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一
《乡思》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思李觏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代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碧山:这里指青山。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安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身低微,因聪明伶俐又作战勇敢而被当时一位叫徐温的大将收养为干儿子,于是他将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谋,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中击败诸多对手,逐步建立自己强大势力,并从杨氏吴国篡得帝位。初期改国号齐,后改为国号唐(又称南唐),并乱认唐玄宗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从此他将徐知浩又改姓名为李昪。这位被后人称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经营得很是有声有色,他采取轻徭役、劝农桑、兴科举、建书院等策略,促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国可以说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时封金吾卫国上将军,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这三位儿子都居住在抚临上慕镇(今天的金溪秀谷镇)。这三位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为“吾固南唐之裔,皆为帝王之后,竟无尺土之封”,心中愤愤不平,并同当时三齐王有隙。于是,他们与外甥彭氏一同密谋发动兵变,临兵变时彭姓外甥临阵倒戈,引兵反攻,于是这场内讧胎死腹中。七大夫临行刑前发誓说:“吾子孙与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无战志”,又看见形势不妙,就携妻带子匆匆忙忙连夜从上慕镇逃至当时南城县六十三都长山隐居。这就是李觏先祖家世历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觏文坛好友欧阳修称他为“天潢世胄”,应该不错。
自幼聪颖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
科举受挫
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创建书院
李觏屡试科举不第,以教学为生,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有数百人。后经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卒年五十岁。北宋时期的江西学风重经世致用,这一学风,由欧阳修倡之于前,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而李觏则是处于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经世致用
他的许多思想给予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又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渊源。由于重经世实用,在经学卜李觏颇重《礼》学,《周礼致太子论》五卜-篇是其"通经致用"的理沦代表作,王安石后来作《周礼新义》不无影响。由于重实用,所以李觏反对孟子,著有《常语》以驳孟子思想,反对所谓的"重义轻利",认为"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觏集·原文》)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驱者。学术上以儒学为宗,反对佛、道二教,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校勘标点本《李觏集》,其中《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和《庆历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学术的代表作。
不拘旧礼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祐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二
李觏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著作家,思想家.本文为关于李觏相思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意:人们说:日落处就是天尽头可是望到天涯也看不到我的家,本来
绿山阻隔已令人十分遗憾,可这碧绿的`山偏偏又被傍晚的云气笼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而且因关山阻隔又被暮云笼罩的情景下
十分沉重的心情。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安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巧对晏殊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李觏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来建昌(江西南城)李觏都要陪他游览麻姑山,并共同论诗赋文,写词作对。
有一次,二人观赏麻姑山的“玉练双飞”,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余家沅,忽闻咿咿哑哑的车水声。此时,正是三夏盛暑,二人手持摺扇,信步来至车水处,晏殊忽然词兴大作,高声吟道:“车儿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李觏听了称赞道:“人谓临川多才子,而同叔当居其首,今公见水吟车,可谓临川古风矣”。晏殊笑道:“直讲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风爽必喜吟风,愿先生以风对”。觏公沉思片刻,见晏殊挥扇以待,顿时思路大开,手摇摺扇大声诵道:“扇子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晏殊听罢,连声称:“妙对妙对。”二人拍手大笑,车水农夫在旁聆听多时,也跟着赞道:“对得好,对得好。
曾巩对下联
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常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课,听讲者有太学生百余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号称“南丰先生”的曾巩。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三
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又是一个没有亲人在身旁的佳节,又是一张落寞惆怅的苦脸,又是一种溶溶的乡情!
我独自站在阳台上,皎洁的月光流翠泻玉般的倾泻在大地上,在月光的陪衬下,护栏上的花儿显得格外鲜艳。在路两旁的树似乎被月光点亮,看的特别清晰,在微风轻轻的吹拂下,树那婆娑的影子在风中摇曳着。树旁边的路灯静静地矗立着,灯是那么的明亮,然而路上却一个人影也没有,四周是那么的清幽寂静!
没有亲人在身旁的我感到了无比的孤单寂寞,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遥远的故乡的上空,月亮是否依然那么圆,天空是否依然那么明亮,月光是否依然那么皎洁!满怀愁畅的我脑中浮出了在故乡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故乡村口的那一片芦苇花是不是依然那么美丽动人;故乡的那一条河少了我是不是少了许多热闹;故乡的伙伴没有了我是不是重新选了另一个做“老大”啊;故乡的母亲是不是每天都走在那一条踏过无数个来回的山路;故乡的父亲是不是每天都在农田里不辞辛劳地忙碌着;故乡的乡亲们是不是都还好啊……在落寞惆怅的思绪中,眼泪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滴在了楼下的小沟里,只听见“滴答,滴答”的声音。
把这一篇文章献给远在他乡打拼的游子们,愿他们能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同时也祝天下所有的人,在即将来临的中秋佳节合家团员!
——后记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四
母亲用一缕白发
牢牢地系在了故乡的树上
故乡与我有多远
是梦里一滴泪流到腮边的行程
三月应该是百花争艳的舞台
红的.白的.粉的
像第一次与情人约会的女子
欲说还羞
梨树也不甘寂寞
随手撤了一地雪
一群鸭子正与鹅举行游泳比赛
一只公鸡和情敌斗得你死我活
猫咪与狗狗在练拳头
老水牛正在为待遇问题
不肯下田干活
轻轻地走进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却不敢轻扣那一扇门扉
我怕见到双亲白发苍苍的模样
我更不敢去寻问儿时和我玩家家的女子
今天成了谁家的新娘
乡思李觏乡思电影简介篇五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到蜀地的道路比上青天还难,何况是在夜间,又不断地下起了雨呢!值此时刻。唐玄宗想起了杨贵妃,眼泪就伴着铃声不断地流下来了。
那时军中死去的并非贵妃一人,死了那么多人,君王却丝毫也没有怜惜他们,更没有为他们而难受过。
长恨辞:指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
蜀道:通往四川的道路。
淫:多。
沾襟:指唐玄宗十分悲痛,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这是用绝句形式写的读后感兼咏史诗。这类诗最重的是要有创见,富有新意。
不少唐人以杨玉环之死写过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著名,白乐天写这首诗时并不乐天,题目中的“恨”字足可说明一切。李商隐的《马嵬》也很有名,批判的矛头直指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讽刺挖苦的味道相当明显。郑畋《马嵬坡》中“景阳宫井又何人”,以陈后主和张丽华比李隆基和杨玉环,隐含讥刺。还有杜甫的“中自诛褒妲”,刘禹锡的“天子舍妖姬”等,含有女人是祸水的'错误观念。李靓的这首绝句立意不但新,而且高,可以说超过了前人。
后两句议论警策,有春秋笔法。诗人同情的不是“宛转娥眉马前死”,一妃之死,何足道哉,何必为之鸣不平呢?那“尸骸遍野”,“骨暴沙砾”的阵亡将士们,“精魂何依”?那个昏君李隆基却根本没有想到,即使想到,也是一点都不会动心,因为他唯一感到痛心并为之“倍沾襟”的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妃。连六军生死,国家兴亡都不过问,只念念不忘“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亡妃,如此帝王,何许人也,还用诗人多说吗?全诗到此嘎然而止,“含有余不尽之意”在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