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雨霖铃教案详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
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
2、意境美的把握
多媒体
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
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略)
4、重点讨论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选择安排的妙处,寒蝉长亭晚都门\兰舟千里烟波(上阕),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阕),实现目标
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教案详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二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一课时
导入:
诗话故事:《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1、柳七所指何人?
2、从答话中说明了诗歌鉴赏的那方面问题?
一作者简介
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较高。
二、题目和背景解说
《雨霖铃》这一词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安史之乱中,玄宗西逃入蜀。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后,玄宗日夜思念。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调极哀怨。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宋代成为词牌名。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便是柳永的这首词。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汴京(河南开封)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三、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听完了词大之后,同学们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凄切低沉(从文章中找依据:凄切、伤离别)
3、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之后,我们来齐读一遍,看看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把握的怎么样。
(过渡: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5、下面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四、词的鉴赏
1、上下两阕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离别难)
下阕:离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
(思念苦)
2、既然是写离别时难设难分,就会有抒情,同学们看看上阕是不是都是全部是直接抒情啊?还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要涉及到景物了,开篇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情?
节令:寒蝉
地点:长亭
时间:晚
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气氛:萧瑟凄凉
表达感情:词人与恋人将别未别时的痛苦心情
3、“都门”三句展现了什么场景?
明确:京城门外,情人设宴饯行,离别的愁苦使这对情人对佳肴美酒也兴味索然。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的痛苦达到顶点。
4、怎样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明确: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的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的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的非常深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以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词人前途的广阔。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明确:不对。作者选用三种景物来表达心情。用“千里”形容“烟波”,表明烟波的浩淼,去程的遥远;用“沉沉”形容“暮霭”,表明暮霭的浓厚,天地的苍茫;用“阔”形容“楚天”表明楚天的辽远无边。作者正是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的雾霭,来表现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的渺茫。
5、自由讨论
同学们自己鉴赏下阕,你喜欢下阕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由学生自己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1、比较鉴赏:将柳词与苏词作比较
体会其风格的差异
2、熟读并背诵诗篇
附:上阕朗读指导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雨霖铃教案详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篇三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