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说课稿幼儿园篇一
1、内容源于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在享用着轮子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每天来去幼儿园乘上爸爸妈妈的各种车子感受到轮子的方便;玩扭扭车、滑板车感受到轮子的乐趣。王老师选取这一活动,意在引起幼儿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轮子的关注,培养小班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现象的态度。
2、材料来自生活。
科学的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孩子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东西却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和自然现象。在“有趣的轮子”活动中,王老师就找了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物品,让孩子在玩一玩、推一推中,发现圆形物品能滚动的特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王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王老师从小班开始就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王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一理念。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王老师从“没有轮子的汽车”引起孩子“找轮子”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猜想、辨别、探究、验证使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地获得“圆圆的能滚动的东西可以做轮子”的经验,也很好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承载着实现教育目标,并将教育目标内化成幼儿的自我需要,促进幼儿发展的责任。尤其是在课程建构中,教师需要主动的与幼儿沟通,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同样的,幼儿也应该主动的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意图,在彼此的沟通中融合双方的意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幼有效沟通”。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当你出现在儿童视线中的那一刻开始,你对他们的教育便产生了。”同样的,“当你出现在儿童视线中的那一刻起,你与他们的沟通也就开始了。”所以,沟通无处不在。它所含盖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它更包括了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多种非语言交流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传递着信息。王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就很注意利用各种方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摸摸孩子的头,亲切的笑容,温柔的提醒给幼儿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在整个活动中,由于融洽的气氛,小班的孩子显得非常的活泼,愿意主动探究和表达,达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的效果。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
林海燕老师执教的《瓷器风韵》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的准备来看,准备的相当充分,每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絮,丝丝相扣,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林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强。导入时,用一段青花瓷的演奏视频做导入,这里的兴趣导入,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欣赏课,让人耳目一新。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林老师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中美术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并符合时代和联系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林老师带来了一个碗并让学生敲击用碗和青花瓷器的声音对比,再用课件展示了用青花瓷器的演奏场景,这样就准确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在活动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起,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二,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三,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林老师的这节欣赏课摆脱了一般欣赏课的教法—学生听老师讲的模式,使学 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一节欣赏课来说是非常难的,并且在这节课中安 排了欣赏课中甚少的技能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带动了课堂的气氛。也 使我们教师感受到了欣赏课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完美搭配。实现了美术课中的创 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里的精神。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林海燕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1、林老师对于问题的提出过于笼统,以至于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拿出一个盖着布的碗问学生:“同学们能看到老师手上有件东西吗?”是件什么东西?学生当时有回答毛巾的也有回答是抹布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了。另外林老师在敲击碗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声音。老师自己说是乐器,感觉学生既没有回答出答案,而老师说出的答案又很突兀,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所以在一节课中,问题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提的好,学生就能很快的回答出来,师生就能互动的很好。反之只会冷场破坏了课堂的有效进行。所以一堂课的设计,如何提问是关键,要设计出恰当的问题。
2、评价过于笼统,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选择丰富并且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语言进行评价,并且要有肯定的或鼓励的言语出现,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活动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作品,应该加入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另外林老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只是单一的提问学生是使用什么方法去制作出来的,我想可以在造型上加以评价,这样可以更加的让学生懂得泥塑的趣味性。
3、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顾到了一部分的学生,这可能和当时黑板所在的位置有关系,当一个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由于上课过于投入忘记了叫他坐下以至于学生站了很久都不敢坐下,这个问题就说明了教师在上课投入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并且要全面的照顾到学生。
4、教师在课后拓展的时候讲到了现在瓷器的欣赏,我认为单单的图片是不够的,还可以带一些成品过来展示,这样可能更加的直观。
林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触很大,首先我觉得她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对欣赏课的创新——在欣赏课中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这种创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使我们在以后的欣赏课中能挖掘出更多可以技能训练的好创意出来。同时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去关注的,那就是一节好的课,它的问题提炼非常的重要,问题提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这堂课所呈现的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提问并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对课堂的掌控。
说课稿幼儿园篇三
听了#老师的《张开隐形的翅膀》这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谢老师的成长是很快的。谢老师把《张开隐形的翅膀》这堂有关自信心的心理课演绎得很精彩。在课堂上,谢老师带领着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信心之旅。
当一个人处于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时,他的心情就会比较放松,用这种放松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的个人魅力很重要,一开始就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情绪。课堂上,谢老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谢老师怀着愉快的心情,以亲切自然的教态面对学生,真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课伊始,谢老师对学生说:“今天开始上课前,我们要完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我们有几支新组建的营队要来招募队员了,我很好奇他们需要怎样的人呢?你们好奇吗?快听听他们有什么要求吧!谢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以招募新成员的游戏方式,学生很感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新奇感,感到老师很亲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开来。接下来的课堂气氛当然是相当活跃的,这就是积极情绪带来的课堂效果。其次是学生的积极行为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课中,谢老师让学生写下自身的优点,每个人至少要写一个优点。每写好一个就用彩笔画上一轮翅膀,你找到的优点越多,你的翅膀就会张得越大。谢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生写的优点很多,老师及时表扬了他。后来在汇报的时候,学生踊跃、快乐地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优点,看着一双双美丽的翅膀贴到黑板的大翅膀上,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骄傲、喝彩。还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学生写自身优点的时候,老师配以愉快的轻音乐,营造一种轻松安全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精神愉悦。以及结尾入营仪式,播放歌曲的旋律,呈现一段文字,学生在歌曲的旋律声中朗诵《为自己喝彩》。自然而然,学生的积极情绪就能调动起来了。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学习同一内容,教师不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心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很丰富,让学生听一听——《韦尔奇的故事》;找一找——发掘自身的优点;说一说——互相分享优点;写一写——张开隐形的翅膀;诵一诵——为自己喝彩。谢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内容相互动静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情绪。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很好地感知、学习。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一直是贯穿课堂始终的。
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去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情绪才能铺展开来。谢老师用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体验积极的情绪,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你猜他是谁呢?”
“韦尔奇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交给学生听猜的任务,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集中,以此来继续提高积极学习的情绪。
总而言之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有效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以积极情绪点燃积极情绪,以自信生命影响自信生命。
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或急于解决的问题确定活动内容。
《拥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中的一个主题。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中选取学习材料、引发真情实感,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正确对待烦恼。针对书上的案例,让学生为来当当医生,为李萌解除烦恼开个“药方”, 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教完这堂课后,我感觉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能指导生活,真正让孩子受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绝不应是一种“告诉”,不能让我的“告诉”去扼杀学生的思考与体察,更不能让我的“知性”去扼杀学生的“感性”;不是我告诉孩子们,遇到烦恼你要怎么去做,而是给他们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究、去建构,去尽情活动,去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鲜活的体悟与认知。同时我对学生生成问题的预设以及评价还要进一步努力。对真情互助环节的形式还可以再改进和丰富,面对孩子了解了这么多变烦恼为快乐的办法,应教给孩子学会选择,因为讲台属于孩子,交流属于孩子,收获属于孩子!
说课稿幼儿园篇四
二、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教学遗漏现象;另外王老师执教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美术课,从整体上来看,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课堂开放,富有活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综合性很强的一堂课。
一、 选材与时令紧密结合 眼下正值年关,选择《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一题材符合实际需求,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意义。在音乐的选择上,紧扣主题,感觉恰到好处。
二、 教学态度严谨,课前准备充分 王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术语专业,没有教学遗漏现象;另外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说明王老师在课前认真透彻地研究教材,提前反复研究哪些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三、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节课突出美术课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呈现活泼多样的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美术课过去过于注重技法传授的倾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新颖实用 王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美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是对平时美术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检验。让幼儿的美术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幼儿创作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给予了幼儿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五、学习方式与区域教学有机结合,使幼儿学习具有自主性
1、本次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创作形式。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幼儿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
2、让学习具有挑战性,最后的环节让幼儿在玩开枪的游戏中体验“油彩分离”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幼儿学习后能获得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幼儿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尊满足。
2、本节是一节以展示为主的美术形式综合课,在课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以上这些是我对《欢欢喜喜过大年》一课的不成熟看法,也许有些肤浅,也许有不当和错误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篇二:中班语言活动评课记录 中班语言活动《春天》评课记录 随着《纲要》如火如荼的实施,“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已成为教师们又一追捧的内容,使得学习成为幼儿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听了李老师的语言活动《春天》,更好的向我们诠释着这一新的标杆。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
一、创设了探究的氛围 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教师整个活动中没有以“教”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幼儿的“探”为活动主要形式。活动通过让幼儿观察,自己在春游时拍摄的照片导入,吸引幼儿兴趣,然后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引导他们发现春天的变化。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大屏幕展示,加上配乐的诗歌朗诵,效果很好。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精心制作了大图书,根据诗歌内容绘画了“彩色的书”、“会笑的书”和“会唱的书”,采用自制大图书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幼儿观察阅读,引入主题。然后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特别是在“会笑的书”时引导幼儿发现春天里小池塘为什么笑?小朋友为什么笑?引导他们 发现春天的变化。
说课稿幼儿园篇五
有个课例研修主题是《我是勇敢小宝贝》。可见,“勇敢”是该主题的核心词。那么,什么是勇敢,勇敢主题目标是什么?个人认为主题目标有三:让幼儿能有勇气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害怕,并学习表达自己的害怕情绪,初步掌握克服害怕的常用方法。
那么,幼儿一般会害怕什么呢?《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恐惧的对象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这也是今天我为什么让孩子们体验黑洞后,特意强调了黑暗中有没有受伤的原因;而6、7岁则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妖魔鬼怪”特别害怕等。可见,“怕黑”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以我期望通过活动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黑暗,逐步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心理。具体的行为引导则落脚在激发幼儿敢于尝试一个人睡。现今家长的溺爱与不舍,许多大班幼儿是跟爸妈一个房间睡的,甚至是同一张床、同一个被窝,像今天上课的大二班幼儿,全班就只有6、7个小朋友是一个人睡的,这对独立性的培养是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激发幼儿自身对独睡的需求。基于上述考虑,我将本次活动定为大班心理健康活动《黑夜,我不怕你》。
1. 通过故事和体验,对黑夜有初步认识,了解黑夜并不可怕。
2. 想办法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愿意尝试一个人睡觉。
活动重点是感受、体验黑夜不可怕,进而激发愿意尝试独睡的勇敢心理。难点为“克服对黑夜的恐惧心理”。
第一大环节“体验黑夜,唤醒原有感受”:要帮助幼儿认识“黑夜不可怕”,首先要还原幼儿对黑夜的真实感受,大部分孩子的体会应该是“黑夜很可怕”,但在白天,要让幼儿表达对黑夜的感受,可能会因时间不对、体验不深而缺乏真实性,所以第一大环节我主要通过三个小环节来帮助幼儿唤醒对黑夜的实际感受。首先借助一张宁静的黑夜图将幼儿带入黑夜情境,然后用情境“黑夜蒙住我们的眼睛”,让幼儿通过蒙眼、听音乐感受黑夜,初步唤醒幼儿的黑暗感受。今日送教活动中虽然一开始有部分幼儿说自己不害怕,但在蒙眼倾听音乐时,有许多幼儿感受了黑夜的可怕,纷纷讲述黑夜中怕鬼怪的经历。有了这样的唤醒体验,幼儿对绘本故事中的豆豆不敢一个人睡,会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第三环节就是借助绘本故事讲述,将幼儿最主要的两大类黑夜恐惧:影子和声响呈现在幼儿面前,由此还原幼儿的原有经验“黑夜很可怕”。
第二大环节“挑战黑隧道,改善黑暗恐惧体验”:让幼儿在隧道中亲身体验、感受黑暗,从最初的不敢到后来的喜欢,让幼儿感悟“黑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黑暗中没有怪兽、没有伤害,有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这个环节主要有两次挑战,第一次个体挑战黑隧道,第二次集体感受,可能有老师会质疑,从挑战的难度系数来说,第二次比较简单,因为那是集体行动,确实如此,但我安排这一环节的重点并不是让幼儿体验“勇敢挑战黑暗”,而是让每个幼儿在亲身体验黑隧道中来明白、验证黑暗中没有妖怪、没有伤害,有时还很有趣。毕竟他人的经验不能替代自己的亲身体验。
第三大环节“澄清故事,加深体验:黑夜不可怕,揭示:恐惧来自想象”:借助豆豆不敢一个人睡的后半段故事讲述,运用拟人化的语句“那是风爷爷为小老鼠唱的摇篮曲”(今日很多孩子在听到这句话时,不由自主地微笑了,轻松化解了原本紧张的心情),开灯验证“原来那不是妖怪,而是大衣的影子”,来进一步化解幼儿对黑暗的恐惧。最后,借小老鼠对自己说的话“哎,原来不是怪兽,是我想多了”来暗示幼儿黑夜恐惧都是自己吓唬自己的,向幼儿揭示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黑夜,就能战胜恐惧,成功缓和了幼儿怕黑情绪。
第四环节“分发独睡体验卡,推动行为转化”: 积极的体验与感悟要趁胜追击,抓住时机,帮助幼儿落实在具体行为。借助独睡体验卡的分发、克服黑夜恐惧办法的绘画,来激励幼儿尝试一个人睡,将“黑夜,不可怕”的新体验转化为具体的独睡行为。其实,我也曾纠结过,要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克服黑夜恐惧的方法,也曾想过让幼儿现场采访教师独睡经验,但最终我放弃了,因为幼儿教育是一种慢教育艺术,幼儿经验的积累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所以我留下空白,就是希望今后让孩子们在反复实践中自己获知、去填补。所以也请他们的老师配合我,明天让他们谈谈独睡后的感觉,检验今天绘画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分发给幼儿的“独睡体验卡”是可以反复使用,如果现在绘画的方法不实用,还可以重新擦去,绘画或者补充新的好办法,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远比现在我直接告知有意义的多。
说课稿幼儿园篇六
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排序活动是幼儿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推断出排列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排序活动。
一、选材贴近生活,《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王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玩拼图这个经验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情感、知识和能力,符合《纲要》要求。
三、教师的准备很充分,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了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
四、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很好地展示了活动的每个环节,即认识图形,激发兴趣—拼拼图形,记录结果—二次操作、多种组合—交流分享,总结延伸。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体现数学教学特色,如演示法、操作法和记录法等。
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能较好地采用个别、集体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建议:
1、在二次操作中,教师是要求让幼儿在选定一块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组合,幼儿操作后,教师也可以作一下简单的记录,以便幼儿能更清楚的掌握其中的规律。
2、在幼儿操作拼图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快乐的拼图中感到轻松感。
3、两张记录表的制作上,是二合一的。第一次操作之后,让幼儿自己把记录表1撕下来。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幼儿撕的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忙,这就间接的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