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篇一
;高中生物课堂中德育的渗透
摘要: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中学各科要根据各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同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高中课程改革又提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改革思想。教师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研究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初步形成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突出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建立科学世界观的作用,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为让学生接受和体验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无限发展、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增强了可操作性。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生物资源状况、生物学技术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新大纲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形式,调查各种媒体对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以及对本社区生态环境的分析,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使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想的回归。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天人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大纲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落点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上。教师应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伦理、环境道德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4.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大纲通过增进学生对科学家生平工作的了解,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活动,以此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使科学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组织好德育与生物知识的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生物教学渗透德育,使得在生物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与生物学知识衔接自然。
1.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中,教师要选择有关知识结合点进行具体观点的教育。教师可以结合《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有关知识进行世界物质性的观点教育;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有关知识进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结合《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和进化》章节的有关知识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结合《生物与环境》章节的知识进行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在选择和组织有关知识点时,教师要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各个观点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选择和组织有关知识,并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做为生物学科德育的重点去分析、去认识。
2.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植物生长素发现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达尔文进化理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酶的发现”等知识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具体知识进行教育。
4.在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合成的人工胰岛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等知识进行教育。
5.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说明我国人多地少,解决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内教学。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协调,有机结合。教师不宜专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应该把其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教育。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德育教育时要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总结、不断归纳,最后形成观点。例如在讲述“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体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讲述新陈代谢的意义知识时,教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科学家进行科研工作情况内容的阅读,了解科学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实验中,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对实验成功的作用,树立科学研究锲而不舍、勇于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验证实验让学生树立严肃认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并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比分析我国与世界资源的分布中,在阅读或观看我国科学家所作的贡献,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形成爱国情。
2.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外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等活动,通过组织演讲会、知识竞赛,办小报、搞社区宣传等,让学生在说、讲活动中接受教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外生物标本的采集,社区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以及生物科技小组实验的亲自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身心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实施自我教育,增强责任感。
四、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对于实施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能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能创设教育情境,以境育人。教师只有成为做人的楷模,才能影响学生品德的正确形成,所以在学科渗透德育的教育中教师不可忽视师德建设。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生物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高中生物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篇三
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我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使学生对于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发生的条件等知识进一步明确和理解。
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我们共同剖析有氧呼吸的实质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有氧呼吸是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必须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因此,只要有酶的存在,无论有没有线粒体,有氧呼吸就能进行。
实验考察中,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在具体操作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
此时我便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学生通过回忆实验原理和目的,想到:可以用载玻片的边缘来划滤液细线、颜色浓绿的嫩叶可以作实验材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习“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port”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另一位学生马上说“hear”的意思是“听”,可与“听觉性失语症”联系,即h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听觉性失语症”,这样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在学习“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一内容时,先结合多媒体图片轻松愉快地介绍:“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肃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具体图片和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再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时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等资料,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这样,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不仅使学生明确:“有丝和减ι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减ι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并分离,减ⅱ分裂中无同源染色体”,还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之作。反思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