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指导与规划。写心得体会时,应该注重言之有物,避免空泛与肤浅的陈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话题,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以便更好地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够善于总结和归纳,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所有扶贫工作者吹响的进攻号角。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会种庄家的农民”,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最美的“农民院士”。
为民谋福,他有着强烈的担当精神。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要有担当,他说:“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贫上,在大山深处“最穷的地方”洒下一名老党员的血汗。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也是我们党能够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须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更是呼唤着共产党人的担当。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担当精神,切实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脱贫攻坚,他有着强烈的实干精神。面对贫困,朱有勇并没有丝毫犹豫,以实际行动开展科技扶贫。他立足贫区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扎根边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科研论文写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实干才能给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实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我们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实干精神,把所有对未来的希冀凝练在双手之间。
作为奋进新时代的一份子,我们都要积极学习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和担当实干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设国家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朱有勇,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出生,云南个旧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作为一名农业专家,他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始终恪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落后面貌。
近5年,朱有勇在云南普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躬耕山野科技扶贫,让上千农民学会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种植技能,带动了一批深度贫困中的拉祜族群众脱贫致富。,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年富力强的“60后”院士朱有勇选择到距昆明近600公里的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科技扶贫,他和团队利用科技创新的“利器”,确定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脱贫致富模式:构建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新技术,院士、专家和公司抱团帮助农户解决技术、物资及销售方面的问题,农户专心学技术搞种植,为每户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坚持“不准施用一粒化肥,不准使用一滴农药”的品质控制标准种植林下有机三七,探索出一条依托科技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促进农户大幅增收……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
“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朱有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学习,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二
第一段:介绍精神扶贫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精神扶贫是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近年来,随着精神扶贫在国家扶贫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精神扶贫项目在贫困地区展开,效果亦受到认可。
第二段:提出精神扶贫需要解决的问题(200字)。
在实践中,精神扶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贫困地区的文化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其次,贫困人口普遍教育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此外,贫困地区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场所,使得人们接触和参与文化的机会更少。
第三段:介绍精神扶贫的成功经验(250字)。
然而,精神扶贫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首先,政府积极推动建立文化礼堂、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所,为贫困地区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次,针对贫困人口低教育水平的问题,开展了职业培训、文化教育等活动,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一些特殊困难地区,政府还采取了扶贫援助、体验式教育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思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四段:分析精神扶贫的不足之处(250字)。
然而,精神扶贫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地理条件和政策限制,一些贫困地区仍然无法充分融入全国的文化体系。其次,由于贫困地区经济条件限制,一些项目开展和实施的力度有限。最后,缺乏系统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使得一些精神扶贫项目的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
精神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但也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精神扶贫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确保扶贫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精神扶贫也需要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物质困难,以保证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精神文化建设中来。
展望未来,我相信随着精神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地区的精神状况将会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从而使贫困地区实现更好的发展。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三
当前,我国全面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贫困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关键的是贫困人口内心的精神贫乏。因此,精神扶贫攻坚成为当前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向。通过对精神扶贫工作的参与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精神扶贫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第二段:意义。
精神扶贫攻坚是针对贫困人口心理状态不良的情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手段,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塑造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摆脱贫困的困扰,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第三段:方法。
精神扶贫的方法多样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环节。通过普及正能量的思想和教育,引导他们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恐惧,并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最后,文化艺术活动也是精神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举办一些文化节、艺术表演和群众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第四段:效果。
通过精神扶贫攻坚,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的思想变得积极乐观,精神状态逐渐稳定。他们不再沉溺于贫困的困顿和自卑中,而是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们积极找寻机会,增加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他们开始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第五段:展望。
然而,精神扶贫攻坚的道路依然艰辛。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精神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其中,人员力量不足、资金不足、思想观念不够重视等问题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精神扶贫攻坚的投入和支持,加强精神扶贫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开展更为丰富多样的精神扶贫活动,确保每一位贫困人口都能获得精神上的关怀和激励。
总结:
精神扶贫攻坚是全面扶贫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注重解决贫困人口的物质困扰,更重视激发内在的动力和塑造良好的心态。通过精神扶贫工作,贫困人口的自信和勇气得到了提升,他们稳步走出困境,获得新的生活起点。不过,精神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我们的持续努力和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和脱贫致富目标。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四
朱有勇同志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选择在科研院所工作,但是他却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用科技为脱贫攻坚“助力”,帮助更多的困难群众迅速的走出贫困。他坚守共产党人的奋斗底色,手把手地教当地村民种地,不怕苦和累,全身心的投入到脱贫事业上,他长期驻扎在脱贫一线,只要是群众需要的技术和指导,他都是一一作答,通过几年的努力,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让当地的群众顺利实现了脱贫,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更是脱贫战场上的“冲锋者”,面对困难,他百折不挠、屡次在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就是想找到贫困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植物,几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都是同群众一起,勤于耕种。他是群众心目中的“农民院士”,更是他们心中最值得信赖的人。朱有勇同志用科技改变了贫瘠的山村,甘于奉献、忠诚为民,用实际行动点亮初心,践行使命,为脱贫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开方,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楷模”。
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服务人民,这是他的真实写照。朱有勇同志致力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他深知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找准病症,就能实现有效的增收。他用科技改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他被群众亲切的誉为“教书匠”,群众对朱有勇同志心怀感激,他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榜样,我们要坚定的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成为移民有担当、有胆识、有作为的共产党员,为脱贫事业注入活力源泉。
朱有勇同志虽然已经65岁了,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却放心不下在水深火热中的困难群众,他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种植技术,也把自己获得的科学奖学金捐献,只为让困难群众或者更多的技术,他用科技为脱贫“助力”,他的大爱必将激励更多的脱贫攻坚干部在一线埋头苦干,让脱贫成效经得起考验。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五
精神扶贫攻坚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作为一种新型扶贫手段,它不仅着力于物质层面的贫困解决,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变贫困思维、激发内生动力,实现精神上的扶贫。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精神扶贫攻坚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我得出了一些关于精神扶贫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贫困人口的内心需求。
在深入调研中,我发现贫困人口的内心需求往往被忽视,他们渴望被尊重、被关心、被支持,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温暖和鼓励。因此,我们在精神扶贫攻坚中要注重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用真实的关怀和理解去传递正能量,让他们既感受到群众温暖的关怀,又感受到主流社会对他们的认同。
第三段:发挥教育的力量。
教育被公认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在精神扶贫攻坚中,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贫困人口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科学扶贫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改变心态,改变生活。
第四段:创建交流平台。
贫困人口往往因为缺乏正常的交流渠道而陷入孤独和内心的贫困。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创建交流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改变贫困思维的心得。通过交流,他们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群体。同时,可以借助交流平台引入外界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第五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精神扶贫攻坚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首先,公众应增强对精神扶贫的重要性的认识,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心需求,为他们提供尊重和关怀。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精神扶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项目,提供更系统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后,媒体应以积极的方式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传播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正能量。
结尾段:总结。
通过对精神扶贫攻坚的调查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精神扶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只有真正关注贫困人口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才能够真正帮助他们改变贫困思维,实现精神上的脱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精神扶贫攻坚,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为减少贫困现象,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六
云南省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座谈会7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广泛开展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活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朱有勇同志是初心使命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报国之心和为民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据了解,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七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学农爱农为农,四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致力于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带领澜沧直过民族“拉祜族”农民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蒿枝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边境“直过民族”小村寨,那里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60岁的朱有勇到这儿长期驻村,他和团队在当地推广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种、如何卖;带领团队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自然规律,模仿三七生长的环境创立仿生技术,最终克服了连作障碍;开设马铃薯种植、林下三七种植、畜禽养殖、中草药材种植等培训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5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
朱有勇说,“我不过是一名农民院士,农民在前,院士在后”。我们要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把工作干在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用切实的行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早日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扶贫攻坚精神心得体会1000篇八
“让农民过好一点”是朱有勇的初心,而“农民院士”是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给朱有勇最亲切、最贴切的“昵称”。朱有勇22岁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从此便与“三农”结下情缘;朱有勇2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便烙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留学澳大利亚,任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中心主任、博导,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国际农业磋商组织优秀成果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主持完成863、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发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余亩……太多学术和科研贡献,太多头衔与荣誉光环,但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脱贫攻坚最前线作为他的新战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0岁之前的朱有勇已经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60岁之后的他主动请缨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为了交流,他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扶志”,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授渔”,他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田地里示范种植;为了“扶智”,他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蒿枝坝组寨子是他的“工作站”,迷彩服是他的“作战服”。五斤重的“神奇土豆”,药企抢买的“有机三七”,“冬闲田”变“致富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播撒到祖国的边疆,让科技扶贫的花朵在千家万户里绽放,“农民过得好一点”的初心硕果累累。
“会种庄稼的农民”是朱有勇对自己的定位,“农民院士”是群众对朱有勇的褒奖。“时代楷模”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锋兵,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心系“三农”的“农民院士”。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啃最后硬骨头的决战阶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朱有勇这样的榜样,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坚定的理想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爱民情怀,把汗水和血水挥洒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场上,把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舞台上,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