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一
;【摘 要】在音舞教学中,可通过减低舞蹈动作的频率,删减复杂动作来降低舞蹈的难度,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只有这样,老师才有可能带领综合能力较低的小学生去探索音舞、欣赏音舞,感受音舞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舞结合
小学是学生系统接触音乐和舞蹈的初始阶段,小学音舞教学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也深刻影响着学生审美思维、艺术修养的发展趋势。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识水平较低、知识储备有限,身心素质不高,在音舞学习过程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怎么降低困难的难度,减少学生学习的阻力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笔者认为,音舞教学的趣味化、儿童化、游戏化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具体策略有:舞蹈编创进行趣味化处理、民族舞蹈进行儿童化处理、国标舞进行游戏化处理。
一、小学音乐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一)舞蹈编创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舞蹈编创的趣味化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趣味为驱动力的教学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舞结合教学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快散失,而舞蹈是音舞结合教学的重点,所以舞蹈在编创的过程中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舞蹈编创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舞蹈动作尽可能地简单有趣,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即兴编创,让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舞结合教学中,在增加教学材料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舞蹈强调眼神与手势的配合,而生活中的“摘果子”是眼神和手势的完美组合,一个果子从发现到采摘下来经历眼神的尋找、对比,然后伸手拨开枝叶,最后单手或双手摘下。我们可据此对学生进行眼神与手势的配合训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舞蹈的魅力,避免单纯舞蹈动作教学的枯燥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舞蹈动作,对动作和眼神的掌握更加准确。总之,舞蹈的编创要具有趣味性,并在创设的生活场景进行音舞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在舞蹈上的天赋,实现教学目的。
(二)民族舞蹈儿童化
尽管汉民族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我国其他民族却有着优秀的音乐和舞蹈,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朝鲜族歌曲《桔梗谣》、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彝族乐曲《快乐的啰嗦》、土家族歌曲《乃哟乃》等,每一首歌曲对应一套民族舞蹈,虽然小学生很难分辨出每一套舞蹈或每一首歌曲的特点,但如果能对歌曲或舞蹈进行儿童话处理,相信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我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舞蹈的特点。此外,各民族的舞蹈也是其历史、文化的沉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借鉴价值,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成为舞蹈编创的素材。民族舞蹈的儿童化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截取其中相对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一段作为教学素材;二是对复杂的舞蹈动作进行简化处理,也可在不破坏整体协调性的基础上以重新编创的简单动作代替原有的复杂动作;三是对舞蹈进行分段教学,直至学生学会整套民族舞蹈动作。总之,要对民族舞蹈、民族音乐进行儿童话处理,使其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性,既要确保学生能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要注重不能让学生被过于复杂舞蹈动动作打击信心。
(三)国标舞蹈游戏化
在社会生活中,国标舞最为常见和普遍,是小学音乐音舞结合教学的重点。学习国标舞能提升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仪容仪态的认识。不过,对于小学生而言,国标舞动作更适合成人,必须经过改良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受。在音舞教学中,通常会对国标舞进行游戏化处理,使其能适合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学习的游戏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创造更多的学生合作机会。比如踢踏舞,其典型动作是踏步、踏点步、抬跳步等,集热情、优雅、精致于一身,我们可根据踢踏舞的特点,把其典型动作编排成一个学生都喜欢的游戏性集体舞,让学生在寓乐于学中掌握住踢踏舞的动作要领,把握住踢踏舞的精髓。比如集体舞《找朋友》、《校园多美好》,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舞步和歌词,实现音乐舞蹈的有机融合。
此外,老师也可以进行分组教学:首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确保各小组的实力均等。然后设定一个游戏规则,每小组学习一段国标舞,通过全体投票得分最多小组为优胜者。最后,老师对各小组的优劣进行点评,多鼓励少批评,注重对其不规范动作进行调整。在一些大型的音乐会中,也可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大的舞台,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认识到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二、结语
音乐是听觉类艺术,舞蹈是视觉类艺术,两者结合在一起往往能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音舞结合教学能更好地处理声与形具的关系,把音舞教学回归到学生本身和音舞本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释放音舞的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二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等都是彼此交互相通的,这称之为通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通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只有让学生的诸种感官相互协调,才能让学生與“乐”相伴,携“乐”同行。
一、深入解读音乐作品
音乐常常被称为“流动的画面”,美术也常常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运用视听通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音乐作品。比如,教学管弦乐“蓝色多瑙河”时,笔者就创设了“多瑙河岸的春天”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分段欣赏。由于圆舞曲比较有画面感,因此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文学式”的方法解读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所听到的圆舞曲的视觉场景,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人们在翩翩起舞的场景;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蓝色的多瑙河,扬起快乐的波涛;有的学生说仿佛嗅到了春天万物蓬勃的气息,等等。视听通感,既助推学生深入体会了音乐中所蕴含的情绪、气氛和意境,也让学生对作品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音乐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视听通感不仅能唤起学生经验中的“形”,也能唤醒学生经验中的“色”。一般而言,高音有一种亮色调的感觉,低音则有一种暗色调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画配音”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深入把握音乐作品
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说:“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理智的最强有力的表现之一。如果没有其他感觉的帮助,人类则很难完成这种发生于音乐中的最高水平的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感官感觉联通起来,让学生的感觉发生转移,通过感觉转移,融入学生的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从而让学生深入把握音乐作品。
通感是架构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作品因饱含作者的情绪、想象、联想等更具魅力。比如,在教学“花之圆舞曲”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形象和情境。音乐一开始,圆号和竖琴仿佛把人带到一个温暖、甜蜜、梦幻的糖果城堡,而周围都是用各种糖果和巧克力做成的房子、树木、花园等。接着,在圆号和单簧管呼应的主题音乐中,想象用舌头舔一舔、尝一尝各种颜色的糖果、巧克力的味道。在教学中,笔者还创设了一个舞蹈情境,让学生用听、动、唱、舞等多种方式,体会乐曲中蕴含的美,感受乐曲本身特有的节奏与旋律,从而获得愉悦感。在音乐表现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百花仙子轻盈优美的舞姿,有的沉醉于圆舞曲的节奏与律动;有的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在心乐交融中,与云月融为一体。
三、深入表现音乐作品
通感不囿于听觉与视觉,还能与味觉、触觉、嗅觉相通。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称之为“感官共鸣”。借助通感,学生能将声音的艺术转变为时间的艺术与空间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体验为先”的原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通感活动。
比如,在教学“打字机之歌”时,如果引导学生借助图谱、身体动作等来表现音乐,就能真正触摸到音乐的灵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演一演”,和着打字机的音乐做打字的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从而感受、体验曲中人是忙碌还是悠闲?是快乐还是痛苦?二是让学生游戏“玩绳子”,通过各种玩法看到乐段快速推进时形成的缠绕感。以此调动学生的手、眼、耳、脑、嘴等多个器官,让学生通过身体去接触各种音乐要素,帮助他们感受和体验音乐。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音乐的特质,实施通感教学,既能有效地减少机械、枯燥、烦琐的讲解,也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效能。(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三
;摘 要:地理教材图、文各半,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注重地图的应用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会读图,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应用;教学策略
地理教材图文结合,图文各半是其主要特色。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各种地理事物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且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在这里简单谈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作为一种直观教具,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利用地图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活跃。利用地图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课时利用几幅地图进行分对比,让学生综合分析得出规律,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地图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自转和公转的场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应用地图了解地理事物的位置
地图可定性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例如:我们讲授一个国家或地区时,一般都要运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用以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进而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让学生掌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应用地图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长度和流向;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然后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最后,将整节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使几页书的知识可在一张地图上显示出来。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的概括与浓缩,达到图文整合。
四、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与联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讲授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揭示这一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西北地区植被景观图,从图中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学生会发问,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让学生查“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向西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五、在各个教学环节灵活应用地图
1、运用不同种类的地图展开教学。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地图进行教学而不应一成不变的运用一种地图。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种地图如地球仪、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等,同时我还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玩google earth。
2、运用多幅地图对照教学。例如在讲世界的人种和世界语言分布地区时,可引导学生用世界人种分布图和世界语言分布图都与世界政治地图作对比,从而得出其分布地区。
3、课本插图与地图紧密结合。例如讲《世界的气候》先让学生看教材中三幅不同气候类型控制下景观图,告诉他们所属气候的名称,然后挂出世界气候类型图,让学生找出其分布位置。再如讲《地势和地形》时,我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学生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之间的区别。
4、运用地图巩固知识。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介绍完中国的山脉、盆地、高原、丘陵、平原后,我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幅中国轮廓图,与学生一起在适当的位置填好主要山脉,然后把山脉连线形成一个个网格,在每个网格中填上相应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丘陵。通过填图,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应用地图的方式直接相关。正确用图,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课时脑、手、眼、口等齐头并进,这样学习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更牢固。一句话,教学中应用好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四
计算机音乐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理论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进入了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
为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建立良好的立体音响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音乐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的掌握和声知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学习和声,以及加深对和声这门课程的了解,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和拓宽和声课的教学范围提高学习的兴趣。计算机音乐技术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使我们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广泛的流行。
可见,计算机音乐的重要性,它有利于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提高我们学习成果和老师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工具。
软件的应用时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缺少的,它是计算机音乐系统中的整个核心支柱。
复调课是我们每一位学习音乐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音乐基础课。通过学习复调这门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复调音乐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于复调音乐敏锐的听觉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复调的独有的特征使得学生很难能够准确的分析出调性,因此不能够及时的纠正错误,由于学生也没有足够好的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并缺乏对优劣的比较力。但是音乐又时间性的一种良好表现,如果记忆力、感受力不好、学生便不能熟悉的记住调性。而且也发现不了自己哪里出错,在老师唱完曲调后不能及时记住,而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唱曲调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就更难了。长此以往,教和学就不能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会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其他同学的差距会逐渐扩大。
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五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的课本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同时也给许多音乐教师带来了一个难题:这么大的教学容量,我们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去引导,去教学生呢?或许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观点可能会带来一点启发,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笔者就这一观点谈一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节奏——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一)节奏是声音组织的艺术
俗语讲: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都必然有动作和声响给以相应的配合,这就是节奏。当我们在读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时,除了有抑扬顿挫的音调外,还会将某些字节读得长或短些,而“这些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这便是节奏”。
节奏可以独立地存在,它也能赋予旋律以鲜明的表情意义。如进行曲、舞曲、劳动号子等都具有自身特有的节奏组织,而这些节奏组织就是声音组织的艺术。
例如劳动号子,它产生于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当人们在参加体力劳动时,会不约而同地发出相同的有节奏的声音以协调劳动动作。音乐家把这些声音依据其节奏有组织地组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化把它变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而这些歌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它是劳动声音组织的艺术。
再如舞曲,它是专为舞蹈而创作的乐曲,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击打石块和木棍, 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比如非洲舞蹈中的击鼓,西班牙踢踏舞的踏地,俄罗斯民间舞蹈中的拍靴子等等,都是以节奏的形式出现的。双手拍打、脚踏、呼喊、击打石块和木棍的节奏声音组织被不断的艺术化,形成了舞曲,它就是舞蹈节奏声音组织的艺术。试想,如果“抽掉”这些乐曲所特有的节奏,它们的表情特征还会存在吗?所以说“节奏是表达人的情感力度的基础”,没有节奏,舞蹈难以进行。反之,同样一首曲子如果改变它的节奏,那就会变得“面目全非”,欢快的可能会变成忧伤的,庄严的可能会变成诙谐的,劳动号子会不像劳动号子,舞曲会不像舞曲。
节奏作为声音组织的艺术,在音乐的表现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依靠这一生命力的源泉,从“源头”展开教学,通过这一声音组织的艺术,引领学生逐步走向音乐的殿堂,溶入音乐的海洋,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节奏是生活美化的艺术
我们的行走、跑步、读书、写字等都是有节奏的,只是这一切都已成为我们的自然,若把它们提升出来,这便是音乐,源于生活的音乐。比如《摇篮曲》,在妈妈哄宝宝睡觉的过程中,音乐家提炼了它的节奏,配上音高,形成了动听的乐曲。再如《跳绳》、《洗手绢》、《在钟表店里》等儿童歌(乐)曲不都是采用生活中的节奏,作曲而成的吗?那都是我们生活节奏的艺术化,是我们生活美化的艺术。由此可见,音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也需要音乐,没有了音乐,世界将不再多彩。
因此,在我们引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时,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身边事出发,拉近音乐节奏与他们的生活,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把生活美化的艺术还原到生活,使他们具有把握生活的节奏能力,进而激发起音乐学习的热情,培养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节奏——音乐教学的入口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那么我们学习音乐首先要掌握的也就是它的节奏了。既然节奏如此的重要,小学音乐教学就应该从节奏入手,从生活中提炼节奏,从音乐中感受生活。
(一)联系语言,抓住歌词节奏
对于一年级新生,我们的第一堂音乐课,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用音乐节奏读自己的名字,配以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来演唱,形象生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地认识了,一举两得。而在歌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先读歌词,因为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从四分音符节奏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节奏……正确地指导学生读歌词,不仅可解决歌曲中个别特殊、难点的节奏,使学唱歌词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还可通过节奏的读拍让学生去对比、领悟、理解作者作曲的意图。如二年级三册音乐课中的三拍子歌曲《小麻雀》这首歌曲,歌曲中“喳喳叫” “蹦蹦跳” “问声好”,它们的节奏都是“×× × o”,为什么不用“× × ×”呢?通过对比朗读,学生体会到了,“×× × o”能生动地表现小麻雀的灵巧、轻快、顽皮的特点,歌曲充满童趣,为学生所喜爱。而“× × ×”则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形象。
(二)联系实际,抓住生活节奏
音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艺术化。那么在让学生体验音乐时,我们就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厌其烦地做好铺垫,使学生正确感受。例如在教学《时间的歌》这一单元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所听到的钟表的节奏是如何的。然后教学中紧抓“嘀嗒 嘀嗒”和“当 当 | 当 —|”的节奏。通过“钟表”律动游戏(按老师的动作,进行律动。老师拍手两下,学生则快速地绕圈行走,嘴里念“嘀嗒 嘀嗒”,老师拍手一下,学生则减速行走,嘴里念“当 当 | 当 —|”的节奏),先让学生感受了这些生活节奏,而后让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让学生在欣赏时找找,音乐中还有那些钟表走动时的声音。最后,我的歌曲《这是什么》的教学显得较为简单,学生对歌曲节奏把握的都较好。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要让学生掌握二拍,那么我们的节奏训练就从进行曲开始,从学生的走路开始。要让学生感受三拍子,那么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划船时的动作。生活中利于音乐教学的节奏有很多,只要我们留心去收集、体验,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便会更加丰富多彩,使“乐”真正地成为“乐”,使“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怪现象消失无踪。
让我们从节奏入手,结合其他音乐要素的教学,让孩子们更好的感知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吧!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六
;摘 要: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门类之一,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是东方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视觉语言符号,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写照和表述形式。在当代平面设计的视野下,篆刻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更传递出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贯思维,其线条、色彩、章法、空间、字法、图像印、肌理美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与设计美学特征,对字体设计的创作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字体设计
一、篆刻艺术的内涵及特点
篆刻艺术之所以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符号,是因为在于篆刻和书法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是把书法中的篆书字体和镌刻结合起来,通过雕、刻等手法来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所以作为符号的记载采用的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字符号—汉字,同时在印章布局构图时也是结合了古代文章从右至左阅读习惯。直至今日,篆刻这一门艺术和我们中国的书法、诗歌、绘画共同成为史上经典的艺术奇葩。
篆刻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同样也包含了人们在劳动生活过程中总结归纳的各种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外在形式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外在形式的辩证统一。篆刻的形式美同样也是篆刻包含的内容和结构、组织所共同体现的,包括内形式、外形式和附加形式。因为书法以独特的线条艺术有其形式美规律,并且在方寸之地的印章上去组织这种独到的线条艺术,中间不得不把握各种文字与线条的形态。还包括构图的经营布局等等,所以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也包含了像整齐与节奏、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等多种经验性的形式美法则。
二、篆刻艺术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发展,在被当今设计艺术界重新发掘和诊释后,篆刻艺术将从文化和艺术层面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令字体设计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篆刻艺术在方寸间对印面各要素的反复经营,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下的字体设计领域中反复推敲的表现技法和审美观念有诸多相通之处,用现代的眼光看,篆刻艺术具有设计情愫。篆刻之美是以字法、章法、图像印、空间、肌理等要素在印章方寸间取得和谐统一来体现的,其实现技巧、思维方式与字体设计的设计技巧及表现方式、手法有诸多共通之处,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一)篆刻艺术的字法美
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美感是众所周知的,汉字在形体结构演变中先后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文字体系、逐渐由繁难向简易转变,但篆书作为印章文字的习惯却一直延续至今,其特殊结构与丰富形态更在篆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篆书以“象形”为中心发展而成、后来虽向“意象”演变,但探其本源总有影迹可循,故篆书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篆刻的字法之美表现在印文的线条美和结构美上:线条之美能引发观赏者心理上的无限感想,而结构美、文字的象形感更带有强烈的艺术性,使人产生各种联想,这种受众基于视觉形态而产生的联想正是视觉传达设计所要追求的效果,故篆字能被现代设计所吸收运用。
(二)篆刻艺术的章法美
篆刻章法即印面构图,是字行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之法、是入印文字的组合;其基本要求是根基于汉印章法的平实、大方、端正,进一步则要求自然生动、别有情趣,方可供欣赏玩味,古代印章的布局技巧及规律为后世篆刻艺术提供了形式法则。制作时每方印的字数及笔画繁简各有不同、篆字风格也有所变化,但最终都以一定的构思和塑造手段完成字形结构的变化改造和对位置分布的穿插挪让、在整个特定的印面范围内达到完整和谐的效果。这种在统一原则下包含着丰富变化的特点正是篆刻艺术的创造性因素,为篆刻艺术鉴赏提供了法则依据,与当今视觉传达设计表现技法更有相通之处。日本字体设计师味冈伸太郎设计的作品,它们大小错落、疏密虚实、屈伸挪让、俯仰向背、对称呼应、变形夸张等效果,也能在各自的表现空间中达到和谐与美观,从以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字体设计构成方法中的形式美法则与篆刻章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巧妙的章法正是篆刻艺术的设计情愫。
(三)篆刻艺术的图像印
图像印,亦称象形印、画印等。即在印面上铸刻人物、动植物或车马、建筑物等图像或花纹,注重形神一体,表达一定的寓意。它是篆刻艺术中最美的一部分,图像印在运用中国各种传统字体时常常根据中国文字具有的特点,将各种象形图形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并在字体的创造中,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组合,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视觉样式。而在字体设计中将文字与图形经过联想结合起来也是惯用的方法,如何去寻找文字与图形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文字图形的设计方法来提高文字创意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挖掘的。
汉字源于图形文字,但大部分汉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修改、简化之后己经失去原有的形态,象形文字的特征荡然无存。借鉴图像印中文字与图形完美结合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的图形联想来拓展字体设计的思维想象,加深对汉字的认识。日本字体设计广村正彰设计的作品,利用文字与图形间的联想,依照各种图形各自的造型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字图形,使人看到不同的动物的同时,又能在图形各自的造型中分辨出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利用这一方法我们可以设计出很多有创意的汉字图形来。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说:“文字与图像,是悠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的同类”。
图像印通过方寸之地以小胜大、以少胜多、删繁就简,如果没有意趣,“象”则缺少生命之活力,如果有意趣而无“形”,意趣则会因缺乏依附之躯体而消失。字体设计中我们考虑得多是图形的“形”,或是文字如何与图形更完美得相配为一体,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这其中的“意”,将会大大增强其设计的创意性。
三、对于中国字体设计的思考
如今设计师在字体设计上的表现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他们尝试文字的各种形式的设计,比如文字标识,功能性的字体设计,带饰线的字体设计,绘画性的字体设计,动感的字体设计,视觉象形的字体设计,节奏感的字体设计等。但这些花样繁多的文字设计,都具备艺术的审美性,设计师在强调形式的同时,对画面的空间感、肌理感、和谐感等都进行着整体的把握。
立足于篆刻艺术美学特征和形式美构成,我们发现许多现代设计师从篆刻艺术中吸取其艺术特点进行字体设计,并展现出全新的设计理念, 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总的来说,随着研究讨论的日趋重视与不断深入,对篆刻艺术形式美法则和设计美学特征的应用必为字体设计界带来浓郁的“中国风”,并进而创造适合中国设计面向世界、走向成熟的“中国方式”,使之在世界字体设计之林彰显出独特的中国风采。
参考文献:
[2]左安民.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5.1.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七
曾经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
由此可见,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带领学生逐渐走入音乐王国。
当前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逐渐被老师们发现和重视,有利于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对于思维方式正处于自由和开放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打击乐器,老师应该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创作、爱表演和好动的个性特征来引导学生。
同时,还应该有效结合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坚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和尝试,让其能够真正体会到打击乐器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进而对音乐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有效提高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模拟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对新歌曲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打击乐器引导学生自主编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选择合适打击乐器,更好的为歌曲伴奏。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应该在所掌握的打击乐器的操作技能基础上,使用打击乐器自主编制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节奏。
其中,学生们可以将这些创作出来的音乐节奏应用到歌曲伴奏中,或者应用到相关的音乐表演中。
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向学生们全面讲解打击乐器的所有种类和适用范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多种打击乐器,让学生通过自主试音来了解每一种打击乐器的声响、材质和音色等;其次,应该让学生们了解更多音乐的风格、伴奏节拍、伴奏形式等各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之后,自主利用打击乐器编制喜爱的音乐节奏。
其中对于学生编制的音乐节奏,老师应尽量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机会,创造更加宽阔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利用打击乐器创造的音乐节奏展示给班级其他学生,奖励和鼓励作品优秀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再次编创信心,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学生生活周围有很多场景都是创作音乐的良好素材,所以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音乐,并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表演。
同时,还可以探究周围的音响效果,引导学生紧密联想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音乐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打击乐器创造特定的场面,如:跑步比赛、上下课的情景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乐器,设计节奏,并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利用打击乐器表达某种情绪,如:恐惧,学生则可以选用架子鼓,充分运用不规则的节奏,真正提升演奏的效果。
笔者在曾经的教学中做过一个练习:先向学生讲一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打击乐器将其韵味表现出来。
小故事的内容:在一天小朋友打乒乓的过程中,突然传来一阵枪声,紧跟着马蹄声逐渐由远及近,这时小朋友到处躲藏,随着马蹄声渐行渐远。
结果:学生们在大堆的乐器中选出木鱼、铃鼓等,几个人一起表演,其表演结果甚佳。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即兴表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在当前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打击乐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投身于音乐学习中。
但是,老师并不一定只使用正规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充当打击乐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老师再将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量的水,让学生猜想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这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密切关注周围生活中哪些资源还可以用作打击乐器,让学生们充分利用生活中可充当打击乐器的资源,制作自己喜爱的打击乐器和伴奏曲目。
这样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带领学生逐渐走入音乐王国。
在当前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打击乐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投身于音乐学习中。
尤其是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打击乐器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逐渐被老师们发现和重视,有利于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八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用学家leech提出的。leech 提出这一原则是为拯救语用学中经常提到的合作原则而提出来的。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有的时候要违反会话准则,而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礼貌原则填补了这块空白,对其进行了解释。leech 借用了经济学里的成本—效益分析讨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损益问题,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及它们的次准则。
a. open the door.
我们当然会选第二种,因为第二句使得听话人有更多的行为选择自由,对他人的受损程度较小,所以更加得体,更加礼貌。
(2)宽宏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受损。比如在这样一种情景下:乙要去机场接人,想借甲的车,乙说 you can lend me your car.,甲说i can lend you my car.这两句话, 明显甲要比乙礼貌的多,甲遵循了宽宏准则,让自己受益少,吃亏多,但让人觉得舒服。如果在场有第三者,那他一定乐于与甲交往,他会觉得乙有些自以为是的感觉而不愿和乙交往。
(3)赞誉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少贬低他人,多赞誉他人。这条准则常常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课堂中,老师经常会说you did a very good job.这种赞扬的话,而不用you are rong.这样的`话。赞扬的话显得更加礼貌,遵守了赞誉准则,而最后那两句话显得就不太礼貌了。
a句遵循了谦虚原则,显得比较有礼貌,b句显得很不礼貌。
b: i think so,too.
b遵循了一致准则,比较礼貌,使得对话能融洽地进行,c显得很不礼貌。
(6)同情准则。次准则是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和,尽量增加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情。a的爷爷去世了,b说:i’m sorry to hear that., c说:it’s none of my business., d说:i’m happy to hear that. 这三句话,只有b的话显得礼貌,c和d都很不礼貌,d比c显得更加冷酷无情,幸灾乐祸,听了d的话,说不好a就会和d起冲突,而罪魁祸首就是d说话没有考虑到a的感受,没有应用同情原则。
在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以上这些准则,这样我们说出来的话就会显得很有礼貌,而不会让他人觉得不舒服,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浅谈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价值篇九
基于此,探索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提升教师即兴伴奏能力,是优化小学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即兴伴奏的应用,要求在对乐曲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其节奏形态进行综合全面分析,以便在即兴伴奏的和声配置方面实施优化设计与布局,从而使音型与和弦的应用上层次分明,有静有动,使即兴伴奏的作用充分发挥,在提升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在不断学习乐理与弹奏技能等的基础上,选用适合的乐曲伴奏音型,并对乐曲进行合理的编排设计,使即兴伴奏能够更有效的应用,以促进音乐教学。
(一)强化基本乐理学习,提升视奏能力
要确保即兴伴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和声知识以及基本和乐理的学习,以便在即兴伴奏的应用中,能够更加熟练自如地运用相应的和弦连接规则,并能够通过和弦原位与转位形式等辨别其音响效果。同时,为提升即兴伴奏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音乐教师还应全面加强自身视奏能力的锻炼,尤其要注重视唱能力的锻炼,在熟悉乐曲风格、节奏形式等信息的基础上,可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加强对乐曲调性与调式的理解,以更好地促进即兴伴奏的应用。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多以简谱教学的形式呈现,这为教学实践中即兴伴奏的配弹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在提升自身弹奏能力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利于即兴伴奏应用的信息,并使学生熟悉与理解首调唱名法,从而使其能够掌握各调性的基本音阶,以便于弹奏。
(二)合理选择乐曲伴奏音型,优化歌曲编排设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提升即兴伴奏的应用效果,首先应在明确乐曲风格与体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伴奏音型,以便增强乐曲的歌唱感,增强其情感色彩,发挥即兴伴奏作用,对乐曲进行更好地补充。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歌声与微笑》的教学为例,在为这首歌曲进行伴奏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这首歌的`音乐风格,在此基础上,选用节奏型或流畅起伏音型进行伴奏,以获得更好的伴奏效果。在这首歌曲的伴奏中,在伴奏方式的选用中,则可根据乐曲的风格选择和弦以及无旋律的方式进行伴奏,在伴奏过程中,为强化乐曲中体现的少年形象,可通过加重低音bass效果的方式进行弹奏,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同时,在即兴伴奏应用中,还应对乐曲进行整体设计与构思,对乐曲的色彩层次,调式选择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在伴奏中给学生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提升伴奏应用效果。
(三)掌握各类伴奏手法,勇于参与实践
为全面提升即兴伴奏的应用效果,掌握不同的弹奏手法是其必备条件。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歌曲伴奏及其伴奏音型等进行学习,在丰富配弹经验的同时,熟练掌握不同的伴奏手法,如半分解和弦、分解和弦以及柱式和弦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保卫黄河》时,在即兴伴奏的应用中,则充分应用了柱式和弦在表现庄严宏伟等音乐风格的特点,在伴奏中,应充分注重节奏的紧凑表达。此外,要应用好即兴伴奏,还应勇于参与实践,在音乐活动中加强配弹技能的训练,以不断提升伴奏技能。
总之,即兴伴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比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情感投入的同时,对于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应注重加强乐理与基本弹奏技能的培养,并根据乐曲风格选用合适的伴奏音型,优化乐曲设计与编排,以更高地促进即兴伴奏地应用,提升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