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方案应该具备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监控性。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技术、经济、环境等,以确保方案的可持续性。想要制定一个完美的方案,可以从以下案例中获取灵感和启示。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一
阐述了小城镇建设滨水绿道多功能兼容性设计的理念及定义。通过对小城镇滨水绿道相关案例及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分析了小城镇滨水绿道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滨水绿道建设需要注意的要点,并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从功能性角度出发提出了滨水绿道的分类方式和建设模式。
1小城镇滨水绿道的定义与类型。
滨水绿道顾名思义,即穿越的区域以河流、湖泊或者海洋等自然水体为主,以木栈道、湖堤、滨水步行道等作为载体的步道。
笔者研究的小城镇滨水绿道是都市型绿道的一种,主要针对小型城市为主,在水域附近建设滨水线性空间。它的建设主要满足人的使用功能,但如何兼顾生态保护、社会关系、交通组织、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等功能,是小城镇建设面临的迫切问题。小城镇居民希望居住环境能够有所改善,但又不希望建设造成生态的破坏。
2小城镇滨水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特性。
生态设计理念近些年在国内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小城镇居住环境建设也颇受其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绿道的建设,但由于对理念没有真正的认识与解读,在实际探索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长距离借城市道路,违背了绿道的真正含义;绿道建设功能性单一,不能满足多样性活动;只规划道路,忽略了绿色控制区的划分;人工化太过浓重,缺乏生态性;滨水驳岸类型繁多,建设样式过于单一等。
3多功能设计理念。
绿道之所以能够迅速大规模发展,来源于绿道多功能性。little认为绿道源自19世纪的公园道(parkway)和绿化带(greenbelt)的融合,其最初的功能是提供风景优美的车道以供休闲之用。在其后的一战和二战期间,绿道便出现了更加有层次结构、组织结构和专门化的休闲项目;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更加注重了绿道开发的经济功能,但同时也唤起了环境教育、历史和审美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绿道更加关注生态价值,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近,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社会功能[1](图1)。绿道功能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单一目标的绿道往往很难实现。但多目标的绿道其各功能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尤其是生态保护和休憩之间,需要通过加强管理、限制使用等手段协调冲突。
绿道具有多功能兼容性,比如生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境稳定等;游憩性:作为居民徒步旅行、游玩、聊天、散步等休闲娱乐开敞空间;社会与教育性:保护历史人物遗址、古村落,为居民提供交流,科教普及等;经济性:促进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提升土地价值等。
滨水绿道的建设,改善滨水线性空间环境与功能,大大的促进了线性空间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类型的滨水空间在其使用上拥有不同的偏向。按照这种偏向,根据绿道的.功能特性,把滨水绿道形式分为以下4类:生态保护型、休闲娱乐型、交通集散型、文化保护型。
4台州市黄岩区永丰河上游段滨水绿道多功能性设计。
4.1背景。
在浙江省推出“五水共治”的背景下,各市级地区开始相应河流,水域的整治。永丰河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改造设计,位于黄岩区高桥乡与埠头镇镇域内,永宁江支流永丰河上游段,涉及永丰河两岸河道区域,全长约7.2km,两岸边为基线,两边向外宽10m为设计基数,涉及周边10多个村1.5万多人,总规划面积约30万m2(图2)。
4.2基地分析。
4.2.1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基地位于建成区内,尤其是中游段,位于城镇中心,绿道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附近居民的休憩游玩活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优势:基地自然环境优越,西南面山体层峦耸翠,中部永丰河自南而北缓缓流经瓦瓷窑村、胜利村、大埭村等村落,山水交融,浑然一体。
建设优势:基地内部略有起伏,但基本平坦,同时,内部用地以农林用地为主,兼有农居点,征地难度小,限制条件少。
4.2.2存在的问题。
环境质量:河道常年没有得到维护,生活垃圾、废水排入河内,严重污染水体质量。
植物现状:河流两岸植物以自然生长方式植物为主,部分地段有所改造,参差不齐。周边以农田、果林、河滩、林地为主,多为单一栽植,植被景观平淡。
道路交通:设计区域内现状城市道路网不成体系,次干路、支路网和滨水步道严重缺失。纵向联系仅通过乡村道及少量现有城市道路,且道路不连续,等级较低,可达性较差。
4.3多功能性设计。
依据现状以“一带三区三核”为整体结构布局,针对生态保护型、休闲娱乐型、交通集散型、文化保护型4种不同滨水绿道的不同特征的功能偏向进行绿道设计(图3)。
4.3.1生态保护型滨水绿道。
主要分布于自然资源较好的地段,结合现状地形、地貌,通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滨水绿道环境之中,使整个滨水岸线,更富有文化气质。通过植物丰富水岸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驳岸抗干扰能力,使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稳固的群落系统。根据其人工因素,主要分为2类:即自然型滨水绿道、台阶式人工自然滨水绿道的形式。
(1)自然型滨水绿道。指原有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建设,不做过大的破坏,若路段条件较好,可将原有人行道直接改造成滨水绿道(图4);若路段条件较差,可以将原有人行道改造成自行车道或建设悬挑的景观木栈道(图5)。
(2)台阶式人工自然滨水绿道。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是对于防洪要求较高且腹地较小的湖段,在建造时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图6)。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人性化的坡度、踏步宽度、阶梯的高度等,迎合大众的亲水戏水的行为。其设计应考虑现状的水文资料,了解水体的常水位和洪水位的高度以及发生的频率,并采用一定的相应措施处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4.3.2休闲娱乐型滨水绿道。
游憩性主要体现在亲水性上,亲水通过2个方面的体验,包括身体的亲水以及精神上的亲水。具象的亲水指通过人的亲水行为,如划船、游泳等。精神上的亲水,是对大自然水景的感受,而有所触动[2]。根据亲水程度把休闲娱乐型滨水绿道分为3类:亲水型滨水绿道、邻水型滨水绿道、观水型滨水绿道。
(1)亲水型滨水绿道。人处于亲水型滨水绿道可近距离与水接触,伸手即可与水发生亲水行为,并感受自然的魅力,如临近于驳岸的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建造在水面的构筑物、游船码头等均是引人入胜的直观的亲水环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人与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氛围。
(2)邻水型滨水绿道。邻水型滨水绿道位于水域附近,但人体不能与水直接触碰,伴随着一些驳岸的游憩活动,如水岸散步、游玩、嬉戏等。完善的滨水基础服务设施有利于保证邻水型行为的安全性和娱乐性,可建设一些亭廊、座凳、观景平台等(图7)。
(3)观赏型滨水绿道。可以远距离观水,一般发生在地势由高到低的观水位置,在植景设计时,尽可能的避免视线与水域间的阻挡。在一些地势平坦的半封闭空间,也尽量不要隔断与水域的视线关系,可通过镂空或者植物的疏密关系,保证视线可达,获得远距离亲水感受。
4.3.3交通集散型滨水绿道。
沿着河流、湖泊等水体建设而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集散”二字,绿道的建设连接各个空间节点,使破碎的空间整合为一个整体,包括水路与路域的连接。而绿道集散场地的布置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进行,主要体现在驿站的设计与布置。绿道的建设使城市水体与城市居民联系变得紧密起来,交通作为绿道最基本的功能,增强市民出行的可达性[3]。
永丰河慢行系统的建设,将建立一个高效便捷且满足行人感知和体验的绿道网络。将自行车与步行2种绿色出行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并相互转换(图8)。
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驳岸设计、流畅的交通设计、丰富的植景设计,结合场地点缀园林建筑及人性化的景观小品,以及慢行设施的空间布点对场地内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相互转换,通过驿站设置与布点,合理的转换,形成滨河绿地与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完整的绿道系统(图9)。
4.3.4文化保护型滨水绿道。
绿道若不赋予其文化内涵,将失去生命和活力。滨水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尽可能挖掘当地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绿道环境之中,实现文化内涵从无到有的转化。因此在绿道规划中应该把握城镇个性、彰显地域特色、继承历史文脉。使绿道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窗口为游客提供感受历史文化的场所。
滨水绿道的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满足多功能使用,结合周边用地及文化文脉,上游突出和彰显青瓷窑址的独特魅力(图10),中段靠近集镇中心应加强健身娱乐休憩功能,增添市民文化,下游桔树成林,凸显“桔”文化,打造赏花闻香、采摘蜜桔的农业观光项目。使该河段成为一条连接城区的精神长廊,并可供城里和乡村同时休憩、养生的福地,形成一幅动物、植物、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画卷。
5结语。
由于建设者生态理念意识的淡薄,小城镇滨水绿道的建设常常陷入设计误区,追求一时的效果,忽略区域性的生态关系,加之滨水区域往往破坏后很难恢复,对于滨水沿岸的历史文化区域也是一种不必要的破坏。绿道建设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上述问题,而绿道之所以能够迅速大规模发展,也来源于绿道多功能性,在一个空间里能够同时满足多功能相互融合而不受制约。
绿道的多功能主要体现在能满足人们的多方面使用需求,兼顾多种活动行为的发生,并不因设计者的设定而存在,也不因为绿道的建成而拥有[4]。在倡导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营造,滨水绿道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游憩的平台。多功能性的建设旨在为人们营建一个舒适、安全的绿道生活网络,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对小城镇文化的提炼与展示。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二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实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制度,强行要求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为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督查危险源排查工作,避免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化,切实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对于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监管部门要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罚,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构成犯罪的生产事故,检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从业人员要进行定期考核,施工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做到执证上岗,为施工安全提供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2.2提高安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安全员的安全监管工作是工程得以安全进展的重要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安全员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对危险源进行定期排查,定期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引导施工人员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上岗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如戴安全帽,佩戴安全设施,以保证施工时的人身财产安全,正确处理好工期与生产安全之间的问题。建筑行业的安全员之间要定期进行安全工作交流,积极吸取先进的安全工作管理经验并运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切实保障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安全员在建筑工地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不合格危险性强的的工作要给予及时处理,在生产过程中遵守安全生产规范,设置奖励制度,对于安全生产的`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奖励。
2.3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
机械设备是工程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在施工工作前,要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排除安全故障,将施工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全程跟踪,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要及时进行上报检修,减少故障对施工工程的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再次检修施工设备,对于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排除安全隐患。对于施工时使用的车辆要保障制动装置的灵敏,以应对施工的需要,保障工程的进展。
综上所述,机械施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工程的推进需要企业管理者、安全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相关责任人加强责任意识,共同推进工程的顺利进行,使我国机械施工管理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2]李海峰.机械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10):295,299.
[3]李明才.公路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93.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三
3月初,为摸清我县机耕道路建设现状,县农机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10个乡镇的机耕道路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
**县地处**江淮丘陵东部,全县耕地62万亩,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机耕道7142.2千米,其中3m以上水泥路面270.8千米,砂石路面2488.8千米(其中:3米及以上723.6千米,3米以下1765.2千米),其他路面(包括土石、三合土等路面)4382.6千米。路面质量较好的有568.4千米,占8%;路面质量一般的有3859.4千米,占54%;路面质量较差的有2714.4千米,占38%。总的来说全县现有机耕道路的主要特征是:路窄、坑洼不平。目前**县机耕路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常有农机事故发生,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据测算,全县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转移时,因地块小和机耕路不畅通,使农机田间作业的有效利用时间降低20%-30%,每年造成无效油耗近1500吨,还加大农业机械的磨损。近几年来,我县虽然进行了公路“村村通”工程,部分涉及到“村村通”的农田机耕路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五年新修机耕道路2429千米,近几年在中央及各级政府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较快,全县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58064台,联合收割机达到1693台,农机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实现农机服务总值4亿元,增加值2亿元。如果机耕道路建设滞后,势必会影响农机的田间作业效率和效益,影响党和政府对农机化政策的落实。
1、规模集约化生产意识不强,维护措施不力。()一方面,实行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丘稻田分成几块,农户对田间机耕道路的维护越来越少,有的为拓宽种植面积,将田埂挖得越来越窄,连行走都不方便;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外出经商或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农田出现荒芜,机耕道路缺乏维修,甚至被人破坏也无人问津。同时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和维护本村机耕道路建设。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吃紧,用于乡镇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很少。近年来,全县的城镇建设、公路建设有较大改观,但乡村道路投入仅限于修修补补,对田间机耕道路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3、机耕道路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全县现有机耕道路都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机耕道路特别是田间道路主要用于人、畜力车的'通行。加之多年来自然损毁和养护不力,致使一些大中型农业机械根本无法通行。
三、措施及建议。
1、要有农田机耕道建设的规划。农田机耕道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量大面广任务重,国家应列入经济社会长期发展计划,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必须作出具体的建设安排,把它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积极引导和多方筹资,建立良好的投入机制。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本村机耕道路建设作为“项目建设”来抓,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民办、公助”的筹集原则,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投入为驱动的“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3、要明确农机部门来牵头管理服务。农田机耕道建设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农机部门基层网络健全,农机专业人员具有管理优势,机械使用性能清楚,机械作业对道路的要求熟悉。因此,要明确农机部门来提供机耕道建设的规划、规格要求、项目核报等牵头服务。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四
1.1农村机耕便民道的定义农村机耕便民道是指行政村内,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和其它行走机械通行的农村道路,包括村组道路、田间道路和入院便民道。
1.2农村机耕便民道的分类按建设情况分为新建和改建两类;按路面铺设分为泥结碎石路和水泥硬化路;按作用分村组道路、田间道路和入院便民道。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五
摘要:农村机耕便民道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随着广大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机耕便民道建设十分必要。基于此,就机耕便民道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资金、质量监督和后续管理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应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等经营方式正在转变,大量农业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机耕便民道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先行条件。现就四川省江油市机耕便民道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六
2.1规划选址建立全市机耕便民道建设规划和基本状况数据库。每年根据立项批复的建设资金总量,从数据库中筛选,优先考虑人员集中、农业生产连片集中、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和经济果林多的村组,确定为项目实施地。
2.2工程建设管理项目业主委托招标代理公司实行网上公开招标确定工程设计和承建单位及监理单位。
2.2.1设计阶段中标的设计单位在及时与项目业主签订工作合同,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工作并交给业主。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确定的建设地址,实地开展勘测设计工作,设计图必须符合《农村机耕便民道通用技术条件(试行)》,设计图应载明工程所在地址、工程总量、里程、路基路面的宽度(2.0~3.5m)、垫层厚度(10~15cm)、混凝土标号(一般为c30)及浇筑厚度(20cm)、错车道的间距(300.0~400.0m)、路肩、排水沟渠和护坡等附属设施。
2.2.2施工阶段中标的承建施工单位及时与项目业主签订施工合同,按设计图纸进场施工。施工过程中,业主方派驻现场代表,其职责是监督施工单位是否认真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开展施工,重点监督工程的路基宽度、垫层的铺设、错车道的间距、路肩等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混凝土标号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严格控制工程增量。同时,要做好与项目实施地的乡镇、村社协调有关土地占用和青苗赔偿等事宜。工程监理单位同时进驻现场,并按监理职责开展相应的工作。
2.2.3竣工验收阶段施工单位完成工程全部施工后应及时申请业主组织竣工验收。业主收到竣工验收申请后,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方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完工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内容:查看验收的机耕便民道工程是否符合设计和施工合同的要求,特别是里程是否足够、垫层、混凝土浇筑厚度是否达到图纸的要求、附属设施是否完成等,若有一项未达标就不能出具竣工报告,立即责令施工单位补建,否则就按施工合同条款的相关规定不予结算剩余的工程款,甚至罚款。总之,只有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各方相互协调、各施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才能按时、保质完成工程。
2.3资金管理通过这些年的统计,农村机耕便民道建设资金主要包括项目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理资金、水利建设资金以及社会捐赠等。资金按层级分为国家专项、省级专项、地方专项。资金按类别分为项目专项、社会捐助、投工折资。
2.4资金拨付管理工程资金应执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确保工程款项的绝对安全。一是工程款拨付按照工程进度以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进行拨付。施工单位进场后,业主按10%拨付启动资金,工程量完成50%拨付30%,工程量完成80%拨付20%,工程完工初验合格再拨付20%,审计结束拨付15%,质量保证期满无质量问题最后拨付5%。二是施工单位拨款申请表上要填报工程完成进度情况,并有工程监理人员、业主派驻代表审核签字,资金拨付经办人员才能填写资金拨付单,施工单位凭拨付单和拨款申请表到财务部门拨付资金,这样保证了专款专用和资金的安全。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七
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建设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整个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落后的状态,由于各个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所以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想真正建成农村的信息网,使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化,除了农村自己建设之外,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2.加大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技术性人才是关键,农村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技术人才队伍。这些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对所有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人员进行培训。对他们进行业务水平的交流和加强,进行工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信息化建设服务。并且做好村民的沟通工作,让村民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使村民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和方便。
有关项目实施方案的论文篇八
机耕便民道后续管护应遵循“三分建,七分管”,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充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
3.1及时移交机耕便民道工程竣工验收后,业主立即与受益的乡镇、村社办理工程移交手续。移交单要载明机耕便民道路名、地址、业主单位名称、接受单位名称以及后续管护等事项。
3.2后续管理受益接受单位接收工程后应安排专人管护好相应的路段,负责清扫路面,限制超重车辆通行等日常管护工作。受益接受单位要保证一定的管护资金,应及时足额兑现管护人员的报酬。总之要克服“重建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