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把握和表达自己对书籍的喜爱或批评。读后感应该侧重于书中的核心观点和主题,以及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一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可是欲兼畜人,小邦可是欲入事人。
1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6、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2、治大国,若烹小鲜。
2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2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0、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3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3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7、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3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9、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能够为善?
4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2、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5、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6、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8、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4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5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5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8、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6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6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6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6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65、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6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6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7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7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7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77、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7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0、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二
1、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6、治人事天,莫若啬。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9、江海之因此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12、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3、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经典语录)。
14、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5、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2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7、为无为,则无不治。
2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2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3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33、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5、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36、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3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3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3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0、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4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4、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5、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46、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7、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8、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能够不殆。
49、“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5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5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5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3、绝学无忧。
5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5、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5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5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9、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6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
61、治人事天,莫若啬。
6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3、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64、正复为奇,善者为妖。
65、治大国,若烹小鲜。
66、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6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68、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6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71、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74、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75、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7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7、柔弱胜刚强。
78、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9、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0、宠辱若惊,…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81、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8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8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8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8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8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9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1、天长地久。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9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9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9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但是欲兼畜人,小邦但是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9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9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9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0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0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0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04、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0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0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07、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0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11、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12、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1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14、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115、希言自然。
1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119、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2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2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2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2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27、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12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9、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13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33、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3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3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3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38、我独异于人。
13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4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41、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142、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矣。
14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4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4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47、治大国,若烹小鲜。
14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14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15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5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5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3、国之利器,不能够示人。
15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5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5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三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6、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0、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5、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32、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3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3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4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1、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2、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6、治大国,若烹小鲜。
4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5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1、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2、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5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6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6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7、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1、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7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7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7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7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7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四
1、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长夜未央,寂寞成殇。
5、美之为美,皆恶已;善之为善,皆不善已。
6、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0、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14、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7、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五
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历史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十分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色的,所以当地的人称他为老子。
老子大约活动在春秋时期,以往在东周国都洛邑担任守藏史这一职位,这就相当于我们此刻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博闻强识,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以往向老子问好并请教问题。老子晚年时期在函谷关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此刻的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经》真迹最终不知所踪。
《道德经》富含丰厚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齐构成了人类哲学上的两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老子也因为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
之后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在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甚至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会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他梦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用“道”来解释万物的演化过程,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体此刻在《老子》这本书中。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六
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有了贪念;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处事上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种“寡欲”,在我看来,就是淡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诚然!尘世间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几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纷争,巧取攫掠,割地称雄,无所不用其极,难怪老子发出呼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叹天下由来轻两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几人能看得开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钱的陷阱,再回头,却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利益,企业可以漠视法律,漠视生命,漠视肩上的责任;也是为了利益,监管的官员们可以放纵企业的行为,甚至成了企业头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为利益,身为报刊媒体,不敢在报道中指出是哪个企业的毒奶粉,却以“某企业”来代替,更遑论给读者一个明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的确飞速发展,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我们更需要一种淡泊的心态去泰然处之。老子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进取,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时,我们更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愿,我们青年一代又怎可落于人后。或许,在这当中,我们会遇上挫折,会四处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无所获,但南华真人说过“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灵上的富足,暂时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那被贬至巴山蜀水凄凉之地的刘禹锡在与朋友会面时也还吟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清净淡泊、坦荡无邪的心态!
让我们怀着一颗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七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8、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9、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2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2、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2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3、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八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4.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6.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7.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九
1、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2、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3、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9、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十
春秋时期,有一个奇人叫“老子”。
过了两个时辰,迎面一个老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悠悠地沿着古道而来。尹喜见此人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一派仙风道骨的风采神韵,心里大喜,料定此人必是今天光临函谷关的贵人。尹喜上前,打拱作揖,问道:“敢问尊长尊姓大名?”老人说:“敝人老子。”
“失敬失敬,在下尹喜,久闻大名,恭候多时,请到府上一叙。”
尹喜带着老子进入大厅。酒席毕,尹喜道:“先生才学,海内仰慕,恳请作文一篇,留作墨宝,以传后世。”老子欣然应允。尹喜命人准备好笔墨纸砚,老子一边磨墨,一边构思。一切准备就绪,老子挥毫泼墨,文思泉涌,一篇洋洋洒洒五千字的大作一挥而就。在旁观赏的尹喜等人,赞不绝口。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老子》,又叫《道德经》。
作者|巍山中心小学四(4)班刘佳奇。
公众号:奋进作文。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十一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一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十二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有与无相互生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趋向,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出处i(道德经・第二章》【译文】生养了一切但不据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业并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会消逝。
5.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处】《道德经・第五章》【译文】说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隐人窘境,不如顺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7.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10.功成身退,天之道。【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成功之后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1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收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1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14.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字:“道”。
1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委屈圆转可以使之保全,矫正弯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满,破旧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1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17.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1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9.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2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2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给人留下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准。
2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2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26.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27.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28.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9.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30.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3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译文】道,看起来无所作为,却无所不能。
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3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3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3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3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虚无之道生太极一气,太极一气生阴阳两仪,阴阳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万物。
3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追求学问,就要求天天都学有所得。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减之再减,最后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38.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3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4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译文】言语无法表达“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4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4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43.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4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4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4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4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4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5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译文】百姓不害怕威严的统治,那么祸乱就要来了。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十三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6、“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7、“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
9、“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可见,封建统治者总是在利用人民、欺骗人民。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1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1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推重有贤才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也就无人偷盗;不使人看见可以引起欲的东西,民心也就不会被搅乱)——老子消除纷争的办法不是制定规则,进行引导,而是消除人们的欲望,返回蒙昧时代。
1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1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国,要简化人民的头脑,填饱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气,强壮人民的骨骼,永远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种愚民的理论在孔子、庄子、韩非子、孙子那儿都能看到。
1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1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8、“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19、“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
2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中国乃战争之国,伏尸千里,流血成河,成为每一朝代兴起、每一次接班人之争的必然。中国人几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权平稳过渡的办法,这是我们的智力的缺陷。
2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即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昏昏噩噩的中国社会把人的生气、个性、菱角和创造性全要磨灭、消解。
2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2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24、“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老子》读后感200字篇十四
1、将欲取之,必先之。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6、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