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的用于指导教学的详细计划。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每一节课都需要准备教案,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通过编写教案,我们可以系统地组织教学过程,合理安排各个环节,并且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推荐大家阅读这些教案范文,相信会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一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
1行吟泽畔。(省略“于”状后)。
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宾前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省略“之”)。
(三)翻译。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五、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三
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法(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叙述的加法(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建议】。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说,了解概貌。
(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
“我”
(二)“我”是谁?
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讨论:应该界定为全知视角。因为这篇小说带着极强的主观性,坚决地拒绝他人参与,没有他人视角和其他思想存在的可能。
二、再读小说,体验内容。
(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
可能出现的讨论:
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
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四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五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六
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龙口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任常伦(屏显图片)。当日寇的铁蹄,给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烙上了灾难和耻辱的印痕,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其中有任常伦这样拿起枪杆子的抗争,也有拿笔杆子的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颗倔强抗争的灵魂,走近身陷日寇囹圄的戴望舒。看文弱的他,怎样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听诗人的他,怎样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曲——游子吟。(屏显:听游子吟)。
一、听游子吟。
1、首先,请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也请同学们用心倾听诗人蕴含的情感。(在音乐声中范读。)。
2、(谢谢同学们鼓励的掌声。)对老师的朗读,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请同学们激情地,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自己读自己的。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开始!
3、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有激情。老师要补充一点戴望舒的资料: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被称为“抒情才子”。(屏显:戴望舒,民国四大才子之一,抒情才子,《民国四才子》张红萍著)。
下面,我们就要品一品这位“抒情才子”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也要学一学这位“抒情才子”怎样来抒情。
(屏显:品才子情)。
二、品才子情。
(一)我们从字面可以看出,诗人摸索到的内容有这些:
(板书:摸索屏显:摸索这一角那一角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那辽远的一角)。
老师想知道:红色字体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北到南)。
你能看出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
(二)老师还想知道:通过这些内容,透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出诗人还摸索到了什么呢?(板书:摸索)。
让我们再次和这首诗的语言亲密接触,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分享,最后请每个小组将你们小组的一个最佳答案派一位代表写在黑板上“摸索”二字的周围。老师讲清楚了吗?开始!
(预计答案:悲伤、悲愤、耻辱、希望、信心。)。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七
(一)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7—8题。(4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资源%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人们引用它的时候又有什么意思?(2分)。
8.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青山”喻指主和派,投降派或者外族入侵。引用“青山”指阻碍前进的各种势力(困难)。
8.抒发了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保卫南宋的志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八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早春b.暮春c.夏季d.秋季。
1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答案】12.c13.b。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梳理“钱”发展演变的历史,认识“钱”与经济活动之间紧密的关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究有效避免“钱灾”的做法。
教学重点:
1.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探究避免“钱灾”的做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教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梳理课文,一课时讲评“钱”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记得前十年有一首流行歌,《钞票》“是谁制造的钞票,它在世间呈霸道,有人为你伤了心,有人为你去坐牢…………”,这钞票,这一张张的纸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我们今天学习王则柯教授的一篇文章《钱》,首先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思考:
二,走进课文。
1.“钱”的形态演变的历史。(学生浏览,教师放幻灯片,列出重点字词)。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学生阅读回答,明确:(放幻灯片)。
兽皮、贝壳——铁块——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信用卡——帐号密码)。
问:请一同学说“钱”最初的作用是什么,“钱”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明确:等价交换物,信用符号。
钱是经济活动的中介,钱的演变实际上代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问:课文介绍了与钱相关的哪些经济活动?(略)。
2.归纳与“钱”有关的经济活动,认识到经济活动的两面性:
基本的:贸易——白银时代——知识经济。
其他(高级形态):银行、金融流通(证券交易、外汇买卖)。
白银时代:血腥的殖民掠夺惨无人道,在欧美国家大量积累财富的时候,无数的人民被奴役,甚至丧失了生命。而且,它也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南北差距”。
金融流通:投机活动、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补充资料:亚太金融风暴,人民币不贬值…………(自由谈,不拘泥一个话题)。
3.就现今来讲,“白银时代”的悲剧几乎不可能再重演,但是金融投机、泡沫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有效地避免这种危机?(讨论后得出结论,用幻灯片放出结果)。
(1)道德抑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经济活动中要讲诚信,不吵作,不欺诈!——从个人角度来说。
(2):法律控制:经济全球化会将金融灾难全球化,所以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抑制金融投机活动!加强立法,全球的经济立法——从社会角度来讲。
-三、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教师讲关于“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
a、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
b、中奖500万,而亲人反目的故事。
2、学生分组准备讲故事,一个主讲,几个评说。
讲故事,重表述。
评故事,抓中心。(师生共评,具体过程略)。
3、老师最后讲故事《税务官家的枪声》,故意不讲结果,让同学们补,课说说原因。
补出结果后再总评。
附《税务官家的枪声》原文。
爱莎是税务官的妻子,他们住在荒凉的草原上。丈夫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这天下午,天气又阴又冷,下起了大雪,爱莎很担心丈夫的身体。没想到,丈夫突然回到了家,爱莎很高兴。可是丈夫看起来很不高兴,爱莎轻轻地走到丈夫身边,问道:“你怎么了?”丈夫闷闷不乐地说:“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的一个朋友通知我,说商业银行要倒闭了,过会儿我要赶到芭比镇,把咱们的存款取出来。”“现在就走吗?”“是的,时间很紧。”然后他又指着带回来的一个鼓囊囊的包说:“这一大包钞票是我刚收上来的税款,没来得及上交,我怕路上不安全就先带回来了,你找个地方藏好了。”可是往哪儿藏呢?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钱放在一个饼干盒子里,然后藏在厨房的地板下。
丈夫临走,千叮嘱,万叮嘱:“不要让任何人进来,不管他有什么借口。我办好事,马上就回来。”
爱莎目送丈夫消失在漫天风雪中,眼泪流了下来,丈夫太辛苦了!
几个小时后,夜幕降临了,房屋被黑暗和白雪笼罩着,更加显得孤零零的。爱莎没有心思吃饭,想早点儿休息,就又仔细地把门窗检查了一遍。
就在这时,她听到屋外有响声,好像是风声。她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不对,是有人在摩挲门窗!爱莎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接着,她又听到了敲门声,低沉而急促。
怎么办?爱莎想起家里有一支猎枪,便找了出来,拉开枪栓。真倒霉,猎枪里没火药!本来有两支猎枪,丈夫走时带走了一支,放在家里的偏偏没火药。
没办法,她只好拿着这支空枪,壮着胆子,朝那人喊:“你是谁?”
“夫人,我是一个伤员,迷了路,实在走不动了,请让我进来歇一歇吧。”
爱莎一听是伤员,不禁松了口气,客客气气地说:“我丈夫不在家,我不能让陌生人进来。”
“可是,我会在你家门前冻死的。”接着他又恳求:“让我进来吧,我不会伤害你的。”
爱莎心软了,迟疑了一下说:“那你进来吧。”
爱莎热心地把这个伤员扶到靠近壁炉的椅子上,又帮他洗了伤口,换了绷带,把自己准备好的晚饭端给他吃。趁着他吃饭,她又在后面一间屋里给他铺好床。那人连连道谢,吃完饭,躺了下来,很快就呼呼入睡了。
可是他真的入睡了吗?还是在骗自己?
突然,她听到一阵低低的声音,爱莎的心一紧,是隔壁那人在搞鬼吗?她举起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耳朵紧贴着门缝,里面传来那人很响的呼吸声。难道是装的吗?她推开门,走进去,俯身去看那伤兵,他似乎真的睡着了。
她回到厅里,又听见了那奇怪的声音。这次,她听明白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她立即从工具箱中拿出丈夫的大折刀,跑到伤员的床前,使劲地摇他,伤员醒了,看到她手中明晃晃的刀,“啊”地惊叫了一声。
“嘘——不要出声,有人在撬门,快帮我一把!”
“什么,小偷吗?别开玩笑了,这里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好偷。”
“有——厨房下面藏着一大笔钱。”爱莎一着急,说漏了嘴,她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去。
那伤员并没有注意那么多,只是说:“好吧,你拿好我的枪,我右手受伤了,不能开枪,把刀给我。”
这时,爱莎听到外面那个人在开门闩,便当机立断,拿过枪去。
伤员告诉她:“你站在门边,第一个人一进来你就开火。枪膛里有6粒子弹,你要连续开枪,直到打倒他,不再动弹。我来对付第二个人。现在你把灯吹灭。”
爱莎吹灭了灯,屋子里一下子全黑了,撬门声也随之而停,可很快,门外又传来了撬门声。这时,门被扭开了,有个人窜了进来。爱莎来不及想什么,就扣动了扳机,那人应声而倒,但很快,他又用手支撑着要站起来,爱莎开了第二枪,那人又倒下了,可是他还不死心,又用膝盖一点点地往过移,爱莎又补了一枪。这下,他慢慢地倒下去,一动不动了。
那伤兵走上前去,骂道:“妈的,只有一个强盗!”接着又竖起大母指说:“好枪法,夫人!”
他把尸体翻过来,那人还戴着面具。把面具揭下来,爱莎凑了上去。“啊——”她尖声叫起来,这个抢劫犯竟然是自己的丈夫!
原来爱莎的丈夫虽身为税务官,但嗜赌成瘾,早已债台高筑,银行里的那笔存款,其实早被他输得干干净净。这天,他收到一大笔税款,就动起了歪心思:把款藏在家里,骗过妻子,晚上偷走,再叫妻子上保险公司索要财产保险。实在要不到,也没关系,钱是妻子丢的,坐牢也是妻子的事。没想到,算来算去,反算掉了自己的性命!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一
1、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
2、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勤奋中走向成功。
4、掌握牛吃草(学会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的读书方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导入。
晚清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板书)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板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板书)此第三境也。”当代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著文认为所谓“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十分简练地高度概括了这三种境界的内核。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课文学习。
明确:作者借助词典,诠释“成功”,就成功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谈。“预期”不能不说,但是也无法多说,因为“无法界定”,所以有理由不去谈它。但是从作者从下文对“天赋”的分析来看,文章还是谈了“预期”的。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然是“小做”,就可以择其要点而不及其他。然后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就这一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2、作者如何看待“天资”的?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二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三
1、俺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同学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同学创作的欲望,为同学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俺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俺们一起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俺们一起来看看吧。
俺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俺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俺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俺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此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效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俺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效果。
3、组织观赏学习效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生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口语交际.习作。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扮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扮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引言:浓浓的童话情让俺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俺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俺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俺们开始吧!
同学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身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扮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扮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四
。
课前准备:
1、分四人一组,各组发白纸一张,选定组长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
2、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3、课前预习,比如自学生字词、找出成语、熟悉课文内容等。
4、准备大作本。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__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v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词语解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二.文化常识。
选自(《》)。作者是(),()代女词人。
三,内容理解。
1.这首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的细腻感情。惜花实际上是(),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起句(写景叙事),更点明(下文关切发问的起因):夜来风雨,自己又酒后浓睡,故此不知风雨后海棠是否依旧。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的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4,“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察觉,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运用,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惟妙惟肖,如在眼前。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知识点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鉴赏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手法。
教育点1.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
2.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八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十九
。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4.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7.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五、情感升华,拓展迁移。
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六、写作特色。
1.强烈的抒情性。
作者在诗中的抒情是真挚而强烈,虽然不仅直接喊出自己的激情,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而且用了一些充满激情的迹象,来表现情感,如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这些意象都包含着热烈的情感,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
2.用词准确生动。
“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揉”字让人联想起春风如同母亲温暖的手,揉了揉你的秀发。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一个“燃”字,极富动态感,鲜活的表现了花儿盛开时,如火焰般热烈的情态,很有画面感。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七、小结。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二十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
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生1: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史记》的不朽!
师:很好!我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你对司马迁的由衷的敬仰之情,只有发自内心的认识才是最有价值的认识。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把你的认识写在书上,然后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思考,在书上写下自己的认识。约一分钟后,自由结合分组,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认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用如椽的史笔纪录下我中华民族三千年间的风云变化,沧桑巨变。伟哉!一个大写的人;奇哉!一部不朽的史册。
生3:一个卑微的史官,一个残废的男人,然而,他却有着宏大的理想,有着惊人的毅力,有着非凡的勇气,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审视历史,鞭挞残暴与黑暗,歌颂正义与美好,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司马迁。
生4:解剖三千年历史,刀刀见血,字字含泪,小人虽胜永耻,英雄虽败犹荣;昂起高贵的头颅,宁折不弯,傲然卓立,汉武化为尘埃,子长名垂史册!
……。
师:同学们的发言激情洋溢,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更是可悲的民族。”沈从文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崇拜英雄,不然就是个卑鄙小人。有对这种崇拜加以嘲笑的,也是卑鄙之徒。”对英雄的热爱,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老师很高兴能从大家的身上看到这种美德!
三上语文教案简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_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_,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