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写心得体会中,可以提出具体建议或改进方案,为自己和他人的进步提供思路。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的上帝,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面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课程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
课程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至关重要。首先,我要确定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我会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兴趣和需求,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置有趣、实用以及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在我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合作学习等,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提问和讨论,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评估方式的合理选择。
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我认为合理选择评估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估方式的选择上,我注重综合性、多样性和实用性。综合性评估意味着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项目作业、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的表现。多样性评估意味着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如口头展示、书面报告、在线测试等,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用性评估意味着评估结果应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课程改进和学习进程的反馈信息。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实践与反思,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合理选择评估方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要实现这些要求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未来,我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并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心得。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以上中的god,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3.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4.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5.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感谢老师的认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
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的上帝,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般那样匆匆,不知不觉间,时光的脚步便带我们踏进了期末,回想着这一学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学习,从刚开始的不甚了解,到后来的逐渐喜爱,再到如今的乐在其中,多像是我与“马克思”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啊!
之前的我是个天真的孩子,一直以自己感性的思维解读着这个世界,然而在邂逅“马克思”后,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理智的面对世界。在相处中,它像一位家长,以它的人生阅历引导着我,告诉我何为真正的对错;它像一位老师,以它的博学多识激励着我,教我树立正确的三观,助我开始了人生的蜕变。
记得在第一堂马原课上,老师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要求,刚开始,作为理科生的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量哲学理论的确感到有些害怕,以及力不从心,然而在之后学习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活动中,通过《共产党宣言》的学习,我似乎也进入到了那个为真理而革命献身的年代,跟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同资本主义作斗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回归现实,是“马克思”激励了我,让我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在主题研讨活动中,我与小组成员们一起探讨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刚开始的了无头绪到后来的积极投入,这项实践任务让我们主动地去了解时事热点,关心社会。当我们小组围坐一团严肃地探讨时,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当我们能用所学到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时,都是那样的激动热烈,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开拓了思维,小组成员们也因为相处结下了更深的友谊,而这些进步,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原课带给了我太多难忘,难忘那次的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我在寝室是那样的冥思苦想;为了呈现完美的演讲,我拉着室友一次次的练习、完善。这项比赛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我的演讲能力,让理论课也变得那样的生动活力。更难忘那时的思维拓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我抱着书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认真地记录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关键语句或内容,生怕错过一个知识点,在全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当我看到书中密密麻麻的笔记时,我是如此的欣慰;当我成功地把记下来的知识点,串写成一篇文章时,又是那样的骄傲,这项任务也可以说是我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期末的一次自我检验吧。每一堂马原课,都是与哲学的对话,思想间的碰撞。老师总是努力以更好的状态,更好的方法,更丰富的形式向我们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内容,让同学们更容易地学习并接受,因此,除了使用文字,老师还会利用图表以及结合实际的例子、联想等来加强我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老师也会放一些有关的影像来做铺垫或升华。正如在介绍马克思时,老师会先通过播放一段影像资料来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马克思的一生;在讲世界观与方法论时,以一个小故事来推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的结论;而在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时,则通过表格来更直观形象的进行比对等。任老师平时除了正常授课,还会在课前对上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帮助我们进行回顾,在本节课上也会根据知识点增加些练习来帮我们进行巩固训练,以此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而学校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开设了微信平台“指尖上的原理课”以及“长师马院考研群”等,经常上传一些优秀的马原作业、考研知识点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时事等,以此加强老师与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知识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更为科学和便利的渠道。
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我竟如此的不舍,虽然我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却已经体会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乐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也一直能认真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被要求到主动完成,再到最后的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我的进步和提高吧!而如今,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课的免考资格,我既兴奋,又意外,学校所开设的这种免考制度,让大家新学期的开始就产生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会促进大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大家更加注重自我要求和提高自身素质,对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的学习也确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并始终坚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着我学习和成长,激发着我去认识世界、了解生活、追寻梦想,教我如何更理智、更成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和对待事物。如果我是人生之海中的一叶扁舟,“马克思”便是那指引光明的灯塔;如果我是梦想之路上的旅客,“马克思”便是那指明方向的司南。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我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天地,在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上,我相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会一直带领着我坚持下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7.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8.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此,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9.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0.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意思是说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11.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二者不可分割,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些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现在虽然结束了对这门课的学习,但我仍会在课下抽出时间继续深入学习。因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昏昏噩噩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和世界观的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实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科学理论武装”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学习,从《资本论》、《费尔巴哈论》、《谈谈辩证法问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经典著作的导读,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基本问题的解析,深入浅出、脉络清晰、详实生动的课堂讲授、专题辅导,让我受益匪浅。
认识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正是体现在它的开放和发展进步之中的,而这个发展进步是建立在历代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与丰富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创造发现了真理,但没有结束真理,更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结合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认识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一系列变革与改良,反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现实价值。受迫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引领下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压力,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变革和改良。比如:在产权关系上,以员工持股等方式调整了财产的所有制形式;在劳资关系上,允许部分工人、工会参与企业管理;在分配关系上,更加注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经济机制上,建立了宏观经济的调节机制,以弥补市场的失灵情况;在统治形式上,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权。这些调整、变革,正是资产阶级吸收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很多观点、方法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政治主张。因此,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恰恰是因为主动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改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正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又要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更要善于立足国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认识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指导。事实表明,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路标。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表明了苏联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而消亡,相反在中国的发展中展现出了它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中国的实践证明,只要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结合本国实际,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来指导革命和建设,而不是僵化和教条地照本宣科,那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就会显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正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发展了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认识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富有鲜明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以全新视野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特色,也就是:贯穿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实践特色,伴随中国发展实践不断发展一脉相承、继承创新的理论特色,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和统一的民族特色,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科学品格与基本规律,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特色,告诉我们: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3.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4.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5.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感谢老师的认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要从平常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我本身高中时就是一名文科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倍感亲切,在大学更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袁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总揽全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要坚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和谐社会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还要下大力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些都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是正确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工作地知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下面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概论》四个方面的简要叙述来浅谈个人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二)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人生旅途的指向标。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不是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1、这使我不知不觉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2、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与民族,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个人方面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对我的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挑战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它的显著特点是:1.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2.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3.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4.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有助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信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矛盾,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发展相结合的表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及国际现状,而且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上提供更好的方针和思想。
在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当中,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要学习和掌握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课的时候我们应当要追随老师的步伐,认真听讲,坚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所以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的上帝,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我们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首先,合理规划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明确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重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常常会明确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我也会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样化地运用教学方法。我常常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小组活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学习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体验和情感上的交流。作为教师,我常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也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阳光的学习环境。
第四,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常常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作业、考试、实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同时,我也注重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评估是教学中的一种反馈机制,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和调整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最后,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教师是永远的学生,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常常参加课程研讨会、教学培训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同时,我也常常与同事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和提高。不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和反思,探索出了几条基本要求,包括合理规划课程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这些要求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通过以一个阶段的学习,让我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崇拜敬仰,从学习中我的得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此我从学校,个人还有我的家庭谈马克思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这美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个时期我们会有目标和理想。我们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胡锦涛主席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应该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我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大学生.其次,从家庭来讲,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我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观点时,我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我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我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以上中的god,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该书是由美国著名的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作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在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continuity)、顺序*(sequence)、整合*(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事实上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里的一个范式。
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评论中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有人把这本书看做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看做自#$*+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虽然影响巨大,但毕竟是半个世纪前的产物。我们从泰勒对“教育”“行为目标”“学生”和“学习经验”等所下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美国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说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读者阅读时当可明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此书自会受益匪浅。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
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确定教育目标的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教育目标选定以后,最好是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来陈述这些目标。例如,用“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社会态度”“形成广泛的兴趣”这种形式陈述的目标,确实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哪些变化,然而根据已知的训练迁移的结果来看,为达到如此高度概括化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是不大可能富有成效的。仅仅论及“发展批判性思维”,不提及从事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内容和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这是不恰当的。仅仅把“形成广泛的兴趣”作为目标,而不具体指出唤起和刺激这些兴趣的各个方面,这说明目标的阐述不够清晰。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形式是,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通过尽可能清晰地界说那些预期的教育结果,课程编制者对选择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和决定采取何种教学程序,便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事实上,也就是对实施课程设计的所有后继步骤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
二、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提供哪些特定的教育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必然作出反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够使人们注意到课程的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然而,由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所以,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在早期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作出几次评估,从而确定所发生的变化。由于评价涉及获得有关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可提供一种适当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是从教育目标入手的。评价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只有在目标得到确定和清晰的界说,并把学生有机会表现所期望的行为的各种情境罗列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考察现行的评价手段,以便了解这些评价手段为预期的评价目标服务得怎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评价它们的结果,发现它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也就是说,它有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的过程。在这一链条中,课程与教学就能一年年地得到改进。只有用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期望有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有效的教育计划,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凭借胡乱的判断来作为课程编制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一
该书是由美国著名的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的教育作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在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二、对泰勒课程理论的评价。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二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从当代文化哲学的视角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的课题,第一层面的第一类课题是,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其实质就是课程信息化,它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家们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立场上所特别关注的问题,追求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单向整合,第一层面的第二类课题是,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其实质是信息技术课程化,它是课程专家们站在课程变迁创新立场上所格外重视的问题,追求的是“课题一信息技术”的单向整合,第二层面的课题则是,怎样在信息技术与言归于好程互动在双向整合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实质是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是人们立足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于旨在实现人与文化整合同一的当代文化哲学立场上所深入探究的问题,追求的是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
实际上和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既包涵了“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信息技术”的两种单向整合,双追求一种深化和提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已经分别就“信息文化――课程”的整合和“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探讨,分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深入挖掘,探讨和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课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课题,人们需要首先在更深的层次上探明两个基本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有哪些基本原理?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文化哲学的视角,对这两个基本问题发表一管之见,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定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情境中一种具体的活动,必然有来自历史的,社会的个的各现实的规定性。
1、来自历史的规定性。
[1][2][3]。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三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
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
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四
在组织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第十四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老师讲授、自学方式,学完了第一单元的基本内容,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完备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其理论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3、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及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党的建设学说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折。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列宁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当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普遍开展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日益高涨,俄国成为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于俄国和世界革命的具体实践,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学说。
1、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列宁分折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和经济特征,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3、列宁依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无产阶级建党的学说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理论,都有新的重大建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推动当今社会的进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马克思在自然唯物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以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为根本原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这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及社会主义理想的内核(根本原则),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和发展;而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应当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条件及社会状况,去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切不能搬用其僵死的教条。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和学习其他科学一样,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记住基本概念的定义,要记住基本原理包括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思考问题。如果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没有记住任何概念和原理,怎么能够思考问题呢?这与没有记住数学的公理、公式无法解数学试题试题一样。所以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不是要不要记忆的问题,而是如何记忆的问题。我们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一是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课程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教材的“绪论”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想提醒自学考试应考者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五
这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所著。在书上他给出了很多这样的说明:“为了能透彻了解从学生兴趣与需要的资料中,获得教育目标的各种解释以及所涉及的种种困难,我建议你记下你所熟悉的一些学生团体的有关资料,并尽可能全面地阐释一组有关他们兴趣与需要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隐含的教育目标写下来。”这就像是一个教育专家,坐在你的对面,和你侃侃而谈,告诉你如何在实际上操作你的课程,告诉你他的原理能有多大的生命力。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向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技能,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很多时候,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学习很好、能力很强,有的对学习一窍不通、能力很弱。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味的教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究。教师应该多开展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
我们的教学训练,几乎总是用不断的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技巧,用这样的思路教育学生,结果他们脑子里就会装满“知识”,但缺乏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学生遇到不会的题总是希望老师告诉自己“怎么办”,然后他记住,然后他就去做,至于为什么、该这么办,他往往不予追究。毛泽东早就说过,要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思维能力培养上来,教育才算走上了正轨。
教育者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学会,不要以为教育万能。无知者无畏。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不管学生具体情况,幻想只要自己“严格要求”,就什么都能“要求”出来,结果当然是碰一大堆钉子,搞得满心沮丧,或者满腔愤怒。所以我们应该找个时间静下心来,把自己对学生的希望一条条具体写出来,然后冷静地审视它们,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只是主观幻想,属于“不可能达到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搞清哪些变化可以通过学习产生,哪些则不能。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还经常强调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事实是高中生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学习习惯,高中老师能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做某些微调,就已经不错了。教师必须清醒而明智。清醒才能少做无用功,明智才能把钢使在刀刃上。
该书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和思索,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回味,将学到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运用到工作教学中。不做简单重复的教书匠,为能成为一位教育者而努力奋斗。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六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第xx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校“每人一绝”教师大练基本功活动正式启动。
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昭示着市教育局对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的殷殷之意,亦表现着我校对学校内涵建设的高瞻远瞩的拳拳之心。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各位同仁来说,这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自己的机会。
这是一个发现自己、锻炼自己的磨砺时机。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们,也许你对教师职业还处于懵懂的状态,工作热情的倾注难免会出现偏斜。这次活动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生存之本之所在,即个人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一定要优秀,一定要突出。在具体的活动内容选择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在有针对性的练习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走出教学生涯的青涩时代。
这是一个肯定自己、提升自己的深化时机。潇洒漫步讲台的中年教师们,也许你早已熟悉了这一职业且小有成就,难免会出现些许的自我满足。这次活动会让我们在充分肯定自己的同时,而不忘中流砥柱的中坚作用。上传下承,是大家肩上的责任。将自己的经验提纯练精,真正练就一手新、特、奇的教学技能,打造教学生涯的金色年华。
这是一个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升华时机。执著耕耘教坛的老教师们,也许您已执教数十载、功成名就,事事洞明,但难免也会有些许倦怠,这个活动会让我们在新技术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自己。当大家投身新技能的练习中的时候,那是一名教育者孜孜不倦追求的最美诠释。您在超越自我的时候,同时更是在积极铸造自己教育生涯的钻石时代。
“每人一绝”绝非一语成绝,而需动脑、动心、动手,真练、勤练、苦练。我们应分成四步走:一确定绝活,二拟定计划,三练习绝活,四展示成果。其中关注三个原则:一要教练结合,让练习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在练习中提高;二要练听结合,同事相互听课,共研共进;三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练习中深入理论研究,确保教、练、研能力提高。让我们在学校系列安排的大背景下,积极成就自己教学中的一手过硬本领吧。
我相信,我们的教师每人拥有一绝,必当更加志气昂扬;我们的班主任每人拥有一绝,必当更能传名四方;我们的服务人员每人拥有一绝,必当更加热情高涨。
“决心加毅力,方法加苦功”,必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我们坚信勤劳智慧的毓文人在教育战线上定能春风化雨,定能把知识科学合理地传授给学生,定能把各种问题积极有效地解决,从而浸润学生心田......从而成就独具毓文特色的教育之路!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七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一、现代课程典范――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二、对泰勒课程理论的评价。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