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了解优秀总结的特点和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一
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作者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米兰昆德拉。但我从不知道它就是布拉格之恋的原著。
我们的生命太重,总是想把自己放轻,不想背负责任,不想背负义务,但现实中灵魂和身体是分不开的,起码在死亡前是分不开的。真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人性的本质和无奈。生命的轻与重也只有文字中去描绘。因为不同的读者看后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了电视电影,文字却依然有它的魅力所在。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看似简单的爱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人类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最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
也许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
”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我们总是会在一个地方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反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我们正是从这反复重演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画图,看到了自己的本性。
它无关道德,只来自人心。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二
这句德语在书中不断出现,说实话,我没有注意过贝多芬的这首曲子的歌词,也没有仔仔细细的在平时歌词中搜寻这种歌词背后的故事,但是事实上,往往微微的几句话,在某个特殊的环境,会给柔弱的心,最沉痛的一击。
轻与重,灵与肉,爱与恨,事物相互转化,着实是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转化,为什么偏要转化,为什么在转化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无力,让人无奈,让人心痛。
好多时候,身边的人会说出一两句话,可能他们不在意,可是却让我们自己的心受到了突然的那种冲击,就像是一种突然的切肤之痛,久久不能自拔。可能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但这种无情,往往就在顷刻之间。
也许这就是那种中间状态迷人的原因。在一种暧昧不清,模糊不断的时候,总会让人心中感受到温暖。至少他不会离开,也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过于靠近。没有轻视你的感受,也没有给你过重的压力。也许这样就好,这样就不会给彼此伤害的机会。因为即使更近一步,便是美好,即使离开,也没有遗憾。
我们只有无限的接近这一状态,却永远无法达到,人最大的痛苦便来自于这种无力感。无力感使我们充满希望,却也让我们不快乐。
所以,非这样不可。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三
没想到,当我真正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是没有看懂,也看不下去,可能是我太肤浅了。
书中的故事,我用一句概括:就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妻子及许多女人的故事。
真的不太明白这个故事与生命的轻重有什么关系。
不过书中的一些文字却很有触动:
“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秒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
因为我们如果不想生活“重复”“钉死在永恒”上,那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今天发生了什么而害怕,更多的是面对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明天而产生恐惧,所以,更多人选择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钉死在永恒”上。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
我们经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
那是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或将来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做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
的确,小时候懵懂,根本体会不到压力,而在慢慢的长大过程中,发现,年龄越大,所承载的负担越重,欲望似乎永无止境,令我们苦不堪言。
因为所有的成就感来源对生活博杀的真实感,来源于对越压越重的负担的举重若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四
尼采说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而我们的生活,在这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轻与重的对立最神秘而模糊。巴门尼德说轻者为正,重者为负。这是不是对的?
尼采认为,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重复还将无限重复。男主人公托马斯在犹豫应不应该留下特蕾莎,一个他才见到了第二次的女人。生命就像一张草图,只活了一次,又与没活没有区别。
托马斯没有方法来验证究竟怎么做才好。他觉得自己可能爱上了特蕾莎,但这不符合他的原则,他是一个不能在女人身边过日子的人。他跪在床边,冒出了这个念头,特蕾莎是被人放在了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而他必须要抓住这个篮子。
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生。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诗化记忆记录了赋予我们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而特蕾莎如暴君般独霸这托马斯的诗化记忆。
然而在留下了特蕾莎之后,托马斯依然和之前的情人来往,特蕾莎因此每天晚上会做如连续剧一般的噩梦,变的粗鲁而不近人情。
为了减轻特蕾莎的痛苦,他娶了她,还弄了只母狗,名字起了个公狗的名字,叫卡列宁。
俄国人来占领捷克了。
他们离开布拉格前往了苏黎世。
六七个月后,一天晚上,托马斯发现特蕾莎又回到了布拉格。
她在的日子,仿佛给他上了脚镣,她走了,他自由了,几乎要飞起来了,如迷醉一般的感觉。但他同时又因为对特蕾莎的怀念而有无法承受的痛苦。
他回了布拉格。
轻不一定为正,重不一定为负。
贝多芬将诙谐的灵感谱成了严肃的四重奏,将玩笑转为真理,将轻转为重,然后如果把一首严肃的四重奏改成一个无聊的玩笑,那就很讨厌了,但这符合巴门尼德精神。
托马斯内心应该也是希望推开庄重的东西,将重变为轻。
当他在回布拉格那天,越过国界,就开始怀疑自己,真的非如此不可吗?
这本书不仅谈到了轻与重,还有灵与肉啊之类的。班里有些男同学应该会非常感兴趣。
这本书的场景,很多都让人感觉凄凉而孤独,但是,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因为美化世界的愿望要实现,不得不摧毁一些东西,如昆德拉所说,刽子手和诗人共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真谛,它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读完此书,感觉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根到枝干,层层剥离后,才逐渐体会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诉我们,生命中所谓没有重量的轻松和自由,有时是让人无发忍受或无法承受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的生命中无人打扰没有责任的重压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没有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摩擦争吵时,那份轻,反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因为那些让我们时时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实际上组成了我们许多时候寻找不到意义的生命。是它们填补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它们,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太轻的重量,我们反而觉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压在我们渴望轻松、向往自由的灵魂上。倘若,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了这些琐碎的“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有时候,那些看似很轻的东西,也会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那么的多姿多彩。
每个人亦离不开“重”。“重”能给人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们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生命中的“重”与“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那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这值得每个人思考。
人生应一边赶路,一边观花。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学会有选择性的得失,学会如何把握自己、释放自己。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同时要学会“轻”与“重”的取舍,懂得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要用强大的内心与自由的灵魂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感悟生命过程中的真谛,追求人生的幸福。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六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愧是当代捷克文学经典作品。个人而言,书中的几点给我特别深的印象。
首先,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位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是插入另一段情节的结尾。比如:早早地就讲述了萨比娜收到了托马斯的儿子(西蒙)的来信,告诉她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车祸。之后才又讲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再到乡下的生活的故事。
同时有的地方的情节叙述把书中人物的梦境和故事本身混为一谈,虽不免荒诞,但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
比如:托马斯让特蕾莎一个人到山上去,那里有人在行刑。
在轮到特蕾莎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特蕾莎在最后一刻放弃,而回到了托马斯的身边。
然而为什么托马斯会让特蕾莎去接受死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只是再后来,特蕾莎自己怀疑那个让她上山去接受死刑的托马斯是警察戴了托马斯的面具。
类似的例子还有全书的结尾,托马斯接到了信,让他去接受传讯。
特蕾莎执意要陪托马斯同去。
在下了飞机之后,立刻有人向托马斯开枪,而托马斯倒下后竟然变成了一只野兔,被抓住并被特蕾莎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只是特蕾莎的梦?作者同样未予解释。
其次,这部书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纳等捷克人在国家被苏联占领之后的生活。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以及萨比娜与托马斯之间和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再到弗兰茨与萨比娜之间以及弗兰茨与戴眼镜的女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反映了人性的特点,或者说写出了人性对于感情的某个层面的需要。基于肉体冲动的性爱写的很自然,真实而不下流;感情层面的精神交流,写的合情合理,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特别是感情经历丰富的读者)内心的共鸣。
另一条线则是托马斯因为给报社的一封信,警察对托马斯的调查,以及托马斯的儿子和瘦高的记者关于请愿书等相关的情节。在这一条线上的故事写出了在祖国被占领之后的捷克人受到的镇压和迫害,以及离开捷克的捷克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难以逃脱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爱,对于国家和对于历史的思考的作品。读来令人赞叹。是一部值得经常反复读的经典。故事的情节虽然有些沉重,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七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的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安娜可以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车站、死亡这个难忘的主题和爱情的萌生结合在一起,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着她。人就是根据美得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诚然,两件预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在同一时刻,就叫巧合。
而巧合也以其特殊的美诱惑这每一个追求美得人,无论生或死。
我认为,安娜之所以会选择在车站死亡,是由于她与沃伦斯基相遇在车站的站台上。
而特雷莎选择了与托马斯的爱情,并为此勇敢地离家出走,也是由于众多巧合的诱惑。
人们总是喜欢偶然,因为它有特殊的美,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受其影响。
人们都是喜欢美得事物,追求这各种各样的美,甚至对于死亡,也更愿意以一种自认为最美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认为,追求美固然无错,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理智,理智地判别生命的轻重,从而去珍惜生命,过好自己的人生,偶然固然美好,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必然,不能一味地依靠偶然生存下去,那样,很容易使人产生幻想,对绝望时刻一无所知的人,并非真正会生活的人。
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甚至会漂浮起来,远离大地与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诉我们的不只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选择,更是为每个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选择什么才是不让人后悔的?你知道答案吗?或许,这需要在每个人的深思后才能做出的抉择吧,深思之后,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至少可以让所有人知道,对于你自己的生命,你选择了承担,永不后悔!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八
五一放假期间,我在好朋友的推荐下买了本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她本想把自己的书借给我读,我说不,还是自己买,因为我喜欢在书上圈圈画画。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之前对他了解甚少,这倒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不用受太多的干扰。扉页上有一张老米同志的照片,这是个很有魅力的老头。厚厚的一本书能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看完算是奇迹,除了工作、去练车,基本上每天都会翻上几页。故事情节看似零散随意,缺乏连续性,冲突更不明显,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如一股暗潮在文中涌动,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全书充满哲学思辨。
一个月下来,书读完了,男主人公托马斯也去了。他的墓碑上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迷途漫漫,终有一归。”托马斯一生与多少女人发生过关系,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虽然他只爱一个女人,那个躺在摇篮里顺着河水飘零到他身边的女人。可是在梦中他还是见到了他的另一半,那个静静地坐在他身旁,温柔娴静的女人。梦中的爱不再是因为同情。米兰.昆德拉引用男女前世是一个混合体的言论,而今生是用来苦苦寻觅另一半。当然能遇到另一半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米兰.昆德拉还颠覆了我的“轮回”观。佛说人有前生也有来世,善恶自有报应。米兰.昆德拉却彻底否定了“轮回”。属于捷克的历史不能改写,属于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人生草图上涂鸦,我们无法带着上一次的人生经验到另一星球上重新来过,所以面临选择时我们充满困惑。因为不曾有上一次的人生经验,更不知道属于我们的未来又该如何描摹。面对生活,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亦或如简爱所言——“人活着就是为了要含辛茹苦!”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九
昨晚,品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着书中发生的人物故事,想想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由令人潸然泪下。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沉重?
我们只能经过这个世界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太认真对待,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走错也就无法回头。
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总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起来。当一切沉重的思考迷惘无从着落时,就会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同时仍会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可谓,轻为重时重亦轻,重为轻时轻还重。
我们到底选择什么呢?
是呀,人不是神,人有感觉,有喜,有悲,有痛苦,有幸福,知道伤害的痛苦,享受爱抚的温存…… 有着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无法重新来过,孰轻孰重,还是自己去选择吧!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十
第一次知道米兰.昆德拉是在深雪的《爱经述异》中,书中的女主角希望通过无尽的付出来换取男主人公对她的爱,于是就举了特蕾莎的例子来自勉,希望所爱的人能从众人中走向自己。因为这个情节,让我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误认为是一个女人的坎坷恋爱史,直到读了原著之后,才知道远非如此。轻与重,这组相对的概念,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幽灵般的闪现着,爱情,理想,背板,媚俗,生存,都在这张轻重交织的人生之网中互相联系着,纠缠着,却永远的不能被逃离。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存在的深刻思考,即使离开文本。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
穿插在故事中的关于媚俗的定义,自然而然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部经典中,作者用生动辛辣的笔调,将媚俗的实质反讽的揭露出来。
而萨比娜在这里扮演了一个与媚俗坚决对抗的角色。
作者幽默的从上帝是否排泄的问题入手,将媚俗虚伪的一面很好的展现,于是就有了上帝只吃喝不排泄的可笑理论。
“媚俗是把人类生存中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视野之外。
“那是一种虚假的美好,他将一切对人类不利的对立都排除,甚至成了”掩盖死亡的屏风”,强调绝对,反对相对,作者将它概括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绝对认同。
萨比娜痛恨游行,因为媚俗在这里展现的无以复加,一致的口号,坚信绝对的真理,这些在萨比娜看来才是真正的恶。
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对于危难的看法,一群善良的人发疯是最可怕的,因为媚俗掩盖了一切,人性的真实被研磨在迷狂似的发疯的口号中。
米兰昆德拉在这里用一种辨证的角度看待了人类间的所谓的绝对的正义,“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
”这就是人类的实质,正义实际上是胜利者的欢呼,比弱肉强食更可怕的是----忘记真实。
弗兰茨最终为他的媚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我看来,这种媚俗的实质是对自己价值的过度肯定,当整个人类都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死亡,代表正义时,这种媚俗就显现出它的最大化。
在媚俗面前,生命之轻被完全忽略了。
就像作者所说的;“不管我门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有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篇十一
米兰.昆德拉以“布拉格之春”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兹四人的感情纠葛,四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件,从而逐步揭示出小说的本意: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忍受。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是啊,生命仅此一次,有太多事让我们难以承受。对待生命,我们只能比前一刻认真,比前一秒仔细,否则一切都无法挽回。千万不能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不然这一次珍贵的生命是往往承受不住的,那样的生命就注定是漂泊的,无定力。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寻找什么是心中真正想要的,确立目标或品质,坚定心中的信仰,朝着信仰来完全你的生命。一个人一定要有信仰,要找寻自己所坚信的,让生命有激情,有向积极奋斗地昂扬拼劲,否则生命会是颓废,毫无生机可言。富有激情的生命才能撑起看似“轻”如鸿毛的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承受一切的能力。
米兰?昆德拉将英俊、机智、富有、健康、高贵、有文学修养、热爱旅游、音乐能力、男子气概等品质分别放在九个人身上,特蕾莎妈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但她却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然后什么都想要,结果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于是,她开始失去,失去了美貌,失去品质,失去灵魂,最终也失去了女儿。特蕾莎的妈妈正是那种心中缺乏信仰的人,没有信仰,她的生命就缺少了元素,让她无法支撑,无法走向光明的道路,所以她无法理解承担与责任,无法体悟生命的重量。也正因为她从来没有承担过生命中属于她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至亲,她都没付出,她的`死就只是轻轻一闭眼,不会有任何能够称量的重量。
像特蕾莎母亲这样的一次生命是令人惋惜的,我们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彷徨、迷茫,但却不能失去灵魂,迷失本真,失去信仰。学会看清楚人生需要什么,抓住一切轻如鸿毛的事。或许现在我们的生活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但你可以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规划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标,使生命向你所希望的方向迈进,坚定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同时,学会享受哭与痛,学会领悟轻与重,改变生活,改变心态,但别背离生命,否则会陷入怪圈,相信生命是如此美好和珍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很难真正读懂的书,涉及哲学、心理学、爱情观、价值观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哲学问题,作者并未给予解答,而我也尚感悟不透。还有那些不易理解的存在――轻与重、媚与俗、灵与肉等,这本书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深刻领悟的,绝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是对我们人生一次次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