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一
【学员答疑】
【课后服务】
每位报名学员配合专门的学管团队微信群,“四人单独建群,时时互动,关注学员的学习情况,为学员建立独立的学习档案,服务内容如下:
①贴心学管督学
每位学员单独建群,实时跟进学员学习情况
②赠北师大地理系学长学姐一对一建群答疑服务
具体详情咨询学科助理老师
③配套教材精讲精炼
所有课程均配套纸质教材,课后落实复习无忧
④每期课程测试
每一期课程结束之后,老师会针对课程内容出一套试题,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赠送视频讲解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二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本质特征,解放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也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教学发现,利用“生活中地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也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新观念,使主体性教育得到落实。总结了“生活中地理”与主体性培养相结合的实施策略。
生活中地理;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与消极、被动、盲目等特性呈对立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日益关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的综合学科,通过自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发现,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从人教版教科书的体系设置上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单元开始——相当于首语或前言;单元最后——自学园地(阅读、技能、练习篇)。单元小节节后——活动;每节内部——穿插阅读、资料、思考;课后——问题研究。各章节启用特色栏目正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地理教师要清楚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通过通读教材,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的知识结构,建立和发掘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生活中地理”引出地理理论知识。
地理教学中,教师以乡土地理资源作为载体,给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研究的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例如,我在讲授城市功能区形成时,要为学生阐明“集聚效应”,如果单纯地介绍“集聚效应”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容易深刻领会的,要攻克这个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集聚会带来什么影响,所以我设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打算买衣服,你们是选择只有一家服装店的地方呢,还是选择有很多家集中分布的地方呢?”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这么看,集聚不光会带来竞争,同时也会增大机遇。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通常是集中分布的,你能在大安市找出这样的案例吗?”学生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世纪广场,接下来让学生应用该原理联系实际判断在大安哪里还会发展成第二个商业中心,学生很快会发现是庆克隆处。虽然乡土地理研究的是小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人地关系,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不过,“生活中地理”在学生主体性培养方面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多的适用于课程导入设疑,或者验证相关理论,不能贯穿教学的始终或者每堂课,而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往往还需要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等。另外,主体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选择性,但是利用生活中地理培养学生主体性时,并不一定能将其做到一一对应,有时一项生活中地理问题可能培养的主要是创造性,然后在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认可或者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时,自主性才可能随之得到加强,有时可能生活中地理的应用都不能直接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而是间接的。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三
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同时,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既帮助他们了解家乡,也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现在,我就地理课堂上的一些教学例子,以供分享。
我县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蔬菜一年一发,冬季主要以存菜、干菜为主,喜欢吃烧饼和羊汤。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本地区则开发以大棚菜为主。尤其像地处县城附近,是种植大棚菜的繁华地带,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供应新鲜的蔬菜,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借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比如:每年初秋是台风多发季节,如2004年台风“海马”在浙江登陆,而其登陆后的热带低气压北移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山东一带相遇,造成这一带降特大暴雨。此时,我们刚刚开学,还没有学到台风的有关知识,而学生则经历了这一天气变化,我就适时地把台风、暴雨等相关知识前移,让同学们提前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挖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在课堂前十天,让学生连续测量在同一时问太阳照射到教室影子的长度,用这个学生日常所看到的现象导课,引导学生分析其道理。讲到太阳高度时,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太阳高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价值,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可激发其兴趣。再如,讲“气旋”时,联系学生在野外见到的旋风。旋风实际就是一种小规模的气旋,由于中心气压低,四周气流旋转进入中心,然后辐合上升,所以地面上的树叶、尘土等物质能被卷上天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是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再遇到旋风时可以观察被卷起的物体旋转的方向来证实。
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县城周边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在介绍全球变暖时我穿插了另一个生活题材,就是怎样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不少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上畅所欲言,实际上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情景关系密切,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时,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情景创设,再与生活联系。利用现象鲜明的生活中实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更好地学好地理。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四
自古以来,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现在,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大兴趣,爱学、乐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无穷动力。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下功夫,让地理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们朝夕相处,成为学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的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我们的地理教学如果能尽量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让地理走进生活。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将成倍增加。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找到了生活的原型,也使自己的教学别有洞天。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让学生先交流一下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并请他说明如果要了解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应怎么办?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在讲述“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时,强调水资源紧张,从而使学生增强节水意识,养成随手关好水龙头的习惯;讲述“粮食问题”时,强调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略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从而教育学生要节约粮食,不乱倒剩饭剩菜;讲述“环境问题”时,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养成不乱丢垃圾杂物,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地球、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以生活的理念进行地理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为生活服务,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部分知识时,引入我们当地莱阳梨的生产情况,学生在观看莱阳梨的相关资料后,为莱阳梨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们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为家乡的莱阳梨找出路,他们认为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了解莱阳梨的美味和保健作用,其次,应对莱阳梨进行绿色管理和深加工,他们甚至想把莱阳梨送入太空用基因变化来解决莱阳梨皮薄易碎不耐储藏的缺点。在对学习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把课本中学习的知识与现实问题自然地结合起来,尝试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从课本引到现实生活中,把身边的地理变成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了课程资源,同时给学生提供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注意把学到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感到现在自己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是一个地球人的光荣使命,全球气候变暖人所皆知,南北两极虽然离我们距离遥远,但冰层融化会淹没沿海的低地,我国是一个临海国家,海平面上升仍然会威胁我们的家园。我国和美国是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大洲,距离遥远,美元贬值表面和我们没有关系,而事实恰恰相反,欧盟如此强大,最近却连连出现种种危机,股票接连跌停等等一系列现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总之,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随时在课堂中闪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生活可以让课堂更有魅力。只有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五
地质遗迹是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由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演化并保存下来的真实记录和遗迹.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及景观塑造和第四纪地质作用与过程密切相关,重视地质遗迹和景观由第四纪地质作用成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重要的地质遗迹往往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过程,具有不可再生、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地质遗迹为基础建立地质公园的决定,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和支持.我国早在1985年就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设想,并把它作为地质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特殊类型.截止目前,我国已建立229处国家地质公园(含授予资格),其中29处已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在地质公园的研究和建设上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成为全球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的典范.
目前,对地质公园自然属性的研究较为普遍和深入,国内外都已建立了较为成熟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由于地质公园作为复杂自然及社会系统的特性,受囿于相关定量数据的难度较大,鲜有专家或学者对地质公园的社会属性进行深入定量的研究.因此,出现对地质公园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数量和质量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对地质公园自然属性的研究中,也侧重于对地质遗迹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研究,很少有人从第四纪地质对地质公园影响的角度研究地质遗迹的形成、发展、演化趋势以及对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开发的影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显而易见——即用常规的方法和理论无法满足对一个由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发、科研科普等子系统以及若干次级子系统组成的开放复杂系统研究工作的需要,而系统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即通过对地质公园不同子系统的多重耦合和相互作用的研究,从而构建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体系.
对地质公园的评价研究同样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即多以对地质公园的定性评价为主,而鲜有对地质公园的定量评价.在从定性评价逐渐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发展过程中,其定权方法多采用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这常常会导致评价结果受评价者的主观性影响,而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针对地质公园综合评价面对的复杂子系统及多个层次评价要素的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的避免人的主观影响.因此,如果将主管赋权法——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熵权法有机结合后,将更有利于实现对地质公园的综合评价.
四川省作为我国的地质遗迹资源大省和地质公园强省,已建立了2处世界地质公园、14处国家地质公园和8处省级地质公园,其数量位居我国前列.本文以兴文、四姑娘山、剑门关3个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问题的研究:1.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框架研究;2.以兴文、四姑娘山、剑门关为例的地质公园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发、科研科普集成研究;3.基于层次-熵权法的地质公园评价体系建立;4.以兴文、四姑娘山、剑门关为例,基于层次-熵权法的地质公园综合评价.本文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运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框架,实现了地质公园的系统集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理论及原理构建地质公园综合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完成对地质公园各子系统、若干次级子系统的评价,并最终实现对地质公园的综合评价.
本文分三个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对三个地质公园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地质公园的系统集成进行构建,对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发、科研科普等四个子系统进行研究,重点对地质遗迹景观特征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基于层次-熵权法对三处地质公园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地质公园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
一、首次构建了由地质遗迹资源、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地质遗迹科学研究与科普子系统构成的地质公园系统,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开展对地质公园系统及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四川24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为基础,提出评价体系中各子系统的二级、*评价要素;以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剑门关省级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结论初步检验和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熵权法定量评价,对推进地质公园的综合评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的系统理论和评价方法的集成与构建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与实际意义.
二、基于层次-熵权法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地避免专家赋权法所产生的主观干扰.本文首次将层次-熵权法应用于地质公园的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层次-熵权法的地质公园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这一体系,以兴文、四姑娘山、剑门关三个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为例,分别对其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发、科研科普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这四大子系统实现对地质公园整体的综合评价.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六
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的国家基里巴斯
闪电温度数倍于太阳表面温度
一束落到地面的闪电携带有1亿至10亿伏的电力,温度能达到5万华氏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3至4倍。
海洋的盐足以让陆地高出150米
轨道上的宇航员其实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引力就相当于加速度。太空中不存在完全无引力的区域,就像太空中没有绝对真空一样,这是因为宇宙中充斥着很多自由原子和粒子。
如果大小相当于一角硬币的中子星碎片落到地面,它的重量会骤然升至1亿吨!
乔纳森·斯威夫特1726年的小说《格列佛游记》描写了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的大小及旋转速度。100多年后科学家发现,这段情节与事实相符。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青蛙雨”出现在2005年的塞尔维亚,伦敦在1998年也曾遭遇相同的“青蛙雨”;2006年,印度下了场“鱼雨”,而威尔士在2004年同样经历了“雨中有鱼”的奇妙一景。
可以过24个新年
地理科普文章推荐书目篇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1、自身构成特点
(1)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它是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
(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
(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