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一
不停地转弯,只会越来越晕。
朋友们最近遇到了点难题。
大家叙述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遇到的难题竟然如此相同。
朋友甲说,我感到自己真是倒霉透了,做什么事情都不顺。早几年,我将辛辛苦苦积攒了十几年的血汗钱,拿去投资办厂,做外销加工。刚开始的时候,效益还不错。可是没过多久,赶上全球金融危机,外贸生意一落千丈,我的订单也跟着泡汤了。厂是办不下去了,我研究了一下市场,某个品牌的化妆品销路很好,于是,我就将开厂剩下来的钱。全部拿去开了一家专卖店。还别说,化妆品生意真的很火。我盘算着要不了两年,我就可以将办厂时亏的钱,挣回来了。可没高兴几天,我突然发现,来店里的顾客突然变少了,后来我一了解,原来网上开了很多网店,他们的成本低、投入少,因而,价格也比我的专卖店便宜,很多顾客就这样被抢走了。于是,索性我也开了家网店。但我的网店比别人开得迟,也没有竞争优势。现在,我的网店只能半死不活地维持着。
朋友乙一脸愁容,我虽然不像甲那样屡次遭受失败的重创.但我也很迷茫。大学毕业后,我进了一家工厂上班。先从车间工人做起,后来一步步走到技术管理岗位。照说,就这样干下去,也挺好,但我不满足这样枯燥的生活,所以,干了两年,我就复习考研。幸运的是,我考研成功了。读了三年研究生。以为能找到一个发挥我特长的研究所工作,实现我儿时当科学家的梦想。没想到,这几年高校扩招。研究生就业很难。联系了很多家单位,都没成功。
朋友丙叹了口气,说,我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总试图改变自己。我原来是人人羡慕的公务员,但我对朝九晚五的单调生活一点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主动辞职,下海经商。做了几年生意,也赚了不少钱。有一天,我忽然觉得,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积累可怜的财富吗?那样的话,人生多么无趣呀。于是,我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毅然将店铺低价盘给了别人,而去拜一个画家为师,想实现儿时当画家的梦想。当我重新拿起画笔的时候,却发现,画笔变得有千斤之重。虽然我也能模仿一般的画作,但是,显然缺少艺术应有的灵气。我放弃了一切,难道只是为了成为一个画匠吗?我当然心有不甘,但我又苦于找不到出路。
听完他们三个人的抱怨。
我心有所悟。
我们知道,在爬山时,如果你朝着一条路一直走,那爬到山顶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但若你在爬山的过程中,不停地变换路径,那你就很难爬上山顶了。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在迷惑时,我们需要的是理清头绪,认清现状。而当我们确定好目标后,就要一直坚持走下去,不能因为一时的迷茫就轻易放弃。
否则,人生的硕果,只会你的草率决定中跌落。
励志文章2:改变人生,只需比别人多付出2%
多2%的自信,建立个人品牌
自卑的人往往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与他人比较时,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你需要的只是多拿出2%的自信展现舍我其谁的霸气,充分展示自己的专长和个性。想建立自我品牌,要先了解自己的独特性,然后认真地培养,持续地练习,让别人一看到你,就会想到你的与众不同。勇敢走自己的路,别人自然会因你的独特而珍惜你。
多2%的主动,更有闯劲
“处境逼我行动”与“我要主动出击”两者的表面行为一样,但动机不同,做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询问别人意见,代表你有解决问题的意愿,还有处理问题的行动力,这是可以一生受用的能力。不要埋怨人生多艰难,将主动当成人生信条来执行,就能从生活与工作中找到更多快乐,事业也肯定会比那些“抽一鞭子走一步”的人发展得更好。
多2%的观察,发现更多机遇
我们有90%的刺激来自视觉,如果对周围的事物更多地观察,就会注意到更多细节,而细节往往能左右成败。例如去拜访客户的时候,可以观察客户办公室的摆设。如果桌上有家庭合照,说明他是一个重家庭观念的人,当你询问其家庭、孩子的情况,对方一定乐于谈起;如果在桌上显眼的地方摆放的是旅游纪念品,说明客户酷爱旅游,这时我们可以将话题带入旅游或者客户去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让客户有机会大谈自己的游历,两人的距离就很容易拉近。只要善于观察,就能见微知着,机遇就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观察细节,发现机遇,成功也许很简单!
多2%的谦逊,走得更远
谦逊与自信并不是对立的,多数情况下需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因为取得了些许成就成为关注焦点后,就变得飘飘然,只会让你停止了学习的脚步,无法为自己的前进提供新能量,接下来的只能是停滞或者倒退。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别忘了“谦受益,满招损”,谦逊是为了积蓄能量,让我们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
励志文章3:甩掉顾虑是成功的捷径
滴水因为甩掉多余的顾虑才穿透硬石;松脂因为甩掉多余的顾虑才造化成珍贵的琥珀;种子因为甩掉多余的顾虑才长成参天大树;腊梅因为甩掉多余的顾虑才怒放在严寒的冬季。这些现象无不告诉我们成功有捷径,那就是甩掉多余的顾虑。
生活中,如果我们肯甩掉多余的顾虑愿意集中精力去面对一件事、一次挫折、一次困境、一些坎坷,那么你会从容地战胜、克服它们从而感受到人生的另一番景致。
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随后他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多得多,但他没有停留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失败中,没有在意别人的异样目光,而是甩掉多余的顾虑,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为当今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正是因为他当时甩掉多余顾虑,放下不必要的负担,才使他有了日后的成功。
甩掉顾虑是一种闪烁着成功者光芒的态度,失败了并不可怕,以甩掉多余顾虑的心态坦然对待,成功必定属于你。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能够顽强面对,勇敢甩掉多余的顾虑,凭着不屈的意志终于完成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试想,如果他没有甩掉顾虑,以积极心态面对厄运,恐怕他在如此悲惨的遭遇中早已堕落不堪,平庸度日。因此有了甩掉多余顾虑的坚决,你将会成功。
法国大文学家福楼拜经常用一句话来教导莫泊桑,那就是:“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拥有积极的心态。”的确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中或从事于某一件事,只要甩掉多余的顾虑,专心致志于此事就会走向成功。
人的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勤奋向上的倾向,但若不专心致志地去培植,那么成功将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我要告诉你,成功有捷径,那就是甩掉顾虑,从而专心致志地去做任何一件事,成功的彼岸将有你的身影。
励志文章4:积极心态的力量,丢掉缺乏自信的坏习惯
许多积极主动的人因为自信心的毁灭而变得消极被动起来。他们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也许始于其他人暗示他们的无能,也许始于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取得成就的想法,或者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目前职务的想法。
很快,由于这种微妙的心理暗示作用,他们的创新精神遭到了极大的削弱,他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满腔热血、劲头十足地区从事任何事情了。
他们渐渐失去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果断出事的态度,对一些重大事情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做出决定,思想很快变得动摇起来。
因而,他们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成为领导者,而只能成为追随者。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因为凭借了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
是创造力、进取精神和激励人心的力量在支撑和构筑着所有成就。一个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的人总是创造条件使他心中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知道,没有什么事情会自动发生,因此他总是主动地推动事情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从心底里坚信,我们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决心要做的任何事情。就是这种满怀信心的期待能使我们集中全部的精神力量去努力成就事业。
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精神力量会与我们的期待、决心保持高度一致。我们期待并决心要完成我们全力以赴的事情,这会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一幅我们应该努力使之实现的蓝图。
这幅蓝图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愿景,这种愿景将激发富于创造力的人们去作伟大的创造。怀有伟大的期待和决意要达到目标的人,是绝不会在意成功道路上的障碍的,因为凭着他的决心和勇气,他总能一一除掉妨碍成功的许多敌人,但这些敌人往往使那些意志薄弱和优柔寡断的人栽跟头。我们“伟大的内在”当中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力量我们呼之即来,无论做任何事情,它总能贯彻我们的命令和决定。
案就会理所当然地被编织进我们的生活中,然后,我们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出濡弱、失败和贫困。
但是,如果我们的想法恰恰相反,我们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宇宙中一切好事的继承者,认为这些好事都将属于我们,都将落到我们头上,就好像是我们生来就有这样的权利。
如果我们坚定地宣称具有帝王般的品质,如果我们坚定地宣称自己完全有能力实现伟大、崇高的人生目标,如果我们坚定地宣称自己拥有力量和健康,而与疾病、弱点、混乱无缘,那么,这种充分自信的心态就使得我们的思想积极主动,极富创造力,这种心态就会有助于我们所渴望的事情,就会促进我们所渴望的事情。
建设性的思想意味着健康和事业的成功;而消极的思想则意味着悲惨、疾病和各种各样的痛苦。建设性的思想是人类的保护者,它能使人类免于各种混乱、贫困和疾病。失败者都是些思想消极的人,而成功者则都是些思想积极且极富建设性的人。
励志文章5:如何让1%的努力,成就卓越?
从小我们就知道滴水穿石、积硅步可以致千里,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呢?因为我们被自己100%的努力给累跨了。真实的情况是:生活中99%的事情往往都是琐事,而那关键性的1%—重要的事情,却被岁月淹没亦或是遗忘了。比如,摸摸你的口袋,出发前的梦想还在吗?或是背上的诚信、坚持都还好吗?我们每天被日子赶着走,匆匆忙忙推着99%的琐事前行。
再看看卓越是个什么样子吧。
阿基米德用浮力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水世界”,也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个支点和足够长的杠杆,就可以撬动地球。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那个支点,就是我们说的重要的1%,给它加上时间这个足够长的杠杆,一切就皆有可能。
首先,要培养1%的心态。
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知道洛杉矶每天4:00点钟样子的科比,毫无疑问都具备这样的心态:每天进步1%成为1%的人。面对别人的嘲笑或者不解,他们可能在心里无数次地对自己说:99%的人还在沉睡,而我已经开始努力了,不是因为我傻,而是因为我就是那1%的人。这种1%的心态正是区别卓越与普通的根本所在,再加上时间的杠杆去放大成果,所呈现给我们的结果是神一般的景仰和尖叫!
其次,让1%成为习惯,把1%的行为做成绝活。
怎样让1%的行为成为习惯呢?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系统地做,普通就会成为卓越。比如我注册了一个健身软件,每次运动半小时左右、坚持打卡,一年时间累积用了5000多分钟,算下来也就是4天多一点的时间,放到一年365天来计算也就是1%。而我已经从刚注册时的六百多万普通用户中脱颖而出,成为坚持运动5000分钟以上的一万多名忠实用户之一,身后甩出去六百多万的人呀!想起来怎能不让让人尖叫?!一年前的大肚罗汉变成型男一枚!一年用4天时间来锻炼,又有谁没这点时间呢?但真正能够坚持下来那一万多人,就是让这1%的行为成为了自己习惯的人。
怎样把1%的行为做成绝活呢?用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精神,坚持10000小时以上,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就能成为绝活。只有称为绝活才是效益最大化的。比如贝克汉姆的绝杀贝氏弧线“香蕉球”,使他成为欧洲足坛最具价值的球员;又比如俞敏洪当年虽然因为农村出身英语发音不很标准,但是在大学四年里背会了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掌握了40,000多个单词,凭藉非常大的词汇量而有幸留在北京大学任教,也因为背单词的绝技而成为gre、托福的老师,人称“活字典”,最后成就国内最大的教育集团—上市公司新东方。这说明1%的行为一旦变成绝活,效能就有可能是几何倍数的放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就是建立个人或组织的效能生态系统。
围绕1%的行为,建立个人或组织效能生态网,像蜘蛛结网一样去捕获更大的成果。俞敏洪正是用背单词组建个人效能系统—出国外语培训班,又用出国留学外语培训公司吸引自己的国外同学加盟,建立了新东方出国外语培训系统,最终成就了国内最大的新东方教育帝国。
把重要的1%的事情做对,这1%就会成为撬动你人生的杠杆。这1%代表的就是简单、专注、极致,这才是我们向往的事半功倍的最高的效能系统。越是简单的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容易让我们看不起和忽视的真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遇见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二
职场看上去就想是一条平静的河流,但是河流下面,往往隐藏着的是很多暗涌,而这些暗涌,也就是很多的潜规则。
你或许讨厌成为这种暗涌,你也完全不必成为暗涌,但是却不能不知道暗涌的存在。因为你也是职场中的一滴水。
1.不认苦劳,只认功劳
若是从情感角度出发,这一点确实很让人心里不爽,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希望吃得苦都是有意义的,是人之常情。可事实上是,企业存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盈利,所以注定了,盈利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它必须以结果为导向。
而苦劳是付出和过程,但是有苦劳不代表着有结果,就好比,你种下一颗苹果树,如果培育的方法不当,一样无法结出果实。老板说:给我一个苹果,你说:我没有苹果,可是我种苹果种的很辛苦耶,你猜你老板会怎么说?他说:我饿,你滚。
2.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们很早就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的启发在于: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要努力争取才有可能得到更多。
社会心理学有一条原则叫做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职场资源分配上,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从某种程度上讲,职场资源永远都是只能是相对有限的,所以在分配的时候,就难免会发生倾斜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公平”对待。
但是在不公平背后,资源更倾向于那些更有“造血”能力的人与部门聚拢,因为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本身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你可以努力争取,可是前提是,你更要具有“造血”的功能;因为,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是造血的孩子才会有奶吃。
当然,有一种情况下,你可以即不哭也不造奶,就可以喝到奶,你知道是为什么么?因为老板是你老爸。
决定价值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你有没有不可替代性。
因为他颜值比你高呀~开个玩笑,不过确实研究表明,长得好看的孩子可以象征性地拿到更高的工资,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3.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比你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公司的保洁员,就算你从早干到晚,每个月也就那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可如果人家是公司核心部门的骨干设计师,就算他每天只上5天班而且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的薪水也照旧比你多好几番。
你做的事情多,不代表你所做的事情价值就大;他做的事情少,也不代表他创造的价值就小。因为决定你价值的,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更加接地气的一个例子,就比如我们公司门前的卖煎饼果子的阿姨,从来不给我们打折,边上的煎饼摊那么多,可我们依旧只去她那个地方买煎饼果子,因为人家就是做的好吃。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4.职场人脉的本质就是利益互补
这也是很多朋友提到的,我先职场鸡汤来一波:见人要微笑;衣着要得体;主动去帮忙;学会让人家开心;这样你就可以认识更多的人。
然而有用么?确实,那样可以让你成为不错的二人转演员。
我也知道幽默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是,你要学会去创造价值,因为这才是你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也就是说,首先你要有价值,然后你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最后你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职场人脉。
5.一切问题,最后都是人的问题
不要小看“人”这个因素在商业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因为整个商业活动中,变数最大的就是人,而所有的商业活动中,又是最需要人去完成,所以,当你抓准了人这个因素以后,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我想提醒的是,他并不是万能药。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三
1、职业目标清晰。
不少职场人工作不开心、动力不足、盲目跳槽的根本原因是职业目标不清晰。而职场生涯前3年是锻炼能力、积累资本的黄金期。如果这段时间内还不清楚自己的目标,那就很可能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甘于平庸的打工者。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所在,结合3年来的经验教训,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
2、有足够的“亮剑”资本。
不少职场新人会说,我要找到一份月工资上万的工作,争取到中层管理的职位。但此时若问他:“你凭什么达到这样的目标?你的资本是什么?”他往往就会哑口无言。有抱负是好事,但要多问自己:我的业绩和能力提升了吗?我在一年内看过多少本对职业有益的书籍?我参加过几次培训班来为自己充电?如果没有,就赶紧着手去做吧。
3、保持“空杯心态”。
有些名校生刚进职场喜欢吹嘘、抱怨,说自己本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迫不得已才来这里。有个故事值得深思: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去拜访禅师。最初是小徒弟接待他,他很不屑。后来禅师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明明杯子已经满了,禅师还不停倒水。他很不解,禅师却说:“是啊,既然已经满了,为啥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很有学问了,为啥还要找我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它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人都有着“虚怀若谷”的心态,有能包容一切的胸怀。
4、遵守游戏规则。
有些人觉得,职场上处处是约束,充满不公平。比如迟到了会被扣工资,但加班时却从没拿过加班费。但公平永远是相对的。员工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一场游戏,游戏规则当然是老板定的。记住这句话:“如果你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的选择只有两条:要么屈从,要么离开!”
5、时刻做好准备。
俗话说,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适当的时候要给自己“充充电”。也许花上半个月工资,占用三四个周末,就是对自己未来最好的投资。千万不要有舍不得的心态。现在不学会“舍”,以后将永远也“得”不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准备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四
那些有哲理的职场励志文章总能让我们看完之后学到很多,那么工作励志哲理文章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美国有一间生产牙膏的公司,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年营业额蒸蒸日上。记录显示,前十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令董事部雀跃万分。不过,业绩进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二年时,则停滞下来,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部对此三年业绩表现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部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元!总裁听了很生气说:”我每个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红、奖励。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要求5万元。是否过分?“”总裁先生,请别误会。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弃,一分钱也不必付。“年轻的经理解释说。”好!“总裁接过那张纸后,阅毕,马上签了一张5万元支票给那年轻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开口扩大1mm。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多用1mm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倍呢?这个决定,使该公司第十四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2%。
感悟: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会引起意料不到的效果。当我们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或新创意时,千万别将脑袋密封,置之于后,应该将脑袋打开1mm,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也许一个新的创见,能让我们从中获得不少启示,从而改进业绩,改善生活。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媾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缍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感悟: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 因此而生。
小仲马未成名前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一天,大仲马对他说:“如果你在寄稿时,附言说你是大仲马的儿子会好多了。”小仲马却固执的说:“不,我不想站在你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得来的果实没有味道!”后来,小仲马用别名寄出的《茶花女》出版后,获得法国文坛的一致好评。
其实获得欣赏的方法很简单,靠自己的本事就可以了。
感悟:有志者事竟成。靠自己的才能,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三心二意,就会招致失败。再远的路,慢慢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
古希腊神话中有两位女神:一个叫美德女神,一个叫恶德女神。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的时候,碰见了她们。恶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要什么,我一定满足你什么!”美德女神对他说:“孩子,跟我走吧!我将教会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将在战胜艰险的过程中变得坚强无比!”赫拉克勒斯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后来,他成了英雄。
其实成为英雄的方法很简单,跟着美德女神走就可以了。
感悟:世界万物中,惟有他人的盛名最能激起自己的雄心,昂然奋起。选择英雄豪杰作为你的榜样,不过,你最好是与他竞赛,并超过他,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自行车在奔驰着,前车轮瞥了后车轮一眼,得意地笑出声来:“哈哈,我们同样都是车轮,可我总走在你的前面,你总跟在我的后面。你不感到屈辱吗?”
后车轮也不争辩,默默地继续行它的路。不久,这辆自行车拆散修理了。在修好整装的时候,主人把车轮换了一下位置。
自行车又开始奔驰了,过去的后轮瞥了一眼如今的后车轮说道:“老兄,你这回可明白了吧,过去并不是你能干、先进一些,而是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现在轮到后车轮默默无语了。
感悟:《菜根谭》有句云:“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1、拖延时间是最不费力气的事情,职场中,经常会看到许多人,无故拖延,自己还以为是占了企业的便宜,殊不知这是在蹉跎岁月。
2、大家平时都在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是的,没有所谓的命运,只有不同的选择。今天的命运也许是五年前的选择的结果。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含泪播种,一定会含笑收获。
4、我们总是能够在最深的绝望中,遇见最美丽的风景。
5、这句话非常常见,但我特别喜欢,万事如此,不经历风雨,如何能见到彩虹呢?
6、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事情,很多人,你这一辈子,做好你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把他做到极致。
7、这句话非常提醒人,做事优柔寡断,吃亏的一定是自己,失去大好的机会。他也会腐蚀你的心灵。
8、这句话总结下来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想放弃,想想来路。
9、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遇见机会要奋不顾身的上去,万事没有十全十美。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要常想一二。
10、这句话很经典,方向决定成败,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五
曾有个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编的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却回了句:“一个月三千块工资,你还想怎么样!”琢磨她这话挺有意思,就像我们买了件便宜货,用不了两天就坏了,于是宽慰自己:就花那么点钱买的东西,你还想怎么样?当然,她的潜台词是,你给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问题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钱一分货,你必须在拿三千工资时,先体现出八千的价值,老板才愿意买单。
当年我刚入职时工资也是三千,但第二个月就涨到了八千。因为每次老板要的文案,我不仅写到位了,还会拿出两个以上的版本让他挑:一个是按他的要求写的,其它则是我建议的方案。
当时我没有去想其中的关窍,只是因为喜欢写作,就会琢磨怎样写会更好;又因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觉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关系我个人的品牌,于是很用心。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带过二十多个中文研究生后,才发现这种态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语文的人,竟连自己写的东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标点、语法的错误触目惊心,对相关的知识背景一无所知,更别说去关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图美不美了。
他们关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事。因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会“加班”十年,还写不完一部红楼。试问,要做好哪项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来评价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绝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他对工作的态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举个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麦当劳门口,有个看自行车的大妈,夏天时她都会给所有的车,覆上自己带来的塑料布。顾客取车要走时,她还会笑着拧一把湿布,帮你擦擦坐垫,降降温。她从来没有开口,但很多人会主动多给她一块钱,还连声道谢。大妈和其他看车人的区别,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钱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无法估算。
我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这久混,干嘛那么卖力气?其实,谁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向更好的企业、更好的工作迈进,是我们每个人的征程。不同的是,优秀的人在哪里都会垫下坚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为世界五百强的ceo,应该是每个职场人的向往吧,但对于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厨房,岗位细分到切葱花都要一个专职的厨娘,你可能老长时间连切肉的大活都没机会沾手,更遑论学会做一整个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资源紧张,同样三千工资不可能只让你切葱花,所以你必须很快学会做包子,还得会做很多种包子——当然,前提是你愿意学。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大公司,庆贺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夺目的学生时代,在职场上你还是一个零,有可能变成正数,也有可能变成负数。很多人错把所在机构的强大,当作自己能力的强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岩松曾说,让一只狗天天上央视,就能变成名狗。但要知道,没了央视的舞台,不用多久它就会变回土狗。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业”不妨这样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态度。有这份“业”在,不愁找不到舞台。但这份“业”不是白来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时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样做事,那没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炼这份“业”的学费。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六
励志文章1:越往上层走,做起事来就越“没人性”
与加一次班就“付出感”强烈相对应的是,平日里,一天的工作时间如果是8小时的话,你真正能有效利用的绝不会超过3小时,剩下的5个小时,你要么在干私活、要么在斗地主、上淘宝或浏览一些毫无意义的网络资讯,要么,干脆是在跟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闲聊。
然而,当你为了一点加班费斤斤计较的时候,你丝毫不会觉得,在上班时间干私活的日子里、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只被你有效利用3小时的日子里,你应该退还一部分“欠班费”给老板。
是的,你就是这么的不要脸。如果你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同事。如果你是企业高管,而不是普通员工的话,那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下属。
这就是很多员工平时对待工作的态度。
然而,反观公司的高层,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样子。
他们的工作是责任制,或者,薪水是年薪制,没有加班费,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会把加班当成一种负担,他们觉得这是“义不容辞”的。甚至,在很多时候,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还“吃饱了撑着”,自己给自己增加工作量——即使他们不这样干,也没有人说什么,但他们还是会“犯贱”地自我加压。
底层员工和中高层的差距,还在一个问题上特别明显:我见过很多普通员工,在需要花公款做一件事情时,明明会有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方案,然而,他们根本没有要节省成本的意识,“反正可以报销”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老板的钱=“可以尽情地浪费”。每次,听到“反正可以报销”这种混账话的时候,我都感到十分恶心。相比之下,中高层一般都不会有“花老板的钱,任性”这种低级的观念,他们会更多地为公司的利益着想。
要知道,在大多数中小企业里,高层和中层其实是没有股份或期权的。也就是说,他们那么卖力、那么“为老板考虑”,并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报酬。唯一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这么“没人性”,主要就是事业心在“作怪”。
我之所以要把认真工作、多为老板考虑说成“没人性”,乃是因为,职场上的现状是“混日子是本分,恪守敬业是情分”;缺乏敬业精神、缺乏职业道德,才符合正常的人性,而敬业精神、责任心是“反人性”的、是奢侈品。
诚然,对绝大多数普通员工来说,在需要付出的时候斤斤计较,把多做一点点都看成是“吃亏”,都是有一定正当理由的——因为工资低、职位低,缺乏成就感,缺乏“主人翁意识”。然而,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把工资低和职位低作为自己不愿意为工作投入感情的理由的话,那么,你将永远都只能在最底层的岗位上挣扎,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实际上,两种因果关系同时存在,并交互着发生作用。当然,逻辑链应该是这样的:大部分中高层在起初也都是普通员工,他们更卖力、更有敬业精神,所以很快脱颖而出,把其他的“普通员工”甩在后面;晋升进高层之后,由于从过去的努力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勤奋敬业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相反,很多底层员工则是从一开始就不努力,只知道混日子,继而,无法晋升、加薪,所以,就没有动力努力了;再然后,越不努力,越没可能晋升。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无法晋升”都是因为“不够努力”,但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前几天,一个朋友向我吐槽说,常常觉得跟某些下属打交道太吃力,那些下属,主要不是能力的问题,关键是态度就很有问题。我说:“像咱们这种对自己要求很高,做事干练、责任心很强的人,跟那些做事拖拖拉拉的同事和下属相处,是一件特别抓狂的事情。甚至,你会完全觉得对方跟自己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朋友表示严重同意。
态度消极的人是,哪怕做一件利己的事情,他也漫不经心;而态度积极的则人是,哪怕是一件纯粹利他的事情,他们也能干得有滋有味。
对普通员工来说,如果踏实肯干,不太计较眼前利益的得失,或许能够上升得更快。尤其是,当老板给你安排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的时候,你不要把这当成负担,然后一幅苦逼兮兮的样子;你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应该把这些“分外之事”当成机会、当成福利。态度消极的人跟态度积极的人的差距就表现在这里。
我自己是多次从这种“态度积极”上尝到了甜头,所以,才会在鸡汤中显得底气十足。
我绝对没有看不起处在“底层岗位”上的人的意思,因为,大学毕业已经快十年了,我到现在也还只是一个“普通员工”,但我并没有因为岗位的普通就浑水摸鱼,让自己的工作状态也“普通”啊。我在做一个有尊严的普通员工。
二三十岁的时候还在底层岗位上浑水摸鱼的人,到了四五十岁之后,可能也仍然在一个底层岗位上。并且,这个时候,他的工作态度比以往更加消极,混日子、等退休、等死,就成了他的常态。在没有改制成功的老国企里,存在一大帮这种“老不要脸”的废物,他们整天游手好闲,连自己的分内之事,也想办法推托给一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
现在,民营企业在招聘普通员工的时候,之所以更喜欢招聘年轻人,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人有一种“越老越不要脸”的倾向,年轻时就浑水摸鱼的人,在变老之后,会变本加厉。这些老油条,往往没有是非观、没有羞耻心,别人说他们也没什么用。遗憾的是,万恶的劳动法,对这些废物的权益往往是过度保护的,结果,公司就成了他们的养老院。
与这些“老不要脸”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看到,越往社会的上层走,人的青春期就越长。很多企业家、企业高管、学者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还活力四射,不知疲倦地工作、亲力亲为地做公益。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说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然而,我想说的是,更大的可能是“脑袋决定屁股”——即你的脑子里想的什么,你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你的屁股能坐在什么位置上。
ps:一个相类似的现象是:从绿皮火车到普通火车硬座、普通火车卧铺、高铁、飞机经济舱、飞机商务舱,噪音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呢?越往上层走,人的时间价值就越高,因而,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也更文明——不喜欢用毫无意义的废话和吵杂来消磨时间。
换个角度说,也许是,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决定了你的屁股能坐在绿皮火车上、普通车卧铺里、高铁上、飞机经济舱还是飞机商务舱里。
励志文章2:不是做什么有前途,是怎么做才有前途
看着那一张初露成熟却尚未退却稚嫩的脸,置身于熟悉却又陌生的教室里,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十年前的样子。那时的我,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记得那次,我接到了一家地产公司的面试通知,宿舍里的姐妹们就开始议论。当时跟我们同住的还有一位下届的学妹,她开口就说:“姐,地产行业有前途啊,听说那些卖房子的,开张能吃半年呢!”
学妹说得没错。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在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业务经理,前几年靠自己打拼,买了车和房。虽然也背着贷款,可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能单枪匹马地凑够首付,在这个时代里也可以称之为英雄了。
我去那家公司面试的不是业务,是后勤助理,但工资也跟业绩挂钩。面试时,老板坦然告知,做这行压力大,尤其是业务员,做不出业绩的话,每个月就只能拿最少的底薪——1000块钱,能否生活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最终,我没有选择房地产行业,而是去做了电子商务。那会儿,都说it产业很赚钱,我们公司里拿高薪的人不少。我的两位部门主管,底薪和提成加起来每个月都有八九千,七八年前的这个工资,算是不低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供给他们高薪的,真不是那个主管头衔带来的职位工资,而是让人可望不可及的业绩。
就说我的主管潘sir吧,他负责的渠道,一个月能卖出700多台电脑。这样的大单,老板都不好意思用“提成”来给潘sir算,直接按利润的比例四六开,给了潘sir一个大头儿。当我听见新来的业务员窃窃私语抱怨钱少的时候,我都在默默摇头:只想要高薪,却不知道该用什么去换高薪的人,只有在原地羡慕别人的份儿。
可以说,我对工作和前途的认识,恰恰是从那时起开始转变的。
选择工作时,多数人都愿意挑那些体面点、薪资高的,觉着说出去有面子,看起来也更有前途。若是工作环境差点儿、公司规模小点儿,心思和兴趣就不大,好像这工作不如人,没发展。其实呢?工作哪儿有什么好与坏,真正有别的是我们的态度。
我要说,有没有前途,真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朋友p毕业后进了电厂,工作很清闲,每天的工作任务有限,花两个小时就搞定了,剩余的时间随意安排,喝茶看报、上网聊天,没人刻意监督你。朋友p还是挺高兴的,轻轻松松就能拿工资,比起在私企里累死累活工作的兄弟,说自己幸福,一点儿也不为过。
前年,电厂效益不太好,裁掉了一批员工,p在办公室工作,虽然安全躲过了裁员的风暴,但工资却被降了。他曾以为光明无限的生活,顿时来了一场乌云压顶。p生活在三线城市,如今到手的工资不足3000元。p也是一个有才情的人,问我能否介绍一些编辑给他认识,也想试着在业余时间写写稿子。结果,稿子是接到了,却又告诉我,习惯了懒散的状态,突然有了压力,还真的有点不适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你问我,做什么工作有前途?我想说的是,做什么工作都有前途,关键看你怎么去做。私企打拼也好,体制内生存也罢,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像看韩剧、吃爆米花一样美好,它单调与否、有前途与否,完全取决于你做它时的心境和态度。
日出日落,朝朝暮暮,你内心所秉持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你的思想是更开阔,还是更狭隘;你的人生会更出彩,还是一塌糊涂。一切,由你掌控。
励志文章3:为什么永远不要凭“喜欢”去挑选工作
为什么永远不要凭“喜欢”去挑选工作?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义无反顾一头扑进自己向往的工作,以为终于能够实现把工作和生活融合为一的理想。一开始还好,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兴致勃勃;过不了三个月,热情开始消退;半年,开始遇到瓶颈。整天埋头于各种烦琐、零碎的事务中,曾经的喜爱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日复一日的细节打磨、机械化劳作和翻来覆去的加班。想要离开却又难以割舍,于是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喜欢”这两个字都太廉价。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现在的业绩平淡无奇,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要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该多好,一定能有所成就。
很可惜,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种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借口罢了。
当我们说“喜欢”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错觉而已。
我们被某种表面的特质所吸引——比如轻松的办公室氛围,光彩照人的职业形象,出入高端酒会和场所,与众多名流明星往来……稍微好一点的,则会把它跟自己的某些追求相结合。比如,做广告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真正有趣的东西;做互联网能够跟一群很酷的人在一起工作,影响数百万的用户……诸如此类。
很多人口中的“喜欢”,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只要你没有真正接触一个行业,真正去了解它的日常状况,你对它的“喜欢”就谈不上真的喜欢。
你所感兴趣的,或许只是它展露在外那1%的光鲜,但是,你要承受的,可能是那99%的庸常、无聊、烦琐、冗杂、绩效压力、钩心斗角、自我否定、加班加点……更别说,你对它的认识未必正确,很有可能进去了,才发现它跟你所想象的完全不同。
记住:工作本身,永远是不可能“有趣”的。如果你抱着“因为我喜欢它,所以无论它多困难、多无聊,我一定都会觉得很有趣”的心态,一定是会撞上南墙的。
不少人跟我说过,喜欢公关,想做公关,但发现进去之后,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微博微信、写稿、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写报告、写ppt……甚至连约会和休闲的时间都没有,很困惑。但是,公关的日常工作本来就是这样的呀。你所有的一切美好想象,要么只存在于最顶尖的高层,要么全是杜撰。
每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所有一切美好的表象:宽松的工作氛围,活泼的同事,零压力的环境,大展身手的空间,自由发挥创意的机会……这些只存在于“没有营收压力”的时候。一旦有了压力,所有这一切就会瞬间破灭。你的工作时间被无限制地拉长,扁平化和宽松的氛围被收紧,所有人都在kpi的重负之下战战兢兢——这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可能会有人说,我才没有这么肤浅,我是真的热爱。
那么,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愿意牺牲所有的个人时间为工作付出吗?
你愿意承受一周60个小时的工作压力吗?
就算不给钱,你是否仍然愿意做这份工作?
我们所喜欢的事物,一旦成了任务,就会被套上太多的束缚、牵扯、羁绊,变得不自由。一个喜欢阅读的人,让他每天阅读10万字,并且无法自己选择;一个喜欢写作的人,让他每天输出5000字,并且给他规定方向、选题——久而久之,一定会变成另一种折磨。
非常简单的道理:长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身体的耐受能力和阈值就会慢慢提高,你从这项活动里面获得的乐趣也就逐步降低,直到完全感受不到快乐为止。
说回正题。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如何挑选一份工作?
答案也非常简单:根据你的目标和你最擅长的技能去挑选。
目标是一切的前提。你的一切行动,都应该是基于一个长远目标的——也就是“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围绕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前进的过程中,你一定会牺牲很多“喜欢”的东西,遇到很多“不喜欢”却必须去做的事。但是,只要对长远的目标有利,这些就是值得的。也只有紧扣住这个长远的目标,你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找寻到最合适的路径。
另一点是“擅长”。
很多人会认为,“喜欢”跟“擅长”呈正相关,其实不是的。“喜欢”跟“擅长”,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见过特别喜欢文案但是对文字实在毫无敏感度的;见过特别喜欢篮球但是身体素质实在不行的;见过特别喜欢数学但是理解起来就是比别人慢半拍的;见过喜欢摄影但是毫无艺术细胞的(作者自己_)。尽管很残酷,但他们的确就是不适合。
有一种鸡汤是“只要你足够坚持,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然而,在自己不擅长或者不适合的方向上走得太远,是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天赋的一种最大的浪费。
如前文所言,工作永远都不会有趣。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仍然能对工作保持热情?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不断地积累着成就感。
而积累成就感的关键,是你的竞争力。只有在你最擅长的领域,你才会具有稀缺性,你的价值才会更高,才会更容易不断突破自己、做出成绩、积累成就感。
目标和成就感是相辅相成的。大的目标之下,可以有许多小的分解目标;攻克这些分解目标,产生的成就感会对我们造成正反馈和激励;而选择你更擅长的路径,就更容易攻克这些目标。
把喜欢作为标准,你得到的是片刻的欢愉。而把目标和成就感作为标准,你得到的,是整个人生。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七
目前的工作自己觉得压力很大,感觉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周末也不想出去玩,只愿意呆在家里休息,身体也不是很好,和朋友也越来越少联系了,不过这份工作收入还是不错的。
打算今年要小宝宝了,但是认为以现在的状态不是很适合要小孩,这也只是我想辞职的一小部份原因,最主要的是真的觉得太累了,好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再工作或者自己做点什么事,就算收入少一点也可以,最主要是有自己的时间。1月底的时候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自己的老公时,他却反对了,他说现在每份工作都很累,而且我做到这个职位放弃太可惜了,而且再找这么高的收入也很难了。后来因为这个事我们吵了一架,他给我的父母解释说是因为担心我辞职后会嫌弃他工资低,到时候达不到我们目前的生活水平。我真的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是事业单位,而我是在企业工作)。其实婚前他的收入就比我低,如果要是我辞职了,我一点收入都没有,我怎么会嫌弃这些呢?后来他说了,他说辞不辞职在于我,但他的意见是反对。虽然他说了随便我,但他还是把他反对的意见加在了后面,他这样说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以为他是我的避风港,如果累了可以有个依靠,但自己想辞职休息一段时间却得不倒他的谅解。说实话,这件事让我真的觉得很心寒。到现在我还是在继续工作着。
昨天双方父母在一起聚餐,我和老公先吃完就到卧室玩电脑去了,就听倒公公在给我爸爸说他对于我想辞职的看法,公公说如果我辞职了,他的朋友问起他“你的儿媳妇是做什么的呀?”公公说他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别个问起,他都可以回答“我儿媳妇是白领!”。我的个天!!!!原来他父母是这个态度,以前我提出想法的时候问了老公,对于我想辞职他父母是什么态度,老公说他父母没什么意见。但现在,老公欺骗我不说,公公还是因为他面子的原因反对我辞职,觉得他的面子观念大过我这个儿媳妇的健康和感受。说实话,我心都凉了。但当时因为双方父母还有其它长辈都在,我装着什么都没有听到。
回家后,躺在床上,我哭得很凶,我觉得很委屈,当时跟老公提过我不工作只是短暂的,我只是想需要一段时间去调节,休息一段时间我会找事情做的。而且也规划了如果我辞职后靠他一个人的收入也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老公每个月工资扣房贷后还是有两千),再说我还有几万的存款呢。只是车子养不起了,大不了把车子租出去,一个月也还有些收入呢!(这个车也是婚前我自己买的)但老公不同意将车租出去。虽然我们为这个事情闹得很不开心,但过了也就过了,我还是继续上着班。但昨天因为公公的话又让我想起了老公的态度,觉得自己真是可悲,又想起了和婆婆之间的一些小事,哭得稀里哗啦的。老公一直在说是因为他爸爸喝醉了才会乱说的,他以为是在骗小孩吗?喝醉乱说!谁信啊?和他大吵大闹了一场,反正现在两个也没有说话。
其实发这个贴子,我只是想发泄一下。老公他人平时还是很好的,因为工作性质他在家时间多一些,所以家务事也是他承担得要多一点,平时对我也挺好的。我叽里呱啦说这么多,只是在辞职这个问题上他确实让我伤心了。我也不让我周围的朋友和亲人担心我,所以我只到这里宣泄下情绪而已。生活总得继续,在找工作未必也很好,咬咬牙继续把!
励志文章2:职场,你一定要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每个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就一定会有形形色色的人,也一定会有尔虞我诈。
职场,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莫名其妙,黑锅就背上了
一不小心,就被当枪使了
没弄明白,就变成炮灰了
没做什么,小鞋就穿上了
职场就是战场,竞争与协作并存。
职场,你一定要知道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职场我们不怕真刀真枪的干仗,也不怕为了不同意见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最怕的是被身边的小人算计,被人陷害。
职场,我们不害人,但也不能被人陷害,所以,掌握一些保护自己的小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一、保持合理距离
工作中与同事保持合理距离,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让同事感觉你没有那么冷淡,同事关系可能不一定是亲密关系,但也不是敌对关系。对于一些小人,工作上要适度交往,有事接触,没事儿少接触或是不接触。接触时,无论什么结论或是计划,一定要有书面文件。
二、平常心,淡定从容
无论碰到什么人,什么事儿,要淡定,平常心对待。提醒自己,为工作生气不值得,为小人生气更不值得,不能做那些让亲者痛愁者快的事儿。先学不生气,后学气死人。
三、不八卦,少多嘴
与同事日常交往中不谈论公司和领导,不要评论公司的决定,也不要发牢骚,抱怨。多句嘴,就多个是非。
四、学会忍耐,逆境中求生存
很多时候,忍耐反而会让你避免成为炮灰。要感谢那些让你难过的人,是他们让你有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忍耐,并非是让你逆来顺受,是让你沉下心来,通过学习和努力,让自己迅速成长,真才实干,才是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
职场,不能太善良,不能轻信于人。我们不害人,但也不能被人害,不做职场里最笨的那个,但也不能自作聪明。职场里最不得意的那个,不是最笨的,反正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
职场坚守自己的立场,维护自己应有的利益,做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坦荡、从容。
励志文章3:公司里为什么总是有圈子?
1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公司制造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自四川人,因为是新人,对职场无感,所以觉得很正常。
后来没多久,四川籍制造部经理走了,换了一位不记得是哪里籍的新经理,然后大量的四川籍主管陆续离去,换了一批新面孔主管,这次倒是五湖四海的都有,好像没有特定是哪个省的,但私底下,他们比四川籍经理更过,整个制造部简直是铁板一块,其他人根本就进入不了这个团队。
这导致公司无法培养人才梯队,等到这个团队离开之后,制造部就变成了无人可用的状况,所以老板不得不重新去挖新的团队。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圈子。公司里这种圈子的存在,完全阻断了新鲜血液的加入,抑制了公司人才的培养,甚至妨碍到了公司制度的完善和建设。这些人们,来时一块,去时一团,走得清清爽爽,只照顾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管公司死活。
2
我因为在品质部,居然有机会慢慢成长了起来,一直做到了主管。
有一次,制造部团队再换,来了一波新人,主管自然是制造部经理带来的。我那时候因为经历的事情少,做事想事都一根筋,只会就事论事。我自然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去监控制造过程。结果,与其中一个主管分歧比较大。在我眼里看来,我觉得他品质意识差,很多本该可以做得好的地方,他楞是松松散散,不好好做,导致很多不合格品产生,所以不良率很高。
好巧不巧,就在我们两个人剑拔弩张,天天搞得不愉快的时候,我们经理跟制造部经理吵了一架,据说吵得很厉害,差点动手。我那时候除了上班工作,晚上看看书,下班写点东西,对什么人事啊,八卦啊,统统不感兴趣。但饶是如此,有一天早上还是被扯了进去。那天,我去那个合格率做得很差的主管管的线上检查产品,发现合格率很低,于是就开出了停产通知要求整改。结果,他还未等我一句话说完,就冲我大发脾气。我当然也不客气。于是激烈的冲突就爆发了。后来,他气冲冲走了,一去无消息,下午都没去上班。
3
到了下午,我忽然被人事经理叫到了会议室。我一看,里面有、制造部经理,还有老板。一进去,我就被制造部经理质问,说我弄小圈子,搞他的人,天天为难他的主管,现在他的主管不干了。
我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很快稳了下来。我自然是进行了反驳,我从他的主管上任前的合格率,一直说到了他上任三个月后的合格曲线波动情况。然后明确得出结论:自他的那位主管上任之后,他管理的工段平均在线合格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制造部经理听完沉默不语,人事经理示意我可以走了。
回去之后,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头,慢慢醒悟过来,原来我被他们的圈子之争裹挟了进去。虽然我认为我没有加入任何圈子,我只是尽我的职责做好我的工作而已,但因为我是品质部的,他因为与我的上司有矛盾,便将我也划入了与他做对的圈子,他以为我是在故意为难他。
4
后来,老板意识到了这种方式不妥,所以痛下决心,改变制度文化。在那个曾经当着我的面对质过的制造部经理离开之后,他决定从内部启用管理人员,于是便调了我的上司去制造部任经理,而我也经老上司推荐,被提拔起来,去做品质部的头。
因为我们两人都没有圈子的概念,所以很快,两个部门的文化就被纠正了回来。制造和品质是两个大部门,当这两个部门开始改变的时候,整个公司的文化很快发生了质的改变。
经历过这些之后,公司的人员流动率终于降了下来,公司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人才梯队,并在后来的发展中抓住了机会,业绩飞速成长,成为了行业里颇有名气的一家工厂。
而这段经历和这样的成长里程,也使得我对圈子文化的危害有了非常深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我就非常注意这种现象,并坚决不允许自己的部门有人拉帮结派,搞所谓的小圈子。
但即使如此,我在后来的工作中,也还是遇到了新的情况。
5
大概是五六年前,我去一家亏损很严重的工厂任职总经理。上任伊始,我就发现,这家公司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文化。就是能干活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不怎么干活的人。而这些不干活的人,也不会坐在办公室,而是喜欢跑到车间另一端,一个人迹罕至、阴暗的角落聊天。有一天,我在车间里检查,偶然走到了这个角落,听到了他们在那里讨论的话题。其实也没啥新鲜,基本都是数落主管或老板的不是,或是大谈办公室八卦,他们尤其对我这个新去的总经理不看好,觉得熬不了一个月就得滚蛋。
我很奇怪,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怎么公司的员工还会如此的逍遥,并形成这样的一个圈子呢?后来仔细琢磨了一番,便释然了。
6
以前我认为利益一致的人会形成一个圈子,其实,在一个公司,工作表现不佳、不受公司重用、或者对公司未来不抱希望的人,喜欢互相靠着取暖,亦即所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聚在一起,自然不会有什么积极的话题可将,能讲在一起的,往往是公司的不是。所以,讲的话题不外就是骂公司、骂老板;或是公司政策荒谬,老板决定愚蠢的之类的话题;要不就是老板总是听信身边那群逢迎谄媚家伙的话,总是打压有能力的人,提拔小人;再不然就是主管自己烂,却说部属差,总之,把业绩差,经验不善的责任,统统堆到老板的头上去。
这种说法对不对?某种意义上也对。经营不善,肯定是管理者和老板的问题。但这只会让公司经营更糟糕,如果公司想要改变风貌,就必须改变这种文化,要让这种现象销声匿迹。
我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我就是把所有人聚集起来,进行军训。人闲下来就会生事,我干脆让他们没有闲的机会。每天军训下来,各个都累的东倒西歪,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讨论那些负面的话题了。然后,我让所有管理人员及文职人员到车间,跟员工一起打扫车间,体验产品制造之难。这样,当合格的产品出来,开始源源不断送入市场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都认为这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实际上,这样做,确实打散了原有的消极圈子,特别是通过军训和劳动以及亲眼看到的公司面貌的变化,让他们渐渐融入到了新的、积极的文化中。
7
说完了以上,让我们再把话题来回来说说。公司到底能不能批评呢?能批评。老板可不可以抱怨?可以。适当的发泄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有所节制,谨慎为之。抱怨通常于事无补,过多批评则伤人伤己,只有改为正面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困难,才是正途,才有机会翻盘,改变不良现状。如果个人做不到,怎么办呢?公司就要想法介入了,无论如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消极的人形成一个圈子,这样既害自己,又拖累公司。
即使退一万步说,公司真没有希望了,做为个人来讲,公司真的不好、老板不行、主管不佳,也不必凑在一起,变得更消极,还不如趁早离开,没必要整日抱怨,狗吠火车,既然改变不了现状,又何必徒然浪费生命呢?还不如赶快转换阵地,从头再来,总比坐以待毙强吧!
励志文章4:让能力走在工资前面
朱莉与吕勤是一家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员工。两人同批进入公司试用,同批被公司转正。由于同龄以及同为公司新人,两人彼此感觉亲切,很快成为了好朋友。虽然是好友,但是,她们在工作上的态度分歧却非常大:朱莉觉得公司目前给的工资太一般,不能够体现她的工作价值,因此,她工作不卖力,基本上是混日子。因为同一部门,工作资历相同,两人的工资一样。但是,吕勤好像有些“缺心眼”:拿着低工资还那么卖力地工作,简直是头不知道疲倦的傻驴!朱莉劝说过吕勤几次,她不但不听,居然还给朱莉洗脑:“咱们暂时工作能力不行,就得主动地多修炼,等修炼好了,工资自然就上去了!”朱莉反驳道:“你这是啥逻辑?别的不说,就说去菜市场买菜,出什么样的价格就能买什么价位的蔬菜。其实,人作为劳动者在职场上也是商品,老板出多少钱,员工就付多少劳动,不出够价格,对不起,那我宁愿闲着也不会多干活的……”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以各自的职场价值观行事。
吕勤加班加点地折腾了一个月,熬夜熬成了熊猫眼,终于给一家客户单位成功策划了一次宣传活动。这次宣传活动是为了配合客户单位一款新产品上市的。活动很是成功,客户单位很爽快地把剩余的策划费交了。公司收到钱后,老总也很爽快,不但给吕勤发了个三千元的红包,还给吕勤每月涨一千元工资。见吕勤乐得合不拢嘴,朱莉叹息道:“你这人真是好糊弄啊!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地勤奋加班,这样的自虐一直持续了一个月,但是,这样的代价换得了什么呢?就一个三千元的红包外加每月涨一千元?”吕勤继续乐:“我就是没有出息!反正给我发红包给我涨工资,我就会高兴得龇牙咧嘴的!”见吕勤这么没有骨气,朱莉叹息道:“你还真像那头拉磨的毛驴,只要多给你把草料,你就高兴得驴蹄四扬、奋发向前!”吕勤没有辩解,她又开始兴冲冲地给自己加码投入工作中去了。
吕勤策划了一个羽毛球比赛,就是以一家企业命名,算是以命名权的形式给企业做广告。吕勤联系了当地的体委,请体委出面组织这次比赛。体委也想做出些成绩,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吕勤策划,当地体委组织,那家企业赞助的羽毛球比赛圆满成功。由于吕勤策划周密,事先联系了当地的几家媒体,在媒体的宣传下,这次大赛的影响力很大,那家企业非常高兴,顺利地向吕勤所在的广告公司交纳了大额的策划费。
收到策划费,老总非常高兴,居然还专门开了场庆功会,在会上号召大家都向吕勤学习,学习她主动工作主动奉献的精神,为了奖励吕勤,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勤奋工作,老总给吕勤发了个一万元的红包,同时,还给她的工资涨了两千元。
当初转正后,吕勤和朱莉的工资都是每月四千元,但是,因为吕勤的工作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红包不算,光工资就涨到了每月七千元。差距拉得过大,朱莉才感觉到勤奋工作的威力,她开始懊悔自己以前没有勤奋工作,使得在职场上落后了吕勤很多。
职场上的一些人,特别是职场新人,总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给我多少工资,我就在职场中贡献多少能力。但是,在没有看到能力没有看到贡献之前,老板是不会轻易给员工涨工资的。于是,很多深藏“能力”的职场“聪明人”在“坐等升值”中白白浪费了时间以及才华。
生活中,只有勤奋工作不断把自己的才能挖掘出来的员工才能不断升值。每个老板都会看重有能力的人。让能力走在工资前面的人,不断上涨的工资自然会紧紧地尾随其后!
励志文章5:没有磨砺过的锋芒是无知,撑得起你骄傲的只有实力
先讲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我曾经带过两个实习生。同一时间进到公司,一个名校毕业,成绩优异,曾任学生会副会长,叫小杨;另外一个普通本科毕业,做事细心沉稳,叫小林。小杨脑袋聪明,风风火火,喜欢出风头。有一次做一个项目,我让组员一起分工处理,她跳出来说自己一个人能搞定,让大家配合她。会议现场她就这么直接说出来,弄得我都有点尴尬,但架不住她的一腔热情,我也想看看她的潜力如何,就答应了。可结果工作汇报的时候做的一塌糊涂,出现多处逻辑错误,解释不明,数据不准确。并且那天我们亚太区的老板到公司视察,恰好看到我们在开会就过来旁听,当场就指出这些问题。小杨现场脸涨得通红,我赶紧帮她打圆场。后来我重新给组员分配工作,让小林去负责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后来我发现,别看小林平时闷声不响,但做事很细心。例如她每一个数据都会去考证来源,并且标注在ppt里,以便我有疑问时可以随时查阅;对于我列举出的问题,她都会从两到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回答和说明,虽然有的角度并不准确,但是至少让我看到她是思考过的。这些都是平时在工作中,我不经意间和组员说明过的要点,小杨没有记住,可小林记住了。
后来我慢慢发现,小杨和小林的性格,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职场新人。一种人,敢想,敢说,敢做,确实比起很多70,80后而言,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和不受拘束的想法能够打破常规,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另一种人,沉静,懵懂,就像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欢乐颂》里的关关一样,做事循规蹈矩。很多时候人们颂扬第一种人,但我认为恰恰是第二种人才是维系一个公司乃至社会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
一个企业的运转靠的不是热情和出位,而是靠规则。这是隐藏在你日常工作中,方方面面对你造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东西。往最小了说,项目有项目的规则,部门有部门的规则,往大了说,公司有公司的规则,行业有行业的规则。每一种规则就是一个模具,刚出社会的你就是一杯清水。无论你是普通的自来水还是高逼格的依云水,最初大家进入的都是相同的模具,比的是谁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模具然后晋升到下一个模具,而不是如何击破这个模具。
当一个职场新人踏上工作岗位,首先想的不应该是“我该怎样改变世界”,而是“我该如何先了解这个世界”。
只有适应了规则,才能了解规则;
只有了解规则,才能发现规则的不足之处;
而当你了解了规则的不足之处,才会想到如何去打破规则,甚至创造新的规则;
这个过程,是你不断磨砺自己的过程。没有人生下来就全知全能,即使你在学校再聪明,奖状证书拿到手软,走上社会之后依然是小白。因为学校里的规则,和职场上的规则,totallydifferent.
我们颂扬乔布斯改变了世界,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创立传奇之前他也被公司扫地出门,经历创业低潮期,可正是这一系列经历让他重新正视新的市场,逐步反思,最后重整旗鼓,带来了苹果“辉煌的十年”。
乔布斯是不是天才,他的锋芒够不够亮眼?毫无疑问。但他却说:我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在一年中失去2.5亿美元的人,这对我后面的成长很有帮助。
中国人说厚积薄发,是先有积累再有爆发。无论你天赋异禀还是平凡普通,都请先磨炼自己,适应规则。这篇文章是鸡汤,最后就说三点。
1、即使你再聪明再有能耐,先把布置给你的手头工作做好。
倘若给你的工作是写一份研究报告,那么问清楚报告的目的,把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再三考核确认,资料信息来源标明清楚,格式排版工整;倘若安排让你接待客户,弄清楚客户的行程安排,个人喜好,生活习惯,最好连客户老家是哪里的你都去弄清楚。这些都是工作中的小事,你那么聪明,先把这些小事做好。老板不是瞎子,也不是傻子,小事做好才敢交给你大事。
2、任何一项工作,在你没有看清楚它的全貌之前都不要妄下断论。
全貌是什么意思?这份工作在整个项目,整个部门,整个公司的意义是什么?做的好不好会造成什么影响?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都有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什么资源配合?整体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就算是小到让你每天把茶水间收拾整齐这样一个“工作”,你都不要觉得“屈才”,“低就”。我朋友公司有个老板,没事就喜欢在茶水间盯着,看谁拿了东西不会放回原位,看谁开了冰箱不关门,看谁倒水的时候洒地到处都是,最后年终评估工作表现专门列一条叫“办公室行为礼仪”,不合格的人年终奖统统减半。你觉得这个是小题大做吗?恰恰不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茶水间行为'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做事的态度,放在工作上有时候就是不得了的事情。职场里这种'小处见真章'的例子不要太多,你轻视它,指不定以后什么时候就吃闷亏。
3、谦虚不是示弱,是为了以后更强。
不懂的事情虚心去问。就算你看不起这个人只会拍马屁,那个人学历没你高,另外个人英语没你好,但是别人能在这个位置上就一定有他的道理,你与其瞧不起别人不如去研究一下为什么别人能混到这个位置,要是你你能不能做到。把你的聪明用在琢磨和分析上,用在适应规则上,用在反思和学习新事物上,不要用在出风头上,不要用在邀功论赏上。我以前带过一个实习生,三本学校毕业,论聪明程度在我带过的人里面算倒数的,很多事情我要和他说两三遍他才明白。但是每次开会他都认真记笔记,结束以后会逐条过来和我确认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及方法,然后征询我的意见,而不是像有些人一副“我都懂了”的样子,想都不想,问都不问就开始去做。虽然他脑子比不上其他人活络,但是他自己培养出一套做事的方法,我教给他的都是点,他自己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后来我听说他现在已经能够在别的公司独当一面了。
就到这里,以上。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八
每一位在职场中打拼的年轻朋友都应该时常找一些哲理励志的职场文章来看看,那么哲理励志的职场文章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哲理励志的职场文章精选:让你工作注意力集中的妙招
介绍几种让你工作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1.让经理来帮助你
你的经理,也就是你的顶头上司经常是帮助你精力集中的一个很好的人,所以多听听他的建议。对你有好处。
2.改变风景
人在面对同一个东西时间太久的时候,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几种的情况,所以可以适当的改变一下自己的风景,这样就能够让注意力集中,变幻会给人一种新鲜的刺激感,更有激情。
3.随身携带笔和纸
将笔和纸随身携带,写上便签来提醒自己,这样就能够给自己警醒,同时将要做的事情罗列清楚,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
4.时间规划要长
将所要做的事情的时间延长,在计划的时间内,然后在实际的操作中要降低时间,这样能够有效率的感觉,也能够将注意力更集中,不会因为害怕时间不够而紧张。
哲理励志的职场文章精选:职场需牢记“六不要”法则
1、不要与人事部门的人闲谈
人事部门可不是专门为你设立的,所以你不能毫无保留地把你的所有想法、问题或者是负担都跟他们说。要知道,和他们讨论工作上的问题基本上就相当于坐在公司大老板的对面。
2、不要谈论公司的负面言论
一旦你成为了一个公司的员工,那么你就要在任何公开场合都坚定不移地表示对公司的支持,更不能抱怨上司、老板,或者公司的政策。如果你觉得在某个方面有疑问或者有好的建议,那么直接找相关的决策者一对一地交谈。
3、不要站错阵营
如果你进入了一家有严重“阵营政治”的公司,那么就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站错了队伍。在仔细观察之后,要高调地站在你所向往的比较高层的阵营,这样你才不会被别人当成攻击对象。
4、不要将消息发送给错误的人
为了避免将一个笑话网页发给上司,又或者把跟朋友抱怨工作的消息发给了人事部门等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将每一封邮件当做是可以在公司内部传阅的文件来写,也尽量避免和朋友在上班时间聊天。
5、不要爱出风头
在还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力之前,虽然贸然出谋划策或许会帮助上司解决燃眉之急,但当危机过后,你的上司说不定就会觉得你的存在对他来说是种威胁。所以,除非你确定你的上司是那种不怕其他人才威胁的人,否则最好不要轻举妄动。
6、不要过分关注八卦消息
偶尔在私下参与讨论八卦消息或许无伤大雅,但如果你热衷于各种蜚短流长,还和与你有共同爱好的人混在一起,那就太危险了,你失去的不仅是同事的信任,可能还有自己的前途。
哲理励志的职场文章精选:职场上最微妙的人际关系学
职场,不仅仅要“会做事”,还要“会为人”,在所有可能的人际关系中,与上司的关系是最为微妙又最为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搞定上司的话题。
一、是否把老板当人看?
hr的工作需要链接老板和员工,久了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员工嘴里听到的老板要么是八卦,要么是神话,少有客观评价,企业越大越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媒体喜欢把职场戏剧化的原因,但生活毕竟不是琼瑶剧,老板们其实也是人,他们聚在一起也会吐苦水,他们和员工一样,甚至更需要被肯定,被关怀,被理解。
二、是否了解老板的期望?
平时工作跟各部门经理接触较多,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好员工”,总结起来很简单:能出活,尤其是超预期出活。所谓能出活就是领导交办一项工作时,你要读懂他的目的、看清他的用意,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所以,站在老板的角度,发现最好的前途。
三、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标?
一个不明确自己职业目标、不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起责任的员工,到哪都只能抱着“自己就是给老板打工”的心态;即使换若干家公司,发现自己永远都是受气包,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只会抱怨、甘愿平庸的loser(失败者)。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你不必喜欢或崇拜你的老板,你也不必恨他。但你得管理他,好让他为组织成效、成果,以及你个人的成功,提供资源。”网络上关于“向上管理”的书和文章一大堆,但如果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而盲目去学习所谓的技巧,只能是本末倒置,越走越远。
四、遇上真的奇葩老板怎么办?
其实职场上大多数领导都是正常的领导,很多人误以为遇上了奇葩其实是不清楚领导圈的运行规则,无法走进领导的圈子,这个问题单独可写篇文章,在此不做论述。即便是真的点儿背遇上灭绝师太(特点是脾气特大、心细如发,一点小事就肆意发作),与其到处抱怨,不妨想想自己的职业目标,思考在他(她)手下对自己目标达成是否有帮助,有,能忍则忍;没有,不能忍,闭嘴走人。“要么忍,要么滚”是职场中残酷又现实的生存法则,无论如何,都好过在抱怨和消极中丧失工作的激情。
学会与老板相处,把自己的职场期望与老板的价值期望建立在彼此激励相容的基础上,是每个职场人发挥自身价值的前提。从职场新人到阅人无数的企业高管概莫能外,希望大家内外兼修,找到自己的光明前途。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九
在职场中我们都要学会自己找一点励志的文章来鼓励自己,和多人的朋友圈都会有的哦。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职场朋友圈励志的经典文章,供大家参阅!
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场“菜鸟”能冲到怎样的高度?让一位乡下的灰姑娘来告诉我们答案。
初入职场时,她被一家广告公司安排负责接电话等琐碎的工作。薪水很低,但一心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她,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接听电话,她总是爽朗亲切地向对方打招呼,默默地熟记经常来电者的声音,用心到只要接过一次电话,第二次她就能听出对方是谁。就这样,不到三个月,她便认识了公司的所有客户。客户交代的事情,她也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公司负责相关业务的人员。
她相信,第一份工作不会是永远的工作,但唯有努力地把第一份工作做好,才可能有下一个工作机会。凭着这种工作信念,她要求自己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极致。一年后,公司财务部出现一个助理空缺,主管马上想到她。尽管只是一个临时雇员的角色,她还是欣然接受,并做到完美。后来她陆续进入不同部门工作,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别人或自修,从基层一路做到公司主管。
她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是在业界以挑剔出名的南侨。许多资深同事都劝她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个客户得提案三四次才会过关。
为了这次提案,她每天提早一个小时进公司,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她虚心向同事请教,但得到的建议却让她无所适从:有的认为南侨最在意价格,有的认为南侨对广告时段最挑剔,有的认为南侨最重视曝光度与媒体选择。
综合同事所有意见,她准备了4种方案给客户挑选。首次出马,她因准备充分,让提案一次就过关,引起全公司轰动!秉持这种永远比客户多想一些、想早一点的准备,她渐渐地在广告客户中建立起口碑。
33岁那年,她担任和信媒体传播事业总经理,成为当时广告界最年轻的女总经理之一。再后来,她一手打造出傲视中国台湾广告产业的王国。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台湾“广告教母”的余湘,现担任着当地规模最大的广告公司群邑集团的董事长,掌握着三分之一的广告业务。
在英文中,altitude意即“高度”,attitude意即“态度”,两个词仅一个字母的差别。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往往取决于其有着怎样的态度。余湘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她面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可以知道,她能冲到这样的高度,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作者:谢可慧
1.
好友子弹比我大5岁,现在活得特别牛气,光鲜亮丽,典型的“富一代”。
我一直觉得“光鲜亮丽”是对一个人的褒奖,因为不是每一个有钱人都可以看上去神采奕奕。至少意味着你的资本以及气质,让自己看上去强大无比。恩,子弹就是这样的人。
他的经营理念里,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坚决不招频繁跳槽的人。他的标准是,如果一个人三年跳槽三次以上,说明他不够。
人在职场,最重要的是忍耐、等待、变强。他以我的大哥的身份和我说:你信不信,大多数人跳槽的原因,只是因为不顺心。于是无法忍耐,然后不愿等待,最后一事无成。
2.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你?
子弹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关于他自己。
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考进体制,好不容易在毕业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去了一家小型的软件公司。他说,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混得也太差了,一辈子都不想见同学。
满心欢喜地进入职场,结果去的第一周,就被部门领导在工作例会上批评,批评的那句话是:你一个大学生,怎么什么都不会,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子弹回想了一下,大致是那一次的文件上有两个错别字。子弹是独生子,从小到大的好学生。是,好学生从小是含着糖长大的,给他一帖中药,就好像要了命。于是,第二天打了辞职报告。
年轻的代价,就是你以为还可以耍脾气,而别人只会当你坏脾气。当天,领导就批准了他的辞呈。
h城没那么好混。于是,第二个月,子弹不得不问父母借了1000元,然后又开始找工作。有些时候,学历真的是通行证,第二份工作来得快,竟然通过了一家大企业的面试。
如果小公司是池塘,那大公司就是河流。深水之下,鱼虾涌动,你不仅仅是不起眼,还根本没机会。
一个月过后,子弹发现自己除了每天烧水、打水、校对文件、文案,什么事都没参与。以及没有朋友,以及如果有任何错误,似乎都可以往他身上推。一个月后,他又受不了了。这一次,他没有辞职,而是去了人事经理办公室。
子弹说,人事经理是他这辈子最要感谢的人,是他一语点醒了他。
他问了子弹两个问题:一是你会干什么;二是你想干什么。
子弹回答完后,人事经理说:你与部门主管去说。人活在职场,所有的机会都是需要自己争取的。你知道,其实,我们这个圈子很小的。你曾经的事,我也有听闻。一星期就辞职,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因为不顺心而换工作,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我希望,下一次如果真的离开我们单位,是因为你自身的能力已经让我们觉得汗颜,而不是因为你不顺心。
子弹是个聪明人。聪明的人一旦被激怒,就像是一只猛兽,它终于一往无前,它终于到达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的业务连续三年保持全公司第一名。七年之后,当所有人以为他会成为业务主管时候,他辞职下海。
他说,那一次离职,不是因为什么不顺心。而是终于想高兴地和过去说再见,就好像是那一年大学毕业,你获得了一张人生某一阶段的毕业证,你终于可以再次出发。
其实,改变自己会比改变环境容易许多。这不代表你要同流合污,而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个职场获得了最优解,你们水乳相容,你们也相爱相生。你获得了成长,它获得了舒适。
3.
我大学毕业入职培训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刻,是一个培训领导说的一段话:如果你在一个工作岗位实在混不下去了,你可以考虑换一个岗位。因为确实会存在你与某些岗位或者某个单位气场不和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就好像,你总不可能事事那么顺利,也人人那么顺心。但如果再换一个单位,你还是碰到同样的情况,那么你要开始检讨自己,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单位的问题。恩,多半是你自己的问题,那你就得改了。
钱钟书有一句话是: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是,我们总是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却无限放大别人对你的一举一动。职场从来是复杂的,新人有新人的苦恼,老人有老人的烦忧。
新人的苦,无非有以下几种:一是摸不清别人的脾气,然后有莽撞地错误;二是一不小心说错话,连个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三是干很多活,也增加了犯错的机会,且不说领导有没有批评你,大多数时候,告诉你错的那一刻,你就崩溃了;四是可能还有背黑锅的可能性,并且百口莫辩;五是不敢拒绝,于是你终于发现你是那个不停被需要的人,也是那个他们可以不顾你的感受,随意指摘的人。
老人的也有老人的苦啊,比如,你工作那么多年,总不可能人人都与你为善吧,于是你终于也有了敌人,哪怕始终善良,不喜欢你的人,还可以说你是“伪善”;你可能工作真的很努力,业绩也很出色,可是你还是可能因为自己的内向,失去了许多机会。
但你以为换个工作就顺心了?
职场有个性,但也是有共性的。人与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的地方就有人。它与你学习的时候不同,你的学习是有标准答案的,但职场没有。言下之意是,有人在的地方,江湖就不可避免,有妖魔鬼怪,也有得道高僧,你忽然觉得使劲了全身的力气,也并不一定行云四海。而你最好的成长,始终是,你变成了最好的自己,与生活和谐相处,让自己繁荣生长。
4.
我很喜欢美剧里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什么人,因为这个世界不会忘记,你要化阻力为助力,如此一来才没有弱点,用它来武装自己,就没有人可以用它来伤害你。
我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变强大的理由。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让阻力成为弱点,然后让自己无法向前,我们身陷囹圄,然后忘记是谁。
我们总是以为可以通过不断地逃离,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其实,你的弱点就是不喜欢的一切一直围绕着你的原因。无论前途多么艰险,你先让自己变成一个自己都觉得无法打败的人,然后,你会发现,所有所谓的不顺,都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世人不会嫉妒比自己强大百倍的人,只会对比自已优秀一点点的人心怀嫉妒。
而我很想告诉你的是,强大的人,从不与人计较。说个最俗的道理,你不要总是想着逃离,先把自己变成野兽,然后,才有万千山水等你闯荡。
职场看上去就想是一条平静的河流,但是河流下面,往往隐藏着的是很多暗涌,而这些暗涌,也就是很多的潜规则。
你或许讨厌成为这种暗涌,你也完全不必成为暗涌,但是却不能不知道暗涌的存在。因为你也是职场中的一滴水。
1.不认苦劳,只认功劳
若是从情感角度出发,这一点确实很让人心里不爽,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希望吃得苦都是有意义的,是人之常情。可事实上是,企业存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盈利,所以注定了,盈利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它必须以结果为导向。
而苦劳是付出和过程,但是有苦劳不代表着有结果,就好比,你种下一颗苹果树,如果培育的方法不当,一样无法结出果实。老板说:给我一个苹果,你说:我没有苹果,可是我种苹果种的很辛苦耶,你猜你老板会怎么说?他说:我饿,你滚。
2.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们很早就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的启发在于: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要努力争取才有可能得到更多。
社会心理学有一条原则叫做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职场资源分配上,这条法则同样适用。从某种程度上讲,职场资源永远都是只能是相对有限的,所以在分配的时候,就难免会发生倾斜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公平”对待。
但是在不公平背后,资源更倾向于那些更有“造血”能力的人与部门聚拢,因为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本身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你可以努力争取,可是前提是,你更要具有“造血”的功能;因为,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是造血的孩子才会有奶吃。
当然,有一种情况下,你可以即不哭也不造奶,就可以喝到奶,你知道是为什么么?因为老板是你老爸。
决定价值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而是你有没有不可替代性。
因为他颜值比你高呀~开个玩笑,不过确实研究表明,长得好看的孩子可以象征性地拿到更高的工资,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3.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比你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公司的保洁员,就算你从早干到晚,每个月也就那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可如果人家是公司核心部门的骨干设计师,就算他每天只上5天班而且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的薪水也照旧比你多好几番。
你做的事情多,不代表你所做的事情价值就大;他做的事情少,也不代表他创造的价值就小。因为决定你价值的,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更加接地气的一个例子,就比如我们公司门前的卖煎饼果子的阿姨,从来不给我们打折,边上的煎饼摊那么多,可我们依旧只去她那个地方买煎饼果子,因为人家就是做的好吃。这就是核心竞争力。
4.职场人脉的本质就是利益互补
这也是很多朋友提到的,我先职场鸡汤来一波:见人要微笑;衣着要得体;主动去帮忙;学会让人家开心;这样你就可以认识更多的人。
然而有用么?确实,那样可以让你成为不错的二人转演员。
我也知道幽默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是,你要学会去创造价值,因为这才是你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也就是说,首先你要有价值,然后你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最后你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职场人脉。
5.一切问题,最后都是人的问题
不要小看“人”这个因素在商业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因为整个商业活动中,变数最大的就是人,而所有的商业活动中,又是最需要人去完成,所以,当你抓准了人这个因素以后,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我想提醒的是,他并不是万能药。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十
有很多职场人士都会经常抽时间看一些关于职场的经典励志文章,那么职场人士看的经典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三天后,新店即将盛装开业,可原定的店长,却突然遭遇事故入院治疗。
开店最怕群龙无首,三天的时间,想要外聘一位既业务熟练,又能快速了解公司财务、运营体系、企业文化的店长简直难于上天。
于是,在新店现场的执行总经理张总,拨通了人事经理的电话。
人事经理如是说:“张总,外聘再培训上岗,最快也要1个月的时间,肯定来不及!我倒是有个内部人选推荐,他就是a店主管小王!
小王大学本科毕业,未婚。人力资源部组织的所有主管级培训中,小王表现最为突出,无论是沟通能力、执行力、分析领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都名列前茅,是我见过的最有培养价值的员工!小王虽然不能直接胜任新店店长,但是调离a店店长到新店,小王暂时主持a店工作还是可以的。”
3个月前a店店长因病休息半个月,主管小王代理主持a店工作,我仔细辅导和考核了他的工作状态:工作有逻辑、有检查、有整改,同样的问题绝对不会再犯第二次,他代班半个月期间,店里人员稳定,费用管控得当,成本没有变化,各项运营指标都达到了标准,是个很有责任心和培养价值的管理干部!
我建议小王接管a店,有我们运营部的指挥、培训、检查,相信很快能把小王带出来!”
又是小王!两位总部管理者,竟然不约而同的推荐了同一个员工!
“安排小王,今天下午三点总部见!”执行总经理张总大感惊奇!他倒是想早点见见这位传奇的小王了!
赶回总部的路上,张总接到了董事长的电话——
“张总,关于新店店长的事情,我倒是想起半年前的一件事:
那次我陪合作伙伴辛总去a店,没想到,和辛总同去的还有一位外国专家,a店倒是有个小主管,别看年纪轻轻,但是那英语讲的相当不错,全程给我们做了翻译,文质彬彬能文能武,非常有素质……”
最后,不出所料,小王全权代理a店事务,a店店长到新店救急。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考核,小王顺利转正,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店长。
虽然职场如江湖,深不可测;
虽然职场权术纵横,有太多的人为因素;
虽然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带给人太多的浮夸;
但是,只要是个正规的公司,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有脱颖而出的一天的!
所以,当你寒窗苦读数十年,刚刚走出美丽象牙塔、没有任何背景、只能从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开始做起的时候,不要抱怨生活和命运的不公平——用财务的角度,你还只是“成本”,没有转化为“利润”。
在这个人满为患的时代,在遍地都是大学生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时候的你,只有摆正位置,努力工作,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让自己真正强大了,才有可能被认可,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职场新人,努力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中国人讲话注重含蓄,尤其是领导和老板讲话更是有艺术,如果你能听出他们的话外音,潜台词,然后心心相印,把事做得准确到位,那么你就是高人,就将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你看着办吧!”
老板说“你就看着办吧!”其实是借机表达对员工的信任。这种情况下,员工一定要按老板的交代的事尽快行动起来,尽快给老板一个满意的结果。作为员工,千万不能把这句客气话,不当回事,真的等到最后时限才交“作业”,那往往就置自己于“死地”了。
“你很有个性啊”
如果领导对你说“你太有个性了”,那你就要小心了。个性一般人认为是个表扬词,可在职场实际上却是一种贬义词,因为职场强调的是团队意识,而你有个性是极为严厉的警告,是告诉你越界了。你要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想想自己最近是不是做了出格、过份的事情,收敛自己的“个性”。
“最近工作咋样?”
“最近怎么样?”这句普通的问话,相当于一个引子,牵出老板想让你说的话。当然,通常这种事情并不是什么好事,一般都是老板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不想直接说出来,就会委婉地试探。这句问话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许多复杂的信息,它表明了老板对你的事情都已经知道。所以一听到这话,你要警觉。这其实是老板在给你一个主动认错的机会。否则的话,你还麻木,或者还抱侥幸,那么你就没有机会了。
“这事再议吧”
经常听领导说:“这件事情再议吧。”难道领导真的打算再找机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吗?其实,这是对这个意见的否定,只不过没有明地说“不”而不是真的找时间再好好地讨论、商议。是给提建议的人一个台阶下,让你知趣。作为员工,不妨放弃自己的主张,就势不再提,那么双方都有台阶下。
文/张立宪
遇到几件职场上的事情,引发一些感触,在这里一并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怀疑下人生。
一
我属于那种乐观型选手,相信在现在这个世道,不管是来自家人扶助、社会救济,或者有基本社会能力的成年人随便找个工作,温饱都不会有问题,至少饿不死。有了这个底气,再去做什么,就看自己的能力、志趣和因缘了。去年在上海,有位杂志编辑,说他们的杂志快不行了。我便与他共勉:只有破产的公司,没有倒闭的个人。
两个月前又见到一位同行,他本是一家颇有名望的杂志社老总,如今再创业,风生水起。我问他用人之道,他说很重要的一条心得是:尽量不用媒体人,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这种说法让我很是意外。听他一一道来:当年纸媒红火的时候,那些以“名记”身份行走传媒江湖的人,既眼高手低,又好吃懒做,真真徒有虚名,名不副实。整天乐于听人恭维,忙于开发布会拿红包,急于炫耀自己社会关系之广,却连篇软文也写不好。我不由得表示赞同,听他接着说:这样的名记,是被他所在的媒体赋予的名声,并且也被惯坏了,我要真把他招过来,既不好用,也用不起。
这位仁兄的偏见实在是颇有道理:有的人实际上已经个人破产,只是在靠所供职的还没倒闭的机构活着。
冷静想一下,我们是否已经让自己处于这种境地?
二
想起当年电视台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时候,我领教过的一个台里员工。那位负责灯光的人被称为“灯爷”,对别人永远是颐指气使的口吻,对自己永远觉得含着天大的委屈,找他做最简单的事情都得陪着笑脸,而他做最分内的事情都觉得是别人在给他添麻烦。
更可怕的是,我们都对这样的大爷习以为常。他老人家稍微嘴脸好看点儿,手脚勤快点儿,便觉得是恩赐。
直到后来见识了一位香港“灯爷”:永远不用你操心、催促,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位,黑着脸不许别人碰他的器材,手脚麻利地快速解决一切事情,工作成效之高、之专业,几乎都让你意识不到他的存在。
再看我们这位爷,遇到潜在的金主,想给自己捞点野活挣点外快,就倨傲又殷勤地给人家递名片:我是中央台的。
那时的我年轻气盛,看到这一幕,鄙夷地想:把你名片上“中央电视台”那几个字划掉,你什么也不是。
三
这些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空前繁荣。建筑师这个职业,应该是机会大大的,挣钱多多的,心里美美的吧。
一位建筑界的老师却对我说,高歌猛进的房地产行业,还有那些地标式的公共建筑,不仅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破坏,对公众审美形成摧残,还把一代建筑师给毁了。
我吃惊地问为什么。他的要点是:因为活儿太多,素质不高的设计师也可以有干不完的单子应接不暇;因为钱太好挣,许多建筑师没有了自我提高的主动与自觉;因为工程太赶,缺乏原创、智慧含量和时间成本越少的设计成为首选,行业的水准线便越来越低。
一位做建筑图书的出版业同行,准备引进一套欧洲建筑丛书,全套有二三百本,囊括了当代建筑的各位大师,全面呈现其作品和建筑理念。我想当然地认为这套书会很好卖,因为它本来口碑就好,建筑装饰类图书又永远在书店里占据相当比重,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人多,钱多,需求又大。
她说给我的发行量却低得惊人。这套书只引进了十几种,原来宏伟的出版计划看来会中途夭折。
她的观点也是:大家的学习动力没有了,因为钱太容易挣。一个建筑师不用看这些书,照样有挣不完的钱。
一个行业的繁荣,对个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四
我们去年签下一套英文书的版权,写人类伟大的历史文化遗迹。因为它和建筑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想邀请建筑界的专家——外语又好、又懂建筑的人来翻译。
找到一位人脉广的老师求助,他说,你可能在建筑界找不到人。没人愿意接你的活儿。你看,能够胜任翻译的人,得是具备一定能力和资历的人。一本书的翻译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稿费最多几万块钱,可人家用几个晚上时间画建筑图纸,就能挣几万块。
一个人都温饱无忧了,何必还为挣钱,把自己搞得连翻译一本书这么有乐趣的事都不做呢?我兀自不甘心地咕哝。
有了小房子还要改善性住宅,有了大房子还要弄别墅。永远挣不完的钱,永远画不完的图。大家的时间,都用来赶这些行活了。
好吧,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五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破产的公司、机构不计其数,但中国几百家出版社,好像自始至终没有一家倒闭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担心:这些永不倒闭的出版社,已经把一些编辑养残,自我破产了。
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清醒,独立于外部环境和行业冷暖,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
励志职场的经典好文章有哪些篇十一
相信很多职场朋友都会找一些心灵鸡汤类的励志职场经典文章来看,那么心灵鸡汤励志职场经典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做好本职是每一个打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做得好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自己也可以得到实惠,就会得到上级及同事的认可,对自己来说既练就了技能,又增加了阅历,同时还增加了升职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现粗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带着责任做工作。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责任感虽然无形无状、难触难摸,但是力量巨大,影响深远。
一个人有责任感,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扎实的作风、认真负责的精神;就有不甘落后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就会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就可以出思路、出办法、出成绩。就大多数人的工作而言,绝大部分是平凡、具体、琐碎的,看似简单和容易,而把认为简单的事情年复一年地都做好,就是不简单;把认为容易的事一件一件地落实好,就是不容易。这就需要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重、招人欣赏、让人放心。
二是要带着激情做工作。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如同灵感可以催生不朽的艺术,激情能够创造不凡的业绩。如果缺乏激情,疲沓懒散,很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虽然感到很辛苦,但是有辛苦就会有收获,特别是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有好的环境和条件,做一点具体的事情,同时自己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也许这不是辛苦而是幸运了。
再说,如果大家都能同心同德、尽心尽力,把工作开展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让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从这一角度看,也许又不仅仅是幸运,而是一种幸福了。
三是要带着感恩做工作。每个人保持正确的心态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心态决定一切。它能够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心态正确就会宁静而安详,感到生活温暖,就会进发出干劲和活力,感到工作愉悦。
如果心态不好,就会在顺利时自以为是、傲气十足、得意忘形,在逆境时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烦躁不安:就会既笑别人不如已,又怕别人比己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会为了牟取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这样势必害事业、害组织,最终也会害了自己。因此,要不断学会以感激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组织。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只要你用感恩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能给你关心和帮助、给你支持和鼓励、给你提醒和教导,让你感受到真诚、感受到友谊、感受到温暖,使你感动、使你感激、使你增添精神支撑。
四是要带着清醒做工作。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的人,才能不断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才能顺利成长、日臻成熟。在年龄与能力的关系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年龄大了不等于本事大,地位高了不等于水平也高了;在工作与成效的关系上,一个人肯干事是态度、想干事是热情、会干事是能力、干成事才是本事,这种本事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有靠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因为顾此失彼,犹豫不决而导致择业失败的现象,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一步到位与循序渐进的矛盾。许多求职者希望一开始就找一个最理想的工作,大学毕业就想应聘大型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不愿意从基础性的工种干起。这样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
二、是理想职业与现实需求的矛盾。这两年,新经济产业如网络企业和it产业成为求职者的热门,但这些行业的门槛也是很高的,大多要求博士生、硕士生,有的要求有各种各样的附加能力,如市场开发能力,营销经验等等。真正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就者,大多有过传统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是职业名气与收入之间的反差。某企业到人才交流市场搞招聘,文秘等机关文员方面的专业名额很少,开出的报酬也不高,却挤满了应聘者。而营销专业平均收入是文员的两至三倍,需要的名额也很大,但应聘者却少得可怜。许多大学生在名气与收入之间往往更看重职业名气,认为干营销这种长年在外面跑的工作丢人,干机关文员才更有可能发展成白领。数年后各人的成长情况却往往相反。
四、是求稳心态与职业风险的矛盾。许多大学生至今还不愿意到国内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首选的职业还是公务员、外资、合资和国有企业。体现出普遍的求稳心态。实际上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给出的待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外资企业,但求职者认为风险大,不愿意选择。
五、是职业经验与自信心的矛盾。很多招聘单位都将职业经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经验,如果所有的工作都要等到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后才能获得,那么新人永远得不到岗位。
如何克服这些矛盾,我认为首先是要学会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在南京,曾经有一批高学历的人才因为过于看重用人单位给出的高薪,为了房子和几万元的年薪而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谋一些诸如秘书之类的高薪。可到任后不久,却发现用人单位一开始就是炒作,开出的待遇根本兑现不了。深圳市有一位博士后下岗了,竟然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还找不到新工作。这位博士后的第一个工作是某公司的下属单位的经理,但由于他没有基础工作经验,很快就发现无法胜任。
其次要摆正人生志向与成才过程之间的关系。联想集团的副总裁郭为进联想集团时,是该集团最早一个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员工,但他的第一个工作却是给领导开开车门,拎拎皮箱。干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到一个只有五人的公关公司干部门经理。接着又在业务部门、企划部门和财务部门干了六年,再派到广东新建的基地学习盖厂房,再被派到香港负责投资事务。八年时间,换了十个工作岗位。
最后是关键的时候,需要自信心。私营企业信恒实业集团开出月薪八万四的高薪聘请一位副总经理,很多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各方面都非常符合条件的应聘者竟然中途打退堂鼓,担心自己吃不烂。
有的人,做事的岗位虽被认为是前途无量,却怎么也发不出一点光,透不出一点亮,甚至老是入不了“门”,进入不了角色,虽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却是老和尚的帽子平铺塌。
这说明,做事有学问,不可等闲视之。
做事学问之一:做事有学问,学问在全局。
事,从来就有大小之分、远近之别。但小事一直连着大事,近事从来牵着远事。如果做起事来见小忘大、顾近忘远,则小事难做好,近事难做全。
所以,做事就要有科学发展观,不让“巴掌山”挡住自己的眼,瞻前顾后,举一反三,通观全局,不去执一而论。
做事学问之二:做事有学问,学问在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就是追求。有了方向与追求,才有可能紧盯不放,一往无前;才有可能持之以恒,以至千里;才有可能高议不同俗,争当后笑者;才有可能不怕大失落,成就大业绩。
做事学问之三:做事有学问,学问在选择。
世上的事情千千万万,一人不可穷尽之。这就要有所选择。就是要“选”合乎自己“口味”的事,“择”适合自己的能干的事。这就要有所取、有所舍。
“取”之得当,才会有所进取;“舍”之毅然,才会有所精进。
做事学问之四:做事有学问,学问在精神。
做事没精神,死沉沉,懒洋洋,一脚踩不死只蚂蚁,一口吐不出个囫囵字。表现在日常工作中,是疲疲沓沓,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钟声有多响,只求钟声不休眠;是磨磨蹭蹭,不讲进度,自认“东山日头一大垛”,明日明日何其多;是浑浑噩噩,不论质量,拿起东而忘其西,丢三落四,甚至把昨日的文件套在今日的头上,把今日的文件放到脑壳外面。
做事学问之五:做事有学问,学问在勤勉。
勤勉,不仅如房檐滴水,可过砖穿石,而且如山珍海味,可滋养其身,以补其拙,从而使笨拙变为聪明,使“有所欠缺”变为“有所丰满”,甚至使“残缺”变为“美丽”。
做事学问之六:做事有学问,学问在主次。
做事,就要抓“牛鼻子”,即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导方面。否则,牵住“牛尾巴”,不仅牵不走牛,还有可能让牛踢自己一脚。
这就如治病,善医者,从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察“颜”观“色”,寻找病根,从源头上治起。
正所谓善治病者,必是医其源病之处;善救弊者,必是塞其弊源之地。
做事的学问在主次,就是要举一纲,而让众目张;执一本,而让余末从。
做事学问之七:做事有学问,学问在摆布。
生活中的许多事,有的看似缓如水,却要急急去干,因为敏则有功;有的看似急如火,却要缓缓而办,因为忙则出错。
做事摆布的学问就在这里:有的需要规行矩步,有的需要当机立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环境而变。也就是说,拯溺,要不规行;应急,要有预案,工作既需“机器手”,又需“猴王脑”。
做事学问之八:做事有学问,学问在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