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生计划清单篇一
最近看了有关列清单的书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清单人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布里特·玛丽的老太太。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老套的故事。
布里特是个死板守旧、个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给了离异男肯特,没有生孩子,后来肯特出轨了,几十年没有工作过的她出来找工作。
她在博格这个新的地方认识了新的人,开启了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在我看来,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国界,代表了很多挣扎在自我实现和服务家庭之间的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欢列清单,任何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单上并且严格执行。
她有自己的矜持和优雅。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
布里特曾认为自己的丈夫是权威:“我的丈夫是银行家” 、“他说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我。
她也想过工作,但总是被丈夫嘲笑。
布里特告诉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回应就是赚那么一点钱还不如我给你。后来布里特偷偷去面试,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会。
她没想过和粗鲁的人交朋友。
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难,当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当初的布里特,应该从来没想过会和这些粗鲁的人成为朋友。
坐在轮椅上的银行、对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热爱足球的薇卡……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她。后来,她也接受并认可了这些可爱的朋友。
书的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局:肯特发现自己的生活不能没有布里特,他来到博格找她,请求她的原谅,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处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产生了感情。
作者并没有写出布里特最后选择原谅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还是选择斯文,继续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开车离开,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独立做决定。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这个爱列清单的老太太的“意外”经历,提醒我们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可能是我比较悲观。也可能是互联网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打开公众号,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出轨之类的,给我一种女性结婚生子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赌博活动的感觉。
身边也有同学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没有听到一个人告诉我,她们过得比单身的时候更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接触到的人都是穷人的原因吧。
单身或者结婚都是一种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永远都是比恋爱结婚更重要的事,爱情可能没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还有自己。
人生计划清单篇二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外婆的道歉信》我是在书店里花了很长很长时间看完的,因为在书店工作,是不是会在书架上找一些喜欢的,对口味的书看。看《外婆的道歉信》时,我偷偷的站在书架的角落,看了这个故事。被外婆和爱莎的可爱深深吸引。也为其中的故事深深的感动。那样单纯的爱是多么的珍贵。新的故事出生了——《清单人生》。
叉子、刀子、勺子。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慢慢的看到后面,会发现,所有的整洁,都是由混乱开始的,像宇宙的出生,从混沌到有序;像人的成长,从无知走向认知世界。在时间的流逝里,有什么是不变的吗?答案是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有的人希求着改变,因为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有的人寻求着安定,因为就想这样安安静静地过完余生。当我们到了老年,我们还有勇气去重新开始吗?比如学习踢从来没有踢过的足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那里开始自己未来的生活。
玛丽63岁了,她去劳动局重新找合适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已经逝去的爱人肯特。她的某些做法,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或许可以归类为强迫症患者。到最后,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和这样的做法和解。
她因为怕死,所以讨厌旅行,老是在想一些旅行的灾难故事,想象着自己就是其中的某某某。不过到了63岁,有谁还会重新去找工作。这让我想起了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实习生》,电影里讲述了一位70岁退休后的商——本,不甘寂寞以高龄实习生寞重返职场并在职场上收获了各种美好人生的故事。本和玛丽很像,做事仅仅有条、一丝不苟,上班必须穿西装打领带,带上1973年产的公文包,十分具有传统意味。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了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那些真诚、善良、完美无缺的做事经验和准则实在是令人尊敬。
“我得把咱们今天会面的要点全部都记下来,列个清单。”
每天每次要做的事情玛丽都会列一个清单,然后一件件做完。这好像是为了不错过生命中的每一天而做的一种坚持。像是村上春树每天要早起去跑步,然后回家写作。一丝不苟。这已经是她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方式了。玛丽有十足的个人特点,她会用口头禅“哈”回答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下午6点钟必须吃晚餐,然后再也不会出门。她紧张的时候会用右手手指揉搓左手无名指——她和肯特的爱汇聚的地方。
在和劳工会里介绍工作的女孩持久战后,最终的结果她得到一份工作。去偏远的小镇“博格”——有点混乱和荒凉的小镇。然后她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自己新一次的蜕变。
人生计划清单篇三
这是作作上了高中后的第一篇作文,作妈比较喜欢这篇文章的视角,没有常规地去谈梦想,而是脱离了大多数人的观点,从夹在书里的杯垫式的书签开始,透过玛丽的执拗,发现她的真诚善良,最终回到圆圆的杯垫。作妈跟着小妞看了这本书《清单人生》,的确写得很暖心,推荐给大家。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清单人生》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而橙黄色的内圈,什么也没写。
为什么书里放着的不是传统的书签,而是一个小杯垫呢?我举起垫子,手指轻轻划过弯弯地排成一条弧线的这一行话,“舍弃-开始”,慢慢地绕一圈,又是“舍弃-开始”,犹如人生的轮回,起点就是终点,终点也是另外一个起点。
我的阅读,从这个咖啡杯垫开始。
“我得把咱们今天会面的要点全部都记下来,列个清单。”
书里的布里特—玛丽,把每天每次要做的事情都会列一个清单,然后一件件做完。看到玛丽的固执与较真,我常常会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向往的那个自己,真诚、善良、做事完美无缺。
因为自己一个随性的人,从小就很不喜欢列清单,想到那儿做到那儿,一阵风一阵雨的,也因此常常丢三拉四,忘东忘西,妈妈最是讨厌我的散漫,一天到晚地数落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天要做的事列个清单,多清楚省力啊!”暑假军训前,她追在我后面,逼着我用纸列了要带的东西清单,然后强迫我按照清单一条条地准备。别说,这招还真是特别管用,当用笔一条条地把完成的事情打上勾时,很有成就感。
可能正因为自己总做不到这样清晰地列清单,所以清单于我来说,是一种有逻辑的象征,每天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可以不让时间白白流失,每天不会浑浑噩噩地过。清单式的人生,或许就是为了不错过生命的每一天而做的坚持吧。
叉子、刀子、勺子。
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63岁的玛丽,她总是做着我想做却一直无法做到的事,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固执刻板的玛丽,可笑而又不讨人喜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如劳动就业办公室的那个女孩一样,不明白杯垫、合适的杯子以及镜子有着怎样的价值。井然有序的生活,慎重体贴地待人,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善良。
杯垫是一个圆,没有上下左右之分,有时,生活亦是。玛丽的固执而有秩序的生活, 是一种可贵的品格,也是一剂生活的毒药,她天真地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她没变,周遭的一切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她明知肯特外面有了女人,却选择自我欺骗,直到接到那个女人的电话,打破了她的幻想,她执拗而又懦弱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婚姻的不幸。
玛丽来到了来到小镇博格,看管废弃娱乐中心,可迎接她的却是一只砸向脑门的足球……从此,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和一只老鼠将她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她的执拗同时也改变了小镇里的人,她勇敢的面对劫匪,她清洗整理每一个有污渍的地方,诚实、善良的她找回了博格人的希望,人们接纳了她。在这里,她找到了被人需要的感觉,她眼里不仅仅只有肯特,有了别人,同时也让别人,看见了自己。
或许,很多人在书里读到的是勇敢、梦想、追求自我等等,但是,我却常常感动于玛丽的固执、真诚、善良。她会告诉老鼠,希望它能找到可以共进晚餐的同类;她会在破旧的娱乐中心门口,放上系了蝴蝶结的啤酒瓶,体贴地写上:吃完以后无需把碟子放回去,这不会给我添麻烦;她会为找到一个安置阳台植物的地方而热情洋溢,勇不可当;她会固执地走进坐轮椅女人的厨房,拉开餐具,按照正确的顺序整理里面的餐具。我想,博格的改变,正是因为她的这份坚持,最终,玛丽的真诚善良接纳了生活的改变,她改变了博格,改变了博格的人们,更改变了自己。
玛丽学会了从容地细数自己的心跳,开上了足球队孩子们帮她加满汽油的车子,开向了那个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巴黎。
“不管发生什么,
无论她在哪里,
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拿起夹在书里的杯垫,在什么字也没有的橙黄色的内圈,我提笔写下:
“人生最艰难的不是重新开始,而是自始至终都坚持着真诚善良。
如果,不坚持,那么,你连重新开始的机会都没有。”
玛丽的杯垫,垫的不仅仅是一只咖啡杯,而是此时此刻正在喝咖啡的我们。
人生计划清单篇四
我是喜欢弗雷德里克的文字的。
在阴冷黑暗的背景上用诙谐幽默写出阳光灿烂的故事。
都说格丽特是个古怪的老太婆,就像欧维那个古怪的老头子一样。古怪而又真的可爱。
在他走进肯特人生之前,一直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她是哪个不敢从礁石跳到海里的人,是哪个如果失去了她,父母就不不会那么难过的人。
他走进肯特的生活以后,他的生活就是她的生活,他的梦就是她的梦。
为了做肯特希望的样子,她没有去工作,在家里照顾自己的母亲,照顾肯特的孩子,照顾肯特的母亲,一年变成了几年,几年变成了一辈子,直到某日醒来才发觉,光阴虚掷,来日无多却不明白为何会这样。
我是感谢肯特出轨了的,不是因为习惯的想看着别人不圆满或者证明婚姻不可靠,只是这样,格里特就可以做一个只为自己的选择。
说实话看到后面的时候我有点担心,我担心格里特就那么跟随肯特回去,回去他们所谓的家,去过往常一样的日子,去在习惯里面生活,继续过那种只有在阳台才会有归属感,每天睡不着等着肯特钥匙拧进门锁的时刻,继续被他的孩子称为那个女人,继续被排到不知道第几号。
肯特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理解格里特吧,虽然最后他是有一点点不一样,但,他不想想要格里特生活在自己身边,他只是想要那种衬衫不会脏,准确无误找得到领带的日子,一个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房子。
我不是一个喜欢看运动比赛的人,不熟悉那些运动的规则,足球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我可以真真实实的理解那种因为热爱某个事物,热爱某项活动而忘记任何痛苦的感觉。
她终于有自己支持的球队,终于理解了足球为什么对他们那什么重要,不再像以前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死在房子里腐臭都没人发现那样缺乏安全感,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她也可以接受自己有一天会不被需要但也要力所能及的为人们做点什么,比如为博格争取一个足球场。
或许她最后开车去了巴黎,或许她有一天还会返回这个小镇,这一次,人们都记得她。
她,来过。
列了一辈子清单的她,在没列清单的情况下走向了充满魔力的巴黎或者去敲响下一扇门,都是新的开始。
她这次的选择,应该只和自己有关系。
因为选择一种生活和买鞋不一样,甚至跟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关系也不大。
我们了解一个人需要花上好几年甚至一辈子,这可能就是家庭存在的意义。
有一个年轻的生命永永远远的躺在妈妈墓地的旁边,小伙伴们给他的墓围上了很多围巾,还有球衣。
阳光温柔的叫醒了博格小镇,微风柔和……
人生计划清单篇五
“巴黎年纪多大?”
——《清单人生》
在我还没有活了太久的人生里,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年纪大了,不适合做某某事了;年纪大了,学不了某某东西了;年纪大了,已经没办法再做出改变了。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说法,仿佛一个人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结论,仿佛一个人要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仿佛一句“年纪大了”,就可以解答漫长人生里的种种不安、躁动和困惑。
我们常以为,随着年纪变大,许许多多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一句常见鸡汤说,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确,大部分情况下,生活确实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然而不是生活本身自动变好的,而是因为人有了想要变好的强烈愿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做出了推动生活变好的选择和行动。
基于以上想法和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腰封上的一句话: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我的朋友在旁边看到,嘲笑起来,她觉得这种话太鸡汤了,她一点也不喜欢。我也不喜欢鸡汤,但是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发自内心的相信,只要努力、勇敢和坚持,我的生活都可以重新开始,改变可以发生在许多许多年后的遥远将来,也可以发生在我拿起这本书的当下。
布里特-玛丽,本书的女主人公,在故事读了还不到三个章节的时候,就让我发出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这位主角的形象鲜明和极端到有点夸张:清单达人、清洁狂魔、循规蹈矩、死板固执、情商感人、对话终结者……你可能会觉得真实的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人,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人却又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没有自己的生活。
“为别人而活的人迟早都会习惯。”
布里特-玛丽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清单,看似井井有条,但这一条条要做的事情,却不能拼凑成布里特-玛丽的自我。等到她不为别人而活了,才发现自己的清单人生是如此地空空荡荡。
寻找自我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人生就是一个带着困惑去生活、去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所以看到故事最后,布里特-玛丽失控的生活透出了一丝回归“正常”的曙光,我开始担心,她要和曾经出轨的丈夫重修旧好,还是接受另一个朴实的男人;是要回归以往一成不变的日子,还是要在鸡犬不宁的新环境里开始新生活。布里特-玛丽第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她没有选择以上生活的任何一种。
任何改变和选择都是艰难的,但是正因为这种艰难,“重新开始”才如此的值得庆祝。
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带着一堆汽油桶,出发去巴黎。
人生计划清单篇六
前两天,我用樊登读书app听了一本书《清单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阿图·葛文德,在听完之后有诸多感想。
也许每个人都有用清单来记录一些琐碎事情的习惯,比如考试的复习计划,安装模型的步骤,日常记账等等。
前期,当清单没有成型时,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这张小纸片能够帮你整理思路,提高办事效率。
也就是说,清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清单是不拘泥于形式的。
但是清单又有什么作用和共性呢?在本书中,作者阿图会告诉你。
清单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观念的变革。
阿图说,用清单,能够持续、正确、安全地把事情做好,摆脱告诉生活中的混乱、无序和迷茫。清单能够为我们提供“认知防护网”,便于抓住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认知缺陷。
大到飞机飞行、养育儿女,小到做算术题、烤蛋糕,都可以用清单来解决。
人生计划清单篇七
《清单人生》生活总会告诉你一些什么,比如……或许在很早的时候我读过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不过只能说是对这本书名很熟悉,以至对布里特·玛丽的了解,来自于作者的另外一本书《清单人生》。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常常会做一个备忘录,备忘录上记满了她要做的事情,她就靠着这份清单记录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一个患有洁癖外加强迫症的女人,对世界形成了固定的看法,无人能够改变她。
任何时候都要维持着看起来很得体的体面。就连血留在地板上,都会觉得太丢人,也不准眼泪滴到地板上,那样会留下印子,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她不希望改变,不愿意出远门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她的理想就是待在家里,过一成不变的日子,自己给自己铺床,自己用小苏打清理床铺。她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够随和、缺乏社交能力、试图通过讨好让别人看到她的存在和努力。假如早上六点还打开厨房的灯话,她会认为别人以为她会睡懒觉;如果回答别人她不讨厌红酒,她会认为别人就此认为她是个酒鬼。你瞧,她有这么多的毛病。总是为别人而活。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刻板、固执、患有洁癖甚至强迫症。我遇到过,这真的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你时时刻刻感受的是对这个人对你的诸多不满和反对,对你所作所为的抵触,时时刻刻都在告诉你,不要那样做。仅仅是因为她不想那样。一个正常的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你的所作所为“侵犯”了她的洁症后的焦虑和不适感。是的,无法真切的体会到。可是有一天,这个63岁的老太婆没有了丈夫肯特,没有了家里的阳台,不能清洗丈夫带着香水味的衬衣,不能用菲克新把家中所有的玻璃擦拭一遍,不能再往阳台的花盆里撒小苏打,不能擦拭桌子上看不见的碎屑。她能做的只有抚摸左手无名指上戒指留下的白印子。她似乎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但还有一件很重的事没有向大家交代,但是她还有清单———一本清单,上面记录了她所要做的事,如果这件事没有纳入清单,那她是不会去做的。她热衷于她的清单。她建立了很多很多的清单,她按照清单行事,以确保生活的万无一失。
“巴黎年纪多大?”面对这个问题,玛丽开始关注到自己的内心,开始审视自我。在博格的每一天,她都在与自己对话,无论是给一只老鼠准备餐饭,还是与别人对话,还是默默地回忆过往生活,她其实是在与自己进行对话,在寻找自己。在文章的结尾,看的我眼泪婆娑。外遇的丈夫凯特返回来寻找玛丽,朴实的斯文在默默地献着他的倾心,玛丽该做何选择?她既没有回到丈夫的身边,也没有接受斯文的倾心,而是正视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梦想,抛开一切为自己活一次。这个结局真的让人欢呼。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独自驾驶,载着足够多的汽油,出发去了她梦想的地方———巴黎。梦想有多远?梦想永远没有你的年龄长。如何生活,取决于你的心态,而非年龄。有生之年,有勇气抛开世俗的眼光,能够努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真是一件幸运的事。人生中最艰难的事,恐怕就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然而,那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梦想越大的人越会是赢家。
一个人或许无法选择环境,但他可以针对环境选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人到了一定年龄,人生的所有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后来,“几年”变成了“更多年”,“更多年”变成了“一辈子”,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人生计划清单篇八
晚上,闲来无事,便随手给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列了张清单:
朴素而舒适的小屋一套;
存款若干;
各类书籍,约500余本;
服饰,可连续穿一月不重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看着这张清单,忽然有信心且快乐起来。平日里,只晓得使劲向前冲,老觉得还有那么多东西想要而没有得到,老是不甘心,老是不满足……而原来自己已渐渐拥有了这么多,自己的努力并未付之东流,生活正在这努力中一天天地越来越好。
看来,生活是需要时常进行“清理”的,给自己一个清单,也给自己一个清明而知足的心境。
时常记得给自己的人生列张清单吧,它会让你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快乐时光,曾经拥有的宝贵财富,曾经经历的美好情感,它会让你醒悟你还没来得及做的,没有做好的,它会带给你甜蜜的满足,也会提醒你弥补过去的错失,并且会激励你更勇敢地前行。
人生计划清单篇九
导语看过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朋友都知道,剧中的人物之一监狱的图书管理员——老布,他一生平凡,碌碌无为,在肖申克监狱待了一辈子,已经习惯了监狱过于单调乏味的生活,流水线般的日子,机械式的工作使得他对周围事物早已没有了期待和新鲜感。
老布没见过什么世面,可以说把一生都交付在这监狱里了。对于未来要做的事,老布死守现状,服从既定的监狱规则,无法生出改变的念头。老布无法接受自己被保释,竟然想通过劫持自己的狱友伤害他从而获得罪名继续留在狱中,凸显了老布对未知生活的恐惧与绝望。外面的世界他没有家,这个稍微有点像家的监狱现在却要把他放逐,老布的精神世界崩塌了,走出监狱,他也走向了死亡,在旅馆里写下“老布到此一游”之后自杀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瑞德和老布一样,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笼子里,日复一日地重复一种工作,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个环境中,而你早已觉得它沉闷不堪,却又一次次妥协,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一边厌烦现状,一边又恐惧改变。
说了这么多,怎样才能打破心中的牢笼,去过一种全新的人生呢?下面这本书可能会让我们从中找到答案,那就是瑞典当代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清单人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的女主人公布里特玛丽如何打破心中的牢笼奔向新生活的。
01 “杠精”老太太布里特玛丽,习惯了清单化的人生,惧怕改变。《清单人生》的主人公叫布里特玛丽,一个古怪又可爱的63岁“杠精”老太太。她古怪、内向、胆怯,掩耳盗铃,不敢认清生活的真相。她的生活严格遵循一张张事先制定的清单有条不紊地进行,她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以保证她和丈夫的太平日子万无一失。
她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餐,必须买到小苏打和“菲克新”牌窗户清洁剂,并将家里的一切整理得一尘不染,否则就不是“文明人的做法”。如果是打发时间她就玩填字游戏,最爱站在阳台上俯视街上人流,不想接触任何人。
结婚40年来,她从未出过远门。她坚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因为不常接触人,她的情商让人堪忧,几乎为零。她夸奖别人的新发型:“您的额头非常宽,剪这么短的发型需要很大的勇气”,她管别人要一杯咖啡时,会责怪对方竟然不给她杯垫。
《我们俩》中的老太太,跟布里特玛丽一样是“杠精”。用煤气做饭不让用、打个电话三毛钱也得要、接分机话费平分不同意、想用冰箱先得买鲤鱼、天冷不给想辙。越老越固执,困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院里,起初很不情愿地跟年轻的女大学生小马的新思想发生碰撞。
02 “不被需要”是对布里特玛丽最大的打击布里特玛丽想要一个家,她想要井井有条的餐具抽屉,想要能看到外面世界的干净窗户,希望丈夫肯特会注意到她精心打理的发型。她希望肯特每天回家之后,走在拖干净的地板上,享用热腾腾的晚餐时,偶尔能发觉她的努力付出。
肯特心脏病突发,让布里特玛丽不得不正视早已知道丈夫出轨的事实。接到丈夫情人的电话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些每天保持的窗明几净、井井有条的餐具抽屉、为丈夫精心打理的发型,在她看来统统已不再被丈夫所需要。但是除了这些,她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优点。看清了这一点后,她不得不离家出走,以求解脱。
为了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四十年来从未工作过的布里特玛丽在劳动就业办公室勉强自己填表格,锲而不舍地用一顿晚餐让女孩给了她一份临时性的工作——看管一所废弃的娱乐中心。
来到几乎被世人遗忘的破落小镇博格,可迎接她的却是一只砸向脑门的足球,汽车坏了,一间集邮局、银行、修理厂、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小屋和一个坐轮椅的脾气暴躁的女人……从此,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和一只老鼠将她的生活搅得鸡犬不宁,然而人生却在失控中获得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期待。
03 改变是和自己较量,尝试打破现在的局面刘轩说:“改变,是和自己较量。”
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待在这个环境中,任何人不会为你的将来负责。
试着打破现在的局面,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最近热播的综艺《演员请就位》,吸引了50多位影视圈二三线演员扎堆来袭,连备受争议的郭敬明也来当导师。
戏龄超过10年的明道、阿娇等,超过5年的张云龙、陈瑶等,大概总结一下这些人无非是:红过的、非当红的和想要再次爆红和转型的。演员有演员想要打破的困境的迫切渴求,导演亦是。
郭敬明以导演身份参加节目,自从《小时代》三部曲之后,《爵迹1》票房口碑双输,《爵迹2》被迫改档,他担任法人的几家公司被注销,旗下多位金牌艺人相继跳槽,郭敬明的商业号召力明显不及以前。事业遭遇滑铁卢,36岁的郭敬明慌了,他不得不做出改变。
抛开明星,再看一下普通人的踟蹰与改变。
多年前看过杂志上一篇文章,一对刚刚大学毕业的恋人,在南京开启了同居生活。男孩依托亲戚找到一份刚够温饱的工作,女孩则干着一份随时可能被替代的文秘工作。两人每天早上一同出门上班,晚上下班回到家经常随便吃点泡面或者外卖,然后两个人依偎着坐在旧货市场淘来的旧沙发上看着二手的电视机里,一遍遍地刷肥皂剧,直到都哈欠连天了才不情愿地去睡觉。然后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正当他们看得起劲的时候,电视机突然刺啦一下,黑屏了。然后两个人不知所措地面面相觑,为避免尴尬,女孩起身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男孩则打开电脑,搜索最新的招聘信息。
谁也没有提出去修电视机。从那以后,每天晚上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女孩读书写东西,男孩也开始重新钻研自己的业务。男孩买了辆电动车兼职跑业务,告别肥皂剧,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当女孩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男孩拿到了跑业务赚的第一笔提成,两人相视一笑,感觉生活有了盼头。三年后两人手握钥匙,站着新房的门口感慨,多亏了那台突然坏掉的电视机。
工作中也常常有人说,我不会开车,我不会演讲,我不会……,当有晋升机会降临的时候就抓瞎了,不会的东西成为阻碍,这才后悔没有早做准备。更有甚者,职场上过了30岁,就觉得工作中自己样样不如别人,没有那些年轻大学生的学习力,也没有一些老员工那么善于交际、左右逢源。明明自己已经在公司呆了很多年了,按部就班地拿着5000块的工资,却一直不敢提升职加薪,更不敢换工作。
张幼仪
民国奇女子张幼仪,惨遭徐志摩抛弃,成为民国第一弃妇。但是她没有沉沦在苦难里,在国外的生活,文化的浸润,让她早已经脱胎换骨,蜕变成蝶。离婚、丧子让她练就了百毒不侵的本领。后来,她接管银行,凭借天赋异禀,经过努力,所有的困难都迎刃而解。张幼仪随后又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她终于活成了她自己,再也不依附于任何人,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回到《清单人生》,布里特玛丽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她,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因车祸早逝的姐姐、冷漠的父母、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内心封闭的性格……所有因素的叠加,一起造成了她眼前的无所适从与悲伤绝望。
松浦弥太郎的一百条生活准则中,有一条是:面临选择的时候,去选更艰难的那条路。而这时候,也许我们除了勇气还需要最原始的激情。激情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予我们什么,而是它要求我们如何冒险,有时候甚至需要放下尊严,忍受别人的不解、嘲笑和否定。
所幸的是,在博格,她开始试着接受生活中的不按计划、杂乱无章与无法改变,比如,她甚至会专门买士力架来“招待”与自己同住在娱乐中心里的老鼠,再比如,她终于能够接受别人在喝水时没有使用杯垫。她开始努力学着与她最不理解的生物打交道——一群热爱足球的野孩子,并从一开始的互相讨厌,一点点变得能够互相理解与照顾,成为他们的足球教练。甚至到了最后,她愿意用生命来保护这些孩子。还收到了警察斯文的爱慕和前夫肯特的回心转意。
04 改变,必须行动起来,选对方法1、想要去改变,首先要淡化原生家庭及再生家庭的创伤
你需要从以下3点做起:
(1)觉察
首先你要察觉到“创伤”。当你总是被责备时,你要找到他们不满意的那个点,你要找到让你很容易感到受伤的那件事,然后想想对方戳痛你的点究竟是什么。比如,书中的布里特玛丽因为姐姐的意外早逝,导致父母迁怒于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处处小心翼翼,没有存在感。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以丈夫肯特为中心,对于他的出轨也假装不知道,生怕被抛弃。
(2)接纳
接纳就是敢于正视并接受“创伤”的存在,接受自己是一个受伤的人,当你接受了自己的脆弱,你才能够变坚强,当你变坚强后你才能拥有面对创伤的能力。因为只有接纳了已受伤的事实,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治疗。
(3)面对
a、当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或行为是由“创伤”引发时,有意识地制止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及时喊“停”,告诉自己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并且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我足够好,没那么容易被戳痛。
b、及时阻止情绪爆发,一定要将情绪释放出去。可以连续做几次深呼吸,让身体放松下来,这个时候情绪也会渐渐消失,或者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把情绪发泄出去。
c、当成功制止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爆发后进行自我肯定,加强自信,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我可以变得更好,我正在慢慢变好。并且通过其他方式建立自信,增加自我价值感。一个人越自信,被中伤的可能性就越小。
2、人要有一个或多个可以支撑起自己的优点
布里特玛丽的优点是打扫卫生,整理房间。
她总是将房间和工作场所打扫的一尘不染,并将她的这个优点发挥到足球训练和孩子们的相处上,影响到她周围的人。
3、心存希望,哪怕只有片刻美好,也要努力创造
瑞德在监狱度过了四十年,他苦笑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安迪却说希望是美好的,兴许是世间至善,而美妙的事物永不消失。因为他的心始终充满希望和自由。终于在19年之后凿穿围墙,砸破下水管道,穿过5个足球场长度的肮脏下水道,奔向自由之地。
布里特玛丽最后没有接受前夫肯特的重新示好和警察斯文的追求,而是奔向她自幼的梦想之地——巴黎,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结语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实践心里的梦想清单,与年纪无关,永远都不算晚。
共读《清单人生》,治愈温暖你我。正如书中阐述的主题: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改变,希望我们随时都可以。
欢迎转发文章,阅读中我们共同成长。作者简介:蓝莲花,85后中年少女,喜欢文字,珍惜身边人,做好眼前事,与君共勉。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巍巍蓝莲花,给你不一样的观点,期待你的添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来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