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是指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或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意义。范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自我总结,也有对团队和项目的总结,适用范围广泛。
观刈麦说课篇一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
(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
(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明确:诗人诗中字里行间布满了劳动者的同情。此情此景,让诗人想到了自己的“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后六句是作者的抒情。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向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10、师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大师,他的叙事诗能曲尽物态之情,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对心灵的揭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感情。《观刈麦》这首诗也不例外。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体会诗句,并把它背下来。
观刈麦说课篇二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描绘一户农家辛苦劳作的生活图画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表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难以诉说的辛酸。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这是在全景的衬托下的一个特写镜头——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通过这个贫妇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我们可以想象: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第四层六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不禁深感惭愧,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三、小结。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1、《观刈麦》中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背景)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2、《观刈麦》中描绘了一幅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的诗句——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侧面表现农民劳作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农民劳作繁忙辛苦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困的诗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反映统治阶级剥削残酷的诗句——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观刈麦》中表达作者对农民深切同情和关心的诗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观刈麦》中描绘丰收景象的诗句——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说课篇三
一、 作者介绍 。
二、 整体感知 。
三、 主题 。
四、 写作手法 。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观刈麦说课篇四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
教学媒体 。
幻灯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问题与情境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情境一: 。
生:了解作者 。
师:突出强调 。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
生:自读 。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
生:齐读、概括内容 。
师:整理、归纳 。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
情境二: 。
生:自由诵读 。
师:例: 幻灯1 。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
问题: 。
引出文章主旨 。
1、 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
2、 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
生:发言 。
师:整理、板书 。
劳作辛苦 。
苦-------- - ------ 输税尽 。
生活困苦 。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
情境三: 。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
词语: 。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
总结课文 。
师:总结学法 。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
生:背诵全诗 。
触旁通类 。
形成能力 。
情境四: 。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
教学反思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观刈麦说课篇五
教学目标: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锄禾》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
3、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二、整体感知:.(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刈
荷
箪
饷灼。
秉
敝
晏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4、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5、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诗文赏析,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全诗精华)。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四)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观刈麦说课篇六
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
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活动方式:释疑解惑—1+2互译(读、提醒重点字词、译)—合作试译—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互译时,善于利用书下注释;翻译过程中,其他小组可及时补充或修正哟!)。
活动要求:小组选定一组诗句,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描写的表现农民辛苦生活的画面。
活动方式:小组选定画面——交流讨论,补充完善——小组1+1展示(读诗句,有感情朗读小组描写的画面)。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汗流浃背,一刻也不肯休息的农民,看到了那个不堪重负,生活凄惨的母亲。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这些人的'生活?“苦”(板书)。
当站在田头的白居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诗句,大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活动要求: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想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活动方式:个体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总结。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官吏的丰衣足食和农民的痛苦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板书“愧”
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板书同情关心)。
作为一位时刻关注百姓生活的封建文人,白居易在他的其他诗歌作品中也曾经描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诗句。
(出示幻灯片)。
调节时间。
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再读到刚才的这些诗句,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了解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首诗歌一起来读一读。
观刈麦说课篇七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工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观刈麦说课篇八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六、遥寄乐天:
材料1:20xx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xx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材料3:现在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补贴,义务教育范围的学生免除课本费。
白居易带着一颗悯农之心早已离我们远去,真想将农村这些年来的变化轻轻告诉他: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请你续写下面的诗行。
田家有闲月,五月人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粒粒饱满穗,隆隆机声响,
诗人梦已圆,安息在天堂。
遥寄喜告慰,只为您诗行。
观刈麦说课篇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2、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观刈麦说课篇十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农桑曾荷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生:自由诵读。
师:例:幻灯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师:小结。
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幻灯2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仰天长叹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观刈麦说课篇十一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了解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启发式教学,合作探讨。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背一首你们在小学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悯农》。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的诗,白居易的《观刈麦》。
先自读3分钟,再请一位同学读,读完后,其他同学指出读音方面的问题,教师正音。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一)默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词,举手提问,讨论解决。
(二)将诗歌分两部分,请两个学生串讲诗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
(一)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诗歌中画面内容。
提问:刚才两个同学讲的诗歌意思中,分别包含了2幅画,这首诗中就应有四幅画,如果让你给这首诗歌配上四幅画,应该是怎样的四幅画?请你用语言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诗中画面内容:环境、人物、活动,深入诗歌的意境。)。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刈麦人的矛盾心理)。
请学生读,读出刈麦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处》或《卖炭翁》为例引导,这两句中哪两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选一),点读,分析后再齐读。
(三)刈小麦人是这样苦,那诗中的贫妇人呢?她说了些什么?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这句话是“听其相顾言”时听到的,相顾言的意思是相互诉说,肯定不只贫妇人一个人在说,还有谁——刈麦的劳动者。也肯定不只说了一句,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贫妇人和劳动者都说了些什么。
请两位同学,一位扮演贫妇人、一位扮演劳动者,两人展开一段对话。
点出刈麦人、拾麦人今昔命运的联系,进一步体会赋税的沉重、劳动人民的辛酸。
介绍写作背景,复习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说出白居易诗歌内容大多关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这些劳动人民这么辛苦,又听到他们这么辛酸的对话,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读: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愧。
(六)叙事讽喻诗的特点。
我们看到,连当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惭愧,这个社会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统治者减免赋税。
劝统治者减免赋税,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委婉地劝告统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样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税了。这类诗,我们称其为讽喻诗,讽喻,就是委婉地劝说使别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样做到委婉的呢?
通过叙事,叙述自己看到的劳动者劳动场景。
(一)今昔对比。
其实不只是白居易写过这样的讽喻诗,古往今来,很多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先贤哲人都写过这样的.诗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今: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中央决定实行“三农”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来不变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
(二)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
请大家带着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齐读这首诗歌。
1.背诵课文.
2.把文章改写成现代文.
新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提出了“读读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落实读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并读出诗歌的情感,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上多下功夫,还要在教学中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学生。
观刈麦说课篇十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样,无地可种,只能以拾麦穗为生。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下一篇:没有了。
观刈麦说课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其社会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
生活。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盛夏季节,麦子熟了,我们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可是过去,却是用镰刀来割。今天,我们就走进《观刈麦》,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教师强调:叙事诗。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师明确重难点。
三、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3.指名读,正音。4.再自由读。5.齐读。
四、整体感知:
(一)提问:(多媒体展示)。
1.全诗写了哪些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全诗押什么韵?标出韵脚。
(二)学生回答,讨论补充。教师归纳。
五、精读课文:
(一)第一部分:
1.大屏幕出示诗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
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二)第二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2.学生回答后归纳: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三)第三部分:
1.出示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2.学生回答后归纳: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赏析:
1.出示问题:请用“写出了”的句式,说说哪句诗或哪个词写得好。
2.教师示范:“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3.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说到的句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七、总结:
学生齐读全诗后,教师总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八、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交代本诗背景的句子:——,——,——,——。
2.表现“人倍忙”的句子:——,——,——,——。3.表现劳动人民劳动艰辛的句子:——,——。4.表明劳动人民矛盾心理的句子:——,——。5.描写贫妇人拾穗的动作的句子:——,——。6.揭示贫妇人贫穷的原因句:——,——。
7.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同情的句子:——,——。
8.作者在诗中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下近乎变态心理的句子:——,——。
九、拓展练习:(多媒体展示)。
1.写出古诗词中描写田园风光的完整句子。2.写出古诗词中表现劳动艰辛的完整句子。
3.写出古诗词中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
整理归纳:拓展练习内容。
反思:名句赏析,赏析点要全,内容分析结合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