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繁忙的生活,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进步的方向。避免总结过于主观和片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角度。这里有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考研论说文篇一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名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身对事先人生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科学家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普遍看法。在幼儿园里这位学者学到的是美好的品德,良好生活习惯,这正是在修身,也是现代人所说修身的含义。这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正是由于他在幼儿园培养起了美好的品德,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逝世后发表的演讲说:"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他明确地指出了人品道德在成就事业中的价值。
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因为修身可以使人有不苟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试想一个没有勇气的人怎能面对奋斗中的重重困难?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怎能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一个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怎能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个没有高尚情操的人怎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不修身是不能成功的。
古今因不修身而亡国丧身昏君贪官的例子还少吗?古代商纣王、周幽王生活奢靡,贪恋美色而亡国丧身;高俅、秦桧贪赃枉法,诬害忠良而遭世人唾弃;当代的成克杰们都遭到了法律的严惩,他们都是不修身的呀!
有人说作学生只要学习好就是什么都好,这个说法不但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只能被社会淘汰,品德不好学习好的人不可能成为社会栋梁而只能是社会的渣滓。所以人人都应当注重修身,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尤其应当注重修身!
既然是修身才能齐家、平天下,我们为什么不从修身做起呢?
考研论说文篇二
2.有5个海盗,截获了100个大小价值相等的珠宝,然后进行分配,原则如下:
a:给这5个海盗随便编上序号:
b:从1号开始,然后由他提出分配方法,如果半数同意就执行,否则抛入大海为鲨鱼。
c:1号死后由2号提出分配方法,如果2号被抛入大海,然后3号依次进行。
d:前提5个海盗都足够聪明(1.保命2.多分珠宝)。
问最终的分配结果是怎么样的?
[逻辑面试]。
考研论说文篇三
有这样一则寓言:虹看到弧形的桥,向它说,它的生命比自己长久。而桥却说:"你那么美丽,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桥的话提示了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所创造的价值。
七彩的虹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她的光彩却引来天下人的瞩望和惊奇,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令人永远想到虹的光辉。古人说的"气贯长虹",今人形容的"谁持彩练当空舞",都是对虹的真情赞美。可见,生命纵使短暂,假若能用这短暂的生命擦出火花,那这生命就是永存的。
生命不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还属于他所处的社会。所以,人应该在有限的岁月中创造多一些的价值。夏完淳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英雄少年,最后慷慨就义,其生命虽短,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30多岁就离开了我们,可是那部世界著名的《简·爱》却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放着光彩。
肉体是短暂的,精神是永存的。生命之美在于创造、奉献。以你的生命去投入吧,磨擦出生命的火花。像英勇牺牲的董存端,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张秉贵,像呕心沥血的孔繁森,这些人正是在不同的时代里,利用有限的生命,全心奉献社会,擦出了生命中最美的火花。
像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像外国的歌德、但丁、普希金,全都创造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美,他们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超越了生命形式,给后人带来了最美的记忆。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之美,在于你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程度。努力投入吧,努力奋斗吧,去创造出生命中最亮的火花。人的一生不可能成为一颗恒星,那就让我们在"岁月银河"中做一颗灿烂的流星;人不可能美好永驻,那就让我们做一支红烛,用光芒照亮别人。
考研论说文篇四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的科学,更应该是一门应用的科学。尽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逻辑学的相关事件,却被很多的体育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不合逻辑却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作为体育教师,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这个相对更加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要更加善于用科学的视角和手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体育课堂着手,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使体育教学更具科学性[1]。
1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概念的举例。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处在较低水平,所以对体育学习中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准确理解,所以明了易掌握的概念也是把他们领进体育的殿堂并让他们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兴趣比较有效的手段。小学体育课中的相关技术概念应该做到尽可能的具体,即概念的内涵要尽可能的多而外延要尽可能的少,要明确概念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例如体育教师如果在教授篮球中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时介绍学习内容时说:“今天我们来学篮球。”或者说:“今天我们来学传球。”其结果会使得小学生上完课后仍然对所学内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为他们没有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无法真正去理解教师的教授内容。又或者在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中,有些体育教师会认为对小学生无法谈概念,他们不明白,其实非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种差”,重点指出其内涵,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再者,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言语中也要注意概念的逻辑性,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对集合概念的掌握,有些教师在情景教学中会脱口而出:“这儿是一条湖泊。”“那儿有两棵树木。”这不仅体现了教师能力的不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用语。
2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判断的举例。
判断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在评价体系上可以多选用一些相容选言判断,学生某一项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算其成功。例如:学生50米及格或者100米及格或者400及格均为体育成绩及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增加了评价体系的人性化,不至于过于挫伤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判断,经常会听到“你必然篮球打不好。”等真值模态判断,常用这些真值模态判断等于从能力取向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也会在同时降低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推理的举例。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会经常接触到,但是很多很常见的体育教学中的推理确实非常不符合逻辑的。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体育教师这样评价一个班级:“a班同学体育成绩都好。”归其根源:a班有几个体育特长生。一个由特称判断推理出的全称判断,两个差等关系的判断却被教师这样误读了。又或者在对两个学生进行比较或者进行体育选材的时候经常会见到类比推理,即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一个一个的属性相同,并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其他属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的结论。例如a同学和b同学,同样身材高、学习成绩优秀、a同学已在篮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体育教师就同样断定:b同学一定可以在篮球上有所突破。当然,让b同学来尝试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两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切不可用此类类比推理,不仅不符合任何科学逻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师的能力和威信。
4小结。
逻辑学作为思维的有效工具,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注重多学科知识,用逻辑学来武装自己,切实在体育课中体现,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考研论说文篇五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小故事:一个女儿向她的父亲写信,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如何单调,如何如何乏味,还不如坐在监狱里。而父亲给她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行: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烂泥,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闪烁的繁星。
信中父亲要告诉他女儿的正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应当正视困难,勇于面对险阻,以乐观的态度逾越一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回信看似简单,但却揭示了两种人在身处逆境之时,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面对困境,对生去了信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后者虽身陷牢笼,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观察到的不仅是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闪光点。对于悲观者,他只能怨天尤人,自叹命运不济;而对于乐观者,他则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生坎坷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他在世之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而又有谁会想到,这其中不少不朽之作都是在他双耳失聪之后问世的呢?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不断摧残着贝多芬,欲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的身体垮了,但他的精神没有倒下。他惊喜地发现,自己虽然失去了聆听音符的双耳,但却还幸运地拥有着审视曲谱的双眼,触摸琴键的双手,鸣唱音调的嘴,创作音乐的头脑。生活对于他来说虽然失去了美妙的旋律,但对音乐的向往,对生活的憧憬,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在逆境面前勇敢地迎头而上!他成功了!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超越了一切!
正如美国威尔逊所说的:"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饼圈,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这不禁使人联想起高考后那些因落榜而绝望自杀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可悲之处在于,面对高考落榜这样的重大挫折,他们不能够正确对待。他们把高考,上大学看作是人生唯一出路,但却忽视了人生的根本目的,即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造福。这并不在乎是以何种形式。而寒窗苦读了十余年,当社会真正需要他们大显身手,施展才能的时候,他们却走了,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那些从未体会过的人生乐趣。多么灿烂的日出在等待着他们呀!但他们只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
当然,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乐观的实质是正视现实,采取对策,走出捆境;乐观使在挫折失败面前的精神不倒!而并不是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并不是让人们把所有的窟窿都看成是面包圈!
朋友,当你身处逆境之时,请忘记那些愁苦、自卑与畏缩吧!请展示你的微笑、自信与勇气吧!即使你像海伦凯勒那样--又聋,又瞎,又哑,你依旧能感觉到清风的吹拂,细水的流动,亲人的爱抚,友人的搀扶。生命依旧是美好的!太阳每天都在向你招手,来吧!当你身处逆境之时,你依旧拥有希望,拥有力量!向那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挥手告别吧!它们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同时又是生活给予你的馈赠。因为只有在凭看乐观的精神跨越了所有这一切时,你体味刮的快乐才是最真且的,最刻骨铭心的!
考研论说文篇六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和“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和“宣示主张”等,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广义地说,论说文所回答的问题是无所不包的,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小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论”,都可以“说”。但若把林林总总的问题归纳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是什么——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怎么办——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回答什么问题又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因而论说就要有一定的话题范围。比如关于“管理”的话题,可以从管理的“类别和性质”方面去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从“原因和目的”方面去才能进行谈,回答“为什么”需要管理的问题;还可以从“方法和途径”方面去谈,回答“怎么办”有效管理的问题。因此,一篇论说文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要有一个核心,不要面面俱到,即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或要求,或论管理之实,或论管理之道,或论管理之术。
论说文答疑解难,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所以必须讲究科学性,阐述的必须是真理。不可主观臆断,强词夺理,但是手里有了真理,也不见得就能“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这里还需要学会论说的方法和技巧。
论说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一点差不多人人皆知。但事实要“摆”得有力量,道理要“讲”得透彻,并不容易。先说“摆事实”,“摆”什么样的事实?这是“质”的问题,得看你手里有多少事实供自己挑选,还得看你是不是能够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摆”多少事实?这是“量”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最恰当的“量”是能“覆盖”住自己论题所涉及的范围。还有,事实怎么摆?这是“法”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能使事实和自己的观点相吻合。同样一个事实,说什么,说的次序是什么,都要看观点的需要。否则,即使事实是真实的,也不会有说服力。再说“讲道理”,这是许多考生最薄弱的环节。所谓“讲道理”,说到底就是分析事物之间(或一个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诸如“物质和精神”,“现象和本质”,“局部和整体”,“偶然和必然”,“原因(条件)和结果”,“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等。要从文章的需要出发,该分析哪一种关系就分析哪一种关系,只要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就会被多数人所接受。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有打比方、作比较、引言论等方法。除了论说的方法和技巧之外,还有章法结构问题。多种多样的论说方法,多种多样的章法结构,是保证你的观点“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论说文不可忽视的特点。
考研论说文篇七
综合能力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两种形式来测试。题型二即为论说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作文”。
针对论说文,大纲明确指出: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命题作文和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每次考试为其中的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命题或材料所给观点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文章要求思想健康,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严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其实,论说文高度神似于我们的高考作文,在考查方式、考查目标以及应对对策等方面大同小异,没有本质的差异。不同点主要在于时间限制、字数要求方面。
关于时间和字数,高考作文一般要求我们在4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多为议论文;而我们现在的管综论说文则要求大家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一篇700字的文章。
客观来讲,论说文比论证有效性分析对于大家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为多数题目往往需要我们自己提炼观点,搜寻论据,展开论证。实则就是围绕某个中心论点,进行一次完整的、合理的逻辑推理,议论文形式。而这一系列的源头就是“中心论点”,即立意的问题。
审题立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读懂题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题目深层意味,这一过程必然包含了个人思路和主观导向,所以考场上呈现的立意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每年都会有不少同学由于论点偏移导致严重失分,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也是大家最最担心的问题。所以对于论说文而言,必须首要找准材料观点。
如何确保立意的精准性?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立意必须遵循整体性。
所谓遵循整体性原则,就是我们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仅仅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进行立意,以局部代替整体显然有失偏颇。当然,跨考教育李俐老师提醒大家在立意时重视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必不可少的,但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也就是说不可一叶障目,要全方位观照材料全文,同时重点理解关键语句,由此提炼最佳立意。
关于审题立意,大家还必须掌握如下两大原则,即:稳且狠。
首先,立意要稳:
一篇材料的立意通常不只有一个,有浅层立意,有深层立意,有传统观点呈现,也有别出心裁的角度。不少同学希望可以通过标新立异来达到所谓的“出奇制胜”,但跨考教育李俐老师提醒大家有时候这种希望可能会让你陷入另一个写作深渊。因为有些立意虽然新颖,但由于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有限,对文章的驾驭能力不强,写作手法不够灵活,加之局限于考场环境的强大压力,我们难以很好控制,反而最后得不偿失,不仅高分没有,基础分也没有拿到。所以大家切记,求稳之后再求新。
其次,立意要狠:
立意之狠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将观点立在材料的最本质核心点之上,也就是刚好戳中出题人的心意。立意也分三六九等,所谓“意高则文胜”就是此理。深刻的立意总是可以瞬间将我们的文章提升至一个较高的档位,大大有益于最后的得分优势。
综之,只有立意过关,文章才算成功。否则。即使结构再精巧,语言再漂亮,论据再有力也无济于事。所以,大家日常需高度注重立意训练,确保不偏题,并且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提炼出最佳立意并论证成文。
考研论说文篇八
议论论文的层次结构是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的需要,它为逻辑推进服务,合理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逻辑推进的进行,散乱的层次结构就会影响到逻辑论证的推进。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极为重要。
议论文总体上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写作中,最常见的基本结构有下面几种:
1、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可简化为:“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三部分,它要求“引论”与“结论”都要紧扣主题并前后呼应。本论部分的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层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是纵向延伸、步步推进的。它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也可以简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部分。“是什么”部分可提出问题、指明问题实质、阐明论述范围、提出中心论点等。“为什么”是对“是什么”的说明,着重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样”指出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这种结构和总分结构在写作时也可以综合使用。
3、对照式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简化为:“开头(提出论点)——本论(正反对比)——结论(总结归纳)”。对照式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深化文章的观点。
当然,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采用一些变式的结构,如针对某些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引材料、亮观点)”——“议(发议论)”——“联”(联现实)——“结(做结论)”的结构等。这些都需要考生根据论述的方便而灵活变通。
议论文的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是相互依存的,逻辑论证随着层次结构而逐层推进,而结构层次又依照逻辑推进的需要而做合理的布局。写作之前,为文章谋划好布局,搭设好框架,这既保证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又使得文章不会走题,更为作文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考研论说文篇九
"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
这句话既说明了一个浅显的事实,也揭示了一个刻的哲理,那就是:学习任何事物都不能只是单纯地接受,应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人的学习如此,国家对技术的引进亦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确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绝不能忽视消化吸收的问题。生产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单纯机械地学习就能达到的。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特点和优势,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工提炼,改进我们的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方法,从而开发研制出我们的国优产品,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即以"洋技术"促进"土生产",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引进技术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消化吸收从而有所提高和创新的过程,正如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一样。
纵观历史,小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大到国家的发展繁荣,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这一哲理的正确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试想,当年牛顿若停留在对前人成就的肤浅认识上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创新,怎会有三大运动定律的产生和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若人们只满足于莱特兄弟发明的简易飞机又怎么会有今日飞向太空的伟绩?而我们的祖国若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制度措施,却不加以发展、完善和创新,又怎会取得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见,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制度的完善,都不能脱离开"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离开了它,科技不能发展,社会无法进步,历史的车轮也就将停滞不前;离开了它,人类社会的前景该是多么的暗淡和可悲。
当今,我们正处在振兴中华的关键时刻,要想使我们的科技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前进,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尤其需要遵循"吸收--消化--创新"这一指导思想。
这样看来,只有在这一哲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丝"和"蜜",进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应恪守吸收、消化和创新这一准则。
蚕和蜂给我们做出了"吸收--消化--创新"的榜样,我们要在学习中通过消化、吸收,汲取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考研论说文篇十
论说文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和“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和“宣示主张”等,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广义地说,论说文所回答的问题是无所不包的,大至宇宙天地、社会人生,小至一事一物、一言一行,任何问题都可以“论”,都可以“说”。但若把林林总总的问题归纳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是什么——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
怎么办——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回答什么问题又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因而论说就要有一定的话题范围。比如关于“管理”的话题,可以从管理的“类别和性质”方面去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从“原因和目的”方面去才能进行谈,回答“为什么”需要管理的问题;还可以从“方法和途径”方面去谈,回答“怎么办”有效管理的问题。因此,一篇论说文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要有一个核心,不要面面俱到,即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或要求,或论管理之实,或论管理之道,或论管理之术。
论说文答疑解难,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所以必须讲究科学性,阐述的必须是真理。不可主观臆断,强词夺理,但是手里有了真理,也不见得就能“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这里还需要学会论说的'方法和技巧。
论说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一点差不多人人皆知。但事实要“摆”得有力量,道理要“讲”得透彻,并不容易。先说“摆事实”,“摆”什么样的事实?这是“质”的问题,得看你手里有多少事实供自己挑选,还得看你是不是能够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摆”多少事实?这是“量”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最恰当的“量”是能“覆盖”住自己论题所涉及的范围。还有,事实怎么摆?这是“法”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能使事实和自己的观点相吻合。同样一个事实,说什么,说的次序是什么,都要看观点的需要。否则,即使事实是真实的,也不会有说服力。
再说“讲道理”,这是许多考生最薄弱的环节。所谓“讲道理”,说到底就是分析事物之间(或一个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诸如“物质和精神”, “现象和本质”, “局部和整体”, “偶然和必然”, “原因(条件)和结果”, “理论和实践”, “历史和现实”等。要从文章的需要出发,该分析哪一种关系就分析哪一种关系,只要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就会被多数人所接受。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还有打比方、作比较、引言论等方法。除了论说的方法和技巧之外,还有章法结构问题。多种多样的论说方法,多种多样的章法结构,是保证你的观点“使人懂,使人信,使人行”的重要条件,也是论说文不可忽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