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籍内容、主题、人物和情节等方面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成长。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读完一本书后,我想我应该写一份读后感了吧?读后感是对一本书阅读体验的总结和感悟,写一份精彩的读后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用心表达。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意图与观点;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与作者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最后,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作品中的具体细节进行论证。这样我们就能写出一篇有思想、有见解的读后感了。2.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启发。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一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丁肇中所写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欣赏: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附注:本文一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同时还被选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13课(20xx年版)等。在语文出版社中,本文开头还有“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这一段话,其他几处也有改动。据语文出版社中所写,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二
曾记得,或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这麽一篇文章,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凡是大略读过水浒的人(比如说我)就都应该知道,这篇文章是选自史大郎夜走华阴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
林冲当时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想来是何其地威风潇洒,自古便是英雄配美人,林冲既是英雄,林娘子岂有不美之理?也是命中注定,林娘子却又偏偏被那因踢得一脚好球被徽宗委以重任的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在上香的路上看中,于是,林冲一家的悲剧便由此开始了。
从买宝刀到太尉观刀,再到被骗到白虎堂,一切都在太尉的安排之中,而林冲却毫不知晓。也是苍天怜英雄,幸亏负责审理该案的官员天良未泯,判了个林冲持刃误入白虎堂,刺字发配,救了英雄一命。但高球凡事都要求个干干净净,不留后患,于是便有了“野猪林”这精彩的一回,也便有了“林冲夜奔”这一经典剧目,水泊梁山上便又有了一个英雄。
未上梁山之前的林冲被人们认为是懦弱的,忍气吞声的,风雪山神庙这一回是他性格的转折点:即从逆来顺受走向了反抗。我却不这样想。那时的林冲不是懦弱,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考虑到当时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家人,不得不忍一时之气。如果真是懦弱,他便不会在得知自己的娘子被衙内凌辱时不顾一切得飞奔赶去,他会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没有李逵那般的鲁莽,却被说成了懦弱。他若真是懦弱,便有不会梁山上杀王伦这一事了。他只是明白自己什麽时候该干什麽事。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三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当然,这是就广义来说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9,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
关于读书的两篇文章都是老文章.《谈读书》又是外国的。但它们仍具有现实章义。尤其是《不求甚解)一文,它所谈的是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过去,关于读书方法问题,儒遭两家就务说各的,从来投有统一过。前不久,《中国教育报,上还开展了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怎样读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怎样开展阅读教学:都是天天要面对的问题。选这两篇文章作课文,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鲁迅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传统课文。教师们教得很熟,社会上广泛流传,选作课文是很自然的。而且,在当前,这篇课文还很有现实意义。现在,一方面,有“中国的脊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丧失自信力的人也时时可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保持民族自信力,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至于“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沦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不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展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理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4][5]。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四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的榜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如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儿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一道的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马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躲着她留给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通不过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然要说只要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同样精彩因为经历过了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讲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要阐述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利益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
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共设三目: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主要论。
述了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要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要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二、知识结构:
三、单元导语:
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恶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六
这些天,我阅读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要学习鲁滨逊,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小说里讲,鲁滨逊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出海远航。长大后,他随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学会了一些本领。有一次,他与同伴们一起去南美洲探险,海上遇到巨大的海啸和风暴,船在途中不幸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他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在那个人迹罕至,野兽遍布的荒岛上,鲁滨逊凭借毅力和智慧在岛上整整生活了二十八年。他建房屋、开粮田、种葡萄、养山羊、捕海鱼、斗野人……谱写了一部惊人传奇。历经千难万险,最后,他回到了巴西。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么能在岛上仅靠几支枪、一些数得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却生存二十八年呢!这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鲁滨逊却做到了。有一次发高烧,岛上没有药,他就利用简单的烟叶、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种可以吃的“药”。一连几天四肢无力,但他决不放弃,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后来,他终于战胜了病魔,康复了。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说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鲁滨逊是多么的乐观向上,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他也要争取,决不放弃!想想我自己,上次得了腮腺炎,在医院打点滴,一连几天没去上学,我一疼就哭,心烦意乱的。鲁滨逊若知道了,一定会笑话我吧。还有,我的成绩经常有起伏,考得差时,我就怀疑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子,甚至想放弃。看了《鲁滨逊漂流记》后,这些天,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还小,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很长,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困难,怎么面对逆境?其实,鲁滨逊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那就是――笑对逆境,永不言弃!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七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冰心。
冥冥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除了父母的亲情,还有谁能支撑起我的生命?是书,这就是知识铸就的擎天柱,生命中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读好书。
我首次结识书,已年过六岁,对大凡实施早期教育的家庭来说,这的确延误了不少时间,但这并不影响我和书的感情,初次碰到书,首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精美的封面。抚摸着封面,细腻,咝啦咝啦,双手像被雨后的飒飒西风轻吻,又像被牛乳沐浴,摸摸纸张,麻酥酥地醉心,第六感觉告诉我说“这是一本好书!”我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容上去,啊,又是别有一番天地,琴棋书画,真善美、假恶丑是她的精髓,她的真谛都在这儿啊!她使我的行为得到规范,使我的心灵得到洗礼。
这,便是“好书”。
好读书。
约摸十一二岁,我体会到要将一本的好书的营养真正分解,“好读”是不可缺少的消化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清晨,手捧《骆驼祥子》仿佛看见祥子拉着车从我身边走过;捧着《鲁迅全集》仿佛在跟鲁迅先生谈心;晚上在灯光下仿佛看见保尔那坚定的背影,是他向我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好书,我的“偶像”,我的“心肝”,我爱读她,无需问为什么。
读书好。
好书是诤友——这是我初中体会出来的。
她着实令我获益匪浅。这“益”不仅仅是指成绩优异,视野开阔,能说会道,她更给了我心灵上的慰藉。
好书,打磨我,塑造我,雕琢我,没有她的相伴,即使活到百岁,生命又有何充实的呢?
读书伴我成长,一路上的欢笑与悲伤,是她陪伴我,我爱读书,永远……。
【篇二】好读书读好书作文。
有人说,书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我说,书籍是我飞向梦想的翅膀,正因为有了它,在我实现梦想的路上可以自由的翱翔。
小时候,当妈妈把一本《安徒生童话》送给我,我看着这精美的封面,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彩色的文字如一个个小精灵,在我的心上跳动,那份激动,那份喜悦,至今我还不能忘却,是它让我的童年多了一抹色彩。后来看的书也逐渐多了起来,《十万个为什么》解决了我小小的脑袋里多多的.问题,绝对有问必答;《伊索寓言》让我明白不能去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让我感悟多多;《木偶奇遇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明白:不能去撒谎,否则鼻子就会变长。现在看起来,那时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和简单啊。
到了初中,时间紧迫了,可是我们会有必读的书籍,这也是一种乐趣。《水浒传》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那里面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都是我所敬佩的,他们的忠肝义胆,他们的赤胆忠心,都是好样的。他们誓死保卫家园,不能不令人动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我,再大的困难,只要你坚强,一定也能笑着度过去。《骆驼祥子》让我明白,如果不去上进,就会在堕落在社会的黑暗里,虚度浮生。
书读多了,我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想法就会从不同的方面去想,这也是读书的一大好处之一。读书,需要的是是用心去阅读,只有用心了,才会得到一些别人得不到的感悟。书,是你寂寞时的良师益友,是你迷茫时的指南针,是你狂躁时的镇定剂。古人也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成长的路上,书籍总会带给我感动,带给我惊喜。
读好书,好读书。是好书点缀了我的人生,让我的人生更加有意义,有色彩。我相信,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一本好书会永远陪着我,让我用勇气,用智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八
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黄金屋”,也不希望有“颜如玉”,只是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首先,读书的一大乐趣在于随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读书,而是书来管你。试想,一个大书架,塞满了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侦探、言情、武侠……看哪一种都可以,不着急。而它们对你,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那么多古圣先贤,在静默地等着你,为你述说他们的思想。你可以向孙子请教兵法,跟海明威谈斗牛,还可以跟司马迁谈天下大事——总之,当家的是你。慢慢的,你会觉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奥妙无穷,仿佛所有的知识画卷在你的脑海中一一展现。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着历史。久而久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觉愈演愈烈。不变为“书痴”者鲜矣。
书趣之二,在于可以大发议论。凡着书立说者,必为一时之俊才。虽是俊才,有时也会有疏漏,而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来了,你高兴不高兴?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句是写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写成“爷”字,不是更好地表达他的酩酊大醉之态么?一时间意得志满,好像杜甫都要来拜你为“一字师”。大发议论,使你与作者有并驾之感,精神上快乐无比。
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书趣之四,当你。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九
时光之潮退去,历史的滩头留下美丽的书之贝壳。经典之作是文字固化的记忆,岁月沉淀的精华,时光记录的永恒,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个中滋味。
面对书籍的盛宴,我也曾食不知味,囫囵吞枣地扫读一本名著之后也不过是对几个有趣的情节付诸一笑。但时光的流逝渐渐教会了我去品读书味,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慨叹岁月的沧桑,品悟人生的哲理,更体会了品读书味的乐趣。我喜欢读书,它带给我知识和快乐。
品读书味,是一种享受。夜阑人静,一盏孤灯,一杯清茶,一卷在手,于书页纷飞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品味书中哲理与人生真谛,较之于沉迷灯红酒绿,这是否胜其百倍?此刻,尘嚣皆远,灵魂畅游在书海之中,思绪飘飞于俗世之外,心静如水,静水流深。
品读书味,是一种幸福。无书可品的日子只是一种空白的繁华。灯下捧读史卷,让历史的画面再度鲜活。观诸侯争霸之兵不厌诈,凡尔登战役之尸横遍野,太平洋海战之气势恢弘,从而感悟战争与和平,岂不快哉?或是信手翻阅人生随笔,从中寻找心灵的家园,时光因此不再迷茫。人生因读书而充实,人因充实而幸福。
品读书味,是一种境界。浮躁的世界,那些涂抹的红唇,矫饰的倩影,喧哗的笑语,又如何去读懂经典之作的博大与朴素?当霓虹灯的艳影淹没了人性的光华,书籍就成了蒙尘的记忆。惟有不染尘俗的心灵才能拥有品读书味的美好心境。经典需要心灵的感悟,如《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满纸荒.唐言后深藏的一把辛酸泪,难以参透的爱恨情仇,可谓引无数文人竞折腰,乃至为之潜心钻研。而那些所谓的“名著快读”,像浓缩而成的营养药丸,充满了功利的气息,忽略了阅读的本质,使书味丧失殆尽。
也许,功利主义已成了旗帜;也许,阅读已变了意义;也许,经济大潮正汹涌而来,但我们仍应为品读书味保留一片心灵的天空,让思想的枝丫尽情伸展。如果说不曾领悟书之味,只是因为我们未曾用心品读。
九年级第四单元读后感篇十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上鲁滨孙在荒岛漂流了28年,这其中经历的一切我们都已难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坚强的信念啊!
想想活在当下的我们,多少人是在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算叫他去做,他也是找借口不断推掉,比如说这太辛苦了,我不懂。可是有多少东西,本领不是你与生俱来的,还不都是自己在社会在学习上学来的。就像鲁滨孙,他十九岁以前的生活都是顺心顺意的,但他漂流到荒岛上什么不是靠自己。
社会是个最快让人成长的地方,整天躲在家里,躲在父母羽翼下的人不如去社会上“漂流”。很多人都说社会最现实,的确,它总能轻而易举地把别人的天真的梦破碎。但是它也叫人成熟,像鲁滨孙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懂得了如今的生活,虽然是简陋不堪,而与以前的那种邪恶可鄙的生活相比,却已不知道强多少倍,他现在不以过去之忧为忧,也不以过去之乐而乐了。
学习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你觉得人生太无聊,不如在学习上“漂流”。学习可以让你学会很多东西,可以让你知道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未知的事值得你去探究。而你知识学以致用的话,那是你无法可想象的有用。鲁滨孙在荒岛上把他曾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上,挽救了他自己。
最喜欢这一段话:我经常怀着感激之心坐下来吃饭,敬佩上帝的好生之德,因为他竟在荒野中赐以我丰富德没事。我已经懂得去注意我的处境中的光明的一面,少去注意它的黑暗的一面;多去想到我所享受的,少去想到我所却缺乏的。这种态度有时使我心里感到一种衷心的安慰,简直无法用言语表白。…我觉得,我们对于所需要得东西感到不满足,都是由于人们对于已经得到得东西缺乏感激之心。
我们在“漂流”的过程中,始终都应该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一颗会感恩的心,会减少我们对社会,对学习的'埋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明白付出比回报更值得我们去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更有勇气走下去。
我们的一生很短暂,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停留一辈子。我们总要不断去不同的地方“漂流”,去经历许许多多的风雨挫折,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或梦想,我们才会成长,才会更懂得珍惜。我们应学习鲁滨孙的“漂流精神”,让自己完整,让自己的人生完整!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比起来,我更喜欢看《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记得有一次暑假,妈妈让我看书,我毫不犹豫地拿起了那本厚厚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是看了才后悔,因为,这本小说并不适合喜欢看故事的我,我看了半个月,一半也没有看完。日子就这样熬,我终于看完了。随即,第二天,我就拿起了只有它一半厚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开头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顽皮孩子汤姆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汤姆是一个顽皮、天真并且非常活泼的孩子。因为他嫉妒新来的孩子的神气样子与他打了一架,所以被波莉阿姨罚刷墙。但是,他并不甘心,因为讨厌刷墙,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在贝恩面前,他佯装成非常喜欢刷墙的样子,把贝恩的新鲜劲给提起来了,经过一番恳求,汤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并且还得到了苹果。可是这还没有结束,整个下午,他让所有想来开玩笑的孩子们都留下来刷墙了,并且还得到了许多好玩的东西。由此,我不得不发出赞叹,汤姆的脑子可真灵光,可是却没有放在正地方。也许我们会对刷墙不屑一顾,但是,对于一些有新鲜劲的孩子们来说,那是一种乐趣。我仿佛也回到了从前,为了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花了“大价钱”(是同学编的,就因为好奇心)。
他喜欢做恶作剧,以至于波莉阿姨常常冤枉他。有一次,因为波莉阿姨教训汤姆偷糖,把席德当做模范让他学习。席德得到了波莉阿姨的特许,待她走之后就伸手向装糖的盘子中伸去,不料打碎了盘子,他特别高兴,因为他讨厌的席德终于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将受到惩罚。可是波莉阿姨误认为是汤姆的作为差点揍了他一顿。他虽然不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他的行为总是让人捧腹大笑。
但是顽皮归顽皮,淘气归淘气,我们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善良、正义的孩子,外表的缺点并不能掩盖他本质的优点。从他准备去孤岛之前的想法--他说他自己是个被人抛弃的、没有朋友的孩子;谁也不爱他;那些人发觉自己把他逼到什么地步的时候,他们也许会懊悔;他本想好好地做人,努力向上…可以看出他心里想过要变成好孩子。从小说前几章看,汤姆非常崇拜海盗,因为,在他的眼中,海盗不是个贪婪的家伙,而是一个附有正义感的侠客,他们帮助贫穷的人,打劫富有并且贪婪的贵族和有钱人。所以汤姆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犹深的事情。汤姆和哈克亲眼目睹了杀人不眨眼的印江・乔埃杀害年亲的鲁宾逊医生的事情。一天晚上,汤姆偷偷的和哈克跑到坟场,就在他们胆战心惊的躲在那里到处张望的时候,印江、鲁宾逊医生和莫夫出现了,他们是来盗墓的。可是,因为印江太贪婪,要鲁宾逊医生多付钱的时候,他莫夫和医生扭打在一起,印江用莫夫的刀把鲁宾逊医生杀害了。莫夫很害怕,他请求印江不要告诉别人。可是第二天,别人发现了尸体,并且发现了莫夫忘记的刀,印江出尔反尔,把所有的事情都强压在莫夫身上。汤姆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他不愿意看到一个无辜的人被处死,因此,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法院里把这件事情抖落出来,可怜的莫夫得救了,但是可恶的印江逃脱了。在这里,我为汤姆的勇敢而惊叹,在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汤姆居然还说了出来。他是多么勇敢呀!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们眼中不守规矩、顽皮、捣蛋的孩子在马克・吐温的妙笔之下被写得活泼可爱、栩栩如生,他们在循规蹈矩的教育下变成了“坏孩子”,可是,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那些教育他们的老师、阿姨的所错之处,一味的教他们怎样学习“模范儿童”--席德,令人十分厌恶。
这本书也告诉了大人们怎么样教育孩子,告诉大人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性格来培养孩子,不能总是给他们找一个榜样,要求孩子们怎样怎样学习榜样,当然,榜样自然是好的,不过,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在学习别人的长处之时同时不能忘记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大人们应该体会孩子的心情。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有着浓厚童年气息的小说让我赏心悦目,从中体会到了那些在人们眼中是“坏孩子”的孩子们的心灵。马克・吐温不愧是著名的儿童小说家!
读《汤姆索亚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