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世今生爱情小说篇一
;临水夫人,乃“妇幼保护神”陈靖姑之大众称呼。综合各方资料,一般认为陈靖姑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卒于贞元六年(790年),娘家在福州,18岁嫁与古田临水(今大桥镇)刘姓人家为妻。最早记载陈靖姑庇妇护孺事迹的正史,当属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古田县志》。史称陈靖姑24岁那年,“孕数月,会大旱,脱胎往祈雨,果如注”,而自己却“因秘泄,遂以产终”。陈靖姑在生死弥留之际高呼“吾死后,不救世产难,不神也”。此后果然“灵迹显著”,以至贞元八年“邑人建庙临水祀陈靖姑,其神迹遂流传八闽”,继而“英灵著于八闽,施及于朔南”。
缘何陈靖姑辞世短短两年时间,就会有人建庙祭祀,且很快在南方形成信仰圈?我认为,这与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历史有很大关系。
我们读小学时,就常听老师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在封建社会地大是事实、却非人口众多,直到1911年宣统皇帝溥仪退位时,中国的人口也无非只有3.4亿。致使中国人口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医疗技术落后,产殇和幼殇严重。清代自定鼎北京直至灭亡,经历10位君主。除同治、光绪、宣统3帝没有子嗣外,其他7个皇帝总计生有子女146人,平均每人生育21人,其中15岁以前夭折的竟有74人,占半数以上。有据可查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他一生共有32子20女,就有12子9女幼殇。
于是,人们期盼有一位神力无比的神来拯救这种灾难,这一神圣的职责便落在了陈靖姑身上。
陈靖姑来到人世前三年(763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历时近8年的残杀,中国人口从战前5292万下降到1699万。南方虽未直接经历安史之乱战火肆虐,但未必能够躲过兵灾。据《古田县志》记载,早于陈靖姑出生21年的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古田已经建县,是福建较早开发的地方,战争的补给线必然会延伸至此。古田注定已是各种赋税徭役的重灾区,加之“会大旱”之类的天灾,民不聊生的境况可想而知。如何摆脱困境,当然首先要做到人丁兴旺。这是陈靖姑信仰呼之欲出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二
读这则故事最让人眼睛一亮的,是陈靖姑作为救产神不仅有求必应,而是主动服务,且不受回报。
在福建许多地方,妇女从知道自己怀孕起,便在房中供奉陈夫人神位,或挂陈夫人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礼敬,以祈胎安、产顺。一旦临盆,做婆婆的就不断地在神位前诵念,祈求奶娘保母子平安。在民间,陈靖姑被百姓们敬称之为“大奶”、“奶娘”、“娘妈”、“夫人妈”,所有的敬称都跟母亲有关。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伟大而且万能的,只有在母亲的护佑下,才不受任何侵害。
古田是我的家乡。生于斯,长于斯,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夫人妈”的信仰尤为亲切。我的一个舅舅少年夭折,由此外婆一生信奉天主教,但十分有趣的是他对“夫人妈”颇具好感,关于陈靖姑“寄胎祈雨”、“勇斩蛇精”、“智斗长坑鬼”等故事都是她讲给我听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儿时眼睛爱长麦粒肿,大约是贪玩不讲卫生所致。有好几次邻居大姨从水缸里舀满一碗清水,供奉于“夫人妈”神位前,而后用此神水帮我清洗红肿眼,外婆竟也默许。
随着陈靖姑信仰在民间逐渐勃兴,坐落于古田县大桥镇中村的临水夫人祖庙——临水宫自然是祭祀陈靖姑香火最旺的地方。据《古田县志》记载,祖庙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经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清光绪元年(1875年)毁于火,翌年城乡募缘重建,历三年而成,参差错落,气势恢弘。全宫占地8003.13平方米,山门前的台阶,第一段为18阶,第二段为24阶,据说那是人们对陈靖姑生平的纪念,因为她18岁出嫁,24岁死去。因此古田及其周边一些地方,女子年龄18岁和24岁,绝对不嫁,要么提前,要么推后,因为她们不愿意与陈夫人犯冲。这个原则至今仍在坚守。
临水宫正门嵌有“敕赐临水宫”匾额,宫内分前后左右四分殿。前殿南墙设两重仪门,越数级台阶达大院,院内存有古戏台、钟鼓楼、拜亭和正厅,正厅中间供奉着相传以陈靖姑真身所塑造的神像。临水宫左殿是太保殿,右殿塑有36婆官像,据说她们都是陈靖姑救产护胎佑民大业的追随者。后殿由陈母葛夫人殿、梳妆楼、三清宫组成。如此构建,是否蕴涵着“母以女为贵”的含义,能否作为中国女权萌芽的象征,我们不得而知。临水宫周围还散存着与陈靖姑身世相关的白蛇洞、百花桥、梳妆桥、顺天府宫、夫人潭等10多处遗迹,几乎所有庙堂和遗迹都与救产护胎佑民有关,就连钟鼓楼虎、马二将军神像旁都分别书写着:“辅弼除邪功不朽,保婴救产佑黎民”和“身赴云端佑产妇,莅临凡间保婴儿”的楹联,可见两位身材威武的将军也是为此职责而垂幸临水宫的。
陈靖姑得道后,受历代帝王敕封甚多。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加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亲颁“顺懿”新额;淳祐六年(1246年),复由福州知事徐清叟奏请,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元统初年(1333年)追封“淑靖”;雍正七年(1729年)皇后宣封“天仙圣母”;咸丰年间加封“顺天圣母”等。清道光皇帝因皇后难产求女神灵验,直呼再生父母,故又有“陈太后”之称。
近年来,每年到古田临水宫进香、旅游的信众和游客达10多万人次。全世界有临水夫人庙5000多座,信众8000多万人,遍布26个国家和地区。
三
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陈靖姑信仰影响最大的当属台湾。据不完全统计,台湾现有专祭临水夫人的宫庙达400多座,陪祀的有3000多座。
陈靖姑信仰漂海过台是与福州地区(古田原属福州管辖)百姓移民台湾分不开的。明末清初,福州、闽县、侯官、长乐、连江百姓追随郑成功渡海戍台,在宝岛布种生根。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福州又有大批的人入台谋生,垦荒种植。乾隆年间,入台的限制进一步放宽,确定淡水的八里坌与福州的五虎门作为两岸对渡口岸之一。这样,福州地区百姓举家入台更加便利。随着福州人入台定居数量增多,临水宫在台湾各地应运而生。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建于清初顺治年间,被认为是台湾开基临水宫。此后,临水夫人作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台湾岛逐渐传播开来,渐渐也为当地百姓所普遍信奉。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又带去大批福州籍的军民,其中古田达301人,大都在岛内定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陈靖姑信仰得到进一步宣扬,许多临水宫重建或修葺一新,台南白河镇南台临水宫、台南市临水夫人奶庙、台北市临水顺天堂等香火鼎盛。特别是80年代建成的台北碧潭观光临水宫最为壮观,已成为台湾五大观光庙宇之一。
陈靖姑文化已成闽台民俗交流的重要纽带,每年正月十五陈靖姑诞辰日,各处临水宫都举行隆重庆典,鼓乐阵阵,信徒蜂拥而至,焚香祈求。福州乡亲和台胞共同献资修复了古田临水陈太后塔亭祖庙和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这两处千年古迹的修复,对弘扬陈靖姑文化,加强闽台两岸民俗交流,增强民族的亲和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9年10月23日,古田县临水宫管委会与台湾顺天圣母协会联合举办“福建宁德古田临水宫祖庙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23日一早,临水宫祖庙举行了盛大的起驾仪式,欢送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出巡台湾。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当地信众以及来自浙江、福州、长乐、美国、东南亚等地的信众数千人到现场送行,台湾顺天圣母协会理事长彭来也赶到古田迎接。在起驾仪式上,举行了隆重的敬神请神舞,舞蹈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的核心内容请香接火仪式,表现了陈靖姑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还举行了隆重的道教礼仪活动和表演大型送神舞《临水情》。“三十六宫婆”身着雍容华贵的盛唐礼服载歌载舞给陈靖姑送行,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乘坐八抬大轿,在声势浩大的仪仗队的护驾下,徐徐步出临水宫。巡游活动还在古田城关举行绕境游,全城数万群众在大街两侧列队欢送,或焚香朝拜、或燃放鞭炮、或挥舞鲜花,祝愿顺天圣母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顺利成功,可谓倾城空巷。
在1200多年后的今天,其信仰能够成为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这恐怕是陈靖姑生前怎么也想不到的。
责任编辑:徐曼
相关热词搜索:;前世今生爱情小说篇二
◎ 前世
桃园深处惊鸿一瞥,折煞了满园春色,才子佳人分花抚柳入眼来
司马文君再现,情浓缱绻,一段佳话天外传
情通意和谐,醉了你我红尘中,轻弹一曲《凤求凰》,交颈鸳鸯意绵绵
你许了我三世情缘,我应了你三世安好,盼佳期,携手百年
十年征战,血染战袍,幸有爱在心田。盼归期,夫妻举案齐眉,终守田园
西厢东风传幽怨,爱去天涯魂消散,情与志自古难两全,一切均成镜花缘,空悲叹!
◎ 今生
桃园深处倩影再现,勾我魂魄,佳人依稀旧时颜,令我心醉情迷
前尘的泪水,化作今世的缠绵,你我的爱从此一线牵
选一处小桥流水,碧水山庄,与山鸡野兔相伴,观山花翠柳轻舞,何等惬意!
前尘相遇今生续,今生相交来世缘,宿命决定三世恋,爱在心底永回旋
三生石上,等一个花前月下的情坠与情痴,来生,你依然是我心中的唯一
前世今生爱情小说篇三
;看见这张照片,你大概能猜到,这或许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没错,这件陶器名叫舞蹈纹彩陶盆,现收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3年,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它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属国家一级文物。
你看,陶盆上勾画着许多位舞者,他们手拉着手,脸都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好像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这是多么快乐热闹的场面,或许他们正在用舞蹈庆祝丰收,或许是在欢庆胜利,也或许在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先民在陶盆上绘制这些舞蹈的场面,记录下了生活和习俗,反映出五六千年前人们已经学会了将艺术与生活实际结合,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别急,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追溯马家窑文化的前世今生。
马家窑文化诞生于遥远的史前时代,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23年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窯、半山,及马厂等4个类型(也有观点认为分6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甘肃和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村落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及分间3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有比较先进的农业。他们从事旱地农业,大田作物主要是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和黄米。各个氏族营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片磨制或用陶片改制的双子l石刀(又称爪镰),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
马家窑文化的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饲养了猪、狗,及羊等家畜,有些氏族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或羊随葬。
尽管农业经济比较进步,饲养业也发达,但是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及石球等,这都是很有效的狩猎工具。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可以说,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已经非常发达,尤其是它的彩陶,不但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而且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在绘制中,氏族先民采用毛笔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和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一直以来,彩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创造了绘画表现的新形式,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
如今,舞蹈纹彩陶盆穿越了千年岁月依然熠熠生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生机勃勃。瞧,在青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取材于彩陶盆的图案随处可见,路灯、雕塑,及艺术团会微……既为校园增添了美感,也让校园充满凝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人们喜欢马家窑文化,喜欢优雅的彩陶艺术,不只是因为上面的图案纹饰引入注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化艺术折射出的古代先民身上具有的精益求精、执着坚持的工匠精神与充满智慧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溶于中国人的血液里,形成了专属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有机会希望大家多多了解马家窑文化,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从中汲取美的营养和先人的智慧。
(作者: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前世今生爱情小说篇四
一个人,
孤孤单单;
漂泊在这寂寞的世界!
春去秋来绿叶黄!
独闯天涯;
已多少个秋!
人海里,
寻寻觅觅;
时间在岁月中飞快的流逝!
风雨中,
一生一世的过去;
花开花落因为谁!
生生世世等你在无尽的梦里!
今生,
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爱;
是前世,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
换来今生你我美丽的相知,相爱!
遇上你,
是我今生最美的心动!
这世情缘,
要等待几世的生死轮回;
今生你我才能修的共枕眠!
一段真爱,
要经历多少风雨的洗礼;
才能携手并肩到白头!
这段情,
就是一片片娇艳的花朵;
朵朵都是你我前世今生的期盼!
这份爱,
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彩虹般动人的故事!
今生,
真挚的心;
如同前世一样火一般的炙热!
可曾明白,
今生这颗炙热的心;
只想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不再有孤独爱的港湾!
这般柔情;
只要你给我一个真情的微笑!
曾懂得,
在情爱的'世界;
一个温馨的笑容,
可以抚平我内心多少撕裂的伤口!
曾明白,
疲惫的灵魂;
不可再有伤痕!
炙热的心灵;
不能再有冰冻!
光阴似箭,
娇艳的青春年华;
奔跑在时间的岁月里,
永不回头;
芳华已去,而不返!
夜夜难眠,
此刻有种种心痛!
佛说;
期望今生,
在每一个属于你我美丽的夜晚;
一起歌唱彼此的理想与人生!
期待今生,
再也没有梦醒时的争扎和悲伤;
会有更多的柔情与甜蜜!
手牵手;
一起走过属于你我的这条漫漫人生风雨路!!!
漫漫人生,我们走在路上,与无数人擦肩而过。两个人相识,那是心灵的一瞥和偶遇;要两个人相知,却是心灵的碰撞和靠近;而两个人相爱,则是灵与肉的交融与重塑;偶遇无法走近,碰撞不能相溶,交融则须将两个泥身打破,重塑一个你我。相识是一种缘分和机会;相知是相互理解与温暖;相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是一肩责任一生的承诺。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谁与你相识?谁与你相知?最后,又有谁与你相爱?所谓缘分,从五百年到一万年的等待与追寻,今天和你同床共枕的,真的是那个人吗!
爱到浓时我们相约来生,但哪里有来生呢?就算有,也是多么遥远的事情,谁知道来生我们是为人还是为物?谁知道是不是还能相逢?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今生啊!
所以今生如果你遇到自己所爱的那个人,一定要懂得珍惜,为你爱的人,学会改变,学会包容,学会理解!!!
前世今生爱情小说篇五
;摘 要:象雄文明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苯教是象雄文明的依托,藏传佛教中融合了苯教的的合理内核。苯教和藏传佛教共同守护者西藏人的精神家园。寻觅藏族文明真正的根,追溯文化与历史最初的灵魂与信仰。藏族最古老的文明,是那些流淌在断壁残垣上的记忆,更是守候藏民们永远的真神。
关键词:象雄文明 本教 冈仁波齐 敦巴新饶 魏摩隆仁
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初期的代表,是古代藏地文明杰出的代表,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西藏一直是政教合一的地区,象雄文明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象雄王国。阿里荒原上的残垣断壁记录下了象雄文明的兴盛和陨落,象雄文明正是以苯教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象雄国上至国王下至臣民都是虔诚的苯教信徒,苯教的巫师掌握了古老象雄文明的神权,有了苯教,才有了象雄的国泰民安。古老的苯教支撑起象雄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要探寻象雄文明的真像,苯教就是茫茫历史黑洞中的一盏明灯。
雪域高源上奇异诡谲的自然景观,促使高原的原始先民展开了漫长而又复杂的造神运动。藏人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朦胧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驾驭和主宰大自然,于是虚构神灵的形象,构筑起原始的土著宗教,也就是苯教。
苯教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在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前,苯教是各部族的精神依归。3000年前远古的华夏大地上,正处于商朝的末期,还没有出现一种初具文化形态的宗教,只有泛神崇拜和简单的祭祀,在世界范围内只有婆罗门教、锁罗亚斯德教,而那时苯教已经在世界屋脊上孕育成形。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消灭象雄王国创制藏文后,关于苯教的记载烟消云散于正史的记载中。正本清源,还原西藏文明史意义重大。
苯教是一种多神崇拜,信奉万物有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牛羊禽兽等,都是它崇拜的对象。藏族人民生活在雪域高原,雪域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阿里就是象雄文明的发祥地,又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藏人以为山有山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古代先民的生活异常艰辛,连绵峥嵘的群山、纵横奔腾的江河,陡峭险峻的沟壑,变幻莫测的气象,这些都让古代藏人产生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他们朦胧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驾驭和主宰大自然,于是虚构出神灵的形象,构筑起原始的土著宗教,也就是苯教。
苯教的神袛风格朴拙,造型夸张。苯教起源于一个叫魏摩隆仁的地方,也即苯教典籍记载中的宇宙中心,苯教徒心中的理想天国。据说它在大地西方,呈八瓣莲花状,天空中有八幅金轮的形状,九座重叠的万字型的大山,俯领着大地,山顶是一整块水晶巨石。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被苯教、藏传佛教、印度教、古耆那教视为圣地。在冈仁波齐,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匍匐在它的脚下,虔诚朝拜,有学者认为之所以冈仁波齐成为这些不同宗教共同的圣地,是因为这些宗教的源头都是肇始于象雄文明,也都受到原始苯教的影响。
古代象雄文明南传到印度,渗透到婆罗门教中,然后再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诞生佛教,佛教又传入吐蕃,它有个文化回归、文化回流的问题。将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都追溯到冈底斯山和象雄文明,四种宗教共同朝拜冈仁波齐峰,这是不争的事实。对冈仁波齐神山的朝拜却实实在在地凝固成了西藏文明的一个传统。无论是佛教徒还是苯教徒叩拜冈仁波齐神山和它旁边的玛旁雍错圣湖都是一生中重大的生命仪式。
苯教的始祖敦巴辛饶有人认为在3500-3000年前诞生,出生在魏摩隆仁。他将原始苯教系统化、理论化,创立了更高层次的雍仲苯教。敦巴辛饶规范了苯教的仪轨,整理、归纳了苯教的经典,培养了一大批苯教师。他们以占卜算卦、驱邪祭祀、诵经念咒的方式传播苯教。雍仲苯教渗透到西藏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藏族风水文化、一些哲学理论的逻辑,甚至诗学。一方面是内明之学,一方面是外明,包括画画、文化、铁匠、雕刻、藏医学、神明、造词写字。在公元七世纪的西藏高原,在佛教没有到来的时代,苯教和它衍生的文化形态,构筑起象雄文明的精神世界。
佛教传入西藏后,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印度和中原佛教迥异的藏传佛教,也是因为与苯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苯教对神山圣湖的崇拜,对世俗愿望的理解和宽容,都在不经意处慢慢塑造着那个时候藏人的性情和思维。象雄文明在文字、医学、建筑等方面的积淀和传承,也都以各自的存在服务于一代又一代的藏族先民,实实在在的成为藏人生活的必备元素,历经千年,不可磨灭。
一代代的苯教徒在山洞、园林、寺庙中虔诚参悟。源源不绝的智慧之光由此迸发,逐渐积淀,形成象雄贯穿到现代的西藏文化。如今藏区的许多建筑形态和民间风俗,都能从象雄文明和苯教中间追溯到最初的原点。苯教从古老的高原一路走来,将象雄的灵魂浸润到高原居民的血液之中,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大地上,人们时常恍惚出世,刹那间直面生命的本质。在古老宗教的仪轨中,在充满原始气息的神舞中,象雄离我们很近很近。
象雄王国覆灭后,象雄文明以苯教的形式继续滋养着西藏人民的生活。时至今日,西藏民间的婚丧嫁娶,除病消灾,在某种程度上是沿袭着苯教的传统。苯教的流布和发展,使象雄文明在众多方面成为西藏文化的奠基石。在宗教领域之外,象雄文明中的其它文化遗产成为了雪域高原上文明的标志和生命的护航者,这其中就包含藏医和藏文,也是象雄文明的结晶,也是苯教文化的主要方面。
象雄文明和苯教信仰作为西藏本土文明的奠基者,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西藏文明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走向,但是由于长期法难的打击和重创,苯教传至今日,只能在为数不多的一些地区零星地传播和延续,为了寻找西藏文明真正的源流和根脉,需要我们踏上行程,去寻找那些如今仍旧活跃的那些苯教领地。苯教的传承过程当中遗留下来许多灿烂的艺术宗教文化遗存,确实是震撼人心,难得一见,很难想象。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四川嘉绒,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尼泊尔,苯教和象雄的精神力量其实仍然真实的存活着、传播着,薪火承袭、延绵不断。
象雄王朝的辉煌已经延绵了一千多年,我们只有在穹隆银城的种种遗迹里寻觅和猜想那个繁荣一时的文明,但为作为象雄文明的灵魂—苯教却从冈底斯山脚下一路萌芽生发,历尽艰难传承至今。在一些寺庙的造像和壁画中还可以辨认出苯教的痕迹。苯教自发端开始,就与高原藏人生产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象雄文明而下,苯教的教义和仪轨早已深入民间,塑造着藏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苯教之所以能在严酷的宗教斗争中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它信仰体系和修持方法,非常适应雪域严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依赖神,崇拜神成为藏族人不可或缺的心理磁场,苯教由此构筑起各种各样的神灵,在仙界中各司其职,而对他们的崇拜,自然就成为藏人祈求幸福、消灾避祸的主要方式。
在今天的西藏,藏传佛教与苯教并行不悖,和谐共荣,在崭新的时代,共同守护者藏人的精神家园。这个世界出现了一千个佛,机油苯教的敦巴新饶,又有佛教的释迦摩尼佛,其实他们传播的都是善法,他们两个在西藏圆满结合,也是一种缘分,本教从古老的象雄时代一脉相传,历经波折,终于在当今重新焕发出光彩。
参考文献:
[1]《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册
[2]顾祖成 《明实录藏族史料》 西藏人名出版社1982版 第二册
[3]安双成主编 《满汉大辞典》 辽宁名族出版社 1993年版
[4]顿珠拉杰《西藏本教简史》 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