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军民融合企业工作计划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篇一
推进人防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在工作中,市人防办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去产能、去库存等政策贯彻实施,认真做好人防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结合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编制完成《攀枝花市人民防空“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攀枝花市人防建设规划(2015-2030)》。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专项规划统筹衔接,抓好规划审查、审批和落实工作。城市地下交通、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防护要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实现人防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统
一、协调发展,努力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充分开发利用人防工程作仓储、物流、商贸、蘑菇种植、车库等,增强经济活力和人防发展后劲。利用人防资源积极服务民生,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新建小区地下车库主要由人防工程提供,有效缓解地面车位紧张情况。同时积极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让人防建设真正惠及民生,造福于民。预计“十三五”期间,将新增停车位2500个,安排就业3000人,直管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率达70%,平战结合净收入450万元以上,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着力抓好攀枝花市人防基本指挥所、民防宣教中心两个ppp项目的建设,继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防建设,积极探索推广人防工程建设ppp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样化,不断增强人防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已有的竹湖园地下商城、市中心广场地下宫商城等一批项目的基础上,以社会资金为主投资上亿元打造市中心广场人防商业项目,建成后既可起到疏散交通、人车分流的作用,还可增加区域商业设施,提供数百个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人民防空综合防护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践证明,只有把人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防工作才有生命力。近年来,市人防办立足人防建设基础差、底子薄的市情,全力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按照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防空独特优势,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高起点规划,引进_代表邓国强投资建设了人民广场人防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承建了爱莲文化广场人防工程,启动了疏散基地项目建设,并科学安排好其他各类人防工程,人民防空真正成为护民工程、利民工程、惠民工程、发展工程,较好地实现了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统一。 增强人防实力。市人防办坚持以经济建设带动城市建设,以人防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落实人防要求,科学安排各类人防工程,加大了对人防工作的投入力度,人防事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人防工程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人均人防掩蔽面积大幅增加,在为我市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使人防建设规模、速度和效益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些指标步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人防事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人民广场、爱莲文化广场两处单建式人防工程拉动投资9亿余元,疏散基地将拉动投资6亿余元。其中人民广场项目平时开发作为金百汇商业街,引进步步高超市作为旗舰店,共800多个地下商铺,已成为我市一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每年创造利税1000多万元。爱莲文化广场建设了两处下沉式广场,为平战结合发展小商业创造了条件。
锤炼人防队伍。市人防办将自建项目当成战场、考场和舞台,通过项目建设,着力促进人防干部职工提升能力本领、锤炼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效能,让人防干部职工在项目建设一线成长。人防干部职工们凭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险阻、聚力攻坚”的奋斗精神,用智慧和汗水,克服了施工环境不佳、地质条件复杂、建设资金短缺、施工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努力把每一个人防项目建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融合工程,在为人防建设、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精彩的一笔。
二、荆门人防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了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荆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积极主动作为,成立了由军分区司令员任组长的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军民融合项目工作办公室,由市经信委国防科工办专门负责全市军民融合工作的推进,加强与省国防科工办、省市军分区、省市人防办、各军工集团的沟通联系,以项目工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军民融合取得实效。
(二)强化了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作用。2015年编制出台《荆门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高起点谋划荆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6年市经信委从推动人防工程项目对接和落地建设、推进民品参军拓展市场、促进军民技术交流合作、加强要素保障等四大方面出台了《荆门市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为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荆门人防主动作为,协调市发改委、住建、规划、交通、卫生、文体等部门,在全省率先编制《荆门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将城市地下空间的防护、交通、商业、医疗、文化娱乐、公共停车场等各种功能优化布局,深入落实“平战结合”建设方针,促进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三)拓展了人防工程的公共服务功能。今年10月,双喜片区公共人防工程兼顾市民广场地下停车场项目已竣工验收,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战时能够掩蔽人员6500余人,平时功能为停车场,可为社会提供442个停车位。从今年2月份开始,荆门人防强力推进天龙公共人防工程,工程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战时功能为人员掩蔽部和综合物资库,平时主要功能为地下停车场、运动休闲及商业经营,建成后将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单建掘开式公共人防工程,2000个停车位将有效解决象山大道停车难问题,同时将为社会提供就业800多个,运动休闲和商业经营将为我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牌楼、泉洼、周河三个人防疏散地域相继建成,不仅提供了人口疏散和安置保障能力,而且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融入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人防发展要与时俱进,首先要转变人民防空建设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发挥人民防空的公共服务功能,把人民防空工程用作公共服务设施和用于搭建“双创”平台,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现有人民防空工程,最大限度服务交通、停车、商业、仓储、休闲、宣传教育等。建一个工程之初不仅要考虑其战备效益,还应充分调研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只依靠政策性收费来筹措人防建设资金,而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采用ppp模式利用社会资本投资人防工程建设。
三、主动作为,将融合式发展落实到位
第一、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范性文件。随着襄阳市“两个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有一个指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范性文件。但目前我国有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立法却十分薄弱。《人民防空法》、《物权法》、《城乡规划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明确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但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未作具体规定。地方立法现状也比较滞后,仅广州、深圳等地出台了一些政策性文件。因此,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指导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非常必要。2012年,市民防办按照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迅速成立专班,组织精干力量赴广州、温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认真搜集资料撰稿,查找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参考借鉴了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襄阳实际,代市政府起草了《襄阳市市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我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办法〉起草说明的情况汇报》等文件材料。在市_的指导审核下,与上位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比对,进行逐条梳理和斟酌,两次召开政府协调会,充分吸纳了市直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几经易稿,经过7个多月的精心打磨,2013年6月,该《办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襄阳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范性文件的城市。
第二、把人民防空规划纳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民防办根据城市所处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结合城市防空袭预案、人口密度、水陆交通及行政管理区划等现状,通盘规划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通信警报、应急机制和应急平台、人防宣传等项建设,确保从源头上合理规划布局人防项目建设,形成完整的城市人防综合规划体系。2013年市民防办聘请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院公共安全研究所编制了《襄阳市城市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规划》,2014年9月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已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切实将人防建设主动融入城市建设大局。首先,把人防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源头上落实了人防工程建设要求,贯彻人防标准规范。切实将规划内容落到实处,不论新区开发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依法修建民用建筑防空地下室,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民防空建设,确保城市发展到哪里,人防工程就建设到哪里。统筹规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在节约城市建设用地、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在东津新区规划建设中,至始至终都贯彻了人防要求,落实了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规划,确保了新区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的同步推进。
其次,主动融入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人防工程结建。近三年来,襄阳市人防结建工程审批量、竣工量以及易地建设费征收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同步增长,是这多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其三,充分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利用人防工程作仓储、物流、加工、商贸、车库等,增强经济活力,增强人防发展后劲。利用人防资源积极服务民生,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购物、健身等场所,积极努力多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让人防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生、造福于民。同时把落实防护要求作为建设质量的抓手,提升人防工程建设质量,在规划设计、审查审批、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全过程都主动融合,严格落实防护要求,确保人防工程建设质量关,为“两防一体化”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同时加强人防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如:消防安全管理、市场管理、工程维护管理等,也已成为人防工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四、切实将人防建设主动融入应急管理体系。一是积极主动参与。市民防办以人防战备资源积极参与政府抢险救灾、应急救援为切入点,将人防建设全面融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人防部门作为应急管理成员单位,承担了相应职能。二是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人防战备资源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服务。三是完成指挥平台对接。加强基本指挥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保证各级指挥中心之间及其与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部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应急救援提供指挥保障。四是抓好人防专业队伍建设。要把人防专业队伍纳入政府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突出抓好人防特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训练,将其作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有生力量,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五是实行联合训练。与湖北省机动通信局联合开展训练,互相学习观摩,开展现场培训,相互交流提高。
军民融合企业工作计划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篇二
关于做好2016年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
作的通知
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经(工)信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根据《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企〔2015〕18号,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现将2016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申报项目应属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军民两用核能、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特种装备、信息安全、特种材料、爆破器材等产业重点项目。
2.国家、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国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民两用科研项目,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参照《关于发布湖南省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湘经信军品研管〔2015〕415号)),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应用项目。
4.军民两用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军工行业人才培训项目。
5.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它需要支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申报条件。
2.申报项目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已经办理项目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较好,原则上必须是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
3.每个项目单位原则上选择1个项目申请支持。凡当年享受过国家或省级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原则上不重复安排。
4.已申报了中央和其它省财政2016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不得重复申报。
5.项目申请单位存在批复项目建设(研制)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情况的,或者上经审计发现存在违规使用项目资金情况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数量标准
1.中央在湘企业项目由中央在湘一级单位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2.省属企业项目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3.市州项目经市州经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
4. 财政省直管县市项目经县市经信、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同时抄送当地上一级市经信委和财政局。
各企业(单位)要选择优质项目申报,我们将择优支持。
四、申报要求
军民融合企业工作计划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篇三
投稿邮箱:whlunwen@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以及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借鉴国内外相应的法制建设经验,分析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意义,研究相应法制建设基本内容,对推动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法律制度构建
在信息化背景下,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不分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为此,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要推进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无疑具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作用,鉴于此,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做一基本的研究。
法律制度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①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多,要素全,涉及各方的利益,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因此,及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稳定、权威作用,可以固化成果,在制度层面上提供基本遵循,提供实施的基本依据,协调解决纷争,确保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现。
_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提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
一。”但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怎样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问题并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律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能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正规、有序。由此,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还是确保其实施和实现的基本前提。
根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治军基本方针,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良法”,做到“有法可依”;更在于它要求严格执行这样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力实施和实现。
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背景下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国都极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在武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军民兼容发展,同时特别注重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用以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顺利实施。
如美国设置了包括国会、_、总统科技政策局、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在内的完整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形成了科学的国家决策机制。“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积极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②此外,欧洲主要国家、俄罗斯等在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发展都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发展趋势,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来推动和实施,战斗力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
纵观上述各国法律制度建设实践,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首先应大力加强立法。从宏观战略规划设计到基本原则、从利益协调机制到基本内容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的范围、方式、程序和办法,确定各方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中的需求贯彻、合同履行、征地补偿、纠纷仲裁、奖励惩罚等行为,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③通过新制定和修改、废止已有法律法规中不合理规定,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是强力抓好实施。必须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兼顾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既不能为了“市场”的需要,忽略了“战场”的需求,也不能片面强调“战场”需要,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从而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再次是强化监督确保实现。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关键和保障,要想使法律所确立的目标完全实现,还必须强化法律监督。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事关国家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使各项建设成果完全落到实处,为此必须依法加强监督和制约,务必使相应各项法律规定内容落到实处,绝对不容许打“法律白条”,也绝对不容许走形式、搞花架子,对于任何违法者,必须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基本内容
高度重视研究。首先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国家立法指导思想应以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以促进二者科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目的。基本法律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国防利益与经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队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坚持符合国防军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目标,适应信息化、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④立法依据应着重以我国宪法、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为基本依据。其次是大力
加强实践研究。应在充分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研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安全保障等每一个具体方面的基本内容、现实需要,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适时科学立法。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也已经基本形成:从数量上看达到了一定规模,从内容上看基本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基本框架。但在如何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尚无一部国家层面意义的基本法律,因此怎样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具体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和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适时制定一部《军民融合发展保障(促进)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许多已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中还有许多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要求、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必须及时加以修改或废止。目前必须制定、修改、废止那些急需的、内容重要且相对容易的法律法规,此次《兵役法》适时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兵役优先”原则堪称典范。当前,《军人工资保障法》、《军人退役安置法》、《信息化工作条例》、《民技军用保障法》、《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均应适时纳入规划,加强调研,及时立法。
强化实施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内容。此外,《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兵役法》、《士兵退役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完善也使得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这些规划和法律法规内容得到实施和实现。因此,对已有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立法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对于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的追责问效监督机制,使之确保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事关军地双方的各个方面,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既重要又非常迫切。如果
能做到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依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依法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依法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就能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正规化、科学化,最终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有力推进和保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
①_:“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求是》,2011第15期,第11页。
②刘果,文节,刘喜斌:“美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3期,第145页。
③“希望立法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国人大》,2011年第13期,第24页。④刘继贤,刘铮:《新军事变革与法制建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军民融合企业工作计划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篇四
探索军民深入融合
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内容提要:_主席“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代表着我_民融合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地方应把握机遇,依托产业优势,主动对接,借机发展和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必将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探索发展 军民融合产业 助推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_主席“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统筹经济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我_民融合的战略定位和形势将进一步明晰。因而军民融合,必是促进产业发展新的强力助推器。
一、我国“民参军”企业发展现状
“民企参军”是当前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达1136万余家,2005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共有6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6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总装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国内一些省份军民结合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成为当地重点产业。但与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高新技术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如福建省泉州市拥有4200多家
- 1
(一)军民融合产业现状
(二)产业发展优势凸显
作为××传统的工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明晰。近年来,××积极培育发展以机械、商贸物流、建材、农产品加工、能源环保为主导,以新材料、精细化
- 3 我区已从产业基础、研发力量、经济竞争力等方面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军民融合存在的困难
从实际情况看,深入推进民企参军有一定难度,很多民营企业对进入军品市场充满热情,但“民为军用”的速度和规模都不尽人意,我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参与门槛高。民营企业要进入军队采购渠道必须具备军工“四证”资质,办证难度大、周期长,无形中抬高了民企的参与门槛。二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保密需要等原因,军地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企业难以获得军事需求信息。三是收益难保障。由于军品任务多具有品种多、小批量特点,构不成规模开发和规模生产,加之一些新技术的前期研发投入大,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于自身投入,且民品与军品关键节点需求不同,民营企业承担的负担一般都比较大、风险高。四是优惠政策难落实。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参军”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各地虽然对军品税收有优惠政策,但操作性不强,想真正实施起来,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和人员不熟悉此类涉密文件,办理税收免退手续方面非常困难,使得企业最终实质性获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就相对较少。
五、突破军民融合瓶颈的措施
“民企参军”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其实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地方各级政府也要自觉以市场竞争为导向,提高军民融合的质量效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5 导服务。根据《国防法》和相关文件精神,出台开展军民融合工作的实施细则,鼓励并指导企业积极参加军工“四证”资质的申请,对取得“四证”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奖励,透明办证程序,尽量为企业提供便利,以激发民营企业“参军”的热情。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对项目建设给予优先支持。
军民融合企业工作计划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篇五
为进一步深化双拥工作,促进军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军民共建文明城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一步巩固军民关系,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联系,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奠定基础,特制定双拥工作计划如下:
双拥工作要以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广大军警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公民为基本任务,以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标,坚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不断提升军民共建活动整体水平。
今年,双拥工作坚持以开展教育活动为主的工作原则,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促进军地全面建设的正确方向,做到双拥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计划、纳入实现共建与共育相结合、共建与自建相结合、共建精神文明与共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相结合,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双拥工作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始终坚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干部群众和部队指战员,打牢军民团结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严重影响和平与稳定。在组织开展双拥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依法加强全社会国防教育,强化忧患意识,引导军警民保持清醒头脑,履行国防义务,发展军民鱼水情深的良好传统。开展共建活动,要有国防教育的内容,增加国防教育内涵,努力营造人人重视、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扩大双拥宣传力度。组织调协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们开展国防宣传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教育活动,营造“军爱民、民爱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健全军民共建活动制度,细化要求,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搞好走访通报、活动组织、经验总结、信息交流、落实检查,确保共建活动不流于形式,推动共建工作上新台阶。要认真研究制定共建活动协议,确定实实在在的共建内容,明确共建双方的责任义务,共同解决共建活动的困难问题,促进共建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完善工作制度,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军民共建活动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新办法,使共建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保证车民共建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本着共益互利、多办实事精神,尽可能引导社会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共建活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要积极推动共建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加强对共建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普共建活动档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各项共建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使双拥工作真正做到促进生产力、提高战斗力、增强凝聚力的喜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