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次回顾,它帮助我们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刻和宝贵的经验。如何克服拖延症,更好地完成任务和目标?希望以下范文能为你提供一些总结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国学经典故事篇一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国学经典故事篇二
许多年以前,四舅在他那间被煤油灯熏得黑不溜秋的卧房兼书房的四壁上,贴满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张贴画。其中有一幅,画的是旧时大户人家的一位小姐,在春意萌动的季节,由丫环陪伴着到后花园里赏花。那小姐的姿容,螓首蛾眉,粉腮白颈,乌雏其发,樱桃其唇,秋水其眸,宛若世外仙姝。其装束,正如汉乐府《陌上桑》里对罗敷的描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现在回头细细想想,非常像87版《红楼梦》里的薛宝钗。
那位小姐娉婷站在一棵怒放的桃树边上,素手轻拈桃花一枝,巧笑嫣然。这就是拈花一笑吧,这就是唐代诗人崔护所说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吧。那个时候,我不过10来岁,对女人不感兴趣,但那张画中的桃花与美人,却不知为何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今天回想起来,画中情景还历历在目。
桃树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美人站在桃花边上笑意盈盈的场景,当是代代有之、年年有之、季季有之、桃花盛开时节无处无之。所以第一个说美人的脸“艳若桃李”以及“桃花灼灼”的,大约不是崔护。但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一经吟出,“人面桃花”便成经典。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深情款款、怅恨绵绵的情诗,据说是崔护写给长安城南一位农家女子的。
唐诗本事专集《本事诗》里收录了唐孟棨的《崔护》一文。文中记载:博陵人也即今河北定县人崔护,仪容俊美,性格孤洁寡合,考进士落第。清明那天,他独自到长安城外游玩,喝酒过后口渴,正好遇到一农家,于是前去敲门。良久,有一女子从门缝里打量他。那女子生得“妖姿媚态,绰有余妍”,问道“你是谁啊?”崔护报上名来,并说明来意。女子让崔护坐在门外的凳子上,自己进屋端了一杯水出来,然后靠着一棵盛开的桃树旁逸的斜枝站着,脸上写满了对崔护的一见倾心。崔护用言语挑逗她,她不回答,但目送崔护离去时,她眼里却含情脉脉。
第二年又一个清明日,崔护忽然狂热地思念起那位姑娘,于是径自去寻找。不想,姑娘家屋宇依旧,门却上着锁。想起那位倚桃而立的姑娘,崔护提笔在门上写下了这首夹杂着思慕、爱恋、怅惘、失望诸种情绪的《题都城南庄》。
故事的发展出人意料,姑娘因渴慕崔护而精神恍惚,见到崔护的题诗后,竟然相思病死。崔护听说后,来到她家,用手抬起她的头,用头枕着她的腿,痛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姑娘竟然复活了。才子佳人,玉偶天成,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的结局花好月圆,皆大欢喜。
《崔护》有浓厚的传奇小说色彩。传奇传奇,传说中的奇闻轶事罢了,或许实有其事,或许属纯杜撰,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人面桃花”,崔护仅凭这写实情境的4个字,就写绝了女子的娇艳之美。在他之前以及之后,有无数的人赞美过美丽女子的容颜,“如花似玉、冰雪之姿、秀色可餐、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皎若秋月、灿如春华”等等,与“人面桃花”相比,都逊色许多,更不如它生动。
古往今来,全世界出美女无数,无数的美女有无数种容颜,无数种容颜也有无数种美。有的美得富态,有的美得俊朗,有的美得玲珑,有的美得清秀,有的如鹅蛋,有的如月轮,有的如钻石,有的如柠檬,难以细数。崔护娶的那位姑娘是什么脸型,我们无从知晓。但我猜测应当如薛宝钗,那种满月般既大气又典雅又秀气的脸,与夭夭桃花似乎更相配。
还有,我以为,“人面桃花”只可形容东亚美女,尤其不适合欧美女子,西方的美人与玫瑰更相配一些,于桃花却不相宜。
国学经典故事篇三
古时候,有一个姓梁的女子,人称梁姑,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独自照看着哥哥的一个儿子和她的两个孩子。当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屋里突然着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将三个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况十分危急。
梁姑奋不顾身地冲进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但是因为屋子里浓烟滚滚,根本分不清哪个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儿,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来一看,却发现得救的是自己的儿子。这时候,火势越来越猛,再进去救孩子的话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险。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捶胸大哭,心里想: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来,自己的孩子却得救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不都会知道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吗?那么我以后将再也没有脸去面对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冲进去被烧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儿救出来!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再一次冲进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结果孩子没有被救出来,她自己也被烧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家喻户晓”来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国学经典故事篇四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的名宰相。他在当豫州刺史时,办事公正,执法严明,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于是,武则天把他调回京城,任为宰相。
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政绩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说:“人家说我的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经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是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这样大家可以相处得更好些。”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大地大,万物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说的道理。”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国学经典故事篇五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书。
后来鲁肃要到陆口,路过吕蒙的辖区时,鲁肃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于是鲁肃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鲁肃:“现在将军重任在身,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是比喻重新认识事物。
国学经典故事篇六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恨呢?与人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失了。
孔融让梨。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国学经典故事篇七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楚国丢失的宝玉——和氏璧。
正当赵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请您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机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秦王说:“天下人都说这和氏璧是世间难得的宝玉,我倒想见识见识。”蔺相如用双手把“和氏璧”递给秦王,秦王接过来看了又看,赞叹道:“果然是块宝玉。”说完,他又把和氏璧传给大臣们看。
可是,过了很久,秦王始终不提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这时,蔺相如终于明白了,其实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样才能拿回来呢?蔺相如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计策。
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说:“大王,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您看。”
“在哪?”秦王赶紧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后退几步,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我认为您并没有用城池换和氏璧的诚心,现在,和氏璧在我的手里,如果您抢,我就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完,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惊,连忙摆手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过的话怎么会不算数呢?”说完,便叫人拿来地图,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可没那么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宝贝,如果您要接受这块宝玉,必须先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盛大的`接受仪式,到那时,我一定将宝玉奉上。”秦王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到旅店后,马上让侍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并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随后,侍从偷偷地走小道,连夜跑回了赵国。
几天后,当秦王发现这件事时,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赵王的手里。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觉得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便没有扣押他,让他回了赵国。
故事点评:我们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国学经典故事篇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吃东西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
国学经典故事篇九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苏轼:这便是随遇而安!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此心安处是故乡”,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即便身处泥泞之中仍能遥看满山花开。
国学经典故事篇十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很大年纪了,您的后代里可有派去寻找好马的吗?”
伯乐答道:“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看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上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飞一样的快,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都是些才能低下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好马的方法。有关人叫九方皋,曾和我一起拿着扁担挑绳打柴,他识别天下好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请您接见他。”
九方皋三个月后回来说,良马已经找到了。
秦穆公便问他:“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牝而黄”)。”
秦穆公便派人去牵回来,牵马人回来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牡而骊”)。”
秦穆公很不高兴,责备伯乐说:“先生推荐的人怎么这样啊,连雌雄黑黄都不分!”
伯乐叹了一声说:“像九方皋相马,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不是外表怎么样。他看到了马的主要方面,而忽略了那些次要的地方。像九方皋这样相马,才能真正得到宝马良驹呀。”
等马牵来之后,秦穆公一看,果然是天下少有的良马。
由此可见,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而不应在乎其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