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需要我们总结一下,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中的规律和不足。如何有效处理财务和理财这是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同样遇到问题的人们有所启发。
《红楼梦》篇一
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了,最初的印象是沪剧中的那段经典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小时候也开始懵懂的憧憬着像林黛玉那样“弱柳扶风”“病如西子”的古典美女的形象。最早读红楼是在初中的时候,教材要求学生假期读名著,刚学了文言文,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红楼梦作为拜读对象,然而,毕竟年少,关注的还是整部小说的发展情节,为林妹妹凄凉的结局而感伤,从未思考书中的深层次问题,甚至连有些语句也不甚清楚。之后再次读红楼是在高中时期,为了应付高考,不得不再次从做题的时间中抽出部分来读书,到底带了些抵触的情绪,没有仔细的品味,也没有时间去好好思考,只是记住了些不同名家的评论和感言。而高考结束之后,终于有时间闲下来把红楼仔细的读了一遍,让我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红楼梦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兴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败。很难说清曹雪芹的本意,但是我看完整本书后虽然有对那种奢华,糜乱生活的不满,更多的是对整个小说中人物的归宿的感伤,尤其是林黛玉,史湘云这些“好女儿”,可能是自己太过希望能有个美好的结局,也许有点幼稚,但是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些回忆,怀念,感伤,赞美,虽也有批评,但并不主要,曹先生创造了金陵十二钗,我向他本人对笔下人物悲惨命运也是感到伤心惋惜的。同时,根据对作者的生活背景的判断,不难确定作者的确是在回忆家族鼎盛时期的情景,那么我想从锦衣玉食的生活而跌落到社会底层的曹先生对以往的生活总还是怀念而感伤的,那么美好惬意的生活就忽然之间灰飞烟灭,不论是谁,都会痛心,惋惜,何况是经历过的曹雪芹呢?而对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思考之后不难发现时封建制度,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奢侈,铺张,虚荣造成的,自然作者是要抨击这一切的,可能我自己的理解太过肤浅,或许再过几年,重新读一遍红楼,又会有不一样的想法。看了几本解读红楼梦的书,都是各家持不同看法,正如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各人对红楼也有各自的想法。读过红楼的人多为她倾倒,不仅因为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因为是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写作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运用、前后照应和矛盾对比的运用。
心理描写:红楼擅长心理描写,前八十回中,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王熙凤的心理活动,薛宝钗的心理活动都写得细致深刻、入情入理,例如薛宝钗的“金蝉脱壳”及有意对黛玉假装不看见以避嫌疑等等。后四十回在这一方面也毫不逊色,如林黛玉感叹自己无依无靠,王熙凤在贾母死后的计划算盘,贾政在被抄家后的悔恨,紫鹃在照顾黛玉是的疼惜,都写的十分真切,尤其是袭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惟妙惟肖,而且入木三分。第八十回,袭人想:“如今宝玉有了功课,丫头们可也没有饥荒了,早要如此晴雯何要弄到没有结果。兔死狐悲,不觉滴下泪来。忽又想到自己终身本不是宝玉的正配,宝玉的为人还拿得住,只怕娶了个厉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香菱的后身。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光景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了,那黛玉就是个多心的人。想到此际,脸红心热,拿着针不知戳到哪儿去了。”这段话文字不多,阙细腻真实,内涵十分丰富,能够充分的体会出当时袭人的又忧又喜得心情,以及对晴雯的惋惜,将那种心情拿捏得恰到好处,也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写出来了。
语言运用:红楼可说是集语言之大成,既有民间口语俗语,又有古人句子的借用,是当时生活得真实写照。其中又以以下几点为最:
(一)简洁形象的叙述描写语言。
红楼从第六至第八十回至少写了5个年次,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有许多地方要考作者的直接叙述来连结情节、连接时间、转换场景,只有叙述得当才能使整部书浑然一体。而整本书这么长能是读者不觉其烦、不觉其散正式靠简洁的连接语言。
(二)诗词韵文的运用。
红楼有诗的意境,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书中纯属地穿插了许多诗词韵文,其中一大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情节需要引用了前人的句子。其中的诗词同样独树一帜、不拘一格,既有格律诗,又有歌行体,有同题诗、二人联诗、多人联诗,有词有曲,还有歌谣、酒令、辞赋、骈文以及灯谜、对联,使得全文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也是它吸引我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它的原因。不仅能够帮助思考,更能提升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品味水平,相信这也是许多同样的读者喜爱红楼梦的原因。
(三)有特色的对话语言。
红楼梦的语言特色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书中人物说的话。全书有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对话,但我们却一点也不觉得对话多了,着的确令人惊奇。书中以长篇讲话、长篇对话来表达凭一般语言难以表达的内容,同时,又以简短的对话交谈来表达内容,刻画人物,从而感染读者。并且,不同的人物,语气也不同,例如,湘云性格豪放,说话也直爽;迎春懦弱,不大说话;刘姥姥则是由浓郁的乡土气;薛蟠的话总是俗气、浮躁,这些都符合各人的身份、修养。使得整本书内容描写、叙述、语言浑然一体,丝毫不会觉得累赘,啰嗦。
而整部书中的前后照应以及矛盾、对比则主要从小说的结构和情节中体现出来。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性格描述十分注意运用性格对照: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照、同一人物的性格表象与性格本质的对照、人物性格内部中两种对立性格因素的对照。而通过这种对照我们更加清楚的发现不同人物的主要性格。
贾宝玉:从文中对他的批词中可以发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他还是主张追求自由,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这也正是他在贾府中深受喜爱的原因,同时也是他悲剧人生的原因。
林黛玉:或许表面看来弱不禁风,但是事实上对自己的爱情十分坚持,是难得的坚持唯一的封建女性之一。或许柔弱,或许有些小气量,但对宝玉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她也是具有先进的思想的,从她不支持宝玉学习八股文,去做所谓的“学问”
就能看出,黛玉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是她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她在思想上时自由的,没有受到太多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教育使得她非常聪慧,因而会有“葬花”的举动,正是因为聪慧,因而睹物思己,后感伤,虽然有些多愁善感,但整体来说是坚强的,从她对宝玉的爱的坚持就能看出来,即使在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任然是在思念宝玉的,只是爱得太苦,太累,受封建思想的迫害,最终含恨而终。
薛宝钗:不得不说薛宝钗的确是个八面玲珑的人,能够讨得贾府中大多数人认同,最终嫁给了宝玉,可是,她的性格上或许封建习性是很浓重的,她不懂宝玉的想法,始终劝着他去念书,即是想宝玉考取功名,同时虽然宝钗对多数人都不错,极少得罪人,也还是有着浓重的等级观念的,对待下人最多也只是有礼相待,在这一点,即使是最主张平等的宝玉,也是没能完全放开的,当宝玉要喝的茶水被奶娘喝完时,他是大发雷霆,甚至不顾那是他的乳娘就蹬了一脚。可见还是存在很深的等级观念的。
王熙凤:对这位,可能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要强、精明、强悍,而读过红楼后,对这样一个人物我却是想赞叹的,真的是女中豪杰,若是生在现代,定是一个能闯出天地的女强人,只是在封建时代,即便能够长官贾府财政,也不能获得完美的人生,丈夫的花心、无能,只能使得凤姐的才能用到了挤兑二房,吃醋,撒泼上了。在为她那些荒唐行为遗憾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凤姐的惋惜,那么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在封建的社会中,完全被埋没,并且淹没在了家庭琐事中,最终也值落得凄惨的下场,着怎么不让人愤恨封建制度呢?因而,对王熙凤,我始终认为她是精明、能干、强势的,不带贬义的情感,更多的是欣赏和惋惜。
一部红楼梦,带给了我许多,有思想上的感悟,有情感上的领会,有对文学的欣赏,有对诗词的品味,有对情节的喜怒哀乐,有对作者的钦佩崇拜„„我想我还会再次读它,它还会带给我更多!
参考书目:《红楼梦》欣赏与探索(胡文炜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红楼梦悟(刘再复著三联书店出版)。
《红楼梦》篇二
红楼慢。
作者:吴则礼朝代:宋体裁:词声慑燕然,势压横山,镇西名重榆塞。干霄百雉朱阑下,极目长河如带。玉垒凉生过雨,帘卷晴岚凝黛。有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长啸,畴昔驰边骑。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锦带吴钩未解,谁识凭栏深意。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
《红楼梦》篇三
满腹才气怎得多愁善感。
葬花自怜独泣。
有缘无分相离。
木石前盟哪抵金玉良缘。
唯有宫花落地,残花入土。
一缕芳魂寄青天。
——叹黛玉。
聪明过人又得花容月貌。
广得人心懂得待时而飞。
群芳中傲然而立。
无缘也要勇争相聚。
玉腕轻挥终圆梦。
哪知痴情人弃你而去。
踏上不归路。
——叹宝钗。
笑靥中似曾相识。
娇羞如花。
好妹妹深得我心。
谈吐中大方得体。
冷若冰霜。
美姐姐却知我意。
姐妹如此甚好。
葬花人终赛冷美人。
湘妃哭再比蘅芜笑。
奈何天公不作美。
你我无缘。
终是“公子情深,女儿命薄”
唯有剃去万千烦恼丝。
与你同甘苦。
来世续前缘。
——叹宝玉。
《红楼梦》篇四
无论是《石头记》还是《金陵十二钗》,我爱的是那“满纸荒唐语”,无论是《风月宝鉴》还是《情僧录》,我敬的是那“一把辛酸泪”。大观园中,我读到的是千红一哭;红楼梦里,我品到的是万艳同悲。
枉凝眉。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如梦如诗的林黛玉,似水的情愁,素静得得如同风雨中的莲花。“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她的泪流尽枕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的泪流尽心头;“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她的泪流尽衣襟。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帚洒泪,送一池柳絮。她一滴一滴的眼泪,一点一点的情血,最终换来的却只是良院仙葩与无瑕美玉的一场镜花水月缘,血泪全抛铸情声!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黛玉之痴情!
乐中悲。
如酒如箭的史湘云,似水的豁达,单纯的如乱世中的海棠。“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是她的哀伤;“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是她的豪爽;“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是她的乐观。宝贵何为,父母早逝;展眼斜晖,水逝云飞。在霁月风光耀玉堂之时,与卫若兰结为连理,原以为可以配得个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却不料,依旧是去散高塘,水涸湘江,只恐石凉花睡去。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湘云之悲情。
终身误。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之女。容貌美丽,举止娴雅,看似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如纸如笔的薛宝钗,似水的温顺,柔婉得如荒原上的牡丹。“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是她的不幸;“珍重芳姿掩重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是她的安分;“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残何敢再为辞”是她的老练。山中高士晶莹雪,无疑是大观园中一朵醇厚温婉的牡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宝钗努力的压抑自己,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却终究未换来一段金玉姻缘。她赢得了世界,却输给了自己。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叹宝钗之哀情!
我爱读《红楼梦》,读盛大繁华掩盖下的一幕幕悲剧;我爱读《红楼梦》,读凄冷社会藏匿着的一曲曲悲歌;我爱读《红楼梦》,读黑暗觉醒交织成的一缕缕悲情。
我读,我泣,我感,我悟,梦回红楼……。
《红楼梦》篇五
木兰花慢。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几临流送远,渐荒落、旧邮亭。念西子初来,当时望眼,啼雨难晴。娉婷。素亭共载,到越吟、翻调倚吴声。得意东风去棹,怎怜会重离轻。云零。梦绕浮觞,流水畔、叙幽情。恨赋笔分携,江山委秀,桃李荒荆。经行。问春在否,过汀洲、暗忆百花名。莺缕争堪细折,御黄堤上重盟。
《红楼梦》篇六
木兰花慢。
作者:吴文英朝代:宋体裁:词紫骝嘶冻草,晓云锁、岫眉颦。正蕙雪初销,松腰玉瘦,憔悴真真。轻藜渐穿险磴,步荒苔、犹认瘗花痕。千古兴亡旧恨,半丘残日孤云。开尊。重吊吴魂。岚翠冷、洗微醺。问几曾夜宿,月明起看,剑水星纹。登临总成去客,更软红、先有探芳人。回首沧波故苑,落梅烟雨黄昏。
《红楼梦》篇七
木兰花慢。
作者:吴则礼朝代:宋体裁:词尽晴春自老,乍翠t、出清流。望杳杳飞旌,翩翩戍骑,初过边头。幽花尚猗短岸,渐鸣禽、唤友绕行c。端有雕戈锦领,竟驰[袅骅骝。凝眸。雁入长天,羌管罢、陇云愁。共解鞍临水,雷惊电散,雪溅霜浮。玉觞正风味好,对幽香、堕蕊且消忧。莫以纶巾羽扇,便忘绿浦沧洲。
《红楼梦》篇八
仔细地寻找葬花的树下守着花冢的小虫。
长发在晚风中幻化成桃花。
骤然失去重量的似水年华。
长指甲涂上的颜色。
裹着黄昏后的姿势。
温习清代的悲歌与艳词。
连同在芬芳的中国盒子上摆着的新鲜的呼吸。
我猜测两百年前瓷质的风中。
穿梭过一条燃烧的金蛇。
灰烬和影子的味道。
飘满了整个残垣的天空。
我掌心中弯曲着很多丽人的倒影。
光华的灵魂。
什么时候才能顺着粉红的呼唤的旗帜而下。
挟着泪水。
站在苍白的世界的一隅。
搌布伤痕。
我把孱弱的声音用衣袖里的风砍下。
用力的扔给祂们。
回应我的。
只有一片曾停泊在香丘上的灯光。
照耀着衔着苍穹的萤火虫。
穿过寒冷。
向我飞来。
我站在风流的红楼倒塌的大地上。
背诵当年清贫的台词。
用擎起一杯水的力量。
举起一个民族所有的痛苦与悲伤。
路还很长。
还有很多人孤独的出生。
然后孤独的死亡。
时空无法挽回的红楼。
必将与她们相似的女子。
在另一个季节。
另一个纬度。
伴着一个透红的灯笼。
回归。
《红楼梦》篇九
我用目光碾过那本书,安静,顽固,浮华的尘土早在时光流逝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这本红楼。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也过不去。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红尘,即使中了举人也无心再管,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后人只知道,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一切,都结束了。
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喜欢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一定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只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