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许多改变和便利。在总结中,可以借鉴一些经典案例和先进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总结内容。%20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20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2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一
诸葛亮的确才华横溢,刚出茅庐在新野一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在赤壁之战中,联合东吴把北魏打得损兵折将,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搁浅。随后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智慧,又夺取荆州,建立了蜀汉的第一个根据地。最后取西川,建立蜀国。但诸葛亮在用人上,实在令人难以折服。
诸葛亮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在街亭一战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于自负,起用根红苗正、世代将门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战役失败。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十分挑剔。以道德第一来衡量一个人,让人才不能尽其用,只能被机械化地指挥。诸葛亮不给别人一丝创造、发挥的机会,因此,他的部下只能是唯命是从、像似任人搬弄的滚木礌石。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太自负,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的眼光是没错的,最后失去街亭,不得已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才得以活命。
魏延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军。在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和北魏对抗的大将只有魏延。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小路出兵,偷袭长安。诸葛亮不听,认为是冒险。由此以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诸葛亮认为魏延狂妄自大,脑后有“反骨”,总是不大重用魏延。这和毛泽东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延安时,许世友拿着枪逼问毛泽东。误会解除后,许世友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员只可信赖的战将。
后来司马懿对部将说:“若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长安必失。”魏延天天积怨在胸,终于在诸葛亮刚刚踏上命赴黄泉的路上,就造反了。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太会用人。一个押粮官进不进粮食,都得请示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庸才官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典故用在诸葛亮身上,再恰当不过了。蜀汉政权的建立,诸葛亮功不可没。西蜀灭国,诸葛亮债责难逃。
和诸葛亮相比,北魏自曹操起,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魏国至此时止,人才济济,必然导致魏强蜀弱。继诸葛亮之后,蜀国大将姜维九伐中原时,以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此时的廖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和北魏相比较,西蜀将才匮乏到已捉襟见肘程度。这和诸葛亮培养人才方面的失误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诸葛亮给我们的教训是,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唯才是举,要发现每个人的最最闪光的点。
辽宁抚顺顺城区将军二校六年级:李昊洋。
上一篇:再睡两分钟。
下一篇:考试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二
小的时候第一次看《三国演义》,对书中复杂的情节我没记得多少,却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而近来学的几篇课文愈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寻出规律,定出方针;更不用说他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给后人们留下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精彩战役。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给予新的内容。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不披铠甲的英雄。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可谓是聪明绝顶。但是,也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诸葛亮并不聪明。
其次,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往往在关键时刻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的位置对换一下,这样不就是既让关羽还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是两全其美?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后来在荆州驻守人选上,他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从此蜀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一连串的事件,其源皆出于错用关羽。至于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差点成了司马懿的阶下囚,则是妇孺皆知的事。宋欧阳修说:“用兵之要,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表会用人和错用人,却用“天意”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第三,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纳贤才。蜀国君臣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烈锋”,便是一个明证。刘备死后,虽招了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这时已重归于好,诸葛亮口上说是联合东吴,行动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当时陆逊还在,倘若吴蜀联手,东西夹击,司马懿也要在漫长战线上疲于奔命。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结果屡战屡败。如果一两次失败还情有可原,那么三四五六次失败只能说诸葛亮不智了。
第五,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无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阿斗无才,可取而代之。”这是群臣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四
自从田忌和齐王比赛,田忌赢了之后,齐王有些生气了。
齐王天天想:“我齐王的马多好哇!怎么我的好马输给了田忌的劣马呢?真是的。”最后来齐王想到了诸葛亮,于是齐王用飞鸽传书把诸葛亮请来了,诸葛亮来了后问齐王是怎么回事,齐王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听后说:“大王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齐王都不同意,到了最后诸葛亮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花重金把齐王的马换成最好的马,把田忌的马换成最劣的`马。”诸葛亮认为这是最不好的方法了,于是齐王去了赛马场,花了很多金子才给自己换了好马,给田忌换了劣马,又去“请”田忌和他一起观看比赛,结果呢?当然是齐王赢了。
齐王赢了后十分高兴,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都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接到钱后就赶紧走了,因为诸葛亮知道齐王只是让赛马主持人换马,没让他别告诉田忌,结果诸葛亮想对了,这件事在赛马后的第二天,赛马的主持人就说出来了,别人都说齐王很笨,不配当大王。听了这话齐王很生气开始生赛马主持人的气,更生诸葛亮的气,那怪谁呢?只怪自己太笨了。
唉!难到我不赛马不行吗?齐王从此以后再也不轻信别的话了,而是认真思考去解决问题。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五
我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识大体,顾大局。
周瑜嫉妒他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却镇定自若,答应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我为他捏了把汗,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完?可他还立了军令状!诸葛亮知人善任,知道鲁肃是一个忠厚守信的人,就私自找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的两边用幔子遮住,一千多个草把子分列在船的两边,鲁肃果然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一、二天没动静,直到第三天的四更,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和他一起去取箭。我感到迷惑,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呢?原来是位了让鲁肃目睹整个借箭过程,当一个目击证人,让周瑜心服口服,他的计划是多周密啊!诸葛亮知己知彼。因为知道曹操疑心很重,所以叫军士们高声呐喊擂鼓,虚张声势,曹操以为他派了很多兵,就叫一千多个弓弩手朝船射箭,箭像下雨一样插在草把子上。读到这里,我也替诸葛亮高兴。他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轻松地得到十万支箭!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人,是神仙。
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为什么诸葛亮能预计第三天有大雾呢?那是因为他博览群书,时常观察天气,才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比他我就很惭愧,因为我不喜欢读课外书,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所以成绩一直“马马虎虎”的。今后,我可要多看书啦!
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发动十万大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
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为了作长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构筑营垒,准备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夹杂在一起耕种。蜀军纪律严明,百姓和兵士相处得很好。
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着。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也厉害,他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到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通知司马懿在五丈原坚持,只守不战。
诸葛亮等待东吴方面的消息,但是结果使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失败了。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稳守营垒,诸葛亮几次三番向他挑战没有用。双方在那里相持了一百多天。
要使魏军出来打,只有想法子激怒司马懿。诸葛亮利用当时轻视妇女的风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司马懿这样胆小怕战,还是回去做个“闺房小姐”吧。
魏军将士看到主将受到嘲弄,气恼得嚷着要跟蜀军拼。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他安慰将士说:“好,我向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战一场。”
过了几天,魏明帝派了一个大臣赶到魏营,传达命令,不许出战。
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感到失望。只有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意,说:“司马懿上奏章请求打仗,这是做给将士们看的。要不然,大将率领军队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请战的道理。”
诸葛亮料到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去挑战,司马懿挺有礼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说:“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
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他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
后主刘禅得到诸葛亮生病的消息,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李福跟诸葛亮谈了一些军国大事,就走了。
过了几天,李福返了回来。他看到诸葛亮病势转重,哭了起来。诸葛亮睁开眼睛,对李福说:“我懂得您回来想问些什么。您所要问的人,我看就是蒋琬吧。”
李福说:“丞相说的是。皇上正要我问丞相万一身子不好,由谁来继任您的工作。那么请问蒋琬之后,谁可以继任呢?”
李福还想再问下去,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没几天,这个年纪才五十四岁的丞相终于在军营里去世。
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魏营的探子听到诸葛亮病死的风声,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
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
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拨转马头,下命令撤退。
蜀军将领等魏军离得远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撤出五丈原。
这件事传到老百姓耳朵里,百姓编个歌谣嘲笑司马懿,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
司马懿听了也不生气,说:“我只能料到活的诸葛,怎么能料到死的呢!”后来,他又亲自跑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观察了诸葛亮布置的阵势,赞叹说:“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随笔【第三篇】:我最崇敬的人――诸葛亮。
遥望三国历史,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手持羽毛扇,一派风流倜傥的身影,他就是诸葛亮。
人们常说诸葛孔明是怎样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无一不体现出诸葛先生的聪慧,虽不能武,但凭着足智多谋的计策,能够不费兵一卒退敌兵千里,造木牛流马,名成阵图,革新连弩……诸葛先生留给后世一个传奇的形象。
白帝城托孤时的诸葛先生,明知刘禅不是个为帝者的料子,凭着先生在军中,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为何自己不取而代之?可先生终究不想曹操那样的人,并没有想要夺权的意思,反而尽心尽力一直辅佐刘禅到死为止。
然而,诸葛亮并非未完成刘备的使命,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收复中原的心愿还未完成诸葛先生便克死军中。也许,真的没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人生。诸葛先生并非是神化、完美的人,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先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诸葛先生不会有遗憾,重要的是谁能给历史以辉煌。
即使后汉再次灭亡,诸葛先生的一生仍是成功的,因为后人给了他千古的不朽。就算是再过千秋,史册上不变的,仍会是这个不朽的奇迹。岁月轮回,但英雄依旧是英雄。
诸葛亮随笔【第四篇】:关于诸葛亮的三两小事。
讲几件小事,也许不那么惊天动地,不那么激动人心,但是我相信看过的人心里会有别样的感受:
一、都江堰。
《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以下引用量产型闲人先生的原话:
我去过都江堰,亲眼目睹了诸葛亮签署的,维护都江堰的政令拓本,只有震撼能够形容,从此成为武侯崇拜者,坚信古往今来没有超过武侯的贤相(不否认有水准相当的)。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因为它的行之有效已经被无数次证明。
被严格执行了近2000年的政令,整个世界是否能找出第二个例子?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留下的是什么,人心自明。
诸葛亮随笔【第五篇】: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六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而在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他,是智慧的化身。手持一把鹅毛扇,号称“卧龙先生”。“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诸葛亮的聪明盖世体现在许多方面,草船借箭就是最为精彩的一件。当时周瑜想杀了诸葛亮,但又怕曹操取笑,于是心生一计,对诸葛亮说:“先生,军中正缺少箭用,敢烦先生您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可见周瑜的阴险狡诈,心胸狭隘。但令周瑜意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居然答应周瑜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里体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及非凡的能力。原来,诸葛亮预知这两天会有大雾天气,便用二十多条扎满稻草人的船支引诱曹军,使曹军误以为敌军入侵故而放箭,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集齐了十万多支箭。
诸葛亮还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刘备在白帝城逝世,临终前嘱咐诸葛亮可心辅佐刘禅,也可以自立为王,诸葛亮明知刘禅扶不起来,但还是尽心辅佐为其办事,始终不肯自立为王,最终在五丈园病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位有勇有谋、智慧超群、忠心耿耿的大英雄。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七
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套书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这套书中,我认识了许多明主贤臣,能人异士,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德才兼备的诸葛亮。虽然我没有机会像他那样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但我却从他那里取得了一些“真经”,用来协助“吴皇”,管理班级。
我们班实行值周班长轮流值日制,每周由两名同学组成搭档,成为“吴皇”的左膀右臂。要当好这个值周班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认真负责,更需要智慧和方法。但“吴皇”委以重任,不仅是给我们锻炼的机会,更是一种信任,我们理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千古传诵的名篇《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几条治国的建议:广开言路、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等,我便把它们运用到了班级管理中。
我觉得当好值周班长,要善于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敢于向“吴皇”进谏。有一天我带早读的时候,看到一个男生在跟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便毫不犹豫地使出了记叉的杀手锏。下课之后那个男生气冲冲地找到我,说“不要动不动就记叉”。没想到他话音刚落,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都提议“是应该提醒三次之后再记叉”。我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就去向吴老师上奏。“吴皇”不愧是明主,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谏言。
“明主”管班,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公平公正。我作为“贤臣”,当然要秉公执法。有一次,我发现我的好朋友兼同桌上课又在递纸条,于是就记下了她的名字。她事后向我求情,要我别告诉老师,还保证以后不再犯。要知道她还是班上的风云人物,老师的宠儿,一般同学们都会对她网开一面,所以我当时也有些犹豫。但我想起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想起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又坚定了给她记叉的决心。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而它也给了我启迪和帮助。我们班有一个让我很棘手的人物,他调皮叛逆,小错不断大错也犯,不服管,还喜欢狡辩,而他在男同学中的威望又很高。为了制服他,我采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方法,在他每次犯错后,及时提醒但不记叉,并与他约法三章,以七次为限。最终他被我的诚心和耐心打动,心服口服乖乖听我话了。
感谢诸葛亮,感谢《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它们让我进步和成长!
诸葛亮记叙文600字3篇篇八
我与诸葛亮一席对话夜阑人静,万物皆睡。天上的流星依旧,我坐在竹椅上,望着天空那弯暗月,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阵微风起,只见一人拿把羽扇,在不远的前方朝我走来,仔细察看,原来是中华智星——诸葛孔明也。只见他徐徐地道:“夜深人静,明月当空,如此美景,你有何感受?”句句出口,如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耳中。君子成人之美,于是我起立让座,曰:“卧龙先生,您好!如此良夜美景,见到您实感兴之。先生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一心只为报答先帝三顾之恩,可曾后悔?”他沉默许久,道:“如你所言,人称‘智绝’的我本应在陇中容忍度余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先主真心请我,我感到莫大的欢欣。遂许先主以驰驱,毕平生之力,辅助先主,此情此义,乃我的报先主的知遇之恩也。”听完后,我默默赞许,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胸襟所折服,又为他忠心不二而钦佩。而后,我又向诸葛亮讨教:“先生您自出道以来,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再而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借风借箭,智算华容,当真高管仲、乐毅一等。”他只是微微会心而笑,道:“你过奖了!这些都是我报先帝之职分也,不足挂齿。想我打拼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居平大路,联吴抗曹,为收服人,对抗孟获六纵七擒,六出祁山,可惜屡屡成功之时,皆因吾之疏忽,与之失之交臂,当真可悲。”
说完后,他的脸色晦暗下去,几许忧伤、几许烦恼、几许叹息,似乎在责备自己。我不忍观之,曰:“先生不必太过自责,皆因当时形势不合,后主刘禅又不思进取,听信谗言,亲佞远贤。先生纵有回天之术,也难堪挫折。吾闻过李清照忧愁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生的愁悔比之若何,望先生不可太过自怨。”
这时,他的脸色开始变得平静,逐渐转好,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意少舒。他站立起来走近我,深情地望着我,轻柔地抚摸我,我望见他眼里的那股热血在沸腾,泪水模糊了眼睛,对我说:“当真是后生可畏啊!与你交谈,我的心宽悦了许多,情绪冷静了少许。谨记吾的话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信你可以青出于蓝胜于蓝,再会!”说完他便离开了。我在原地,默默回想,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