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结构和提高记忆能力。考虑到读者和目标的定位;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一
考生应重点掌握三种结构:层进式、类比引申式、由物及人式。对于平时作文成绩一般的考生来说,有一种结构是通用法则,起码作文分会及格:引材料—点中心—联想、想象别的材料—紧扣中心来分析材料,这里强调辩证的分析—扣题升华。
无论议论性。
散文。
还是记叙性散文大框架都是总—分(主体部分)—总。关键是安排好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好结构可使文章眉目清楚,行文方便快捷。
1、总分总式(就全文整体结构而言)。第一部分为引论——提出问题(针对现实,提出论点或论题);第二部分为本论——分析问题(就中心论点举例并展开分析、论证);第三部分为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归结论点,回扣开头,提出解决的办法)。
2、并列式。将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切开,每一角度设一个小分论点,几个分论点并列展开,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
3、对照式。即正面举例论述或反面举例论述。举例方法可以是排比列举,也可以重点剖析;可以举实例,也可以假设;也可用单个例子也可以用群体例子;不妨拓宽个人至民族、自然至人类诸领域。
4、层进式。第一种为针对需要批驳的层进式列举表现—指出危害—深挖根源—揭露实质—提出办法的结构。第二种为选取适合需要正面阐述的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在认识的不同层面上层层展开,每一层形成一个小的分论点,顺序逐层递深,不可以颠倒,在每个分论点下或举例,或引证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回扣首段与题目。
1、生平梳理式:童年—少年—成年—老年。
2、类比引申式:描述一件事或一个镜头,然后展开议论;接下来引出同类事情或镜头作结,点出普遍的意义。
3、故事新编式:借鉴鲁迅《故事新编》的写法,将古人古事用新编形式写出,赋予与题目(话题)契合的意义。可以写成小说、小品、故事、神话、寓言等。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二
京报网讯今年6月高考语文、数学、英语试题的考试要求都将做出重大调整。记者昨天在北京部分书店发现,新版的北京地区高考《考试说明》刚刚被摆上书架,将于今天开始正式发售。新版《考试说明》上写明,今年北京自主命题的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的试题结构都将作出一定调整:语文、数学将减少客观题分值,英语加大词汇量。
记者在《考试说明》上看到,今年高考英语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去年增加65个词汇的基础上,再增加挑战、频道、国内的、文摘、专家等80个常用词汇。语文试卷则将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一卷客观题的分值减少了15分,分值在30分左右;第二卷的主观题增加了15分,但作文题仍占60分。其次,语文考试还调整了部分要求背诵和默写的篇目,但总数依旧是28篇。今年数学试卷也相应地减少了选择题的`数量,由去年的10道减少为8道,并相应地增加了2道填空题。选择、填空和解答三种题型的分值相应变动为40分、30分和80分。
据分析,减少客观选择题分值可能是为在试卷上给考生留出更多展示自己个性思维的空间,这将在语文试卷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而选择题的减少也相对可以避免考生“蒙”答案的比例,增加了试卷的含金量。增加主观填空题则是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是检验考生思辨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最好方式。增加高中生词汇量的掌握程度是目前高中英语学习的趋势,虽然英语试卷增加了80个词汇,但增加的并非是生僻词汇,而是日常生活的常见单词,因此不会给考生增加太大压力。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三
在现代训练实践经过百年发展途程,训练理论由于争鸣而有可能走向科学的今天,有需要也有可能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结构问题。
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
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
1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
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
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
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
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争取运动提高。
[1][2][3][4][5][6][7]。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四
一、判断题(对的打“p”,错的打“×”)。
(1)比3小的整数只有1和2。…………………………………。
(2)小数都比1小。…………………………………………………()。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左移一位得到的数是原小数的10倍。…()。
二、填空:
(1)一个数由10个万、7个千、4个十分之一和6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2)78.3=×10+×1+×0.1。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3.7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一位小数是。
(4)7.2817645按四舍五入凑整到百分位得到,用去尾法凑整到十分位得到,用进一法凑整到百分位得到。
(5)比3小的自然数有,比-3大的负整数有。
(6)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60,这三个自然数中,最小的是。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括号内):
(1)3.8和3.9之间有()个数。
a.0个b.9个c.100个d.无数个。
(2)下列各组数中,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c.4.141,1.441,1.414,1.144;d.1.144,1.441,1.414,4.141。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豪杰都淹没在其中。古代有作为的君王必有贤才辅之,商鞅以“霸道”辅秦始皇,董仲舒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辅汉武帝。君王选取人才各有各的想法,但他们的宗旨却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士为知己者死,只有对士人充分的信任,士人才会为报知遇之恩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东汉末年,永安宫里,一位年迈的枭雄在病榻上安排着自己的后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一份怎样的信任,“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在那么一个乱世中,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如此呢!而诸葛亮也不曾辜负了刘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不是开玩笑的,这在诸葛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段“三顾茅庐”便将人中卧龙永远的困在了蜀地,只为报当初的知遇之恩。若不是托孤于诸葛亮,那个刘阿斗在那个的尔虞我诈的乱世中恐怕早就“乐不知蜀”了。在乱世的另一边连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懂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官渡之战当许攸反水投靠曹操时,曹操军粮已不足了,早已心生退意。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曹操相信了这个刚从敌营投靠过来的谋士,而许攸回报他的信任的便是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也成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典范。南宋本来是有机会收复中原失地的。当岳飞在前线大举胜利时,宋高宗却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而岳飞班师回朝后却被秦桧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速速处死了。宋高宗如此胆小又昏庸的君主怎可能收复失地,保祖宗基业。他宁愿相信一个从辽俘虏而回的秦桧,也不相信岳飞,宋高宗就如此的自毁长城了。等到宋孝宗再想收复失地之时,已无能担此重任的将领了。悲哉,岳飞!
成大事者必是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们懂得哪些人值得信任,他们会对这些人充分的信任,因为对他人的信任是一种尊重,士人会以身报知遇之恩。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六
谈训练结构_英语教学论文。
在现代训练实践经过百年发展途程,训练理论由于争鸣而有可能走向科学的今天,有需要也有可能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结构问题。
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
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
1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
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
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
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
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争取运动提高。
由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巨大复杂性,运动训练的内在作用和影响也是极为复杂的,现代科学尚远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内涵;但若能在总体上认清其本质,便可防止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训练经验极大丰富、有关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促进运动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到新水平,使之比较正确地积极向前发展。
运动能力就是具体体力,是体力在具体项目上的表现,是具体项目中的体力。体力波是运动训练工作的客观基础。运动训练离不开对体力波的研究和把握。
2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运动训练要从体力波的动态中把握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此,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个体力波动态。全部训练工作,从训练手段选择到训练安排等等一切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而不能干扰于这个体力波动态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例如,为百米运动发展“耐力”,若用万米作训练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扰”,而不可能提供“服务”。
认识清楚长远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的现实状态,就可以明确方向。
经过努力,当前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目标倘若被认识清楚,这就是当前现实的目标状态。实现这个目标,便是训练长途中的第一个步骤。
训练的实质,在于调整体内的有序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有分别、有重点地振荡人体现实的有序状态,激发其涨落,促使向着目标状态转化。因此,不妨这样来看问题:训练,是为着实现向目标状态的转化,而对现实有序状态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斗争”。这种斗争,无论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来看,都需要采取灵活、生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矛盾,从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骤不同于方向。长远目标瞄准着方向,现实步骤则可能为了迂回而容许在方向上带有某种偏转。这就形成: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为了曲折而曲折,是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地少曲折。
长远目标状态,就是训练长途中的、最后的一个步骤。
从第一个步骤起,连同依次地、过渡向长远目标的每一个步骤,这一系列步骤,就构成了路线。
3训练结构的基本内容。
方向和路线,构成训练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要进一步建构训练的具体结构。
建构训练结构,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训练条件;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支持性训练手段;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手段;恢复节奏和辅助恢复措施;主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训练中周期;训练大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等等。其中,主训练手段、主训练日、主训练小周期、赛前训练和临赛掌握,这四者是关键因素。
训练结构在认识和实践的能动运动中不断改进。人们在进行认识的当时,只能达到有限的深度;在这个深度上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暂时的假定;对于所争取的目标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切留意的缺陷。多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实践反馈的能动检验,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我们的训练工作。
4训练条件。
运动员的年龄、健康、身体条件和训练基础;精神和心理状态;作息制度;营养;场地器材设施和资金等等;这些因素构成着训练条件。这些条件也是动态的。
5运动水平训练动态的内在机制。
现实的运动水平反映了某种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的功能。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它同一定的训练结构相联系(保持平衡)。在这种训练结构中,其主要的训练负荷具有某种特征。训练疲劳消除、实现恢复(开始进入稳定态)后,即可进行新的特征性训练;即使没有新的训练,原训练的作用(稳定态的保持),也可以持续一定的时间(可称之为训练作用时限);超过时限没有进行特征性后继训练,运动水平便会退步。一次特征性训练,在其疲劳消除后,到其训练作用时限消失前,便是这个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同时就是再次进行特征性训练的合适时段;若在此时,进行具有更高新质特征的训练,便将促进运动进步。上述这些,是训练史上大量存在着的事实。研究其内在机制,可以为训练进步服务。
特征性训练负荷、疲劳消除、训练作用时限(稳定态存在时段),勾画了训练结构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由体力波动态的本性所决定的。
人体有序状态在信息、物质、能量的新陈代谢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着。它本身具有涨落运动。训练同运动水平的平衡,保持着这种涨落运动的稳定性。具有新质特征的训练,振荡了这种涨落运动,促使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使之激发、过渡到新的稳定态,运动水平便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是全身整体性的。首先在神经体液控制系统、特别是在大脑中进行,使数以万计的神经元间的、网络化协同着的、信息控制的稳定态发生着变化;随即接连着,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经过全身各系统、各组织的信息、能量、物质代谢的完成,而使这种变化在全身整体全部完成。这个过程,反映着人体先天具有的“适应”机制。
信息、能量、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这个“适应”、“过渡”的进行过程可能有下述特点:大脑中首先会在“虚拟”层次上,出现振荡着的变化运动;这种“虚拟”变化运动在全身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运动的信息的校勘和调节下,形成三层次协同“确认”的统一方案;这样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落实”下来,成为新的稳定态。实际过程会比这个陈述更远为复杂和有序得多。全过程所需时间,随项目、运动员个体特点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会在一天以内、或在几天间完成。
能够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产生结构性转换的训练负荷,在其实际运用中使人体出现“应激”。应激状态,是当时即刻综中地进行着的,有认知、思维、意志、情绪、植物性神经和体液、肢体运动、呼吸、循环等等系统、几乎人体全身的一切系统都参与或与之联系着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运动过程。它包括有序、混沌(一种特殊的有序)、再到有序的过程,从而出现稳定态的结构性转换。对“应激”作观察,可注意到三种不同档次: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应激”是生理学名词,针对着当时整体的综合状态而言。为了操作方便,从训练角度,不妨这样来进行粗略的类比:过强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超水平发挥;适度应激,相当于全程运动当时实力的基本发挥;低于应激,一般为轻松进行的水平,也可以有低于应激而高于轻松等等不同强度的分别掌握。上述类比中要注意:第一,实力,是指“当时”的实力,非指原先的水平。第二,全程运动,不同项目,其生理负荷意义也很不相同。)应激是精神和生理的综合作用,没有激情就没有应激。没有激情的高度激发就没有过强应激;没有对激情的适当控制就没有适度应激。
适度应激,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现实的稳定态,出现进行性破坏,向着目标水平转化,在有关条件的支持下,最终实现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立,从而实现运动进步。
低于应激,也可以说训练中没有出现应激。在这种条件下,人体有序状态当时的稳定态,一般不会出现质变;就是说,运动水平一般不会变化。低于应激的训练,在有控制的较大数量的使用中,可以大规模而低强度地振奋人体整体的新陈代谢,很少伤损危险,很有利于促进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因此,可以用作维护和增强健康和防止伤损的、重要的配合和辅助性训练手段。
低于应激的训练如果掌握达到一定水平,人体“适应”机制可被这种训练振荡所“营养”,运动水平可得到维持,原有的稳定态可得到延长。同时,由于运动员当时的年龄等条件,使身体处在某种发育、发展状态下;这种状态,与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某些积极因素相结合,运动水平也可能出现某些进步。“中等强度大运动量”(即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的大量重复),曾经于60年代,由新西兰里迪亚德大力提倡而风行一时。(有人欣赏足球训练中的万米训练并称之为强度课,这里存在着多重的认识混淆和混乱。)。
倘若低于应激训练的水平过低(或无训练),这种状况持续超出原先的特征训练的作用时限,便将经由“适应”机制促使人体有序状态稳定态出现退行性破坏,衰变成较低水平的稳定态,从而使运动水平退步。
过强应激,可能当时就表现出了进行史中更高的运动新成绩。但它在破坏运动水平现实稳定态的同时,也某种程度地损害着了其支持、保障条件――健康水平。
健康水平可大别为健态、病态和“第三种状态”三种状态。这是国际医学界近些年发展起来并趋于确认的观点。“第三种状态”虽然在仪器检测上并未明显地越出健康指标,但它却是健态和病态转化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的一个区间状态。过程应激使人体进入“第三种状态”,甚至越出“第三种状态”而开始进入病态。是否损伤到健康水平,即是否促使机体越出“健态”,是区别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的“阈值”界限。(把握住这个阈值,可以使运动生理学界和医学界的看法统一起来。)。
出现这种状况,就使恢复健康成为机体随即面临的首要任务。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前,不可能保障运动水平;在这个任务完成以后,运动水平可能仍处在原先的水平上,甚或出现稍稍退步。因此,出现过强应激,并不表示支持这个水平的、体内有序状态的稳定态的建立。就是说,即使由于过强应激而表现出了更高的运动新成绩(如果处在大赛决赛关口,它正是所需要的),但它并不表示运动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过强应激并非一定会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成绩,它也可能表现为手足无措、瘫倒等等,视刺激强度和个体特点等条件而定。)。
低于应激、适度应激、过强应激三者,在理论上容易分清,在实践中、在强负荷当时的复杂条件下,不易截然分清;尤其是适度应激与过强应激,在实践掌握中,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偏越界限的现象。这就需要探讨其在实践运用中的稳妥方法问题。由于特征性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比它的训练作用时限的终结点早得多;就是说,稳定态的存在时段、即再次进行特征训练的合适时段,具有一定的长度;若在此时段内进行具有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的训练,则既有利于维护、恢复和增强健康而避免健康退步,又可以将此功能时段延长而避免运动退步。因此,在出发点上,我们应争取“适度应激”;在掌握上、尤其是在出现了高效应“适度应激”后的掌握上,不妨作为可能已经稍微偏入了“过强应激”来处理:在其后的“合适时段”上,后续以一、二个具有一定水平又低于应激的训练,直到体内矛盾的统一性、即健康水平,确有把握地已经恢复到所需要的水平上,对下一轮新的突破性训练已经作好准备时为止。
6主训练手段。
这里所说的主训练手段,就是突破性训练手段。它的选择和创制,需要认真研究。首先要从方向上、即从大的方面讲究它的正确性,同时要从步骤操作上、即从具体实践方法上讲究它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效益性。这一切,都建立在如何更好地把握体力波的发展动态,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上。
合乎需要的主训练手段,就是能实现适度应激的训练手段。其主要特征有三:(1)积极;即高于现实水平的维持,而能促进现实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和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构;(2)可能;即现实水平的运动员,能够做得到;(3)可控;不但能够做到,而且能够按训练要求,有把握、有控制地做出来(这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出现过强应激)。第一条涉及训练的战略问题,达不到这条要求,对于训练目的来说,是无效的;第二、第三条涉及训练的战术和艺术问题,把握不住,就无法顺利地实行训练,因而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益。从“强度”角度看,前者决定了强度的低限,后者决定了强度的高限。
突破性主训练手段的任务,在于将人体有序状态调整到目标状态。因此,它要求能够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能,藉以激励“适应”机制,促进、并进而实现人体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
常常采取这样的方法:对当前步骤的目标状态运动全程,进行分段组合、分解及附加条件等方法,藉以形成训练手段。由于它是目标状态“运动全程”的分段组合,一般地说,既可以激发出目标状态所要求的生理功能(体力波峰峰型),同时又避免过强应激,又使训练操作成为可能和可控。
所有这些,均需要对目标状态和现实状态这对矛盾,反复地、深入地、多角度地进行具体分析。
7支持性训练手段。
支持性训练手段是为主训练手段的实施进行服务的手段。例如,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等。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制宜。
对支持性训练手段,同样需要不断开展科学研究。例如,神经生理学关于长时程增强(ltp)、长时程抑制(ltd)等的发现和研究,同准备活动的合理掌握,可能就有密切关系。按摩活动等的介入,也丰富了有关问题的研究。
8训练课。
主训练手段同支持性训练手段科学地、艺术地组合起来,就可以完整地建构主训练课。
训练课是训练工作的基本作业单元,它不只主训练课一种。训练课的任务,在于满足训练布局中特定的要求,在于争取针对着这种要求的效益性。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运动量的多少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训练实践史上,在效益的驱动下,训练课在向着精干的方向发展。
9主训练日和它的课次。
具有突破性主训练课的训练日,便是主训练日。近来,许多项目在主训练日中,发展出多课次现象。
训练作用的直接承受对象,是人体有序状态的某种子系统而非其整体。训练作用,并未能直接达到运动员体内有序状态这个“整体”,而只是达到它的某种子系统;即使这个子系统对于整体而言,是相当地大,而且非常重要。
但是,“现实状态”和“目标状态”的“稳定态”,却都是指的“整体系统”的属性,而非指子系统的属性。对于整体系统而言,不破坏原有的稳定态,不建立新的稳定态,就没有实现结构性转换,就实现不了训练进步。
经过恰当的训练课作业,对所针对的子系统产生了强大的作用,从而经过子系统,对整体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对于整体系统的作用,因项目特点、运动员个人特点等等因素而不相同。
如果单次课产生的这种张力作用,引发了整体系统稳定态的某种程度的破坏,训练进步便将得以实现。
如果单次课的这种张力作用较为有限,并未能引发整体系统稳定态的破坏,甚至并未引起其动摇,那么,便需要在主训练日中,再次组织或多次组织主训练课,通过累积的张力作用,争取达到动摇和破坏整体系统的稳定态的目的。这就出现了多课次。多课次的具体分布和组织方法,需要具体地研究。
所以,主训练日中的主训练课,可能是单课次的,也可能是多课次的。这需要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选择、尝试、研究、处置之。
10辅助性、配合性训练。
体内矛盾的势垒性(斗争性)需要统一性来支持和保障。突破性的主训练课,需要振奋新陈代谢、维护和增强健康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进行辅助。
在训练进展中,视需要和可能,同辅助训练相结合或相配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解决有关任务的配合性训练。
只有辅助性、配合性训练课的训练日,就是辅助性、配合性训练日。
为突破性主训练小周期进行准备或善后,专门组织的训练小周期,就是辅助性训练小周期。
11训练恢复节奏。
由上一波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经过“激发态”形成新的下一波的“安静负态”;这时,由体内矛盾统一性而出现的强大重建动力,在体内外一系列条件(辅助训练、休息、营养等等)的支持下,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重建成新的运动势垒态的“安静正态”;这就完成了体力运动中的一个波浪节奏。这是真实节奏的简要抽象。
从原运动水平稳定态的破坏,到新稳定态的建立,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成为建构训练恢复节奏的`基础框架。(正确地说,是训练和“重建”节奏,重建并非恢复,习惯上称为恢复,这里暂按习惯使用称谓。)在这个节奏中,既包括主训练、辅助和配合训练、休息和恢复措施等等,这些训练组织者便于调控的部分;还包括学习和工作等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部分;对所有这些内容和过程,都需要有机合理地统筹配置、协调安排。
生理机能恢复到安静时的“正常”状态,是这个体力波运行完成的标志。这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生理指标来进行检测。心率和脉象,是常用的、简便易行而又含有丰富信息的检测指标。计算机管理,将是面对着这些复杂而大量的指标,有面有点地、适当而及时地、进行应对处理的优选工具。
12辅助恢复措施。
合理地掌握训练恢复节奏,这是最基本的恢复措施。此外,还可以通过训练的、休息的、营养的、物理的、化学的、药物的、精神的等等措施,辅助促进之。这些措施,称之为辅助恢复措施。“基本”和“辅助”的主次地位不能搞错。在辅助措施中,休息、营养和辅助训练,又处于主要地位。
13主训练小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是实现运动水平突破性进展的训练小周期。它必须在合适的基础上进行。
主训练日同恢复节奏、辅助恢复措施的完善结合,就形成为一个主训练小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所占用的天文时间,是因项、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不同的。
短的,可能就同单个主训练日相重合,几乎天天都是主训练日。这样,可以连接安排成“星期”制的、多主训练日的“主训练小周期”。
长的,可能有二、三天或多天时间。在其中,可能只有一个主训练日,也可能连续地、或分散地具有二个甚至更多的主训练日。
主训练小周期的主体构成,是适度应激训练及其恢复节奏。如前所说,实践中为了稳妥起见,在适度应激训练后,也常可能在它的合适时段,安排一、二个低应激的训练节奏,这样来复合地建构主训练小周期。
当主训练课或主训练日取得较大突破性进展时,不但可以在这个主训练小周期内部后续以必要的低于应激的训练,还可以紧贴在这个小周期后边,续以一、二个以一定水平的低于应激训练为主的“辅助性训练小周期”,以更好地促进恢复、巩固成效。这种训练组合、形成为一个大型的体力波浪,可称之为一个扩大的、复合的“主训练小周期”。这样的组合艺术,对于长距离高水平运动员,可能尤为重要。能攻能守,进退自如。
以上是从自然体育学角度分析“主训练小周期”。但是,现实的训练工作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必须与社会生活节奏协调起来。因此,对大多数情况而言,“主训练小周期”常常采用七天星期制。自然体育学的短周期在七天之内,扩大的、复合的长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运用训练战术和训练艺术,来巧妙地构筑七天一拨的训练。进行中必须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两全其美。
从理论上说,一个主训练小周期,可以既实现着运动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后续的主训练小周期建构了新的、健全的基础。如果在实践中基本达到了上述要求,“主训练小周期”便可以连续地、滚动式地运行下去,使运动水平“阶梯式”地实现持续进步。这就形成所谓“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曾经于六十年代在我国个别基层训练单位开始出现,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节奏在保加利亚举重训练探索中受到支持而勃兴。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少数项目少数单位,快节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得到间断尝试、或相当成功地开发着。尽管或有挫折,这个成功不容忽视。胡鸿飞、马俊仁和一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就是开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对世界训练史做出了贡献。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马特维耶夫在与我谈话时说到,邦达尔丘克连续运行了28个小周期。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长连续段”。这种“长连续段”对于训练效益,一般地说是有利的。
14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由于人体有序状态的极为复杂,又由于训练工作也十分复杂,在训练运行中,发生某种挫折,是常有的事。例如:主训练手段的运行中出现了高“过强应激”,主训练课频次或主训练日频次的安排太过密集,以及运动员偶而伤、病或因故短期离队等。这时,可及时插入“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加以因应、承转、解决。“调整性训练小周期”也可称为“恢复性小周期”,与“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较为接近。
有时,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预先安排;或为了“见好就收”,完善地了结当前阶段,腾出精力更好地启动下阶段;或出于主动预防;也可以主动地插进“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在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进展中,并不是不会被动出现、或主动需要暂时的中断。这时,可使用“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进行穿插接续。这样,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便划分成连续段和间歇段。这个“连续段”,便可看作一个“中周期”。这个“间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它一般地归入于下一个中周期内进行计算。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体内矛盾的统一性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使机体的健康水平恢复到应有的高度。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节奏、以及有关的配合措施。对这些,同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研究发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基本实现了它的任务,便可转入新的主训练小周期;如果尚未实现,则可以继续地组织针对性的新的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直到完成预期任务,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的“主训练小周期”为止。
15迎赛和临赛掌握。
比赛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和对手参与等条件下进行。
比赛的科学和艺术,在于争取当时的成绩水平的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消除体内对于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不但不惧怕、而且还积极争取某种程度的过强应激,争取其准确地在决赛时刻出现。
训练进步在于体内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这种转换,导源于训练张力对原稳定态的破坏和新稳定态的促成;换句话说,导源于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着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在前后两个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的交接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负荷的影响,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稳定态,也未必巩固;这种情况,可目之为存在着某些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这种剩余疲劳,对于紧接着的下一轮的结构性转换,并不一定构成甚么样的障碍;因为它并不、或并不显著削弱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
然而,对于比赛中的成绩表达而言,若有剩余疲劳存在,则明显地属于不利因素了。换句话说,成绩表达,要求人体有序状态的相应稳定态的巩固性而非过渡性。这种要求,对人体有序状态的一切环节,均有影响。以肌细胞内外的物质储备、这样的具体环节来说,结构转换中物质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暂时变得不突出,而运动势垒态构成中的能量储备,变得更突出起来了。
为此,在迎赛和临赛训练中:
以主要训练手段的建构而言,在于争取接近适度应激的低于应激、或低度适度应激。(这是指应激程度而言,并非指绝对强度而言,而且在赛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当时细致斟酌。例如,热身赛中的强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强度的三特征中:“积极”,转变为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现实稳定态的维护和巩固,而非对之进行破坏(当然,对于实力水平不相同的选手来说,会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变成不需讨论的问题;对“可控”性要求也有发展,需要积极地为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水平服务。
在运动量方面,需要适当地进行削减和控制。具体掌握,要谨慎地依具体情况而定。
在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进行调整,以配合肌纤维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项要求的实现。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病、防伤、以及防止类似的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有些运动员在临赛中,某些病伤事件还是可能会发生;赛前睡眠受干扰、以至整夜睡不着觉的事也往往会有;然而有的运动员仍然出现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搞得好还有更高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具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若是发生了某些情况,也不必紧张。
在比赛中,为了涌现出激情,除了上述的身体方面的掌握以外,还特别需要研究和掌握好心理因素。要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激发充分的自信心。为此,包括积极的、适当的心理和思想工作在内,需要针对性地做好一系列的工作:
在赛前,既需要积极性,更需要着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赛前出现“虚火”,反而抑制比赛中出现激情。无所事事也可能会引起无谓的心潮起伏,当迎赛、临赛中运动量削减之际,可以适当安排紧凑而有序的、许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务性活动,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产生不会引起成绩方向疲劳的某些负荷,以有利于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比赛中,特别需要高昂的激情,同时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着某种沉着冷静(在不同项目中,以及对于不同的人,具体要求又各不相同)。
对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进行积极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扰。
总之,迎赛、临赛工作既十分复杂,又情况多变,而且效益的取损出入极强,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着意研究和确当把握。
比赛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展现,迎赛、临赛工作尽管既敏感又复杂,然而,都同“比赛”密切关联着;所以,在实践的进化运动中,“热身赛”就逐渐显现出来。热身赛可以为大赛汲取全面的、丰富的经验,成为迎赛、临赛工作中的一种突出的、优选的手段。
以26届奥运会的短跑选手们为例,开赛前半个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数,20多天的时间里,在欧洲、美洲进行了十来场热身赛。这就为奥运大赛积累了丰富的近期经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准备。
在这些比赛中(以及大赛中的预、次、复赛中),其成绩发挥应该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时间不相同的各场比赛,具体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巩固”而非“破坏”身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态,为大赛决赛中涌现过强应激,比较恰当地进行准备。(不同水平和状态的、面对着不同对手的运动员,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别。)。
约翰逊和贝利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成绩发挥,明显地超出热身赛(低度适度应激或低于应激),并在决赛中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纪录(出现过强应激);而在奥运会后参加的多次大奖赛中,却表现平平(过强应激的后续反应)。从热身赛、预次复赛到决赛、再到赛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成绩轨迹曲线,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某些奥运比赛失败者在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由列次比赛成绩所构成的轨迹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实际情况,内藏着深刻的学问、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赛、尤其是短距离游泳比赛的自身特点,在掌握上稍有不同;有的奥运冠军,其世界纪录打破在复赛中。同时,世界纪录也并非必然就是过强应激。)。
16中周期和大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中的连续段,就形成为训练中周期。如果认清了运动训练训练的本质意义,掌握了主训练小周期、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等项基本规律,就可以针对具体训练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构训练中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争取训练进步的基本环节,训练中周期则争取这些基本环节进步的有效累积,使相对微小的进步转化为显著的进步,以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
训练大周期是为迎接重大比赛任务而进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战略性训练安排。它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比赛目标着眼,系统地、合理地对中周期和小周期进行组织安排。
“体力波”是运动训练结构的内在根据。“小周期”是这个“根据”反映在训练结构中的基本环节。它同体力波的其它各种运用在一起,构成训练结构的完整体系。这种运用,是作为客观规律的“体力波”,在效益驱动的训练实践史的进化运动中,自发地逐渐显露出来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益。若能在理论上进行较透彻的认识,再使之同实践探索相结合,可望对之进行较充分的开发。
17进行中的检验和诊断。
训练中要不断进行及时检验和诊断。对于具备着条件的运动员来说,如若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了训练结构,就能争取运动水平的不断进步。如若停滞不前,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训练结构中的得失而革新之。
我们不妨把训练工作同医务工作进行比较,来研究教练员的培养和修养的重要性。教练员和医生,是处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工作者。医生处理的,是人体由病态争取转向健态的发展过渡问题;教练员处理的,是人体转向高强态的发展过渡问题。医生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这是人所共知和公认的;教练员同样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尚未被社会所确认。
事实上:教练员每天审视运动员的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就像医生审视病情、开出处方那样,同样需要高知识和高智慧。如若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便会影响训练质量,付出代价。
训练界和医界情况又有不同。古医术由巫术发展而来,现代医学却已经完全摆脱了巫术的羁绊,建立起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曾经有人否认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这种门户偏见,现在已在改变和转变之中。然而,在训练认识领域,尽管在国内外学者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以及解除门户束缚,现在还仍是繁重艰巨的任务。在体育界,非常需要宽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胡鸿飞、马俊仁等一部分优秀教练,为什么会来自非科班出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实践成就和丰富经验与阅历的、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主任,自愿以负责的态度深入基层,竟被审定为不具备地方队主教练的资格,令世人惊诧);同时,另一方面,“马家军”在奥运选拔赛的挫折,又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明确的召唤。热爱事业,刻苦学习钻研,从实际出发,不死抠框框,勇于革新创造,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优秀教练员的共同特点。
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不但受到个人的限制,还受到时代历史的限制,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训练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现实训练条件的多变性,即使是成熟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中也极需要针对着具体实际的生动灵活,而力戒机械、呆滞。因此,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检验、前进。
进行中的训练行为,要求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并交叉地、综合地、集中地、能动地进行运用。然而,越是要求交叉、综合、集中、能动,就越是难以一下子做得正确、妥贴、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在进行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摸石”、“问路”,证实、证伪,一边实践、一边在反馈检验中调整更新。要坚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使进行中的训练行为,同时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自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能动生发系统。
学术在讨论和争论中向前发展,本文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18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体生理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乔奇a.布茹克司、汤姆士d.法哈:《运动生理学》,杨锡让等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姚志彬、陈以慈、郭爱克等著:《脑研究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6]茅鹏:《满负荷与大运动量》,载《体育与科学》1995年第6期。
[7]茅鹏:《谈体能训练》,载《体育与科学》第2期。
[8]茅鹏:《进步速度反映着训练生命力》,载《体育与科学》19第1期。
[9]茅鹏:《成绩水平决定于训练结构》,载《体育与科学》年第4期。
[10]《系统辩证学学报》有关文章。*。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七
所谓层进式,即在提出问题或亮明观点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一层深入一层地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明确结论。针对新材料作文,可以采用五字结构式:
即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再次申明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恰当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语意连贯不突兀。
当然,中国的这种独揽确有让人深思之处。有人担心,长久的绝对优势会使这个项目的竞争减弱,失去活力。其实,体育上的独揽可以自然地让人想到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垄断。体育不过是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比之于那卷帙浩繁、硕果累累的经济学,则略显浅幼。所以,将体育的长影投射到经济活动这面镜子上,也未尝不可。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跨国公司到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垄断都不可或缺。美国的饮料行业曾被可口可乐独占鳌头,中国的经济命脉至今也仍被少数国有企业掌控。可是,饮料行业依旧繁荣,中国经济照样腾飞。可见,垄断并没有让竞争消失,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内部,你永远不可能消除职工之间的业绩比拼;外部,你永远不可能消灭你的假想敌。所以这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永远没有失去活力的理由。
这是一篇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除见解独到、议论深刻外,考生运用层进式结构行文,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给阅卷老师以审美愉悦。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八
标题式作文是一种较常见的文体,即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
[拟题原则]。
怎样把小标题式作文写得新颖别致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标题要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
小标题是文中每个小部分的题目,在拟标题时应该抓住这一部分的重点、要点,提示每部分内容。每个小标题都要围绕中心,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比如高考优秀作文《选择一片快乐的晴空》,文中分列了三个小标题,选择意味着放弃、选择是意志的较量、选择也可以很温暖,都围绕着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揭示了文章主旨。
二、小标题要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几个小标题要多角度、多侧面地体现中心,不能随便凑合、不能同类内容重复使用。小标题要典型新颖、具有个性。小标题的内在联系常有并列关系、层进关系两种。
并列关系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呈现一种横向联系。如:以真情告白为话题,有篇文章拟的题目是《成功的告白》,四个小标题是:超越你的心理高度、欲速而不达、机遇就在你的眼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四个方面。
层进关系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组织小标题,体现一种纵向关系。如:以友善为话题,有篇文章拟的题目是《打造蓝天》。三个象征意义的小标题:起风啦、下雨啦、云散啦。通过天气的变化写出了友谊从发生裂痕到恢复的过程,告诉我们友善是友谊的保护伞的道理。
三、小标题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
小标题要尽量做到格式相仿、字数相等,构成一种排比关系,寥寥数语,展示提炼的简洁美,给人一种整齐优美的感觉。如:以兴趣为话题,有篇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古韵之趣、风雅之趣、水墨之趣。再如:以污染为话题,有篇文章拟的`题目是《无能》,三个小标题是:土地告御状、龙王泪求君、大圣亦无法。
[方法引领]。
小标题的拟定也有多种方法:
1、可根据文章内容提炼,这种方法最常用。如《最美》的三个小标题:雪、彩虹、五指山。(字数递加)《三个先生》的三个标题:我不行先生、我试试先生、我最棒先生。《走进镜子》的四个小标题:乐观点好吗、踏实点好吗、大胆点好吗、补充点好吗。
2、可呼应拟定的文题,如:《走进生活的旋律》,六个小标题是:《摇篮曲》、《健康歌》、《薄浪鼓》、《快乐指南》、《童年》、《自己美》,全是歌名,与题目中的旋律相应。再如:《校园十大名曲》的十个小标题:高山流水语文课、平湖落雁音乐课、十面埋伏小考、江河水成绩公布、梁祝分数、苏武牧羊扫地、渔歌下午活动、汉宫秋月晚自习、寒鸦戏水搞笑蒋才智、西厢记早熟的故事。十个学校生活片段都与名曲相联系,可谓别具一格。再如:《寝室三色》,三个小标题:红色兴奋不眠夜、灰色时时心无奈、黑色夜深人静时。井然有序。
3、可与相关的诗文结合,如:《我的写景作文》,四个小标题:春红豆生南国、夏春来发几枝、秋劝君多采撷、冬此物最相思。再如:《水祭》,四个小标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如:《天才八步》八个小标题:第1步苦其心志、第2步劳其筋骨、第3步饿其体肤、第4步空乏其身、第5步行拂乱其所为、第6步动心、第7步韧性、第8步曾益其所不能。全是引用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文句。
4、可借用摄影、电视剧、音乐等形式,如: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等构思小标题,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可用相关成语做小标题。
[例文赏析]。
怀想天空。
仓皇南飞的大雁不知又带走了谁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蓝,不知是人们的爱点亮了天空,还是天空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爱。
一个人的天空。
在这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生活着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爱筑起了一个舞台,用这个舞台的所得为那些失学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丛飞,那个在与癌症作斗争的男子,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却没有想到去治疗自己的不治之症。丛飞走了,带着自己对失学儿童的爱飞走了,飞向自己那片蔚蓝的天空。有人说:丛飞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每一个孩子的眼中都铺满灿烂的阳光。但是,正是丛飞用自己的歌声唱出的那片天空,刺痛了我们的双眼,让慈善事业的大门逐渐开启。这是爱的天空。
三个人的天空。
你能想象一个人从万丈悬崖跌落下来,是什么后果吗?是灭亡,还是幸存?几年前的那件缆车事故,至今让人历历在目。当一辆坐着享受天伦之乐的三口之家的缆车从缆绳上跌落的时候,只见四只手同时托起一个不大的身体,也同时托起了一个脆弱的幼小的生命,然而这两双手的主人却义无返顾地逝去了!这是父母为自己的孩子撑起的一片由血和肉组成的天空!有人曾说:那件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天空显得异常恬静。让人看了有一种想家的冲动。是的,当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片永远也看不到风雨的天空,就在孩子们的头上铺展开来。这也是爱的天空。
一群人的天空。
却有同一个名字微尘!人们早已不去追究微尘到底是谁,他究竟捐了多少钱。因为,了解这个团体的人都成为了微尘的一员!微尘,寻觅不到却又随处可见,自认渺小却又成就伟大!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看啊,远方慈善事业的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这更是爱的天空。
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一群人呢?当人们的爱汇聚起来,天空就被人们的爱点亮,同时,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又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
评点:此文系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作者精选三幅画面,添加了三个小标题:一个人的天空三个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这三个小标题呈递进式展开,逐层深入地论述了用爱点亮天空的主题。,层层推进,将爱的天空拓展到了极致。在一篇高考作文中,如果用例超过两个,就应当学习此文的构思和技巧。
[练习近平台]。
请你以留个缺口给别人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九
1.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论证结构。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2.“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论证结构。
立论。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入据。在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结承。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迭据。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
归纳。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3.层进式结构:
包括“是什么”,即提出观点;“为什么”,即分析原因;“怎么办”,即提出对策、分析对策、论证对策。递进式的分层论证,其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4.对照式结构:
主体部分有正反对比,有转折补充。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议论文可使文章文体特征分明,篇章结构严谨。议论文表达的思辨性,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问题(话题)进行剖析。剖析就是把思辨的过程和思辨的要点符合逻辑顺序表达出来。议论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实质就是议论的层次,议论的层次实质就是议论的推理逻辑性强,层次感彰显议论文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十
如果说结构是作文的第一窗口,文体乃堪称考生如何去迎合阅卷老师口味之第二窗口。文体牵系着阅卷老师对作文雄雌定性。是作文的又一个亮点。
笔者建议在百花齐放中所涌现出来的鲜活灵动的佳文妙作,书信体、日记体、剧幕式、辩论稿和病历等五大类作文争奇斗艳,最惹人注目。好就好在它们翻了花样,出了新意,更由于它们能适时地迎合阅卷老师灵魂的快感。
比如日记体,要融入多篇日记于其中;剧幕式,要采用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辩论稿,要包括正反论题,行文时要分为主持人开场白、正反方论述、正反方激烈的论辩(主体部分)、正反方总结、评委和嘉宾评审、最后主持人总结;病历,要分为病情、诊断、用药治疗、临床观察、治疗结果。
告诫考生文体的选取,一从个人的擅长出发,要选取自己最拿手的一种;二是内容的需要,这一点尤为重要,否则就成买椟还珠、弄巧成拙了。
结构乃考生凸现作文前突后翘之第一窗口。结构的使用会牵动着阅卷老师对作文的直接定位。第一印象才是最关键的。笔者将结构主要分题目、题记、正文、后记四个部分。
其一、题目求醒目。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正所谓“好题文一半”。将会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就是考生很有创意,无形中会拉近关系,产生好感。
建议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这是作文的第一亮点。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主标题(话题作文除外)的标题是简洁、新颖而又富有表现力。这往往可以从巧用标点和活用修辞等方面动干戈为玉帛。
1、用标点。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并借助语境而产生丰富的内涵。比如《山水韵·诗词情》,用间隔号巧妙标明山水与诗词的关系,作者把诗比作山,把词比作水。在此,间隔号构筑了语意的联系,也标明了作者的思路与写作重点,可谓是煞费苦心。或用逗号,或冒号,或问号,或感叹号、破折号,充分考虑表情达意的需要了,体现了考生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再如《爱在心,口难开》,《语言——沟通的加速度》。
2、活用比喻。比喻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用比喻修辞手法拟题不但文采斐然,还给阅卷老师丰富的想象。比如《心有明镜》。
3、活用拟人。比如《哭泣的野生动物》。
4、活用夸张。比如《挤爆乌镇》。
5、巧借引用。比如《今宵酒醒何处》,再如引用那英歌词的《一笑而过》。
6、巧借化用。比如《花开一树满眼春》化用诗句“风来满眼春,花开一树香”。
7、语带双关。比如《一片蔚蓝的天空》。
此外,设问、对偶等修辞手法都可以让考生的文题熠熠生辉,使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副标题的使用是对主标题起必要的且不可或缺的补充说明作用。其标准是含蓄、细腻、羞涩、娇滴而又富有风景这边独好之感。切实地围绕着作文的主线和写作的'景情旨来确定副标题。力避画蛇添足。
主、副标题融合的恰到好处,无疑会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当然必须注意的是,拟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也不必弄得喧宾夺主、花里胡哨。以至于弄巧成拙,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二、题记力求富于深邃的哲理性和意蕴丰富的文学性。题记可从作文中直接提取,也可选用名大家的名言警句。题记的要求是用最简洁的且能将作文的灵魂和思想凸显给阅卷老师的语言。题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将题目定性为第一亮点的话,题记毫无疑问地充当了作文的第二亮点。使用题记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进而从内心深处开始偏爱这篇作文了。
其三、正文要敢于创新,不能囿于陈规。清代学者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曰,至理“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也”。要想新颖,就必须要有胆识,三分文章七分胆。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说“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英雄”。即是这种道理。正文的详细论述散见于结构、文体、素材的各个角落之中,在此就不多费笔墨。
最后,后记力求发扬光大。后记的要求是要显现闪光点,在意境和神韵同时拔高的基点上,力求与阅卷老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此乃作文的最后一个亮点,更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一笔。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十一
第一曲,用眼识货五类型(2分)。
近年来,高考出现了以下五种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漫画型材料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话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如何快速识别这些作文试题类型呢?下面,以一道作文试题的变化来说明它们的区别吧。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种母亲:一种母亲说,孩子小需要我陪着,于是顺理成章地待在了家里。
另一种母亲说,孩子的未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努力工作,坚持学习,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因为她们深信,孩子是培育出来的,不是陪出来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目前的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素材与要求两部分组成,而区分作文试题类型的关键往往在“要求”部分。
而作文题的“要求”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请以“成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的素材相同,如果要求不同,作文的类型就不一样了。
(1)是新材料作文,(2)是任务驱动型作文,(3)是材料+命题作文,(4)是材料+话题作文。漫画作文由于有图示,学生很容易区分出来。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材料+命题的作文试题,可以直接用《成长》为题作文。而材料+话题的作文试题就不能直接用《成长》为题作文,题目不能是《成长》,可以在“成长”二字前后加几个字,如《成长的故事》《快乐地成长》等。
对于最近几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正确识别。有的同学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分不清楚。其实,它是有其标志的,例如,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或者“对此,你怎么看?”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标志语。
二是分清其中的任务指令。如果没有明白作文的任务指令,作文时无法完成写作任务,文章内容难以充实,作文分数就难以获得高分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这个要求中到底有几个作文的任务指令呢?有人说是两个,有人说有三个。我认为是三个:你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你的体验。结合你的感悟。
说是只有两个任务指令的,就是把“体验和感悟”合二为一了。其实,“体验”与“感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例如,我们去爬山是一种体验,而非感悟。故而,还是把它看成三个任务指令更好一些。
识别作文的五类型时,还要正确区分好“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法上的差异。
对待“题目材料”不同:新材料作文是“借事说理”,材料只是审题指引,作文时可以淡化甚至抛弃材料;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紧扣材料,“缘事析理”“就事论事”。
对待“题外素材”有异:新材料作文可以通过联想,旁征博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只能适当引用,重点在“就事论事”。
作文重点也不一样:新材料作文是“借事说理”;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逐一落实任务指令。
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三种类型:
组合型:如新课标全国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争议型:如新课标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接打电话”而引发争议。
优选型:有些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或并列或对立的不同对象和观点,让考生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
在正确识别了作文的题型类别之后,作文就有目标和方法了。
第二曲,用心表态巧立意(3分)。
用心表态,也就是根据作文题意,确定作文的主旨,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巧立意也就是最简单的立意方法,针对材料作文而言,那就是在阅读素材时找到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确定立意方向,再根据立意确定作文的中心。
关于审题立意的方法老师们介绍得很多了,这里不赘述。
第三曲,用手作文三步骤(5分)。
审题立意之后,就是写作阶段了。材料作文的写作步骤可以概括为,阅读素材找关键(找出可立意的关键词),确定立意定中心(正面、逆向等),选择文体定框架(记叙文、议论文等),拟定题目找素材。而考场作文最为直接、最抢眼的提分要素是题目、内容和文章结构。因此,考场上,走好这三步,提升5分是不成问题的。
第一步(1分):扮靓题目——简短、直接又具体。
“题好一半文”,题目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好题目,尤其是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代表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文章想写什么、写了什么、是否紧扣了题意。一般而言,考场作文的题目尤其要做到六个字:简短,直接,具体。
下面是同学们对上述作文拟出的题目,我们来看看哪些题目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赞成第二个母亲的》。
《中国式教育何时休》。
《用爱浇灌成长》。
《用正确的方式育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
《孩子需要“培”而非“陪”》。
《孩子成长,“陪伴”与“培育”并重》。
《孩子成长重在“培”》。
根据“简短、直接、具体”的六字要求,因不直接、不具体而不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而符合要求。因此,如果你拟的题目切合,可以多得1分。
第二步(2分):充实内容一角度与论据多元化。
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有的同学都知道如何审题立意,也知道如何布局谋篇,但就是写不出多少内容来,就好像一个巧妇,煮饭手艺很不错,可就是找不到下锅的米。尤其是一些作文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完成800字的考场作文,成了一件大难事。
如何才能做到有足够字数,且内容又充实呢?'。
简单的做法有四种:
一是按要求完成任务。如任务驱动型作文要完成三个任务指令,完成三个指令任务,便既做到了按题意作文,又可以充实文章内容。三个任务指令,每一个指令写200字,就有了600字。
二是完善文章的架构。如“三三四”结构。考场作文,尤其是难以完成800字作文的考生,如果按照“三三四”结构,依葫芦画瓢,每一个部分兼顾到位,是不愁写不出800字的,而且给你的感觉还是内容充实。
议论文“三三四”结构可以概述成:
(1)议论文的三大结构:引论(提出论点),本論(分析论点),结论(做出结论);
(2)本论部分的三个分论点。
(3)每个分论点分四步内容写作:摆出分论点,阐述分论点,举例论证分论点,小结分论点。
三大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既可以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色,又可以使文章思维逻辑严密,文章结构严谨。
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是丰富文章内容最简单的好办法。如果每个分论点写200字,三个分论点就有了600字。
分论点四步法,不仅仅丰富内容,还可以使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三是论证方法多元化。由平常作文可知,有的同学只会使用举例论证法,而很少使用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其实,写议论文是务必要正反对比论证的,因为这样最能够体现议论文的说服力。我们知道,正面的事例再多,如果缺乏反面事例,其说服力总是很苍白无力的。
四是论据种类多样性。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论据材料时,不要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典型事例可以突破时空,兼顾古今中外。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其中的论据不是孔子、屈原,就是李白、杜甫,很少考虑到现当代和国外的典型事例,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乏味的。
可见,如果我们在考场上做到了以上几点,是可以做到文章内容充实的,文章内容充实了,有时还不只提升2分。
第三步(2分):美化结构——框架与卷面齐美观。
一说到美化结构,很多同学就会想到把文章的几个部分写漂亮些,不残缺就可以了。其实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包括书写整洁、文字足够。
下面,以一个人做比喻,谈谈考场作文如何美化结构。
1.结构美观(体型健全)。结构美观犹如一个体型健全的人,是不能瘸腿少胳膊的,也就是说,作文的结构要完整。如议论文的“三三四”结构,既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又可以强化文章说服力。
2.书写整洁(容貌娇美)。书写整洁是最直观的卷面美,赏心悦目的卷面往往会令阅卷者情不自禁地多给两三分。
3.文字足够(身材强壮)。有的同学的作文,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然而,却不够800字。试想,一篇不按照要求字数完成写作任务的作文,怎么能谈得上美观呢?我认为,既能充实内容,又能让作文卷面美观的就是文字数量要超过900字。
下面,以上述作文题的一篇习作为例,简单分析其提分的要点。
【例文】。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
朱璇。
在我们中国,大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思想:“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一种母亲放弃工作,全心全意在家陪孩子。但也有这样一种母亲,努力工作,坚持学习,做孩子的榜样,一心培育孩子。两种做法都没有错,但是我则更认同第二种做法,即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培育孩子而不是陪伴孩子。(概述材料,提出自己的思考、完成第一个写作任务。)。
说到培育,很多人会说,怎样才算培育呢?像当今家长一样,用辅导班、兴趣班塞满孩子的假期吗?我的回答是,错!我认为,培育,是需要用时间陪伴孩子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也许需要的是用知识、能力去培育孩子。
培育孩子不仅在于母亲怎么做,也在于环境的影响。而培育也具有哲学中所讲的潜移默化的特点。(进一步阐述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育孩子,需要营造合适的环境。说到培育孩子,古代不乏其例,而首先让我想起的是孟母。我认为“孟母三迁”是培育孩子的一种良好方式,它强调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孟母的第三迁,迁到了书塾旁边,从那时候开始孟子便受到了书塾环境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下爱上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圣人。同理可得,在当代,我们培育孩子同样也要营造理想的环境。而父母努力工作与学习则正好营造了这种气氛,更好地培育了孩子。比起单纯的陪伴,培育无疑更好一些。所以,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
(第一个分论点:用孟母三迁的实例论证环境对培育孩子的重要性。)。
培育孩子,需要父母做好正确的榜样。最近,我关注到特朗普的大女儿——伊万卡。我曾在一篇采访伊万卡的文章里看到她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商人,所以我要以他为榜样,不断努力。”我认为伊万卡现在如此出色,不能忽略特朗普这个榜样。他在女儿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学费,其余生活费都由他女儿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得。在她不断学习与积累的这一量变过程中,促成了质变,如今,她在美国人心目中几乎成了“候选总统”。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第二个分论点:用特朗普的育人事例,论述了培育孩子少不了榜样的作用。)。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我也有较深的体验和感悟。关于培育的体验与感悟,我是较有发言权的。我认为我的母亲处理事情很果断且有独到的见解,令我很佩服。此外,母亲还会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书上无法学到的。这便是母亲给我的良好的培育。(我的体验与感悟:母亲以榜样的力量培育了我。完成了第二、三个作文任务。)。
所以,作为家长,要教育好孩子,陪伴是少不了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培育。
(最后一段是结论。)。
【简评】。
朱璇同学的作文为何能得高分?因为,她落实了作文的三部曲!
第一,她善于用眼识货,即正确地将之视为任务驱动型作文。(2分)。
第二,用心表态。“孩子成长需要更多的是培育。”本文立意准确,观点也很鲜明。(3分)。
第三,用手作文。本文的三步骤落实到位。(5分)。
第一步(1分):扮靓题目,《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简短、直接又具体。
第二步(2分):充实内容,角度与论据多元化。本文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了任务的三个指令。采用“三三四”结构,文章架构完整。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角度较多元。典型事例突破时空,古今中外兼顾,论据多样。
第三步(2分):美化结构——框架与卷面齐美观。本文结构完整,书写整洁,文字足够。因此,文章是美观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场提分要素可概述成:扮靓题目——簡短、直接又具体(1分),如题目:《孩子需要更多的是培育》。充实内容,按要求完成作文任务(2分)。美化结构,结构美观、书写整洁、文字足够(2分)。
大道至简,在高考场上,同学们最好记住作文提分的三部曲。
第一曲,用眼识货五类型——(2分)。
第二曲,用心表态巧立意——(3分)。
第三曲,用手作文三步骤——(5分)。第一步:扮靓题目——简短、直接又具体(1分);第二步:充实内容——角度与论据多元化(3分);第三步:美化结构——框架与卷面齐美观(1分)。同学们,平常考试也试试吧,为你的考试作文再提高10分,不是问题。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篇十二
线型结构就是事无巨细,平铺直叙地交待事件的起始经过,四平八稳地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直线式地向前推进情节。
那么,我们怎样克服这一通病呢?最佳方法就是变线型结构为板块结构。
“板块”是指文章中的记叙“场面”情景,或议论中的材料安排。场面通常是指人物活动的场景、细节和氛围。场面在于描写。描写就是描绘特定的环境、场合及其人物活动,从而展示出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
材料是指议论文中的论据。在文章中,记叙场面、议论材料是构成情节结构的基本要素。每一个场面、材料好比一个板块,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多个材料、场面的转换、组接和推进,便构成了全文的情节结构。这是写作文章的板块结构的实质意义。
变线型为板块,就要学会描写、安排,就要变换一种行文笔调。这是文章的能力要求,也是个性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把线型结构变为板块结构呢?
1.精心安排线索。
线索是统摄和连缀各个场面、材料的纽带。它体现了各个场面、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能体现作者的思路。线索的类型,一般有实物线、人物线、情感线、主题线等四种。当你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时,就要同时考虑怎样安排一条贯穿材料的线索,并以之连缀各个场面,将情景与材料组合成有机的文章意境。
2.巧妙设置场面。
一篇文章重点写好几个场面就行,但是这几个场面如何剪辑组合,如何安排次序等,都要精心构思设计。场面如能设在关键处,或动情处,就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此,场面设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3.形象描述材料。
写景状物,论述观点,求其穷形尽相;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求其神情毕肖;描述故事,阐发感悟,求其引人入胜。这景物、人物、故事、事实、名言,便构成了形象生动的精彩背景材料。描绘背景材料可从多角度入笔:或视觉,或嗅觉,或触觉,或听觉,或味觉,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