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虎峪地质发展史篇一
实习目的:学会对岩石的判别,了解北京孤山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加深对地质学的理解。
实习内容:
孤山寨位于北京十渡风景名胜区七渡村南,据说是因为三座奇特的孤立山峰而得名。我们事先也并不了解孤山寨,便去亲身体验这享誉在外的风景名胜。其中经过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奇特景观,经导游介绍,才知道那是孤山五绝。
先经过孤山寨前的渡桥,进了那古色古香的城门,沿着大路一直往里走。沿途那一座座山很有特点,山上植被不多,部分岩石裸露在外面,纹理分明,似被流水冲刷。经老师介绍了解到那是岩溶地质。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孤山寨的山峰充分展现了这一地质特色,让我们感受和认识更深!
来到了千古河床,河面并不宽,大约三、四米左右,可是河床却很有特点,我们甚至都不敢相信,那么长的河床,竟是一整块巨石!经老师介绍,千古河床的形成,据地质学理论的观点,可上溯到十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当海潮退尽地壳隆起,地表沉积层在高温高压之下,由于酸碱程度各异,形成了今天的岩溶地貌景观。
到了千古河床,当然得欣赏到另一五绝之一的石中石!在河床平滑的石板上,包裹着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石头,颜色深浅不一,排列没有规律,疏密也不统一。这河床上的现象确实是天然的,决无人工之作,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孤山寨著名的自然景点“石中石”。令人好奇的是,这石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老师介绍说,石中裹着的那些石头,比包围它们的石质要硬,颜色也略微暗些。是海洋中两种物质同时沉淀形成的一种岩石。在海洋退去,积岩露出,又因河水侵蚀冲刷,才形成的花样河床。
一线天,听到这个名词我马上浮想联翩,是否景如其名呢?来到一线天,我觉得自己又长见识了!这里坡度很陡,上去之后看到的是两个山壁之间的一条窄缝,最窄的地方两壁插肩,一丝丝亮光透进来,似是天只一线,却是名副其实!行走其中生怕两壁突然合拢,让人心生压抑。一线天实际上是一个断层裂隙。我们走过的通道不过是卡在其中的石土罢了。这在地质上断层裂隙是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但是象一线天这样的裂缝如此之长、之窄、之高,并且是完整的连续裂隙,实为罕见,堪称一绝!
最后我们来到了瀑布群,整个山涧大大小小的瀑布数不胜数,连绵不绝。沿着石梯往上攀登,在瀑布群中来去穿梭,让人心旷神怡。忍不住在瀑布下来几张留念。好不容易爬到顶上,往下看去,一个个瀑布如盛开的白花,美妙至极。孤山寨的岩溶地质,看来与这瀑布群似乎有些许联系。
经过那让人惊心动魄的铁索桥,我们结束了这一次让人流连忘返的实习。大家的欢声笑语,老师的细心介绍,孤山寨的风景风貌,在归程中圆满的画上了句号。实习总结:
孤山寨的风景特色,地质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代的画笔,绘出这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让后人去探索,发现。这一次的实习,让我们感受颇深,要想真正认识与研究,还得到自然中去,亲身体会才最深刻!
虎峪地质发展史篇二
北京昌平虎峪地质实习报告
序言
本次实习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接触实物,加深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使能更好的掌握并巩固相关的知识,并且加强知识的可用性丰富野外实习经 验,为以后的地质工作做更好的铺垫,2013 年 6月 1日上午,我们在北京昌平虎峪进行了地质考察活动。实习地:北京市昌平区虎峪自然风景区 实习时间:2013年6月1日
实习内容:野外基本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进一步识别并分析三大类岩石其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及可能形成环境。地质地貌和形成环 等。
岩石
沉积岩
.角砾岩:具砾状结构,由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组成,成棱角状或次棱角状,胶结物为硅质 胶结物为硅质。
白云岩:一种沉积碳酸盐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其中还有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 方解石和粘土矿物。呈灰白色,性脆,硬度小,遇稀盐酸缓慢起泡或不起 遇稀盐酸缓慢起泡或不起 泡,是细粒或中粒结构 细粒或中粒结构,,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 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其表层常发 育有刀砍纹 刀砍纹。
石英砂岩: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 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碎屑物质中 90% 以上为石英碎屑,以中—细粒常见,磨 圆及分选性良好,石英颗粒表面光滑 石英颗粒表面光滑、干净。在滨海 或浅海地区沉积而成。在虎峪主要在团山子组中出现。
页岩:具有泥质构造主要由粒径<0.005mm的各种粘土矿物主成,也可含有少量其他的矿物碎屑和化学沉积物。具有极薄的层理构造。
岩浆岩 辉绿岩:成分相当于辉长岩的基性浅成岩,深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 长石,含少量橄榄石、黑云 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 钛铁矿等。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 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 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 山口中的岩株状产出。在虎峪主要发育在团 在虎峪主要发育在团山子组和串岭沟组。此处为岩床
如图为侵入的岩浆岩
变质岩
石英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有云母类矿物及赤 铁矿、针铁矿等。石英岩是一种主要由石英组成的变 质岩(石英岩含量大于 85%),是石英砂岩及硅质岩 经变质作用形成。在虎峪的石英岩为在浅层侵入岩正 长斑岩附近的石英砂岩经过热接触变质作用而形成。在岩浆岩层边缘出现冷凝边,在石英砂岩层边缘出现 烘烤边
片麻岩: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和辉石等,有各种岩石经较深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片麻状构造。在虎峪的太古宇地层中大量存在。
表层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在砂岩、泥灰岩、辉绿岩和花岗岩等结 构胶均匀的块状岩石中,若有三组接近于正交的裂隙 发育时,可将岩体分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岩块中在二组裂隙相交的棱和三组裂隙相交的棱角处,岩石的自由表面最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 的作用而首先风化破坏,经过一段时间后,使岩块的 棱角逐渐消失而圆化,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和椭球体。
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 同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 岩石凹入。
图中含砂较多的部分抗风化能力强而突出。
根劈作用:在风化作用中,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主要发生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生长在岩石裂 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 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根据虎峪景区入口段呈现沉积基岩---松散堆积物---沉积基岩的产状,以及岩段下 部为河谷,河谷岩石分选性差可以推断此处原先为洪积扇。虎峪地区主要由河流和洪流冲击物堆积而成。沿着洪积物的沉积路线和岩石倾斜方向可以 推测上游在山谷。
阶地:经分析,虎峪的河谷有三层阶地。河流方向的右侧农田为河流的一级阶地,在河流左侧 则比较明显,农田的地势有显著的上升。根据阶地的形 成过程,我认为虎峪在地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分阶段的 地层整体上升。由于地层上升,河流的侵蚀基准面相对 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流面也下降,使原先的 河漫滩变成为洪水期也达不到的一级阶地,然后,重复 两次这样的过程,经过抬升—稳定—抬升的重复出现了三级阶地。
如图为居民居住的三级阶地
如图为二级阶地
如图为一级阶地
构造运动
断裂构造: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其强度极限时岩石破裂,形成断裂构造。岩石破裂并且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时为断层,无明显活动为节理。
断层:断层主要由断层面和断层盘组成。断层面是指被错开的两部分岩石沿之滑动的破裂面。有时断层两侧的运动不是沿一个面发生,而沿着由许多破裂面组成的破裂带发生,这个带被称为断层破碎带或断裂带。断盘是指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叫上盘,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叫下盘。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通常在拉力和重量作用下形成。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在较强的水平挤压力下形成。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错动的断层。多在水平剪切力偶或水平挤压力下形成。
如图为虎峪地区的断层
判断断层的移动方向:1擦痕是指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擦痕的指示断层相对运动的方向。手摸擦痕时感到光滑的方向为对盘运动的方向。2断痕面上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为阶步。阶步的倾斜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节理:
剪节理:发育在沉积岩中,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其节理面较平直光滑,有时产生共轭 x 型节理系,可将岩 石切成菱形或棋盘格式。节理往往成较好的等间距排列。
张节理:发育在沉积岩中,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 面,其面粗糙不平,无擦痕,在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 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有时会沿着原先形成的共轭剪节 理张裂,从而形成追踪张节理。
石香肠构造 :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 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 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 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 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它是岩层塑性变形的体现。褶皱的主要要素有:核 翼 转折端 枢纽 轴面。其主要有背斜与向斜.背斜在形态上为向上拱的弯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其主要特点为核老翼新。向斜在形态上为向下凹的弯曲,两翼岩层相向倾斜倾斜,其主要特点为核新翼老
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关系。其有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三种。我们观察到的片麻岩在分布上出现了下为古远古宇上为长城系的角度不整合。
如图为太古宇的深度变质岩--片麻岩。同时该处出现了时代的突变,上层是长城系,下层是太古宇,为不整合接触。
虎峪地质发展史篇三
虎峪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1.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2.观察沿途的地层,了解相关地质年代、地质作用、岩石组成以及相关地貌特征。实习时间
2013年6月1日
实习地点
虎峪自然风景区
实习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实习内容
1.河流阶地,凸岸,凹岸
进入虎峪自然风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干涸的河流,图为河流凸岸的阶地,其中一二三级河流阶地位于凸岸一侧,四级河流阶地位于河流凹岸。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部分河床已被破坏。
2、西沟冲积扇沉积物
看过河流的特征之后,老师接着向我们介绍了身后北西方向的山岥,为半固结岩层,是由山上冲沟形成的冲积扇,岩屑的分选、磨圆和球度都很差,成熟度低,说明堆积时搬运距离较短,为快速堆积的产物。
3、高于庄组白云岩
风化面为灰黄色,新鲜面为灰色,表面有刀砍纹,刀砍纹是由于差异风化的结果,表面可以看到该基岩露头上有多条节理。目前我们所学过的节理有张节理和剪切节理。前者即岩石 受张应力形成的裂隙,后者即岩石受剪应力形成的裂隙。节理产状较稳定,节理面叫平直光滑,壁距较小,因此是剪节理。
4、东沟冲积扇
沉积物岩屑比西沟冲积扇中的岩屑要大,岩屑的分选、磨圆和球度都很差,成熟度低,说明堆积时搬运距离较短,为快速堆积的产物。
5、大红峪组白云岩、灰岩
表面为灰黄和紫色交替沉积的白云岩和灰岩。岩石颜色形成的因素有沉积环境和风化环境。老师介绍了湖泊沉积环境对岩石颜色的影响,湖泊浅水区含氧高,是一个氧化的环境,因此形成的岩石颜色是紫色,随着湖水的加深,岩石的颜色逐渐变绿,在深水区,湖水含氧量低,有机质难以被氧化分解,是一个还原的环境,因此沉积下来的岩石颜色就为黑色。此外碳酸盐岩单层厚度沉积过程中水的深浅也有关系,以灰岩为例,灰岩的单层岩石厚度随水的深度的加深而越来越薄。这主要与碳酸盐溶解度随水压力加深而增大有关。深水区,碳酸盐溶解度增加,因此碳酸盐不易沉积,因此形成的岩石厚度也就比较薄。碳酸盐岩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的气候条件。灰岩与白云岩交替沉积表明当地气候在湿润和干旱之间变换。岩石颜色变深说明地层的海潜。
6、差异风化
继续往前走,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硅质沉积。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和风化程度不同。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常常在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地貌现象,称为差异风化。凸起的是白色的石英砂岩,抗风化能力强,其成分、结构成熟度都很高,推测是海滩环境浅水沉积。向里凹的是陆源碎屑沉积形成的灰岩,抗风化能力弱。
7、断层、岩床
老虎洞上方有一条断层,倾角大,上盘相对下移,判断为正断层。老虎洞下方有堆积物,是河流沉积形成的。堆积物下方有一岩床,是由岩浆沿层面流动铺开,形成与地层相整合的板状岩体,厚度较小。岩床边缘可见到冷凝边和烘烤边,冷凝边岩石结晶迅速,形成的晶体很小,冷凝边是岩浆固结成岩过程中在岩体边部出现的由于内外结晶程度差异而造成的。烘烤边是指后期岩浆侵入造成接触带附近围岩产生热力作用影响而出现的以脱色为主的地质现象。
8、层叠石
在差异风化的硅质沉积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化石--叠层石。叠层石是前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一种“准化石”,是原核生物所建造的有机沉积结构。由于蓝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胶结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因纵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如扣放的一叠碗,故有此名。由于叠层石是在浅海环境中生成的,因此可推测该地以前曾是海洋。
9、石香肠构造
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灰岩的塑形强,易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而白云岩的刚性强,不易塑性形变而被拉断。
10、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从波痕可以判断此处曾经是浅海或河流湖泊。
11、南翼褶皱
随着路线的推进,可以发现地层倾角越来越大,说明我们越来越接近褶皱的核部。实习总结和体会
1地层面界线的形状是连续直线。
2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虹峪组和高于庄组的层面界线大致平行,倾向均在南东40度左右,倾角在40度左右。
3新老地层出现的顺序和分布无缺失和重复。
各地层的岩石组成常州沟组:观察到有石英砂岩 ;串岭沟组:观察到页岩 ;团山子组:观察到有白云岩;大虹峪组:观察到有酸性岩类,石英岩 ;高于庄组:观察到有白云岩。
在本次的实习中,我不仅增强了对所学地质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地球科学的热情,同时也在实习中观赏了虎峪景区的自然风光,增加了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长城系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认识,了解了长城系各个组的岩层的产状及岩石的种类。同时也实地观察了风化和剥蚀等地质作用。
由于本次是第一次野外实习,因此在老师所讲的知识时没有清楚地记录和观察,导致实习结
束时有好多知识点都未能记录和理解透彻。在以后的地质实习中,我会认真反思本次实习的不足,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习,争取有更多的收获。
虎峪地质发展史篇四
虎峪自然风景区
石灰岩,胶结,不是真正的岩石,没有完全成岩的,基本是第四纪的,属于更新统,约7、8万年,有棱角,没有经过长距离搬运和磨圆的,快速堆积,坡积或者洪积物,如果是洪积物,那么以前就有山沟,现在已经被填满了
石灰岩,沉积岩有没有层,斜着的层,岩层层面,成层方向,组成物质的颜色,密度,颗粒大小,隐晶质,颜色的区别,成分不同的表现,沉积环境不同,反映地球变化规律。白云岩,浅海的,岩层形成时是水平的,而这里的岩层是倾斜的,地壳运动,收到力的作用,形成裂缝或断成两截,受力以后形成的东西,中原古代,14~16亿年。不同的时代形成的是有差别的,灰的、紫的,白云岩,固定的组,最早研究地层的地方来命名,是高于庄组,中原古代,长城系,石灰岩,白云岩。
岩层界限不平整,侵入岩,岩浆岩,浅成岩,岩脉,长石、云母,细粒结构,块状结构,侵入岩钻进沉积岩,侵入岩是热的,沉积岩是冷的,围岩粒度细,颗粒细小,侵入体和围岩,接触变质,窄的,总体粒度变细,围岩接触的地方温度下降得快,颗粒变细的趋势,接触带,接触变质带很窄。
河谷地貌,有水的地方为河床,现在没有常年的流水,流水两边平水期没有水,洪水期的时候有水为河漫滩,现河床底部被改造过,故不能辨认。河流阶地,原来是河漫滩,由于河流下切,河漫滩和河床被拉开,到洪水期不能漫上水,称为河流阶地,沿两侧分布,高低不同,地下往上数,五级阶地,洪水漫不到的地方。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v字形的河谷,下游中游侧向侵蚀为主,侧蚀作用,在凹岸被侵蚀,在凸岸堆积,在凹岸陡坡,在凸岸是缓坡,凹岸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在侵蚀作用中被破坏,被侵蚀了。河床混合了石头,有一定磨圆,不论大小混杂,阶地混杂厉害,不同阶地不同时期,掉到河里,大小混杂。
岩石偏红,有杂质,截面是方的,正长斑岩,针对侵入岩的浅成岩,有斑状结构的岩石,分成两类,板岩和玢岩,斑状结构有基质和斑晶,根据斑晶划分,以石英钾长石为主的斑岩,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为主等暗色矿物的叫玢岩。
石英砂岩,颗粒基本是石英,岩层沉积环境变化,不同组合,是大红峪组,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寒武纪年代地层单位,时间与物质组成之间有关系,寒武纪之前华北地区为海洋环境,石炭纪以后大部分是陆地环境,不同环境所成的岩石是不一样的,根据岩石反推当时的形成环境。
从上往下看,灰色的突起,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boudinage),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团山子组,层非常清楚,层理构造,沉积最大的特点,侵入岩不成层,火山一部分,变质岩较少,齐的面,成岩之后受力,超过强度产生破裂所产生的面,隐形裂面,受到力时会破裂。
含砂的灰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变质岩,太古代,没有古元古代,为不整合接触
虎峪地质发展史篇五
地质实习报告
学校:中国矿业大学
姓名:
王海林
一、实习时间
2014年6月23日~2014年6月27日
二、实习地点
阳泉矿区。主要路线为:水泉沟线;狮脑山线;娘子关线;
三、实习目的
在《普通地质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普地认识学习,以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了解及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充实课堂所学的地质基础知识,加深对地质学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为继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实习,学会对典型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实践、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实习内容
1、实习区概况
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刘备山的南麓,由于地壳长期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切割较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中低山地貌。井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处,海拔1003.20m,最低点位于南部的桃河,海拔为752.00m最大相对高差为251.20m。
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区域北部东段蜿蜒横亘的低山山脉为区域分水岭,岭南为桃河水系,岭北为温河水系,桃河从井田南边界外通过,桃河河床坡度平均为1%,流量平均为0.33m³/s,夏秋季一般较大,可达2-3 m³/s,干旱季节多干涸或仅有细流,雨季有洪流。
2、实习区地层特征:
通过水泉沟线和狮脑山线的观察,我把实习区地层总结如下: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之基底,由深灰色层状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中部夹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度100m左右。(2)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c2 b)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铝土质粘土岩及3层深灰色石灰岩组成。本组厚度36.00-45.00m,平均40.00m。
上统太原组(c3b):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根据本组沉积旋回特征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灰褐色中厚层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细砂岩(标志层k1),厚度1.61-2.44m,平均厚度2.03m。所夹煤层编号15、14号,其中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4号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为28.64-29.85m,平均厚度为29.05m。
中段:为灰黑色、黑色粉砂岩、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三层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和3层煤层。三层石灰岩为区内的标志层,自下而上为k2灰岩(俗称“四节石灰岩”)、k3灰岩(俗称“钱石灰岩”),k4灰岩(俗称“猴石灰岩”)。k2灰岩中一般有泥(页)岩夹层,厚7.19-14.20m,平均10.40m。k3灰岩位于k2灰岩之上约15m左右,厚度2.84-4.33m,平均3.87m。k4灰位于k3灰岩之上约19m,厚1.30-3.00m平均2.46m左右。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13、12、11号,其中12号煤层为可开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48.80-53.20m,平均厚度51.04m。
上段:为褐色中厚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9、8号,为区内可采煤层。本段厚度35.49-39.47m,平均38.22m。
本组厚度为112.90-128.56m,平均118.31m。(3)二叠系
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岩性为:灰白色细-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夹6煤层。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粗砂岩(k2)与太原组分界。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6、5、4、3、2、1号,其中3、6号煤层为采区内可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52.27-56.33m,平均54.30m。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度145.21-176.60m,平均161.00m,根据岩性和特征可分为二段:
下段(p1x1):由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带绿色的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中-细粒砂岩(k8),厚度5.00-8.00m,平均7.04m。中部一般为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1-2层鲕粒粒和鳞片状的粘土岩夹菱铁矿结核,还出现2-3层煤线,上部多为粗粒砂岩。该段厚59m。
上段(p1x2):由灰黑色砂质泥岩与黄绿中粗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标志层k9),泥质胶结,疏松易风化,厚度6.20-12.90m,平均9.6m。上部由1-2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2-4层黄绿色的砂质泥岩及一层黄红色和灰白色的铝质粘土岩组成。顶部为一层黄红色、灰白色的铝土泥岩(k10),俗称“桃花泥岩”,厚度5.10-8.30m,平均6.30m。可作为划分上下石盒子组的辅助标志。上段厚102.00m。
上统下石盒子组(p2x)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由黄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组成。井田内上部地层均遭剥蚀,残留厚度130m左右。
(4)第四系(q)
不整合履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山顶和平缓的山坡地带。
中上更新统(q2+3):红棕、红黄色、浅黄色粉砂土和亚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孔隙较大,垂直节理发育。厚度0-30.00m。
全新统(q4):分布于桃河河床,由砂卵岩、碎石及粉砂组成。厚度0-5.00m。
3、实习区构造特征 水泉沟一线观察及阳泉矿区多年开采可知,区内构造简单,总体呈一宽的向、背斜组合构造,北部向斜,背斜轴向为ew或近ew。西南部背斜轴向为ne。北部测得地层倾角约14°,南部较北部平缓,倾角为3-10°。断裂构造不发育,目前尚未发现有断层存在。但陷落柱较为发育,是影响开采的主要构造因素,尤其是井田中部为陷落柱密集区数量多,范围大。采掘揭露的陷落柱,其特征多呈圆形、椭圆形,剖面上呈下大上小的柱体形,呈群状分布。陷壁角一般多在70°左右。
4、实习区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共含煤6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4、5、6号,其中3、6号煤层为井田内发育稳定,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平均厚度54.30m,煤层平均总厚5.59m,含煤系数10.29%。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煤7层,编号自上而下为8、9、11、12、13、14、15号,其中8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9、12、15号煤层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11号煤层稳定不可采,1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地层平均厚度118.31m,煤层平均总厚12.20m,含煤系数10.31%.各煤层特征见表1。
表一 含煤地层中煤层特征一览表
5、娘子关水文地质及岩溶地貌
娘子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是山西的东大门,地处桃河与温河交汇处下游段,由11个泉眼构成。区内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发育,构成主要的含水岩层。溶洞、石柱、钟乳石等随处可见。
6、阳泉矿区影响生产及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有:
1、大地构造对瓦斯生成的控制
本区在古生代时期地壳的沉降作用控制下,沉积了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和山西组,形成了瓦斯的生气母岩煤层及瓦斯储气层。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煤生成的泥炭化阶段生成的瓦斯大多放散与古大气中,煤层瓦斯主要是在煤变质阶段生成的。随着变质作用的发生,煤分子的芳香烃缩合度增高,失落的烃基、羧基逐渐增多,他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瓦斯,所以煤层变质程度的增高,煤层生成的瓦斯量越大。
由于本区在古生代时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全区没有褶皱作用、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所以煤层的变质作用主要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表现为随着煤层的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层的变质程度增高,因而生成的瓦斯量也越多,但是此阶段的煤层的变质程度不高,生成的瓦斯量也不太多。
中生代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和新生代第四纪玄武岩的多次喷发使本区的地温增高,煤质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热变质作用。因此,本区煤层瓦斯主要是区域热变质作用的产物。
2、区域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由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本区地层发生褶皱,太行山逐渐隆起。本区东部及北部的抬升使地表地层遭受强烈的腐蚀,煤系地层中的瓦斯大量的逃逸。这种抬升作用使地下水的侵蚀基准面迅速下降,煤系地层下部的奥陶系石灰岩溶蚀加快,娘子关泉系的雏态形成。控制本区地下水的娘子关泉系的特征为北、西、南三面扇形补给,在东面的娘子关泄出。因此娘子关泉的水平面成为控制本区地下水活动重要的侵蚀基准面。它的升高或下降直接控制着矿区地下水径流状态及侵蚀强度。
从娘子关地区奥灰岩受侵蚀的地质现象可以看出:自娘子关泉形成以来,由于受太行山深大断裂的影响,其东部的华北拗断一直在迅速下降,由此引起娘子关泉水位的迅速下降,从而造成阳泉矿区地下水向下侵蚀作用的不断加强。矿区东部、东北部及东南部,基本沿沁水煤盆地翘起的边缘地带,受地下水的影响作用较矿区西南部大。其影响表现为:一是地下水沿地层的断裂构造有强烈溶蚀形成了大量的溶孔和溶洞,由于溶洞的不断扩大,上腹煤系地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坍塌,形成了陷煤柱,为瓦斯的逃逸增加了通道;二是地下水的流动带动了瓦斯的运移,带走了溶于水的瓦斯;三是由于地下水吸附于裂缝表面减弱了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
四、实习心得
短短五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