东乡族等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甘肃多宗教长期共处,特别是围绕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形成不同宗教文化群体,产生出宗教文化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与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二者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祭神隐含着民族体育成分;(2)特定宗教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活动。除了不同宗教文化以外,甘肃少数民族在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衣、食、住、行等方面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也常常通过民族文化顽强地表现出来,体育文化也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根据民族演进过94程,我们可以将甘肃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分为藏族体育文化、回族体育文化、蒙古族体育文化、哈萨克族体育文化、裕固族体育文化、东乡族体育文化等。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诸如“风骨、气势、豪放、灵性、意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气、理、心、性、意、言、道”等等,强烈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之中,推动着甘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性较为复杂
民族性是对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最高层次的概括。甘肃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活动的地区。先秦时期主要是戎,秦汉时期主要有匈奴、羌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有匈奴、鲜卑、羌、氐、羯、乌桓等族的足迹,隋唐时期主要有突厥、党项和吐蕃族。经过民族分化、融合,逐步形成了“世居”甘肃的十多个少数民族。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特定的地域中产生出来,自然地形成了人种和族别,类聚于一定时空条件,并蕴涵着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精神形态。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变化,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所形成,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等特殊标志。比如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蒙古族、哈萨克等民族平日里体育活动大多离不开草原与马,培育了赛马、骑射等许多项目。而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商品交换活动,在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了膜拜健身、击石、花儿等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不同地域内的生产生活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色彩,它们既受到更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又保持着民族相对的独立性,在民族内部不断传承。
2.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
受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和多种经济文化的影响,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形态,主要有:(1)娱乐嬉戏类项目。该类项目是为满足民族群众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也表现为多样的民俗活动。如以民族棋艺为代表的智能类项目满足了人们挖掘自己潜能的渴望,采用各种器具踢打各种目标的踢打类项目展现出人们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源于长期与动物打交道产生的投掷类项目是狩猎生产的再现,以铜、铁、石等器具为媒介的托举类项目是一种身体表征与精神运动的展现。(2)竞技能力类项目。该类项目包含了竞赛体能、技能技巧、竞技心理等诸多体育文化元素,实现了人才选拔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一般分为体能类、竞速类、命中类、制胜类、角力类、技艺类。(3)节庆习俗类。该类项目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括动,透视出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全部文化活动的内涵。如宗教祭祀、新春伊始、婚恋郊游、农事生产类和节日狂欢类等体育活动,使得民族古老文化得以重现,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2.4民族传统体育体现出地域环境差异
甘肃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与发展中,逐步体现出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地域环境方面的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甘肃民族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及其交汇处,地域辽阔、山河壮丽,高原、沙漠、丘陵、戈壁、山地、平原、河谷、绿洲、盆地等地貌各显异态,草原射骑、赛马叼羊、山地竞走等民族体育项目,无不打下不同地理环境的烙印。(2)社会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甘肃少数民族形成了与其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藏族的跑纸马、锅庄舞、赛牦牛、藏跤,蒙古族的赛马、马术、摔跤、射箭,体现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方式。以临夏州为代表回族,赛走骡、打砖、掷子、滑冰车、八门拳等传统体育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农商经济环境差异。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十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甘肃民族体育发展较慢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特点,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展。
3.1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传统体育持续发展
持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进各民族交往,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民族优秀文化是传统体育的本质,为此,我们要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入手。(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传承如下优秀文化:注重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践履,强调刚健有为、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2)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要弘扬宗教文化。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思想意识外化为物质、精神和行为方式的结果,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各少数民族从事的畜牧业、农业、商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各民族自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如东乡族的夺鞭杆的游戏,把柔韧性、协调性和对抗的激烈性融为一体,逐步演变成人们之间、村落之间比试智慧和力量的运动项目,激发了该民族的团结情感。
3.2依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民族体育旅游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逐步脱离自我封闭的经济体系,冲破牧业经济、农耕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束缚,与区域外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它以经济活动方式为基础,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推动民族地区民族服饰、建设、民族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激活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兴起;发展民族体育用品市场,传播特色商品信息、扩大生产发展和商业需求。特别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历史、民族、宗教、人文等要素较多,形成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我们应重点依托这些资源,积极发展民族体育旅游:(1)开展宗教寺庙文化旅游。除寺院建筑群外,寺院的宗教活动无不适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临夏的清真寺、甘南的拉卜楞寺、天祝的天堂寺等,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民族文化的浓缩点,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集中地。(2)开展喜庆时节类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甘肃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庆典活动,透视出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如蒙古族的“那达幕”,藏族的“晒佛节”,土、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花儿会”等等,届时举行一系列的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旅游活动。(3)发展草原观光类民族体育旅游。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以草原为民族体育活动地,是开展赛马、马上技艺、赛耗牛、叼羊、姑娘追等草原观光为主的民族体育旅游的最好场所。(4)开展黄河风情类旅游。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经过甘南、临夏,沿线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赛马、牛(羊)皮筏竞渡、游渡黄河、人牛泅渡等民族体育项目,日益成为人们体验黄河风情和民族体育情怀的旅游目的地。
3.3提升群众综合素质,大力弘扬民族体育精神
民族体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民族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群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民族智慧与进取意识,在实践中主要包含着公平竞争、合作精神和运动员风范。体育精神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无疑,更快、更高、更强、竞争、合作、公正、平等、团结等体育精神是民族体育发展的原动力,在规范人们行为、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甘肃民族地区劳动者综合素质较差的现实,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以下素质:(1)增强竞争意识。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竞技的方式来达到选拔优秀者,同时也通过竞争来提高整个群体的素质。竞争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能增强民族群众自尊心,激发了人们努力向上,积极进取,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2)培养合作精神。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集体项目是培养和发展社会成员中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项目需要同伴之间的协作配合。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民族群众的团结协作精神。(3)培育创新意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培育创新和开拓能力上具有独特之处。许多项目的技术、战术从制定到执行都需要人的创新精神。创新开拓是灵魂,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弘扬民族体育精神对培养民族群众的创新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3.4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加强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要有群众基础,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甘肃民族地区各级中小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应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项体育教育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其代代相传。学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群众参与项目的情况,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开展教学的责任,同时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综合研究。政府应大力扶持学校编写和使用体现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教材,形成传统体育统一的运动方式、训练手段和比赛规则等,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郝苏民.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3]尕藏才旦,格桑木.青藏高原游牧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芦平生,熊振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5]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9(6):10~13.
[6]吕旭涛,洪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8):10~10.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十一
引言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几乎都是复制了普通高校的评价方法,致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特点,无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应该为企业一线的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普通高等学校还需要担负起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的功能,但是高职院校不应该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负担如此多的功能,高职教育就是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每一个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有适应经济社会的技能。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该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而不是照搬照抄普通本科的评价方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现状,结合高职院校学业评价特点与当前经济社会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1 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1.1 评价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距甚远许多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都是依据书本知识,并不能体现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比如说一位学生的《市场营销》课程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但是并不能说明这位学生有了很强的市场营销的能力,同样一位同学的《管理学基础》得到了很高的分数并不意味着该同学就有了很强的管理能力。这样的结果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学习成绩并不能最终转化为自己进入社会后的技能,所以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企业在进行招聘录用学生时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业情况,学生学业评价的成了教师自编自导的一场戏。
1.2 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有任课老师评价,学生往往是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参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教师真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班级少则三十几人,多则五十人以上,很多时候任课老师连学生的姓名都叫不出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是通过几次作业,几次测验,怎么可能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而且许多教师并没有企业实际的一线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的经验,所以老师的判断标准并不能代表这个岗位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判断标准下高职院校是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的。没有企业参与的评价结果往往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工作,因此不受企业欢迎。
1.3 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对于高职学生的评价方式也照搬了普通本科的模式—— — 以考试为主,当然也会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成绩来确定最后的综合得分。单纯的纸笔考试,固定不变的程式化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解答题,所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很难预测学生将来在工作上的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的更多的是实际操作问题,培养的主要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解答。抽象的习题。不管是平时表现,还是期中,期末考试这一些评价的方式都没有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联系起来,就是要培养具有一线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以上的评价方式都没有为高职人才培养目的服务,只是以不同形式考核学生记忆的能力。我们都知道高职学生都是高考中的“失败者”,所以闭卷考试并不是他们的所长,这种评价形式往往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扼杀了高职学生宝贵的思想开放、勇于冒险、敢于挑战常规的创新精神。
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研究篇十二
构建特色班级文化理念与实践论文
学校申报立项了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让我有幸参加由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在广州增城举办的“班主任专业自觉与现代班集体建设”主题研讨。活动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理论——积极心理学。大会将它作为一项积极寻求班主任专业成长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同时介绍了初涉该领域的学校。我不禁联想到刚接手的那个在校四年却换了六位班主任以致班风涣散的班级,正在苦于寻求构建班级文化的出路。脑海里马上浮现这样的想法:何不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班级文化重构和课题实施中去?“积极迎接风雨烈阳”特色班级文化构建理念悄然而生。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可是一走进课室,学生毫无表情的脸,安静得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感觉,令人浑身不舒服。调节一下气氛,先说个笑话引出自我介绍,部分学生嘴角略有一丝反应,再来个关于主动问好、介绍名字和喜好的小游戏……一周下来,发现他们是可以因为积极关注而变得很拉风的。
一、愿景——聚集积极班级心理资本的精神导向
“积极迎接风雨烈阳”的班级应该是以优势、积极性为导向的管理方法,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班级的潜能、优势以及如何让个体、班级达到最佳状态,即挖掘学生成长、班级文化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态和呈现形态。只有将学生的积极品质淘金子般使之闪亮,他们才会因此感到被信任和受重视,在这个班里有奔头,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我以组织确立个人愿景,再到班级愿景,形成个体到集体的积极心理资本达成的满足感、幸福感,去调动学生心灵深处永不衰竭的内驱力,朝着自信、积极方向集结。实施内容通过以下班会五步主题。①“独一无二的我会……”——积极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自身优势与能力;为确立个体愿景寻找提示。②“梦想一号”——没有愿景目标就没有动力。结合自己的特长预订一份年度“小菜单”,心怀梦想方能积极行动。③“我为人人,助人自助”——民主选举,一人一岗。人人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位,只要愿意以一己之长为大家服务且以身作则的任何人都可参与。④“一个好汉三个帮”——小组协作通合力。每个人都是有朋友的,组织学生在相应条件下自由组合小组成员。良好的伙伴关系有益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强化举止言行起积极正面作用的小组。⑤“我的班级我做主”——指导学生设立班级追求愿景,为达成该愿景所要凝聚起来的,能体现班级风貌的物象化表征。这样,热热闹闹的场面就来了,他们四处张罗,征集着能够表达班级特点的班名、班徽、班呼、班旗、班歌、班服,甚至自行设计创编出但凡班级活动时都会呈现的——我们的班名是:爬山虎班!我们的班级愿景是:踏实走好每一步,积极面向人生路!我们的班呼是:积极开心,你我共赢!我们的班歌:爬山虎班小孩儿,如虎毅力无虚名,锲而不舍满朝气,勇往直前往上攀!往—上—攀!
二、环境——营造积极班级情绪渲染的外在磁场
在解决物质形态的班级文化上,不可忽略楼道墙壁、教室班容、板报橱窗、桌椅教具、花基草木等给予学生感官交流渲染的基础设施环境。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在班级的黑板、宣传栏张贴班级口号标语、名言警句,班徽班歌班级愿景,使之不知不觉中感受围拢而来的气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根据爬山虎的优秀品质自行商定的《爬山虎班级公约》与《爬山虎班级每日点点》被悬挂在与黑板同向的教室主墙一侧。它似乎在时刻提醒学生,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积极履行各自职责,谁干得好做得棒,谁偷工减料不到位,对号入座一眼就看得见。教室内窗台、挂壁书架上都是放置小摆设的好地方,师生利用这些空间摆些小植物、小盆景,给人予养眼、课室充满生机之感,无形中也给学生留下了任务——这些响应班级种植活动,自己亲手秧起来的小植物,如何让它们健康茁壮地生长呢?只有主动定期浇水施肥;只有积极搬去阳光雨露;只有经常花心思来关注。想弄出个整洁、清新、怡人的班容班貌,不出两周就见效了。
三、平台——兼容信息技术的班级影响力量
在这个点指瞬间播天下的信息高速传递时代,微博、微信、q群、博客不仅是成年人甚至已成为学生课余用以对话交流、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快捷方式,它们以势不可挡之势闯进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多方领域,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顺势利导建立班级q群、微信师生朋友圈,提供一个课余随时发言讨论的平台;一个具有班级标识,可给学生自由反映活动过程、内容、图文并茂的班级博客。几个活动下来,仅在刚建立平台时露了一下脸便退到后台静观的我,发觉除了遭遇原则性的大问题,学生无从应对需要老师指引帮扶外,我完全可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做,那种同龄人间的相互影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年多来,以“积极迎接风雨烈阳”为理念的班级文化构建,其实践之路成效如何,只要走进班里感受张张笑脸,翻开学校荣誉册、家长的点赞榜、一叠叠的奖状,均可说明当学生“积极”的那根神经被拎起,并倚其行走在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成长之道时,他们又何惧前进路上的风雨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