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模板18篇)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6 16:24:17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模板18篇)
    小编:雨中梧

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计,离开了发展,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写总结时要注意时间顺序和逻辑性。没有固定的总结范文,但可以参考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模仿。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一

论文1:教学改革的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辩证法”课程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上课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一些同学一直关注自己的智能手机屏幕等情况。为此,在问卷中专门就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是自己当前所需要的;38.3%的学生选择的理由是科研任务重,政治课有时候和专业课时间冲突,不得已只能舍弃政治课;39.4%的学生不满意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无视学生的存在;33.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机械,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应付,所以上课来不来、听或者不听,关系都不大。

(二)师生之间交流少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改革之前,在54个学时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细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探讨,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希望能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中寻求答案的话,他们也可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但是,改革之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时数降到18,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4节课连上,这样师生课堂见面的机会至多5次,并且每次上课的时间连讲课都满足不了,更别说留出时间给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描述当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匆匆太匆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36.6%的学生对课堂同学演讲,大家参与讨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自己愿意参与;49.5%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于自己是否参与感到犹豫;只有13.9%的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冷漠。总之,由于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课堂讨论少,无法满足学生想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的愿望。

(三)学生的实际收获与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并非毫无缘由,除了上课时间冲突、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对于课程收获与期望值之间有差距而产生了对本课程的失望情绪。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收获”这一问题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反映,课堂讲授内容有限,老师讲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学生想知道的内容,老师却没有涉及,课后想要积极补充学习的学生得不到相关的学习资料。32%的学生认为,虽然上课时老师推荐了课外阅读资料,但是不愿意自己去购买,而图书馆借阅又比较麻烦,并且同一本参考书图书馆馆藏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要。总体来讲,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段调整与适应的时间。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调整教学内容,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本门课程教学目的。

二、“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前面总结出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与学校研究生院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分析和论证,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操作方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2013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拿到了以郭贵春教授为首席专家,陈凡、吴彤等教授组成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五大板块。显然,要在18个学时内完整地讲解这五个部分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试图了解学生“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参与选择课堂内容,需要统筹考虑,既要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又要将核心的内容讲授给学生。所以,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将教材中五大板块的内容细分成60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个板块中将自己最感兴趣的5个知识点圈出来。学生网上选课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关注度的高低排序,选择出课堂主讲知识点,然后经过授课教师的统筹加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整个教学知识点尽可能地系统化。对于课堂没有时间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推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放在一个“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或使用。网络平台包括课堂主要知识点、课后自主学习参考资料、主要研讨议题、师生交流共享平台等板块。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不足,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改革教学形式:课前提问、课堂研讨与课后无缝对接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两年里,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体系一下子被压缩到原有课时的三分之一,大家都感觉课堂时间不足,谁也不愿在课堂上浪费一分钟时间,教师“满堂灌”的情况更突出了,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尝试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模块设计上,即把课前提问、课堂研讨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接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了解下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研讨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在教师课堂讲解后,学生结合问题以多种形式展开自由研讨。由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学生自由选课,所以每一个授课班级都包含多个“专业”,一个研讨话题在不同“专业”学生那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这样的研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部分,课堂上同学们交流如何运用中国知网到谷歌学术、谷歌图书、librarygeneis、searchworldcat等搜索引擎检索文件,很多学生课后尝试检索希望得到的文件,获得了成功。虽然在课堂上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的交流,但是对他们来说却非常有用。

(三)调整教学时间:提前选修与增加上课时间自由度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前,也就是本课程是54学时的时候,每学期每位教师承担的班级有限,否则工作量太大,由此造成单个班级人数基本上都在150以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课程学时数减少之后,每位教师可以承担的班级数量增加。为了搞好小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国矿业大学规定本课程选课班级单位人数上限是80。小班授课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和研究生院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调整。首先,对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简称推免生)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时间做出重大调整。原本学生选修硕士期间的课程都要在正式入学之后,但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恰恰是选修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几乎所有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去,推免生甚至从本科期间就在导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学研究。正是由于硕士生第一学年学习和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在科研与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冲突时,学生往往牺牲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推免生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初,基本上就确定了自己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在其他同学忙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候,推免生最为轻松。所以,中国矿业大学从2013级推免生开始试行提前开选修公共课,也就是对2013年秋季入学的推免生,在2013年的春季,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入选课系统进行提前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学生的压力,也提高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增加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由于教师承担的课程在周次上较为一致,每周在所有的班级上主讲内容相同,授课固定在一个教室。这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学生偶尔出差或有其它学术活动,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有冲突,他们可以选择本周的另一个时间到同一教室中听课。假如一位教师同时承担5个班级,那么一周内学生几乎每一天都有听课。

(四)改革考试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分析能力一直以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考试基本上都是以课堂开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基本来自教材,考试题型采用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这种考试题型符合教学时间充足(54学时)、教师讲解细致的情况。但是,改为18学时后,再以这样的方式考查学生显然不合时宜,因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授之以渔”,把教学重点转向教授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对本课程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重大调整,考核的重点转向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改革后的题型主要采取分析论述的形式,考试内容主要选取近半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让学生做出独立分析。比如,2013年6月份《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目中,我们选取了发生在2013年3月份的黄浦江死猪事件[3],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此次事件中表现出的环境生态问题、技术专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等;在2014年春季学期的考试中,我们选取了政协委员谈长江水污染问题,让学生论述自己的看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考试内容的改革让学生摆脱了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见》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意见》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调整,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做出相应的改革。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教学知识点,增加学生上课自由度等,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激发学生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而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有了更多实质性的收获。

论文2:防护工程设计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按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设计防护工程,使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更有机地融为一体。

坑道式防护工程是在山体中采用暗挖方法构筑的工程,通常构筑在较肥厚的岩体中,岩石覆盖层随进入距离的增大不断增厚,坚实的自然岩层抗御杀伤武器特别是大口径常规武器有良好的防护能力。坑道式防护工程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特殊工程,一方面利用自然岩层防御武器破坏,利用自然植被进行伪装,另一方面通过对口部等的改造,使其具备抵御预定杀伤性武器破坏的能力,使其能够通过伪装进行隐蔽。生态自然观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维系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防护工程设计中,应充分把握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使设计既符合作为人的内在尺度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需要,又符合作为人的活动的外在尺度的客观自然规律,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按生态自然观的要求进行坑道式防护工程设计,首先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不要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防护设计中,使洞室的走向顺着山脊,最大限度增加洞室顶部防护层厚度,这样可以减少作用在工程衬砌上的武器荷载,使工程尽早进入静荷重段,使工事具备一定的抗力储备,在高于设计抗力的要求下也不一定破坏。其次,在设计理念上,要考虑到如何使人工自然(即防护工程)更贴近天然自然,这样,不仅能减少对天然自然的破坏,而且还能提高工程的防护能力,特别是伪装能力。在出入口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物、地貌、植物进行伪装,可使得伪装符合实际情况,逼真而无明显破绽。合理利用地形的遮蔽性能能保障防光学侦察和良好隐蔽,甚至能获得对红外辐射侦察和雷达侦察的隐蔽效果,合理利用地形的景观性能则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目标对光学侦察的显著性,减少实施人工伪装技术的难度;合理利用植物可隐蔽目标、降低目标显著性。为此,在进行坑道式防护工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认识自然界是第一位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物,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不要粗暴地对自然进行大肆破坏建设,比如无规则大面积的开挖,工程废料的随意处理,随便堆弃等。

二、坚持科学精神,在防护工程设计中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

首先,作为防护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用运动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发展的,工程本身也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防护设计人员对作战样式的变化及工程将来的变化应有前瞻性,知道工程将来可能需要承担的任务,在设计中考虑到将来的要求。其次,在工程前期选址中,尽量选择岩质较好、防护层较厚的山体,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建设的造价,同时因工程主体处于静荷重的山体中,在抗力要求提高的情况下,可以不做改动或者只是对口部进行处理,就可以满足更高抗力的要求。然后,在工程设计阶段,一方面充分利用山脊等自然条件增加防护层厚度,同时在不增加造价或只增加少量造价的前提下,增加抗力储备。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同时便于将来的加固改造。设计中做好防排水处理,保证围岩及衬砌不会因为地下水的长期作用而受到影响。最后,在工程建成后,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在防护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变化调整的时候,及时复核原设计是否满足新规范、新标准,对不满足的部分,及时进行加固改造。在防护工程设计中,坚持科学精神,立足客观条件,探索战争规律,尊重工程规律,勇于创新,统筹考虑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战争形态,工程自身的战略及战术作用,以及工程建设维护代价,既可以充分挖掘战备效益,又可以以最低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战备效益。

三、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防护工程的设计质量。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他们又有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认知范畴,一般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实践范畴,总体是可预见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即是工艺学,是具体运用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技术运用得如何,直接关系到防护工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防护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科学技术手段。目前主要是在两个方面的运用,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防护工程设计的时间周期、图纸复杂程度,都较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按以前的手工作图、完全手工计算,已不能满足要求。autocad等绘图软件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成为防护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在防护工程设计中,需要完成大量的计算工作,手算易错且工作量大。mathcad软件编程因其与手算过程相同,且简单易用,笔者在开始防护工程结构计算前,使用mathcad软件编制了一系列的计算程序,可分别完成防护工程设计中的荷载、弯矩、配筋等的计算,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计算准确性,减少了设计周期,同时计算部分的修改及调整也变得非常容易。另一方面,是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的运用。防护工程的施工技术伴随着大量地下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发展,施工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防护工程的建设。在防护工程设计时,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施工技术条件,又要注意不能设计现有技术、设备无法施工的防护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使先进的技术及机械得到运用,从而使得工程造价得到降低,施工安全有了保障,施工效率得到提高,工程质量得到保证。防护工程设计完毕后,还要按照现代技术规范的要求再进行技术评估、验证,以及按照现代技术要求组织实施。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等各个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对技术正负效应做出全面评价,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的评估者对技术预测所形成的各种方案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估。比如现阶段,在施工工艺、技术选择上,坑道式防护工程施工普遍采用新奥法、钻爆法、盾构法、浅埋暗挖法。同时,光面爆破技术使洞室超挖及塌方得到减少,超前导管、钢拱架支撑等技术使得软岩中的大跨度结构施工有了可能。掘进机施工已具有较高的水平,部分工程已经使用。但同时需要注意到,施工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施工机械化、施工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在进行技术评估时,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选择必定导致工程质量、经济、生态环境的不同,通过技术评估、验证后,才能得到最优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

四、结语。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客观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贯穿工程设计、施工的始终。防护工程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工程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社会观、战争观、人文观等诸多领域。本文正是根据作者的工作性质,对在防护工程设计过程中如何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了一些浅显的探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二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恩格斯这句名言的感召力促使我怀着崇敬的心境翻开由人民出版社于19xx年出版发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找到其中《自然辩证法》部分简单明快的扉页开始阅读。在该页的左下方有这样两行小字:“弗·恩格斯基本上写于18xx—18xx年,18xx—18xx年作了个别补充。”“第一次全文发表于19xx年《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二卷。”当思想不由自主停留在这不起眼的两行小字之间时,我仿佛看到18xx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放下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在晚年独自一人日以继夜、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忙碌身影。透过这两行小字,我所体悟到的更是恩格斯晚年既进行科学研究又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可贵精神。

以《自然辩证法》为中介,我与这位生活在19世纪的先贤相会在思想的海洋中。通读这本充满光辉思想的哲学著作,我深感强记不如善悟。在恩格斯上述名言的启迪之下,我最大的关切点集中于对书中有关辩证理论思维方法的捕捉与反思之上。经过通读与重点阅读,我较深刻地领悟到以科学研究为主业的广大学人经过探求哲学知识提升理论思维本事的极端重要性。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这样正面论述道:“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所以,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那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那里仅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忙。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本事。这种本事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此刻还没有别的手段。”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之要在于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与习得。展开而论,一方面,恩格斯在书中曾精辟论述道:“辩证法对今日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仅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供给类比,并从而供给说明方法。”“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熟知各个不一样的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这对理论自然科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这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供给了一个准则。”另一方面,就我个人的理解,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法是以时间维度讨论问题的,从而是整体的而非割裂的。所以,我认为掌握这种内生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游刃有余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各种工作意义重大。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以至于有人在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笔记中这样写道:“时间是真正公正的法官,一切假的东西都将在时间面前败落、丢丑。回头总结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造神运动”正是因为社会上普遍缺乏理论思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氛,人们急于发财,急于出名,急于改变自我的命运,急于提高自我的地位,急于强健自我的身体,急于治疗自我的疾病……可是,轻视‘格物致知’的思辩传统,缺乏对人间正道的审慎认识,缺乏对人的社会职责的理性思考。蔑视理论,讲求实惠。构成了一种浮浅虚华的风气,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异常是世界观构成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不知人们从何时起早就习惯于谈“哲学”而“色变”。对此,恩格斯在书中探讨自然科学与哲学问题时的一段散论发人深思:“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仅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并且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而这些范畴是他们盲目地从那些被早已过时的哲学的残余所统治着的所谓有教养者的一般意识中取来的,或是从大学必修课中所听到的一点儿哲学(这种哲学不仅仅是片断的东西,并且还属于各种不一样的和多半是最坏的学派的人们的观点的混合物)中取来的,或是从无批判地和杂乱地读到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取来的,所以他们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遗憾的是大多数都作了最坏的哲学的奴隶,而那些侮辱哲学最厉害的恰好是最坏哲学的最坏、最庸俗的残余的奴隶。”

读完恩格斯的这段话,不禁使我联想起几年前在《大学生》杂志上无意间读到的一篇美文《哲学的尴尬》。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曾这样写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本义为‘爱’(phileo)‘智慧’(sophia)。显然,希腊人所说的‘智慧’与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智慧是某种无限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梦想境界,知识则通常以有限的、具体的事物为对象。知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我们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它们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有用性’,而对于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却蕴涵着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我超越性。”而在当下中国,就连象征“知识”的“学识”考量也早已悄然异化为对“学时”的考量,似乎从幼稚园到博士后,熬足了“学时”就万事大吉,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中国学人的智慧水准,更没有多少人在意恩格斯所强调的辩证思维方法与本事。

以上是我通读恩格斯所著《自然辩证法》之后,在其众多闪光的思想中,筛选出的最能够触发我进一步思考的关切点。此外,有必要异常说明的是,笔者之所以突出“辩证思维方法”概念而弱化“自然辩证法”概念,是因为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甚至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立之说。而我本人对恩格斯的态度有保留地倾向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提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异同问题,高扬马克思而贬低恩格斯,我坚决不一样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讲得多些,这正是恩格斯的贡献。恩格斯十分谦虚,将他与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学说称为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所以而否认恩格斯的贡献。”

最终,借用《哲学的尴尬》一文的结语来概括我阅读《自然辩证法》后的真切感悟:“当我们认识到,哲学并不远离生活,它就是对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惊异和动用反思精神试图寻找答案的努力,就会发现,哲学之尴尬,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批判精神的尴尬,是反思精神的尴尬,是自由的尴尬。”期望各位读者能从这段话中体悟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智达高远的终极关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三

一、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现状扫描

1.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5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经典理论的阐释,对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思维方式演进规律的探寻等时代焦点性问题至多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分析。二是课堂规模超大。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从1980年的每年不足万人增加到的53.9万左右,而师资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班级一般都在150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其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二是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到课率低。不少研究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性,这导致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并不重要,专业课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研究生到课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吸引学生的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或讲述的有趣故事,教师表演的色彩远大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1.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的首要原因应是该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源于1925年在苏联首次公开出版的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1956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首次确认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一门独立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自其诞生以来,关于其学科归属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其基本依据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由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辩证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是等同于哲学学科门类中“哲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其基本依据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当代形态。三是认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学科群”在发展,其基本依据是这门课程具有“马列、哲学与政治”三门课程的属性。而根据《意见》制订的教学大纲则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并没有“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

2.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学科属性不明直接导致学科组织体系不顺,表现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其课程应归属于承担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独立教学实体二级单位,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但许多重点大学一般都有专业的哲学院系,甚至设有科技哲学专业,这些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由这些哲学专业院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技哲学相关内容展开,大大削弱了该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于“自然辩证法”学科有明显的“大口袋”特色,即该学科具有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交叉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这实际上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师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自然知识匮乏,更谈不上紧跟最新科技前沿成果。

3.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自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已按照《意见》和新的教学大纲全面展开。《意见》规定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从必修课(3学分,54学时)调整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经过20、20两个教学周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与自然辩证法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18个课时过于短少,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将十八大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1]65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有效性路径分析

1.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是基础当前“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科定位。学科定位的基本依据在于准确理解学科的研究对象。2012年版教学大纲将“自然辩证法”定义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虽然在表述上同1979年版、1991年版以及版全国统编讲义或教材略有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的方法。这种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板块化理解的产物,即将马克思主义简单的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实际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著作中所阐释的“自然”其内涵绝不仅限于自然界,是包含“社会和思维”意义上的自然,是全部现实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全书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也讲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原因。如这样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不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混淆了呢?显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对全部现实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后者则强调的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上,对全部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即社会实践。这同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自然、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为了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的共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再设一个“自然辩证法理论”二级学科,哲学门中保持现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是个不错的选择。

2.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学科定位准确为理顺学科组织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自然辩证法”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后,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自然应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鉴于在国内重点大学目前大多数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大都属于哲学院系,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是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是继续在哲学院系从事科技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这样有利于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应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培训,尽快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因“自然辩证法”学科具有“大口袋”特色,所以,应根据任课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就目前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师队伍现状而言,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所以要加强任课教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班级的组成上,鉴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两大类:专业硕士类和学术硕士类。任课教师也可分为相应的两类。

3.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是关键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1)着手制订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基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相应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应设定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统一。前者是基于学生过早专业分化导致学生视野的局限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裂、甚至对立现象的出现。后者是基于学生在本科阶段受到的主要是学科的规范教育,主要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而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应逐步向创新阶段发展,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正当其时。而批判是创造的起点。批判的起点则是破除对日常经验自以为是的熟知态度,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2)着手进行针对各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整合的必要性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方案课时短少,仅有18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的内容放到课堂上。二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现有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所以应针对具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打通专业知识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可能性也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以及能动性;二是新课程方案给了教师很大的教学自治空间。教育部仅是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制订全国统一的教材,这为广大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自治空间。就专业硕士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角度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方面内容。具体来说,比如针对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在讲授到科技伦理时可结合现有司法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二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教学而言,如工程专业硕士相关教学可以结合现有重大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得与失,通过回溯的方式还原工程技术专家在工程技术探索实践活动中具体展现出来的思维方法、思维路径,分析其思维方法、思维路径产生的过程,批判其思维方法、思维路径的局限性,进而培养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3)着手进行专题式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新课程方案课时的大幅减少,仅为原有的1/3,而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的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教学的核心内容,专题式教学应是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提炼出教学重点,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就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专题的设计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凝练教学重点、设计教学专题,各个专题既有本身的重点、难点,相互之间又应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二是紧紧围绕当前专业发展前沿的相关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可以围绕基因及基因工程技术,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各个问题;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关注点不应是单纯向学生讲解理论内容,或简单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揭示理论内容自身所蕴含的方法论前提和根据,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四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大学阶段我所选修的一门哲学课,这门课让我对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我认识到自然界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贯穿于自然界的每个角落,也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在课程的最初阶段,我们学习了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从中国的十三经注疏开始,辩证法的思想就开始形成,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以发展和完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了解到辩证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二段:认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了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之后,我们开始了解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存在”,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驱动力。

第三段:辩证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除了了解辩证法的理论原理,我们也学习了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实例,我意识到辩证法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贯穿于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都是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了解了这一点,我深感辩证法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段:探索应用辩证法的方法

在课程的后期,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应用辩证法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应用辩证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核心思想是“正确认识矛盾和把握主要矛盾”。只有正确识别和把握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也开始尝试应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本质,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五段: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总结和展望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我对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明白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并在实际生活中开始尝试应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也意识到学习自然辩证法只是一个开始,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辩证法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门课,我不仅对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增强了我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会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辩证法,为实现个人目标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五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重要的哲学学科,它通过探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我收获颇丰,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力量,深刻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意义,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对自然辩证法概念与方法的介绍。在概念方面,我们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了各个学派对自然辩证法的解释与阐述。在方法方面,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引导,教我们如何通过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式,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些知识对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之门,让我看到了整个宇宙的瑰丽和奥妙。

第二段:统一物质与运动,揭示矛盾包容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统一物质与运动的探讨。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本质、性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揭示了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深深感受到了矛盾包容的规律对于世界万物的影响,也明确了在矛盾面前如何正确处理问题。

第三段:发展规律与事物间的联系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发展规律与事物间联系的要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分析,我对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我了解到发展是事物内在的需要,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因果联系、相互渗透联系和相互转化联系等。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联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段: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分析实例,我们了解到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复杂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它要求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求发现问题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向。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是一种指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哲学。

第五段: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启示

通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意义。自然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此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它增强了我们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努力将其贯穿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让我领略到了哲学思维的力量,让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认识世界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方法、规律和实践应用,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更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将来在面对更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会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取得更好的成果。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六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在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理解了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并且将这些概念和规律应用到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我了解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用于分析自然界的物质变化和运动。自然辩证法提出寻求事物发展规律和变化机制的方法,通过辩证思维和实际操作来揭示自然界各种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方式。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这些原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还适用于社会科学。

其次,自然辩证法强调整体观念。自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整体的概念和原理,如系统论和协同学。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意识到在研究自然界的问题时,不能以片面的、孤立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而是要将其放在更大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再次,自然辩证法能够促进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们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案例的讲解,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掌握新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自然辩证法帮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无尽神奇。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我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独特之处和无限可能。自然界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秘密。自然辩证法教会了我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从中发现和探索隐藏的规律。同时,我也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界,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是一种合作共生的关系。

总之,通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学习,我对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将其应用到自然科学研究中。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强调整体观念和创新思维,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无尽神奇。我相信这门课程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科研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七

1.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5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经典理论的阐释,对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思维方式演进规律的探寻等时代焦点性问题至多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分析。二是课堂规模超大。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从1980年的每年不足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9万左右,而师资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班级一般都在150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其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二是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到课率低。不少研究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性,这导致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并不重要,专业课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研究生到课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吸引学生的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或讲述的有趣故事,教师表演的色彩远大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1.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的首要原因应是该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源于1925年在苏联首次公开出版的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1956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首次确认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一门独立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自其诞生以来,关于其学科归属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其基本依据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由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辩证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是等同于哲学学科门类中“哲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其基本依据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当代形态。三是认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学科群”在发展,其基本依据是这门课程具有“马列、哲学与政治”三门课程的属性。而根据《意见》制订的教学大纲则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并没有“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

2.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学科属性不明直接导致学科组织体系不顺,表现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其课程应归属于承担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独立教学实体二级单位,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但许多重点大学一般都有专业的哲学院系,甚至设有科技哲学专业,这些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由这些哲学专业院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技哲学相关内容展开,大大削弱了该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于“自然辩证法”学科有明显的“大口袋”特色,即该学科具有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交叉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这实际上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师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自然知识匮乏,更谈不上紧跟最新科技前沿成果。

3.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已按照《意见》和新的教学大纲全面展开。《意见》规定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从必修课(3学分,54学时)调整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经过2012年、2013年两个教学周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与自然辩证法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18个课时过于短少,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在2013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十八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将十八大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65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1.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是基础当前“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科定位。学科定位的基本依据在于准确理解学科的研究对象。2012年版教学大纲将“自然辩证法”定义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虽然在表述上同1979年版、1991年版以及2004年版全国统编讲义或教材略有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的方法。这种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板块化理解的产物,即将马克思主义简单的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实际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著作中所阐释的“自然”其内涵绝不仅限于自然界,是包含“社会和思维”意义上的自然,是全部现实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全书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也讲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原因。如这样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不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混淆了呢?显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对全部现实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后者则强调的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上,对全部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即社会实践。这同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自然、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为了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的共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再设一个“自然辩证法理论”二级学科,哲学门中保持现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是个不错的选择。

2.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学科定位准确为理顺学科组织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自然辩证法”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后,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自然应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鉴于在国内重点大学目前大多数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大都属于哲学院系,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是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是继续在哲学院系从事科技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这样有利于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应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培训,尽快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因“自然辩证法”学科具有“大口袋”特色,所以,应根据任课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就目前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师队伍现状而言,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所以要加强任课教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班级的组成上,鉴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两大类:专业硕士类和学术硕士类。任课教师也可分为相应的两类。

3.精心组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是关键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着手制订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基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相应的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应设定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统一。前者是基于学生过早专业分化导致学生视野的局限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裂、甚至对立现象的出现。后者是基于学生在本科阶段受到的主要是学科的规范教育,主要处于知识积累阶段,而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应逐步向创新阶段发展,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正当其时。而批判是创造的起点。批判的起点则是破除对日常经验自以为是的熟知态度,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

(2)着手进行针对各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内容整合的必要性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方案课时短少,仅有18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的内容放到课堂上。二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现有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庞杂,所以应针对具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打通专业知识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可能性也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以及能动性;二是新课程方案给了教师很大的教学自治空间。教育部仅是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制订全国统一的教材,这为广大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教学自治空间。就专业硕士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角度重点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方面内容。具体来说,比如针对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在讲授到科技伦理时可结合现有司法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二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教学而言,如工程专业硕士相关教学可以结合现有重大工程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得与失,通过回溯的方式还原工程技术专家在工程技术探索实践活动中具体展现出来的思维方法、思维路径,分析其思维方法、思维路径产生的过程,批判其思维方法、思维路径的局限性,进而培养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3)着手进行专题式教学方式的改革。

由于新课程方案课时的大幅减少,仅为原有的1/3,而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的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教学的核心内容,专题式教学应是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所谓专题式教学是指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基本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提炼出教学重点,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就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专题的设计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凝练教学重点、设计教学专题,各个专题既有本身的重点、难点,相互之间又应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二是紧紧围绕当前专业发展前沿的相关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可以围绕基因及基因工程技术,详细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各个问题;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关注点不应是单纯向学生讲解理论内容,或简单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揭示理论内容自身所蕴含的方法论前提和根据,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八

摘要:科学技术和宗教同属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但由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长期处于对立与斗争状态,并且二者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但这两种意识形态并非只有对立,它们之间还有辨证的统一。探讨科技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缓和这一对矛盾,推动二者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科技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及相应的影响、历史背景关系以及当代表现形式各方面来分析,辨证统一地进行分析论证,对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意识形态关系来进行讨论。

0引言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良好影响,是给予人类在生存环境上的大幅改善,增加了多重的保护性,以及多功能的安全与便利,使人类能更适应地生存于大自然中,如农业科技化、医疗体系之建立,更重要的是科技开启了人类在学习生存技能上的快速发展之路,使人类多能行有余力,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是从科技应用在人类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便利,还是在人类面临疾病灾难时科技所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我们都可以看到科技的正面功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音。

道德问题等等。

1.2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群和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宗教自身的发展来说,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宗教史笃信、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超验的精神本体的理解和追求,主要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热门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的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其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于人类群体来说,若考究各国各朝代,均有其鼎盛时期,除了明君推行正确合乎当代的政治制度外,盛世之治也多伴随着当代合乎民情的宗教在教化民心,可见宗教延伸之于人心,与人类文明并行相辅相成,所达到的持久平衡,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在当时发挥了其本身的正面作用。对于个体而言,许多人在面对生死、困顿、彷徨不安的时候.都会想要寻找寄托.宗教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以及力量的来源。

产生早于科学,认为“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宗教观念,远古的崇拜和原始宗教神话”,“科学的产生比宗教晚,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知识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古中国出现”,“自古以来,哲学科学尚未昌明之先,凡探索宇宙人生奥秘之学术,即尽归于宗教,故古之宗教,皆极尽神秘玄幻,迨世界学术昌明之后,有以智慧穷理探索宇宙人生奥秘之哲学,嗣复有以知识实验追求奥秘之自然科学,纷纷崛起。于是宗教神秘之藩篱,几已破碎无余。”从这些观点出发,承认宗教先于科学,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宗教包含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原始形态到氏族-部落宗教到国家-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而认为科学经历了一个前科学——科学的阶段。由此,这里所讲的宗教和科学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不对等,既然宗教发展早期可以称之为原始宗教,那么,科学发展的早期即“前科学”时期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自然科学的标准形态是近代实验科学,但这不能抹杀科学有一个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否则科技史研究也就无意义了。

从上述小节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科技更侧重于认识外部世界人类的环境,改造自然或控制自然,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的最终在人,科学的领域同时也包含着对精神现象、生命奥秘的探索。宗教则侧重于认识人类自身,赋予生命意义,揭示生命价值。但也是为了实现人的需要,不仅为了人类生存需要,也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同,宗教与科学一度成为敌人。相对而言,宗教信仰偏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灵调适、情感世界,而科学活动则偏重于物质生活、社会生产、自然世界。因而宗教在方法上比较多的是用想象、象征、直觉、体验、证悟等非理性方法,科学的方法则重假设、实验、求证、逻辑推理等理性方法。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他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宗教则以摆脱精神的烦恼和痛苦为目的,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因此在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必然以对无限的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信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所以当他们的思维超出各自适合的领域,或者各自的利益、地位等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宗教和科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他们是属于社会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只有拓宽视野,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这两大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两者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进行透视,动态地分析,才可能得出二者关系较为客观的结论。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宗教与科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发生之初,人们生活的中心和活动场所主要是宗教的,对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都以宗教为标准。随着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与宗教的对立,对教义的怀疑,对教会权威的蔑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西方的传教运动,科学知识传播到全世界,进一步动摇了宗教的社会基础。20世纪以来,基督教会改变了对科学的态度与策略,建立罗马教皇科学院,宣布不干预科学事务,为伽利略平反等,一些改革派神学家则提出了新的神的观念,试图建立与科学间的新关系。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发展一方面继续保持有自十六世纪以来的传统,

即两者在斗争中前进,但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科学的解释力日益广泛,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系统的学科门类日益建立,科学理论、科学活动进一步建制化,这种解释方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进步。

第二,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大众的精神(信仰)生活的控制总的来说有减弱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宗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与科学的对话,努力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世界的共建中来。一方面他们积极挖掘传统,努力从中发现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能接受新的科学成就,面对科学前沿问题他们能从宗教关怀的立场出发,以伦理的眼光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教会内部的改革与世俗化步伐加快,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成果等加大宣传力度。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世俗化的浪潮,宗教内部不断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教会的态度更为开放,对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宽容;但也强烈关注社会正义,呼吁社会重视中下阶层人民及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有色人种及少数民族等的精神及物质需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世俗化,教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在向公立大学靠拢,宗教课在大多数教会学校不再是必修课,教会学校的生源也不再局限于本教教徒及他们的子女,它也面向社会招生;宗教影响仍然存在,传教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院外游说、电话行动、直接邮寄等方式以影响社会政治;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牧师以稳定军心、增强部队纪律性、提高部队战斗力;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出版物、音像制品、互联网等进行宗教宣传和公共教育。

重新论证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命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精确分析”这把锐利的武器,用科学的理性来证明基督教的基本信念,以弥补大陆哲学的“草率论证”,使传统的自然神学在理性上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

总之,宗教界对科学的反应与过去相比有所缓和。一方面大多数宗教对科学采取认同的态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并对此不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科技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宗教界并没有袖手旁观,对于生态危机、社会问题等他们可以对科学进行谴责,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他们从传统宗教伦理出发对其持谨慎的态度。宗教对当今科学持的是相当宽容的态度,而科学界对科技成果的社会后果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了这个计划将关系到道德伦理和公共政策;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将会冲击周遭社会,而且他们自愿为此承担责任。

当今社会,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应该认识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长期性,两者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共存。科技和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曾经泾渭分明,也曾经融为一体,但绝不是永远的对立或相融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关系。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归于对立或是融合。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九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现年85岁的屠呦呦教授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故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也正是这样一位“三无”的科学家实现了我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零的突破,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视为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五年前屠呦呦便已经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而五年间,屠呦呦仍然只保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的身份,没有院士头衔。不禁让大家思考,中国的院士评定制度怎么了?有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其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 归根到底,我认为是诺贝尔奖评定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而强调从集体研究中界定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这一主要矛盾,中国的学术界更强调集体的作用,又或者说,大家都不愿“屈居人后”,由于这一原因错失诺贝尔奖已经不是首次了,参与实验的人员和集体彼此间是对立与统一的,统一于同一个实验项目的进行,又对立于成为获奖成员的需求。这一矛盾导致我国的科研成果总是归属不清,同时中国科学界又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 鲁白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中实现了关键的一步,是因为她提出的乙醚提取法才让人们找到了有效单体。“虽然有很多人参与,但是这个最关键的一步是她做的,而诺贝尔奖也是看谁做了最关键的一步。”这与我国学术界评奖观点是有所出入的,对传统学术界评定指标进行冲击与否定,随后认识到问题的中国学术界对此进行调整完善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实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前进,即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四、结论

屠呦呦的成功,是我国科研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世界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认可,从这点来说,这无疑值得我们全体国人欢欣鼓舞。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对待屠呦呦事件所带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时,我们必须秉承辨证思维方法,绝不能偏激的对此过分解读,同时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摒弃网上人与亦云的说辞。就我个人而言,第一:屠呦呦的三无头衔,是因为历史问题及其他众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概以中国科研体制弊病概括;第二:此次屠呦呦的诺奖,对中医学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挖掘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第三:诺奖固然值得庆祝,但我们必须打破唯诺奖是从的论调,有必要给诺奖降降温,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它;第四:屠呦呦荣获诺奖,的确是实至名归,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人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当代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探讨研究各有不同。在这里,我不引证各家的见解,从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命题出发。其一,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自然地一般规律;其二,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重要特性是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不同的见解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分析方法。对于第一种见解,《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地一般规律,这主要是从文本中对于“辩证法”所给出直接的阐释作为分析对象的。在《自然辩证法》中,“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从恩格斯的这个定义中,可以明确《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自然辩证法”同样是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恩格斯的话充分阐明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恩格斯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地一般规律。

而第二种认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观点,这一命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他学科在考察把握世界的问题上都是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关系作为理论前提,而哲学则是反思二者的为什么以及怎样实现统一。

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孙正聿教授认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是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系统阐述辩证法。在科学研究领域,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孙正聿认为,恩格斯明确把“辩证法”归结为超越经验思维的“理论思维”,他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自然科学中贯注辩证法这一理论思维使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发展进步。

对于这两个命题,我们不能分开单一的去理解,恩格斯对于辩证法的论述是前后一致的,这两种见解的文本依据在《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都有体现,所以我们要将这两个命题联系起来去理解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这一时期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以及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文化领导权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学者从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成绩斐然。本文旨在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这一阶段出现了研究毛泽东文化观的热潮,对毛泽东文化观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对毛泽东早期中西文化观的研究

1.2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特征研究

这一阶段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趋于成熟、稳定,且侧重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这一时期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更为客观地论述毛泽东文化观,牟岱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目的出发,对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的原因、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与其家庭生活经历、传统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受马列关于文化论述的影响、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斗争的必然要求。[13]张慧明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为目的出发,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泽东关于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方针。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细致丰硕,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李大钊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关系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陶红霞等人的研究最为典型。关于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的研究,陶红霞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都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都主张中西合璧创造中国新文化。[17]管晓莉则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对于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李大钊、毛泽东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对中西文化都进行辩证的否定,均认为中国新文化源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2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学者试从微观入手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譬如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民俗文化观、民主行政文化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覃梦早对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进行了讨论,作者着重论述了毛泽东民主行政思想的提出、民主行政价值观的界定、民主行政本质的定义以及民主行政的一系列运作原则和方法,指出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主行政文化观,对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7]吴燕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进行分析,阐述了毛泽东法制思想的要点和党的法制方针以及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探讨了毛泽东法制文化观对当今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周直对毛泽东革命文化观进行了探析,分析了毛泽东革命文化观的内涵、特点,论述了其发展历程,对毛泽东的革命文化观进行了反思,提出在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毛泽东革命文化观仍然有着警示作用。

除以上学者外,还有学者从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批判思想、文化政策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潘娜从建构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视角出发对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分析,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指出传承和发扬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要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亓娇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指出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是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杨成敏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创新思想,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这一时期学术界渐重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有康渝生、孙宏健等人。康渝生认为梳理毛泽东有关文化问题的理论建树,透视浸润于其中的致思理路,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毛泽东文化观的精髓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33]孙泽学在分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时提出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应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新文化建设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等思想,为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孙宏健在分析毛泽东文化观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文化观关于文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成功经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积极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及相关问题探讨深刻而广泛,研究成绩斐然,但还有一些研究薄弱环节需加强。笔者认为纵观目前研究成果,一是对于现实价值还需深刻探析,深入把握,深入挖掘毛泽东文化观对现代文化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价值;二是笔者发现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影响论述欠缺,有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7]张文联,王炯华.试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思维特色[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5):1-4.

[8]梁念琼.简论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3.

[12]牟岱.论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5(2):4.

[13]孙铭有.试论毛泽东的文化学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1):7.

[14]李建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浅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

[16]杜艳华.李大钊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3(1):6.

[23]周直.毛泽东革命文化观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4):1-5.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二

从自然辩证法看技术的发展

硕研2013级3班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杨婷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依靠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但是,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加快,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克隆人更是引发道德、法律困惑,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直接生产力。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与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各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时候,则显示出正面的价值;反之,它就没有价值或是有负面的价值。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是在今天繁荣昌盛的表象之下,技术的负面价值也越来越显现的暴露在公众的眼前。

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之于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发挥的是其正面价值。由此可见,技术的中立性是毋庸质疑的。通观以上那些大灾难,大都说明技术的中立属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不难看出,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技术没有用来制造和应用于社会进步,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则显现出来。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记说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技术价值的评论的方法很多,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术评价的不确定性。技术价值的评论应充分了解技术的自然价值,然后协调其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 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人们对其中某一方面影响的忽视。

先看技术上的灾难: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象没有技术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即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完全吃透,可能是对技术的充分信任或是设计者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缺陷;“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术失误,这是政治价值上的体现;“ddt”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完全可以归结为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病, 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术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再来看一下工业上的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相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得出,灾难的发生不外乎两方面,一种是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不理解,一种是对技术社会价值内部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技术上越发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必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可以被称作是技术人文价值的社会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外在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

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该可以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注意到技术伦理的问题。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术再进步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无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完全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总结

综上所述,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绝不可因为这些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些教训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中的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正确指导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三

(一)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出勤率低、上课精神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一些同学一直关注自己的智能手机屏幕等情况。为此,在问卷中专门就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展开调查。结果显示:6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是自己当前所需要的;38.3%的学生选择的理由是科研任务重,政治课有时候和专业课时间冲突,不得已只能舍弃政治课;39.4%的学生不满意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无视学生的存在;33.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机械,考前突击一下即可应付,所以上课来不来、听或者不听,关系都不大。

(二)师生之间交流少在“自然辩证法概论”改革之前,在54个学时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细致,学生听课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探讨,学生参与讨论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希望能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堂中寻求答案的话,他们也可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讨论。但是,改革之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学时数降到18,学校的课程安排一般是4节课连上,这样师生课堂见面的机会至多5次,并且每次上课的时间连讲课都满足不了,更别说留出时间给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描述当前“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是“匆匆太匆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36.6%的学生对课堂同学演讲,大家参与讨论表示很感兴趣,并且自己愿意参与;49.5%的学生表示感兴趣,对于自己是否参与感到犹豫;只有13.9%的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冷漠。总之,由于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课堂讨论少,无法满足学生想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的愿望。

(三)学生的实际收获与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重视不足并非毫无缘由,除了上课时间冲突、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对于课程收获与期望值之间有差距而产生了对本课程的失望情绪。在“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收获”这一问题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3.2%的学生反映,课堂讲授内容有限,老师讲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学生想知道的内容,老师却没有涉及,课后想要积极补充学习的学生得不到相关的学习资料。32%的学生认为,虽然上课时老师推荐了课外阅读资料,但是不愿意自己去购买,而图书馆借阅又比较麻烦,并且同一本参考书图书馆馆藏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要。总体来讲,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段调整与适应的时间。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调整教学内容,探索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本门课程教学目的。

根据前面总结出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与学校研究生院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分析和论证,总结出一套较为合理的操作方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2013年,“自然辩证法概论”的主讲教师拿到了以郭贵春教授为首席专家,陈凡、吴彤等教授组成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五大板块[2]。显然,要在18个学时内完整地讲解这五个部分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便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试图了解学生“学”的愿望与兴趣,以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参与选择课堂内容,需要统筹考虑,既要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又要将核心的内容讲授给学生。所以,在问卷设计中,我们将教材中五大板块的内容细分成60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每一个板块中将自己最感兴趣的5个知识点圈出来。学生网上选课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根据学生对知识点关注度的高低排序,选择出课堂主讲知识点,然后经过授课教师的统筹加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整个教学知识点尽可能地系统化。对于课堂没有时间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推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放在一个“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供大家学习或使用。网络平台包括课堂主要知识点、课后自主学习参考资料、主要研讨议题、师生交流共享平台等板块。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了课堂时间不足,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改革教学形式:课前提问、课堂研讨与课后无缝对接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两年里,教师非常熟悉的教学体系一下子被压缩到原有课时的三分之一,大家都感觉课堂时间不足,谁也不愿在课堂上浪费一分钟时间,教师“满堂灌”的情况更突出了,这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缺乏活力。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尝试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新的教学模块设计上,即把课前提问、课堂研讨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紧密接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了解下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研讨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在教师课堂讲解后,学生结合问题以多种形式展开自由研讨。由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学生自由选课,所以每一个授课班级都包含多个“专业”,一个研讨话题在不同“专业”学生那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思想的碰撞有利于产生创新的火花,这样的研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科学研究方法论这一部分,课堂上同学们交流如何运用中国知网到谷歌学术、谷歌图书、librarygeneis、searchworldcat等搜索引擎检索文件,很多学生课后尝试检索希望得到的文件,获得了成功。虽然在课堂上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分钟的交流,但是对他们来说却非常有用。

(三)调整教学时间:提前选修与增加上课时间自由度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改革之前,也就是本课程是54学时的时候,每学期每位教师承担的班级有限,否则工作量太大,由此造成单个班级人数基本上都在150以上,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课程学时数减少之后,每位教师可以承担的班级数量增加。为了搞好小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中国矿业大学规定本课程选课班级单位人数上限是80。小班授课带来了诸多便利,教师和研究生院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设置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调整。首先,对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简称推免生)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时间做出重大调整。原本学生选修硕士期间的课程都要在正式入学之后,但是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恰恰是选修课程最多的一年,同时几乎所有理工科的学生都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去,推免生甚至从本科期间就在导师的科研团队从事科学研究。正是由于硕士生第一学年学习和科研任务都比较繁重,在科研与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冲突时,学生往往牺牲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推免生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初,基本上就确定了自己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在其他同学忙着考研和找工作的时候,推免生最为轻松。

所以,中国矿业大学从2013级推免生开始试行提前开选修公共课,也就是对2013年秋季入学的推免生,在2013年的春季,在自己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入选课系统进行提前选修“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学生的压力,也提高了本门课的教学效果。其次,增加学生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由于教师承担的课程在周次上较为一致,每周在所有的班级上主讲内容相同,授课固定在一个教室。这为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学生偶尔出差或有其它学术活动,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有冲突,他们可以选择本周的另一个时间到同一教室中听课。假如一位教师同时承担5个班级,那么一周内学生几乎每一天都有听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四

摘要:科学技术和宗教同属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但由于二者本质上的不同,它们长期处于对立与斗争状态,并且二者的对立还将继续下去。但这两种意识形态并非只有对立,它们之间还有辨证的统一。探讨科技与宗教的关系,对于缓和这一对矛盾,推动二者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科技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及相应的影响、历史背景关系以及当代表现形式各方面来分析,辨证统一地进行分析论证,对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意识形态关系来进行讨论。

0引言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良好影响,是给予人类在生存环境上的大幅改善,增加了多重的保护性,以及多功能的安全与便利,使人类能更适应地生存于大自然中,如农业科技化、医疗体系之建立,更重要的是科技开启了人类在学习生存技能上的快速发展之路,使人类多能行有余力,去思考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是从科技应用在人类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便利,还是在人类面临疾病灾难时科技所发挥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我们都可以看到科技的正面功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福音。

道德问题等等。

1.2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群和民族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宗教自身的发展来说,一种宗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宗教史笃信、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超验的精神本体的理解和追求,主要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热门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的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宗教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生活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信教群众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其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于人类群体来说,若考究各国各朝代,均有其鼎盛时期,除了明君推行正确合乎当代的政治制度外,盛世之治也多伴随着当代合乎民情的宗教在教化民心,可见宗教延伸之于人心,与人类文明并行相辅相成,所达到的持久平衡,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在当时发挥了其本身的正面作用。对于个体而言,许多人在面对生死、困顿、彷徨不安的时候.都会想要寻找寄托.宗教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以及力量的来源。

产生早于科学,认为“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宗教观念,远古的崇拜和原始宗教神话”,“科学的产生比宗教晚,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知识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古中国出现”,“自古以来,哲学科学尚未昌明之先,凡探索宇宙人生奥秘之学术,即尽归于宗教,故古之宗教,皆极尽神秘玄幻,迨世界学术昌明之后,有以智慧穷理探索宇宙人生奥秘之哲学,嗣复有以知识实验追求奥秘之自然科学,纷纷崛起。于是宗教神秘之藩篱,几已破碎无余。”从这些观点出发,承认宗教先于科学,可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宗教包含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原始形态到氏族-部落宗教到国家-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而认为科学经历了一个前科学——科学的阶段。由此,这里所讲的宗教和科学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不对等,既然宗教发展早期可以称之为原始宗教,那么,科学发展的早期即“前科学”时期为什么不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自然科学的标准形态是近代实验科学,但这不能抹杀科学有一个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否则科技史研究也就无意义了。

从上述小节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科技更侧重于认识外部世界人类的环境,改造自然或控制自然,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的最终在人,科学的领域同时也包含着对精神现象、生命奥秘的探索。宗教则侧重于认识人类自身,赋予生命意义,揭示生命价值。但也是为了实现人的需要,不仅为了人类生存需要,也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同,宗教与科学一度成为敌人。相对而言,宗教信仰偏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灵调适、情感世界,而科学活动则偏重于物质生活、社会生产、自然世界。因而宗教在方法上比较多的是用想象、象征、直觉、体验、证悟等非理性方法,科学的方法则重假设、实验、求证、逻辑推理等理性方法。科学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他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而宗教则以摆脱精神的烦恼和痛苦为目的,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因此在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必然以对无限的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信赖人的情感体验,其思想是非逻辑的,所以当他们的思维超出各自适合的领域,或者各自的利益、地位等受到影响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从思辨的角度来看,宗教和科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形式,同时他们是属于社会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只有拓宽视野,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这两大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两者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进行透视,动态地分析,才可能得出二者关系较为客观的结论。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阶段,宗教与科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发生之初,人们生活的中心和活动场所主要是宗教的,对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都以宗教为标准。随着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与宗教的对立,对教义的怀疑,对教会权威的蔑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西方的传教运动,科学知识传播到全世界,进一步动摇了宗教的社会基础。20世纪以来,基督教会改变了对科学的态度与策略,建立罗马教皇科学院,宣布不干预科学事务,为伽利略平反等,一些改革派神学家则提出了新的神的观念,试图建立与科学间的新关系。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发展一方面继续保持有自十六世纪以来的传统,

即两者在斗争中前进,但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科学的解释力日益广泛,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系统的学科门类日益建立,科学理论、科学活动进一步建制化,这种解释方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进步。

第二,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大众的精神(信仰)生活的控制总的来说有减弱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宗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与科学的对话,努力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世界的共建中来。一方面他们积极挖掘传统,努力从中发现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能接受新的科学成就,面对科学前沿问题他们能从宗教关怀的立场出发,以伦理的眼光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三,教会内部的改革与世俗化步伐加快,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成果等加大宣传力度。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世俗化的浪潮,宗教内部不断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在一些社会问题上,教会的态度更为开放,对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宽容;但也强烈关注社会正义,呼吁社会重视中下阶层人民及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有色人种及少数民族等的精神及物质需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世俗化,教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在向公立大学靠拢,宗教课在大多数教会学校不再是必修课,教会学校的生源也不再局限于本教教徒及他们的子女,它也面向社会招生;宗教影响仍然存在,传教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院外游说、电话行动、直接邮寄等方式以影响社会政治;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牧师以稳定军心、增强部队纪律性、提高部队战斗力;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出版物、音像制品、互联网等进行宗教宣传和公共教育。

重新论证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命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的“精确分析”这把锐利的武器,用科学的理性来证明基督教的基本信念,以弥补大陆哲学的“草率论证”,使传统的自然神学在理性上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

总之,宗教界对科学的反应与过去相比有所缓和。一方面大多数宗教对科学采取认同的态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并对此不断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科技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宗教界并没有袖手旁观,对于生态危机、社会问题等他们可以对科学进行谴责,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他们从传统宗教伦理出发对其持谨慎的态度。宗教对当今科学持的是相当宽容的态度,而科学界对科技成果的社会后果也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们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了这个计划将关系到道德伦理和公共政策;他们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将会冲击周遭社会,而且他们自愿为此承担责任。

当今社会,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应该认识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有长期性,两者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共存。科技和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曾经泾渭分明,也曾经融为一体,但绝不是永远的对立或相融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关系。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来看待它们,不能机械地把它们归于对立或是融合。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五

论文题目:克隆技术论战及其思考

克隆技术论战及其思考

摘要:对克隆人问题进行讨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要不要克隆人”的问题,国内学界有赞成派与反对派之争。本文在对两派的观点和论战过程加以追述之后,对克隆技术的态度进行了思考:克隆,应慎重但不必惊慌。

关键词:克隆技术;赞成派;反对派;思考

前言:97年2月23日英国胚胎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运用克隆技术培育出的第一只取名为“多莉”的绵羊的诞生,再次震惊了世界。有人认为这是本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人类可以再一次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恩惠;也有人认为,这项技术将挑战人的生命本质,丧失人的尊严,搞乱人的秩序,甚至会“复制”出希特勒,终将毁灭人类。一时间,众说纷云,莫裹一是。“克隆”将给人类带来什么?自然辩证法理论作为一门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当关注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1]。

一、克隆技术与克隆人

“克隆”一词是英语词clone或cloning的音译。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微观层次,运用克隆技术来培养正常或异常细胞的永生细胞株,虽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但已经在各国的科学界和医学界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农业上,人们早已用插枝,压条等办法,来繁殖适合于人类需要的植物。在畜牧业上,各国都在进行从事或研究用克隆技术,使胚胎植入子宫前分裂,从而可以产生出更多良种动物。但从高等生物成体的体细胞中发育出一个成体,这是克隆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多莉”羊的产生,是表明克隆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2]。

所谓“克隆人”是什么意思?或者首先需要问:“人”是指什么?如果说“人”只是指特定的基因组,或者指“生物学的人”,那么可以说“克隆人”与他们的父本或母本是完全相同的。但“人”不仅是在系统发育谱上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类、人科、人属的人,而且是心理、社会的人。初生儿的神经系统是没有发育完全的,只有在产生后与他人交往中、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发育成熟,形成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这个集合体,这个具有特殊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是不能复制的、克隆不出来的。所以,克隆出来的只是与他或她的父本或母本相同的基因组,而不是与父本或母本一样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是“多莉”,由于她生长的环境与供体羊有区别,虽然她与供体羊具有相同的基因组,但很可能会有与供体羊不同的特点。

二、讨论克隆人问题的意义和辩论双方

是否应该发展克隆人技术?这在眼下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应该承认,现实性极强的克隆人问题与纯粹的学术问题不同,后者不达成共识也能促进学问的发展,并且对现实社会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影响,如“生命是什么?”“哲学是什么?”等问题就是如此。而前者则属于越早达成基本共识越好的问题。

在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在高新技术往往蕴藏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如果克隆人技术是应该获得发展的高新技术,那就应该尽早解禁发展,免得又错失良机,落后于他人;如果是不该发展的技术,也应尽早弄清不该发展它的道理,从此再不在这方面纠缠分神,枉费精力[3]。

由于克隆羊多利的问世,让人们看到了人也能被克隆的前景。由于克隆人不单纯是科技问题,也是对人类社会及其未来命运有着非同寻常影响的大事,所以国内人文学界也紧随科技界之后迅速作出反应,纷纷从哲学(包括科技哲学、价值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出发,对克隆人问题展开认真的审视与探讨。由此形成了一场有关克隆人问题的大论战。其中,尤以哲学界的反应最为抢眼。从讨论者对克隆人的态度看,论战中形成了两种观点明显对立的派别,一派可谓“既要克隆技术,又要克隆人”的赞成派,另一派则是“只要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反对派[3]。

三、赞成派的观点

讨论中列出或提到许多应该克隆人的理由,大致可归并为以下11种[4]:

1、克隆人技术能够使个人的生命不断延续,让死去的人得以再生。

2、克隆人不失为一种供不孕夫妻选择的繁衍途径,特别是能为既不想要有第三者基因的孩子(解决男方不育的人工受精和解决女方不孕的体外受精,都要借助2第三者),又不想领养他人孩子的不育症者带来福音。

3、克隆人可以让一个患有严重显性遗传病的人,避免产生出一个患有严重遗传病的孩子。

4、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如生产大量遗传性完全相同的人,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5、克隆人是为了提供器官,将来用做移植。

6、克隆人技术能复制大量符合从事特殊职业、执行特殊任务的人。如让克隆人进行星际航行。

7、克隆人是为了改善人的质量或改良种族,实现优生,为社会复制伟大天才与绝代佳人。

8、克隆人技术能增加人口数量。

四、反对派针对赞成派的观点进行反驳

对于上述理由,反对派认为难以成立,作出如下反驳和批判。

对第1条理由的批驳[4]。这条理由既不是科学家提出的,也不是人文学者提出的,而是一些普通大众的想法。所以不仅反对派反驳它,赞成派也不赞同它。他们的一致观点是:克隆技术只能复制人的基因组,充其量得到一个与供体人外形容貌完全相同的人。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及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要想使克隆人具有供体人一样的思维、性格,从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复制品则是不可能的。

对第2、3条理由的批驳[5]。这两条理由原则上可以成立,但在现实中不可行。一是依目前技术看,克隆人的成功率可能会比克隆“多利”的成功率更低,这就会产生出大量不正常的人,如怪胎、畸形人、残疾人和有严重缺陷的人,这是不人道的。二是研究克隆人技术需大量经费,这对那些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来说是不公正的。

对第4、5、6条理由的批驳[6]。无论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克隆人,还是为了获得可供移植的器官克隆人,都不合伦理。克隆人也是人,我们不能为了研究或获得器官,将他们当作纯粹的手段生产出来。再说这种克隆人长大后很可能不愿当受试者或器官供体。第6条理由仍是将人当作工具或手段,如果克隆人不愿从事特殊职业、执行特殊任务,去做星际航行怎么办?这种克隆某些特殊的人去担当特殊工作的做法,剥夺了供体选择的权利。

3对第7条理由的批驳[7]。

1、优生克隆的标准由谁制定、根据什么制定?优生克隆规划由谁实施?总之,仅允许部分人克隆自己,将破坏人生而平等的价值观;而无论采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值得与不值得克隆的人,都是对人权的干涉。

3、有如对第一条理由的反驳,爱因斯坦之类的伟大天才,仅凭复制是得不到的。

对第8条理由的批驳[8]。现在地球上的人口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人的自然繁衍都过剩,何须再用克隆技术增加人口?即使人口呈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鼓励多育、移民等方式,也比克隆人的方式更可靠、经济、有效。

五、思考:克隆,应慎重,但不必惊慌

认真对上述赞成派和反对派进行分析,并对克隆技术和克隆人进行深入思考。对待克隆,我们应该持理性态度,必须慎重,但不要惊慌[9]。

英国爱丁堡罗斯林(roslin)研究所威尔姆特(ianwilmut)等人在英国《自然》上报道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dolly),特别引起科学界以外人士的重视,哲学工作者对此以及整个现代科学技术文明进行反思是必要的,但不能由此得出极端的甚至悲观的结论。

首先,虽然到现在为止已经克隆出不同的哺乳动物,例如:克隆羊,克隆牛,克隆鼠等。但是在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科学问题。例如:克隆动物的寿命普遍偏低,克隆动物死亡率高等。当然,这不是怀疑科学家做错了或者未来科学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是说对科学事实的认定也要冷静。克隆人是遥远的事情,当下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克隆动物及其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后果。特别应当关注克隆技术在医学、畜牧育种、生物制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难得的商业机会。

第二,退一步讲,假设克隆技术已高度发达,那么克隆人是否可以呢?这也不能简单说yes或者no,首先我们可以反问:做克隆人的动机是什么?(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什么是克隆人?克隆人是否是人(humanbeing)?人有生物学属性,也有社会性属性。即使克隆技术很发达,克隆出来的人与原模型的人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年龄差别是其一,是否有记忆等社会属性是其二,就目前的4技术而言,遗传物质是否一样也无法保证[10]。

第三,克隆技术不可怕,克隆人也不是不能考虑的。克隆技术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带来商业利润,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与核技术一样,本身是中立的,什么人掌握它以及用它干什么决定了它的社会后果。克隆人也不神秘,克隆无非是无性繁殖,早先所有物种都是无性繁殖的,如今我们人类也不断干预人的自然生殖过程(比如避孕、节育、人工授精、人工流产、优生优育、胚胎移植),看不出在伦理学意义上“克隆人”与“借体怀胎生子”之类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最后,克隆等基因技术的确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大范围克隆生物还可能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现在需要在联合国范围协商制定有关基因工程的国际公约。

5参考文献:

[1]李敏。“克隆”将给人类带来什么[j][]。自然辨证法研究,1997,16(6):32.[2]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61-66页。[3]韩东屏。论战克隆人:意义、观点与评测[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3,3(25):56.

[4]年仁宗。克隆技术及期伦理学涵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6(6):37.[5]江东。心存敬畏[j]。中国科学报,1997,6(4):48.

[6]樊小贤。从伦理视角审视“克隆技术”[j]。人文杂志,1998,2(2)。[7]方福德。从伦理视角看“克隆人”[j]。天津科技,1998年2期。[8]王鹅云。面对克隆我们怎么办[j]。自然辫证法研究,1997年第6期。[9]徐兰。克隆的意义与价值标准[j]。自然辫证法通。1998年第1期。[10]王鹅云。面对克隆我们怎么办[j]。自然辫证法研究。19976(6):58.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六

从自然辩证法看技术的发展

硕研2013级3班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

杨婷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依靠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但是,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加快,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克隆人更是引发道德、法律困惑,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直接生产力。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与客体性、跃迁性和积累性。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各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的时候,则显示出正面的价值;反之,它就没有价值或是有负面的价值。技术的正面价值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正面价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但是在今天繁荣昌盛的表象之下,技术的负面价值也越来越显现的暴露在公众的眼前。

技术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如核技术之于核电站,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发挥的是其正面价值。由此可见,技术的中立性是毋庸质疑的。通观以上那些大灾难,大都说明技术的中立属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中的核辐射,只是由于技术本身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没有起到肯定的作用,才起到了负面价值,对我们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不难看出,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技术没有用来制造和应用于社会进步,那么他们自身的属性只能潜存于其中,很难表现出其价值来,而当此项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和商业目的,它们的价值则显现出来。由此可见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技术属性是两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记说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在技术与其主体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技术的两重性显现为技术价值的两重性,即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存于技术同其主体的关系之中。如网络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也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它的两种价值也在于它被主体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技术价值的评论的方法很多,很复杂也很科学,但这么多灾难的发生同样证明了技术评价的不确定性。技术价值的评论应充分了解技术的自然价值,然后协调其社会价值中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关系。大多数灾难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人们对其中某一方面影响的忽视。

先看技术上的灾难:魁北克大桥事件是“偷工减料”的结果,也即是经济价值决定一切的后遗症,好象没有技术的事;“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挑战者”号事件等都是设计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即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完全吃透,可能是对技术的充分信任或是设计者充分自信而忽略了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缺陷;“兴登堡”号飞艇事故是政治上的原因导致的技术失误,这是政治价值上的体现;“ddt”事件是化学品滥用的结果,属于对技术的自然属性没有充分认识,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被逐步完善或者被淘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完全可以归结为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无知;而“非典”、“禽流感”等流行传染病,已被证实是人们忽略技术的生态价值因素的结果。

再来看一下工业上的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法明顿煤矿灾难、德伯鲁克谷仓爆炸、拉夫运河小区事件、坎德玩具厂大火、米西索加火车出轨等大都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价值,没有顾及任何其它相关因素而发生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依克松•瓦尔迪兹石油泄漏则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的;英国口蹄疫则是生态价值被忽略的体现,而科威特石油大火是政治价值的产物。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得出,灾难的发生不外乎两方面,一种是对技术本身自然属性的不理解,一种是对技术社会价值内部之间关系的不协调。我们知道技术的基本价值是指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效用价值,它是技术长期演化的产物,不受或很少受外在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大多数的灾难的发生。技术上越发成熟,设计上的失误必将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可以被称作是技术人文价值的社会价值,是指技术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外在价值。其中包括技术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等,还包括技术与人的解放、技术与人的异化,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衡量,不要单纯为了某一方面的价值而肆意伤害其它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研究技术价值有助于揭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技

术与价值是指技术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该系统居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只有真正地了解这些关系,并且在生产中密切注意,应该可以避免大多数灾难的发生。但在这个问题上还应该注意到技术伦理的问题。

在技术发展中要注意技术的发展目的性问题、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高科技与传统理论的相互冲突、技术与伦理道德等伦理问题。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对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对拥有的技术感到自信,但灾难的发生促使我们反省,我们的强大并非无懈可击。现代技术产生的负面问题促使人们探讨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它的发生。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技术再进步一点,也许“泰坦尼克”号事件、维爱特水库事件、dc—10空难、海特饭店事件、“挑战者”号事件将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对技术的预测更完善一点,对技术的控制更完全一点,也“ddt”化学品泛滥事件将得到遏制。所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人类对它们的认识和探索也是无穷的,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采用“预凶”的方法谨慎地使用技术并预先做出对策。

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无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对技术望而止步或者悲观失望。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上各种灾难的善后工作,如果要是没有现在的技术,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还在笼罩乌克兰,科威特的石油大火还在燃烧。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完全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

山东科技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总结

综上所述,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在回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绝不可因为这些灾难而畏手畏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需要在这些教训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中的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正确指导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七

发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难,这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有着十分现实意义的警示。六千五百万年前的冰河世纪,让恐龙全面灭绝;如果新冰河世纪来临,人类会在哪里?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融化,海水增温,洋流改变,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日益变小,飓风,台风,海啸……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不能没有了忧患意识,否则便成了水煮的青蛙,难逃一劫。温室效应作为20世纪危险的产物,近些年来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本片所展现的情景是与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而非凭空编造。尽管影片中的大量情节被批作是“扯淡的”,比如冰河期来去的速度,波及的范围,从科学意义上讲都是不可能的,可是我觉得,科幻不是科普,尽管它很不严谨,但我们仍能体会出导演用这种夸张来警示人们的用意,单单看故事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发人深思的。

一.孰轻孰重

影片中,当气象学家发现洋面温度异常后,他立即向总统申请全

国向南转移,而总统却说“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同我们的环境一样脆弱!”。此时,总统的形象代表了人类的贪婪,因为贪婪,人们惟利是图,不愿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和精力在非赚钱的事物上,直到最后,总统甚至依然觉得,经济才是解决一切的万能钥匙(为了缓解温室效应,国际上有着《京都议定书》,而恰恰是美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本片无疑是对美国莫大的讽刺)。

碎,被吞噬!那些耗费人类大量金钱,智慧,劳动力的所谓“人类文明的杰作”,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渺小而不堪一击!那些有着“良好建筑技术”,“优秀建筑材料”的人类避难所,顷刻间化为乌有!被冰封的自由女神像,只残剩出奄奄一息的火把。此刻,她高举向天的手不再示意着自由,那是在质问,在指责!

最终,人类所孜孜追求的经济发展没能拯救人类,反而因为自己的目光短浅和贪婪无度,使自己在大自然的报复面前遭受灭顶之灾。当影片中各种灾难场景接连展现,银幕前的我们除了感受到巨大的惊恐,天灾面前,死亡被无限放大,生命脆弱得就像被踩在脚下的蚂蚁,原来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然而,除了惊恐,我们更应深思:我们生于自然,长于自然,而我们却为了自己所谓的文明与经济的发展不惜破换自然的平衡,甚至我们把自己作为世界的主宰者来肆意的破坏地球,虐杀大自然。而最终,这只会使大自然反过来向人类做出宣判,我们的一切文明,完全可以被她轻而易举地全部摧毁!在自然面前,无知的我们凭什么自豪于自己的“杰作”!征服自然?我们永远没有这样的资格。

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气候变

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姿态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谐修复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提供一种幸福和沉稳的感觉”——这将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机会,一种鼓励,一声祈祷。

自然孕育了人类,但不懂事的人们却要逼着大自然把人类臵于死

二.灾难中的人性

影片除了要警示我们,对人性也进行了不少刻画。在大灾难面前,亲情,友情,爱情——人类的情感经受了重大的考验。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出了人性的光辉,那么多人在灾难的面前都表现出先人后己的勇气:有的人为了救别人,自己被冻死了;有的人为了不连累别人,放弃了生的希望。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震撼。

《后天》影片中还有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人们的责任感和对承诺的兑现,影片中男主角对工作的负责,对他儿子的负责;男主角儿子对他女朋友的负责;男主角妻子对她病人的负责;美国总统对国民的负责等等等等,都在该影片中得以体现。

灾难来临时,人们忘记恩怨,作出让步,同时,彼此信任着,鼓励着,此刻,不会再有任何对权钱的贪欲,不再有个人的私利与争夺,因为此刻,在人类文明基本被冰封的时刻,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此刻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抓住生的希望!于是,人类的情感在社会灭亡的边缘蜕化的单纯而真挚!而此刻,我们也会不禁思考,难道一定要等到灭顶之灾到来时人类才懂得蜕化?!

天灾也是人祸。灾难过后,经受死亡洗礼的戏里戏外的人们,该想想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人与自然,一切都始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源于自然,依赖着自然,但我们非但不对自然心怀感恩,却肆无忌惮的对自然进行着摧残与破坏,如果我们继续自私自利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人类的灾难不会比后天来得慢(thedayaftertomorrow)。想知道实战比预演要残酷多少倍么?我们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我们都是怀揣着一份梦想来到这世上,我们为了各自心中的目标

而孜孜追求,人类也因此而发展,社会因此而进步。但在这一发展进步的进程中,我们不能一味仅仅着眼于自己,不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忘乎所以,更何况这其中又夹杂着多少贪欲,盲目与不理智。自私自利只会让我们自掘坟墓,只得在大自然的惩罚面前悔莫当初,但,又何必当初。人类应当自省,肆无忌惮的行为必须终止。我们不要在错误无法纠正之时才低头认错,否则我们只能为自己的愚蠢买单。我们当好自为之,须知后天并不遥远!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篇十八

食品工程陈训1250931002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2、自然界物质演化的基本方式及其特征?

答:

3、科学问题的来源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而来:(1)从新经验事实的解释中提出;(2)从科技的空白区和结合部中提出;(3)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冲突中提出;(4)从相互并存的多种假说中提出;(5)从科学理论内部中提出;(6)从不同学科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中提出;(7)从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中提出;(8)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9)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10)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中提出;(11)从社会需要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提出。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要满足社会实践或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3)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

(4)可能性原则:课题有可能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4、星野芳朗的技术体系更替模式述评。

答:星野芳朗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理论:(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时代;(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电气化时代;(3)20世纪40年代微电子技术时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首先,我们需要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了解。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
演讲稿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使用例子、引用名言等。在写演讲稿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演讲范文,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演讲稿是一种向观众
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制定计划时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情况,避免过度承载和压力。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目标来进行,以下范
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积极向上的态度,传递正能量给读者。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写作的常见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3.总结应该突出重点和亮点,避免冗长和重复通过阅读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案例,相信你会对如何写好总结有更深入的认识
每个人都值得花时间来进行总结,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表现。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接下来是一些专家给出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心得体会时,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您或许可以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从中获得
编写报告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和解读。写完报告后,要进行审校和修改,确保语法、拼写和逻辑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商业、科学
在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论证。报告需要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等部分。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发现
商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商业方面的总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商业策略。增加写作细节和描写的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写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到你。全球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绪和观点。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几个建议供参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发现问题、改善不足并提升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果。心得体会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和结构?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
深入了解历史文化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写总结时,我们要客观地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成绩,不要过分夸大或贬低。5.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
演讲稿的内容应该紧扣主题,有条理地组织,言简意赅,语言流畅。在演讲稿的正文部分,可以通过举例、引述权威观点等方式来支撑论点,增加说服力。通过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改进的方法和策略。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客观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不做任何夸大或掩饰。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场合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提高工作效率。完美的心得体会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心得体会范文,
报告需要清晰明了地陈述问题、目的、实施步骤和结论等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报告的格式和样式,保持统一和整齐,充分利用标题、字体等元素进行强调。通过阅读这些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发现问题、改善不足并提升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效果。写心得体会时应注意语言简练明了,结构合理有层次感。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总结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改进建议。以下是成功者总结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巧,一起来分享经验吧。新型冠状病毒
10.总结和体会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既要有情感,又要有思考。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
心得体会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的过程。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描述。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供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逻辑关系的清晰,条理性的展现,使整篇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请阅读以下精选的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思考和感悟的自我总结和归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分析和总结。请大家共同学习和分享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相互激励与启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心
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提升做准备。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阅读以下总结范文,您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灵感,为自己的总结工作提供一些新的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经验教训转化为宝贵的教训,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层次感,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把握主要内容。以下是一些通过严格筛选出来的总结范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总结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总结范
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是我们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标志。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突出总结的核心要点,避免篇幅冗长和重复。这些范文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总结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更好地调整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在撰写总结时,要注意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总结范文,为
总结能够看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总结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数据或事实,用以加强总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模板和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吸取教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7.心得体会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希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对同一事物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避免使用过多的装饰性词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
在学习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写总结时,可以借助图表、数据和案例等方式来增加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总结是反思和总结经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验的提炼和归纳,通过总结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行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要从实际经历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个人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模糊和笼统的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变得更加具体和实践性。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加入一些实例和案例,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样例,
在合同中,各方需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承诺的责任。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应该仔细评估和审查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利益受到保护。如果对合同条款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确之处
这次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条不紊地梳理我们的心得和收获。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写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对未来的规划与期许。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心得体会的目的和主题。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示范,希望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或学习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思考进步和改善的方式。如何不断学习和提升写作能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
通过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深化思考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估。怎样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先明确总结的目标和内容。通过阅读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心得体会的写作要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自我要求,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范文,从中吸取经验和灵感。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
总结是了解一个事物或事件的关键要素,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过程的方法之一。写总结时要包容面面俱到,不仅考虑到成绩、数据,还要思考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下面是一些实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使个人和团队更加高效和成熟。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对过去的经历、成果和不足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例,
总结是记录个人或团队经验教训的有效途径。总结不仅是一个闭环,也是另一个开始,我们需要在总结中学习和成长。请看以下总结,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
篮球比赛中,队员们需要紧密合作才能取得胜利。总结是对过往的回顾和总结,对未来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沉淀。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知识。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还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给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经验,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反思。心得体会应该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描述。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和
人生短暂而宝贵,我想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天,努力过上精彩的生活。在撰写总结时,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寻找优秀的范文进行借鉴。以下是一些文化专家总结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
分析是通过对事物进行细致而系统的观察,以求更好地了解其本质和特征。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权威的资料和数据,增强总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提供参考。在总结中,可以提出自己对于未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和计划。当然,以下只是一部分总结范文的摘录,大家可以根
有计划地行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控局面,避免仓促决策的风险。想写一份较为完美的计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一次自省和提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写心得体会要注重逻辑性,合理安排段落结构,让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心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后,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的心得和体会。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时常需要回顾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改进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验和成果的总结和宣言,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应该包含对自己的成长和经验的真实评价。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文章
心得体会不仅仅是对经验的简单回顾,更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思考。写心得体会时,要展现自己真实的思考和感受,避免用模糊的词句掩饰实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
报告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沟通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和做出决策。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报告写作需要注意客观
每个人都应该定期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写作时,我们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表达清楚明确。探索总结的艺术,愿这些范文能为大家带来灵感和思路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自身的思路和目标。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明确自己总结的内容和方向;其次,要结
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完美的总结应该结合具体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启发和感悟。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写总结的过程中,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避免啰嗦和冗长。如果你对总结范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经历、感受及所得到的教训与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它是经过思考和分析后的书面呈现。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不
合同是约定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书面文件。合同的内容应简明扼要,表述清晰,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复杂的法律语言。不同类型的合同有不同的样本和模板供参考使用。服装店经
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在此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安卓开发心得篇一在过去的
我通过这次的实践与尝试,加深了对……的认识。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
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以下是一些
5.创新是指通过独特的思考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来创造新的想法、方法和解决方案。总结要全面地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学习情况,尽量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描述。我们可以通
演讲稿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可以影响听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那么,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演讲稿有哪些要点呢?首先,清晰明了的结构是必不可少的,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主题陈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备将来的参考和借鉴。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优秀的范文或参考资料,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独立性。接下来,我们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能够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
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计,离开了发展,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要注意总结的长度,既要覆盖主要内容,又要保持简洁明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
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些教案以清晰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
每个人的经历都值得总结,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梳理。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经典总结的选集,希望
读后感是对书中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回味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感。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篇幅的控制,避免过于冗长或内容空泛。以下是一些读后感范文的
我们经常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概括。怎样提高阅读水平是每个阅读爱好者都关心的问题,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下面是一些美食制作的小技巧和窍门
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个事件或者经历的深入思考和归纳。在总结时,需要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避免内容过于繁杂。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写作范文,希望给大家提供一
读后感是记录自己阅读历程的一种方式,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写一篇令人称道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营造共鸣的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并避免再次犯错。总结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需要有深度的思维和全面的观察。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历程,还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进步。7.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适当引用一些相关的经典名言或成功案例,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做好计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编写计划时应考虑到个人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从以下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丰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写总结时要围绕主题展开,突出重点,避免不必要的废话和冗长的叙述。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总结的名人名言,希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这些教案都是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热门幼
总结是对我们所经历和学习的事物进行思考和归纳的过程。写总结时,要注重整体结构的安排,清晰地呈现出问题、分析、总结和对策等要素。接下来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历,希
心得体会的写作是一种自我深入思考和反省的过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以下是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的措施。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和结论。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有目标地向前发展。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逻辑清晰且观点鲜明的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总结十分关键,以下是一些写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自我要求,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分析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学习和探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案的步骤安排要合理、清晰,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一些教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范文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总结的文字要简练明了,突出重点,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希望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目标和方向。如何用恰当的措辞写一封道歉信?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自信国旗下讲话幼儿园篇一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小朋友们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改进工作和学习的不足之处。写总结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重要程度来组织内容,使其更加清晰易懂。7.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为
心中有总结,才能有进步。总结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或经验,来支撑总结中的观点和结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避免冗长和啰嗦。这些心得体会范文给我们带来了一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
制定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权衡利弊,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并寻找合适的补充。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是需要验证的,不同方案可
总结是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写总结时,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罗列和重复,将经验和教训凝练成有价值的观点。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这些总结范文都是经过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反馈方式,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适应能力。写总结要注重事实的描述,要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表现。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心得体会,这是我们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写心得体会可以采用自由书写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过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
通过总结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收获。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知识。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