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编写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教案范例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地图教案反思篇一
在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中,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地图教案反思篇二
读是理解的前提,要想真正的理解、体会文章,熟读文章尤为重要。这节课,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所以设计了大量的读。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让学生多种形式读的方法。如“指名读”让学生通过对个体的听与评价,奠定熟读的基础;“快速默读”让学生通过默读,感知文章,对小姑娘走过的地方有大概的了解;“反复读”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诗歌的美感,则是熟读的升华;“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理解诗歌,达到熟读的目的。实践表明,“以读促讲”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在课中我用我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为学习诗歌奠定好基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对诗歌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地图教案反思篇三
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插图,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所以有人说: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地图教学,首先要明确读图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四是根据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理解记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使学生能读会填。地图的教学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地理统计图是地理数据的形象直观。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读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读图名的目的在于知道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自己要读什么,座标(或图例)则反映了统计数据的性质、种类和数量上的大小(单位),读图名和读座标是读统计图的基础。读数据一要读全,二要注意读变化趋势,然后才能准确地从数据中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特征。图表(图图)转换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动手制作等多种能力。
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历程――抽象(或演绎)规律。”如进行“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在进行成因示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投影片和板画动态反映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四、景观图。
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彩图)和素描景观,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图的作用是通过直观形式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着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我在进行“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躲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热情。
六、漫画教学。
地理漫画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成就和问题,它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蕴含着振聋发聩的教育力量。漫画教学一方面可根据“画的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现实(或理想)――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办――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程序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和读图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幽默气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读图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逐步形成关心人地关系及发展的责任意识。利用学生学到的漫画技法,还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周围人地关系并以漫画揭示这些关系。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的环境意识、节约意识有了很大增强。
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插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地图教案反思篇四
科学探究。
会看地图,能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懂得保护家园的重要。科学知识。
了解地图上的主要标识及功用。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
教学重点。
学会看地图。
教学难点。
能从地图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想自己到处逛逛,但又不熟悉路线,你会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二、教学新授:
讲解:刚才同学们也讲了地图有着多种用途,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帮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它。接下来请仔细观看比较这两张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可以将你的发现与本小组的成员交流,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学生汇报。
小结: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一)比例尺。
教师讲述:地图和地球仪一样,所表示的实地面积都很大,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图形缩小。图上线段的长度与实际距离之比就叫做比例尺,表示地图图形的缩小程度。
(二)地图上的方向。
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请学生上台标出八个方向。
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教师讲述](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面对着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指向标一般指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还可以根据经纬网定方向。指名学生说经线、纬线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参上(学生“你问我答”巩固对地图上方向的掌握。)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三)图例和注记。
讲解:不同的图例用来表示各种地理对象,教师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图例。
总结:如果我们能在地图上准确的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那么我们也就学会了使用地图。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说到做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图教案反思篇五
《地图》是鄂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情况,知道了地球仪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后,进一步引导他们了解地图的主要标志和功用,借助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亲自绘制地图,经历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由对地图要素的模糊认识转化为理解地图的三要素,从而对地球以及如何在图上表现地球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六年级学生虽然有很多机会接触地图,但由于地图比较抽象、复杂,他们对地图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引发他们的兴趣,完成对地图的认识,教师必须设计能吸引学生、操作性强的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可以采用观察法、归纳总结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对地图的要素进行分析研讨,使他们学会读懂地图并绘制简单的地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引导者、推动者、促进者的作用,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简单的地图,能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
2.在亲历地图的绘制过程中,体会地图的作用,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逐步理解比例尺、图例、方向等要素,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愿意合作与交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a4纸30张、课件、6对磁石、30cm的尺子、橡皮、粗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探究主题。
2.学生谈各种想法。
3.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用画图的方法进行介绍既简单明了,又直观。
5.学生总结出画学校地图时需要画出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一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三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图的功用。
二、亲身实践,动手绘制地图。
1.谈话:想给别人介绍清楚,每位同学都来画一张,好不好?可以画刚才说的这些,也可以画其他的,比一比,看哪个同学画得又快又好。
2.学生用粗记号笔在白纸上画地图。
3.每组学生分别评选代表本组水平的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由画图人按1~6组的顺序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要求“比一比”和“评选”,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竞争意识,为下一步研讨打好基础。确定用画图的方法介绍学校后,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绘制一张学校地图,学生只能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人类绘制地图的过程,卷入到探究过程中。
三、分析研讨,修改完善地图。
2.学生在全班选出的6幅作品中筛选出一幅或两幅好的作品。
3.学生交流选出作品好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好作品再次进行筛选,激活了学生思维,形成认知冲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进行判断,认识到诸如方向、位置、比例、分布合理等要素。
5.师生把地图上大门所在位置和实际大门所在方向进行比对,教师从大门画在上下左右哪个方向好、科学规定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确地图的方向如何确定,以及方向的表示方法。
6.学生对选择出来的好的地图进行修改完善,对方向位置画正确的学生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针对全班同学画的图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规定地图方向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上是如何规定的。这一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方向”是地图的一个重要标识,这一认识是他们经过一系列分析、研讨、探究得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那幅公认画得好的地图的教学楼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深入探讨比例尺的定义、意义,明确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应该是一样的,并探讨比例尺公式的计算问题。
8.学生对筛选出来的地图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地图比例尺问题是地图内容教学的难点,如何使难点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难点,是本课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往教学,教师往往是先告诉学生什么叫比例尺,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其含义,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完全是被动接受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比例尺的概念不是老师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针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逐步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这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分析、研讨,认识了地图的两个要素,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9.明确比例尺和方向都可以写在地图左下角的方框内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10.为地图取一个名字。
12.引导学生总结,知道要注意方向、比例尺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经过思考,明确地图的两个重要要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梳理,又能帮助他们把握重点知识。
四、实际运用,提高识图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注意比例尺更小、重要标志变成符号、方向等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研讨,知道了地图的两个要素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深化认识。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中国行政区划图》,看能发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学生不但能在地图上看出方向、比例尺,还能发现不同地区的颜色、大小、位置、是否有山峰、河流等,更重要的是,还发现画学校地图时不需要用到画大面积地图时需要使用的图例,顺利引出图例的概念和对常见图例的认识。
4.学生阅读课本第14页的图例,加深对图例的理解认识。
5.学生总结绘制地图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地图的三要素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步被发现、理解,学生对绘制地图时的要素进行总结,有助于他们对地图的整体认识。
五、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1.教师课件出示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
[台湾省的周围被什么环绕?
上海在武汉的哪个方向?
武汉离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师生共同对这几个回答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课的最后,通过几个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不同类型的地图,提高识图能力,把他们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设计意图:因为课上学生主要使用的是《中国行政区划图》,其他地图学生能否看懂、会用呢?为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涉猎更多关于地图的知识,教师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性问题:下去后再找一找不同类型的地图,看能不能从这些地图上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延展到课外。
有关地球内容的教学,大多不易让学生直接亲历探究过程,老师们普遍感觉不容易体现学科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打破了以往此类内容的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引导学生对地图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的做法,先让学生画地图,再引导他们分析如何画好地图,最后引导他们操作如何利用规范的地图。这样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而且能够创设一种让学生经历地图绘制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感悟,在相互研讨中获取新知,提升认识。
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学生通过适度的探究研讨,完成了对地图及其有关概念的认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理解、领悟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适时的赞赏、鼓励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互评、全班同学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此来鼓励学生深度探究。
地图教案反思篇六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一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并能辨认和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所在的方向和位置,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能发现地图中的其他信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现实原形,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这是我们理解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上课伊始通过质疑老师要去省会石家庄,但在那里哪里都不认识怎么办?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调动学生的生活已知,揭示课题,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地图的重要性,感受数学即生活,调动参与热情。
在引导学生认识河北地图时,借助课件的直观形象性,让学生辨认和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所在的方向和位置,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根据地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考一考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练习中我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走进家乡,认识唐山地图应用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完成得很好同时兴趣也很高。“小区一角”和“小猴送信”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地图绘制的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虽然在提问题质疑“做小老师”这一环节中,有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但评价单一,流于形式,应把评价的权力真正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对方向感弱、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以后开展同样形式学习的时候,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加以引导与个别指导,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地图教案反思篇七
本学期学校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所讲的内容是七年级地理《地图》一节。课后自己做了反思,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让“经典”的“地理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地理学科本就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以为,要更新观念用新的观念来指导和实施教学活动。
1、能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在本节课里,导人新课用了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看本市地图,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为了避免教学中“教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将看懂本市地图作为主线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注记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学案进行观察、讨论。全体成员优先完成的小组优先选择讲解哪个知识点,第二完成的小组第二选择,依次类推。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你让他自己选择学生就觉得有好大的优越感。就会积极动脑合作完成要求。
3、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经验和观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各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回归生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例如让学生说说在野外迷路了该怎样确定方向这个设计。
4、做到好中差学生都兼顾。给其他小组找错改正或补充是好学生锻炼的机会。小组自学后的讲解,老师叫每组的`同一号来解答(只叫中间号)就是锻炼中等生的能力。对于差生在自学时要求每完成一个内容,学伴间就要对照,只有全组都完成才能举手示意老师,按顺序自己选择讲解题。这样不会拉下一个同学,全班都积极参与。
指出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是我们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来源,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那么,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知识。使学生从思想感情上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5、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加强。目前学生到黑板前的板书能力,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都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和训练,以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6、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地图教案反思篇八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及参与意识。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即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也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上的交流,从教师的教态、语言、表情等方面做到亲切,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本节课还没有带动全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学习。
2、比例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刚接触,感性认识很好,但在换算中很多同学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比例尺的换算能力的训练。
3、部分小组的合作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小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总之,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表达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喜悦。
地图教案反思篇九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
听了章纪敏老师的《地球仪和地图》这节课,可以说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章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为主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章老师可以说大胆创新,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尤其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新颖,恰到好处。以漂流瓶作为主线来设置情境,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生活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1、在认识经线和纬线这一教学环节中,章老师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布置学生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线和纬线,这一环节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如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条数等特点。该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通过观察、小制作等活动,落实三维目标。之后章老师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和总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表格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个环节中,章老师注重了问题的有效性,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如问题: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及180°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以20°w和160°e等等。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章老师在课前深入钻研了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在这堂课中,章老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把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比较探究,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的难点是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些位置,学生存在的困惑往往难以在局部经纬网格图上辨认东、西经和南、北纬。章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纬度向北度数增大的是北纬;纬度向南度数增大的是南纬;经度向西度数增大的是西经;经度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这样的教学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1、从这节课可以看出章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2、章老师有深厚的计算机功底。这节课章老师恰当的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使得课堂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质量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气氛。尤其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不同视角的观察,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合理利用多种媒体,学生更容易意会教师的教学设计。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一
邱华堂。
教材分析:
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用途。地图也是地理课的第二语言,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因此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地理素质。
教学设想: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根据新课标精神,设想采用体验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图上比例尺、方向的表示方法和常用图例,会计算比例尺。
2、能力目标:学会地图三要素的运用,培养初步的读图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地图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广泛的用途。地图也是地理课的第二语言,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
一、地图的方向:(展示板书)点拨说明:
1.一般地图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北方。3.有经纬网地图——经线示南北,纬线示东西。
二、比例尺的概念、公式、表示方式。(展示板书)点拨说明:
1.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的缩小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1。
2.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或米表示。
3.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千米加五个0变为厘米。
4.同一个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最基本的形式,文字式是解释或说明数字比例尺的大小,线段式比例尺使用最方便为了减少换算麻烦,可用直尺直接在图上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三、地图的“语言”——图例。(展示板书)点拨说明:
教师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和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至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地图蕴藏的宝藏。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二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19,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练笔设计:读句子,结合上下文体会带点的词语,再用它写一句话。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三
这篇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此课文我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清楚。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得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出示世界地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拼接”等词语。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大陆漂移说的由来。
情感目标:体会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弄清大陆漂移说的由来。体会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具准备:
地图。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主发现:
1、出示世界地图,看轮廓,说发现。(边说边板题)。
2、引出课题,读题。
二、初学课文,感知“发现”。
1、了解魏格纳,了解发现。
(点出“学习链接”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书本设计的这个“学习链接”是有利于课文的了解的。)。
2、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找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以熟字带新的方法来识记,并掌握。
4、梳理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检查学生思考学习的结果,授予整理文章内容与写作顺序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三、精读1、2自然段,体会“发现”。
1、出示问题: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并提出假说的?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2、朗读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3、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指导理解并感悟朗读。
4、通过这个发现,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
(朗读句子)。
四、总结延伸,品味“发现”。
1、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检查学习效果。
得出结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五、作业天地,继续“发现”
1、继续预习课文,了解科学家作了哪些考察活动。
2、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继续“发现”。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五
上完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因此写个教学反思,总结一下这一课内容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1、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本课以两幅精美的华三川唐人诗人画(参考课件)为导入,两幅画分别两首他们小学时背的滚瓜烂熟的古诗《古风》和《静夜思》,立刻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两首诗一首描绘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一首描绘的是虚无缥缈的黑夜,很好的导入了本节课要讲的第一个话题:地球的自转!为什么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课堂。
(2)创设了探索情景,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过程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这种现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不断交换的现象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答案。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
2、课堂上能够从多角度关注学生。
(1)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六十几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易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章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
(2)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例如学生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时,我引导学生从方向、围绕中心、周期、地理意义等几个方面入手。使问题更加清楚、简洁。
(3)课堂我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课活动题有: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探讨地球公转的特点等。通过活动学生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适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学习更有动力。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平时太缺乏课堂探究的机会,已经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习惯,喜欢老师把知识都总结出来,自己只要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不愿也不会动脑,懒得动脑,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他们会学习,从而达到爱学习的目的。
2、由于探究活动时间偏短,导致重点知识点强调不够到位,课堂检测仓促。学生能够理解的东西效果还好一点,对于一些暂时不要求理解的如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规律及因此形成一年的四季以,再如五带的`划分依据中的有没有极昼极夜等,从学生课后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容易混淆。
3、提问学生的面还是有限,应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难一时消化,分成两个课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短了,建议可以分成3个或者更多的课时。因为学生如果在这个地方纠缠不清,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副作用。
4、难点还没能很好的突破,如太阳直射点还没能想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还有其他的很多难点,学生作业情况反映了几个易错点:节气写春夏秋冬;自转方向不会画;公转自转混淆;公转图没画好等,表明许多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知识,只是靠记忆。
这部分知识内容重要,又多,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厌倦的感觉,这就需要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我在这一点上作的不太够,由于害怕时间不够,总是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观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想在以后教学过程,应该多增加讨论活动,让学生享受合作研究的快乐,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体现思想教育。通过学生分析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要让学生学会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纬网的定位作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针对此现象,通过学生座位表这一身边的事物来迁移到经纬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这部分知识。
从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上课前要看透教参,并深深地领悟其中,而且要多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营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乌申斯基十分形象地把注意力比作一把钢刀,它愈是锐利,留下的痕迹就愈深刻,而注意力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有兴趣,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哪些呢?现联系生物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方法: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心白)、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3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拨进去越黄白色;被砖块压住的草和露天生长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通过以上的观察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两片硬纸皮,并把整个五角星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叶子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起来。第二天再搬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并各自摘下遮光叶子,除去遮盖物。最后,由老师边讲解,边操作,边观察,把遮光叶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当叶变黄白色时,将叶片取出来,用清水冲洗之后,滴上一些碘酒,这时明显看到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变成蓝色,遮光部分没有变蓝(出现一个明显的黄白色五角星形状)。当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砖块压住的草是黄白色,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全理解了。
同样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学生个个都非常有兴趣,有的学生还说:“我最喜欢生物课做实验,我对生物实验最感兴趣。”
三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解决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从教室中的物体细胞中的物质,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娓娓道来,答之问之,轻松而自然,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一定的教学功底。
文档为doc格式。
。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七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国nba篮球队分布图》的底色是一幅红蓝相间的星条旗,《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对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八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一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1、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课教学时在充分理解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从我们熟知的地球引出地球上的国家、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再由“你知道中国的东西南北分别是哪些国家或地区吗?”从一个宏观视野引出新课的学习,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新授环节,通过看课件听老师的话,认识绘制地图时的规定。再认识地图上的位置和方向。在这一环节中先认识中国的省份、再认识河北省,也是按照从大世界到小区的顺序学习的。使学生懂得方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活动“帮小猴送信”对认识方向与位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多媒体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与位置内容并不复杂,学生也易于掌握。但如果没有凭借物达到这一目标也是有难度的。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地图上的方向,从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
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关注不足。部分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只有少部分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上,教师说的多,给予学生的空间就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探索、独立思考,有老师累、学生乏的感觉。
3、对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到位。如在认识“小区一角”时,让学生说从某地到某地怎么走,可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过于放手,学生提的问题跳跃太大,由最易直向最难。老师对于课堂的调控做的不是很好。
4、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敢于表达、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
总之,本节课优点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我相信,讲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过程。
地图教案反思篇十九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一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并能辨认和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所在的方向和位置,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能发现地图中的其他信息,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现实原形,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这是我们理解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上课伊始通过质疑老师要去省会石家庄,但在那里哪里都不认识怎么办?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调动学生的生活已知,揭示课题,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地图的重要性,感受数学即生活,调动参与热情。
在引导学生认识河北地图时,借助课件的直观形象性,让学生辨认和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所在的方向和位置,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根据地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考一考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练习中我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走进家乡,认识唐山地图应用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生完成得很好同时兴趣也很高。“小区一角”和“小猴送信”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因此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下来这节课之后,我认为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所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都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只是起了引路人的作用。我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地图绘制的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2、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但缺少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虽然在提问题质疑“做小老师”这一环节中,有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但评价单一,流于形式,应把评价的权力真正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3、对方向感弱、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以后开展同样形式学习的时候,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加以引导与个别指导,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
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我相信我可以通过努力进一步完善我的课堂,让学生快乐的学数学。
地图教案反思篇二十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艺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们可以发现、可以创新,改变旧的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同时能适应现代学生宽知识面的特点,并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为此,经过学习与探索,我挖掘校本教材,设计出这样一节把用原图画分格放大再拼图组合的油画棒拼图课:《奇妙的油画棒拼图》。“油画棒拼图”是一种新颖、有趣而且能与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近距离接触新的美术创作形式。通过“油画棒拼图”的学习使学生提高油画棒涂色技法、提升色彩的.感知能力。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通过小小油画棒、“拼图”游戏、全班合作就能画出大师般的作品,从而达到与大师作品近距离接触。而这不仅仅是复制,更有师生的再创造!学习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美术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面。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我们应该从美术世界发现、挖掘出最有趣、最容易操作、最易于被孩子们接受、最具美术美感的美术表现形式——油画棒拼图,用我们最朴实的语言,最实在的行动,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让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在参与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为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我感觉教学中油画棒拼图原理的揭示应该在前期的练习学习中做足铺垫功夫,才能使学生绘画创作时不会出现放大色块编号和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是这节美术课应该继续探索的问题。
地图教案反思篇二十一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的诗歌,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来描绘祖国壮丽山河,课文情感浓烈,想象丰富,语言优美。重点是弄清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通读顺全文,然后重点放在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上。特别是在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先让一个学生读其它同学认真听,然后请同学来评价这位同学读得情况,开始学生不会评,举手的同学很少,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这位同学重读了哪些地方,在什么地方停顿,你认为他这样读恰当吗,为什么这样读?你能试一下吗?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找了最佳的方案,然后根据同学们的提议学生再来读。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们就慢慢地读出了效果。
这节课时间搭配不合理,讲第一小节占用时间过长,导致时间不够用。其次,课堂虽然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但还不够充分。
地图教案反思篇二十二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要素(地图提供的基本直观的信息)。经过思考,讨论读懂地图的内涵,获得更多的隐蔽的信息。
由于线段比例尺更加直观,便于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利用线段比例尺进行量算。并且,教师要告诉大家用这种方式表现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线段比例尺的简单计算活动,理解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即缩尺。
(4)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会有什么表示方式?
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推导和说出比例尺的其他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自学成功的喜悦。
2、可以设计下列活动来练习从地图上确定方向:
地图教案反思篇二十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位置和前、后、左、右等这些方位之后,结合这些方位再简单认识地线图,并了解地图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作用。首先曹老师通过描述位置来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方向,接着在教学时,曹老师创设了创设参观动物园情境引入新课,选取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动物园作为学习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用:“小男孩想去猴山,该怎么走,你来帮帮他。”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比认识地图对于生活的作用,并找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中曹老师设计了多种趣味题、开放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同伴交流。
如当曹老师提出问题:“请你设计一天合理的参观路线?”,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到小组组内去讨论交流。由于学生都围绕问题进行了积极和思考,为小组内讨论交流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气氛很活跃,讨论的也很热烈。曹老师走到小组内去了解情况,发现个别学生将方位词用错时,组内其它同学还会及时给他纠正呢!看来学生的倾听、交流能力比以前增强了很多。小组合作后曹老师根据各组交流情况进行了评价,并为活动好的小组进行奖励。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活动热烈。但也有几位同学由于基础差等原因,对本课目标掌握不够熟练,不能正确运用方位词来表述行走路线,还需进一步加强个别铺导,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