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总结是一种反思和反馈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这里有一些优秀学子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写总结有所帮助。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文档为doc格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 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四、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四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五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下列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
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为。
三、例题学习:
四、课堂练习。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六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七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八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九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4页。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师:是啊,有时我们观察到的大小不一定准确,我们还是通过计算比较大小更准确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圆柱的体积”
3.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2.学生回忆后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推导、论证“圆柱的体积”
1.引发思考猜想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师:再回顾我们以前探索圆面积公式时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课件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生: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
2.师生合作推导验证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
1.学生读题试算。
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
(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
(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之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一
生:就是求这个茶叶盒的容积。
师:如果茶叶盒的厚度不计呢?生:那只要求这个茶叶盒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怎样求这个圆柱形茶叶盒的体积呢?如果我们会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大胆猜测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师: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
生: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联系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直柱体。
2、师:说得好,那么究竟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大家先独立思考验证方法,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小组活动。
4、全班反馈:你们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你们是如何验证的?谁愿意上前面来为大家演示?师(出示圆柱体教具)。
生:将圆柱体先切成若干块,然后再重新拼成长方体。
师:怎样切,怎样拼?
生:沿底面直径切开,然后再拼起来。
生:(学生多人发表意见)…………。
生:沿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使切面与底面垂直。这样切分成若干个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再将这些切分下来的每一块重新拼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说的同时用教具将切、拼的过程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师:如果我们分成成百上千份,甚至更多,再拼起来,你想象一下它的形状会怎么样?
生:就是长方体。
师: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再用教具演示切、拼的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圆柱的底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
生:圆柱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高。
(多媒体演示)将圆柱切拼成一个长方体,突出强调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的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高的关系以及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口叙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以及其底面积、高和体积的关系。
师:谁来完整地叙述一下刚才多媒体演示的过程?
生:将圆柱体切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学生分组,相互口述以上转化及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得出的过程)。
(学生分组口述以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v=s底×h=s底h。
5、理解公式,解决开课问题。
手指v=s底×h=s底h,要想求出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体积。
师:现在你能帮小英算出茶叶的体积了吧。
出示习题。
三、小结与质疑。
解决了上面两个小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无论怎样,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师: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
师:完全正确,那我们现在就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地做,一人板算,然后订正。
师:同学们的解答非常好,正确率非常高,希望在以下的练习中再接再厉。
(二)、判断,错的请改正过来。
1、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3米,求它的体积,列式为:3.14×2×3。
2、圆柱的底面周长扩大2倍,高不变,圆柱的体积扩大4倍。
3、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dm,正方体的棱长也是4dm,它们的高相等,则圆柱的体积大。
学生独立判断,反馈时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和图和改正。
(三)、灵活应用。
学生独立做题,反馈:你怎么想到底面积如何求?
订正,针对学生板演的错误(如应先换算单位再算,而学生却忽略了)提示学生注意审题等。
生:根据体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学生独立做题,反馈:这道题会用到哪个公式?体积怎么得来的?
生:用的是推导公式,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积,体积和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是一样的。
(四)、思考题。
一个圆柱形谷堆高1.2米,占地15平方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
把这些稻谷装进粮仓里,正好占这个粮仓的3/5,若将粮仓装满,则能够。
存放稻谷约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二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2.学生回忆后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三、出示例题:一根圆柱形的木料,底面积是320平方厘米,高是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学生读题试算。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十四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