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一门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学习的学科,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如何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一
今天我上了一堂科学活动《鸡蛋里的秘密》。这节课的目标是:1.通过观察各种蛋,让学生知道有许多的动物会生蛋。2.知道蛋的大小、颜色不同。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准备有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分别是:熟鸡蛋,生鸡蛋,鸭蛋,鹌鹑蛋,碗,课件,熊娃娃,水彩笔,皱纹纸,胶水和幼儿练习打生鸡蛋经验。活动重点是:了解蛋的特征。难点是:如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蛋。
首先我的以小熊到班上作客,给小朋友送礼物的情节为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那“第一件礼物是什么呢”,在这个时候,幼儿的眼睛全部集中在我的身上了,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什么礼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于是我请幼儿比上眼睛认真听课件中播放的声音,声音一出来,我发现幼儿全部被这声音给阵住了。然后请小朋友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能马上说出有母鸡叫的声音。可是当我继续追问,还听到什么声音时,他们都只是围绕鸡来做文章,公鸡、母鸡、小鸡等。其实我播放了3个声音,还有鸭子和鸟叫。可为什么没有听出来呢。课后我想了许久,在播放声音时,我是三种声音一同播放的,其中母鸡声音最大,覆盖了其他两个声音;其次,幼儿对鸭子和鸟叫的声音了解得太表面化,只能认为是‘嘎嘎嘎,唧唧唧’,而我播放的声音却不像文字所概括的。但我想,如果声音单独播放,效果也许会更好,幼儿回答正确的概率会更高些。听完声音后,我用“动物妈妈把生的蛋宝宝送给小朋友”作为引子,请小朋友把蛋拿出来,然后观察和相互比较,说说这些蛋是什么形状,有哪里不一样。幼儿能仔细观察手中的蛋,说出蛋是椭圆形的,但是他们不能相互比较手中的蛋与其他人的蛋有不同之处。这下把我急坏了,我于是马上把答案说出来了。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引导好幼儿如何互动起来,课堂中的.应变能力还比较弱,还犯了“教师牵着幼儿走”的毛病,心态还不够平稳,这是整堂课的败笔地方,正是因为紧张,之后设计的几个提问在课中都忽略了。接下来是让幼儿说说鸡蛋里有什么东西,怎样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这个环节还比较顺利,从幼儿打蛋的经验来看,完成的比较成功。但从我的材料摆放来看,有些妨碍幼儿来回走动,也增加了课堂时间。接下是请幼儿说说“哪些动物还会生蛋”,幼儿说:孔雀,蛇,乌龟。小朋友很聪明,说出孔雀时,我感到很惊讶,还有许多动物,于是,我用幻灯片展示给他们看。图片内容丰富,幼儿特别惊喜。最后是给蛋宝宝打扮,让幼儿利用水彩笔和各种各样的纸张来装饰。这个环节本来是我想作为一个经典的结束,可是我在一次犯了材料投放错误的毛病,我把纸张和水彩笔全都放一起,没想到幼儿有是贴纸,又是图画,搞得一团糟,蛋壳几乎被胶水净泡了,本来是想让幼儿每人选一种材料操作,看来是我疏忽了。整节课就在幼儿们的积极打扮状态下结束了。
反观整堂课,我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目标也没能体现出来。目标定错了还是课题有问题,重点和难点都没有定义准确,因此整堂课显得很散、很乱。课题与重点难点相互矛盾,目标与重难点也有矛盾,如何修改教案是反思的重要任务。
反思后,目标定义:1.认识不同的蛋及蛋的特征。2.培养幼儿探索发现所有的蛋里都有蛋清和蛋黄。3知道蛋的用途,并利用材料给蛋装饰。重点:认识蛋及蛋的特征。难点:如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蛋。如果教案这样修改后,我想,这节课就能有序的进行下去了。
通过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我觉得上好一节课,最主要的是教态要好,有强烈的应变能力,其次要熟透教案,对每个环节的设置都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在任何场合都能把一节课上好。相信我的下一堂课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二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动我是围绕预设的目标:一是通过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苹果和梨的名称、外形特征及颜色;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开展的。
一、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借助两种颜色的水果图卡让幼儿玩“摘果子”,然后把手中的图卡贴到在班级的墙壁上相对应的苹果树和梨树上的游戏,巩固幼儿对黄色和红色的认识与颜色的分类。这时,孩子的个体差异便被显露出来,有的幼儿能够把采摘到的水果送回贴到各自的果树妈妈身上,有的幼儿摘到了图卡却不懂得贴在相应的果树妈妈身上。我及时利用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使幼儿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认识水果”主题活动的预设中,我以为认识苹果和梨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幼儿把形状说成颜色,他们有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的则跟着前面的孩子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我根据小班幼儿具有直观形象的年龄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首先组织游戏“摘果子”,帮助幼儿认识红、黄两种颜色。其次出示苹果和梨两个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水果的颜色、名称和外形特征。最后让幼儿品尝苹果和梨,感受两种水果的味道。在活动过程中,我班幼儿都能够说出苹果形状圆圆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苹果是红色的,梨是黄色的。
三、活动结束了,幼儿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在活动中,孩子的愉悦情感得到了满足,多数孩子能说出两种水果的颜色、形状以及味道,但给予我思考的却还有:
1、小班孩子对普通话还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给予孩子普通话语言环境的熏染。因为普通话与家乡方言之间的转换总会浪费老师课堂上较多的时间。
2、在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语言和评价语言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推敲,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机智自如地应对。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三
1、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声音的不同。
2.、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分辨装有不同物品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知道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1、出示3个分别装有米、白芸豆、棉花的瓶子,摇晃,请幼儿比较瓶子发出的声音的不同。逐一猜测每个瓶子内装有什么物品。
师:1.小朋友们,你们听,这些瓶宝宝肚子里有什么?
2、出示米、白芸豆、棉花三种物品,请幼儿与发出不同声响的瓶子进行对比。
3、打开瓶盖,验证幼儿的'猜测。
师:现在啊,老师就要来打开瓶子,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猜对.
1、请幼儿自选瓶子,拧开盖子,自选一种实物和工具喂瓶宝宝吃东西。
师:(1)小朋友们,下面,请我们的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瓶子,我们来让我们的瓶子来唱歌。
2、喂好后要拧紧盖子。(教师检查)
师:小朋友要把盖子拧紧哦,老师来检查哦。
播放节奏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节奏的变化,摇动瓶宝宝,为其配乐。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摇晃自己的瓶宝宝,让我们的瓶宝宝一起来唱歌。
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活动中,以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普通的瓶子比喻成瓶宝宝,让幼儿更愿意亲近这些瓶宝宝,和这些瓶宝宝做朋友。
活动中我采用了“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的游戏形式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操作结果。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比较瓶宝宝中放入米、白芸豆、棉花后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了瓶宝宝中放入不同的东西摇晃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不足点:
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除了米、白芸豆、棉花这三种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外,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幼儿生活中经常看见的材料、区别比较明显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操作、探索。
在制作会唱歌的瓶宝宝时,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规律。以致于在拧盖子时,出现了许多幼儿不会拧的现象。拧盖子这一环节可以在活动之间让幼儿先练一练。这样就能减少许多时间。
在幼儿探索后介绍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版面记录,这样就能让幼儿更明显地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四
第5周的科学活动是《开汽车》,活动通过幼儿介绍自己的汽车,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并向大家介绍等环节来达到不断尝试和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产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等目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与情感的满足。
但也就因为自主、开放的特点,在小班刚开学时实施有点困难。由于他们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在玩的过程中,遗忘目的.,使活动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或花较多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在开展《开汽车》活动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次操作,请幼儿玩自己的玩具汽车,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由于汽车是自己带来的,因此介绍开动汽车的方法难不倒他们。可当第二次操作,请幼儿相互交换玩汽车,探索开动同伴汽车的方法时,问题就逐一出现了。有的幼儿不愿交换,仍然玩着自己的汽车;有的开心的玩着别人的车,而并没有探索更好的开动的方法。当提问“你觉得哪种车好开?哪种车不太容易开?”时,不知幼儿是不理解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课堂氛围显得有些冷场。于是,我只能找出几辆不同方法开动的汽车,一一演示,并让幼儿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玩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适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只是对于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年龄特点的特殊性,对实施“玩中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尤其是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兴趣。此活动选材是幼儿熟悉的玩具汽车,因此活动一开始便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俗话说:成功的选材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2、开展游戏化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特点,以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为切入点,从而让幼儿分两次操作自己与同伴的玩具汽车,最终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电动车、回力车、遥控车等的不同。这时科学活动的目标已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游戏过程中,使孩子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3、渗透日常化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幼儿平日里的吃、喝、睡、玩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惑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玩中学”的教学,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散步、体锻、区域等。结合此活动,我们可以将几种代表性的玩具汽车投放进科学区域中,让课堂上掌握得不够好的孩子,可以有机会在区域游戏时发现并掌握知识,缩短幼儿之间的差距。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五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对西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我延伸出了绘画西瓜的美术活动。孩子们也是都是比较喜欢绘画西瓜的。
在延伸活动中我用了特殊的彩纸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们把绿色的彩纸剪成圆形变成西瓜,画一个完整的大西瓜。其中在画完整的西瓜之前,我以实物(西瓜)让幼儿来了解,其中向幼儿提出:“西瓜皮是什么颜色的呢?”“西瓜皮上只有一个颜色吗?”“西瓜上有一条一条的这些是西瓜的花纹。”“西瓜的花纹是怎么样排的?”通过让幼儿在说说,看看中,知道西瓜的外部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西瓜的外部特征,进而画出西瓜的外形。活动种我先是让幼儿画一个完整的西瓜,然后再是提升幼儿的经验及绘画的能力,让幼儿来绘画切开来的西瓜。在第二步中也是让幼儿大胆地说说“你吃过切开来的西瓜是在怎么样子的?”“切开来的西瓜有哪些形状?”然后教师再出示实物(切开来的'西瓜有半圆形,三角形),再一次让幼儿观察,“切开来的西瓜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有红红的瓤,还有西瓜子。紧接着又向幼儿提出,“皮在什么地方?瓤在什么地方?籽在什么地方?”一步一步地让幼儿理解,再在理解之后来绘画切开来的西瓜,幼儿就能很好地绘画出基本的形了。当然再绘画前,我还让幼儿来变一变,把圆形的纸盘变成半圆形,再变一变变成三角形,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工具材料上我画了西瓜地,让幼儿把画好的西瓜种在地里,孩子们不亦乐乎:在画好切开来的西瓜后让孩子们放在盘子里,一起说说谁的西瓜更好吃,通过讲解分析来让幼儿肯定自己的成果以及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好是让幼儿来品尝西瓜,知道西瓜是很甜的。
整个流程下来,过程还是很清楚,明了的。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也是不错的,但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画花纹时,花纹明显是一条一条的,但有部分幼儿画成了一个个的圈,在颜色上也涂的不均匀,还有部分幼儿黑的红的绿的,涂成一片,也不知是皮还是瓤了。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班科学活动西瓜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六
我看到小朋友们在看书时,把图书卷起来当话筒、望远镜玩,我受到了启发,何不做一些“话筒”让孩子们玩呢?这样就产科学活动“传声筒”的方案设计。我用挂历纸卷成一些纸筒是空心的,有的里面塞一些报纸,让幼儿探索从空心和实心自里传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从而认识小问号(?)问号产生兴趣。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引导幼儿认识“小问号”的符号(?),并愿意和小问号做朋友。
3、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自制传声筒30根(空心、实心各半),“小问号”符号卡片15张。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样玩的。(幼儿拿起纸棒玩起来,有的把它当金箍棒拿在手上转;有的把它当马骑着跑;有的把它当望远镜用;还有一个小朋友把它当话筒用……)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饶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教师话音刚落,幼儿就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有的在点头,有的在笑,似乎听到了什么。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幼儿纷纷抢着回答)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的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3、认识“小问号”符号。
(1)我在提供给幼儿的传声筒中有意识地在其中的一根中间塞进了纸团,讨论时,拿到这根“传声筒”的小朋友说听不清,于是在小结后我就引导幼儿观察这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和部分幼儿说是一样的)。
(2)出示小问号(?)教师接着问:“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根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小问号)这根“传声筒”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注: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都发现听到的声音也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然而然地也产生了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号”卡片。
4、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5、小结。
刚才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已经找到了带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是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小问号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带领我们去学习、发现很多的秘密,以后我们小朋友碰到了小问号,就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去问大人。
一、效果分析
1、小小空心纸棒在小朋友手中变得很神奇,也很有魔力,这是活动良好的开端。
2、这一环节的活动满足了每个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加深了小问号的认识。
3、答案是让幼儿寻找出来的,因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专家点评
在幼儿园开展“我和小问号做朋友”的课题研究既具有时代意义,又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发展。科学活动“传声筒”,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科学现象,在玩中发现问题,并自然地认识小问号(?)是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所以,小朋友们在活动中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向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今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材料不断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材料体现多样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观察、认识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索兴趣很高,在不断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6、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七
水果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对于小朋友来说,水果不仅富含丰富的营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的教育意义,今天我选择的科学活动《水果捉迷藏》,小朋友应该比较感兴趣,但也感兴趣的基础上也导致了班级常规的失控。《水果捉迷藏》也就是说水果藏起来,我们能够在果珍、果粉、果冻中找到各种水果。
今天的活动由猜一猜导入,让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来辨别不同的味道的水果,第二部分是由幼儿来说一说动一动,饮料是怎么变成的,对于辨别不同的水果,最有感觉的应该是尝一尝,幼儿在游戏中也比较开心,从亲自调制果珍饮料,见证水果捉迷藏,然后尝一尝自己调制的饮料,幼儿在其过程中是比较感兴趣的。最后一环节是延伸环节,让幼儿通过经验的迁移,了解到水果还会藏在其他什么地方。
一个普通的果珍的泡制,让孩子们懂得了隐藏起来的水果,科学的知识也融入了进去。但是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也发现了本次活动中的不足:
1、果珍的种类很相似,从颜色上很难区分是什么水果,对幼儿进行的猜测造成一定的困难。
2、在调制果珍的过程中,需再明确一点要放多少的果珍。
3、在最后交流环节,不需要请小朋友上来,这样显得下面的小朋友存在消极等待的时间。可走进每组,让小朋友来说一说。
4、在座位的排放上也需要有些调整,小朋友可围坐在前面,待操作时再回到桌子旁。
正是这些不足与实际经验,更加促使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努力改进,取长补短,让我们一起加油!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八
1、 能积极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2、 乐意用语言和动作等表现嫩芽的特点。
3、 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有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能通过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一大特征。
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嫩芽的特点。
1、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场景。
2、 树木嫩芽ppt
一、引导幼儿回忆冬天的树木是什么样子。
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吗?(没有叶子、光秃秃)
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师: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看(鼓励幼儿自由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猜测)
三、师幼一起寻找、观察小芽。
师:春天到了,我们走近些看一看树木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
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树枝)你看到的小芽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和你隔壁的小朋友说说你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芽的颜色、形状,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各自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师幼总结:小芽是浅绿色的,嫩嫩的,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师: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动作学一学小芽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小芽)
四、结合ppt,增加生活经验。
师:刚才我们在外面找了找小芽,我们再来看看春天还有哪些树上也有嫩芽?
师:你还见过哪些植物上有小嫩芽?它们是什么样的?来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师总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的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春天真美啊!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
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九
今年的元宵节正好在刚开学不久,所以趁着年味还没散尽,孩子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时,我们便乘热打铁,在班级开展了一次“搓元宵”的半日活动。本次的活动领域虽然是科学,但是我们把这一个科学活动内容扩充,组织成一个半日活动,先让孩子们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述让孩子们对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一个认识,然后再让孩子们一起参与搓元宵的制作过程,我们还请成人一起参与制作有馅儿的元宵,再帮助孩子们把元宵煮熟,让孩子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元宵。经过这次《搓元宵》的半日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类活动,整个活动的效果也非常好,以下是我整个活动后的一些感悟:
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要放鞭炮、赏花灯、吃元宵,对于第一项放鞭炮活动,孩子们很熟悉,所以不必花很多时间解释;第二项赏花灯活动,对于一些平时生活经验就比较少的幼儿来说就有点不清楚,我出示一些花灯图片,然后对幼儿解释为花灯就是装饰好的漂亮的灯笼,幼儿一下子就明白了;最后一项吃元宵活动,有大部分幼儿是不知道“元宵”是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南方人不说元宵,而是吃的汤圆,所以他们对元宵比较陌生,而“汤圆”就比较熟悉,而且元宵和汤圆一样都是糯米粉做的,都蕴含着团团圆圆的含义,所以为了让孩子们比较容易记忆,我们在活动中一直把元宵叫做汤圆。
活动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在搓元宵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元宵的制作过程和煮熟后元宵所发生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请保育员阿姨示范如何制作汤圆之后,请孩子们亲子动手制作汤圆,在搓汤圆之前先让孩子们观察糯米粉到面团再到汤圆的变化过程。了解之后再请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最后请孩子们观察保育员阿姨用电饭煲把汤圆煮熟的过程,让孩子们观察汤圆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让孩子们亲身经历汤圆从生的糯米粉到熟的汤圆的变化。
由于面团揉的时候有点干,汤圆制作好了不是太光滑,再经过水的一煮,有些汤圆就裂开了,这时候我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汤圆裂开来了?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了:“可能阿姨戳破了;煮烂了;没有包好……”我都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然后再把真正导致汤圆裂开的原因说出来,就是因为揉糯米粉的时候水放少了的缘故。水的多少会影响面团的柔韧度的,水多水少都不好,水量要适中。整个活动中我没有刻意地去教授孩子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孩子们亲身经历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元宵的制作过程和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
因为我们班的陆子轩奶奶在小学食堂工作,所以我们邀请了陆子轩的奶奶到班级里帮助我们制作有馅儿的汤圆。有了陆子轩奶奶的帮助我们班的糯米粉很快就揉成面团了,之后再请她和保育员阿姨一起来教小朋友搓汤圆,小朋友的兴致就更高了。在陆子轩奶奶的帮助下,我们还制作了豆沙馅的汤圆。有了陆子轩奶奶的参与,整个活动顺利了许多,同时也让陆子轩觉得奶奶很厉害,增进了他们的亲子情感。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十
科学活动《按物体名称分类》这一内容比较开放,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在分玩具、分水果时,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物品。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发展水平。根据物体的特征名称进行分类,这对幼儿来说,可能是个难点,如何能又快又对地找出它们的异同处并进行分类,是个思维方法的问题。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整理各种玩具,找出它们异同处,并让孩子们分享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引导幼儿用xx和xx放在一起。这也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现将这次反思如下:
一、活动开始我用为“小白兔”搬家作为引入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去探索“小白兔”家的物品,这样不但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更有兴趣学习。虽然有兴趣,但是可能我想的不够周到,我只考虑孩子的兴趣,却完全没有去考虑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我提供的搬家物品(桌面玩具)类型太多了,如果我先2。3样再慢慢增加,我想就会更完美了。
二、我在让幼儿第一次探索时候,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也有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这让我表示很欣慰,但是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有差别,能力强的孩子一直拿,一直再进行分类,而能力弱的孩子却在那边玩玩具,所以在针对这点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多去帮助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只顾着能力强的孩子。还有在幼儿探索完成的时候,我的小结不够明了,我只是一句带过,让很多幼儿都懵懵懂懂,他们分玩具是要干嘛。这点很需要反省。
三、第一次探索完接下来就是第二次探索,第二次探索的物品,我选择的是生活中幼儿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梨子这三样水果。在环节开始时,孩子们看到一堆水果,不知有多兴奋,多开心。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让孩子先认识这3样水果,然后再进行名称分类,并让幼儿学会用xx和xx放在一起。在分水果的时候,几乎全部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在活动当中,无论是能力强还是能力弱的,这让我感到很开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很棒,可是在让他们说是怎样分了?把xx和xx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说,但是也没有说的很完整,而能力弱的孩子就不会说了,可见我们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要更加加强的。
四、整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如果将第一次探索和第二次探索交换一下会更好些,因为分水果只有3样,而且比较明了,桌面玩具太多,而且形状也多,让孩子一开始就探索比较难的会比较不合理。
总之,要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没有充分的准备,充实的思考,是不能够诠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的。在这次的公开课,我将反省我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一名教师。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十一
这一活动的两个重点内容目标是感知泡泡的各种特征和了解泡泡的制作过程,小班孩子对“泡泡”这一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我通过让孩子们玩一玩、看一看、比一比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1)抓住兴趣点,以游戏导入:
(2)制作过程的科学对比:
(3)延伸活动的思考:
吹泡泡这一内容还可以有各个领域的活动延伸,如科学领域吹泡工具大小、形状对泡泡的影响等,幼儿既感兴趣,也富有教学价值。
小班科学活动反思简短篇十二
1、 乐意玩滚动玩具,体验玩滚动玩具的快乐。
2、 能感知物体滚动跟物体形状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件会滚动的物体,三---四件不会滚动的物体
2、能滚动的特型物体及一两件不会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玩滚球游戏相互认识,教师滚球给孩子,接住球的小朋友向教师介绍自己。目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学习环境。同时渗透礼仪培养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二)探索滚动玩耍
发出疑问:这球是怎麽滚动的呢?
还有什么东西也会滚啊?
幼儿自选玩具探究,试试哪些东西会滚。
教师观察指导
(三)讨论交流刚才玩耍中的发现
1、老师手拿一圆球问:这是什麽?球为什么会滚呀?它怎么滚的?(小朋友思考、回答 )顺势让幼儿形成“圆形的'东西会滚”的认知经验。
小结:圆形的东西会滚。
2、老师举圆柱体:谁玩的是这样形状的玩具?它会滚吗?告诉我它是怎么滚的?幼儿动作演示或语言表述:这个圆柱体玩具是躺下滚的。
小结:原来圆筒状的东西要躺倒了才能滚。
3师拿呼啦圈。他们要怎样滚啊?(环节同上,幼儿表达:他们都是站(立)起来滚的。)
小结:像这些圈状的玩具是要站起来才能滚的。
(三)发现不会滚玩具与会滚玩具的不同
1、三角体 试玩
2、长方体 正方体 这些能不能滚呢
知道它为什么不能滚吗?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小结:噢,我明白了,圆形的东西才会滚,有角的东西不能滚,是这样的吗?(是)
(四)、帮小熊布置咕噜咕噜玩具店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检查,看是否选择正确。(教师了解幼儿本节活动已有经验,同时引导幼儿养成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
帮小熊检查一遍,看是不是都是咕噜咕噜滚的玩具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班科学领域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