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琐事扰乱了我们的思绪,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头绪。如何学会将不易察觉的变化转化为可观察的进步,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对你的总结写作有所启发。"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一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3)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4)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5)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1)段与(2)(3)(4)(5)是________结构关系。(2分)。
9、除了举例子,选文还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2分)。
10、第(5)段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什么?(3分)。
11、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3分)。
12、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请你再举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规律是什么。(4分)。
7、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8、总分。
9、作比较、列数字。
10、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前者指1741到1750年十年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的平均值)
后者指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
11、有必要。因一般人笼统的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的春天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例读者一位偶然性,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或者: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12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规律:高下的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的来临。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规律:气候与纬度的关系,在北温带,纬度越北,冬季越早。(其余见教师教学设计16课课后)。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二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三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2分)。
物候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小题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小题3: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小题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一则农谚,请你再例举一则农谚,并说说它所包含的物候知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小题1:作比较打比方。
小题1:不可以,因为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小题1:略。
(1)这是说明方法的变式考查。学生应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结合文章信息用事物的本质特征下定义。(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会判断说明顺序。这里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安排,所以是按照时间顺序,故不能颠倒位置。(4)这是有关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迁移训练。在说明文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材料出发,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能用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并能做到个性化、富有创新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四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题目: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选文第5段中括号的后者指代什么?
3.选文指出,在研究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要注意哪些特殊情况?
4.第3段中中括号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运用文中的物候知识来解释下面这首诗中描写的自然现象: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答案: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2.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3.纬度: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经度:近海与沿海的区别。
高下:秋冬之交的逆温层。
5.山高气温低,花不开,很冷。
地面闻到柳树气息,说明气温合宜。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五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60.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61.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59.d。
60.b。
61.c。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六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又是一篇文学与科普相结合的文章。之所以说是有文学因素是因为这篇文章并非像一般的科普文那样开篇就是科学名词、数据之类的,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特有的景象,有画面感,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所以,《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很多选段都作为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目出现,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是不是仔细、认真,下功夫。下面是一段节选内容的阅读理解,涉及的知识比较广,但基本在文章中能够找到,需要做的就是认真、仔细。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七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答: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答: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
答:
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
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3分)。
大自然的语言中考阅读答案篇八
8、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9、用简洁的语言给物候下个定义。(2分)。
10、说说选文第四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11、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但不乏生动、典雅。请从第一段中找一处生动、典雅的例子,进行赏析。(3分)。
12、举出含有物候学道理的农颜两个。(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