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唯美的抒情散文篇一
编者按:烟雨蒙蒙,最适合就是文艺青年们伤感一把。下面我们来看看《雨意诗意不矫情》这篇文章吧!
有时候觉得雨天很美,纷纷扬扬的雨丝落在我的小伞上,撒在衣服上,我将其缓缓托起。
有时候我会觉得雨天有一丝烦意,地上调皮的雨滴总会不时跳到我的鞋子和腿上,我恨不得将其全部抖掉。
但不管我是厌恶还是喜爱,这雨天总会不经意地来,又顺天意地去。
天有天意,人该有人道吧?与其被动地接受,倒不如以一种惬意的心情来迎接。
在这雨天,迎着窗外,开着音乐,坐在沙发上读一本书,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生活的诗意。
唐某人曰:
随笔尽意,“树洞”可诉;心有波澜,语言却拙。人的内心世界何其丰富、婉曲、潜在而又纠结,以至于语言难以穷形尽相,甚至挂一漏万。你并不是对写随笔“谈不上讨厌,也算不上喜欢”,你是面对成长的困扰陷入了表达的困扰,这恰恰是你精神突围的开始。
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探索本身就是意义。每天忙碌地活着,“为着他人所要求的目标去奋斗”,这不全是痛苦,却绝不是快乐之本。没有谁天生就是圣人,想要富足的生活,却又想偷懒恐怕是太多人的“奋斗”真相,还好,你有迷茫,却不放弃努力,这就是走向胜利的姿态。
人生即便趴下了,跪着了,也要尽力站直了,奋然前行,做个自己的真的猛士。
做真猛士不是不懂生活,而是更有格调。借书消闲就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雨天不矫情,雨意有诗意。捧读一本书,穿越的是美,是智慧,真好。
20xx年12月1日星期五,23:02评阅
作者|峰雏
公众号| 悦读致远高中生
唯美的抒情散文篇二
最近的雾霾天让人呼吸难受。出了门,看什么都是朦朦胧胧的,反倒是让这孤寂的冬天有了别样的韵味。朱光潜先生说过距离产生美,仔细体会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远处秃秃的山在这白灰的雾霾中若隐若现,近处枯干的杨柳如简笔画一般的线条比起晴空朗日的分明也更能引起人的遐想,朦胧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雾霾天景色虽好,终是不利健康的,只好躲在屋里读书了。最近又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沈先生的文笔让我佩服,边城茶峒的人情风光也是让我感慨系之,心向往之。边城茶峒的美正如这雾里看花般的仙境。谈《边城》,当然不得不说说沈从文先生。最初读完《边城》,我一直以为写《边城》的沈先生是位中老年人。后来了解到,写完《边城》的时候他才32岁,着实吃惊不小。
沈先生是湘西人,世代从军,祖父曾为贵州总督,可谓是系出名门。沈先生十四岁参军,后来到北京写了《边城》。虽身处都市,却总脱却不了身上的那股乡土气。
关于《边城》,沈先生说过,他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何止是农人与士兵,沈先生笔下的一切湘西人物都唯美的无以言表。
我不知道当初沈先生写《边城》的动机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身处都市对于故乡的怀恋吧,就像阎连科对耙耧山脉的怀恋,就像马尔克斯即使身在欧洲也断不了的对马孔多小镇的那份牵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东西的时候,并不是近了才看的清楚,也不是近了才产生美感,身在其中,反倒如苏东坡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往往,有了距离才会产生美,正如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所言。沈先生和湘西故乡的距离有多远呢?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地理上的距离,身处与湘西迥异的大都市,那种差别感会像八月的钱塘潮水般涌上心头,使人不得不有所触动。再一个就是时间上的距离,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当时并不重大刻意的东西会比那些郑重其事的仪式更触动我们,比如我们不经意间抓拍的瞬间,常常比我们刻意摆姿势或者是与某位名人的严肃的合影更让我们感动。因为往往无意识的东西才是深埋在我们心底的真正能够触动我们的东西。我想,沈先生正是因了与湘西的距离才写出了《边城》。沈先生的夫人曾问过他,湘西真的如他笔下的那样吗?沈先生的回答更妙,你觉得美不美呢?边城已经不是一个实在的地理空间的存在,而是沈先生心中的理想国。边城之于沈从文,正如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还如地坛之于史铁生。史铁生说过,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想,沈先生也可以说,我已不在边城,边城在我。湘西之于沈先生,正如地坛之于史铁生,已经是一个精神的家园。
读完《边城》,再看一下沈从文友人的一些关于沈先生的回忆,我们可以感觉到沈先生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的人,冲淡,圆融,颇有几分靖节先生的气质,沈先生晚年的照片也是如此,圆脸,无须,慈眉善目,似乎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但我要说,这远非真实。老子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我想,沈先生正是以这样至柔的姿态来驰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如果说那个时代的进步作家都在用笔战斗,沈从文可以说是拿枪战斗过的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传奇。沈从文曾经说过,他亲眼看到过总共有五千人被杀。对于流血与死亡,我想没有哪个作家有他的体会那么深刻。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有了这些传奇的经历,或许沈从文对生命的理解比一般作家要深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不是厌世,不然他写不出如仙境般的桃花源。同样,沈先生没有如鲁迅先生那般用笔战斗也不是苟且于乱世,边城茶峒正是他给我们描绘的他心中的桃花源。
读完沈先生写的《边城》后记,我对先生说的本书的目的是支持民族的复兴大业感到难以理解。了解到沈先生的经历以后,我又豁然开朗了。看惯了生死的沈先生,并没有麻木,反倒是以一种释然的心态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正如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凭的是一种“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彻悟。时代纷乱,都市繁华,都阻挡不住内心对美好纯真的向往。边城唯美纯洁,如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人人可享,但又不属于谁,这才是至善大美。边城美的不容玷污,乡村的纯美是与都市的污浊格格不入的。从书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得出,“兄弟二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面对时做出的可笑行为。”这也正是沈先生对都市的态度。沈先生写作《边城》的目的,正是要以这种不容玷污的唯美纯洁来反衬当时社会的堕落,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纯真的伟大过往的怀念,为了给当时动荡的国家的人民一点安慰,给我们的民族一点希望。我想,这也是放下枪,拿起笔的沈从文写作本书的初衷所在。
在《想念地坛》一文中,史铁生告诉人们不要去地坛找他。我想,我们也不要读了《边城》就去湘西寻找茶峒,希望在那里遇到翠翠,不要如武陵渔人那般愚蠢地去寻找桃花源。边城应该是我们心中一个唯美的梦。梦虽朦胧,如这雾霾一般,但我们更应当向往朦胧背后的唯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边城。边城应该在我们心中。
唯美的抒情散文篇三
原以为懂得莺飞燕舞,秋深露重;回首体会,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羽翼保护下,窥到天地一角,便以为真的能翱翔整个宇宙。到头来,蹒跚走出,才知道,地广风狂,彼岸就在那里,却怯怯诺诺。
原以为自己已经可以看清人心,不过是自娱自乐,满足自己的一份人前显圣的骄傲。却不懂得心计的人,往往韬光养晦。能这么一路平安无虞的走到这里,不过是运气和爱护。
终于爱情与现实搅浑,浪漫、誓言、甜蜜也都在平淡中若有若无。
20岁左右的女子,是最美好的存在;而20多岁的男子,确是最无奈的存在。
这时的女子选择一个男子,无论是经济还是魅力,都会类似押宝。用十年青春,赌一份信任。我并不拜金,甚至有些无金钱概念。但是逐渐的生活,让我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女子会选择比自己大十岁的男人成婚。20岁的女子心理渐趋成熟,但是 20岁的男子,却还是一个成年的大孩子。女人开始发愁日子,而男人却无门直入。有人说这个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太大了,希望男人能赚个盆满钵满,又能温柔体贴,但是男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女人不能再所有的方面都得到来自男人的满足,所以女人会寂寞,会烦躁,会胡思乱想;所以女人应该理解男人。又有人说女人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已经不再只是贤妻良母,而要是家庭事业两不误,还要能包容男人的错误,甚至出轨。所以才会没结婚的才会变成女汉子,结了婚的才会变成辣妈。所以社会应该多多的关爱女人。双方各执一词,我们被这个高速高压的社会挤压的变了形,这个笑贫不笑娼(虽然没有明说)的年代,我们就不难理解包大款、当二奶种种现象,因为这样很轻松。
女人在20岁左右的时候,都应该有幻想。其中不乏人认为宁欺白须瓮,莫欺少年穷。但是一年两年,女人开始变得不那么自信,年华的流逝,身体的渐庾。她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眼光,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看不见希望的等待,是最恐怖和脆弱的。真正坚持下来的女人,都是精神上的强者,但那么多的人选择了放弃,这个世界上小成或者大成的男人多得是。
20岁的贫瘠的爱情,倾注着世间最美好的容颜和柔情,倾注着世间最沉重的坚韧和忠诚。
at your side, milady!
姣月作面,削葱为指,盈盈微步,裾下生发朵朵莲花,皆为世间有华发。便如飞蛾扑火般,无怨无悔,纵终失了全部筹码,不过骂自己一句痴傻,只求秋日早来,不惧霜华。
唯美的抒情散文篇四
编者按:秋天是被文人看作伤感的季节,作者在众多作家的句子中写下《伤秋》一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秋瑾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每每下雨就无端陷入这种情绪不能自拨。以至于习惯成自然,一到雨天就情绪低落。后来看了戴望舒的《雨巷》,对那个“丁香一般的姑娘”痴迷不已。看到诗的时候,还是个学生,没有去过遥远的南方,想像不出江南水乡“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憶想着那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的姑娘长发柔顺,白裙洁净,神情哀婉,巷子尽头不应该是人间烟火,而是雾气氤氲,香踪不知归处。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本应该喜悦,不知道为什么有关秋的文章和音乐都是那么哀伤。说少女情窦初开用的是“怀春、春思”,说人生黯然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大概春醒之后是盛放,秋收之后是苍凉吧。
我不懂音乐,却喜欢在偶尔闲暇的下雨天,坐在窗前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闭着眼睛想像站在一片大大的承载着自己的树叶上,随风任意飘荡在秋天的无边无际里。一会儿在金黄的田野里畅享喜悦和希望,一会儿在云端看尽晴空万里,又似在大海上看风暴前夕微波初起,又似在枫林里静看树叶间斑驳的阳光,秋天的情绪饱满的在钢琴上渲泄,听不见窗外的雨声,却听见有雨点从音乐里密集的落下来,急骤紧促,打得心疼。仿佛有女子从音乐里款款走出,美丽温柔,怀揣不确定的爱情,浑身散发爱情里独有的忧伤,希望与伤感在她的眼眸里闪着迷人的光。
四季如此,人生莫不亦然?
作者|马志兰
公众号|甘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