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变迁的语段篇一
茶馆,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茶馆这个名称,直到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着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盲目投资造成恶性竞争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对茶楼降价和问题,过去经营酒店现在转行开茶馆的张老板认为,现在茶楼很多,当然只有降价和靠返利来拉顾客。对茶楼打牌的现状,他当初就是针对这种趋势而关酒馆开茶楼的。说到茶馆文化,他却显得不屑一顾。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报率低导致茶馆"茶味"渐失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茶客一般晚上七八点钟到场,一道茶喝上三四个小时,一张桌子一天的营业额也不过如此。为了维持经营,一些茶馆只好创造彻底宽松的环境,并增添一些娱乐设施,以吸引更多的人气,这使得茶馆的"茶味"渐失,文化内涵也越来越淡。 助兴项目的没落造成"断层" 早在几年前,茶楼就成了"牌楼"的代名词,到茶楼就是为了玩牌,否则不会去茶楼。茶楼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江西研究茶文化的专家告诉记者,茶楼在发展中,一些助兴项目(如说书等)的没落,而一时又没有新的大众化助兴项目出现,从而有了一个"断层",在此形势下,大众化的扑克麻将就替代了这个"断层".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上升,这个替代品由于它的俗陋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去茶楼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在消费群体的上升需求面前,传统大众化茶楼却固执地演绎着自己俗陋的项目,曾经爱它的人们只有越走越远。
历史变迁的语段篇二
茶馆,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茶馆这个名称,直到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下面就关于做一详细介绍。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着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盲目投资造成恶性竞争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对茶楼降价和问题,过去经营酒店现在转行开茶馆的张老板认为,现在茶楼很多,当然只有降价和靠返利来拉顾客。对茶楼打牌的现状,他当初就是针对这种趋势而关酒馆开茶楼的。说到茶馆文化,他却显得不屑一顾。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报率低导致茶馆"茶味"渐失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茶客一般晚上七八点钟到场,一道茶喝上三四个小时,一张桌子一天的营业额也不过如此。为了维持经营,一些茶馆只好创造彻底宽松的环境,并增添一些娱乐设施,以吸引更多的人气,这使得茶馆的"茶味"渐失,文化内涵也越来越淡。 助兴项目的没落造成"断层" 早在几年前,茶楼就成了"牌楼"的代名词,到茶楼就是为了玩牌,否则不会去茶楼。茶楼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江西研究茶文化的专家告诉记者,茶楼在发展中,一些助兴项目(如说书等)的没落,而一时又没有新的大众化助兴项目出现,从而有了一个"断层",在此形势下,大众化的扑克麻将就替代了这个"断层".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上升,这个替代品由于它的俗陋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去茶楼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在消费群体的上升需求面前,传统大众化茶楼却固执地演绎着自己俗陋的项目,曾经爱它的人们只有越走越远。
历史变迁的语段篇三
;马其顿的历史变迁
民族和地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一片土地上的居民发生了更替历史上也是司空见惯,而像“马其顿”这个地名一样争议不断甚至把官司打到联合国的确是罕见。不过再细细想来也是意料之中之时,谁不想和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攀亲呢?金字塔不是没人眼红,只不过能和阿拉伯人抢所有权的埃及土著作为一个民族已然不存在而已。
辉煌的古代马其顿(-前168年)
古代马其顿人是多利亚人的一支,其早期居住地位于今天的希腊北部,马其顿共和国中南部和保加利亚的西南部。这个地区的南部濒临爱琴海,地势平坦,称为下马其顿;北部地势抬高,称为上马其顿。
马其顿人自进入文明时代便一直采用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战争中最高的统帅,在对外关系上代表着国家。他同时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库。他们始终没有成为城邦国家的公民,因此,他们对于城邦国家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门外汉这点和南方的希腊邻居不同,由于这个因素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他们被希腊人称为蛮族。不过虽然如此,马其顿却可以参加只允许希腊人参加的古奥林匹克运动会,这说明马其顿的希腊血统还是被认可的。大凡涉及古代马其顿的书籍都将古代马其顿纳入古希腊历史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伯利克里时代是希腊的内部极盛时代,亚历山大时代是希腊的外部极盛时期”。
古代马其顿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默默无闻,在希波战争时,马其顿帮助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公元前495一公元前450年在位)称自己的祖先也是希腊人。马其顿的宫廷也一直在使用着雅典人说的阿提卡方言。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公元前359——公元前336年在位),这个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腓力二世是一位极富才干的国王,他年轻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住在终结斯巴达陆军不败神话的名将伊帕密南达的家中,谙熟政务和军务,并勤奋学习希腊文化。即位以后,他立即进行巩固王权、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经济上实行货币交换方式以利于贸易;军事上,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
内部整顿完毕,腓力二世初试锋芒,首先征服了边邻伊利里亚、色雷斯,使马其顿有了稳固的后方。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军挥师南下,进攻加尔西迪斯半岛上的奥林托斯,问鼎希腊的雄心已昭然若揭。雅典虽然派军驰援,但腓力二世还是攻占了奥林托斯,与雅典签订了菲洛克拉底和约,所占领土得到承认。
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
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喀罗尼亚战役决定性的惨败、科林斯会议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据说,已届98岁高龄、原本是亲马其顿派的领袖——伊索克拉底,在逐渐意识到腓力二世奴役希腊的实质之后,绝食而亡。他的自杀与他的老对手、反马其顿派领袖——德摩斯提尼为捍卫希腊自由而进行的战斗殊途同归,临终前达到了共识,构成了城邦时代的希腊的悲剧的最后一幕。
腓力二世在征服希腊之后原本有针对波斯的进一步的扩张计划,公元前336年春,至少有1万人的先头部队,受腓力派遣,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大军将在秋天随腓力出发。一场震动欧亚非大陆的战争帷幕就要拉开。但腓力竟突然在当年夏季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可谓壮志未酬,马其顿的王位由其子,也就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继承。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16岁时就跟随其父出征。喀罗尼亚战役中,18岁的亚历山大任骑兵司令官并掌管左翼。在右翼被希腊联军突破的情形下,他指挥左翼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显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腓力遇刺时,马其顿宫廷的骚乱与希腊起义并起,他迅速平定了马其顿贵族的谋叛,巩固了王位,然后挥师南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劫掠底比斯并把它的居民出卖为奴隶,迫使雅典遣使求和,承认他为希腊的霸主。
“让我们把战争带给亚洲,而把亚洲的财富带归希腊吧”,公元前334年春天,亚历山大继承其父遗志,挥师东征。由30000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舰组成的东征军在亚历山大率领下,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踏上了波斯帝国的亚洲领土,在格拉尼卡斯河畔与波斯大军交锋,并获得了胜利,从此通向小亚细亚的道路洞开。不久,小亚细亚被征服。公元前333年秋,大流士三世亲率大军与亚历山大会战于叙利亚的伊苏斯城郊,即著名的伊苏斯战役,结果大流士弃阵而逃,波斯大军随之崩溃,亚历山大再获全胜。这次胜利使亚历山大挥师横扫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埃及,唯有腓尼基的推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城陷之后被屠城。至此,亚历山大占领了半个波斯帝国。在埃及,亚历山大被尊为太阳神之子,法老的合法继承人,亚历山大在尼罗河的入海口处建立了1座新城市——亚历山大里亚,日后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公元前331年春天,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在亚述古都尼尼微近郊的高加米拉进行最后的决战,史称高加米拉战役。大流士三世的军队据说有20万之众,又有200辆装有锋利刀剑的战车,亚历山大从容布阵,奋勇冲杀,大流士又落荒而逃,半壁江山落入亚历山大之手。亚历山大随即进驻巴比伦、苏撒和帕斯波利斯,宏伟富丽的帕斯波利斯王宫被洗劫一空之后付之一炬,大火数日不灭。逃到中亚的巴克特里亚的大流士三世被当地谋叛的总督擒杀,亚历山大借口为大流士报仇而进军中亚,在杀掉那个总督之后继续东进。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越过乌浒河,进人粟特,遭到当地人的顽强抵抗,几经苦战,方告平息。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进军印度河流域,数次打败印度的邦国军队,当他打算深入印度腹地时,流行的瘟疫、炎热的气候和广大士兵厌战的情绪阻止了亚历山大的进军。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无奈地停止了东征,分水陆两路撤至帝国首都巴比伦。公元前324年,近10年的东征结束。在马其顿大军的身后,已经是一个范围西起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界多瑙河与锡尔河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了。
亚历山大帝国全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患恶性疟疾在巴比伦突然病逝。亚历山大死后的两个月,王后罗克珊娜生下1子,群臣拥立为亚历山大四世。但这个婴儿连同他的母亲很快就成为群臣众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数年之后皆被杀害。经近20年的混战,逐渐形成3支各据一方的势力,瓜分了帝国。公元前305年,占据埃及的大将托勒密与占据中亚、西亚的塞琉古皆自立为王,分别建成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统治中、西亚的塞琉古王国;马其顿和希腊则在原任留守的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制之下;占据小亚细亚和部分马其顿的原亚历山大的部将安提柯,一度想效法亚历山大重建帝国,但却于公元前301年在伊浦苏斯战役中为塞琉古和卡山德所败,分裂之势遂成定局。伊浦苏斯之战后,马其顿几易其主,最后在马其顿及希腊建立长期统治的是安提柯的孙子安提柯·贡那特。安提柯王朝成为与托勒密、塞琉古并驾齐驱的三大希腊化王朝之一。
安提柯王朝的马其顿力求加强对南部希腊的控制。最通常的方法是在战略要地驻扎卫戍部队,随时准备镇压各种形式的反马其顿活动。与此同时,马其顿还在爱琴海地区与埃及、叙利亚争霸。然而,霸主的地位尚未得到,罗马大军却已压境。公元前217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因为当时罗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跟迦太基人进行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历史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半岛,所以罗马没有能力同时跟马其顿大动干戈。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以双方签订和约休战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以罗马名将“阿非利加”西庇阿击败汉尼拔告终以后不久,为了限制马其顿在希腊世界的扩张,罗马派执政官弗拉米尼那斯(flamininus)率军侵入希腊,爆发第二次马其顿战争。这次战争结束了马其顿对希腊世界的霸权,马其顿被迫承认罗马对希腊世界各国事务有仲裁权。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71年,经过几年的僵持以后,罗马军团在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会战中决定性的击溃了马其顿方阵,马其顿王国被罗马分解为四个行政区,值得今天的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骄傲的古代马其顿的历史就此结束,直到1991年,再没有出现过一个以马其顿为国号的独立国家。
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的到来与统治(公元6世纪-19世纪)
罗马帝国对马其顿地区的统治持续了9个世纪,特别是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裂以后,拜占庭逐渐成为一个希腊化的国家,马其顿地区依然是希望文明的天下(拜占庭的历史上甚至有一个“马其顿王朝”)。但是,从公元6世纪开始,南部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开始南下,并在7世纪渡过多瑙河长驱直入巴尔干半岛腹地,约公元675-681年,斯拉夫部落的德拉戈维奇人、萨戈迪蒂人、米亚奇人等部落相继在马其顿地区定居下来,原住民逐渐被数量处于多数的斯拉夫人同化,属于南部斯拉夫人一支的“马其顿民族”开始出现了。
公元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三件事影响了马其顿历史的发展轨迹,从此马其顿与保加利亚有了无法割裂的联系:第一,846年保加利亚开始入侵马其顿,到9世纪末已经从拜占庭手中夺得几乎全部马其顿领土;第二,865年鲍里斯国王(公元852-893年在位)接受洗礼,并开始在全国推行基督教,并在869年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那里为保加利亚争得大主教地位,一直受希腊教会控制的马其顿地区的教会事物开始受到保加利亚教会的插手;第三,893年鲍里斯国王开始推广使用洗西里尔字母作为斯拉夫语言的文字载体,这使得马其顿地区在语言上斯拉夫化(事实上,今天的马其顿语比其他南部斯拉夫语言更接近中世纪的教会斯拉夫语)。公元927年西美昂国王去世以后,第一保加利亚王国迅速衰弱,而此时希腊化了的拜占庭帝国却正进入的到它的鼎盛时期,到1018年,“屠杀保加利亚人的刽子手”巴希尔二世彻底征服保加利亚,马其顿重新回到了拜占庭帝国的版图以内。
但是拜占庭的中兴为时并不长久,巴希尔二世去世以后拜占廷再次衰弱,特别是1071年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惨败于突厥人,皇帝被俘,随后便丧失了它在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土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乘机再次兴起。马其顿的统治权在保加利亚(1187年重建的第二保加利亚王国)和塞尔维亚间走马灯似的易手,特别是1346年,塞尔维亚的斯特凡·杜尚大帝在斯科普里(今天的马其顿共和国首都)加冕,建立了塞尔维亚帝国,斯科普里一度成为帝国的中心。
可惜好景不长,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入欧洲,在1389年的科索沃会战中三万土耳其军队一举击溃约一万人的巴尔干诸国联军,征服塞尔维亚王国,马其顿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奥斯曼帝国征服马其顿以后,将当地信仰东正教的居民都当作接受希腊文化的族群,称他们为“鲁梅利亚”(土耳其人对希腊人的称呼)。在巴尔干设立了“鲁梅利亚”行省。土耳其人在500年的统治里积极在巴尔干传播伊斯兰教,规定中学和大学里必须学习《古兰经》,甚至实行“血供”制度,每隔3-5年定期从东正教家庭抽选7-8岁的男孩,加入土耳其的近卫军组织,学习伊斯兰教和土耳其语。由皈依伊斯兰的东正教徒后裔组成的近卫军后来居然成为奥斯曼征服奴役巴尔干民族的重要工具。尽管如此,奥斯曼帝国依然保留了原先的东正教体制,维持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在东正教的最高地位,此时马其顿地区教会组织主要由希腊人控制。
巴尔干火药桶(19世纪-20世纪)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弱,它的欧洲领土受到了周边国家的觊觎,而被征服的民族的自主意识并未消失,逐渐展开自治、独立的斗争,这使得巴尔干变成了危机四伏、矛盾丛生的“火药桶”,而马其顿问题在巴尔干的历史和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如前面所说,希腊人曾经在马其顿的教会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而1870年成立的一个独立的保加利亚教会使得希腊人的霸权首次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其顿的东正教信徒此时必须作出抉择:加入希腊的或者加入保加利亚的国家教会。这成为马其顿之争激化的标志。
土耳其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惨败,战后的柏林会议确认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独立(希腊已经在1830年独立),而马其顿地区仍然留在奥斯曼帝国之内。这随后引发了新独立的国家对它的争夺。据统计,1885年保加利亚在马其顿开办的学校有306所,1890年达到781所,同期塞尔维亚和希腊开办的学校各有200多所。到19世纪末,保加利亚国家预算的1/4用于马其顿,极力使马其顿地区保加利亚化。而马其顿内部也逐渐产生了既不认同希腊,也不认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独立的马其顿民族主义。1893年在萨洛尼卡(今属希腊)成立了”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其目标就是武力独立,“马其顿属于马其顿人”。1903年8月,该组织发动了伊林登起义,3个月后被土耳其军队镇压。
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这次战争的起因很大程度和瓜分马其顿有关,在塞希保战前的协议中,保加利亚将获得大部分马其顿地区,而塞尔维亚将从阿尔巴尼亚获得渴望以久的出海口。经过半年激战,42万土军在60万巴尔干联军面前遭到惨败,几乎被赶出欧洲,被迫在1913年5月签订屈辱的和约,在欧洲仅仅保持伊斯坦布尔一隅。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阿尔巴尼亚获得了独立,塞尔维亚没有实现获得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目标,因此要求从保加利亚获得的马其顿得到补偿,希腊也觊觎保加利亚获得的土地,保加亚则断然拒绝二者的要求,因此导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8)爆发,保加利亚无力抵抗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罗马尼亚四国的联合打击,被迫宣告投降,在布加勒斯特和约中,塞尔维亚获得了除原本和保加利亚有争议的马其顿地区以外还获得了很大一块原本没有争议的保加利亚土地,希腊也扩大了他在“爱琴马其顿”的领土。
根据这个和约,马其顿地区被划分成3部分,希腊获得最多,保加利亚反而最少。斯特鲁马河和皮林山地区归保加利亚,称皮林马其顿,面积仅0.8万平方公里;皮林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之间的部分归塞尔维亚,称瓦尔达尔马其顿,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皮林马其顿和瓦尔达尔马其顿以南到爱琴海的马其顿并入希腊,称爱琴马其顿,面积3.4万平方公里。马其顿地区至此遭到分割,直到今天。
统治马其顿地区的三个国家无一例外的采用了“同化”政策,竭力否定斯拉夫-马其顿的民族独立性。希腊宣称境内没有马其顿族,只有一些操斯拉夫方言的希腊人,1913年以后,所有斯拉夫语的人名和地名都被希腊化,所有斯拉夫文文献均被销毁到不留片纸只字的程度。1936-1940年的希腊政权对当时逐渐开始认同马其顿人的讲斯拉夫语的居民实行了特别严厉的高压政策:凡使用斯拉夫语的人都遭受到毒打、罚款或者监禁;同样的,塞尔维亚把马其顿人视为“南塞尔维亚
人”,1913年-1929年塞尔维亚在瓦尔达尔马其顿设立了三个州,1929年南斯拉夫王国撤州设立了瓦尔达尔省;保加利亚更是直接把马其顿人视为保加利亚人的一部分,马其顿语是保加利亚语的一种方言(事实上马其顿语也处于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既可以被视作塞尔维亚语,也可以被视为保加利亚语,当然也可以是独立的语言),强迫生活在保加利亚境内的马其顿人同化到该国主流社会。
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以后,作为对忠于轴心国的奖励,瓦尔达尔马其顿被划入了保加利亚(西部部分地区则划入了意大利保护下的“大阿尔巴尼亚”)。而共同抵抗法西斯并听命于共产国际的的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共产党在马其顿问题上仍然矛盾重重,保加利亚共产党利用共产国际“赞成马其顿人民自决权的态度”,鼓励马其顿共产党组织的独立倾向,并且充分利用保加利亚军队实际占领着马其顿 的有利条件,加强对马其顿的控制,而铁托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也针锋相对,将拒绝服从南共领导的马其顿区委书记沙尔洛开除出党。但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采取了和过去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人完全不同的态度,它承认斯拉夫马其顿民族的独特性,并准备在战后建立一个联邦制国家,而不是将马其顿视为“南塞尔维亚”。
在二战后期,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武装解放了瓦尔达尔马其顿,并且开始追求兼并保加利亚的皮林马其顿地区和希腊的爱琴马其顿,以便把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作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组成部分。
1944年9月,保加利亚刚刚获得解放,南斯拉夫征服就迫不及待的派出以坦波为首的代表团到索非亚,索取皮林马其顿,在战后铁托设想和保加利亚建立“巴尔干联邦”的构想里,皮林马其顿也被视为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囊中之物。在1947年7、8月的南保会谈中,虽然双方对建立巴尔干联邦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主要是南斯拉夫坚持保加利亚将是南斯拉夫联邦的第7个成员,而保加利亚坚持建立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联盟),但是保加利亚仍然被迫同意给皮林马其顿人的文化自治权,“而且他们应在精神上同他们在瓦尔达尔马其顿的兄弟们团结起来”,这意味着南斯拉夫可以派教师进入皮林马其顿,为最终吞并皮林马其顿作准备。只是最终由于苏南关系破裂,唯苏联马首是瞻的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关于巴尔干联邦的计划破裂,皮林马其顿最终也留在了保加利亚之内。
而将希腊的爱琴马其顿并入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也是南斯拉夫由来已久的目标。早在1943年5月,铁托就派他的马其顿人坦波到爱琴马其顿地区组织南斯拉夫游击队。坦波向这一地区的马其顿人保证“南斯拉夫党乐于看到整个马其顿最后在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南斯拉夫的体制中联合起来,这时候,马其顿会实行自治,能自由的使用自己的语言”。1946年希腊政府和希腊共产党游击队之间的内战爆发,南斯拉夫利用自己的影响,动员爱琴马其顿地区的人民支持希共武装,还让希腊共产党的部队使用南希边境南斯拉夫一侧的安全地带,南斯拉夫介入希腊内战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希腊共产党在南斯拉夫的支持下上台以后势必会同意“最终把爱琴马其顿并入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但这个构想由于希腊政府得到英美援助后战胜了希共游击队而无法实施。
在战后的40多年里,南斯拉夫联邦中的马其顿人的民族特性得到很大发展。除了小学和中学,马其顿人还创办了大学,规范了马其顿语的字母表和正字法,马其顿政府积极扶植本民族的教会组织,1954年马其顿东正教会从塞尔维亚教会获得使用马其顿语的权力,1958年马其顿不顾塞尔维亚教会贝尔格莱德大主教的强烈反对,决定恢复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奥赫里德主教区,并进一步在1967年宣布马其顿的东正教会脱离塞尔维亚教会实行独立。总的来说,在冷战时代,巴尔干地区终于摆脱了持续1个多世纪的混乱,马其顿也不再成为火药桶上的导火索了。
冷战后“马其顿”之争的激化
铁托的个人权威逝去后的南斯拉夫恰好又遇到了冷战结束的特殊气氛,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和离心倾向迅速发展,终于导致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马其顿共和国于1991年11月宣布独立,南斯拉夫驻军平静的撤离,马其顿实现了和平独立的奇迹。
但是,这个年轻的国家随后在争取国际社会承认方面面临艰难的斗争。塞尔维亚默认了它的独立,但始终没有明确承认它的地位;保加利亚欢迎一个独立于塞尔维亚的马其顿的出现,它率先承认了“马其顿共和国”的独立,但出于担心失去皮林马其顿地区的顾虑却依然不承认“马其顿民族的存在”;最严峻的挑战来自希腊,由于古代马其顿是个希腊化的国家,希腊坚持“马其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希腊人的名称”,它强烈的反对北方这个斯拉夫邻国以“马其顿”作为国名,相应地,希腊也拒绝承认“斯科普里人”(斯科普里是“马其顿共和国”首都)使用的斯拉夫语可以称为“马其顿语”,而不客气地称它是“一种被讹用的,已经失去活力的保加利亚土语”。希腊声称,这些斯拉夫人盗用希腊人的名称,自称马其顿人是在窃取希腊人的文化遗产,是“恰如一个窃贼闯入我家并偷走了我最珍贵的珠宝——我的历史、我的文化、我的身份”。
面对希腊提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马其顿人不得不承认他们和亚历山大大帝没有关系,而是一个6世纪迁来的斯拉夫民族。但是,他们强调古代马其顿是个独特的非希腊民族,言下之意“马其顿”不是希腊的专有词。
1992年5月,由于希腊的坚持,欧共体宣布将在“国名不包括马其顿”的情况下承认该共和国。希腊政府正式拒绝接受任何带有“马其顿”一词的该共和国名称,“无论它是作为一个名词还是形容词”。希腊建议“马其顿”可以选用“南斯拉维亚(south slavia)”、瓦尔达尔共和国、斯科普里共和国等名称,但是均被马其顿拒绝,它坚持只接受对马其顿共和国的承认,理由是这是该国宪法规定的国名。1992年12月10日,马其顿共和国议会经多数议员投票表决,原则同意将马其顿国家改名为“马其顿(斯科普里)共和国”。
1993年4月,马其顿终于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滑稽名称加入联合国,但是由于希腊的坚持,它不得升起它的旗帜——带有16道光芒的太阳旗或称佛吉纳星旗,因为佛吉纳星(vergina)是古代马其顿人的标志性图案,在希腊境内被发现的腓力二世的坟墓里就有这个图案,因此它也是希腊的象征。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