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用于已有分类的内容。做出明智决策需要我们充分权衡各种因素。小编整理了一些培养品德的方法,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一
摘要:目前,我院本科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覆盖面小的问题,时间不合理的问题,班级过大的问题,效果不好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全面开设普通话课,部分实行免修制度。
一
一九九三年,国家教委要求各级师范院校开设教师口语课,将普通话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一九九六年,国家语委和教委要求在师范院校和窗口行业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十多年来,我院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因条件限制,我院普通话教学,尤其是本科层次的普通话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几年来,笔者一直担任本科普通话教学工作,觉得有以下不足:
1.课程设置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学生覆盖面小。
和专科层次相比,本科学生普通话学习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对师范生而言,这是不够的,它并不能辐射到所有或大多数学生。几年来,选修该课程的人在当年的本科学生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20xx级、20xx级、20xx级大约分别只有25%、15%和15%。
2.时间安排不合理。
和专科层次相比,本科普通话学习尽管周学时都相同(周2),但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时间安排并不合理。第一,为了和全院其他选修课步调一致,它开设在高年级,即三年级或四年级;第二,为了照顾不同系别和专业的学生,只有在晚上上课。对语言学习来说,时机不对、时间不足。第三,此时的个别系,如美术、管资、化生、政法与历史要参加野外实习、写生,凡此种种都使学生不能真正潜下心来学习。
3.班级设置过大。
本科生的普通话学习都是大班学习。每个班的学生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一百三、四。对语言学习来说,这是不足取的。人太多,既不便于管理,更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学习效果不理想。
选修普通话的学生,一部分是水平测试没有达标的,一部分是通过了水平测试纯粹为了拿学分的,来上课不过是应个卯。当然,其中也不乏真正想要学点东西,想要提高一个层次的学生。但基于上面的几个原因,最后的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考核成绩不理想、口语水平提高不明显,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强,那些未曾达标的学生在后来的测试中还是不能达标。
二
要改善不足,需要找准症结,寻找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矛盾,提高效率。根据现有的条件,笔者以为在本科全面开设普通话课程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1.从选修课逐步过渡到必修课。
首先,开设普通话课符合国家的要求。我院是师范院校,它最直接的目的和最崇高的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教师人才。而要成就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当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正确的、规范的、流畅地表达、阐述或解释知识的能力。其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用普通话去表达教材的精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因此,要求学生要懂、通、传、到。[1]从这个层面讲,普通话课是知识课、是工具课、是技能课。它部分担负着培养教师职业素质和从教能力的任务。因此,本科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应加大力度。从选修课逐步过渡到必修课,真正使每个本科生或大多数本科生都能有机会学习,都能得到这方面的培养和熏陶。
其次,我院近年来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专科生慢慢萎缩。20xx级、20xx级、20xx级、20xx级的本科人数分别是1680人、2541人、3364人、3702人。本科学生已逐步成为学院的主体。所以,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本科学生方面来,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移到本科生方面来。
再次,目前,学生已逐步了解了国家的相关政策,认识了普通话在其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意识并不淡薄,对普通话学习更无排斥心理。更多的则是苦于没人点拨,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因此,开设普通话课正好能够满足学生这一迫切愿望。
开设普通话课的可能性表现为,在具体实施、操作的过程中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这就是:
2.部分实行免修制度。
要部分实行免修制度,首先,需要得到学院及相关部门的认同。其次,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普通话水平,建立学生的语音档案。如果目前建立语音档案有困难,那么前一部分的可操作性是较强的。事实上,我院历来都有一部分普通话基础好,能说一口漂亮普通话的学生。尤其是中文系高年级的学生,很多都拿到了一级乙等证书,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因此,可以选派其中的佼佼者深入到各班级中了解情况,挑选出其中的优秀人选(只需一个晚上的时间)。第三,对初选出来的学生,再经过专业教师结合水平测试的要求的严格认定,这部分学生则无需跟班学习,就可以免修。这样一筛一选—认定,人数减少了,则可缓解学生多而教师少的矛盾。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为这部分学生腾出了时间,为他们赢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种机制对后来者也是一种激励,他们可能为争取这种荣誉而加倍努力。
3.普通话课教学时间应提前到一年级第二期。
语言学习越早越好。一年级第一期进行专科生的`教学,第二期则可进行本科生的教学。因为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学习任务并不太重;刚刚踏进校门,思想容易懈怠;更重要的一点,在一年级给予他们辅导,那么,他们在二年级参加水平测试时,其知识储备和说话能力可使他们克服某些错误和缺陷,就能较好地应对测试,提高过关的机率。因此,此时开设普通话课是较妥当的。
4.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对其余学生的教学,则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课堂教学。这是主要的学习形式。教师力量不足,可以调动中文系高年级一级乙等水平的学生参加。他们要试讲、实习,给予他们上课的机会,既解决了困难,弥补了不足,又为他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另外,学生之间彼此也容易沟通。当然“学生教师”要严格选拔,且一次派一名专业教师负责管理,要求他们认真备课,确保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上岗。
(2)强化训练。这是针对学习普通话困难的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形式。之所以困难,无非是训练不够、方言的负迁移影响等因素所致。因此,可以适当辅之以强化训练,增加训练时间,增大训练强度。
(3)开设讲座。这可以和社团活动配合起来。现在推广普通话协会每学期只有两次讲座。一是数量少,二是不成体系,不够规范。开设讲座可以从方言的角度着手,也可以从内容上加以考虑。比如以内容为例,一次讲座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如鼻音和边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圆唇音和不圆唇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等等问题。两周一次,一个教师一次,坚持不懈,形成体系。
(4)营造更加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习,除了课堂教学外,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如今,我院的普通话环境正在形成,大家都自觉地加入到营造普通话环境的行列中来,人们用普通话交际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和偶然现象。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人们既是语言环境的创造者,又是从中受益者。因此,需要广大师生更广泛的参与和合作,潜心经营,创造出更轻松、更和谐、更广泛、更科学的语言环境。
总之,在我院本科学生中开设普通话课有其现实意义。为了使本科教学更有针对性,突出师范性,为了使学生在达标后能更进一步地向“教学普通话”靠拢,教师还应加强普通话理论、普通话教学理论及方言等的研究,尽可能多地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三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 为了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大力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我市组织开展了教师普通话培训活动。培训从普通话的概况,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普通话、为什么学习普通话、怎样学习普通话的情况。又从声母、韵母、音变详细介绍定义、分类、发音练习、辩证等内容,使我对普通话又有了新的认识,感觉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内涵。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学习普通话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使用普通话。
(1)普通话的学习要有一股痴迷劲,就是脸皮要厚,才能练得好,学得会,用的轻松。
(2)在办公室中与教师、学生及其学生家长交流要坚持使用普通话,给学生做好表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感染身边的人。
(3)在课堂上用好普通话。课堂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使用普通话,若在课堂上不使用普通话,教师、学生不和他交流,逼迫使用普通话。使不想讲普通话得人讲普通话是一个难题,只有下大力气才能转变。
(4)字典要在手边。读书看报遇到不认的字要查字典,只有把握准字的读音,才能在课堂上使用,杜绝在课堂上读错字及其发错音,使课堂成为一片净土。
(5)每天收听新闻联播,学着读新闻,以此来纠正自己读错的字、
发错的音,及其有关方言、音变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6)举办讲故事比赛、教学论坛、说话比赛及多和普通话比较好的人用普通话交谈。能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达到资源共享,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培养敢于讲话的一个场所。
二、学校举办普通话培训,给教师的训练搭建平台
(1)聘请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2)先把拼音读准。打基础很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3)比较规范的训练方法是去找一本《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照里面的次序,由字到词语,再到篇章,每天坚持半小时,几个月之内就会有进步。
三、要学好普通话,我体会到这么几条要领:
(1)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
(2)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定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
(4)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
(5)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
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
只要我们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不会普通话,我们将寸步难行,学好普通话很重要,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无穷的享受。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在规范汉字中,简化字只占少数,未经整理简化或不需要的占多数。其中,机关公务用字及公共场所的标牌、宣传标语等用字都属于国家推行规范汉字的重点。因此,联系实际工作,说好普通话和写好规范字就显得格外重要。
普通话,之所以这么称它,因为它是大众语言,它能使说各种方言的人融洽地交流,避免产生误会,如果人与人的交流出现隔膜,后果不堪设想。说普通话,要求我们分清平翘,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要学好普通话,第一,要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第二,要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第三,要勤查字典。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第四,就是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词、一句、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第五,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方音浓重,你也会逐渐受感染的。
说起学习普通话的体会来,我真是深有感触,慨叹不已。由于自己小时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由于地处乡村,启蒙老师发音不准,使我从小没有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而且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学校里的老师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讲普通话还没我们的标准,上课的时候还经常闹出笑话,有些知识用普通话表达不清楚的都是用广东话来表达的,日常生活交流都是用家乡话的,对于普通话就显得很生疏了。上高中的时候接触外省的同学就比较多了,平时和外省的同学交流时,同学都听不清楚我讲什么,那时我就意识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多么的重要。可是由于我们生活的习惯和学习的氛围都是用广东话交流的`,而且课程也是比较紧张,都是极少用普通话的,所以一直想要锻炼普通话的心愿就没有完成。直到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离开家乡来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学校有很多外省的学生,同学之间基本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而我只能用不太流畅的普通话和他们交流,有时还发音不准弄出一大堆笑话,因此,我决心学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直到大三我们学院开设了普通话学习的课程,经过老师循循教导,我们的普通话有了较明显的进步,基本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老师也是时刻提醒我们在普通话测试是应该注意些什么,其实平时说话和测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说话的语速较快,很多音节一带而过。但是在普通话测试中则不能这样,发音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过程。
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意识到学好普通话要注重多方面的学习。首先要多听多说,常与人交流,不懂就问,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第二就是要多查字典,常阅读有关普通话发音知识的书籍,在不断听读写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学习它种方言和外语进行比较学习,也是一种良好的途径;第三就是善于借助媒体软件来学习,如看电视、上网、听收音等等。第四普通话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中断。如若“二天打鱼,三天晒网”是很难学好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虚心求学,不断上进。只有热爱生活,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能学好。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四
准确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概念,了解普通话的形成和重要性,以及各方言的特点。
3.各方言的特点。
普通话的概念,各方言区的划分。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韵相拼形成四百多个音节。声调有四个,阴、阳、上、去加上儿化韵的变化也不过一二千个。音节中双音节词占多数,没有特别难发的音节,和古代汉语及某些方言比较简单得多,是较容易掌握的。
普通话音节中元音占主导地位,元音乐音成分多发音响亮、悦耳。辅音中清音占优势,四个声调中高音成分多,变化明显,使语言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色彩,节奏感强,而且普通话的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有约定俗成的轻重格式,节奏明朗,富有韵律,儿化也给语音带来柔美、细腻的感觉。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的一些词更显出普通话语音的音乐性。
汉代以前人们就使用着一种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唐宋时期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宋元以来的白话文学使白话取得了书面语言的地位。随着白话小说、戏曲、话本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金朝以后,元、明、清、民国都曾建都北京,北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促进了北京话的完善和发展。从元朝开始,北京话已作为“官话”在官方或非官方的交往中使用。到了明、清,由于政治力量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白话小说、戏曲受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的影响很大,“官话”随着白话文传播到各地。至此,北京话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掀起了“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白话文文学作品。在口语上“国语”代替了“官话”。那时的国语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新中国建立以后,各民族加强了团结和交往,经济和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确立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成了迫切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代中后期正式确定了汉民族的共同语为普通话,并颁布了方针和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向全国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能在田字格里正确工整地书写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板贴:山峰大海草原公园】。
过渡:是啊,小水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经历可不一样。现在,让我们跟随小水滴这位旅行家一起去旅行。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
(一)(出图)小水滴,你这是在哪里呀?
出示: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
2.什么人去过这世界第一高峰?怎样去的?读出小水滴的骄傲自豪之情。
3.哦,是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板贴:雪花图片】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谁“被”谁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雪花。
4.像课文里的句子一样,你也能用“把”字说句话吗?
5.(出示图片)再现水滴变成雪花的美丽和神奇,感受水滴在此处旅行的快乐。
(生齐读)真是太奇妙了!
(二)(出示图片)小水滴,你这是在哪里呀?
出示: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
1.填空()的大海读好“宽广的大海”。评价预设:是啊,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望无垠的大海!
2.在大海里,我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变成了浪花)【板贴:浪花图片】3.谁来读好这一句?评价预设:(1)哇,多开心呀!(2)多么快乐!
4.小水滴们,读出你们的开心快乐来!(齐读)。
(三)小水滴,你这又是在哪里呀?
出示: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
1.填空()的草原读好“青青的草原”。评价预设:是啊,碧绿的草原!
2.(出示图片)听出来了,小朋友们十分喜爱这青草茂盛的草原,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还记得这句诗吗?吟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评价预设:(1)多么洒脱、畅快!(2)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啊!
(四)现在让我们都变成小水滴,介绍自己的快乐旅行,最好能边介绍边加上自己的动作。
(生一边诵读,一边加上动作)出示:
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
我去过宽广的大海,好多海豚在我周围嬉戏。
我还去过青青的草原,落在骏马的背上,跟它一起奔跑。
(五)读了这一段,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将三句话相练习,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角度讨论。)。
1.内容:在不同的地方,水滴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感受。
2.表达方式:句式相似,每一句都用“我去过“开头,第三句比前两句多了一个“还字。3.是啊,如果句式相同,最后一个要用上“还“字来表达。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昨晚,一场雨把我带到一个公园里。我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水洼。早晨,太阳出来了,水洼倒映出天空和云朵。
1.看着天空和云朵的倒影,水滴有什么感受?(愉快、喜悦)。
2.齐读,读出喜悦之情。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指名读。
(二)出示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1)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高,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了。
(2)时间过去了,气温升高了,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了。
文中的句子用了“一点点、越来越高“等词语,写出了在阳光下,气温逐渐升高的过程,感受这个过程的缓慢,以及主人公“我”的依依不舍。与此同时,水滴的身体将要发生变化,开始新的旅行。
(3)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水滴对新旅程的向往之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学了《水滴的旅行》这一课,你们懂得了什么?(我懂得了水滴是个旅行家。我知道水滴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有山峰、大海、草原,还有公园。)。
1.在这些地方,水滴的身体有哪些变化呢?(在山峰,水滴变成了雪花。在大海,水滴变成了浪花。在草原,水滴变成了雨点。在公园,水滴聚成了水洼。)。
2.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把水滴旅行时的变化都看得清清楚楚呢!谁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指名读)出示图片,相机介绍水循环的知识。
3.是啊,气温越来越高,水洼里的水滴就要变成水汽啦!小朋友,你们想过没有,它又要到哪里去旅行呢?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4.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听听水滴的旅行了。(水滴要升上蓝色的天空,跟白云捉迷藏。)说得多好啊!如果把“水滴”改成“我”,就更好啦!再试着说给大家听一听。
预设:
生:我要升上蓝色的天空,跟白云捉迷藏。
生:我要飞到茂密的森林,跟树叶谈心。
生:我要走进美丽的花园,给花儿唱歌。
……。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水滴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呀!
五、识记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观察“把、们、汽“这三个字的共同特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把:左边的提手旁写得瘦长,右边的巴字变窄。
们:左边的单立人稍高,竖画笔直。
汽:三点水,呈弧形,最后一笔是横斜钩,不能写成“乙”。
生描红、临写。投影反馈,集体评议。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13.小水滴。
山峰雪花。
大海浪花动。
草原雨点。
公园水洼静。
文档为doc格式。
。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六
1.积累文言词句,背诵全文。
2.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的写法。
3.探究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探究莲的象征含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二、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通读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然后提出疑问,共同解决。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没有条件则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1)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2)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3)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4)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廉、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例说参考:“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
教师点拨:(1)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2)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3)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说托物言志的手法。
文章所咏之物是莲花,对莲花的形貌、品质、风度等进行描摹赞颂,又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君子之风的仰慕追寻,实际上表达了作者自己做人的操守和准则,表达了自己生于浊世要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品质,此手法便是托物言志。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文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三、教师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七
本学期通过学习刘老师的课程,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课程相关理论,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一书,此书由李方教授主编,通过阅读此书我获益匪浅,我将按照主编略述、本书体系、吸引我的章节、以及我的评价这几部分对此书进行介绍,至于我的浅陋意见不足之处望老师正。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是由李方主编的一套尝试融合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理论书籍。主编李方教授197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1996年评为教授,2001年从华南师范大学调往湛江师范学院担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方教授曾在1999年赴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师范大学购得《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引发了相关思考,回到大陆又参加了黄甫全教授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讨论,并参与撰稿,遂决定带领湛江师范学院的同僚撰写同类教材、著作的愿望。最终本书在2002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于本书的体系是十分清晰明确的,本书一共十七章,我再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我对本书阅读的需求,将这十七章分为了五部分。
第一章到第四章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关系、教学与课程的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主要的流派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实现对课程与教学的过去以及基本现状形成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我在完成这一部分的阅读之后也算是略微地了解了些教学与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对课程过去是什么怎么样,现在是什么怎么样的认识。
第五章是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念,是我单独看的比较仔细的一章,这是因为“后现代”这一概念对我来说很陌生,曾为接触过。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艺术中,随后出现在哲学中,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流派。本章对“后现代”概念只是一般性介绍,介绍了大家的对此的认识,从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关系的角度看待后现代主义,并介绍了图尔明的“后现代主义只能是对现代主义的排斥,所以,目前还无法对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定义”这一结论,当然这也不在本书的介绍范围之内,只是捎带的事儿。在本部分随后的两小节中介绍了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以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读完之后,我总的感觉是后现代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观就是强调“人”,强调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以及自主构建同时还主张在教学中“去中心”——即不主张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这都是对以前教学和课程观的一种摒弃。本部分最后一部分吸引我的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总的来说,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说的都很好,但是实践起来恐怕就是很难实现,不说其他的几部分,但说评价这一环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评价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所以啊,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理想罢了,就像周星驰的无厘头也算是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电影也算站在现代主义的对立面,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种情景和生活。
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到第十一章,十三章到第十五章,在这一部分中,介绍的全部都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的理论,由于所包含的章节非常多,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引用太多的书本上的语言,我认为这一部分是对整个教学和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介绍,读完之后,我就明白了当一名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去实施课程,这些问题。
第四部分是第十二章课程的内因学习和无意识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的主流都是强调外线的有意识学习,本章则是反其道行之,第一小节介绍了一般性的内因学习的历史演进,后边的小节则是介绍了课程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教学理论的内涵、机制与实现。一切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五一十的组合上,个人的见解都受到情感、想象以及其他无意识活动的影响。
第五部分则是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以及未来的展望,第十七章介绍了外国(资本主义强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向日本看齐,日本在1987年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们才开始做,我们与日本同处亚洲,从文化角度来说,都是大中华文化区,拥有比较多的相似性,借鉴意义更大一些。
读完《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我情不自禁的掩卷深思,本书主要是对教学与课程的理论融合进行了尝试,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探讨与创新,用的最多的是“某某说、某某认为”等,恰如本书绪的作者李定仁所说“力求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以前对课程的理论甚至很多教学基本理论不甚了了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实在是非常的适合——基础、扎实,我曾经参加过四次教师的招录考试,相关的教材也读过一些,我认为,如果,我们研究生毕业之后立志于国家基础教育,这本书将会对我们的教师招录考试准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小学教师,这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参考书。
姓名:薛琨。
学号:2010200905。
电子邮箱:xktc0015@。
。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八
一、内容层面的教学策略小学英语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信息量越来越大,情境设置比较困难.针对教师普遍反映的这一问题,我们分别从语音、口语、词汇、语法句法、几个方面来尝试分析解决所提到的.问题.
作者:杨彩文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西关街小学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情境教学。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九
论文摘要情境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方法主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教学氛围和语言环境。可使学生更好的感知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快速的掌握语言知识点,提高语言能力。本文主要分析情境式课堂教学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和实施现状,并提出一些完善情境式课堂教学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引言。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高速度发展,社会对英语教育的关注,家长和学校对英语教育的关注有时甚至达到了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地步,作为信息载体之一的英语已经成为人们各个生活领域的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使得重视、加强和促进英语教育教学已成为适应国内和国际形式的需要。而情境式课堂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新兴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下面我来看看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来实施情境式教学:
一、英语听力学习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在传统的听力教材过于枯燥,容易引人入睡的情况下,笔者想到了音乐。音乐对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其与英语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韵律、有节奏的音乐配以vcd或mtv,图文并茂的影视音像辅助材料,使学生能很快沉浸其中,学习起来轻松自如,情趣盎然。此外,音乐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言教学和文化层面之间的疑惑,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了解外国风俗、文化的平台;对增强学生的语感、陶冶性情和提高鉴赏力不无裨益。
二、英语背诵与情景表演相融合。
对话是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且就是情境教学的内容。这些都最好需要学生能背诵下来的。但背诵是个人见人憎的活,怎么才能让他们乐意得接受这个任务呢?笔者就想到找情景表演帮忙。情景表演可分为:课文对话,根据课文改编的短剧以及每节课开场的dailyreport。尤其是根据课文改编的英语短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景剧的精心设计,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他们的热情。下面我们将上海牛津英语七年级下中的一篇《weloveallfourseasons》作为例子,来挑选学生进行情景对话:
b同学回答:springmakesmethinkofrain.itisawfultowalkinthestreetswhentheweatheriswet.
这时b同学可以根据条件打开雨伞,甚至可以在教室洒点水。
c同学回答:springmakesmethinkofanimals.someofthemsleepforthewholewinter.
这时c同学可以模仿冬眠的小动物睡觉的样子。
…
这样变单调、枯燥、无意义和念经式的背书为创设特定情景、有情趣的英语情景剧,深受学生欢迎,效果不错。
三、利用情境教学进行语法学习。
在教学语法时,老师应该尽量创设一些便于学生理解运用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时,可以就拿班上的学生举例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比较学生头发的长短、个子的高矮、身体的胖瘦、男女生数量的多少、某一首流行歌曲的受欢迎程度等等,这样学生感觉很真实,也觉得学起来很简单,语法规则也在运用中不知不觉地记忆下来。
很多学生都习惯了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解语法问题,而他们则是不停得笔记。可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他们学习的重点,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makethemselvesunder-stood,与语法并不是特别强调。于是笔者尽量得把每种跟语法有关的问题以句型的形式列出来,只要求大家套用某种句型来表达某个意思,这样也算是给他们减轻一点负担吧。
四、单词记忆与游戏相结合。
很多学生都跟笔者抱怨单词记不住,背完就忘,然后就要老师来传授一点记忆的诀窍了。笔者就给他们举例:car,汽车认识不?scar,那就是死汽车,把笔者的脸刮了,留了一道疤,scarf,把疤覆盖住,那就是丝巾的作用了。学生们在大笑之余,也开始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单词了!又比如,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竞赛,从a-z带头的说出吃的单词来。哪组说的越多,哪组就是胜利!于是学生们全民参与,热闹非凡,动字典,电子词典,以前的笔记等等,说了一大堆的单词,比赛结束之后,笔者找了其中几个生僻单词问他们是否还记得,80%的人都能准确说出它们的中文意思,那么笔者的比赛也就算达到要求了。
五、结语。
情境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在跟学生的授课交流中尽量用地道准确的英语;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对社会文化背景、上下文情景的选择要真切、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非语言手段(如动作、面部表情、姿态、声调高低等)和一切实物,尽量避免让学生形成陌生感,努力搭建一个他们所熟悉的场景。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发挥其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这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初中实践[j].人民日报社,2010(12)。
[2]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实践[j].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10)。
[3]田慧生.情景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j].英语教学研究,2011(7)。
[4]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j].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1)。
[5]曹春华.英语情境教学浅谈[j].商丘日报,2012(8)。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十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液态的水。
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镁粉末。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十一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学科如何适应教育的'新形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呢?笔者认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最佳途径.
作者:李继民作者单位:河北省蔚县西合营中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十二
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请你回忆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
你能猜测一下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吗?
三、知识应用。
(一)做一做。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cm2,高是12cm,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用钢铸造成的圆锥形铅锤,底面直径是4cm,高5cm。每立方厘米钢大约重7.8g。这个铅锤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
(二)解决问题。
1.填空。
(1)一个圆柱的体积是75.36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m。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41.3m,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m。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六,第7题。第36页练习六,第8题。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十三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对文字、声音、画面、图形、动作等有着强大的综合处理能力,使得网络篮球课件具有了声情并茂、简明直接、活泼生动的教学特点。由于篮球教学自身的特点,网络篮球课件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一改传统教学枯燥、单调的模式,通过与学习者的互动使学生学习、消化、掌握所有知识。但网络篮球教学课件的研发有其自身独特的要求,本文是对网络篮球课件研发的探究。
关键词:篮球教学;课件;要求原则。
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许多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育也是如此。以计算机和高速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技,也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方式。网络在推动教学中,因为其特殊的优势成为学生学习和丰富自我的重要工具和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巨大存储空间,其给学习者的直接影响和网络的交互性可以在篮球教学中辅助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1篮球教学的内容及其特点。
篮球的教学是指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篮球的动作技术,达到强身健体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学习篮球主要是为了能够:学习掌握并运用篮球的动作、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篮球具有内容丰富,动作多变的特点。
普通话教学的课件篇十四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明确水的形态。
2、知道节约用水,感受水的美丽。
3、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用途,发挥幼儿的联想能力,用语言描述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ppt、小水滴、水蒸气、雪花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个新朋友。快看它是谁?(小水滴)我们和小水滴打个招呼吧!
师:小朋友们都哪儿看见过小水珠啊?(让幼儿联想生活经验,知道水与人们的关系。)。
师:你们知道吗?小水滴可会变魔术了,它会变成很多种和它很像的东西。你们猜猜看它们会变成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测,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小朋友们旅行过吗?今天小水滴也要去旅行了,他要去干什么呀?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放课件,教师读故事。分步骤了解故事的内容。
师:小朋友看看图片,说说哪个是小水滴啊?左边的是谁?
师:孩子们,小水滴要变魔术咯,它会变成什么呢?谁来说一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它变成了什么呀?那怎么会变成水蒸气呢?(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小水滴碰到它肯定很热,一下子就变成了水蒸气)就像我们家里烧水一样,水烧滚后,盖子一打开,盖子反面都是水蒸气。
师:为什么小水滴会飞到云妈妈身边呢?(因为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飞到了空中)。
师:小水滴跟着云妈妈都看到了什么啊?(小水滴在天上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看到了可爱的动物。)。
师:一阵大风吹来,小水滴从云妈妈的身上掉了下来。它变成了什么呀?(云遇到风就会变成雨)。
师:北极怎么样?(做动作)小水滴也觉得好冷啊!它会怎么说呢?哇,小水滴也是这么说的呢!
师傅:最后小雨滴回到家了吗?
3、通过提问巩固水三态的.基础知识。
师:孩子们,故事讲完了,还记得题目叫什么吗?
引导幼儿讨论:
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变了几次,分别变成了什么?
小水滴先是变成了什么?怎么会变成水蒸气呢?
小水滴跟着云妈妈飘到了哪里?它们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雨呢?
小水滴落到北极后,它们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雪呢?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了,小水滴遇到巨大热量的时候,它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飞到空中和云靠在一起,云遇到风变成雨;雨遇到特别寒冷的时候又会变成雪。雪又化为水。就这样,我们发现原来水有很多种形态,它是不断循环的。(出示水各种形态的循环图)。
4、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将学生分为小组表演故事《小水滴旅游记》,分角色进一步巩固水三态的基础知识。
5、活动延伸和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小水珠都能做什么啊?(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小水珠的用途。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简单地提问,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说一说小水珠的用处。
总结:花朵——浇水、头发——洗头、火苗——灭火、小鱼——存活小动物。运用多媒体,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总结这样更形象地总结出水与人们的关系。
小结: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都需要它,每个生物都离不开水。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要节约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