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一
一条小船静静地停泊在南湖水面上,体型虽然很小,不过意义却是很大,就是在这条船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党,而它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第一次看到这一艘丹红的小船,抚今追昔,睹物思情。90年前,毛泽东、董必武等一大代表从上海来到这里,登上一只普通的小游船。
代表们在小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年,代表们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里面狭窄得只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而坐,为避免反动派破坏,开会时还要放着留声机,装做打麻将。正是这样一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革命的火种才能燎原神州大地,才有了现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小小的红船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寄寓在它身上的“红船精神”也是我们广大党员所必须学习和弘扬的。弘扬“红船精神”要着眼于激发内在动力,把弘扬“红船精神”引向深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效激发全体党员弘扬“红船精神”的内在动力。红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红船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努力奋进。比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昭示我们,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发扬首创精神,用创新的思想观念推进工作。“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告诫我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顽强的拼搏作风,就难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险。“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则鞭策我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不渝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红船精神”依旧焕发着革命的朝气,起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也是我们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嘉兴南湖,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诗篇的圣地,是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在这里我们回顾了党的历史,让大家更加真切的体会到革命先辈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与伟大。今后要结合工作实际,学习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顽强作风、服从纪律的崇高品格、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使之转化为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
通过这次参观考察学习,我再一次重温了入党誓词,进一步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也让我对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先进性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更加坚定了马列主义信仰,更牢固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理想信念,我一定在工作岗位上,结合工作实际,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无愧于先烈,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党员。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二
军校纪念馆一直被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每个人都想起参观一下。下面是有参观军校纪念馆有感,欢迎参阅。
20xx年3月13日一大早,一辆来自山西太原的大货车停在保定军校纪念馆门前。保定军校学员后人在给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文物后,又捐赠了一大一小两对石狮子。
马永祥馆长介绍说,此次的捐赠人叫朵小龙,是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生朵珍将军的孙子。朵珍将军(1893——— 1970),字席儒,回族,山西太原人,为民国年间太原回族十大杰出人物之一。1920xx年8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四连,与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等著名将军为同期同学。
记者在保定军校纪念馆展室内看到,朵先生捐献了包括朵珍将军生前用过的八仙桌、木托盘、太师椅、掸瓶、朵珍将军制作的瓷坛、朵珍将军照片等十余件珍贵的文物及资料等。
朵先生说:“爷爷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的作风,对我影响最大。爷爷是从咱保定军校走出来的将军,作为他的后代,为军校纪念馆捐赠遗物,也是为了孝敬我爷爷,为爷爷的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朵先生后来还在电话里表示,下次将会把爷爷朵珍将军的怀表、望远镜、书本、文房四宝、毛毯、皮包等物品捐献给军校纪念馆,还有一些国民党时期的奖状也会送给纪念馆。
早上,老师要带我们去叶挺纪念馆。我们排着长长的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了。踏过天桥,穿过山洞……我们终于到了叶挺纪念馆。
我们首先来到了叶挺将军被关押的地方。屋子矮矮的,黑黢黢的。里面的家具很简陋:只有一张很简陋的床,一张破桌子,几把要散架的椅子。墙角还摆放着一些农具。
当年,叶挺被关在这儿,他的夫人李秀文、儿子叶新华、女儿叶杨梅都曾住这儿。当时周围的人知道被关押的是叶挺将军后,都纷纷来到这里,和他一起谈心。他经常教人们识字。看这样一位友好的将军,人们更加羡慕他了。
登上几十级台阶,我们来到了叶挺墓前。两旁长着高大青葱的柏树。他们在风中一动不动,仿佛也在向叶挺将军默哀。我们默哀后,全体同学诵读了叶挺的《囚歌》。在诗歌内容中,我们感受到了叶挺将军那视死如归的精神。
最后,我们该返校了,我回望那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纪念馆,不禁肃然起敬。
共2页,当前第1页12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三
路上了解了一下嘉兴南湖,嘉兴南湖是浙江省三大明湖之一,与杭州西湖、绍兴东湖齐名,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并且因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胜利闭幕而备受世人瞩目,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馆临近南湖风景区,是5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早上接近9点到了目的地,开始我们的参观之旅。整场参观中,给我进项最深的就是“南湖红船”,了解到关于红船与共产党的故事。一面红墙上写着“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创新、奋斗、奉献应该就是这红船的内涵吧。
同行的学生导游向我们讲述着这馆中故事,一件件历史事件、一个个伟大历史人物介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党的诞生之伟大以及发展繁荣的迅速艰辛;纪念馆中的历史遗留照片,像我们展示了共产党员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
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参观了一圈感受颇多,只有我们团结一心、奋斗拼搏才能强大中国。我会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努力向共产党员靠近、学习!
共产党员传递的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标语,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想要传递的`是正能量。我们身边缺少的就是正能量的人:在考试临近时,一些同学抱怨说:复习没用的,觉得自己没希望了;遇到小困难经常抱怨运气不好,推卸自己的原因……和他们在一起,更多的是感到疲累。我希望我给身边的人带去的是欢乐、是向上,即使生活有很多困难,但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解决问题而非抱怨生活,我想成为“小太阳”温暖身边的人。
在学生会,我会先把党的利益、学校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深入到工作中去,走到同学中去。可能我做不到很伟大的举动,但只要他们需要我,我会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会做好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每天过完我会思考今天的做得事情,好的方面我会继续努力,不足的方面思考如何改正,在之后的工作中完善这方面。只有这样我才没有白过一天,真正在忙碌的一天学到东西,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瞎忙活,最后不知道自己的不足。
在学习上,我一直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有时候工作和学习会让我有点头大,但我相信一个有能力、会学习的人,能处理好这两者关系,以前我不能,但如今我慢慢改善自己,让自己工作与学习两不误,像名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的。我会继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在生活中,我会看一些励志故事,从中提高自己的素质道德,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我喜欢和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相处,同时也会用自己的正能量改善其他人,因为我相信,正能量这种东西是可以传递的。平日和同学、朋友相处与人为善,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参观纪念馆结束后,我和伙伴们还去了几个历史人物故居参观了解,看看他们的生平故事;去了英雄园,祭拜了那些英勇的烈士。此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也认识了许多同学,我会继续积极参加此类活动,多多了解党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向党靠拢。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四
保定军校广场西南角,有一处“保定军校纪念馆”。终于,有机会进去看一看。
除了一处修葺后的检阅台,旧址上的遗迹已荡然无存,纪念馆的设立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名著史册的保定军校,历来记述的文字很多,查阅起来也并不难。它不象黄埔军校那样保留了一些旧迹,但却是黄埔军校的前辈无疑。
民国时期从过政的史学家蒋廷黻曾说过:“研究中国近代史,首先要研究保定军校发展史。”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蒋介石谈起黄埔军校创建时的师资筹划,总是首先涉及到保定军校。
除了云南、广东等地讲武堂以及留日、俄和留法勤工俭学的部分人员,包括校长在内的黄埔军校的教学、管理力量,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保定军官学校。保定军校的学生骨干,后来大多成为“黄埔系”的将领。当然,保定军校也出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人(请关注我的《吴佩孚的另一面》)。
百年保定军校史,可追溯到1920xx年(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替病死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起。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天津周围不得驻有中国军事机构。到达督署所在地保定的袁世凯首先抓办两件事:督练新军和开办新军学堂。由甲午战争的惨败,朝廷意识到建立新式军队、使用新式装备维护摇摇欲坠统治的必要。
清末建校所占的地方,本是被八国联军进入保定时焚毁的一处关帝庙旧址及周围庙产。据史料载,当初的校区分为校本部、分校、大小操场和靶场等。校本部居中,墙外有护河环绕。北面生活区,南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各分为东、中、西院落,各房舍间有走廊相连,形成分布严整的格局。
现在的纪念馆大门,据说是仿照了当初可与总督署相比的军校大门建造的。用作展厅的“尚武堂”,正门两侧楹联:“尚父阴符简练揣摩传一派 武侯韬略鞠躬尽瘁法千秋”,就是参照了当年张之洞的那一幅。尚武堂北面的讲台,一幅楹联是:“步炮工辎骑五科备设期韩信 刍粮器械乘各务专司济萧何”。
不过,军校最初的名字并不称作保定军校。而是以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20xx年)、保定速成武备学堂(1920xx年)、保定速成学堂(1920xx年)、保定军官学堂(1920xx年)、保定预备大学堂(1920xx年)相延,到辛亥革命后(1920xx年)始称保定军官军校。
保定军校曾开设有步、炮、骑、工兵、辎重兵、参谋、测绘、军医、马医、军械、电信等多科及德、英、法、日等外语教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事人才。当然,他们后来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曲折道路。
名盛一时的保定军校旧建筑群没能保留下来,大概与后来北方战事的频繁和动荡的局面有关。1920xx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军校第三任校长)被俘。向直军投降的皖系15师临时住在学员已放假的保定军校内。随后,因欠饷引发的兵变使一部分校舍遭火焚,军校不得不停办。不久,直系曹锟设在保定北面漕河的讲武堂移来此处。
曹锟从总统位子上被赶下台后,军校旧址又先后成为奉系及国民党军队的兵营。抗战期间,为驻在保定的日军占据。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剩余的建筑基本被拆毁了。
记得我当年在保定时,西面铁路外,东南北拆除的老城墙以外,基本都是农田和荒地。城东康各庄,是少年青年冯玉祥生长的地方。城东北的军校旧址,变成了一片国营农场和畜牧场。
保定军官学校1920xx年停办,前后历时20xx年。八十多年后的20xx年,保定军校旧址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遗址上建起的广场和纪念馆,在不可磨去的史载之外,无疑是对那一页重要历史的记录。
本着学习先烈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宗旨。作为新时代的革命青年的09机制3班班委于4月25日组织全班同学参观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革命军官学校遗址——黄埔军校(广州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日早上,也许是天公作美,连续几天来的大雨突然般地消失了,换之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我们班的同学带着一份喜悦,掺着一丝陌生,和着一份崇敬,携着一缕情丝,怀着一滴好奇,摸索着踏上了黄埔军校之旅。
黄埔军校,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令人神往的革命基地,让我向往已久。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上辈子的人,出生于解放战争后的贫苦年代,不过对历史和革命有充足的见识。我们几兄弟经常从其口舌中听到很多关于黄埔军校的故事。在电视上也频频领略到黄埔军校的风采。久而久之,黄埔军校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开始萌芽!
黄埔军校,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一直以来,以为遥不可及的黄埔军校竟离我们这般近。半个小时的地铁和近10多分钟的步行行程我们就来到了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
每人花5毛购一票,过关斩将,次第登上即将出发的客船。
第一次坐船,满是好奇与新鲜。喔!“一江春水向东流”,终于目睹了奔腾不息的珠江水。浑浊的液体一如既往地向大海方向流淌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沧桑感在我心头荡漾。这江水啊,不知流了多少年日,见证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
随着一阵阵轰鸣声,客船在江面上缓缓地游荡了起来。江面上迎面送来一股股的凉气,软软温柔地抚摸着。心中荒谬地想到如果能在江边生活那该多好呀,也许黄埔军校就是哺育在珠江水畔的辉煌与伟大。
江边散落着一排排高耸的码头,泊着一列列的船只。也许是年代的久远,不少船只已经退伍,被遗弃在码头的深处。看到这些,猛地头脑一片空白。古人寄情山水,豪情万丈。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也许人生也像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变老,不中用的话就惟有被弃置在一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离开客船,我们胜利登陆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0xx年5月,位于广州市东南20公里珠江中的黄埔长洲岛上。而今,粉刷修缮后的黄埔军校依然绽放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步入大门的那一刻,我们就浓烈地感受到在战火硝烟滚滚黄沙留下的历史。
大门门额上鲜明而有力地题写着“黄埔军校旧址”几个大字。门口站着两位挺着笔直身躯而纹丝不动的身着海军制服的战士。不时有一两个军人迈着健步经过,从他们矫健的身影和墙壁上醒目的标语中,依然可以让人感到这座昔日军校特有的气质。
沿着蜒蜿的水泥路向前进,在阳光的照耀下,道路显得格外的清晰,一棵棵古树站立在路的旁边,粗大茂盛的枝杆遮天蔽日,路就像游动的巨蛇似的穿插在一棵棵古树之中,而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回,走进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灰色整齐的南方特色的楼群。再走近一看,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与肃穆。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以前卫兵每天轮流在这里站岗放哨,执行警戒任务。
校门的两侧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们仍须努力”的白色大字。不经意间,思维恍惚飘向孙中山那颗伟大的心停止跳动的那一刻:20世纪中国的第一位伟人——孙中山革命目标实现未遂,病榻上弥留之际的他给满目疮痍的故国和多灾多难的同胞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鼓舞而又不失力量,给死者以安慰,生者以使命!
刚进校门的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
校本部建筑面积很大,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校本部四周有围墙。整座建筑宁静幽雅,自成一体。楼底层有个天井,天井中设有两座荷花池。池中没有荷花,代之以一群可爱的红色的鱼,我们几个人还为池中鱼的种类而争得面红耳赤,呵呵,青年人好胜、好斗之心十足。
走进房舍,即纪念馆,内部墙壁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的油画,照片和纪念品雕像,黄埔军校各期学员的主要事迹从中一目了然。
来此参观的人很多,有学生,其他游客,不一而全,但是绝没有大街上的吵闹,反而静静的,脚步放得也特别的慢,从他们迥迥的目光中可以看出此时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沉重。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边听导游解释各张照片,人物塑像,聆听他们动听而感动的故事,同时也一边在温习以前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把抽象的历史与亲身的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愧为学习方法之中的好方法!
想当年,无数革命先烈金戈铁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一独立,不惜献出一个人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生命。看到他们的生命长度:23岁,26岁,28岁,33岁……哀,真是英年早逝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就告别了,岂不悲哉!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
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
经过一位老者的解释,才真正明白此诗的背景以及其背后的故事。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黄埔军校人杰地灵呀!
带着一份豪情壮志,离开了黄埔军校校本部,一转身又来到了其附近的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功迹和军校的整段历史。
来此瞻仰参观的人也不少,他们脚步放得特别慢,看得特别地仔细,接连着按动手中的相机,恨不得把整个故居中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拍下来,以后再慢慢品味。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观看孙中山故居的人都会来到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纪念碑正面刻有“孙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赞,西面刻有训词。
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在纪念馆中停留片刻后,我们前往了海军烈士陵园。陵园在绿叶斑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地幽雅。烈士墓前整齐地放着些白色的花,旁边的古树无语,但让人觉得像是在讲述着炮火连天,血撒沙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事迹故事。然而谁又曾想起战场上昔日的拼杀,无畏的冲锋的壮烈。
经过珠江之滨,我们顺便参观了东征烈士墓园。园内设有个“东征史迹陈列室”,室内详细展示了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的光辉业绩。整座东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绿树红花,亭台点缀,环境幽静。东征烈士墓园还有一座北伐纪念碑。
带着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觉来到了军事武器展览馆,偷偷地从大门的门隙中往里面窥看,可见到里面有真正的坦克,飞机等军用武器,模模糊糊看不过瘾,意犹未尽欲内进,但经了解得购10元一票才允许内进,身上没有多余的钱,无可奈何,惟有长叹一口气后转身离开。
顺着江边的一条林荫道一步步向上走,太阳已经开始西斜,预示着时间不早了风们得离开军校了,虽有丝缕的不舍与眷恋,我们是走出了军校的一个侧门。站在码头的高处,眺望远方:江水依旧潺潺向东奔流;辽阔的江面,巨轮往驶;浩茫神舟,军校岸然。彼岸群楼林立,竞争高;此岸古树苍苍,枝叶盛。昔日的兵荒马乱,民不聊天,早已烟逝。今日的万里锦绣河山,明天会更加美好!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累得很,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
随着一声声“嘟嘟嘟”声在耳畔拂过,黄埔军校的故址慢慢模糊在我们的视野。渐渐离我们远去的身影并不代表着一代的黄埔精神的流逝,也不意味着对黄埔旧址的淡忘。一幅幅震撼的记忆画面,虽然有些微黄,却在记忆的旋涡里徜徉,清晰如初。黄埔先烈的壮举,由时光沉淀为一种精神。泽被当代,启明后人。黄埔军校所迸发出的亮光,会代代相传,久久相存!
回望黄埔军校这座古老而苍桑的陆军学校,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平淡而又神圣的黄埔军校参观生活结束了,而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悟却才刚刚开始……
共2页,当前第2页12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五
我随民建静安区委二支部于烟雨朦胧中,来到嘉兴这个红色革命的起源地,于历史影像中回味寻根,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近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
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光电影像图片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需要的时候,致力于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了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它们激励着民建会员,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在参观过程中,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全体民建会员再次重温了中国近代史,一次次打开了思念的匣子,勾起关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前进的历史的思索和回忆,激励着全体会员不仅要关心当下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更要回顾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通过图片影像资料,让参观学习的会员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前进变化中的担当和责任,也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战略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下中国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急速动荡的全球经济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影响着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世情、国情、社会舆情发生积极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当前,我们党派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勇于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南湖革命纪念馆内血与火的图片影像资料,让民建会员们有了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更深刻的判断力、理解力,让民建会员们懂得成为一名优秀民主党派会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怎样的修养,怎样的格局。于民建会员个体而言,参加组织生活,是一次次自我进步,自我更新,挥手告别昨日之我,要从行动上,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处处修行,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社会上,更要虚心谨慎,“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抵制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勤加修炼,不断自我充电,自我施压,自我成长,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参观学习,只是工作和学习中的一个“加油站”和“充电器”。为期一天的组织生活,给支部会员们补充了更多的营养和力量,时间不长,但会成为大家记忆中的一抹亮色,会员们将永远珍惜和怀念这次难得的相聚时光,对于每一位参观学习的会员来说,今后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具体工作等待我们去做,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学习为契机,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感悟去指导工作实践,认真参政议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六
7月15日,我和爸爸去临江公园,这次去临江公园的目的和以前都不一样,以前都是去划船,去玩的。可这次我和爸爸是去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的。
我和爸爸又参观了第二展厅,主展厅:《淞沪抗战史事―血浴淞沪》我知道了其中一些故事:一个年仅12岁小英雄,他由于写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这句话,被日本人知道了,严刑逼他说出是谁指使的,但他始终不肯说,后日本人就放出狼狗撕咬他,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听了之后非常震撼和难过,一个12岁的孩子,宁愿自己遭到如此痛苦的折磨也不背叛,最终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日本鬼子多么惨不忍睹啊!我们一定要学习那位小英雄不怕牺牲的精神。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从纪念馆内出来,看着大钟,我终于明白了上面字的意思:我们世世代代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必须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七
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年了,但是焦裕禄精神并没有过时。他坚定、顽强、扎实、进取、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他与民同忧、为民解愁,几十年来一直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学习楷模。
小时候就对焦裕禄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焦裕禄的了解不断深入,尤其是本次到焦裕禄故居纪念馆参观,重新学习了他的事迹后,对他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纪念馆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把陈列在焦裕禄纪念馆的藤椅,据说焦裕禄同志肝癌后期仍然坚持工作,每每肝病发作,他就拿一个棍子一头顶住肝部,一头顶着椅子,时间长了,藤椅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听完讲解员的叙述,我久久伫立,心潮澎湃,脑海里呈现的是他坐在那把藤椅上,一边痛苦的与病魔抗争,一边还在努力工作的感人情景。焦裕禄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象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象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象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为党的事业、为兰考人民献出了自己熊熊燃烧的烈火青春,这几句话是对焦裕禄同志一生最生动的写照。
焦裕禄肩负带领人民走上幸福之路的光荣使命,为了百姓的冷暖安危,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忘我地工作,身染绝症也全然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记群众的幸福安康。他不仅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也是每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好榜样。我认为学习焦裕禄,主要是学习他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学习焦裕禄,不能单纯说说、写写,脑子热热,要做三个结合:一是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每一名党员要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群众意识,二是与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身边的典型可能不是那么高大、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切合自身实际,可以用焦裕禄的精神激励自己,用身边的典型指导自己。三是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对照焦裕禄,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差距、定措施、选定新的努力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群众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具体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们要以这次参观学习焦裕禄纪念馆汲取精神动力,像焦裕禄那样一心为民、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科学求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投身到外汇管理改革当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八
我们共参观了四个纪念馆,分别是:奋勇抗战、国际援华、壮志凌云、缅怀先烈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一架二战期间美国生产的b-29轰炸机,它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主力战略轰炸机,是二次大战时各国空军中最大型的飞机,也是当时集各种新科技的最先进的武器之一,被称为“史上最强的轰炸机”。
在一号馆中有两个镇馆之宝:一副手套和银饰,这原来是江苏航空英雄陈怀民的遗物,战争中陈怀民在身受重伤,油箱着火的情况下,没有跳伞,而是驾机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是世界空战史上,与敌机对撞的.第一人。陈怀民牺牲后,妹妹陈难一直把这副手套珍藏在身边。1986年,她将手套托人从长沙交给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参观结束,小雏鹰们还在烈士墓前献上了鲜花,表达了敬佩之情。我们用文字写下心愿,“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很多英雄的事迹,向这些伟大的英雄致敬”。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九
今天上午,天气闷热,太阳红得像个大火球。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孔繁森纪念馆。
来到大门前,我们走到售票处,买了3张票,接着,就向着孔繁森纪念馆的内部出发了。
我们进入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美丽的风景了。柳树伸展着它那娇嫩的身躯,好像在说:“你看我多美呀。”花儿也开了,有白的、粉的勤快的小蜜蜂在快活的在花丛中采蜜。这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呀!
广场上矗立着高大的孔繁森同志塑像,我感悟到:孔繁森同志真是太伟大了。我们向着塑像鞠了一个躬,就朝着前面的会馆去了。
一进会馆内,就看到许多主任、主席为孔繁森同志写的评语,送的鲜花。他们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的是孔繁森同志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以后一定要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十
今天(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周年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为壮大国防事业、维护国家安全、铸就国家脊梁,无数科研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之中,出生于荣成、被授予烈士称号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同志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他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历时三个多月建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并于今日正式开馆。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潜心求学”“驰名海外毅然归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著”“儒家情怀大师风范”“献身科学壮烈殉国”“怀瑾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十一
“雷锋”这个名字众所周知,他是党的好儿子,一位好战士,虽然雷锋叔叔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却名垂千古。
雷锋叔叔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做不完的!我们应用有限的生命为人民多做些好事,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和雷锋叔叔比起来我就太惭愧了,以前我不怎么做好事,基本上都是做坏事,了解到雷锋叔叔如此舍己为人时,我明白我要想改变自己,做有“意义”的事是必不可少的。我以后会尽力学习他的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的精神!
雷锋叔叔他的“钉子”精神,也值得我学习!做什么事都是挤时间钻研!我以前学习却从不认真,马马虎虎,能偷懒的地方就偷懒,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不是为自己而学,而是为父母而学。自从了解到雷锋叔叔为工作、学习都非常认真、刻苦钻研时,我也暗下决心认真学习,为祖 国效力读好书,做一个有能力、出色的人!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为自己的将来而读书。
雷锋叔叔勤俭节约,一双袜子烂得不能再烂了,还舍不得扔掉。但他却向政府、灾区捐了不知存了多久的 200 元钱,那时他每月工资仅 6 元!有许多人都说雷锋叔叔“傻”,我却不这么认为,雷锋叔叔有着高尚的品质,自己节约捐给别人,这是多么无畏的舍己为人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在我们身边都有一种不良的风气,许多人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但有什么慈善捐款活动都置之不理,自私自利,一点都不为国家想想,为社会想想,为人民想想。我要认真学习雷锋叔叔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 雷锋叔叔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很光辉,您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我会牢记您的各种高贵品质,把它们融入到我的生命中去!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同学从金属所出发,到抚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就是抚顺雷锋纪念馆。
从小学时候起就开始知道雷锋同志的故事,开始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雷锋同志的形象在幼小的心灵里渐渐清晰、渐渐长大,每年三月的“学雷锋”活动让学习雷锋口号付诸行动。尽管有不少人说“雷锋同志三月来四月走”,但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思想松懈的青年加强教育、提高认识。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特别是青年同志要努力学习和弘扬雷锋坚定信念、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无私奉献、报效人民的高贵品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渴求知识、发奋学习的进取精神。要把雷锋同志当作思想品格的一面镜子、道德规范的一把尺子,经常照一照、量一量,不断提高、升华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习雷锋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把雷锋精神深刻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具体工作中,尤其对于做科研的我们要有螺丝钉精神,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吃苦耐劳,不在物欲横流、金钱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只有具有螺丝钉精神才能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做学问,才能在喧嚣的世界面前沉下身子、心无旁骛、坚韧刻苦地进行科学研究。
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具有新时代的意义,这是我参观雷锋纪念馆最大的收获。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十二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
1956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在中科院组织的星际航行座谈会上,郭永怀提出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运载工具、推进技术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不久,他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郭永怀的努力下,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攻克“突破声障”的理论堡垒
19,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到三四十年代,飞机平均时速达到了三四百公里,人们正在为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而奋斗。这是航空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为了提高飞行速度,在技术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也就是说,当飞机以接近于声速的速度飞行时,阻力剧增,升力骤降,头重尾轻,舵面失灵,甚至机翼、机身发生强烈振动。因此,跨声速流是当时摆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人们形象地称这一难题为“声障”。
在理论上进行研究也有很大困难。一方面,在跨声速范围内,即使是薄翼和细长体,线性化理论不再适用,必须考虑非线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兼有亚声速与超声速区域的混合流动,必须发展混合型方程的理论,尤其是当来流速度超过某一临界值以后,会出现激波,所以,在流场中存在着未知的间断面,通过该间断面,物理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冯卡门领导下,有一批科学家聚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为攻克这个堡垒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其中,郭永怀在跨声速领域的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郭永怀对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不仅在数学上有创见,即采用了渐近分析方法来克服超几何级数收敛缓慢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他与钱学森一起,在《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一文中提出了所谓“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回答了机翼上何时会出现激波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尽管人们当时凭直觉已经意识到激波的出现是气动特性改变的主要原因,但起初往往只注意下临界马赫数(即流场中第一次出现声速的飞行马赫数)这个参数。郭永怀的连续解说明,即使飞行速度超过了下临界马赫数,在理论上连续解依然可能存在,只有当飞行马赫数超过了上临界马赫数(即流场中第一次出现极限线的马赫数)时才会出现激波。这时等熵流动条件破环,流动出现分离与旋涡,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严重地改变流场与气动特性。所以,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赫数,而不是下临界马赫数。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郭永怀还进一步用稳定性理论解释实际临界马赫数会介于上下临界马赫数之间的原因,这也是对高性能气动外型的设计的先驱性工作。
郭永怀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回答了激波是怎样影响翼剖面气动特性的这个重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已有的简化模型只在速度型上逐步接近实际,但均未考虑粘性效应,所以至多给出定性结果。郭永怀用两种不同途径直接考虑了弱激波从平板边界层的反射,得到了平板上压力分布、流线曲率、分离点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包括层流与湍流边界层的情况。他的结论同里普曼的实验结果十分一致。这对于机翼上出现激波后,气动特性的变化的分析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发展奇异摄动理论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在流体力学中只有罕见的几个准确解,所以,寻求物理问题的近似解析解颇受青睐。摄动理论就是求物理问题近似解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但是,在应用摄动法时,所得到的解往往不是在整个区域中一致有效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奇异摄动理论应运而生,奇异摄动理论最常用的两个方法是匹配渐近展开法和变形坐标法。郭永怀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贡献。实际上,19,普朗特提出的边界层理论是匹配方法的雏型,它来自物理上的直觉。后来经过包括郭永怀在内的许多科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这类方法系统化、数学化,直到范戴克提出匹配原理以后,才真正上升为比较完整的理论。郭永怀还推广了庞加莱的变形参数法和莱特希尔的变形坐标法,使它对于一阶方程即使是非线性的情况也适用。他还将边界层方法同变形坐标法结合起来,以消除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钱学森于1955年在《应用力学进展》的一文中将这种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在郭永怀的《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一文中,不仅克服了前缘奇异性的困难,给出了有限长度平板二阶阻力公式,使适用范围扩展到re=15左右,而且准确地描述了平板前缘附近缓慢流动的流场特性。plk方法在力学和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摄动理论成为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学科,郭永怀则是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十几位理论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不仅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而且是一代应用数学大师。将工程科学与数学紧密结合是他进行力学研究的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
1、从事力学研究,选题必须有比较明确的(包括远期的)应用背景。力学研究既不能象纯粹数学那样只用演绎的方法进行工作,也不能局限于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必须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
2、在大量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物理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既反映现象本质,又便于数学分析的简化力学模型。
3、采用一切现有的有效数学手段,将问题求解到尽可能彻底的地步,在必要时,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数学方法,以满足工程需要。
4、对分析结果进行物理解释,揭示规律,并同实验与现场观测作比较。
郭永怀的这种学术风格可以追溯到著名的德国哥廷根学派。高斯不仅是大数学家,而且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本世纪初,哥廷根大学应用力学系是数学家克莱因)创立的。普朗特在那里提出了边界层与升力线理论。普朗特的学生冯卡门将这种风格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而郭永怀凭着他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将这种结合提高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并给我国的力学界、应用数学界以深远的影响。
开拓我国的近代力学事业
50年代,由于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我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叶,由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和高速流动中电离现象的出现,磁流体这门新学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郭永怀抓住这一苗头,于1961年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郭永怀异常重视实验研究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为了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开展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搞实验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他说:“就象高能物理研究那样,我们不能搞昂贵的大型高能加速器,但可以用小型设备来观测宇宙线;我们搞气动力的,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他十年如一日,大抓这两项设备的建设。在他负责我国制导规划研究期间,他又亲自领导了电弧风洞、弹道靶和高温激波管的筹建工作。这些实验设备不仅为基础研究和国防任务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而且为国内建设同类设备提供了经验,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
郭永怀一直是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不仅在筹建研究室、培养人才、建设实验设备、规划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许多具体课题的研究。他在高超声速讨论班上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见解。他认为:当飞行马赫数超过5以后,介质的动能足以激发分子内部自由度,因此必须考虑振动松弛、离解与复合、电离与中和化学反应等效应的影响;在计算高超声速无粘流体绕钝体的流动时,最关心的是物面上的物理量,因此应当正确分析激波层中物面附近(而不是激波附近)物理量的数量级关系。1961年,他指出:对于钝体绕流,在一定条件下,后身流场中会产生“悬挂”激波。他还提出了小钝锥熵层分析方法,解释了压力过度膨胀和回升现象。他还为寻求确定激波形状的简易方法进行了探索。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辛勤培养科技人才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
献身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并兼任该院副院长。他在处理好力学所日常工作的同时,把大量精力花费在研制核武器这项对我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业中。在原子弹研制初期,郭永怀主要负责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
在原子弹理论探索阶段,郭永怀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当时在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什么样的引爆方式上存在不同意见,郭永怀通过比较两者的优劣,大力支持“争取高的,准备低的”的方针,即以较高级的“内爆法”作为主攻方向。又如,在炸药爆轰波的理论计算上,郭永怀正确地提出用一维特征线法进行,解决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难题。为了使大家了解爆轰学,郭永怀还亲自讲授了爆炸力学。
在爆轰物理试验过程中,郭永怀经常深入试验现场,指导工作并协助开展试验。当时,为确定原子弹爆轰聚焦技术方案,争论是很热烈的。年轻的物理学家陈能宽提出了一个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却能少走弯路的聚焦方案。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郭永怀从力学角度反复估算,大胆支持采纳这个方案。为了配合爆轰试验,郭永怀还指导设计部人员进行不同试验元件的结构设计,使爆轰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郭永怀十分重视并经常在九院的会议上反复强调核弹的武器化和系列化,指出要努力做好核武器的后期发展工作。在此后的进程中,他一直负责总体结构设计、外型设计以及环境模拟实验的指导与把关。他很早就安排了一系列与武器化有关的预研课题,包括结构设计、外型设计、飞行弹道、物理引信、环境试验项目与设备等。在弹体结构设计中,郭永怀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设想,包括薄壳结构、通用核航弹等。它们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得以实施,对核武器的轻型化、实战化和系列化以及新原理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环境试验方面,郭永怀在建立我国核武器环境试验设备及分析研究上起了主导作用。他从技术人员的配备、课题的安排、试验项目的确定和试验设备的筹建等多方面入手,使我国有了一整套大型、精密、试验范围较广的设备,包括冲击、噪声、振动、过载、温湿度、霉菌、盐雾的组合试验设备和大型离心试验机等。他还亲自出马,找有关单位协商研制专门设备。
郭永怀的科研眼光长远,在他心中始终装着武器化阶段的长远计划。他提出动态环境试验要开展随机振动、高速冲击和噪声试验。为了提高核武器的适应性,他提出开展拓宽温度试验。九院当时分工不分家,郭永怀的注意力也常常超出力学领域之外。他特别关心“安全论证”课题的研究。“安全论证”就是研究当飞机投下核武器后,能否以及怎样安全躲过光辐射、冲击波的威胁。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郭永怀极力主张理论计算与模型空投试验结合进行。为此他还亲自过问并参与计算核航弹和氢弹空投过程中的飞行弹道、伞-弹弹道特性。在他的倡导下,经过严格的计算与分析,每次核试验飞机都安全返航。
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一等事故,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在回国后的短短时间里所做的工作之多令人叹服。他参与了我国小型地空导弹、氢氧发动机和反导导弹的研制;他翻译并出版了普朗特的名著《流体力学概论》,组织翻译了《爆炸力学》;他担任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个杂志的主编;他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郭永怀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受到人们的敬仰和钦佩。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郭永怀文集》和《郭永怀纪念文集》。1988年12月5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大院东侧绿荫丛中为郭永怀树立了一尊汉白玉雕像。郭永怀的光辉形象将永存人间。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篇十三
为了迎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到来,20xx年xx月xx日星期xx下午,班主任鲁老师带领我们5104班全体同学,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游览时间虽然不长,但感触很深,心中的回味久久不能停歇。
历史的痛
一进馆内,便是走进了另一片庄严、肃穆的天地。这历史掀开,顿时一片沉重、肃杀的气势扑面而来。入口处,便是左右两边共计16根不平等条约的耻辱柱,一条条,都像针一样刺痛着中华民族的骨梁。接着向里面走去,一次次的山河破碎,一片片的流血牺牲,直让人痛彻心扉。看着曾经的时局如魔刀一般肆意切割凌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摧残着着我们深深眷念的祖国,那一刻我感觉遍体生寒,心在滴血。我心中暗暗发誓,我要跟大家一道,跟祖国一起,铭记这段无法言说的痛,铭记这段艰险困苦的岁月,化悲痛为力量,自立自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绝不能让让悲剧重演!
先烈的血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先烈们的英勇让我备受鼓舞。其中一首诗,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就是谭嗣同于一八九六年春所写的《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今天读来,依然被他那浓厚的爱国情怀深深触动,可以想象当时这首诗对国人的激励有多么巨大!还有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等号召,在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这是支撑很多人活下去的信念,他们相信美好的一天总会到来!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义无反顾,在死亡面前舞步表现出大义凛然!他们洒热血,他们抛头颅,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民族精神的丰碑,他们应当永远活在我们后人的心中!他们永垂不朽!
落后就要挨打
看着清政府节节败退,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革命领袖——毛主席,想起了毛主席常说的,落后就要挨打!这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而是别国想要吞并祖国的疆土,别的民族想要占领这篇神州大地,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永无翻身之地!挺不住的唯一结局就是华夏历史断绝,中华文明不在!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落后的代价是我们不能承受的痛!历史的惨剧历历在目,先烈的牺牲就在眼前,今天的和平局面来之不易。作为北大青鸟的一员学子,我们实在不该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珍惜当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打牢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用自己的全部技能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