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泉州变迁篇一
;1949年1月31日,宣布北平市和平解放。2月3日举行解放军入城式,我们学校在东交民巷西口内路北欢迎解放军,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解放军的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兵的威武雄姿。
全城清除垃圾大扫除
1949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派赵鹏飞为代表,带领工作组接管北平市工务局。工务局改组后,4月1日正式成立建设局,任命赵鹏飞为副局长、代理局长,4月25日,华北人民政府任命曹言行为建设局局长。10月3日,北平市建设局改称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
1949年成立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是年5 月中旬成立全城清除垃圾大扫除总指挥部,总指挥是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常务副总指挥是建设局局长曹言行。
清除垃圾大扫除于1949年6月1 日(星期三)正式开始,当时我还在学校读书,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每周参加一天义务劳动。我们学校分派的任务是清除阜成门内北顺城街的垃圾,长度约200 米,消纳地点是在阜成门外洪茂沟及其以东地区。清运方法全是人工,使用的工具有手推独轮车、荆筐、土篮、扁担、铁锹、四齿耙。凡是参加劳动的人每人发一条毛巾,阜成门内设有锅炉棚,备有饭碗供大家喝水。
有人看着推独轮车好像是省力气,想试一试,结果是一推就倒,只有少数几个人会推独轮车。身强力壮的人用扁担挑土篮,我们学校的同学大部分体质较弱,也不能都在城墙根装土吧!我和朱九富身高差不多,于是我俩架一根扁担,中间穿一个土筐这样抬土。第一趟还行,第二趟就感觉肩膀有些痛,我俩用毛巾垫在肩膀上,走不了多远毛巾就掉。于是把毛巾缠在扁担上,这样就不掉了。我也试了试挑土篮,两个土篮的土和半筐土的重量差不多。装土的同学和抬土筐的同学也互相轮换。大家连说带唱,一边起哄,一边干活,也就不感觉累了。中午回学校吃饭,休息一会儿也就缓过来了,下午再接着干,那时候觉得身体还没什么问题,到晚上可就觉出肩膀痛了。
运土马车、运土人力板车、运土的独轮车、挑土人和抬土人都要通过阜成门。还有卖菜的人和车等都要从这里进出。阜成门的门洞大概只有5米多宽,一辆马车占了一多半。热火朝天地干活的人们都必须经过这里,所以感觉都挤在门洞里和瓮城里。
交通队及时派出交通警察来指挥,分时段单行,虽然不会堵在门洞里了,但进出城的效率太低了,大家等得着急,只好就地坐下休息,可是,刚坐下又得起来走,一天下来就是坐坐走走了。
清除垃圾大扫除奋战21天,清除四面城墙根垃圾约41万立方米,湖泊和河道岸上的垃圾约12万立方米。
迎接开国大典
1949年9月4日(星期日),北平市新青团市委组织各中学和大学的团员和青年擦洗天安门前金水桥和金水河两岸上的白石栏杆,我也参加了。到现场一看,金水桥和金水河两岸上石栏杆的两侧都有积土和杂草,我们带来的都是擦洗栏杆用的破布和提水用的小铁桶,没有清除积土和杂草的工具。于是到广场里找来一些树枝,用树枝清除积土。前面有人清除积土和杂草,后面有人从河里提水冲洗。同时有人洗刷石栏杆,人手充足,没多久就将栏杆两侧的积土和杂草清除完毕,白石栏杆也都洗刷得干干净净。
9月中旬,建设局开始进行天安门前各种建筑物保洁维护,以及道路和广场整修。各种建筑物的维护都发包给营造厂承做。道路和广场整修工程由工程队施工。
9月18日(星期日)我们又来到天安门,计划参加劳动整修广场地面,其他学校也来了不少参加劳动的学生,大家听从建设局分派。我们学校和汇文中学等几个学校分派帮助整修广场地面任务,其他学校分派帮助整修东西长安街道路。
广场南面是中华门,中华门两侧及广场东西两边有红墙(天安门瓮城城墙)。广场内石板御道的两边是土地面,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大小树木数百棵。当时建设局没有推土机等施工机械,全是靠人工清除杂草、树木和平整地面,当时我们就是用铁锹清除杂草和小树的。建设局工程队在广场内东西两边各设一个烧开水的锅炉,供学生和工人们喝水。等地面平整完成后,用蒸汽压路机碾压平整。
回校后,我和几位同学商定在9月25日星期天去看看天安门的新模样,来到天安门一看,天安门城楼焕然一新了,城台外面还正在涂刷红色涂料,金水桥和金水河两边的白石栏杆格外洁白美丽,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中华门及红墙的琉璃瓦顶都显得明亮耀眼。广场内的地面整洁,又显得宽敞了不少。中间的国旗杆也立起来了。大家感觉能为开国大典做点事情,很是高兴,觉得很光荣。
天安门前国旗杆的设计与安装
天安门前的国旗杆由建设局计划室主任林治远设计,旗杆台座由文物整理工程处设计。此事是听林治远亲口讲述的。
1950年6月14日,我正式到建设局上班,有一天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阎金声讲起天安门前国旗杆的设计和安装的情况,他说,国旗杆是林治远设计的。我和汪宝钧对此很感兴趣,当天晚上,阎金声和我们一起来到北海“桑园”宿舍,林治远、王文俊、姚炳华、陈志德等住在“桑园”宿舍。
林治远和王文俊住西屋南头一间,陈志德和姚炳华住西屋北头一间。林主任很高兴地接受了我们的拜访。小汪给林主任倒了一杯茶,林主任于是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据悉,开国大典在10月1日下午3点举行。午饭后,我等又来到天安门前,总想再试一试国旗的升降装置,但是警卫人员不允许我们进入广场,经请示首长,同意曹局长、赵局长、林治远他们三人进入广场,但是不允许靠近旗杆。曹局长和赵局长陪着林治远坐在旗杆西边,十分担心地等待。下午3点开国大典宣布开始,奏国歌,升国旗,全场的人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大家都是怀着兴奋的心情向国旗行注目礼,只有林治远的精神是格外地紧张,当国旗缓缓升到顶时,林治远一下子坐在地上,旁边的人赶紧将他扶住坐好,好长时间才站立起来。
三海和四海清淤工程及
城区河道疏浚工程
北平解放初期,城区的河湖普遍淤积堵塞,1950年2月19日,政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上报的实施城区湖泊清淤及河道疏浚工程计划,并决定成立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清淤工程总指挥部,杨尚昆任总指挥,汪东兴任副总指挥,曹言行任常务副总指挥。
市政府决定:第一,在三海清淤工程总指挥部下设指挥部。中南海指挥部,以中央警卫局为主;四海(积水潭、后海、什刹海、西小海)清淤工程指挥部,曹言行任指挥,许京骐任副指挥;淤泥消纳指挥部,由城七区和近郊四区组成,城一区区长任指挥,其他各区区长任副指挥。第二,工程分工。湖泊清淤及河道疏浚工程,由卫生工程局负责;湖区及沿河桥梁、水工建筑物维修与改建工程,由建设局负责;污泥消纳处理工程,由各城区政府及近郊区政府负责。第三,工人来源及食宿安排。清淤用工主要是组织失业人员,按照“以工代赈”办法发给补贴,伙食免费供应。住宿问题原则上自行解决,特殊困难人员住工棚。
三海、四海清淤工程和城区河道疏浚工程施工期间,派我协助李尚德做湖区和沿河桥梁维修及水工建筑物改建工程施工。较大工程和水闸改建工程由李尚德主持,一般维修工程由我主持。中南海清淤工程于3月下旬开始,首先在北海大桥的桥洞里用麻袋装土堵住,然后打开知阁闸和太妃闸,使湖水下泄。
中海和南海清淤工程没有用民工,全是军人,清淤施工由卫生工程局的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工人指导施工,桥梁维修和水闸改建工程全是由建设局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负责。卫生工程局和建设局的职工早饭和晚饭在单位吃,午饭由解放军给送饭,在工地吃。
南海的水域较小,湖水基本排干,中海的中部剩余的水较多,有各种大小鱼类很多,还有不少甲鱼,未见乌龟。外运淤泥的马车和汽车停在中海北部(游泳池以南以北)的西海岸上,军人挑土篮,将淤泥送到车上。中南海清淤工程开工不久,市民纷纷传说光绪皇帝当年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时,光绪把他手上戴的“扳指”扔到海里了,这次清淤就应该能找到。后来又有传说,中南海里挖出了“镇海宝贝”和乾隆皇帝写的“太液秋风”碑。
每天下班后回到建设局宿舍以后,同志们纷纷问我,光绪的“扳指”找到没有?听说发现“镇海之宝”,是真的吗?我说,进入南海时,淤泥已经快清除到瀛台桥的海墁了,没听说发现什么“扳指”和“镇海之宝”。
南海清淤期间,实施蜈蚣桥改建工程和知阁闸改建工程,以及瀛台桥维修工程。竣工后,所有工程资料全部交给警卫局。只允许我带出瀛台桥的概况材料。瀛台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堍和桥面上铺砌青白石条形石板,两侧有节间式汉白玉石栏杆,每侧有望柱22根,栏板21块,抱鼓石2块,望柱是花蕾形柱头,栏板是寻杖下镂空式。
中南海清淤接近完成时,王登镛主持知阁闸以东的织女河、金水河、银丝沟疏浚工程,附带进行金丝沟清淤。我配合王登镛,主持沿河桥闸维修工程。这段河道的水早已排干净,我们进入现场时什么鱼也没有。此段河道上的桥和闸,由西向东依次为织女桥、西便桥、金水桥(5 座)、东便桥、牛郎桥、太妃闸。而金丝沟只有一座飞龙桥。沿河桥梁和水闸基本完整,均采取保洁维护处理。河道清淤和桥梁维修完成以后,关闭西步粮桥的水闸,打开北海大桥下的堵塞物,开始排北海里的水。
北海清淤工程不再用军队,由卫生工程局派出更多干部和工人,带领“以工代赈”的民工进行清淤,动员郊区农民出马车,动员从事搬运的市民出人力排子车和手推车。建设局派出更多干部和技术工人,由李尚德和我带队实施桥梁维修和水工建筑物改建工程。
北海清淤工程期间,在小西天东边和濠濮间西面各设一个民工饭棚,卫生工程局和建设局的干部和工人,改成一天三顿饭都在工地吃。
在北海清淤期间,疏浚濠濮间明渠。李尚德和我带领桥梁维修队进行桥梁维修。
北海水域的桥梁有金鳌玉蝀桥、永安桥、陟山桥、濠濮间桥、琼岛西桥,以及五龙亭之间的七座小桥。濠濮间明渠上只有一座濠濮间桥较大,其余均为小桥,除琼岛西桥外,均采取保洁维护处理。琼岛西桥原没有栏杆,由车碾厂制作铁管桥栏杆,由养工所石匠安装桥栏杆。
同期进行三海闸和蚕坛闸改建工程,这两座水闸均为单孔水闸,闸台上各有一对绞关石架。水闸改建工程由王文俊做设计,颜本松办理招投标。由新新营造厂中标承做,李尚德监工。这两座水闸改建工程竣工验收以后,李尚德调走,之后的桥梁维修工程由我一人负责。北海清淤期间,市民的传说更加邪乎,有人传说“北海里挖出了20斤重的大乌龟”,有人传说“北海里挖出了30 斤重的大乌龟和50斤的大鳖”。不久又有人传说“北海里挖出了三个金龟,大的有9斤重,较小的一个金龟重6斤,最小的金龟重3斤”。
传说越传越邪乎,三海清淤总指挥部宣传组给《北京日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稿,说明中南海和北海里皆有大量各种大小鱼类,有少量甲鱼和乌龟,最大的鱼重14 斤半,最大的甲鱼重11斤半,最大的乌龟重9斤。关于金龟的传说纯属谣传。
北海清淤接近完成时,由王登镛带队实施西板桥明渠疏浚工程,我带队实施沿河桥梁维修工程,于5 月下旬开工。西板桥明渠上的古桥,由北往南依次有西板桥、白石桥、景山西门桥和鸳鸯桥。除西板桥的砖砌栏杆有损坏,要做修复外,其余各桥基本完整,均做一般保洁维护。
积水潭清淤工程期间,将月牙河改建成暗沟,将月牙河上的李广桥、洋灰桥、三座桥、恭王府后身桥和西河沿桥全部拆除。管道工程完成后,建设局养路工程事务所在上面修筑土路基。
什刹海清淤工程于6月下旬基本结束,剩下的工程主要是砌筑块石湖岸,块石湖岸工程由卫生工程局负责,直到9月上旬才全部竣工。西小海清淤后,第二年,建成一个露天游泳池。玉河上的桥上均无栏杆,限于资金不足,暂时未能安装栏杆,只是进行一般维护。
1950年道路建设规划
1950年5至6月,制定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草案期间,我没有参加。总体规划草案完成以后,随即开始制定城市道路建设规划,派给我的任务是绘制道路规划图、制表等工作。7 月中旬完成道路建设规划草案。经过本局有关人员讨论后,建设局局长王明之邀请部分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有关代表开座谈会。
当时近期道路建设规划草案是:“一场”“二环”“三经”“四纬”“五放射”。
一场是天安门广场改造和扩建。
二环是指两条环路。第一条是扩大一环路,将东单—磁器口—珠市口—菜市口—西单的南半环划入一环路。第二条是新建二环路,沿内外城的护城河外边50米处修筑环路。
三经亦称三纵,是扩建或者新建三条南北向干线。第一条是扩建正阳门至永定门道路及其延长线(永定门至南苑道路)。第二条是北起北二环路(雍和宫以北),南至永定门外木樨园东西线的干线。第三条是北起北郊黄寺东西线(规划中的新街口外大街北端),南至永定门外木樨园东西线路的干线。
四纬亦称四横,是扩建或者新建四条东西向道路。第一条是北黄城根道路及其东西延长线,向西延长到与钓鱼台南北线相交,向东延长到与呼家楼南北线相交。第二条是扩建阜成门至朝阳门(经过阜成门、西四、西安门、景山前街、东四、朝阳门)道路及其延长线,向西延长至钓鱼台南北线(即甘家口),向东延长至呼家楼南北线(即呼家楼)。第三条是扩建并延长东西长安街道路,向西延长至玉泉路,向东延长至八王坟。第四条是扩建广安门至大石桥道路及其延长线,向东延长至双井,向西延长至甘石桥。
五放射是扩建或者改造五条放射线道路。第一条是加宽改造京保路北京段(广安门关厢西口至岗洼村)道路。第二条是新建或者扩建京门路(玉泉路至门头沟)。第三条是扩建或者新建西温路(西直门至温泉)。第四条是扩建京张路北京段(德胜门至西三旗村)道路。第五条是扩建京榆路北京段(呼家楼至八里桥)道路。以上道路规划,其中计划做“城门交通改善工程”(在城门一侧或两侧开辟城墙豁口或建门洞)九项: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宣武门、广安门、永定门交通改善工程。计划开辟城墙豁口十二处:东直门北小街豁口、雍和宫豁口、钟楼北豁口、新街口北豁口、井儿胡同南豁口、松鹤庵北豁口、北门仓豁口、大雅宝豁口、广渠门北豁口、天坛东南豁口、陶然亭豁口、白纸坊豁口。
梁思成先生提出,城墙不能开辟豁口,那样会破坏城墙的完整性。而且城门交通改善工程也还是不改的好。其他大部分委员和代表同意道路建设规划草案。有个别委员建议在城墙上新开设门洞,如同建国门、复兴门那样。李颂森提出建设环城花园的建议,他建议在各城门和城墙豁口之间的城墙与二环路之间(包括护城河)修建花园,形成环城分段花园。大家一致称赞李先生的建议好。
会后,将《道路建设规划草案》报送都市计划委员会,建设局局长王明之和顾问林是镇也是都委会委员。
据林老说,都市计划委员会在审议道路规划草案时,梁思成先生的意见是,如果中央机关和北京市机关都设在城外,城区保持原有人口,自然就不需要开辟城墙豁口了。
林老还说,单士元先生也发言说,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对北京深有感情。明代末年,北京内城人口是四万多,外城的人口不到一万。清朝初年,北京内城的人口是两万多,外城的人口是九万多。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北平城里的总人口是二十八万多。当时城区的人口总数具体是多少还没统计,不过北平解放后一年多以来,机关工作人员、商业人员、手工业职工的迅速增加,城区人口必然迅速增长,这是事实。市民的生活要改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发展,城区的人口必将要继续增加,现有的城门和道路远不能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必须开辟新路,单士元先生完全同意城市道路建设规划草案。
林老又说,钟森先生表示同意单先生的意见并补充说,解放前,老百姓贫困,生活简单,城里有几个挑菜卖菜的就行了,粮店里卖的都是混合面和杂面,用不着更多物资供应,城里的学校很少。现在则不然,孩子们都要上学,就必须建(新)学校,请老师。每天有许多辆马车、人力车往城里送菜、送粮食,还要有车辆往城外运送垃圾等。改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必然。再说,如果把现在城区的人口迁出一半,二十多万市民向何处迁徙?说话办事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华南圭、刘敦桢、刘仙洲等表示同意钟森先生的发言,有几位代表鼓起掌来。梁先生见此情况,不再说什么了。
相关热词搜索:;泉州变迁篇二
;或许太熟悉龙王沟的原因,一直熟视无睹,所以直到有一天,朋友问起时,我才蓦然回首:昔日仅限于平时养鱼,旱时灌溉的蓄水水库,正顺应时代的潮流,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王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城西北35公里的游凤镇。近几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龙王沟水库也跟着农家乐的兴起逐步被县、镇、村委会重视起来。过去那个利用地势聚集起来的水所形成的水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记忆里的龙王沟是一条深沟,上游扶风一带由于起低水(现在想想那是由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泉水),水顺着地势自西向东,聚集在游凤龙王沟这个低洼处。小时候我和伙伴曾沿着沟边往西走,沟的南边是梁家堡,属于武功:沟的北面是海家,属于扶风。上游的水很小,有的地方人们可以跨过去,住在两边的人们也得益于门前的涓涓细流,不仅仅留下孩童的嬉戏、村妇洗刷的背影,也改变了农作物的灌溉,扭转了人们靠天吃饭的局面。游凤村就在水库的下游。常听老人讲,先有游凤后有县(原武功镇),游凤有个海潮院。说到海潮院就得说说龙王救白雀姑娘的故事,也就是火烧白雀寺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游凤村西面原本无沟,只是一座高坡,坡附近的白雀寺景色宜人。有一年,寺里的年轻女子白雀遭匪徒强暴,她满怀仇恨点燃大火,舍身除暴。大火烧了几天几夜。熊熊大火与冲天怨气直达天庭,玉帝震怒,命龙王去救白雀。龙王奉旨引水从天而降,海潮滚滚冲出龙王沟,汇成洪流冲向白雀寺,但为时已晚,白雀已化为金凤飞走。愤怒的龙王将匪徒撕成碎片抛向空中,此地随即长出龙爪树(龙爪树也叫拐枣树),树枝酷似箭在弦上,一触待发。传说这是龙王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象征。之后龙王为未及时救出白雀而伤心落泪,泪水化为泉水,至今长流不息。金凤为了感谢龙王,也经常故地重游,游凤龙王沟因此得名。
不知过了多少年,当地人在沟边发现了龙凤呈祥的图案,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女皇武则天闻听大喜,“龙凤呈祥,此乃天意”。于是下旨修建海潮院,并筑起了八卦窑以求风调雨顺,八方平安。据说武则天执政时海潮院达到鼎盛时期,烧的香灰甚至往北绵延到浮沱村南壕。到现在,那片地的土质还接近香灰色,不过也有传说那是火烧白雀寺留下来的痕迹。
传说归传说,龙王沟的北岸上边依靠地势修建了几处窑洞。窑洞前有一处空地,被善男信女们拾掇拾掇建了圍墙。院子里有一口井,有厨房,有客房。窑洞和院子被住庙的老师傅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传说中的海潮院旧址。在这里,远离烟火,与世无争。游凤村的老人常在此拜佛烧香,闲时在此拉家常,叙叙旧。游风村历年的农历二月十二娘娘会,三月十二菩萨会,四月十二老爷会与庙里侍奉的神仙有关。过去逢会必有雨,人们也说这是求雨会。前半天下雨,雨过天晴,路面泥泞,也阻挡不了后半天人们逛庙会的那热情劲儿。
那时候的龙王沟水库在庄稼人的眼里可是个聚宝盆。水涝时蓄水,天旱时引水灌溉庄稼。下游的游凤村村民修渠饮水灌溉农田受益最大。若你去游凤镇,走到游凤街道时,若东边有一条大渠出现在你的视野,那你所站的路面下便有暗渠。如果不仔细查看,很难发现这条暗渠。这条大渠也曾造成灾害。那年上游涝灾,加上龙王沟水库大坝年久失修,造成下游游凤村一夜间街道成了汪洋大海。那时我还小,记得那一夜家家彻夜未眠,男女老少齐上阵,装土沙袋守住巷道口,但也有少数村民家里进了水。自那以后,县、村重新修筑了大坝,并修了排洪设施,在弯弯曲曲、破败不堪的土渠道基础上修建了大渠。站在暗渠的路边朝西看去,龙王沟大坝豁然出现在眼前。这是能工巧匠们使用石头一层一层砌上去的。大坝的工程十分浩大,修建的大坝不仅杜绝了涝灾,也为以后的龙王沟发展成旅游景点奠定了基础。
以前,龙王沟水库两岸边酸枣树居多。酸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植物,个头不高,多枝叶,果实大的像弹球;小的如玉米粒大小,圆圆的;未成熟时是绿色的,味道酸的掉牙,熟透了的酸枣却香甜可口。站在大坝上从东向西看,水库占地近百亩,极目远望,水面由宽阔到窄小,外形就像一个躺着的葫芦。水库里的水真清呀,似一面镜子,又像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上,在阳光照耀下,水面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刺得眼睛都睁不开,空气似乎也静止不动。周围倒挂下来的酸枣树,无形中增添了水库的神秘感。偶有飞鸟飞过也稍纵即逝,唯恐打破了这幅美丽的画面。每当周末,县城和5702厂的垂钓者三三两两驱车而来,钓鱼的间隙中也不忘摘一把酸枣带回家。这也为平日寂静的龙王沟拉了不少人气。
“要致富,先修路。”宽阔的水泥路面代替了以前坑坑洼洼、一走一颠的羊肠石子路。这条路从康家坡直通龙王沟,也可以说这条路是农业经济带动了服务业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康家坡果树业的兴起与日益壮大,尤其是五、六月,杏子的成熟带来了大量的客商,客户在闲暇时就去近在咫尺的龙王沟钓鱼。于是龙王沟在县、镇领导的莅临指导下也逐渐发展成旅游景点,其中的农家乐深得众多客商的喜爱。
现在龙王沟水库里的水更绿了,水面上时不时地划过几只小船,荡起层层涟漪。湖中心高高耸立着一条披着铠甲、威风凛凛的龙王石雕塑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沟的南岸边是一条马路,直通梁家堡,无甚变化。而变化最大的地方在于沟的北岸。沟的北岸利用地形的特点修建了一排窑洞,洞内土炕、玉米、辣椒等民俗设施一应俱全。窑洞前有一条水泥小路,南北延伸,岸边设有护栏,护栏的外围垂柳成行,偶尔也会有几只鸭子游过。细看水库边沿,小金鱼嬉戏,蝌蚪成群。夏夜里,如果借宿在农家乐,望着满天的繁星,耳边的蛙声此起彼伏,聆听着这天籁之音,看着眼前偶尔飞过的萤火虫,此时的你会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沿着东边的台阶而上,眼前突然变得宽敞起来,新建的寺院坐落在龙王沟最宽的坝面上。寺院古朴而庄严,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殿前的几根红色的大柱子特别引人注目,阳光经柱子反射光芒四射,见到此景的人,都不由得心生敬意。
沿着大殿旁边的小道往里走,出了后门,一条小径会将你带到佛堂,也就是传说中的海潮院。
沿着海潮院门前的台阶下去,又可以看到水库,这时你由西往东看,水面越来越宽,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绿得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水波轻轻摇荡,偶有几只燕子划过水面,或许惊动了正在熟睡的鱼儿。于是鱼儿在水面上跳跃,鱼飞起落水的瞬间,鱼鳞在阳光的反射下亮得晃人眼,给水库多增添了一份生机。此时,钓鱼的人们急忙站起来拉紧鱼竿,唯恐错失了这转瞬即逝的好时机。几只小船停泊在岸边,双桨懒洋洋地搭在船边,多美的一幅农家水墨画!
在这里垂钓,吃酸汤面,住农家窑洞,听夏夜蛙鸣……这是景区的真实写照。南来北往的游客在此品尝农家饭,欣赏美景之余也不忘顺道去康家坡生态果园转一转。康家坡的杏子也随之走进了家家户户的大门。
还是党的政策好!农村的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水泥路面村村通,随之而来的通村客运拉近了城乡交流,新型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李 瑾
相关热词搜索:;泉州变迁篇三
;爱拼的泉州人不会在早餐上花很多时间,但赶早的人定要先拐进店里,点上一碗加料丰富的面线糊,吃得心满意足再慢悠悠出门。即使是头一天晚上就买好了糕饼当隔天早餐,他们也能从令外人眩晕的众多品种中分辨出自己最爱的味道,再考虑配豆浆还是花生汤,或是泡杯清茶吃得清爽。
吃饱就喜欢——
“不用思考,就是面线糊了”
出发去泉州之前,我问遍了几乎所有泉州市区的朋友,想知道老泉州人在早,上吃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脱口而出:“面线糊呀。”语气之不假思索,表明这并不是一道选择题。面线糊店虽没有遍布街头巷尾,但多走两步总能找到一家。每天早上5点多,平阿面线糊就开始做营业前的准备,布场、备料,儿子负责操持面线糊,父亲在门口架起大锅炸油条。到了7点左右,陆陆续续就有赶早的人们顺路进来点,上一份,不急不慢地吃完再去上学和工作。
以前住在老城区时,猫饼干经常在离家不远的一家面线糊店里吃早餐,一碗清糊加三四样配料足以吃饱。配料可以说是面线糊的第二招牌,醋肉、海蛎、鱿鱼、猪血、卤大肠等算是基本配置,每家店稍有不同。至少十来样琳琅满目地摆在玻璃柜台里,远远就能看见,走近扫一眼就能决定吃或不吃。有些店的配料据说多达五十多样,游客可能要挑花眼了。所有配料都是当天选用新鲜的材料现煮现炒,制作过程虽谈不上难,但每样的味道和口感都不敢怠慢。猫饼干迅速选了自己的最爱:醋肉、卤大肠、卤豆腐,再配一根现炸的油条。油条与面线糊好比“灵魂伴侣”,老板一般会将油条剪成段端上来,夹起一段泡入面线糊里稍稍浸泡,当油条吸饱了汤头再捞出,就着沾在上面的面线、芫荽碎一并送入嘴里,那份满足让老饕也大呼过瘾。而检验一碗面线糊品质的诀窍,还是在汤头里。好的汤头什么配料都不用加,就足够回味悠长,许多泉州人就偏爱这样吃。尤其是在胃口不好或身体欠恙时,一碗美味的清糊喝下去能让,人舒服很多。泉州面线糊的汤底分为两种:大骨汤底与海鲜汤底,有的店也会两种混合。当地有名的国仔面线糊就是用海鲜熬制汤底,熬出来的汤更为清澈鲜甜。每天清晨时分,浓郁的蟹鲜味就从后厨溢出街边,经过的人不论懂不懂行,都要忍不住踏进店门,点上一碗。当汤底熬得足够浓鲜后,一手取面线边捏碎边撒入锅中,一手不停搅拌,面线很快就能熟透,却不会糊烂。食客点单时,老板通常会麻利地拿过空碗,以葱末、胡椒粉打底,几滴当归酒提味,打上一勺清糊问道:“芫荽要不要?加什么料?”此时最好迅速做出抉择,才不会在老板和众排队食客的注视下觉得尴尬。
许多店有自己的习惯,比如平阿会在面线糊中加一小勺卤汁,口感偏咸;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后城面线糊则会加蒜蓉;浮桥十字路口附近的“祖传面线糊”偏浓稠……每个泉州人心里也都有一份自己的面线糊偏好榜单,不过最常吃的还是住所附近的店。“泉州人很少特意早起为了哪家面线糊跑远路,更不会去排队。带路人猫饼干说道:“因为这道食物太日常了,每天都要吃,能开下去的店,做出来都不会差的。”老板将面线糊做得精致,食客图个好吃、简便,顺路走进一家,两分钟就能盛上一碗,花十几块钱买上一份清晨的心满意足,这就是泉州的日常。也是因为太日常,只有外地朋友问起时,猫饼干才想得起要特意推荐哪一家。但出国留学那几年,她最想念的泉州味道也就是面线糊了,每每回来一定要先去吃上一碗,不需要思考,只要加醋肉、大肠和卤.豆腐,再来一根油条就可以一解乡愁。
“上街买点糕饼,明天早上吃”
“快手”是泉州吃早的特点之一,这是早年祖辈们劳苦打拼时留下来的习惯,食物要顶饱、平价、方便,好快速吃完上工。许多泉州人早上起来,打一颗生鸡蛋,撒上白糖用开水冲开直接喝下,或者买根油条淋上酱油吃,早餐就完成了。即便吃得简单,也不妨碍泉州人吃饱就“欢喜”。
同样快手的当然还有面点和糕饼。西街东段已成为泉州最知名的旅游街,后半段走几步就能遇上一位算命先生在预测未来,心情忐忑的聆听者多是和算命先生年纪相仿的老泉州人而非游客;前半段则被奇奇怪怪的“网红美食”和纪念品商店挤满,要是走慢一些,细心观察,会发现它们之间还稳稳地开着一些古早糕餅铺子。当地摄影师灿昆带着我从小巷横穿过到西街,巷口就是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糕饼铺,掌柜的阿姨气定神闲地坐在店里看手机,丝毫不被隔壁网红店恼人的大喇叭所干扰。店里摆着满满一桌糕饼,其实都是米食,却硬是凭外形和原料区分了不同种类,米糕、鸡蛋糕、鲤鱼糕、松糕等等,就算是本地人也不一定都叫得,上来。这些名头众多的糕饼,原本都是祭祀供品。泉州的民间信仰繁多,烧香拜佛是日常习惯,形态各异的糕饼摆上供桌,看着丰盛,也有美好的寓意。
糕饼下了供桌就是隔天的早餐,我买了几样打算试试。其中看起来最豪华的就是满煎糕了,有花生碎和红糖做馅,加料版还多了冬瓜糖,吃起来购甜,非得配上清茶才解腻。和满煎糕相比,碗糕实在是简单,用大米和白糖制成,闻起来有股酸味,吃起来松软香甜,和豆浆或泉州人爱的花生汤是好搭配。过去逢年过节,家庭主妇们都要蒸两笼碗糕。随着糕胚逐渐膨胀,顶部会裂开四瓣,宛如开口大笑,因此每次蒸碗糕时她们就在旁念叨:“笑笑靓细细发”,盼着碗糕“笑”。还要提防小孩子在旁哭闹或者乱说话,好似这样碗糕就不会“笑”了。因此总有狡黠的小孩特意趁大人蒸碗糕时跑到厨房里撒娇提要求,大人们为了让碗糕“笑”起来,只好无奈地有求必应。
当我们要离开时,几位当地主妇也来买糕饼,一大包也不过十几块钱,就够让一家人在清晨吃得饱腹。泉州人的早餐观看似以效率为主,实际上也并不敷衍。坐在街边的树荫下吃面线糊的人,投入了十二分的注意力,细细品味着汤头的鲜甜和每种配料的滋味,吃到开怀后再考虑上班打卡。买糕饼回家的人,也能从令外人眩晕的众多品种中分辨出哪个是自己最爱的味道。随着新饮食风气的逐渐蔓延,泉州城里也开了不少西式餐饮店,但老泉州的节奏和胃口都没怎么变过,早起的第一餐还是要留给最地道的本土味道。不信你就去老城里看看,泉州人怎么从一顿快速、节俭的早餐里吃出了满满的欢喜。
老泉州的晨间野餐
上清源山呷空气咯
这个春天里“野餐”忽然成了社交平台上的高频词汇,青春艳丽的年轻人们在公园草地上铺开餐布,摆满精致的零食,围坐一起嬉闹自拍,做作得可爱。不过野餐可不是小年轻的专属,老泉州人同样会往高处走一晴日得闲,上清源山去呷空气咯。
“有一个笑话,爷爷对孙子说:“走,爷爷带你去呷空气!孙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去了,没想到回来却哭着说爷爷骗人,散步一圈什么都没吃到。”带路人月下忽然想起来这则l时听来的笑话:““呷空气是老一辈泉州人的口头禅,就是呼吸新鲜空气的意思。清源山上生态很好,所以老泉州人早上都会来呷空气,散步爬山、泡茶吃早餐。”早上八点多,我们从鲤城区出发,驾车十来分钟便到了清源山风景区的入口处。日头甚烈,上山的人还是不少,许多是老老少少一大家子齐出动,当然也有不少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清源山优越的位置与生态值得常来,而65元的票价将这里的日常都留给了本地人,若是长居泉州,办张年卡就好,像我这样掏钱买原价票的“游客”大概不多。
月下还在小学时就爱跟着大人们来清源山泡早茶。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茶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我期待的是能吃到醋肉啦。”他笑着回答道。与其说是来泡早茶,不如说是来吃早餐配早茶。彼时卖早餐的商贩们会将炸醋肉、茶叶蛋、油条等小吃挑上山来,沿着分散在山上的“野生”泡茶点兜售。“那会儿我们是在山脚的天湖景区内泡茶,泡茶点很随意,小桌凳支起来就可以泡,泡完就收。”月下回忆道。如今清源山风景区重新规划,将泡茶点都搬了上来,从山脚到山顶共有八十几处。月下带我来的两处,海拔最高、体量也最大。一样的桌椅整整齐齐,商贩们都坐到了屋檐下,菜式五花八门、异常丰富,从泉州地道小吃到看不出派系的炒烩杂菜均有。
正说着,同桌的一位阿姨忽然认出了月下,原来她的儿子与月下相识。桌上的气氛顿时更亲切了,直到告别,我们手里的食物和杯里的茶就没断过。正如月下所说:“清源山是泉州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片临近市区的自然之境盛满了老泉州的回忆,也延续着如今的日常片段。清源山的早茶和早餐与城里并没有多少差异,但因为有了“重聚”与“分享”的双重温情,让这里的晨间野餐格外令人记挂。
相关热词搜索:;泉州变迁篇四
在我心目中,泉州市一首诗,泉州市一幅画,泉州是一部长读常新的书,永远充满青春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清源山它处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为国家级风景名胜。春天,山花浪漫,百鸟啁啾,是踏青寻芳的好去处;夏天,凉风习习,松涛阵阵,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秋天,风高气爽,视野开阔,又是登高望远东好地方;冬天,漫山红透,层林尽染,更是观赏红叶的美妙之处。清源山不仅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色,而且有大量的独具魅力的文物古迹,以老君岩、弥陀岩、清源洞、灵山伊斯兰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等胜迹最为著名,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宋代道教石刻艺术瑰宝。整个石像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精妙传神,令人惊叹宋代泉州石雕工匠的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以南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泉州武术文化是泉州优秀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少林武术由各种拳法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宝贵遗产。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因中国丝绸等通过此路大量西运,故名。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在当今的竞技时代,以安踏为代表的泉州鞋企完成了cba运动员的脚型规律科研报告,一场直追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大牌的技术变革正在蓄力待发;由13个“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32个“国家免验”组成的鞋业品牌方阵,则在差异化营销的探寻之路上,摸索到并塑造出自具特色的品牌文化。由此可见中国产的世界名牌大道,已经向我们的企业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