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端午节的饮食物品 端午节饮食及内涵篇一
以1只粽子为例,若包了猪肉、香菇、葡萄干、虾米、蛋黄、花生等馅,热量约500-650千卡;1只小小的卤粽,热量也有120千卡;人们常爱吃的肉粽,热量约200-250千卡,因此吃下1只粽子的热量,往往比一碗饭的热量高出许多。据健康饮食专家介绍,粽子热量主要差别在于内馅及米是否用油炒过。因此,怕胖的朋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哦!
哪些人不宜吃粽子?
端午节小长假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对此,健康养生建议,除了必须注意分量的控制外,还要采用包健康粽的做法,即将粽子的用料调整,用部分杂粮米代替,如此可增加纤维质及维生素、矿物质。端午节饮食及端午节养生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哪些人不宜吃粽子呢?
1、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吃粽子时能同时喝茶水。喝茶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帮助吞咽和消化,每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
2、许多人会因粽子吃得多会引起肠胃不适,这主要是忽略了青菜、水果的摄取,造成纤维不足,因此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和水果沙拉;
3、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4、肠胃不好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粘糖,不要吃得太甜;
5、有胆囊炎和胆结石以及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
<
端午节的饮食物品 端午节饮食及内涵篇二
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的饮食物品 端午节饮食及内涵篇三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
端午节的饮食物品 端午节饮食及内涵篇四
1、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创造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歌谣。总体上说,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迥然不同,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相同。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粽子,也被中国人吃出了花样。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的粽子有:北京粽子,他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蘸白糖或红糖食用。但是在北方的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
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正面方形(金字塔),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主要有咸肉粽、碱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欢迎。咸肉粽主要用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风味更佳。肇庆裹蒸粽是广东比较有名的品种。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说一个有特色的——湖州粽,他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
2、茶叶蛋
每年端午时节,江西南昌区域都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赤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绝处逢生,平安无事。
3、黄鳝
中国江汉平原每当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饱满,肉嫩鲜美,养分丰厚,不只食味好,并且具有补养功用。因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4、面扇子
许多本地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外表捏成各种斑纹,染上颜色,非常美观。这种食俗听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化而来的。
5、煎堆
每当端午时节,福建晋江区域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即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别的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为啥要吃“煎堆”呢?对于这个风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旱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大家说把天补好了,而端午节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来。
6、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公民盛大的节日,而本地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即是打糕。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即可制成米糕。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征,又可增加节日的氛围。
7、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风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格外早,将事前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同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本地,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听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利身体健康。
8、雄黄酒
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亲们想必都知道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必备特色。据《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也就是说雄黄酒就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的。那么,为什么叫雄黄酒呢?也许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有关吧。
民间大概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除,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但是,现代人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因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故到了端午节这天,还会有人家会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的,希望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9、煎饼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河南人除了吃粽子,油条、麻花、麻叶、煎饼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食品中,糖糕、菜角以及煎饼又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其中,煎饼更是受到河南人的喜爱,而且十八地市各有各的特点,如周口就比较偏爱煎饼,种类也很多,有小米煎饼、小葱煎饼、韭菜煎饼……
10、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物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对于叶子饽的传说有许多,已不可考,有一点能够断定的,是前史颇长远.到了后来叶子饽逐渐演化成玉林本地一种大众化的本地传统特征小吃。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物,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通常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食欲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选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征即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致柔软香糯,不粘牙。
11、豆腐
江苏吴江同里,在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赶到菜市场去买豆腐,作为过端午节的必备菜肴。豆腐能够生拌,也可红烧,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随各人口味而定。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夏至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蜜枣山药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台湾经典肉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