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篇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一、提纲
1、介绍背景资料
2、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分析文章的中心
(1)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对比分析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文中的标注)
(5)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篇二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
《三颗枸杞豆》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
《柳叶儿》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 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第四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 《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 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六、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 《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五、课后学习:
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
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
一、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 《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 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一.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附: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杭佳楣(常州市北郊中学)
一、积累运用。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像蜂 (die)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 (yi)彩的画页,也似一 (que)跳跃着欢快音 (fu)的乐章。
——《我的“长生果”》
2、默写。
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 ;也不必说 ,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
3、仿照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句式再造一个句子,创设一种情景。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珍惜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5、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一段歌词写到“杀你个魂也丢来魄也落。神也发抖,鬼也哆嗦,打得那狼虫虎豹无处躲。”根据这两句话,写出四个形容妖魔鬼怪溃败场景的成语。
答:__________ , , , 。
6、班级要开展“说说我的童年趣事”的主题活动,请你为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人都到哪里去了!”
“读书!”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8.说说文中这位先生有什么性格特点?并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的词语。
9.为什么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说说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10.有人认为文末划线句的“拗”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请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11.书声琅琅是课堂上常见景象,请你描写一次课堂读书的情景,力求真实而又生动。(150字以内)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小见大
①那年他十一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②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③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④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睡眠。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⑤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⑥“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⑦“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⑧他环顾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⑨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好象做了一场梦。
⑩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⑾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女们讲起这件平常而又感人的小事。
14.阅读⑤—⑧段,回答:
①母亲所做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⑧段中划线的内容是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标题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请围绕中心回答,“大”的内涵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篇三
采一缕清风,撷一窗暖阳,在时光流淌中,编织成春。
——题记
初雪未融,春色已萌,春天的色彩滋长在江南水村的田野里。
这是怎样缤纷的一个季节啊!屋檐边晶莹的水珠,石板上冰凉的白雪,长椅上栖着的绿蝶。心急的鸟儿已从南方归来,在雪地上蹦跶着,写下一句春天的赞美诗。冰雪消融后,屋檐重披褐衣。石板上依然去年的容颜,光洁的脸上打着青苔的眼影;湖边的长椅上,白鸽们激烈地争论着谁第一个发现春天。
春天的色彩,在白衣胜雪的翩翩少年眼中。
他们喜欢樱花之粉嫩,于是,在花廊的鸟鸣声中,看花开花落,叹人生无常,粉红的樱花落满肩头,那少年就多了一条粉红的围巾。他们喜欢榴花之耀眼,那些榴花挤满枝头,如一朵朵燃烧的火焰,让潮湿的心也变得热情起来。当他明白花开时的欣喜,欢悦,他也终会明白花落时的浪漫,憧憬。青春如花,匆匆易逝,花开有时,花谢亦有时。
春天的色彩,在游子的眼中,他们喜欢春天星星之明亮。于是,每个月圆之夜,在春的夜空里种下一颗颗星星的种子。夜夜守候着它,等它能够点亮整片夜空。夜幕是漆黑的,而星是明亮的。一次思念,一点星光,有了漫天的星光,多情的人会思乡,豪放的人会饮酒,诗意的人会栖居,漂泊的人会回家。不管生活给予我们多少寒冷,多少黑暗,有这一点点闪亮的星,生活就多了一份明亮。
暖阳和清风装在背囊,春的色彩,在无边的田野里,在少年的明眸中,在游子的叹息里。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篇四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仿佛闻到了春天的味道。我感到了清爽。
春天的校园很舒服。天气变温暖了,不再像冬天那样冷。春天的暖和别的季节不同。夏天忽冷,忽热。而春天很温暖,下了春雨还会很清凉。大家也不用愁着穿什么衣服更加暖。只要穿件打底衣,一件毛衣再加一件外套就行了!下面可穿长裤、长裙。不用变来变去。
走进校园,植物都复苏了起来。大树长出了嫩叶,青绿色的。抚摸起来像紫菜一样,有些翠翠的,有些软软的。花开了,学校的木棉花开了。橙黄色的,很大一朵,有我的手掌大。他有粗壮的枝干,足有6层楼高。学校的三角梅也开了,它的根很柔软,轻轻地扒在二楼的栏杆上。它的花比叶还多,梅红色的,只有三片尖尖的花瓣。
在操场,下春雨时,春雨像一个调皮的小孩,他把木棉花给打了下来。他把一些在树上熟睡的虫子给打下来。他有时还把刚长的小叶子给打下来。不过,他也有好的一面。他找到他的伙伴,他们一个个落在大树上,花上,灌溉他们。有时我们上完体育课很燥热,下一场春雨后清爽多了!
学校楼梯的小角落,长出了野草。虽然不那么引人注意,被人踩了好多次,但是我看见它在春天里正努力地生长。
下课室里,大家都在上课。老师用手指着屏幕时很轻松,不像冬天那样穿着大棉袄不方便走动。同学们不再把手塞入口袋、缩成一团那样上课,个个挺直背、精神抖擞地上课。大家都从冬天醒过来了。
春天醒了,万物醒了,我也要从冬天那醒来,打起精神。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篇五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五、 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课时
《三颗枸杞豆》 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时
《柳叶儿》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 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 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 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学习目标: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 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 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 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 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 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 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 课后学习:
第四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
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 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2、 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 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 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 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三、 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 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 《三颗枸杞豆》 (一)
学习目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 新课。
二、 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三、 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四、 “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六、 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 《三颗枸杞豆》 (二)
学习目标: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语:
二、 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 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 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五、 课后学习:
2、 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
学习目标: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 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 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 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 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 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
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
一、 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 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 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 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 《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 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 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3、 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 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 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 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 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一.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 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附: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测试题)
杭佳楣(常州市北郊中学)
一、积累运用。
1、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像蜂 (die)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 (yi)彩的画页,也似一 (que)跳跃着欢快音 (fu)的乐章。
——《我的“长生果”》
2、默写。
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 ;也不必说 ,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
3、仿照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句式再造一个句子,创设一种情景。
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两句珍惜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5、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一段歌词写到“杀你个魂也丢来魄也落。神也发抖,鬼也哆嗦,打得那狼虫虎豹无处躲。”根据这两句话,写出四个形容妖魔鬼怪溃败场景的成语。
答:__________ , , , 。
6、班级要开展“说说我的童年趣事”的主题活动,请你为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人都到哪里去了!”
“读书!”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8.说说文中这位先生有什么性格特点?并在文中勾画出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的词语。
9.为什么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说说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10.有人认为文末划线句的“拗”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请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11.书声琅琅是课堂上常见景象,请你描写一次课堂读书的情景,力求真实而又生动。(150字以内)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小见大
①那年他十一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②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③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④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睡眠。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⑤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⑥“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⑦“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⑧他环顾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可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了生。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⑨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好象做了一场梦。
⑩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⑾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女们讲起这件平常而又感人的小事。
14.阅读⑤—⑧段,回答:
①母亲所做的决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她为什么作出这个决定?(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⑧段中划线的内容是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标题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请围绕中心回答,“大”的内涵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学会记事篇六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花儿也从花苞里挤了出来,整个校园都变得更绿了些。
早晨,走进校园。呼吸着学校的新鲜空气,闻着迎面扑来的花香,一切都是多么美好啊!
春姑娘躲在哪儿呢?我在校园里仔细地寻找着春姑娘的足迹。
找到了!找到了!春姑娘躲在花丛中。群花绽开了笑容,散发出阵阵沁人肺腑的清香,用自己娇小的身姿装扮着我们的校园。
找到了!找到了!春姑娘躲在树林里,几棵大树焕然一新。鸟儿在枝头间飞来飞去,在树梢上婉转的歌唱。
找到了!找到了!春姑娘在校园的班级里。上课了,从教室里传出清脆的读书声。下课了,操场上、教室里……到处都是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原来,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浓浓的春意。
看到眼前这片美丽的景象,我努力学习的决心更为坚定了!
啊!多美的校园!多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