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要有客观事实支撑。总结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过去的回味与祝福。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
摘要:杰出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现实日子中,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呈现一系列的心思疑问,严峻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日子和作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协助他们优化人际关系,调适其心思疑问,就显得至关重要。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进程。杰出的人际关系不光可以稳定情绪,给人以安全感,还有助于个别自己意识的深化发展。关于大学生而言,维护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只是大学日子学习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交往适应才干是大学生社会化适应才干的归纳体现。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己评估。自卑的浅层感触是他人瞧不起自个,而深层的体会是自个瞧不起自个。自卑的人失望、郁闷、孤僻,简单消沉地评估自个,总觉得自个在容貌、身材、常识、才干、谈锋乃至穿着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负重。为了到达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进入新的交往,将社交圈子束缚在狭小的范围以内,形成了人际交往隔阂的局势。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变现为傲气轻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视他人为下级、被教学者。在与他人处事中,过于信赖自个,而不信赖他人,只关怀自个的需要,很少思考对方的需要,有时常常成心使对方堕入出丑、为难、为难地步。自傲的人自以为是、咄咄逼人,傲视一切,然后禁锢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思现象,年轻人面临新环境的交往活动,常常体现出害臊、胆怯、拘束不自然。当他们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说话时感到严重,语无伦次,言不尽意,然后他们的举动见人脸红,手足无措。因为害臊者在人际交往中过多束缚自个的言行,无法充分地表达自个的`情感,常形成交往两边的不了解或误解,且无法与人交流,继而阻碍杰出人际关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为片面推测而发生的对他人不信赖的复杂情感体会,体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总以为他人在谈论自个,瞧不起自个,而对他人老是持不信赖的情绪,不愿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猜忌是大学生展开交往的大敌,它不只会使大学生之间关系松懈,也会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发生裂缝,使人际交往堕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个的才干、学习、声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发生的一种不悦、自惭、仇恨乃至带有破坏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种消沉的心思品质,变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果心怀不满,抱以嫉恨,总期望他人落后于自个,乃至采纳不合法的做法给他人形成损伤。妒忌会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开端,以害己告终。
规矩人际关系的知道。首要,要准确知道自己。经过与社会上和自个位置、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知道自个,在对比中认清自个的优势和下风,长处和矮处,到达扬长避短,完善自个的目的。其次,要承认特性。大学生应当知道到,不一样的人的特性是千差万别的,互相相处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咱们不能盼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同,与每一个人都成为好兄弟,但要尊敬这种不一样,以一种宽恕的情绪对待他人。准确的社会认知观的形成,有利于增强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从人际交往的准则。
首要,对等准则。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没有凹凸贵贱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进行交往,切忌因经验缺乏、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个年轻优异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挚准则。真挚是一种对人脚踏实地的情绪,是待人诚心诚意的友善表明,真挚的心能使交往两边志同道合,互相肝胆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虚伪是交往的大敌,大话、诈骗、玩弄、自私是就义友谊的恶魔,有必要坚决抛弃。最终,宽恕准则,体现对非准则性疑问不锱铢必较,可以以德报怨、宽恕大度。
3.培育人际交往的品质。
一是自傲,在人际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谈吐沉着;自傲者决非顾影自怜,盲目狷介,而是对自个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长于听他人的劝告与协助,勇于改正自个的过错。
二是信赖,信赖即是信赖他人的真挚,从活跃的视点去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
三是热心,热心能给人以温暖与安全,促进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灵,交流人们的情感。
4.把握人际交往的技术。
一是学会协助他人。以彼此协助为开端的人际关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际关系简单建立,并且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思间隔。当人遇到困难波折时,哪怕是他人一个真挚的笑脸,一个别贴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言语,都能让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奋。
二是学会适度赞扬。赞许他人要讲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张夸大其词,要长于调查和发现他人的长处,说出对方的可赞之处。
三是学会诙谐。诙谐是美德和才智的结晶,是常识和才干的展示,大学生要学会诙谐,注意培育自个敏锐的调查力、丰厚的想象力、灵敏的应变力。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二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发展创新,学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构建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师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对学校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完成以及教育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工作中就是建设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园,不外乎做到两个和谐:学校内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物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一是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二是师师关系的和谐,三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人与物的和谐主要是做到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统一。
和谐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一些思考,无疑对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
和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理应成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和万事兴”,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在学校中,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这三个群体的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领导的管理方式和水平、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起着示范和凝聚的关键作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人际和谐化,领导对教师,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和谐文化”精神体现在我们学校管理上就是要以人为本。学校各层面的制度必须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定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各级学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应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比如交往对象相对稳定、交往关系相对淡泊、情感表达比较含蓄、矛盾冲突相对隐蔽等等。
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与人之间处于和谐状态,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有利于教师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交流的激励作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共同努力。
因此,学校要努力通过树立共同的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有效地改善学校的人际沟通、妥善解决人际矛盾和冲突等方式和手段,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使教师彼此心情舒畅,建立起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发挥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教师之间以坦诚友善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己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书育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师生双边活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有一种人格的号召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导方面在教师,关键是教师要关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只有爱才能唤醒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唤醒学生对教师的爱,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完成育人任务,就得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
构建和谐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尊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当然,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建设还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需要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共同努力。
总之,“和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题与核心价值。对师生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吸收精华,发挥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尊重,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该思考并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入发展,和谐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涵义及重要性、学校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几方面探讨了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状况。
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等。”可见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卫生与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关系健康是个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学校的良好发展也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协调实现的情况下的彼此尊重、互利共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状态和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和谐人际关系包括人自身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领导集体之间、教师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够激发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学成效的实现。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勾心斗角、互不协作,就会形成内耗,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明的金字塔。相对社会其他行业,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不多,教师的素质比较高,学生多数都比较可爱,善良。因此学校人际关系总体比较融洽。然而学校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人际关系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当前学校学术气氛不足,教师社交气氛太浓,往往出现以“实现个人某个目的”为处理某种人际关系的准绳。现今一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大打出手、斯文扫地;领导在评优工作中“近亲繁殖”等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不和睦,师生之间,师生与校领导之间矛盾重重等。但无论如何,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学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常规理念,构成人员平均素质较高、批判及校正能力较强等因素都决定了学校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也就是说,构建学校良好人际关系具备可行性和必然性。
教育中利用正式群体的巨大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巧妙引导、用好非正式群体的“首领”,把非正式群体吸引到班级主道上来。还可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间产生的交叉,在各群体间架设桥梁,以促进生生和谐。在班内推行合作学习制度,可以有力地集中学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有效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人际磨擦,增进人际和谐。经常组织活动,为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广阔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一个心胸宽广、开朗乐观、包容忍让的人一定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同时教师应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及时对学生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教师还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学心境,面对复杂问题,能够保持理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教育法制观念,使自己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最后教师要实行民主管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和谐的氛围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会与学生和谐相处。
教师之间长期共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为利益冲突,有时表现为意见分歧,有时表现为相互误解。但是绝大多数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是非对抗性矛盾。因此,解决这类主要用道德调节手段。如果教师之间能够真正做到少一点埋怨,多几分理解,关系就会融洽得多,即使出现误解,只要检点自己,胸怀大度,误会也会随着事实的澄清而逐渐消除。教师之间开展有益的竞争,必须注意,一方面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尖;另一方面要提倡科学、求实的作风,形成自己的新方法和新见解。这种竞争与团结协作不仅不矛盾,而且还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才能得到发展,教师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和谐。
3.4建立学校领导之间的和谐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办教育也要看干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有没有一支心齐气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一个舒心融洽、合作团结的环境,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政班子应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其成员都有职、责、权,在工作中既要依法办学、照章办事、各负其责,又要相互信任、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和而不同、事业为重,广大教职工才会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共同推动学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5建立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和谐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一方面,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校领导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把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根本追求,努力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环境,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师生也要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理解学校领导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所作出的努力,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勇于建言献策,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同心同德共建和谐校园。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从学生个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进行干预和调适,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障碍,完善他们自身人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调适;策略。
综合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干预,帮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问题,学习并解决自身的困惑,将自己的人格尽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补充,以便对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正确理解认识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应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扩大交友范围,让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变得丰富多彩,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交友观念。
(二)全面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会遇到在语言、文化、兴趣、人格、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差异的交往对象,使我们的交往变得不再简单,我们需做到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应付自如。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学生会、班干部等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舞蹈、游泳、书法、绘画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在学习中多结识志同道合的人,多学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学生要处理好和他人之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和别人交流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第一次见面会因你身上的某个特质而愿意和你再次见面。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运用正确的语言艺术。
第四,学会幽默。
第五,主动热情。
第六,学会赞美别人。
第七,给自己进行积极地暗示。
(四)正确处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分清现实与它的区别,现实生活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网络世界虽然美好但它是虚拟的,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过在现实生活努力去创造也能获得。
(一)改变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应该做到严厉和慈爱相结合,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待子女的态度应该松一些,大气一些,父母应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语气,用道理去说服孩子,不要强制孩子去做你所认为对的事,多些笑脸,少些发怒,多些朋友之间的亲密,尽量不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多给孩子讲些道理。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为孩子设想的未来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不因孩子做错事乱发脾气,应给他们讲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做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不独断专行,制定相应的规定,有问题讲出来家庭中的成员一起解决,父母与孩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而又民主的家庭。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工作。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开设相关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碍,学习自己调节,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具体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明确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面对人际交往之间的障碍。
(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功交往的品质。
学校应让学生重视锻炼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安全需要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收获友谊。通过他人对自己积极的评价,增强我们完成工作的积极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锻炼好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学以开放、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观念、人际交往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应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社会中大众认可的观点,常开展事例教育,让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健康经济的社会风气。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处在其中经常接触网络中虚幻的信息,难免分不清对错而沉迷其中,打游戏或在网络上结交网友,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我们应遵循这几个原则:社会管理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自己管理和他人约束相结合,社会相关管理部门与宣传健康的网络知识相统一。社会相关部门应注重宣传健康上网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学习有关网络的法律知识和自己保护知识,建立和促进良好的榜样。
本文在以往研究结果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在和他人交往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魅力,让别人喜欢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第三是学校方面,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设置心理咨询室,老师引导学生正确提升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五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六
[摘要]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有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积极寻求大学生交往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寻求消除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交往障碍的举措。
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大学生交往的范围产生了制约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学习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认知偏差空间。
首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基于网络的“人—机”交往方式的一种间接交往,这种交往方式丧失了大学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诚然,视频、音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体态语言,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过网线在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时也会由于这种交往形式的隐匿性而导致对人们社会人际关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对人际认知的不全面性。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网络交往主体的自己认同困难”这一后果。
(二)网络加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倾向。
首先,网络在大学生生存的自己同一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也仅仅只能是网络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体征。其次,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更加复杂,变化相对缺乏稳定性,一个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在现实世界里却是无比空虚与孤独,这种由心理鸿沟形成的强烈反差,必然对大学生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网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谈话,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骤降。
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满足于声音、图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从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处理、反馈的能力而表现出个体交往能力的下降趋势的一个指标系数,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制约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网络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障碍固化趋势。
网络人际交往由于其交谈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由此产生的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化、网上盗窃、病毒的传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使学生产生怀疑、恐惧、防范等心理。虽然在与各种人打交道时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沟通不畅。网络为大学生创造温暖的虚拟空间时,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动,导致他们心理交流存在障碍。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网络的积极作用。
就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网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网络的好处充分地宣扬给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碍,充分把握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优势,使网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时间比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选择的权利较多,也可以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当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与人沟通的时候不但可以抛弃物理世界的一维性,还可以弥补不可逆性的不足,进而使大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时间。
(二)积极探索、客觀认识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想克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就必须积极地探索网络世界环境,并公正客观地了解网络环境。客观认识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来正确处理和努力化解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规律;此外,网络世界不但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还能给网络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此,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结合、辩证理解虚实世界的高度统一。
为了有效克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所导致的心理障碍,我们就必须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把物质和虚幻的精神空间联系起来,并为构建当代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网络是在现代最发达的技术,大学生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必须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并给大学生这一群体构筑健康的有高度统一思想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处、与社会协调一致。就安身立命这个角度而言,应该积极地处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心理问题,给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营造舒适的、易于沟通的空间。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七
新世纪大学生要与人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对人际关系有一个比较健康的科学态度,自身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交往科学素质。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识到它在自己内在人格力量发挥中的作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和心理特征的陶冶、文化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借助于社交来实现。所以,作为现代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友八方”。
大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的中后期,从其心里发展水平来说他们是正在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边缘人”。这个阶段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人际交往时他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展现自己、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交往能力本身就是生存的智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满足大学生交往、友谊、安全等的需要,增强价值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减少孤独,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我国有关研究报告:由于交往能力较差,交往方法不当,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63%的同学们感到“交往困难”、“知心朋友难觅”,只有25%的同学感到“有知心朋友”。可见,大学生整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国内心理学界在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时发现如下几个特征:交往的盲目性和被动性的整体性特征;互动性与开放性的时代特征;交往需求迫切,但主动性不够,以同龄人交往为主,如其同室、同班、同乡的交往;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决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大致分为三情况:其一,人缘型。这类学生与人交往积极主动,交际面较广,大约占20%。其二:孤僻型。这类学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际冲突中自我调节能力差,大约占3%。其三:中间型。这类学生占大多数,其特点是出于前两者之间,一般表现不突出,人际交往范围较窄,行为上随大流,不爱显露头角[2]。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主要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其中客观因素又分为学校、家庭、社会观念以及信息网络化等方面,而主观方面也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人格及个体能力等。首先,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无法因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家庭因素对于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几乎都无法摆脱家庭对他的熏陶。理论上说,家庭的优点会成为促进子女成才的积极因素;其缺点,则会成为子女成长的障碍。第三,依据调查发现,43.6%的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在于经济,习惯等问题。激烈的社会竞争蔓延到大学校园,引起大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更加导致了大学生人际沟通网络的狭窄与人交往的缺乏。目前大学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是否是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党员,是否获得过各类奖学金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资本,为此,很多大学生在暗地里展开各种较量。最后,有专家认为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人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上网成瘾不仅响学习,还会让人缺少交往,忽略现实的人际关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关系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需注意克服以下几方面:晕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以及社会刻板效应等,另外,我们要全面审视自己,存在的不足,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
在现代社会,要建立一种和谐的于己于人均有良好效果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其关键要素是需要运用并发展人的交际魅力和人际生命力。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而生活的,不管大学生所寻求的是哪种需要,自己的意义都存在于人们与外围世界的相互关系中。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遵守以下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真诚原则。马克思把人们之间真诚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语说“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说法都是对真诚及其作用的高度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让大学生指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们评价最高的性格是“真诚”,在八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竟有六个与真诚有关。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信任原则。管理学家戈登希尔曾说:“信任是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没有外形、没有内质,但却指挥者我们的行为。而且其存在与否将决定我们的行动,仿佛它是一种有形的力量”。在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彼此都要讲求信用。人与人之间要是缺乏信任,生活也会处于无序与恐惧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式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保证。
(三)热情原则。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在《积极的人生》一书中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情。没有它,不论你有什么能力都发挥不出来。”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追求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兴趣广泛,是建立良好个性品质和交往心理的关键时期,学会以一种热情直率的态度对待别人,也必然会获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从而将愉快与友情长久地系于身边。
(四)理解原则。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是至理。只有理解,才能消除人际关系发展中的某些隐蔽因素,如猜疑、嫉妒等,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收获真心。
(五)尊重原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尊重”放在人们的高级需要中。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所有人,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个性、习惯和隐私。只有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六)交换原则。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社会是一种商品交换,不只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是诸如赞许、荣誉、声望之类的非物质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交往的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回报,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继续发展,在交换中互利性越高,双方关系越稳定、越密切。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一位大学生必学的人生课程。作为一个具有卓越才能的新世纪优秀大学生,不仅要德才兼备、身心素质良好,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与人交往、待人处事的能力,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未来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与艺术。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日趋广泛,微信作为手机必备的一种app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微信转变了传统的社交格局,对人们的日常社交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采用微信实现社会人际传播,其对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微信和人际交往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旨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软件,支持短信、语音、图片、视频的实时发送,通过二维码、qq、摇一摇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户,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邮箱、语音记事本、实时对讲、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睐,源于其独特的优势。微信各项功能设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过qq账户登录,可自主搜索已开通微信账号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费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际交往。交往即为两个或多个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评价性或认识性的相互过程,简单来说,即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各类信息情报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交往具有两大特征,其着重强调了信息沟通。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即为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被及时传递到接收对象,影响信息接收者的行为或观念,进而实现交往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众传播平台。在传统的网络沟通平台中,用户更新个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地域、时间等。而在微信平台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户还能选择多种新兴多媒体手段,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户都可成为大众传播者,从而打造多元化大众传播平台。
(三)交往行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台交往不受年龄、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无需特定人或物作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台中,可实现多人交流或“点对点”交流,进行多种元素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对无声的交流,交往行为更加趋于直接化。
(四)交往关系平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人们容易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台中,日常交往规则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交流中,实现交往关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识自主。在微信平台中,人际交往属于开放、个性、多元、自由的系统,任何交往角色都拥有决定权与话语权。交流行为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台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种信息资源。
本研究主要选取某大学586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等形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收回问卷586份,有效问卷581份。
微信一经发布就成为一种热潮,受到了大学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达77.7%,微信曾经使用率达17.1%,未曾使用率为5.2%;使用微信超过半年以上的大学生超过70%;超过50%的学生经常登录微信接收信息。[3]可见,在大学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数较多,且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在微信好友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学,父母及亲人所占比例较少。
(一)积极影响。
1.微信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微信给大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了便利,打破了大学生实际交往中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实时传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机上。微信增加的实时对讲功能更加便捷,无需支付通信费用,便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转移了大学生的人脉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网络,给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提供了平台。
2.微信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微信与社会人性化、社会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学生通过微信可以摆脱现实束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构建人际关系。大学生可以通过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使心理状态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虚拟社区可以增强归属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各项信息的快速传播,集中社会人脉资源,通过聚集故旧和新朋,逐步形成网络群体。[4]微信使用个体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和获取各项信息,形成社区化和虚拟化的人际传播模式,个体通过信息传播来保证人际交往的社区化发展。
4.朋友圈可增强人际交往的严谨性。朋友圈是一种新型的虚拟社区,朋友圈成员应通过严格的身份审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内部、各成员所发布的观点和信息,分享和记录生活体验。其将人际交往关系由线下拓展到线上,需得到用户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项信息,确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严谨性。
(二)消极影响。
1.使大学生与现实脱节。微信在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性的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使用微信扩展人际关系,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际交往时间,淡化了现实生活与个体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个体传统意义上的人际关系逐渐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现实人际关系的转移,在媒体空间中,人类淡化了对真相的追寻,部分大学生宁愿相信虚拟网络,而忽视客观事实,导致其与现实生活脱节。
2.造成个人隐私的暴露。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其容易轻信他人,极易上当或受骗。微信虽然有隐私设置功能,可以针对好友开放,但在其开发初期,对于隐私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犯罪分子可以通过“摇一摇”开展诈骗活动,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3.使不道德行为增加。许多大学生会偶尔或经常通过微信中的“摇一摇”功能与陌生人交流,这样就有更多的机会将现实中受到挤压的一面或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台中。由于没有社会道德的束缚,许多人在微信交友平台上仅凭自己的喜好发表言论,监督体制无法体现其应有效用。在微信平台上,大学生的自己评价能力、自己观察能力以及自己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际交往成本的同时,迅速增进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便利。微信虽然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却极易产生社交依赖,且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还会破坏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适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避免给自身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九
构建企业的和谐人际关系,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职工对利益的占有与自己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贡献是不是对应的,合情合理的;二是产生了利益矛盾,企业能不能及时地加以协调和解决。这里既有职工自身素质的原因,又有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为此,企业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应当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崇高境界,是推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也是构建企业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武器。因此,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在思想道德问题上,要着重抓好三个教育,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引导人们超越各种具体利益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为此,要切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诚实守信教育。诚实守信乃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职业道德的灵魂。要教育广大职工诚实守信,忠诚企业,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作为处理企业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利益而忘我工作、多作贡献;三是分配观念教育。人们对自己之于社会贡献程度的自觉估量,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基础。在科技、知识、管理、资金等非劳动要素进入社会分配系列的今天,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消除对按劳取酬中“劳动”的狭义理解,逐步树立“按照贡献的差异进行差异分配”的分配观念,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付出和报酬,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2.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虽然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不和谐,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在于人们之间有没有利益矛盾,而在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不可能搞平均主义,因而利益上的差异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不能让这些差异和矛盾任其自然地发展,而必须采取得力措施防止差异悬殊过大和利益矛盾激化。因此,妥善协调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企业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应该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在政策制定上,必须坚持以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层次职工群众的承受能力,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职工群众利益的行为;二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确保职工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
3.切实强化厂务公开工作。公平公正,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保证。就企业来讲,体现公平公正,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些企业劳动争议和集体上访之所以频频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职工群众对企业的改革改制政策不了解,缺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混乱。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正是落实职工群众对企业经营管理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做好了,必将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4.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净化企业风气,改善和调节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务必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成为改善人际关系的中坚力量。这里值得强调的,一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摆正自己与生产者的关系。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并非金钱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彼此信任、互尊互爱、团结互助的友谊合作关系。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有做到把自己的爱心全部献给企业,真正与职工心连心、心贴心,企业才有可能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群众观念,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身体力行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队伍、凝聚人心的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切实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5.发挥法律制度调节作用。抓好职工法制教育,让广大职工真正懂得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懂得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承担什么责任,懂得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持什么态度、应该注意掌握什么方法,懂得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哪些是正义、哪些是合法等,进而知法守法,规范行为。同时,企业应该重视规章制度对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努力引导人际关系沿着制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王自强,王浣尘。构建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j].管理现代化,,(1)。
[4]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十
我们这些信仰辩证唯物主义者们的人生目标更是早已明确了,在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越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要全面发展,社会要不断进步,首要的是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的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塑造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想达到目标就势必得注重教育方法。出于实践的需要,让受教育者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知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那么探求人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杨丽娟追星的悲剧解读。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而人类社会精神层面却逐渐与之相悖,很多人无法适应这种转瞬即来的大变革,开始在物欲横流中放纵、沉溺,社会上浮出“价值真空”、“信仰危机”等负面现象。
过去的一年,痴迷刘德华的女追星族杨丽娟成了全国的焦点:杨父跳河自尽。遗书上要求刘德华与其女儿见面,而杨丽娟在父亲自尽后依然表现失常。让我们回顾一下。xx年的一个晚上。16岁的兰州姑娘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此后三年,杨丽娟天天做同一个梦。她相信自己与刘德华有一种特别的缘分,于是开始放弃初中学业,把自己关在家里“专职”迷恋华仔,对华仔的照片、海报、录音带从不放过收藏。甚至期望刘德华会来看她,就在家里等待。而后,其父为满足女儿追星的愿望。不惜xx凑齐路费。让她踏上去香港接触刘德华的旅程。鉴于舆论界的炒作。刘德华与其见面后,杨丽娟又压制不了内心的冲动,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其父尽然以死为代价乞求刘德华满足他女儿的心愿。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丽娟及其家人令人震惊的经历,让大众的目光再度聚焦在追星族身上。几年前。一位17岁辽宁追星族自杀身亡的事件曾轰动一时,而今一位追星族的父亲以自尽的方式再度引起公众的反思。杨丽娟事件让人揪心,凄惨结局的可以归于教育问题。从大量的报道可以看出,杨丽娟的父亲是很怕杨丽娟母子的,这种怕其实就是一种深深的爱,甚至可以做出一切牺牲,从现在的情况可以推测杨丽娟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极度溺爱,父母亲几乎从不违逆她的任何要求,这种爱却反而使杨丽娟陷入极度欲望的自我膨胀和对父母的极度依赖。从心理角度来说,父母为她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她想得到什么也是理所应当的,她对刘德华的迷恋已经不仅仅是粉丝对偶像的迷恋,正如她自己所说:刘德华不能把她当作一般粉丝,刘德华应当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从这句话可以推断,杨丽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明显的妄想症,完全没有了理性。其实杨丽娟的父亲早就无数次劝过杨丽娟,不过得到的是女儿的怒骂。杨父的自杀也是有预谋的,杨母承认遗书是提前写的,说明杨丽娟及其母亲知道杨父要自杀,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亲人根本没有劝阻过杨父,整件事仿佛就是母女二人策划。为了满足女儿的无理要求,父亲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当然他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也足可以让杨父绝望,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杨丽娟是不能推卸责任的,是她的心理障碍和无理要求葬送了她的父亲!在这里,整个事件尚未终了。以致于网络和新闻媒体仍有后续报道。
曾有人提出,刘德华应像父亲一样去治疗杨丽娟。杨丽娟已经是一个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她始终不知道自己的错,坚持认为刘德华负了她。假如真的给他们一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后果谁能预想?一个逼着父亲自杀的人,就算满足了病态愿望,恐怕会招致更多的人效仿!整个社会就堪虞了。
截止20xx年2月底,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关于杨丽娟的留言108858篇,应该说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人们各抒己见,看法不一,但最主要的还是涉及杨丽娟的心理问题。杨丽娟事件尚未平息,社会上又陆续传闻“杨丽娟第二、第三……”。
二、杨丽娟心理问题的成因。
杨丽娟及其家庭的追星历程引起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背后有其深刻的心理成因。心理专家李子勋,对这一事件曾有过独到而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家庭共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只有启动危机干预、紧急救助,让当事人尽快重建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
倘若16岁的杨丽娟虽然有一个梦,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把梦想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本来没什么不妥。可一旦她为此放弃自己的生活、学习、朋友,梦上升到生活的全部,那么她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变了。试想当一个人阻断所有信息来源,整天闭门不出,只听刘德华的歌,一醒来就是刘德华的声音,而且多数是关于爱情的,对这个女孩来说,可能就会有一个“移入”,把自己移入到唱歌的对象一一似乎刘德华的每句话都是对她说的,每首歌都是为她而唱的。13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知道真实的环境在发生什么,耳濡目染全是刘德华,任何人处在杨丽娟的位置。都可能失去理性,这就是“自我催眠效应”。到最后,她真的坚信自己与刘德华有特别的缘分。所以。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封闭的生活,通过不断强化自我催眠把念头变得牢不可破。
从杨丽娟追星的表现来看,可以推测她有偏执型的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性格上的倾向。与普通人相比,偏执的人较真、认死理、敏感、多疑。不过这种个性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这个女孩16岁的时候虽然偏执,但假设她住校,生活在另一个群体里,这个群体里没有一个人偏执,她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浸染,变得开放很多。也许进入另一番生活领域,可以释然,但是自我封锁就断绝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脱离社会大环境可能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青少年“追星”的心理表现。
“追星”行为是指青少年过分崇拜迷恋影星和歌星的行为。有这些追星行为的青少年,往往被称之为“追星族”。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而青少年“追星”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成功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渴望成功的时代。青少年对未来有太多向往和追求,追求个性的发展,向往事业的成功,期望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赞扬,希望得到异性的'垂青,渴望自己有出众的风度和优雅的举止等等。但是,仅靠自己的摸索。很难获得成功,于是,那些不能实现自己向往的青少年。就把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明星作为仿效的榜样。明星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功、优越的生活条件、前呼后拥的气派和如潮水般的掌声、鲜花等。使青少年们羡慕不已,他们的家庭所给予的声讨、指责及教育,都难以改变他们急切想要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成功的心理。
(二)炫耀心理。
一些青少年刻意模仿明星们的作风,收集其信息,把这些作为交往中炫耀自己的能力、消息灵通的资本。在一起交往时,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谈论自己知道的情况,体验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甚至“成功感”,以此提高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
(三)从众心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力都很强烈,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赶潮流。只要浮现一种新的时尚,就极力去模仿,希望自己一直立于时尚前沿。
(四)共鸣心理。
青少年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失意、挫折的时代。他们在追求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困绕。自己无法解决。但是又不愿把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向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倾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歌星们演唱的表现青年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历程的歌词的内容,在影视中表演的反映青少年生活苦恼和奋斗成功的角色,恰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引起心理共鸣,使青少年把这些歌词当作生活的指南解决自己的情感问题,把演唱这些歌曲当作排解烦恼、忧愁的措施;把明星们塑造的青少年形象当作自己的楷模去崇拜。
(五)替代满足心理。
随着生理性成熟的到来,青少年性意识日益增强,对异性的情感也日益丰富,开始幻想和追寻自己的恋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往往把握不住自己。他们把对异性的幻想转移到明星身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四、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任何极端个案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除了痛惜、遗憾与谴责之外,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关心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注早期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追星’是当代社会中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袁茵副主任如是说。
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造成一系列家庭惨剧。社会对其及其家庭一片声讨、指责及教育,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事实,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大的帮助。我们能做的是引导青少年正视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杨丽娟事件首先是一个心理问题。对于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的人。旁人往往无法理解。也不是单纯的孝与不孝能够说清楚的,更不是帮助其实现所谓“心愿”或者说教能够解决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当杨丽娟16岁时,她梦见了刘德华。我们都知道16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时把压抑的能量转移到追星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充其量我们称之为心理学上的一般心理问题,此时采取心理咨询等干预手段,是完全可以快速治愈的。而之后出现的辍学现象则比较严重了,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周围的人没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补救,反而对其不健康心理现象采取了绥靖和纵容。这对杨丽娟之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一步步地推进。
不过到目前为止,她或许还没有到达我们俗称的精神病的范畴,而是心理正常人群中的不健康现象,这样的认识只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分析得来的,由于并未见到杨丽娟本人,最后的判断是不能确定的。不过无论如何,她还是可以有办法及早走出沉迷。回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中来。
对于我们自己,也要了解心理出问题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我们坚信认识始终是不断前进的,能够认识到心理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正确看待它并勇于面对,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有力地保障我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
和谐人际关系的论文篇十一
高校体育部门如同一个小社会,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内驱力,对高校体育工作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在体育教师中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些新构想。
高校体育部门是一个小社会,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彼此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个小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并且随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以及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人事关系的变动等影响,各自的社交圈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人都希望在其中生活得愉快、幸福,尤其是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希望在自己所负责的事业方面获得成功、得到认可。这就需要有一个在工作上彼此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帮互助,在成绩面前相互谦让的和谐的人际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新老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相互学习,保持教师情绪稳定,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管理者之间产生共识,在教学管理上能形成强大合力,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但是,和谐的人际环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个人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对社会、他人、集体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积极的交往活动创造出来的。管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突出点就是协调艺术。管理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协调人际关系,进而协调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从而实现管理的效益。对于高校体育部门的管理者而言,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凝聚教师的力量,提高管理效益。
1.“公心”原则。作为管理者而言,要有一颗“公心”。所谓“公心”,顾名思义,与私心相对,就是想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是个人,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一个群体、整体的利益。管理者要以一颗“公心”对待所管理的部门和群体的成员,也就是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办事情。不因私交影响公事,不因成见和偏见影响公务。不徇私情,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可以说,“公心”原则是管理者营造和谐人际环境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2.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原则,就是管理者在对待和处理自己与被管理对象的关系时,应该以平等的理念、平等的思想,与被管理者进行交流和对话。管理者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而是组织协调者,其地位和员工是平等的。只有以平等的原则来对待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实现真诚的交流,跟员工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树立威信,才能让员工心悦诚服,开展工作才会事半功倍。高校体育部门的管理者,要和教师融为一体,心心相通,平等对待教师。
3.人本原则。所谓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对于管理者来讲,就是以员工为本。高校体育部门的管理者,就是要以教师为本,设身处地为教师考虑,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解教师之所难,关心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方面的实际困难,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温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1.培养宽容品格。在部门中,评职称、评先进、评奖金,这些事都非常敏感,倘若教师们具备了宽容的品格,遵循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原则,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自觉以整体利益为重,注意从先进者身上学习长处,就能使整体保持稳定、融洽的秩序。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尤其要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是管理者重要的心理条件。宽厚待人的实质就是对他人的长处不嫉妒,对其短处不歧视。有的教师没有评上职称,一时想不通可能会向管理者发脾气、动肝火,管理者要能够沉得住气,以宽容的态度设身处地替教师们着想,充分理解他们。宽容犹如润滑剂,能减小摩擦系数,避免精力内耗,增强凝聚力。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不是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照顾情绪式的相容,而是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把对事和对人区分开来。这就需要管理者办事要公正,对人不应有亲疏之分,对事不要有抑扬之嫌,处事无私心杂念,秉公办事,宽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2.保持良好心态。有的同志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往往源于心理障碍。一是嫉妒心理。有的同志看到别人在品德、才华、成就、名声等方面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千方百计诋毁别人。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必须通过种种途径使教师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下一代灵魂、培养祖国栋梁之材的重任,应该有雅量和胸怀。因此,必须摒弃嫉妒心理,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二是急怒心理。有的教师出于自负,总认为自己的见解高于别人,不掩饰地表现出对别人意见的反感乃至火气横生,盛气凌人,严重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急怒心理,一要克服急躁心理,二要时刻注意抽掉自己心中易燃的“薪柴”,以熄灭愤怒之火,免除人际关系中的“火灾”。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法定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是需要相互尊重与信任、关怀与爱护、理解与同情的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因此,管理者与教职工发生矛盾、产生分歧时,更应学会以缓制急,以缓制怒。三是唯我心理。有的教师常常以自己为圆心,以个人小圈子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切都围着个人的小圈圈打算盘,这样的人往往人际关系很糟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别人的`困难,克服唯我心理,增进相互理解,缩短人际距离。
1.真诚相待,相互支持。以诚待人是处理任何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真诚,就是实在、真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不搞虚情假意、不欺骗、不做作。真诚是人的内心情感和情操的自然流露,只有真诚才能感染人、打动人,使人心悦诚服。对于高校体育部门来讲,无论是管理者也好,还是教师也好,都应该真诚相待。管理者应具备的良好职业品质,是建立管理者与教师良好关系的关键,这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此外,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也很重要。只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合力。管理者要真诚地关心每位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支持和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也要大力支持管理者的工作,体谅管理者的难处,积极承担管理者分配的工作任务,为管理者分忧解难。
2.知人善任,发挥所长。知人善任是优秀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也就是只有先了解别人,才能知道别人适合干什么、擅长干什么。高校体育部门的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每一位体育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特点,了解每位体育教师的长处与短处,尽量扬长避短,使他们面对学生时都能出色地发挥才能。比如,有的体育教师学历虽不高,但语言亲切、教育学生非常耐心,担任低年级教学工作就比较合适;有的体育教师知识渊博,讲话富有哲理,带高年级学生易受欢迎;有的体育教师年轻又有社会活动能力,适合担任体育活动组织工作等。只有量才而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使每位体育教师各尽其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激励其更好地投入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3.畅所欲言,发扬民主。对于一个部门和集体来说,决策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有决策就会有政策、计划和方案的产生,而相应的政策、计划和方案的实施,肯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这个后果涉及和影响到的是整个部门和集体成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这个后果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高校体育部门的决策,关系到每个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决策时,应倡导民主决策,鼓励教师对本部门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还应倡导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精神,尊重和依靠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完成部门工作。平时,管理者与教师之间要多交流,上下贯通,集思广益,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人际和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