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拖延和浪费。在制定计划时,要坚持目标导向,将每个步骤和安排都与最终目标紧密相连。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计划呢?以下是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一
1.1学龄期儿童正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阶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在这阶段的生活经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青年后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小组活动可以在这方面予以较多的引导和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1.2多数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现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效果。因此,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使他们对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数儿童做事半途而费,缺乏责任感,表现为没有耐力和毅力,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及相关品质。小组活动将通过相关活动内容,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有更好的品质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4随着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长对儿童过于溺爱,不敢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从而使儿童养成依赖,无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缺乏团体协作能力。我们的小组活动将通过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导他们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其协作和交往能力。
1.5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锻炼自我,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2、相关理论。
2.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学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迹。因此正确的引导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将使他们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2.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别人而学会的`。小组活动将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认知的改变,增强交往互助性,提升个人责任感和培养耐力和毅力。
在读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个年级8个人,24人,12人/组,共两组。
1、小组总目标: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促成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强团体协作力,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增进儿童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
(1)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2)培养儿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强儿童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1、小组的性质:通过对成员的引导,提高成员对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持续时间:2周。
3、小组规模:督导1人,工作人员6人,小组成员12人/组。
4、聚会频率:2次/周,共3次。
5、聚会的时间:周五下午5:00-6:00,周六下午4:00-5:00。
1、小组工作者:徐勇、黎小丽、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训练计划:活动前星期3,4进行训练。
1、小组成员的来源:雅安六小3年级-5年级学生。
2、宣传招募方法:志愿参加,随机挑选。
3、允许招募的时间:**年6月15日星期五。
4、甄选标准:随机挑选。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二
“网事”小组——让网瘾成为往事。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是危害:性格孤僻、学习恐惧、精神不济、焦虑、失眠等。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自我发展,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治疗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网络成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课余生活单调,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差;摆脱孤寂,宣泄压抑情绪;逃避学习,逃避现实;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满足好奇心等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这次小组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小组成员就网络成瘾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网络成瘾程度确定目的,制定行动目标和计划,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变化给予反馈。最终使成员合理上网,丰富大学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社工的工作技巧,不断发现病他们的需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使其全面发展。
我们在与大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之后,逐步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主要在充分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之后,我们秉持着“人在情境中”的观点,运用同感、互助等方法,通过小组和个案相结合,小组工作为主,个案方法为辅的工作方法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需要,针对他们缺乏自信和自我认知以及对网络成瘾的正确认知,处理负性情绪,运用治疗模式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这几个方面,以此为侧重点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运用社工的专业技巧和方法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团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团体动力学。基于这样的理念,小组工作对于网瘾大学生具有直接的作用。
(一)、总目标。
让成员合理上网,丰富大学课余生活,促使成员全面发展。
(二)、分目标。
1、协助团体成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2、团体成员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间的互动。
3、帮助团体成员探讨个人网络使用情况,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成瘾危害性,以及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学习积极的网络使用方式。
4、减少小组成员对网络的依赖,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自身生活。
5、引导小组成员树立信心,确立生活学习目标。
治疗性小组,并且为封闭性的小组,以互助的形式展开小组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让小组成员获得同感和相互支持,促进小组成员在认知网络成瘾的危害基础上,对自己加强管理,使其形成合理的上网时间。
(一)、进过报名筛选,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倾向的延安大学学生。
(二)、招募方法。
校园内张贴海报。
2.校广播宣传。
3.学生处及班主任推荐。
4.对报名这进行适当筛选,并接受面试以确定小组成员资格。
8511宿舍全体。
小组督导:马慧芳老师(公共管理学院)。
xxx。
第一节:网虫相聚之相逢是首歌。
第二节:e网情深。
第四节:穿越“生死网”
第六节:永远是朋友。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与服务对象深入沟通,邀请他们参与活动从已经获得同意参加小组的组员出发,通过他们向其他人宣传,获得他们的认同感,积极参与我们的小组活动。
2)组员对小组活动不感兴趣:尽量使小组活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多互动,增强组员的自主性经常关注他们,给他们鼓励和关心。
3)无法同时兼顾组内每个成员:工作员分工合作,提前沟通,相互配合在小组活动进行时,工作员要充分了解组员性格特征,在界定他们需要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和留意组员的言行并作出适当回应。
5)几次活动后成员无故缺席:工作员进行口头劝说,做思想工作。
6)资金不足:组员自己筹集。
7)天气恶劣:及时通知小组成员小组的安排,更换活动时间。
十二、评估方法。
1、在每一节的最后部分,各组员的分享及意见,他们对小组的感受与意见。
2、工作人员的观察与分析。
3、出席率,小组投入程度。
4、后期跟进工作的情况。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三
1.小组名称。
"从象牙塔到职场人生"——角色转换适应小组。
2.组织与管理机构:
兰州商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
3.小组督导。
王立冬,中共党员,副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兰州商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兰州商学院大学生社会工作协会专业督导老师。
一直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案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编写及参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三部,《心理咨询与辅导》教材一部。
获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奖。
4.小组组长。
陈启辉,兰州商学院法学院10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曾有过10个小时小组亲身参与和自我探索经历,接受过小组工作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技巧培训,先后修读《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小组工作》等专业课程,具备带领和开展。
岁月添痕,时光流转,每个大学生都将面临毕业走向社会,踏入职场的一天。
他们在面对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之际,或多或少产生一些恐惧或认知偏差。
对于大三或大四的本科生们来说,这种压力和紧迫之感尤为突出,那么如何能够让他们平顺度过这一角色转换期呢?其实在这样一个时期内保持一颗学习上进的心,完成角色的转变其实并不难。
根据小组动力理论,小组工作时将有需要的对象组织起来,通过对小组的互动,借助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增进组员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他们潜能,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而我们开展"角色转换适应小组"恰好可以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全面而准确的定位自身,充分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优势与劣势、所适与所不适;体验未来职场中可能出现的情境;学习未来职场上人际交往技巧;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最终在小组中发展一条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小组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个物理学所讲的场,当组员进入小组就进入了一个有自身和不同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中,个人行为会受到这些力量和变量组成的心理场的影响。
我们此次开展的"角色转换适应小组"就是希望通过组员间相互沟通,表达真实的意愿并从小组中分享他人的经验。
小组工作时将有需要的对象组织起来,通过对小组的互动,借助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增进成员自我洞察和自我接纳,从而增强其社会功能,为组员未来踏入职场后应对各种困难诸如新的环境之下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交往沟通等做出很好的预见与示范。
2.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和环境具有交互作用,它强调观察与模仿、认知对学习的作用,并认为行为可以通过赞赏与惩罚得到强化。
在小组中,组员交流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组员与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与行为,为别人树立一个观察模仿的榜样,同时,组员也通过对别人的观察与模仿,是自己发生一些改变。
作为工作者,我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好组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并要对组员及时做出回应,起到强化或替代强化的作用,对组员进行引导,在每组员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3.交流分析理论。
第一,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人。
第二,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第三,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第四,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环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察觉,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此次小组的开展,我们旨在希望最终能够帮到那些即将融入社会、踏入职场的组员们尽快调整好心态,通过在小组这个集体中交流和探索,发展出一条能够从大学平稳融入社会的人生道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当然,要走好这段历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来逐步达成最终目的。
(1)在小组互动中增加彼此认识和了解,建立起小组成员间良好的关系,为后续小组工作的进行和未来职场上人际关系的处理打好基础。
(2)促使组员能对自身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和定位,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3)预见未来职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掌握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应对策略。
(4)通过活动培养组员积极的习惯和心态,以及独自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5)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组员能为自己发展和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人生道路。
1.小组组长。
作为小组组长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这对带领小组前进的方向有很重要作用。
其次,组长在小组进行的过程中要积极投入并参与,而不是以一个领导者的姿态自居。
再次,必要时刻,小组组长要做典范,引导组员进行活动。
最后,我个人认为一个合格的小组组长还应该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对场上组员的情绪做及时的处理,帮助组员澄清价值观。
2.小组组员。
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组组员的支持。
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同并接纳了这样一个理念"小组是大家的",因此,小组组员如果能在小组过程中积极参与,履行以下职责,那么该小组会很充满小组动力,最终更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一,小组组员间应该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参加小组所带有的期盼,不要有恶意的隐瞒,同时作为小组成员一定要替其他组员的隐私保密。
第二,小组组员应积极关注小组,愿意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经验,以促使小组中产生积极的氛围,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所收获,这正好符合小组的功能中的利他主义。
第三,小组组员应该对小组怀有希望和信心,以他们积极地参与来促进小组的发展。
第四,当小组中出现一些带有悲伤情绪的组员时,其他小组组员中应该主动去关怀该组员,而不是冷漠无视;当小组中出现敌视的小组的组员时,其他小组成员不要群起而攻之,这样很容易将敌视小组的成员孤立起来,造成该组员中途退出小组,最好的做法是先省察自己是否也有过相同的情绪,然后配合组长的引导,一起帮敌视小组的成员省察他的行为方式,帮他理清这种敌视情绪背后的真实情境和意图。
由于此次小组组员面向兰州商学院在校本科大三大四学生招募,考虑到课业问题,基于调查之后的情形,我们选择在大多数学生没有课程的时间段:
1.性质。
本小组属于自我探索和发展小组。
2.开展形式。
以小组成员互动和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开展活动。
我们本次角色转化适应小组旨在引导那些即将融入社会和踏入职场的大学生,对自己角色转换这一过程有准确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因此我们希望那些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或不久也要面对这一过程的大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因为他们更具有参与迫切性和必要性。
由于受交通和小组工作场地的限制,我们认为和平校区的在校本科生更方便参与,同时我们也认为他们更具有稳定性,更亲赖和相信他们能遵守小组的基本要求,按时参加小组,做到善始善终。
根据小组的结构,我们拟招募兰州商学院和平校区大三或大四年级在校本科生12人。
我们将制作小组招募广告,在教学楼张贴,吸引同学们加入小组中。
4.地点。
兰州商学院树人楼108室。
第一次活动:"打开你的心"。
1.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工作员与组员之间初步认识,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整个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内容:工作员采用幽默诙谐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并简要说明小组的目的、内容和规则。
2.单项时间:30分钟。
目标:通过成员作自我介绍,组员之间互相认识,拉近工作者与组员的距离。
内容:小组成员按照生日排序分组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主持人与之互动,调动现场气氛,消除组员与工作员之间的距离。
3.单项时间:20分钟。
目标:进一步加深组员之间的认识,活跃现场气氛。
了解组员对游戏的参与程度。
内容:"答非所问"游戏。
游戏开始前组织抽签,每个组员抽到一位名人的名字,主持人在开始游戏时需将手中的题目卡片顺序打乱。
没有叫出名字的组员需表演节目或接受惩罚。
4.单项时间:15分钟。
目标:通过对"答非所问"游戏的分享,鼓励成员学会思考并表达参与游戏时的感受。
内容:组员一起思考并讨论前一个环节的经验并联系日常生活作出分享及讨论。
5.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通过量表填写让工作者了解组员共同面临的问题,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并为小组的评估提供一个定量的标准。
内容:工作员分发量表并解释量表,由组员填写。
并说明内容的保密性。
6.单项时间:10分钟。
内容:联系量表填写情况,邀请组员简单回顾本次活动内容,说说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意见。
工作员安排好第二次活动的时间和场地等内容。
第二次活动:
1.单项时间:10分钟。
目标:通过游戏巩固第一次小组活动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让组员体会到信任和被信任的感觉。
内容:"盲人与拐杖"游戏:每两个小组成员一组,扮演"盲人"角色的同学眼睛应该用红领巾蒙上,而扮演"拐杖"角色的同学通过除非言语之外的方式引导"盲人"前行,中途避开行人和障碍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再安全折返原地即游戏结束。
2.单项时间:15分钟。
目标:通过小组分享,进一步巩固游戏预想的效果,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信任别人,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
内容:分享讨论:扮演"盲人"时被别人牵引的感受?在游戏中是否睁开过眼?为什么?扮演"拐杖"者的感受?如果"盲人"睁开眼,你有什么感受?联系日常生活进行讨论。
3.单项时间:15分钟。
目标:通过游戏让成员学会团队合作,充分融入到集体中,培养起集体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内容:"搭高塔"游戏,需先将组员分成个3个小组,对优胜组进行奖励。
每个游戏组将得到10张废弃的旧报纸,以此为原料搭建出认为最高的塔。
4.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通过分享,进一步巩固游戏的效果,让组员对自身和团体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
5.单项时间:20分钟。
目标:澄清价值观,规划在剩下的大学时光中组员的个人规划和安排。
内容:"拍卖会"游戏。
需先用两分钟时间编出购买单,竞拍时间为十五分钟。
6.单项时间:10分钟。
目标:通过分享讨论,进一步澄清价值观,规划在剩下的大学未来中什么是你的重中之重。
第三次活动:
1.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巩固第二次活动的成效并引入到本次活动。
内容:回顾第二次活动的内容,联系组员对上次活动的评价开始本次活动。
2.单项时间:25分钟。
目标:通过情景剧,帮助组员预见未来职场中很容易出现的难题,从而自然过渡到小组最终的目标--角色转换与适应,以帮助组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对挫折及困难的解决能力。
内容:主持人向组员讲述一个情景剧:某日,初涉职场的小张需要完成一项重要工作,不一会儿,单位中一位对小张工作上有帮助老同志也想将工作托付于小张,但是时间有限,两项工作小张只能选其一。
小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很苦闷......
主持人讲述完故事后邀请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小张和老同志的角色,编写一段老张和老同志的对话,解决这个情境中的问题。
3.单项时间:10分钟。
目标:通过分享探究自己平时的心态,消除消极的心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养成一种对失败逆境的反对态度,使自己能掌握事情而不是受周遭环境所发生的事控制自己的思绪。
内容:回想平时自己的语言中,消极的多还是积极的多?
消极的如:我只能......,为什么他们不......,我不能......
积极的如:我会做的......,我会做得更好......,总会有办法的......
4.单项时间:10分钟。
目标:通过分享,让成员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不能选择的事情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坦然的面对、接纳。
对于那些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的事要积极争取改变。
5.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巩固本次活动的成效并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内容:让组员根据本次活动写下自身存在的优势,和正在培养的良好品德,然后给说给自己一句鼓励的话语。
第四次活动:
1.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巩固第三次活动的成效并引入到本次活动。
内容:回顾第三次活动的内容,联系组员对上次活动的评价开始本次活动。
2.活动一:祝福串联。
单项时间:60分钟。
目标:了解经过参加小组团体彼此的改变。
讨论团体结束时的感受。
内容。
(1)由一个成员开始,大家轮流讨论,对他现在的印象和刚参加团体时有什么不同,或者他参加团体后改变的是什么;然后该成员述说自己的感受。
接着换另一个成员,接受讨论。
依次类推;
(4)活动结束后,所有成员站起来,手臂搭在左右成员肩上围成圈,唱着温馨的歌曲,随后轮流握手道别。
3.活动二:成长雕塑。
单项时间:5分钟。
目标:增强小组凝聚力,留住小组美好瞬间。
内容:领导者数"一二三",大家一起摆出成长后的动作,形成精美造型,用照相机记录下来。
解决办法:在小组正式开始前进行三次聚会,以增加组员间的亲密感。
此外作为工作者,我还应当了解每位组员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征,对那些天生沉默寡言者,应该引导鼓励他们发言,对那些有顾虑的组员可以进行私下接触,了解真正的原因。
解决办法:作为组长,我个人认为准确把握场上组员的情绪很重要,当小组在进行过程中触动到某些组员的创伤时,不要选择回避问题,而是应该抓住契机,运用共感和情感反应的技巧,让该组员知道他正在被倾听和了解。
然后带领该组员进行探析,帮助其澄清情绪背后隐藏的那些令他们不安的情形。
解决办法:
(1)小组工作室尽量安排在靠后的教室,以减少走动的人流量;
(2)在活动开始前请周边教室的同学配合,不要大声喧哗和来回走动;
(3)用纸张粘住小组工作室前后门的玻璃窗,以免其他同学向内张望影响到小组保密工作。
困难4: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作为组长应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作为组长应该发现并培养组员对节目的兴趣;让组员参与节目的设计,并鼓励组员计划和领导小组的活动节目。
解决办法:首先,按照当事人自决的原则,组员是有权决定中途退组的。
因此,一旦组员决定要退组时,要尊重组员的权利,任何强求性措施,都会对该组员带来压力和负担。
但是,我有责任与该组员一起分析退组可能会给他/她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要承担的责任。
其次,组员在退出小组后,要给其他组员留出时间来处理离组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讨论导致该组员离组的原因,同时也要处理退组组员的一些情绪问题。
再次,为了避免退组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压力,在组前筛选和访谈时,就必须与组员讲清楚,组员在决定退组时,有必要先通知社工和其他组员,组员可以就退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因为小组是否适合每个组员,可能需要社工和组员达成共识。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四
迟丕贤。
谁是我。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下,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承担着较之父辈更大的压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认识社会,我们不得不组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小组,以获得整体力量。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难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总是存在各种干扰因素,让我们在生活中难以更准确,清晰地认清自己,了解他人,从而阻碍我们的成长和学习,不利于我们更好的融入团队和社会。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以及如何正确的认清自己、了解他人形成团队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更早的认清自己,做出合理的规划,准确地定位更好地培养自己,从而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自我概念: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影响到生活的每个部分。自我认识是留意及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一个过程,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还包括认识别人,并让别人认识自己。
2、镜中自我理论:镜中自我是库利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的主要观点包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五个等级构成,它们按照从高级到低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第一,每个人都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第三,基本人际取向。第四,关于相容。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小组成员在沟通之后更好地理解认识自己和他人,正确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相关方面的理解,是小组成员之间深入地了解对方,形成团队凝聚力。
韩萍孔凡琨。
陈良霞,李蒙蒙,孙玉梅,王婷婷,耿阳阳,魏中彪,刘继康,刘永顺。
社工实验室。
小组活动时间:
20xx年10月17日。
第一:热身活动:(约十五分钟)。
通过这一小游戏的讨论,活跃大家的现场气氛,为下一步正式开展活动做基础。
(一)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接受表演节目的处罚。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二)一反常态。
规则:上场的队员听主持人的号令,作出与号令相反的动作!
动作要快,若果做错则抽取处罚,(处罚方法写在小纸条上,由出错成员抽取。)。
第二:主题活动。
由工作者向小组成员介绍活动的名称、目的和目标以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流程,还有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规则。(约五分钟)活动一:
目标:通过交流互动,引导组员探寻自我,彼此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形成团体凝聚力。
方法:首先由每一位成员用小卡片写上有关自我形象的描述,包括个人特征、嗜好、个性、过去、未来、优点、缺点等。
然后,由主持人收回所有成员的自我描述卡片,并由主持人当场念出每一位成员的自我描述,由成员们来猜各个纸片上描述和刻画的是谁,并说出理由。注意,被猜组员不能承认是自己,可以发表否定是自己的看法。不论猜对与否,答案先不公布。
最后,到所有描述都被猜过后,再公布答案。讨论被了解与不被了解的感受。
规则:
1、自我形象的描述要尽量全面。
2、主持人在念卡片时各成员要保持安静,仔细倾听。
3、卡片所有人在活动进行中不能亲口承认或暗示所描述的就是自己,但可以想办法否定是自己。若违反此条规则则接受相应处罚(处罚写在小纸条上以供抽取)。
活动二:
讨论:
1、成员谈自己的感受,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2、工作者将自己的观察与大家进行交流。
活动三:
将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与组员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对比和反思,更好地了解队友,加强对小组成员的信任、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
活动四:
总结与分享。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五
“快乐好学生”成长小组/学龄期儿童成长小组。
1.1学龄期儿童正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阶段,智力、求知、理解和学习能力增强,他们在这阶段的生活经历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青年后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小组活动可以在这方面予以较多的引导和培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
1.2多数儿童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现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效果。因此,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使他们对事物能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这是做好每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1.3多数儿童做事半途而费,缺乏责任感,表现为没有耐力和毅力,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及相关品质。小组活动将通过相关活动内容,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有更好的品质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4随着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家长对儿童过于溺爱,不敢让儿童独立活动,使儿童得不到必要的引导,从而使儿童养成依赖,无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感情冷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缺乏团体协作能力。我们的小组活动将通过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引导他们重塑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其协作和交往能力。
1.5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锻炼自我,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2.1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学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任人涂抹而留下深深的印迹。因此正确的引导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将使他们从小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2.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别人而学会的。小组活动将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互环境,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认知的改变,增强交往互助性,提升个人责任感和培养耐力和毅力。
在读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个年级8个人,24人,12人/组,共两组。
1、小组总目标: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促成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强团体协作力,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增进儿童健全发展。
2、具体目标:
(1)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2)培养儿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强儿童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1、小组的性质:通过对成员的'引导,提高成员对事物的注意力、耐力、毅力及其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持续时间:2周。
3、小组规模:督导1人,工作人员6人,小组成员12人/组。
4、聚会频率:2次/周,共3次。
5、聚会的时间:周五下午5:00-6:00,周六下午4:00-5:00。
1、小组工作者:徐勇、黎小丽、肖林、林泉、唐婧茹、王田。
2、训练计划:活动前星期3,4进行训练。
1、小组成员的来源:雅安六小3年级-5年级学生。
2、宣传招募方法:志愿参加,随机挑选。
3、允许招募的时间:2011年6月15日星期五。
4、甄选标准:随机挑选。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六
通过在社区调查了解,名海社区共有小学生人数1690人。大部分都是随父母一起居住的深圳户籍。社工了解到有许多社区儿童有社交、网瘾、厌学等成长方面的不良习惯,在小学四五年级年龄段的普遍问题是成长中有许多的不良行为,各种压力和烦恼缺乏合理的舒缓渠道。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原因,还包括来自社会舆论导向的原因。大部分家长想方设法把那些能出人头地的一技之长融合到孩子的个性中去,却忘记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加上沟通方式有问题,孩子心中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转而接触社会上的新奇事物,缺乏自控力,形成许多不良行为,一发不可收拾,给健康成长带来巨大隐患。正因为此,本小组希望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通过分享、支持、鼓励,使小组成员加深自我认识,澄清角色和改善与家庭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关系,加强与同学、玩伴、老师、亲朋好友等的交流,减轻成长中的烦恼和压力,从而拥有积极美好的青少年生活。
1、相信人的潜能,包括生理、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美感的等方面。
2、尊重原则,社会工作者尊重每个组员的个体差异。
3、个别化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
4、保密原则,社会工作者保护每个小组成员的隐私。
5、不批判原则。
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与别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避免恐惧和焦虑;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或被群体接纳;尊重的需要除自我尊重外还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成长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不能被满足,这往往会导致案主在今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社交困难、厌学、青少年犯罪等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组员解决问题时,应协助儿童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儿童的分享与团队协作意识,矫正儿童的不正常行为,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本小组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正确引导组员的思维,矫正儿童的异常行为,舒缓儿童成长中的压力,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朋辈、家庭及文化等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目标:为儿童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目的:
1、让组员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信;
2、学会沟通、聆听等技巧;
3、构筑儿童互助网络,为儿童减压;
4、让组员学会关怀,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队意识。
名海社区10—12岁儿童。
1、性质:成长小组。
2、节数:四节。
3、日期:20xx年4月12日至5月11日
4、时间:下午3:00至4:30。
5、地点:名海社区活动室。
6、人数:8至12人。
1、在小区内张贴海报;
2、在楼栋的电梯口处张贴通知;
3、通过工作站或者管理处电话招募;
4、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招募。
第一节活动内容。
日期及整节活动时间:4月19日15:00至17:00
目的:组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团体意识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活动。
时间:4月26日15:00至17:00目标:提高组员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节活动。
第四节活动。
时间:20xx年5月17日15:00至16:30。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
2、组员热情不高,参与性不强;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涣散;
4、组员太调皮。
应变措施。
1、社工亲自上门招募,或者邀请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的孩子参加;
2、活动之前相关的评估;
3、在活动开展之前与小组成员订立契约;
4、活动环节尽量设计的有吸引力,游戏可往小孩子喜欢的类型选择。
1、小组开展之前访谈与最后一节的问卷评估。
2、小组每节的组员分享与意见。
3、工作人员的观察。
4、出席率与参与及投入程度。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七
成长小组。
1、帮助每个成员认识和了解自我的自信心现状从而全面准确的认识自我。
3、协助成员增强自我,独立自主,帮助成员自我培养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4、帮助成员勇于自我表现,不再依靠别人的期望来生活,提高社会关键交往能力,增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5、让组员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拥有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小组成员大约为8-12人,他们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心,渴望改变自己,提高自信心的大一新生。宣传方法包括同学老师介绍、班级宣传等。报名期限20xx年x月。甑别及确定小组成员的程序是自愿报名并经过挑选,额满即止。
教师或会议室或操场。
游戏道具、小组简介宣传单、相机等。
郝志成老师。
1、见面会:
活动介绍:
(1)组织者/领导者介绍小组规则。
(2)组员介绍(打乱原来座位次序,前一人进行自我介绍,下一个同学重复前一同学名字,并且进行优点轰炸。)。
(3)互相鼓励(组员互相说出在见面会中发现对方的一些优点)。
(4)说出心目中的自己(每个组员都大声喊出自己想要改变的缺点,并说出自己想变成什么样子的人)。
目的:让成员了解参加这个小组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并使成员能够尽快彼此认识;使组员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让小组领导者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了解每一个成员。
2、技能表/能力表(列出自己的优点):
活动介绍:
(1)在纸上列下你曾经比较成功完成的一件事情,并于其后想想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有哪些技能,并将之列下。
(2)回顾你所曾受过的教育、所修的课程,在这些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技能,将它们列下来。
(3)再想想你平时常常从事的活动,列下这些活动需要的技能,继续扩充你的技能表。
(4)请回想一次你在工作(不是单指职业,指你曾做过的事)学习上所曾经历的一次高峰经验(意指很快乐、很感动的一刻),与你旁边的同学分享这次的经验,并分析在这经验中显现出你的哪些能力,把它列下来。将组员分为特定小组,分享彼此所列的能力表。
目的:让组员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优点;让组员肯定自我,提高自信心;让成员挖掘自身潜能,培养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增强自信。
3、放松自我。
游戏介绍:
(1)认识我,你很幸运(所有人在小组内自由走动,遇到想与之交流的那个人停下,握手作自我介绍,然后说”认识我你很幸运,因为我具备许多优秀品质,比如说……”至少说出四种优秀品质)。
(2)互相鼓励(每个组员都大声说出其他组员的至少2个优点,并以“认识你我很高兴”来结尾)。
目的: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游戏来加深组员的感情沟通,来放松自我,缓解各种压力,感受自信与人交往的快乐;进一步对自我进行了解,增强自信。
4、笑迎未来:
活动介绍:
(1)互赠祝福(让每一位组员都写下对其他组员的祝福语)。
(2)歌曲(所有组员同唱《相亲相爱一家人》)。
(3)组员互相告别(组员各自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组员成员告别)。
目的:巩固本次小组活动,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小组活动。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八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征文活动;。
2.“嘉善四中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
3.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1.派实验教师外出借班上课,与兄弟学校进行课改研讨;。
2.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2.进行评价考核,分析研究下学期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思路及工作计划。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九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下,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承担着较之父辈更大的压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认识社会,我们不得不组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小组,以获得整体力量。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难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总是存在各种干扰因素,让我们在生活中难以更准确,清晰地认清自己,了解他人,从而阻碍我们的成长和学习,不利于我们更好的融入团队和社会。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以及如何正确的认清自己、了解他人形成团队凝聚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更早的认清自己,做出合理的规划,准确地定位更好地培养自己,从而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自我概念: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影响到生活的每个部分。自我认识是留意及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一个过程,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还包括认识别人,并让别人认识自己。
2、镜中自我理论:镜中自我是库利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的主要观点包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五个等级构成,它们按照从高级到低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第一,每个人都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第二,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第三,基本人际取向。第四,关于相容。第五,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小组成员在沟通之后更好地理解认识自己和他人,正确的认识他人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相关方面的理解,是小组成员之间深入地了解对方,形成团队凝聚力。
韩萍孔凡琨。
陈良霞,李蒙蒙,孙玉梅,王婷婷,耿阳阳,魏中彪,刘继康,刘永顺。
社工实验室。
小组活动时间:20xx年10月17日。
第一、热身活动:(约十五分钟)。
通过这一小游戏的讨论,活跃大家的现场气氛,为下一步正式开展活动做基础。
(一)拍七令。
用具:无。
人数:无限制。
方法:多人参加,从1-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下一个人的后脑勺,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人则接受表演节目的处罚。
兴奋点:没有人会不出错,虽然是很简单的算术。
(二)一反常态。
规则:上场的队员听主持人的号令,作出与号令相反的动作!动作要快,若果做错则抽取处罚,(处罚方法写在小纸条上,由出错成员抽取。)。
第二、主题活动。
由工作者向小组成员介绍活动的名称、目的和目标以及活动的具体安排流程,还有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和规则。(约五分钟)。
活动一:
目标:通过交流互动,引导组员探寻自我,彼此更深入的了解对方,形成团体凝聚力。
方法:首先由每一位成员用小卡片写上有关自我形象的描述,包括个人特征、嗜好、个性、过去、未来、优点、缺点等。然后,由主持人收回所有成员的自我描述卡片,并由主持人当场念出每一位成员的自我描述,由成员们来猜各个纸片上描述和刻画的是谁,并说出理由。注意,被猜组员不能承认是自己,可以发表否定是自己的看法。不论猜对与否,答案先不公布。最后,到所有描述都被猜过后,再公布答案。讨论被了解与不被了解的感受。
规则:
1、自我形象的描述要尽量全面。
2、主持人在念卡片时各成员要保持安静,仔细倾听。
3、卡片所有人在活动进行中不能亲口承认或暗示所描述的就是自己,但可以想办法否定是自己。若违反此条规则则接受相应处罚(处罚写在小纸条上以供抽取)。
活动二:
讨论:
1.成员谈自己的感受,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
2.工作者将自己的观察与大家进行交流。
活动三。
将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与组员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对比和反思,更好地了解队友,加强对小组成员的信任、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
活动四。
总结与分享。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十
2、理念:
凯文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年人应该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来改善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低落,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空巢老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老人们的“空巢感”,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针对社区空巢老人开展各种专业性的介入活动和非专业性的娱乐、学习活动,如开展空巢老人小组活动,与老人接触与交流,鼓励老人们扩展社会交往领域,积极加入户外社会活动,以此减轻或消除由于空巢而产生的“空巢感”和其他心理问题,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3、目的`及特别目标:
目的:要了解空巢老人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兴趣开展相关主题的学习、分享小组,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减少空巢老人的“空巢感”,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特别目标:使参与小组的老人更多的认识社区内的老人,扩大他们的社交领域,从而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活动内容:
小组性质:学习型、分享型小组。
工作对象:空巢老人。
参加者人数:8人。
小组周期:一周2次。
聚会次数及主题:第一次1.彼此相识,了解老人日常生活安排和兴趣爱好。
2.介绍小组活动目的。
第二次1.分享、学习老年保健知识。
第三次1.分享、学习生活小常识。
第四次1.浅谈养花知识,交流养花经验。
2.总结小组活动。
3.照相留念。
5、招募及宣传:由居委会主任推荐,工作员挑选了6位空巢老人作为此次小组成员。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十一
3、目的及特别目标:
目的:要了解空巢老人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兴趣开展相关主题的学习、分享小组,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减少空巢老人的“空巢感”,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特别目标:使参与小组的老人更多的认识社区内的老人,扩大他们的社交领域,从而使他们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活动内容:
小组性质:学习型、分享型小组。
工作对象:空巢老人。
参加者人数:8人。
小组周期:一周2次。
聚会次数及主题:第一次1.彼此相识,了解老人日常生活安排和兴趣爱好。
2.介绍小组活动目的。
第二次1.分享、学习老年保健知识。
第三次1.分享、学习生活小常识。
第四次1.浅谈养花知识,交流养花经验。
2.总结小组活动。
3.照相留念。
5、招募及宣传:由居委会主任推荐,工作员挑选了6位空巢老人作为此次小组成员。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十二
xx年11月09日至xx年11月20日。
xxxx。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通过实践获得相关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代课,教学《沁园春长沙》。
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我们的试讲进行点评,针对去xxxx上课的同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这组的同学便在老师的指点下对教案再进行完善,对教案知识再进行熟悉。
13日的下午,专业老师带领我们与xxxx的实习指导老师见面,初次碰面,我们便忙开了,因刚好xx的同学期中考试完,我们便帮忙改试卷。改试卷,只是以后教学中必有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是提前体验吧。在于我看来,改卷其实也是我自己在做一份试卷,考的不仅仅是我的知识,也是我的态度和耐力,以及我自己的判断力。我需认真琢磨答案的优劣,给他们一个合理的分数。也就是今天下午,我们得知我们只需要进行一堂课的讲解。只讲一节课,刚知道时多少有点失望,我本以为可以讲一个星期呢。
然而既然此次实习只有一节课的时间,那就更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会。虽说只有一节课,但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出色地完成此次教学实习,有质量的上完这一堂课,在上课之前,我仍积极用心的做了一些准备。我借阅了多本参考书,有蔡清富《毛泽东诗词大观》、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郭金荣《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刘修铁《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孙琴安《毛泽东与著名学者》(这本书是讲完课之后借阅的,虽然课程已经结束,但我认为这在拓宽自己在毛泽东这一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阅读这些参考书,我整理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于其中有一些出入的地方,我也进行了有效的取舍。
除了借阅参考书之外,我也上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如“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虽然输入的关键词基本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有的值得认真一看,但有的却不值一翻。下载完这些资料后,我便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充分利用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并适当增添自己的见解,再结合从参考书中整理出来的资料,最终完成了一份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教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的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关于《沁园春长沙》的知识。
上课当天是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三,今天进行教学实习的同学都起了一个大早,我们相邀前往xxxx。鞠老师(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指导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很凑巧的是,今天我们三个人都有课,于是我们便相互听对方讲课,吸收一些经验,鞠老师也在旁边给我们一些指导。我是上午最后一堂课上课,看到前两位同学出色的表现,我既镇定又紧张,既希望自己能和他们一样有出色的表现,又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
上课铃声就在我的忐忑不安中响起来了,下一刻,我便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了,那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既期待,又不安。
上课了,我微笑地和同学们打招呼,并很自然地开始了这堂课。但渐渐地却又有一丝紧张感,很欣慰的是,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渐渐地缓解了我紧张不安的心情。
此次教学,我充分利用图片这一道具首先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打开学生思想的匣子,鼓励他们充分发言,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有关毛泽东的事迹,我则在一边进行引导和帮助,进而引到这首词上来,分析该词的创作背景,解释词牌名的由来,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词牌名,如“卜算子”、“蝶恋花”、“浪淘沙”,随后便是全文的讲解和重点词句的分析,全文分析结束之后,给同学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情感的体现。同时,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似乎是在毫无意识之中,下课的铃声便响了,我匆匆地布置了课后作业,就这样,我结束了我的第一次课。但我发现,紧张之感突又袭来,抑或说这是一种激动吧。
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育人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其实教书也非易事。教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学却关系到班上所有的学生,这就需要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互动不能说是一个嘻嘻哈哈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一个度,又要把握一个面,即不能难度太高,而且需要在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上有一个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感到既有兴趣,又易于吸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产生影响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此不管是在此次的教学中还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两个主要因素。
(1)、朗读教学不够充足。除播放一次朗诵录音和要求全班进行一次朗读之外,仅点名叫了一位同学进行朗诵。在我认为,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在全文分析的过程中,讲解完上阕之后,对上阕进行朗读,讲解完下阕之后,再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诵,以巩固学生对全文的整体印象。
(2)、提问方式不够合理。由于并不清楚学生的语文功底,不知道学生的个性爱好,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提问,只能大体依据课文的需要来进行提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问答。
(3)、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词的上阕写景,景物描写多,相对来说容易讲解,可讲的内容也比较多;而下阕抒情,除了参照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外,并没有多少自己的意思,且由于时间限制,词的下阕讲得比较匆忙,最后也并未对全词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概括,显得虎头蛇尾。
(4)、自身语文功底不扎实。生动有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我在这方面则显得比较苍白,在后半堂课的讲解中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知识。
(5)、教学经验不足。初次教学时,应尽量把知识体系完完整整地写下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方面,你自认为非常有把握的一个方面,你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以免因为到时候的紧张而遗忘这些知识,给你的课堂带来缺憾。此次教学我便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上课之前,我信心充足,完全相信我自己绝对不会有所失误,但课后我便发现我遗漏了一个知识点。我们遗漏的是一个点,但学生失去的就有可能是一个面。
(6)、课前应多和你的指导老师沟通,询问班级信息,尽可能多的了解班上学生的情况。别让自己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一无所知的境地。
这是我的第一堂课,首先我得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个机会,其次我也得庆幸我自己,因为起初我并没有这个意愿说要去上课,理由是我得准备考试。随后,我不得不否定我自己的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不能把其他可以暂时缓一缓的事情当做借口而辞了这件事情。知识是联系的,相关的,可以触类旁通的,只要你是在学习,那就不是浪费时间,谁又能保证说这会一无所获呢?所以,机会还是需要自己去把握的,否则机会失去的时候,别抱怨社会的不公。这一次的实习,可以说,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这是我的第一次实践教学,它让我品味了教书的甜与乐,苦与累。教书,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但它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就必须用心去教书。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十三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又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是危害:性格孤僻、学习恐惧、精神不济、焦虑、失眠等。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担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自我发展,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治疗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网络成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网络成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课余生活单调,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差;摆脱孤寂,宣泄压抑情绪;逃避学习,逃避现实;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满足好奇心等几方面的内容。我们这次小组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小组成员就网络成瘾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网络成瘾程度确定目的,制定行动目标和计划,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变化给予反馈。最终使成员合理上网,丰富大学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延安大学有网瘾大学生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向他们提供服务的介入点,从他们的需要出发,解决或者缓解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社工的工作技巧,不断发现病他们的需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使其全面发展。
我们在与大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之后,逐步开展我们的工作,我们主要在充分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之后,我们秉持着“人在情境中”的观点,运用同感、互助等方法,通过小组和个案相结合,小组工作为主,个案方法为辅的工作方法来开展我们的工作,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需要,针对他们缺乏自信和自我认知以及对网络成瘾的正确认知,处理负性情绪,运用治疗模式及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这几个方面,以此为侧重点设计小组活动的内容,运用社工的专业技巧和方法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团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团体动力学。基于这样的理念,小组工作对于网瘾大学生具有直接的作用。
(一)总目标。
让成员合理上网,丰富大学课余生活,促使成员全面发展。
(二)分目标。
1、协助团体成员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2、团体成员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间的互动。
3、帮助团体成员探讨个人网络使用情况,让他们认识到网络成瘾危害性,以及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学习积极的网络使用方式。
4、减少小组成员对网络的依赖,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自身生活。
5、引导小组成员树立信心,确立生活学习目标。
治疗性小组,并且为封闭性的小组,以互助的形式展开小组活动,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让小组成员获得同感和相互支持,促进小组成员在认知网络成瘾的危害基础上,对自己加强管理,使其形成合理的上网时间。
(一)进过报名筛选,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倾向的延安大学学生。
(二)招募方法。
1、校园内张贴海报。
2、校广播宣传。
3、学生处及班主任推荐。
4.对报名这进行适当筛选,并接受面试以确定小组成员资格。
8511宿舍全体。
小组督导:马慧芳老师(公共管理学院)。
20xx.6.10—20xx.7.10。
第一节:网虫相聚之相逢是首歌。
第二节:e网情深。
第四节:穿越“生死网”
第六节:永远是朋友。
1)招募不到足够的组员:与服务对象深入沟通,邀请他们参与活动从已经获得同意参加小组的组员出发,通过他们向其他人宣传,获得他们的认同感,积极参与我们的小组活动。
2)组员对小组活动不感兴趣:尽量使小组活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多互动,增强组员的自主性经常关注他们,给他们鼓励和关心。
3)无法同时兼顾组内每个成员:工作员分工合作,提前沟通,相互配合在小组活动进行时,工作员要充分了解组员性格特征,在界定他们需要的前提下,敏锐地发现和留意组员的言行并作出适当回应。
4)小组内发生冲突:工作员控制小组局面,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解决小组内的冲突和矛盾。
5)几次活动后成员无故缺席:工作员进行口头劝说,做思想工作。
6)资金不足:组员自己筹集。
7)天气恶劣:及时通知小组成员小组的安排,更换活动时间。
1、在每一节的最后部分,各组员的分享及意见,他们对小组的感受与意见。
2、工作人员的观察与分析。
3、出席率,小组投入程度。
4、后期跟进工作的情况。
小组工作计划书篇十四
实习的20天,通过与医生们交流、及同戒毒人群的接触,发现戒毒者们在医院治疗的15天内,几乎全部都可以除掉躯体上的毒瘾,且无吸毒欲望。然而,从踏出医院的一刻至出院后三个月内,大多数病人都因社会环境不适应、朋友影响、心瘾作祟等原因而再次复吸。因此,为巩固戒药成果,帮助戒毒者们学习如何在出院后抵制复吸显得非常重要。
虽然中心已有不少的治疗模式可用来协助病人,但由于现时正值国家戒毒领域尝试集体治疗模式,加上中心期望以小组形式开展新的治疗手法,透过成员们的讨论和思考、朋辈间的相互影响、医生们的专业知识传输,从而期望达到更佳的辅导/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作为小组治疗的示范,推广小组活动这一社会工作模式亦显得非常必要。中心将八月份定为“小组宣传推广月”,集中力量透过活动打造小组品牌,将其定位为自愿戒毒领域一特色治疗模式。同时,过程中亦可彰显社会工作人员有别于医生之特殊性功能,为中心日后独立设置社工岗位做准备。
现阶段人们对于小组活动的认识,主要是以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与利用小组动力、协助组员成长相比,更注重小组气氛是否活跃,即小组成员欢愉程度的高低成为评判小组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因此,本次小组当中每次都会适当引入一至两个游戏类活动,但这些活动占整个小组进行的时间与份量则不会太多。我希望通过这次小组活动令人们真正认识到小组活动的作用在于小组进行时能促使成员间的讨论和分享、从而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有正面改变/成长;热烈的小组氛围固然重要,但绝非我们追求的目标和重点。
活动形式:具治疗性质的成长小组。
时间:8月9日—12日,每天15:00——16:15。
地点:二楼音乐治疗室。
小组对象:8-10名自愿戒毒中心内,身体状况较好(行动方便,无躯体不适等)、态度积极、支持配合小组活动、乐于沟通的病人。年龄、性别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