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总结经验,来一份总结吧!总结应该突出重点,提炼核心内容,避免冗长和啰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一
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层单位,是党的各项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是教育党员的学校,是战胜困难的堡垒,在社会基层单位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xx集团是xx市政府第一批成立的国有企业,xx投资集团是xx省第一家上市公司。xx集团是xx投资集团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xx%。近几年来,两家集团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xx集团从20xx年亏损xx万元到20xx年实现利润x亿元,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xx%、xx%;资产负债率从原来的xx%下降到xx%;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xx%。xx投资集团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xx%、xx%,资产负债率为xx%。
通过对两家集团公司总部和旗下xx家子分公司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市属国企基层党建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统领一切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目前,不少子分公司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比如有些子分公司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党言党、管党治党的观念不强,仍然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有些子分公司对党建工作的推动力度不够,主动思考研究党建工作的意识不强,专题研究党建的次数不多。
二是党支部书记聚焦主业主责不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不到位。2018年10月28日开始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基层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照新时代新要求,当前子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没有真正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在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上缺乏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一些工作没有完全“落地”,致使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三是党支部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没有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部分党支部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举措不多,比如对网络舆情的预判、监控和管理,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的审核和监管等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四是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形式主义问题。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就是抓落实。但大部分党支部在抓工作落实中,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和过于留痕化的问题,如“三会一课”、“五化”建设、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形式单调,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普遍不佳。
五是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抓得不紧不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好每一个党员的头脑,指导好每一个党员的行动,大部分党支部还缺乏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虑。如何把党中央的声音,把党的方针政策,把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传达到、贯彻到、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党员,大部分党支部还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安排。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六是总体来看,大多数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没有亮点,没有特色,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是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活跃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尤其是一些对外经营和服务的窗口单位要通过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推动业绩和服务的双提升。但是目前大部分窗口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仍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没有结合行业特色,创建特色党建品牌。
七是生产经营任务比较繁重的子分公司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对基层一线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态研判不够,关注不够。党支部是最基层的党组织,最贴近职工,所以党支部书记要做职工的贴心人,引领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但有的党支部书记在如何做好职工贴心人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经常性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八是子分公司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结合不紧,总部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不深,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要深度融合,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但大部分基层党支部工作融合力度还不够,没有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相协调的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工作对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九是党支部抓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实招、新招、高招、硬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要向心力,也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然过程。但不少子分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初始状态,如何让企业文化入脑入心入行、生根开花结果,还任重而道远。
十是部分党支部书记党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不会抓”、“抓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党支部书记素质与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好坏。部分党支部书记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对党建业务的学习太少。即使有抓党建的强烈愿望,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成效不好。
十一是个别党支部书记担当精神不强,破解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善于破解难题,既反映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也是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重要表现。个别党支部书记工作中不想、不敢、不会创造条件解决难题,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比较多地强调客观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没有认真深入地从主观层面、从自身层面找原因找差距,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习惯于“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上推”。
十二是基层党务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党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新时代党建工作对基层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遍培训较少,有的甚至从未参加过党务知识培训。有的培训跟不上党员干部调整的节奏,新上岗党员干部对党建方法、工作规则、制度流程等掌握不够,工作开展不规范。
针对上述12个问题,我们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抓基层党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要求,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抓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三重一大”事项坚持按集体决策办事,坚持按规范程序办事,坚持依纪依法办事,坚持公开透明办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派驻子分公司纪检监察专员、重点项目纪检监察工作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干净底色,严守清廉本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增定力,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三是围绕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抓基层党建。基层党支部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各基层党支部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四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抓基层党建。各基层党支部要做好基层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文章,坚持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支部的工作和战斗力。特别是在国企改革的伟大征程上,各党支部书记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五是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抓基层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各基层党支部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坚持企业文化日日行、天天见,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发挥企业文化正向激励作用,构建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六是围绕关心关爱一线员工抓基层党建。各基层党支部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强化一线职工思想引领,着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基层阵地建设。关心职工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努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份稳定可持续的工作、收入和未来,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的归属感和越来越好的愉悦感。
随着医院管理不断发展和需要,医院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对信息化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目前,医院急诊就诊从病人进入医院挂号开始,到病人就诊,各项检验、检查,收费,取药,输液等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为提高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信息化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某一个或多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因故障不能正常使用,预计30分钟内不能恢复,严重影响急诊正常就诊秩序。
医护人员一旦发现计算机故障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分诊台,分诊护士向信息科值班人员汇报,由信息科技术人员快速到位,迅速排检原因,若信息科预计30分钟之内不能排除故障时,分诊台应立即汇报总值班和科主任。由总值班下达应急预案的启动命令,同时科主任向分管院长汇报情况。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启动时,急诊所有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保安等协同总值班做好秩序的维持工作,做好向病人的告知工作,以保证医院急诊医疗业务的有序开展。
1.急诊挂号收费:信息故障后,人工挂号,手工划价记帐。系统恢复后,把手工单子补入计算机。备用物品:手工记账单。
2.急诊医生工作站:信息故障后,接诊病人后完成手工病历书写,开具手工检查单(检验、超声、放射、心电图等单子)和手工处方,嘱病人到收费窗口。备用物品:各种手工单子备用在抢救室。
系统:信息故障后,各仪器独自工作,接收人工检验单子后,人工抄写报告单。待系统恢复后,再人工输入。
b超图像系统:信息故障后,接收手工检查单,检查后手工出报告单,但无图像。待系统恢复后,再人工输入。
5.急诊药房:手工处方由收费处记账后到药房,药房接收手工处方后先发药。待系统恢复后,再人工输入。
6.血库管理系统:手工登记、划价。及时把划价单送收费处。
7.备用物品:各类手工记账单,纸质处方,纸质化验单,放射检查单,超声检查单,心电图单,交叉配血单。
摘要:普惠金融是一项实现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金融服务的重要战略。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了许多风险。文章对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2005年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国际社会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欠发达国家、地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发文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旨在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在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达到一定水平,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3.39万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其庞大的服务对象和资金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1.1普惠金融顶层设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推动其发展。这些文件在宏观层面上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没有进行细化,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布局,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时缺乏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顶层设计也存在问题。首先,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缺乏清晰的法律规范。其次,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监管政策不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监管的缺失。
1.2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
无论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存在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普惠金融存在误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贫”,要不就是忽视了风险问题,降低信贷标准,盲目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要不就是感觉风险过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阻。
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金融不甚了解。他们很容易在对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看到了高额回报却忽略了风险问题,结果与服务提供者产生纠纷。还有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贫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义,做一些诈骗的违法行为,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从而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1.3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但是由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对普惠金融发展缺乏重视,导致普惠金融进展很慢。而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虽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实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其服务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政策性金融机构则大多数是靠财政拨款,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无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1.4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传统风险之外,还要面临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资金挪用风险、洗钱和套现风险。[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而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普惠金融消费者主要是长尾群体,信息收集难度大,导致其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常大、调查成本非常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2]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罔顾风险,导致大量风险积聚。
1.5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高。
目前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虽然推出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设计呆板,同质性强,缺乏创新,尤其是利率方面普遍较高。普惠金融消费者来源广泛,需求也不一而足,这些产品往往根本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产品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鉴别能力,监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普惠金融产品的市场混乱,普惠金融的风险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普惠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都在15%~20%左右,虽然要比高利贷低,但是却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这无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普惠服务的提供都带来不利影响。
2.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细致规划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法律法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积极结合金融科技,扩大现有信用体系的覆盖面,缓解普惠金融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加强监管,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及时打击不法行为,纠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一方面,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使其清楚认识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贫”。普惠金融虽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金融模式,但业务面非常广、资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业务“蓝海”,等待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大力开拓。同时发展普惠金融时不能罔顾风险,不能盲目推进,应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宣传册、宣传流动车等工具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扫盲,普及金融知识,使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够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来享受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妥善处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3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國家应加快现有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积极引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其在普惠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应在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学习格莱珉银行的经验,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以此增强直接服务普惠金融消费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2.4借助金融科技,健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正在不断积聚。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风险的防控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已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在风险防控时我国也应该借助金融科技的特征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中去,建立一套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将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运用到普惠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风险分析和评估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识别、预警、防控普惠金融风险。而各级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的进程。
2.5降低融资成本,推出产品定制化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根据消费者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合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时,尤其要注意担保方式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动产抵押担保,要积极尝试保险基金担保、互助联保、再保险担保等担保方式。产品贷款利率设计时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应该是以低成本、广覆盖、易获得、可持续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切实为普惠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的均衡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普惠金融发展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主动创新。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健康、规范、有序、充分竞争的普惠金融市场,从而实现和谐金融的目标。
参考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和联结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任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三是个别单位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为所代替,而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所代替。
(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年度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
(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腐化堕落,丧失了党员干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善于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循守旧,致使工作停滞不前。三是极个别村干部一旦当选,就千方百计在“权”上做文章,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综合素质不到位。有的村干部对农村政策掌握不多,不懂农村基层工作程序,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对有关政策理解片面,把握不准,断章取义;有的对如何依法履行职责不清楚,凭经验和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个别村干部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差;有的村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泊,利己思想严重,甚至违法违纪,影响了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机制管理不到位。一方面制度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基层组织制度,工作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有的虽有制度,但落实不好,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管理机制不配套,上级党组织对不履行职责和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基层党组织成员多是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经教育不改却又达不到党纪国法处理的束手无策。
(四)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基层党组织由于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往往容易忽视与工作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交心谈心,在倾听工作服务对象意见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没有深入周到的调查研究就不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在分析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中时可能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经费的制约。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党务活动经费的不足,所以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经常性。党务经费的不足可能会制约党建工作的力度和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
(一)提高认识,创新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一是深刻认识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明确党建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作为求地位,以地位谋作为,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上、难点上,放到机关作风的改进上,体现在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上,形成与业务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二是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克服“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中心、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党务干部的重要职责,树立“理直气壮抓党建、尽心尽职抓党建”的思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合力与感召力;要坚持“虚工实做”,以党建工作实效去推动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管理,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要坚持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机关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主要领导同志要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把党建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定期研究;其他党组组领导同志也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分管联系单位的党建工作,形成党建与经济、业务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机关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及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决定只有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党组织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要把对党员的管理与实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继续实行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等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三)深化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要克服和纠正重经济,轻党建的错误思想,摆正党务与经济行政业务的关系。要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管党的政治责任,要按照“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要求,用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抓党建工作,要把党建工作同行政、业务、经济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二是要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努力构建党组织的领导带头抓党建,行政领导重视支持抓党建,党务工作者自觉主动抓党建,从上到下层层抓党建的新局面;三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要配齐党务干部,尤其要把那些思想好、能力强、对党建工作热心的同志放到这个岗位上来,要做好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工作,使其逐步成为党务干部的行家;四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党的支部是党的基层管理组织,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最主要的就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使支部活动经常开展起来,通过支部活动把每个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抓起来,把党员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这样党要管党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强化措施,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新变化。一是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特别是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的程序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级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二是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要突出抓好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好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同时,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从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延伸,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家庭和社会监督为防线,建立起单位、家庭、社会管理和监督的“互动机制”,要加大对党员的考核力度,对党性不强或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党员,各支部要做好帮教工作,找他们谈心,指出问题,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激发他们的活力,对不称职的党员,要及时给予严肃处理,以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威信。三是抓党员的能力建设。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通过每一级党的组织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能力来体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要着力提高党员的技能,开展“岗位练兵”“传、帮、带”活动,把岗位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后备干部,营造党员干部带头学技能,带领大家学技能的氛围,以此来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xx市监督对象大幅增加,目前全市共有xx名党员,xx名监察对象。面对这么多的监督对象,如何对其实施精准有效监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存在问题。
发现问题是监督工作的生命线。从目前监督工作来看,2020年,xx市纪委监委处置的xx件问题线索中,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线索xx件,仅占比xx%,这说明我们的监督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一)站位不高,思想认识有偏差。党章规定,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法规定,监委是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无论是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是第一任务、第一职责,都要求坚决把监督挺在前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分析和查处问题,重审查轻监督,认为办案是硬指标、监督是软任务,无论是监督检查室还是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都忙于办案而疏于监督;有的对监督的“再”监督认识不到位,出现监督“越位”、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有的担当精神不强,主动亮剑不够,认为监督容易得罪人,导致监督弱化、虚化。
(二)职责不清,权限职能有交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专设监督检查一章,明确监督重点,规范监督方式,使监督更加有力。但是,《规则》对纪委监委各监督主体谁来统筹、职责分工、如何协作等没有详细规定。比如:第十二条规定,党风政风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党风政风建设的综合协调,做好督促检查、通报曝光和综合分析等工作。而监督检查室具体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与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作风监督的职责上有交叉、有重合。同时,监督检查室的日常监督和派驻机构的派驻监督在对象、内容上边界模糊,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监督关系没有理顺,导致出现“九龙治水”、无序监督,或推诿扯皮、无人监督,或多头监督、资源内耗问题。
(三)机制不畅,统筹运行有阻力。党中央一体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视“四个全覆盖”的监督格局,为强化监督职责提供了重要支撑。实际工作中,党风政风监督室承担专项监督的安排部署、综合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室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市委巡察办负责巡察监督,但是“四个监督”各管一块、单兵作战、行无定式,没有打破孤岛、聚拢五指,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如:巡察办与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室对派驻机构的联系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专项监督上无力统筹“四个监督”,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四)手段不多,方式方法有欠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对列席会议、听取汇报、廉政档案、意见回复等常规的监督方式均有点题,但在实践运用中,各监督主体普遍感到茫然,监督办法不多、方式不新,致使监督效果不佳。比如:监督检查室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洁档案,但是仅仅实现了档案见面、材料扫描,对监督对象的性格特征、岗位职责和廉政风险并不了解,这种粗放式的监督,形式大于内容;派驻机构在派驻监督上缺乏全局观念,未将“病树”“歪树”放在“森林”的整体之下分析研判,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班子情况心中无数、画像不准;党风政风监督室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检查上依赖看资料、查账目等传统手段,不会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束手无策。
二、原因分析。
从监督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监督乏力已经成为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能力素质和监督理念不匹配。从实际情况看,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当前形势还不相适应。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不会督。监察体制改革后,如何按照监察法要求和“四种形态”标准对成倍增加的监察对象开展日常监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思维模式固化,不想督。局限于“安排什么干什么”“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日常监督、派驻监督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考虑不深不细。三是担当意识缺乏,不敢督。受熟人社会影响,有些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拉不下脸、下不了手,弱化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二)职责权限和监督格局不匹配。从表面看,“四个监督”是简单的1+,但目前4个1+小于4,因为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不能有力支撑起“四个监督”一体化的格局。一是组织架构上,没有指导统筹“四个监督”的领导机构,监督缺少研判、规划统筹,导致各监督主体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没有同向发力。二是职责定位上,监督职责、监督领域有交叉,也有留白,出现了重复监督或无人监督的困境和尴尬。三是人员力量上,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监督检查室的人员力量不足,在保障办案的前提下,很难有精力开展监督工作。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模式不匹配。目前,监督工作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可以“照单”监督的制度体系。一是监督重点上,“四个监督”基本都可以“包打天下”,没有各自的主攻方向和侧重点,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完善。二是监督程序上,除了巡察监督比较规范外,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如何请示报告、如何发现线索、如何整改落实均没有现成的制度规范。三是监督方式上,习惯于按老套路、老办法开展工作,不善于抓早抓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的手段不多。四是监督对象上,派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对象基本相同,对各自的监督层级和监督重点没有明确的区分,影响了监督效果。
(四)考核方式和监督实效不匹配。尽管xx市纪委监委机关对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和各部室每年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管理不精细,致使监督工作没有动力和活力。一是考核导向上,以案件数量论英雄,让监督工作“出力不讨好”,从主观上丧失了对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考核方式上,指标设置不科学,让考核显失公平,致使监督工作形式化、表面化。三是考核结果上,由于监督工作“一体两面”的特殊性,既要防止数量化,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论英雄,又要防止形式化,以监督工作的资料称豪杰,需要注重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落实xx市委“xx”部署,推动xx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纪检监督作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一)更新监督理念。做好监督工作必须刚柔结合,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树立“治病救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引导、谈心谈话、激励感召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对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在心底里支持配合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惩前毖后”的方针。坚持惩治才是最严厉的监督,提高监督发现问题能力,提高谈话函询转初核比例,加大审查调查力度,严厉惩治违纪违法的人和事,真正让纪律带电、监督长牙。
(二)紧盯监督对象。将监督见诸日常,需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是要突出“关键少数”。聚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二是要管住“绝大多数”。在盯住重点的同时,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维护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创新监督机制。重塑权责清晰、顺畅高效的监督工作秩序需要破旧立新,才能开新局。一是要破除“单打独斗”的旧思想,确立“联合作战”的新理念。统筹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和巡察“四个监督”,使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巡察机构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形成统一调度、协调配合、衔接有序的监督体系。二是要破除“一成不变”的旧套路,确立“四位一体”新机制。制定《关于充分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首要职责的实施意见》《“四个监督”协作配合工作细则》《监督人员统一调度工作办法》等配套制度,使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机制上环环相扣、全面贯通,实现“联”“驻”“巡”三者的优势互补、效果叠加。
(四)改进监督方法。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既要用好用足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又要积极探索监督的新路径。一是联合监督。采取“驻守式”与“检查式”监督相结合,“驻点”与“联片”监督相结合,点穴式与常规式监督相结合,实现统筹协作,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二是科技监督。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智能手段,拓展线索收集渠道,实现动态监管、智能分析。三是日常监督。运用问题线索排查、廉政档案、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列席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四是专项监督。围绕xx市委中心工作,每年集中时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相关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深度治理。
(五)注重监督效果。监督工作既要善于发现外在问题,又要由表及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实现标本兼治。一是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火眼金睛”把好监督的第一道关口,用好“第一种形态”,发挥监督“发现、预警、提醒、教育”等功能,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错变成大错。二是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监督工作的落脚点,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推动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同时,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通过“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治理”,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发挥监督的震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基层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和基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否把这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事关基层宣传思想导向,事关基层文化产业发展,事关基层社会稳定大局。因此,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在思想上做到能动、内容上做到生动、形式上做到互动,举轻若重,创新方式,服务引领,将更多精力向基层投入,将更多资源向一线倾斜,努力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真正强起来。
近年来,随着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充满新期待,对涉身利益、社会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特别关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更为迫切,这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形势下,在一定程度上,各地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投入逐年增加,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随着文化惠民政策不断深入,乡镇苏木(街道)、嘎查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日益得到了很大改善。近日,笔者通过对科尔沁区(以下简称科区)的深入调研,也充分感受到了这一可喜变化,并深有体会。
(一)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情况。科区宣传文化系统包括宣传部、文广局、文联3个一级单位。宣传部有两家区属媒体,文联有7家协会,文化系统现有二级单位5家,分别是文化馆、图书馆、戏曲剧团、电影放映管理站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先后发展、培育了红歌艺术团、余粮堡镇农民艺术团、老干部艺术团等30余个民间文艺团体及书法协会、摄影协会、京剧票友会、空竹协会等40余家民间协会组织。宣传文化系统现有在编干部职工300多人,各镇苏木、街道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69人,嘎查村、社区文化工作人员422人,民间团体及协会组织人员千余人。
(二)阵地建设及利用情况。科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少儿版画展馆1个、青少年版画培训基地1个,红色纪念馆4个,4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28个,嘎查村文化活动室334个,文化大院35家,草原书屋33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8个,文体广场152个,业余文化演出队伍近100支及各类文化经营场所近1000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个,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4个。目前,科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构建了“15分钟文化服务圈”,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三)方法创新及品牌建设情况。依托自治区“十个全覆盖”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科区按照“2143”标准分三个等级全面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即建设一个室外文化广场和一个室内小剧场“2场”,主要用于组织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放映露天电影等活动,室外配置必要的户外健身器材、舞台;“1”即建设一个文化大舞台,主要用于举办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体活动、室内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4”即建设图书室、电子阅览桌、文体活动室和棋牌室功能齐全的“4室”;“3”即打造文化墙、文化公益大讲堂和村村响大喇叭“3个宣传阵地”。科区还依据分类打造标准,投资460万元,为各文化活动室配置了设备设施,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整体提升。“万千百十”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万”即服务全区80万人口;“千”即组织1000名文化志愿者队伍;“百”即打造422家文化活动阵地;“十”即培树10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原创纪实话剧《老兵任明德》搬上舞台,组织了全市范围内的巡演。组织开展艺术家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先后创编了以反映“十个全覆盖”农村巨大变化的歌曲《百姓的事大于天》、《爱在春风里》,小品《赌牛》、双簧小品《我夸政策好》、快板《夸夸“十个全覆盖”》,群舞《科朝冉都乐》、《依如乐》等原创作品20余部。拉场戏《老猫去哪儿》参加自治区小戏小品(汉语)大赛比赛荣获三等奖。
虽然,近年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面临着:理论宣讲方式方法单一、载体平台不多、阵地建设薄弱、机制保障不到位、经费、政策扶持不够、人才队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理论武装形式单一,宣教方式乏善可陈。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多年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都是简单粗暴的单向灌输,你讲我听的会议式宣传教育和强制的报告式理论灌输仍然是主流途径,宣教方式方法单一直接影响了正面宣传的说服力、典型宣传的生命力、社会宣传的吸引力。对于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自上而下几乎都是采取报告会、座谈会、专家讲课、讲师团宣讲等形式,单一的面对面,刻板的说教,缺少互动或几乎没有,这种强制灌输、简单给予,压抑了教育的娱乐性,虽然在听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即使灌入了耳,却难以入心。同时,各项方针政策、讲话和会议精神的学习读本虽然众多,但真正符合基层群众口味需求的却很少,而且理论高深,深奥难懂,群众不明白,理解不透,感到不知所云,容易产生疲劳厌倦心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引领效果。
(二)载体平台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舆论强势。随着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由于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传播的负面信息更多,使正面信息得到削弱。加之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很多时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新时期基层文化发展的繁重任务不协调,导致各种宣传活动难以开展。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在不断增加,人们对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生活的实际要求更加强烈,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载体平台利用率低,宣传的氛围不浓,内容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广大农村仅有电视成为群众的主要精神阵地,没有丰富的精神娱乐阵地,宣传过程中普遍存在接受和传输新事物、新信息短路现象,新的信息或成果不能及时传递给周围的人,影响宣传的效果和群体的视野,进而无法影响人们的行为,使主流价值观得不到及时的弘扬,不能有效引导舆论。
(三)阵地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匮乏。近年来,基层文化阵地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够、不系统,城乡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有阵地无活动的现象比较突出,与城乡群众的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依然不相适应。有的嘎查村建起了文化广场或文化大院,未列入嘎查村的文化阵地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因此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嘎查村农家书屋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有些文化室、阅览室、室内活动场所长期无人管理,开放时间以及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够,文化活动开展无从谈起,使这一文化惠民工程没有发挥好应有作用。随着群众品味的提高,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基层文化却始终呈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都一样”现象。即使每年都组织文化“三下乡”活动,也只有一年一次的周期,且受众人数有限,使群众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不能充分享受精神文化食粮。
(四)宣传文化专业人才后继乏力,干部队伍不稳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各种专业性强的人才来为群众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而且,随着网络舆情管理及城市文明创建压力增大,事务增多,亟需充实专业性强人员的力量。目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策划、制作、音乐、舞蹈、作词、作曲等专业人员和创作人才奇缺,存在着人才匮乏、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低、人员老化、组织协调能力欠佳等诸多问题。基层综合文化站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金缺乏、人力单薄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局面。同时,基层宣传委员多身兼数职,任务繁重,指标也多,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中。此外,搞宣传工作的人,如果出色,就为上级部门选拔人才提供了条件,使基层宣传干事更换频繁,不利于工作的连续性。
(五)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经费、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当前,各级财政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经费投入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不成比例的。虽然近年来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只能用于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加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型文化活动及文化创作投资大,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高,上级财政扶持政策缺乏力度,经费投入远远不够,导致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基础设施有待建设与改善。各级文化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文化资源共享服务运行经费短缺,图书难以更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不够,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对新兴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不明朗,财政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不够配套,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六)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有机的统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基层领导对宣传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工作轻思想教育,对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有的认为宣传思想工作纯粹务虚,做好做坏关系不大,将更多的中心工作压在宣传干部肩上;有的认为宣传文化只是宣传干部的事,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合力不强,工作职责难履行,没有形成齐心协力大宣传“大合唱”氛围。管理上,各部门各自为阵,随意和形式等现象突出,未能形成大宣传、大文化、大服务的格局。宣传部门责权不统一,有责任无权力,多头管理的体制加大了工作指导、协调的难度。意识形态各部门经费由政府部门管,干部调配、任职由组织部门管,造成基层宣传思想部门权力范围小、管理职能弱、协调能力低,在人事、经费、项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话语权。有时候,应对各种媒体,“灭火”成了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责。
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理论上讲,应该在“落细”上勤思考。应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把中央、自治区的精神细化成具体的工作目标、细化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宣传到基层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们行为标准和日常生活的自觉遵循;在“落小”上找方法。要大处着墨,以小见大,通过墙报板报、大喇叭、农家书屋、电视等宣传教育阵地,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在“落实”上下功夫。要虚功实做,真抓实干,深入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运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说群众能懂的话,讲群众身边的事,把工作做到每个人、覆盖到每个群体,切实扩大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具体措施为:
(一)丰富手段,让理论武装“实”起来。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提升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推动理论普及上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在党的方针政策、惠民措施的宣传上,探索改进单一的灌输式宣讲的方式,努力将宣讲内容编成快板、二人转、歌曲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另一方面在宣传资料的编印上,根据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编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且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宣传品,如挂历、折页等,还可将需要宣传的内容制作成音像制品,多种语言解说,满足不同民族群众的需求采取编印理论通俗读本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宣传普及,着力解决理论武装“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干部群众“不愿听、听不懂、听不进”的问题,着力解决开展活动贪大求全、流于形式,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关注基层群众所思所盼所求。同时还应考虑建立一支基层宣讲员队伍,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说身边发展变化,起到宣传示范带头作用,以此丰富群众信息接收形式,逐渐转变农村文化落后现象。
(二)创新方法,让载体平台“动”起来。突出载体带动,增进工作实效。切实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扩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充分运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基层群众乐于接受的载体手段,以老百姓便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让党的宣传更加深入人心。通过举办农民讲堂、组织宣讲小分队、创办院落小板报(墙报)等方式,开展好基层理论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精心策划设计符合基层实际、群众广泛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项目,大力开展善行义举、学雷锋、美德少年等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营造乐善好施的良好氛围。要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民俗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等下乡活动,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组建一支文字功底好、写作能力强的宣传队伍,经常深入群众,加强交流,形成优势互补,为有经验、有创意而缺乏表达能力的干部群众专门写作材料,形成文字资料,产生示范影响作用。注重民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把加强舆情监测和民意调查作为基层宣传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从多方面听取群众的呼声,把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党委政府,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社会整合功能,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二
一、工作目的:
为了确保本工程在雨雪*冻天施工,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对本工程进行应急救援,把事故风险降到最小程度。
二、组织机构本工程。
三、安全*措施:
1.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雨雪*冻天气的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谋全局、想部门、思岗位,要充分估计到雨雪降温天气对安全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2.中雪以上恶劣天气要求现场暂停施工,小雪等天气督促施工单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3.充分做好应对低温雨雪*冻天气的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准备工作和其它各项准备工作。
4.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在雨雪*冻天工作时,作好相应的防冻措施。
5.加强对建设工地内工棚、活动板房等临时设施的隐患排查,发现有安全隐患的临时设施,坚决不得住人,人员必须要撤离到安全地区。
6.加强对建设工地施工用电的隐患排查,防止雨雪*冻天气下因用电不当造成安全事故。
7.加强对建设工地内交通路面上设置的围栏、*示标牌、损毁凹陷的旧路面等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必须要进行消险加固,确保工地周边的行人与车辆的安全。
8.加强对建设工地内桥梁、深基坑、部分和隐蔽*沟渠、涵洞等管理,要求项目部必须要做好明显标志,保障车辆、行人的交通安全。
9.畅通信息报送渠道,项目经理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人员必须要到岗到位,各负其责,做好对建设工地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10.加强值班巡查力度,做到有效防范,及时应对。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三
。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持续增强。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脱贫攻坚,更多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大幅增强。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完善金融供给的层次,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新业态的作用;二是稳步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形成政策合力“几家抬”,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风险分担问题,让普惠金融更加可持续。
金融供给层次渐丰。
车要跑得快,首先得铺好路。发展普惠金融,要有广覆盖、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2015年,我国印发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的作用。
国有大行是“头雁”。对于国有大行服务小微,有人曾质疑:这些习惯了“垒大户”的银行,是否愿意俯下身,发放那一笔笔小额贷款?国有大行深耕普惠金融,既是责任也是趋势。近年来,国有大行充分发挥网点布局广、资金成本低、风险控制能力强等优势,连年超前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2020年、2021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分别超50%、40%。
农村金融机构是生力军。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的活力进一步焕发。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落地浙江。“改制不改性、改名不改心,坚守‘支农支小’的天职与宗旨。”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王小龙表示,将努力为每个家庭和有需要的小微企业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普惠金融服务。
民营银行是补充者。2014年12月,我国首家民营银行、首个纯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民营银行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我们服务的是小微企业中的‘小微’,企业的年营业额平均在500万元以下。”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说。
村镇银行是神经末梢。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村镇银行的员工“说当地话、熟当地人、懂当地民情”,了解哪家人守信用、哪户人有能力,其他银行做不了的融资便成了可能。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651家。
金融服务稳步创新。
发展普惠金融并非坦途,亟需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与内涵。但创新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首先要创新服务模式,尤其要解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向基层、县域、乡村和社区不断延伸。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atm机具、银行网点,在广袤的农牧区曾经十分稀缺。银行网点怎样搬上草原?实践的智慧是,用流动式服务“追着”牧民跑,流动金融服务车即为典型。记者在青海采访时发现,每台服务车均配备了pad移动展业平台,该平台相当于小型发卡机,还能完成小额贷款的申请受理等工作。
其次要创新金融产品。“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说。核心难点在于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因而需要小微企业增信,或者提供房产等抵押物,或者由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无形中提升了融资门槛。
可见创新的牛鼻子是要为小微企业增信。在监管部门多年的大力推动下,银行此前不愿接受、无法接受的增信方式如今已变得普遍。例如,抵质押方式创新,供应链上游的小微企业可以把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以此获得贷款。再如,传统的授信审批手段革新,银行考察小微企业,不再像考察大企业那样依赖财务报表,而是分析它的水表、电表、税表。又如,大数据手段出新,金融机构充分挖掘、整合大数据资源,更加精准地为小微企业画像。
除了小微企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脱贫户也需要增信。回顾我国的脱贫攻坚历程,“扶贫小额贷款”值得一书。与涉农小额贷款相比,扶贫小额贷款进行了多项创新:一是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简化授信评级流程,更加看重贫困户的诚信度,充分发挥村委会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三是由地方政府予以贴息,通常能够完全覆盖一年期贷款利率。
政策合力“几家抬”
站在新起点,普惠金融要愈加有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必须形成政策合力,不可单打独斗,要多部门“几家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几家抬”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思路。
一是合力打通信用数据壁垒。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要强化金融科技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小微企业信息变信用,推动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但是,由于信用信息分散在各个行政部门、企业内,彼此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早在2019年,浙江省就已率先开展“数据共享”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来看,浙江银保监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直连政府部门、银行业务系统,企业递交融资申请后,最快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授信审批。
二是合力解决信用贷款的风险分担问题。接下来,要推动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继续发挥合力,加强与财政、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继续强化贷款风险分担补偿、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
三是合力加强金融政策储备。近期,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影响,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在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在1.5亿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大多数,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继续落实好各项纾困帮扶政策,加快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四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g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东西部比为1.43:1,扩大为1.57:1。人均gdp,20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五
近年来,产业链建设在全国各地兴起,以产业链思维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成为各地政府谈得最多的概念,在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方向等不够精准合理,很容易陷入发展误区。
一是过度“求长”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特别是市一级在制定产业链规划时,没有完全站在全省、全国大盘子中去统筹谋划,也没有考虑到当地的资源禀赋和配套能力能否满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过于追求将产业链的大多数环节留在本地,致使各县(区)在具体实施中,产生了产业链本土化、本地化的错误导向,都计划在本县(区)、甚至本乡(镇)实现全链条发展,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规划、招商、建设,搞内部小循环,致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分散,建成的产业链条看似完整,但仅仅只是“小而全”,没有核心产品,缺乏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二是一味“求多”的问题。产业不能凭空构建创造或引进,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扬长避短。但许多地方在“建链”时,跟风、效仿现象严重,无论该产业是否符合当地发展实际,只要其他地方建就跟着建,没有侧重点,满足于“多而全”,而不是“精而强”,致使同质化竞争严重。比如,某县山多川少,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美,农业种植和旅游三产占全县gdp的80%以上,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围绕一产、三产进行延链、强链、补链,但却以打造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产业链条来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最终因缺乏资源基础、市场技术、配套产业的支撑,导致产业链条质弱量小,且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全县经济发展陷入被动局面。
三是片面“求新”的问题。部分地方认为本地传统产业不如新兴产业效益好,故将目标定位于打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集群,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企业服务等方面,均偏向于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一般都有前期投入大、发展周期长、人才需求多、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城市没有能力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时间和高端人才让其成长。相反,本地传统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只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和盘活“旧链”潜力,亦可发挥“压舱石”的作用。比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虽然不像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高端”,但尽显地域特色,创造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也成为了折射改革走向的“风向标”城市。
一是坚持纵横结合,定准产业链。产业链建设既要注重纵向贯通,也要注重横向耦合,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在纵向上,建议由省市级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基础、能源环境、科技人才、物流运输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构建整个生态、整个链条的角度,编制产业链发展指南,明确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由哪些地方实施,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避免市域内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在横向上,建议各地围绕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坚持“一县一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选准有基础、有条件、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力量进行培育,把品牌打响,把规模做大,实现特色成支柱、支柱成主导。
二是坚持内外兼顾,建好产业链。产业链建设不仅是本地之间的互联互链,更是跨地区、跨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对内,建议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着力延长“短链”、连通“断链”、增粗“细链”、变强“弱链”,加快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集成的产业体系。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广东佛山灯具产业发展模式,佛山就是根据各县区所处的链条位置进行分工,处于产业链前端的搞开发设计,处于产业链中间的做生产加工,处于产业链末尾的做服务配套,通过每个环节的协同发力,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对外,可以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宁缺毋滥、镶嵌分布、错位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全力拓展巩固本地优势产业的同时,针对外地产业链缺失环节去布局,避免出现临近地区产业同质化和重复布局现象。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其配套的动力电池在浙江宁德,电池包壳体在广东汕头,内外饰在浙江宁波,车身线束在江苏苏州,等等。
三是坚持改育并举,调优产业链。实践经验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部分都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一方面,建议各地持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围绕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比如,“中国袜业之乡”浙江省大唐镇,40年如一日提品质、扩品种、打品牌,形成了从袜子设计、加工、生产,到包装、营销、物流、原材料供应等完整的产业链,大唐镇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年产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建议紧盯技术领先、填补空白、产品高端、市场广阔的重点产业,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全产业链的促进政策,从土地供应、财税金融、高端人才、贸易流通等方面持续完善政策措施和制度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多链融合、聚链成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东莞从资金支持、人才落户、营商环境、上下游产业配套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成功引进了华为、京东等企业,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这种“无中生有”的模式,也是推进产业链建设的重要举措。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六
(一)实行预防管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疫情预防管理规定,根据咸阳市疫情预防管理技术指南,制定当场预防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开展应急训练,提高处理能力,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查登记、垃圾清扫、现场巡逻、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根据疫情预防管理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二)进场检查登记。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安排专家。进场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拒绝戴口罩或体温异常时,应拒绝进入。
(3)坚持预留限流。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间隔坐下,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歌舞娱乐场所、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在现场指导。
(4)加强清洁消毒。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表,明确消毒范围和频率,记录消毒时间、负责人等信息。应对场所营业区、通道、出入口、行政事务所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洁消毒。
(6)配备防护用品。配备足够的口罩(建议配备符合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水平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消毒防护用品。在公共休息区、厕所等区域配备洗手液、速干消毒剂等清洁消毒品,消费者和员工随时清洁消毒变得容易。消毒品必须严格按压。
说明书正确储存和使用,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应当定期检查防护用品,及时补充更换。
(七)规范垃圾处理。设置专用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将废弃口罩、消毒纸巾等用品投入专用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用塑料袋密闭扎紧后投放。垃圾收集容器应当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防止满冒,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八)排查火灾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消毒用品存放、电源管理等安全隐患,加强自查自检,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立整立改。
(九)做好员工健康监测。按照要求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记录表》,每日对员工进行两次体温检测,随时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安排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跟踪相关情况。
(十)减少员工聚集。员工上岗应佩戴口罩,鼓励实行错峰就餐、分散用餐。科学管理工作会议,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提醒员工减少不必要外出,尽量避开密集人群,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十一)加强防疫宣传。演应当在醒目位置通过设置提示牌、摆放宣传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员工及消费者的疫情防控意识。做好发现疫情时的应对处置。
(十二)发现疫情应当及时向属地相关部门报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现场管理,避免恐慌,在采取相应疫情防控处置措施,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并暂时关闭场所。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七
论文导读:例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16”氯气泄露爆炸事故中,重庆市消防总队在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了总队特勤大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四、十一、十三、十五等6个中队共14台消防车,150余名官兵前往现场处置。这对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呈日趋增长的趋势,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例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16”氯气泄露爆炸事故中,重庆市消防总队在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了总队特勤大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四、十一、十三、十五等6个中队共14台消防车,150余名官兵前往现场处置。整个事故的处置总共经过了100余小时才结束;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深刻灾难。事故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先后3次紧急从全国26个总队连同四川本省共调集了13000多名消防官兵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救援。这对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费论文网。
第一,消防器材装备,特别是特勤装备与实际灭火救援还有一定差距。特勤器材装备类型多样、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由于受经费、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当前部分基层部队难以按需配齐买全,只能略配一些常用抢险救援器材,当遇到一些特殊的灾害事故时,由于器材装备的缺乏或陈旧,难免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第二,通讯指挥系统不健全,特别是处置重特大火灾时,应急通讯保障不到位。通讯指挥系统是应急指挥的手段,是快速处置的可靠保障。完善、灵敏和迅捷的通讯系统对应急指挥与决策具有决定成败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相比,在通讯指挥系统建设中投入相差悬殊,导致通讯指挥系统无法发挥应用作用。
第三,后勤应急保障预案不完善。当前消防部队对灭火预案的制定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各级消防部门都肯定了预案在灭火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多数灭火预案中都没有后勤应急保障预案,对于后勤保障在灭火战斗中的'作用没有引起重视。一旦遇到重特大火灾和灾害性事故,就会引起后勤保障的无需混乱,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
第四,火场医疗急救准备不足。在大型火场和灾害性事故现场中,随时会发生建筑坍塌、爆炸等而造成消防员受伤害的事故,特别是战斗员长时间在浓烟笼罩的火场内进行高强度的战斗,易因缺氧或吸入毒烟而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昏迷的中毒症状。免费论文网。而目前消防部队的第一出动力量只是纯粹考虑灭火对象、燃烧面积及灾害事故的大小,对火场医疗急救的准备近乎空白,万一现场消防员出现伤亡,就会错过最佳救护时间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为保证消防部队扑救重特大火灾和灾害性事故救援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快速反应、实时联动、畅通规范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后勤保障的有序、有效和连续进行。免费论文网。
第一,建立应急保障指挥机制,确保应急保障的有序进行。
由于处置重特大火灾和灾害事故力量多,时间长,所需要的装备和灭火剂等用量大,往往会给后勤保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只有建立应急保障指挥机制,明确分工,由专门的机构来组织领导后勤保障工作,才能确保应急保障能够按照需要有序的进行。
第二,制定完善后勤保障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开展。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八
为使我市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运行情况。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三、几点建设。
6.尽快出台《资兴市20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体系。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九
一、绿色食品概述(一)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长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标准涵盖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和相关标准,构成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严格全程控制标准体系.
作者:朱维军陈月英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nongy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立国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发展。近期江西“鼠头鸭脖”、焦作高校食堂吃烤鱼吃出“蛆虫”蠕动等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也暴露出了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我市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经营单位*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户。餐饮服务单位*户,学校食堂*户,其他单位食堂*户,食品小摊点*户;食品销售单位*户。全市食品安全的形势总体来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责,各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在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但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还偶有发生,主要由于商家经营管理不当,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困难。
(一)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我市现有a、b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户,而c、d级小微生产经营主体为*户,占比*%,小微食品经营主体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法律意识极端淡薄,观念老、思想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管理能力较弱,很多不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不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不了解应当履行的义务,生产经营行为多数凭经验,不规范,随意性大,真正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还存在一定难度。二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风险管控还不合理,一些企业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结合生产经营业态、规模大小、食品类别、原料风险、工艺流程、产品研发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没有把“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内嵌于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过程。
(二)食品生产经营基础薄弱规范难度大。食品行业本身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监管难度较大。在食品生产中,部分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不足,再加上认识不到位,容易引发问题。尤其是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简称“三小”),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储备有限、经营设备相对简单,达不到生产许可要求,从而引发了加工操作不规范、卫生条件差等现象,而我市“三小”业态占整个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约78%,监管任务非常艰巨。
(三)食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一是监管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为*户,而基层监管的人员为*人,部分监管所只有1到2名监管人员,这些监管人员在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还履行着特种设备监管、药械化妆品监管、产品质量等其他职能。二是物力支撑不足。基层办公设备老化、执法装备匮乏,检测设备只能针对极少部分品种做基础检测,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食品,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时间是采取凭经验肉眼看、鼻子闻、手摸和检查购物凭证等方式来辨别假劣产品,支撑食品安全工作的物质技术力量无法保障,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财力保障不足。在食品安全领域投入少,抽检经费缺乏,只保障了省、市要求的抽检任务经费,在县一级自主抽检经费不足,致使执法监管陷于被动状态。
(一)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督促党政领导干部对照任务清单深入包保单位,督导企业落实落细主体责任。组织包保干部进行督导,督促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主体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查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二)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责任的主体,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要转变企业“要我管”为“我要管”的理念,使其自觉地承担和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一是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诺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促进企业自律行为的落实。二是要求企业自觉建立完整的溯源体系,落实账册管理与记录,并建立可追溯的记录档案。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溯源体系建设,对要求建立或已建立的制度、记录不够完善的企业,特别是基础条件差、人员少、管理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要加强检查、指导。四是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用。在巩固当前电子追溯平台开通应用良好形势的基础上,要逐步推进现场监管信息化,督促食品小经营店加入应用电子追溯平台,小餐饮店米、面、油、调味品、肉制品、预包装食品“电子一票通”索要率达到100%,确保电子追溯系统开通应用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自觉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抓手,进一步提高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确保农村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溯。
(三)严把食品企业准入关口。市场准入和服务通行,把好源头规范关,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在管理中服务、寓服务中管理”应该是食品安全监管开展工作的好路子,把好了市场源头准入关,可降低食品质量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将把好了市场源头准入关列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来抓,按照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加工必备条件要求,认真实施行政许可项目,做到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绝不放行,对高危的食品行业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做好食品生产企业的初审关和准入关,将其“畸形儿”拒之门外;二是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证件申请前的准备工作,对企业尚在证件申请阶段,就介入实地帮扶指导,对其车间、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检验室的建立,文字材料的审核和文件的应用,产品的使用标准和标识标签的设计等,针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面对面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会;三是针对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三小”业态居多,加工场所条件简陋,储存条件难以保障,防蝇、防鼠、防尘等措施缺乏,餐具不消毒、垃圾遍地扔、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等突出问题,引导小作坊进驻集中区开展生产经营,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乱”向“精、特、优”转变,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食品产业质量。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的监督责任。一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提高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意识为重点,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保证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集中培训。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鼓励经营者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二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食品安全知识咨询、法律法规知识解读、张贴食品安全宣传画、发放宣传挂图等形式,全面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指导公众安全饮食,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和维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三要搭建丰富宣传平台。借助各类媒体,加大食品安全宣传,优化公众饮食环境。及时发布动态信息,介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动态、宣传健康科普知识、举报维权渠道等,促进与群众的双向沟通交流,争取用立体式、多方位、全覆盖的宣传网络来传递食品安全之音,传递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能量,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氛围。
(五)不断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创新监管方式,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监管工作效能。一是积极吸纳食品专业人才,补充监管队伍,强化监管力量,解决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的硬伤。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执法装备,配强检测设施,提升检测能力。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智慧监管,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缓减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压力,促进监管工作到位。四是用好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这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引申市场监管部门在乡村的触角,缓解市监人员少的压力。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一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上说是合理有序的。但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平昌县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阻碍农村土地正常流转。就总体而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户之间小范围的转包转让占主流,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较少;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部分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土地正常流转。特别是专业大户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基本要求是土地连片,而实际操作中遇有少数农户不同意流转就要泡汤。
(二)普遍对订立合同重视不够,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权、责、利不明确。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基本上是以口头合同为主;就全县签订的各种书面协议中,尚有60的合同不够规范和完善。主要是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容易产生权益纠纷。
(三)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承包合同监督管理乏力,基层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四)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从去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专业大户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该项政策的一些制约。
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培植和发展农村专业大户,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镇乡党委、政府要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措施,把工作重点放在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上,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对于成片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大户,在土地使用上,应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以外的范围考虑,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监督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的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保护双方的权益和合同的兑现;对不完善的合同要积极做工作,做好合同完善工作。合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抓好承包期限在十年以上、流转规模较大的农村专业大户,要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程序签订规范的合同,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的隐患。
(四)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村会计及合同管理人员、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镇乡、村干部及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中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保障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审签:曹光辉)。
6、平昌县以农业综合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坚持“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加强以病险水库整治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问题,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创新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其安全有效运行。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畅通农产品物流通道。二、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支撑,围绕支柱产业,放大产业特色,力求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千方百计助农增收。三、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新村建设经验,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二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履责,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一)要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各镇(街)党(工)委要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好“一线指挥部”的作用,用心用力地抓好党建工作,耕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建立镇(街)书记抓基层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在年度考核中增加基层党建的考核内容,使年度述职考评真正述出责任、评出压力、考出动力。对履行党建责任不到位的,要严肃批评;对问题较多,长期打不开局面的,要约谈通报。
(二)要加大镇街促村社区的工作力度。要强化镇街抓村社区的直接责任,树立岗位在村社区、阵地在村社区的意识,促使镇委(街道工委)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村、抓社区。镇委(街道工委)委书记和班子成员要落实分片包村、入户走访、驻点服务制度,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摸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村,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到户,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人。
(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强化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抓好各方面任务的组织协调;继续完善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驻村等制度,促进城乡基层党建互融共进、整体提高。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多沟通、多商量,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要紧紧围绕省和xx的考核任务,做好我市的任务分工,细化考核指标,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基层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治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务实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我市基层治理工作,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三
各级党政机关是党委、政府的组成部门,其履行职能的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关党组织的状况。机关党支部建设是机关党的建设的重心和基础,抓好机关党支部建设对于更好地履行党政机关职能、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党政机关的良好形象至关重要。近些年来,特别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各级党政机关更加重视机关党支部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明显进步,但机关党支部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
一、当前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党支部建设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有些机关党支部贯彻执行党内制度的力度不够,注重形式比较多,讲求实效比较少,存在着制度挂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在党支部建设方面追求的是“形式新颖”,不太注重实际内容,各种载体不断翻新,而能够坚持下去的却很少,更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开花结果”上。
第二、党组织生活有“重表象、轻质量”的倾向。有的支部组织生活重表象,在开处(科)务会时顺便说说党建方面的事,用业务会代替组织生活会。尤其是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效果不够理想,讲成绩多,提问题少,缺少批评,抱着“多种花,少种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态度。自我批评是轻描淡写,泛泛而论,点的问题谁都能对上,批评与不批评没有什么两样。对支部存在的问题不敢认真开展批评,达不到解决自身问题的目的。还有些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找几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读一读,党员有没有听进去,听进去多少,效果如何就不管了,把教育活动单纯当成了任务。
第三、党支部有“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很多党支部活动都是会议式、教育式。书记讲,党员听;领导部署,党员记。一些党支部书记缺乏创意,怕动脑筋,怕花时间,党员则感到枯燥乏味。
第四、党支部活动有“重党内、轻党外”的倾向。一些基层党组织把支部活动空间封闭在支部党员中,缺少与党外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党的建设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联系群众,贴近群众。不少党支部却没有意识到:把非党员吸引到党支部活动中来,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是我们党做好党员发展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方法。开展党的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凝聚人心,集聚人才,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第五、机关建设有“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有的机关只顾抓“实”的,不想务“虚”的,只埋头抓经济,抓业务管理,把业务当成硬指标去完成;而对支部建设思考得少,把党建看成是可完成可不完成的事,致使机关党支部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第六、党风建设有“重人情,轻监督”的现象。一些机关党支部书记虽然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但作为社会人,却又碍于情面不愿监督,对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放任自流,视而不见,导致个别党员弄虚作假,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此外,开展党的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现在各级机关行政经费包干,开展党的活动没有专项经费,即便开展活动申请经费也受单位“一把手”个人素养、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一把手”素养高、喜欢或支持这项活动,就可以开展;如果“一把手”素养差、不喜欢或不支持则没有经费保障。
二、对策建议。
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其基础地位和战斗堡垒作用十分突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机关党支部建设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对机关党支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相比差距甚远。基于此,本人认为要加强和改进机关党支部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围绕中心,提高机关党支部服务大局的能力。
机关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任务不一,但党组织紧紧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机关党支部只有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活动,才能确保党支部的正确方向,使党支部真正收到实效;同时,也才能有效地解决政治、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要增强中心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寻求机关党支部与业务的最佳结合点,做到党支部和与业务有机融合,“两手抓、双肩挑”,在布置、检查、考核业务的同时布置、检查、考核党支部,真正体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出发点。
2、抓住关键,切实加强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在最基层的岗位上,肩负着带领本支部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完成本单位任务、确保事业发展的重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领导班子的“班长”,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机关党支部职责和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高度重视机关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第一,要推选好党支部书记。要将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群众拥护、熟悉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党员干部推选为党支部书记。第二,要加大对党支部书记的培养。要通过系统集训,经验交流,领导传帮带等多种办法,着力解决“知”与“行”存在的薄弱问题,不断提高支部书记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第三,要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待遇。机关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兼职的,他们没有什么其它报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无私”不等于“无酬”。大量事实表明,越是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劳动贡献大的人能得到相应的较高报酬,就越有利于鼓励人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努力地做好本职。因此,应当按市场价值法则对支部书记付出的劳动给予适当的补偿,从经济上对他们的付出予以持续的激励,确保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热情不减,激情不褪。第四,要支持党支部书记大胆开展。机关领导要大力支持党支部书记开展,努力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使他们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3、突出重点,提高机关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过好组织生活,是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的重点,是确保党员接受组织教育和监督的根本措施,必须认真落实,不能因为机关地位、特殊而放松。一是要确保组织生活按要求及时开展。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组织生活时间上不被挤占,内容上不丢项目,落实上不走过场。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支部书记要认真组织,切实担负起责任,对组织生活及时安排,保证组织生活及时进行。二是要努力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要下决心提高民主评议党员、小组生活会的质量,解决好党内批评难的问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讲党性、讲原则的良好氛围,保证正常健康的党内关系。三是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组织生活制度。要定期对机关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针对组织生活上的薄弱环节,一个时期突出抓好一两个重点,逐步解决过组织生活不严肃、坚持不经常,重表象,轻质量等问题,完善组织生活制度。
4、完善制度,增强机关党支部的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党支部职责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制度建设作保证,但任何完好的制度,又是靠人去执行的。因此,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既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又要特别注重提高党支部的执行力。首先,要建立健全简捷高效、目标明晰的党支部制度。这是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同时,也是提高党支部执行力的保障。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和加强机关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新途径和新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机关党支部制度体系。要对机关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交纳制度、党内监督约束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制度规定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清理,对其中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坚持,并在实际中坚决贯彻执行;对个别已不适应的制度,要抓紧进行补充和修改完善,确保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是提高执行力的源泉。有了科学的激励,组织的执行力就象是永不停息的发动机。要建立机关党支部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科学的考评激励制度。实行“一岗双责”、“按岗付酬”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评议、测评,坚持把党内任职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及时评比表彰优秀机关党支部书记,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化其动力,促使机关党支部紧紧围绕中心和机关大局做好党建。
5、强化创新,改进机关党支部活动。
要认真经验,克服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机制不活、运转不灵的问题,进一步树立通过创新谋求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创新“经常建”机制。针对一个时期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顿建设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把“集中抓”与“经常建”结合起来,把的着力点放在促进机关党支部的经常性建设上来,通过制定组织生活计划、落实组织生活负责人、定期汇报分析党组织建设形势和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机关党支部建设“长流水、不断线”。其次,要创新活动方式。除组织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外,还应结合实际,创新活动方法,突破活动的单一性、封闭性,增强活动的多样化、开放性。例如,上党课,可以采取全体党员轮流上党课的活动方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变书记讲党员听,为大家讲大家听。又如机关党支部之间可以组织联谊活动,开展一些融唱歌、跳舞、游戏、知识问答于一体的支部活动,既增进各支部党员间的友好往来,又激发机关党员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组织机关党员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文化宣传等活动,既能加强社区,又能锻炼机关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总之,通过不同的活动方法,起到对党员教育的综合效果。再次,要创新活动内容。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党员的思想、情况,党员素质,心理需要及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更新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地发挥活动的作用。例如:组织党员外出到革命圣地学习参观,学习先进典型等,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活动形式,然而有些机关党支部把其变成了纯粹的旅游,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但是,如果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在活动内容上创新做文章,其教育效果则会截然不同。例如同样参观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可以组织党员进行场景体验(参与一些模拟劳动),开展观后感演讲赛等。这样,比纯旅游式活动效果会更好。此外,党内活动要改变仅限于党员参与的陈旧做法,要有计划地扩大党内活动的覆盖面,吸纳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让一些非党员群众在党内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6、加强监督,树立机关良好的作风形象。
机关党支部作风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形象。加强和改进机关党支部作风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不断改进思想作风、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坚持调查研究,着力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树立机关良好的作风形象。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监督。针对机关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顺机关党委和纪委的职能关系,形成监督合力;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落实信访、接待日、行风评比、支部书记报告制度,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要从机关的实际特点出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此外,要研究解决机关党支部活动经费的办法,提高党支部自主活动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过好组织生活,是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的重点,是确保党员接受组织教育和监督的根本措施,必须认真落实,不能因为机关地位、特殊而放松。一是要确保组织生活按要求及时开展。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组织生活时间上不被挤占,内容上不丢项目,落实上不走过场。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支部书记要认真组织,切实担负起责任,对组织生活及时安排,保证组织生活及时进行。二是要努力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要下决心提高民主评议党员、小组生活会的质量,解决好党内批评难的问题,在党员队伍中形成讲党性、讲原则的良好氛围,保证正常健康的党内关系。三是要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完善组织生活制度。要定期对机关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针对组织生活上的薄弱环节,一个时期突出抓好一两个重点,逐步解决过组织生活不严肃、坚持不经常,重表象,轻质量等问题,完善组织生活制度。
4、完善制度,增强机关党支部的执行力。
制度建设是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建设。党支部职责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制度建设作保证,但任何完好的制度,又是靠人去执行的。因此,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既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又要特别注重提高党支部的执行力。首先,要建立健全简捷高效、目标明晰的党支部制度。这是加强机关党支部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同时,也是提高党支部执行力的保障。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和加强机关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新途径和新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机关党支部制度体系。要对机关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交纳制度、党内监督约束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制度规定进行全面的、认真的清理,对其中行之有效的制度继续坚持,并在实际中坚决贯彻执行;对个别已不适应的制度,要抓紧进行补充和修改完善,确保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是提高执行力的源泉。有了科学的激励,组织的执行力就象是永不停息的发动机。要建立机关党支部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科学的考评激励制度。实行“一岗双责”、“按岗付酬”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评议、测评,坚持把党内任职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及时评比表彰优秀机关党支部书记,增强其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化其动力,促使机关党支部紧紧围绕中心和机关大局做好党建。
5、强化创新,改进机关党支部活动。
要认真经验,克服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机制不活、运转不灵的问题,进一步树立通过创新谋求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创新“经常建”机制。针对一个时期机关党支部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整顿建设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把“集中抓”与“经常建”结合起来,把的着力点放在促进机关党支部的经常性建设上来,通过制定组织生活计划、落实组织生活负责人、定期汇报分析党组织建设形势和情况通报等制度,确保机关党支部建设“长流水、不断线”。其次,要创新活动方式。除组织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外,还应结合实际,创新活动方法,突破活动的单一性、封闭性,增强活动的多样化、开放性。例如,上党课,可以采取全体党员轮流上党课的活动方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变书记讲党员听,为大家讲大家听。又如机关党支部之间可以组织联谊活动,开展一些融唱歌、跳舞、游戏、知识问答于一体的支部活动,既增进各支部党员间的友好往来,又激发机关党员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组织机关党员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文化宣传等活动,既能加强社区,又能锻炼机关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总之,通过不同的活动方法,起到对党员教育的综合效果。再次,要创新活动内容。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党员的思想、情况,党员素质,心理需要及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更新内涵,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好地发挥活动的作用。例如:组织党员外出到革命圣地学习参观,学习先进典型等,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活动形式,然而有些机关党支部把其变成了纯粹的旅游,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但是,如果在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在活动内容上创新做文章,其教育效果则会截然不同。例如同样参观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可以组织党员进行场景体验(参与一些模拟劳动),开展观后感演讲赛等。这样,比纯旅游式活动效果会更好。此外,党内活动要改变仅限于党员参与的陈旧做法,要有计划地扩大党内活动的覆盖面,吸纳一些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让一些非党员群众在党内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6、加强监督,树立机关良好的作风形象。
机关党支部作风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执政党的形象。加强和改进机关党支部作风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不断改进思想作风、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和发扬“两个务必”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加强和改进群众;坚持调查研究,着力解决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树立机关良好的作风形象。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监督。针对机关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顺机关党委和纪委的职能关系,形成监督合力;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落实信访、接待日、行风评比、支部书记报告制度,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要从机关的实际特点出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此外,要研究解决机关党支部活动经费的办法,提高党支部自主活动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四
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强基固本之策。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的意见》,对于推动市县巡察工作规范健康发展,构建巡视巡察监督立体网络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市县巡察工作,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本文剖析县区级巡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提出改进对策,为充分巡察利剑作用提供参考。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基层党风廉政状况明显好转,但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基层干部同群众联系最紧密,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给群众的感受更真切,对群众的伤害更直接,长期蓄积起来,势必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开展巡察工作,就是要通过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逐层传递压力,逐级压实责任,促使各级党组织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开展巡察工作是实现巡视监督全覆盖的必然要求。在市、县两级开展巡察,就是要延伸巡视的触角,有效填补对县以下基层党组织的巡视监督空白,对推动形成巡视巡察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的工作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巡察工作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央和省委、州委重大决策的落地。十八大以来,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有的基层干部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问题。***总书记强调,“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开展巡察工作,有助于精准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夯实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让群众看得见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果。巡察工作是党的巡视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和补充,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效方式,是打通党内监督“最后一公里”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是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
一是巡察干部积极性不高,有畏难情绪。县区级巡察工作是属地巡察、同级巡察,由于本辖区范围内,公职人员相互认识或认识其亲友、同学,是在“家门口的巡察”。巡察人员与巡察对象都是固定的生活工作在一个区域的常住公民,两者之间难以避免各种关系的牵连,巡察干部保持六亲不认、铁面执纪几乎不可能,巡察效果无法达到最好。由于缺少激励机制,认为干好干坏都一样,巡察组成员和被巡察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没有有效地调动起来,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巡察与被巡察的关系。
二是巡察人员思想不稳定。基层巡察队伍的组成,基本上都是临时抽调人员,不能与本单位完全脱钩,专业性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工作经验较少,容易出现主题扣不准,内容查不出,重点把握不牢等情况,让巡察效果大大折扣,以渭滨区第一次巡察为例,党委两个巡查组,8名工作人员除1名纪检监察干部外,其余7人均是从组织、财政、审计、镇街等部门抽调,每人兼顾着本单位多项工作,部分工作人员白天完成巡察工作,晚上还加班完成本职工作,精力体力透支,身心疲惫,加上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在巡察过程中发现问题少,撰写巡察报告缺少素材,没有真实反映被巡察单位的实际情况。两年以来巡察干部更换频繁,使工作衔接不当,影响巡察质量及工作档案资料的移交。
三是巡察队伍力量不够强。首轮巡察虽然从纪检、组织等部门选拔了优秀干部,但由于是首次接触巡察工作,缺少经验,再加上培训不够系统全面,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巡察工作的要求。抽调干部思想不稳定,学习主动性不强,人员素质、技能、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发现问题能力总体上较弱。有的刚培训、培养成熟又被调回原单位,人员不固定,思想不稳定,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巡察工作中。
四是巡察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目前的巡察方式,只能发现一些共性和面上的问题。巡察组主要还是采取听汇报、做测评、查资料、个别谈话、抽查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方式,这些方法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不能满足于深度发现问题的需要。个别谈话中,普遍存在讲成绩多、讲缺点少,讲一般性问题多、讲实质性问题少,讲业务工作多、对领导班子评价少的现象。还有一些干部群众抱着“老好人”的心理,避重就轻,不愿得罪人。在问卷调查中,有时存在“一勾到底”的现象,导致测评结果失真,参考性不强。
五是巡察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巡察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既要对被巡察单位执行《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情况进行监督,又要对执行“六大纪律”、“三大问题”、“三个重点”进行巡察,职责任务泛化,发现问题聚焦不集中,巡察监督的范围过宽、过广,针对性不强,导致精力和焦点分散,触及的实质性问题较少。发现的问题大都是显性、共性问题,违反党纪党规的隐性、个性问题发现的较少,巡察人员大部分都是新手,调查方法、谈话技巧以及业务知识比较欠缺,对一些问题甄别上把握不准,界定不清,重点抓不准。
一是稳定巡察队伍和巡察人员思想。巡察的根本职责就是党内监督,让干坏事的人就此收手知止,让想干坏事的人感到害怕不敢伸手。监督就是要不怕得罪人。巡察领导小组要适时做好宣传发动、鼓劲加油工作,打消巡察人员的思想顾虑,让巡察人员树立为党监督执纪,既要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的理念,更要勇于面对各种压力,坚守职责担当,敢于较真碰硬,不计个人得失,这才是对党员干部的真爱,对党的事业的大爱。要相对固定巡察人员,不能频繁调整更换,并建立健全巡察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切实增强巡察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巡察工作任务重,精神压力大,有一定的风险,建议上级出台相应政策,给巡察人员相应的津贴等待遇规定。
二是优化巡察队伍。建立巡察人员选拔制度,高规格配备巡察组组长,科学安排、合理搭配巡察人员,建议巡察组80%以上的人员为在职党建、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业务骨干,20%以内的人员为业务素质较高并退居二线担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加强巡察人员的管理、考核和培训,使巡察干部有权威。要选配优秀干部进入巡察队伍。按照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要求严把入口关。真正将理想信念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依法办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熟悉党务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沟通协调、文字综合等能力的优秀干部选配到巡察干部队伍中。
三是加强巡察人才培训工作。巡察工作领导小组要有计划的加大基层巡察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巡察干部的整体素质。完善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制订巡察人才库人员培训计划,对巡察办工作人员和巡察人才库人员每年进行分层次专业培训,建立学习培训档案,既可采取专题培训、交流研讨、案例学习等方式,又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人员到上级巡察机构进行学习培训并参与上级巡察,拓宽干部学习途径,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关键是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
四是改进巡察方式方法。针对基层熟人社会、人情困扰等实际问题,一方面可采用混合巡察方式,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巡察机构可与上级巡视机构开展专项巡察和联合巡察,达到资源和人员共享。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巡查式、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交叉式等多种方式,发挥“小队伍、机动性、高频率”的特点,充分彰显巡察利剑威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条例》赋予“12+n”的多种方式,根据巡察各个环节的不同要求,综合运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受理信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抽查核实、调研暗访等手段,打好“组合拳”,切实提高发现问题的质量和数量。
五是突出巡察重点。根据巡察对象的不同,分层级、分领域提高巡察的针对性。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突出政治巡察,侧重“六大纪律”“四个着力”“三大重点”“两个责任”的监督;对基层党员干部,侧重解决“处事不公平、履职不廉洁、作风不民主、行为不守纪”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聚焦扶贫领域和民生问题,注重把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执法不公、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微腐败”问题列为重中之重。灵活运用专项巡察、机动巡察、巡察“回头看”、“点穴式”巡察和延伸巡察等方式,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短时间内扩大覆盖面,集中发现和弄清问题,进行执纪问责和调查处置。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五
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事后处理已逐步被事前预防所代替。然而这并不能避免所有事故的发生,应急预案正是对事前预防的有效补充。因此,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员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既是企业法定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现代企业自身的需要,更是有效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的重要措施。
吉林石化“11?13”事故像一面镜子,既折射出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也反映出企业在直面危机时的应对素质。《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为应急预案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首先要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只有制订的应急预案与实际相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也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发生时进行紧急行动、采取救援措施的基本依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得好,准备充分,救援及时,就能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和降低人员伤亡。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应急救援行动参战力量更加多样化,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制订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对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迅速、正确展开救援,提高救援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想、制订、应用、管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改进措施分别加以阐述,以期引起关注。
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装置或部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其他灾害,根据应急救援的指导原则和战术原则,以及现有装备而拟定的。因此,在制订预案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个原则,才能达到在安全事故或灾害现场发挥作用这一基本目的。然而,目前在制订预案时由于没有把握好这个原则,反而凸现出几个误区,制约了预案应用的实际操作性。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订不细。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表达模糊、混乱不清。如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 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上没有做到根据单位具体性质提出事项,而是千篇一律。
2.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订格式化。在制订各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订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而忽略事故现场的瞬息万变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预案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3.事故现场设定过于简单。事故设定是预案制订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 如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 ,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打大仗、硬仗、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4.公司层面与各单位、装置制订的预案脱节。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公司和二级单位、装置都会制订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公司与二级单位、装置在制订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 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 的设置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者制订的预案失去作用。
5.各级预案制订时侧重点不突出。制订同一个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公司和二级单位、装置如果把握不好出发点,没有侧重,出现雷同,公司与二级单位预案基本一个样,那预案就失去了具体的指导意义。
6.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有些不切实际。死亡人数、财产损失的统计,应是事后至少是在事中做的事情,不应该作为事前预案启动条件。应急预案中按死亡人数、财产损失进行分级,有些不切实际。
制订应急救援预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使预案在实战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预案的应用可分为平时应用和实战应用两方面,但是在应用过程如出现下列几个常见问题往往导致预案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1.编制者对应急救援预案较熟悉,而其他人员不够熟悉。现在各单位制订预案往往是编制人员的事情,制订出来的预案往往是编制人员熟悉,导和其他人员熟悉程度有限,而且往往是应付考核时才把预案拿出来作全员熟悉。如果对应急救援预案学习和演练少,就很容易造成救援职工只熟悉预案中事故或部位的基本情况,而对灭火救援行动的部署知之甚少,导致在实战中对指挥部作战意图理解不透,执行不到位。
2.单位情况如人员、装备改变后,预案没有及时更新,这是很多单位的“通病”。当人员、装备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造成预案在客观因素的变化过程中慢慢“贬值”。
3. 后勤保障没有得到落实。预案里涉及到的通讯、装备、医疗、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是一项跨岗位、部门甚至跨单位的工作。某些单位的预案在制订时就没有与后勤保障部门( 单位) 进行沟通,了解这些部门到底能保障到什么程度,制订后又没有及时把预案转发给这些部门,结果导致现场的后勤保障达不到预案的要求。
4.没有对应急救援效果进行评估。对预案没有进行定期评审或评估,特别是在进行演练和实战后没有对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也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
5.指挥上盲目冒进或撤退。在救援现场,指挥者往往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下达救援命令,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身伤亡,影响救援效果,甚至使救援行动陷于瘫痪。因此,指挥命令应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切忌盲目冒进。如果预测现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事故将进一步扩大时,总指挥应果断下达撤退命令,给救援人员足够的撤退时间,减少无谓的人员伤亡。及时准确上报事故救援进展状态,可以便于总指挥部指挥。现场救援指挥,应及时将现场情况向总指挥汇报,总指挥应根据汇报情况,会同相关专家,认真研究现场情况,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战术安排。
1.预案制订要准确细致,保证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按照预案的六个基本内容( 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 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现场恢复) 进行制订,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有预见性设置事故大小。
2.预案制订要简要明确,便于使用。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公司、二级单位、装置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把各参战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与协同作战要求交代清楚是最重要的。二级单位级预案应在公司预案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自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对实战和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更有指导意义。
3.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地进行实战,很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对预案的管理问题。在对预案进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后勤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
4.协调一致,互为互动。公司与二级单位、装置预案保持协调、统一,及时做好修订工作,组织学习培训,互相交流,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5.成立领导班子,科学管理。各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或小组,专门负责预案制订、管理、应用工作。
6.科学运用现代技术,及时做好技术更新。随着应急救援日益计算机化,可以多从预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加以探索。
7.指挥人员应积极参加演习,提高指挥能力。在日常的事故救援演练中,应有专门针对指挥人员的演习和训练,以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提高事故救援效果。
8.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制订预案时,不仅要考虑指挥、协调,还应考虑事故处置的技术、专业支撑,专家的意见对指挥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伤亡、周边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
9.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和意外状况救援方案,制订各阶段的应急对策。总指挥应组织相关人员研究预测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结合现场救援力量,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意外状况的应急对策。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区委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中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强了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干部工作作风建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3、存在官僚主义。有些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疏于下基层,忽视调查研究,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有些干部对上级的指示和布置的工作任务,照抄照转,缺乏创造性,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工作特点提出新举措。
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尽管只是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不可低估。如果我们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就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干部作风建设,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必须下决心整治当前作风建设中重点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自觉用党的先进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更好地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成效。
2、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是关键。一是要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把干部成长发展全过程、工作生活各领域、思想行为各方面都置于严格监督管理之下。二是要扩大监督范围。在强化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同时,把从严管理的对象拓展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干部,必须实现干部管理对象的全覆盖。
3、要完善监督措施。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使干部少犯错误、不犯重复性错误和大错误。要多组织突击性检查,特别是采取不打招呼的形式,深入各单位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一检查一通报、一问题一剖析、一案例一曝光。
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制定科学、量化、操作性强的效能考核办法,把效能考核与工作目标考核、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等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七
大家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只有生命才会创造奇迹。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安全责任,就是生命的保护神!责任让家庭宁静安全、爱意盈盈!责任让工作更有战斗力和竞争力!责任让社会平安稳健发展!一句话:安全工作需要责任,责任让美丽的生命健康永恒!让我们手牵着手共建安全堡垒,肩并着肩共铸钢铁长城!
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失去了责任,随之而来的就是哭声、是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企业的泥潭,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责任多一分,隐患少十分。让我们一起,担起责任,守护健康,呵护生命!
一个个悲情的瞬间、一声声哀痛的呼唤,像一块块寒冷的冰,撞击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搅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尝试让安全领域的反面阴影摆脱正面光环的掩盖,呈现于世人眼前,希望对人们形成一种记忆的刺激与强化,刺激人们对那些忽视安全事件的长久记忆,刺激人们对不可推卸的安全责任的重新认识。不管你在什么岗位,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请看到事故的危害、平安的可贵。让我们用责任,来呵护身边每一个生命吧!
凡事都应遵循法规、准则,安全也不例外。幸福和痛苦,仅在一念之差,只缘于你触碰了那本不该碰的“高压线”。安全关乎你、我、他,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以你、以我、以他,甚至更多的无辜生命为代价,在岗一天,就要尽职一天。岗位上的一时疏忽,也许留给你的是一世的苦痛与不幸。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这八个字,除了带给我沉甸甸的感觉之外,再无其它。
最近,一直在很费心思的琢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安全责任的落实;如何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如何做到结合实际,如何真正避免安全工作成为一页泛黄的纸张。思考这些问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安全。一切为了安全。
纵观历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事后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取得教训,大多都是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未到位、物的隐患未消除系列问题所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不管是什么,但都不是大家所愿的。
既然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放任问题而不顾,一味地追究责任,急于惩处责任人。对于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推诿卸责,相反地,应该理性面对,有所担当,敢于担负责任;遇到问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将伤害减至最小范围内,尽努力将伤害和损失减至最小范围内。
不能低水平的重复。那么,对于事故的发生我们是否也可同样做到如此,杜绝事故的频发?
从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出或者看到当下发生事故的身影。我们无法做到未卜先知,却可以通过事后所总结的经验教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我们日后不再重蹈其覆辙。
安全问题要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重复讲,坚持用常态化的教育牢固人的安全意识,用铁一般的制度保证安全弦紧绷,用刻不容缓地执行保证安全责任的落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当我们有时听到看到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因偶尔一次疏忽而瞬间消逝的时候,无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在工作是能注意一下,旁边有谁提醒一下,也许,许多事故可以防范,悲剧就不会上演。然而,没有也许,一次的疏忽将会让你后悔终身。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惨痛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事故也许会在某天不期而遇。
责任重于山,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主题,可谓是切中要害。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应着力完善安全责任制,保障安全责任传递到岗、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努力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对外协队伍的管理,强化组织绩效考核促进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思想保障工作。
总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对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心中有数,实时掌控,那么安全就一定有保证。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八
安全,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涵义的,但我知道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电力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安全工作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安全,也关系到他人的安全。电力职工队伍是一支能吃苦、讲奉献的队伍,这是我从事电力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为了确保用电安全,为了规范电力市场,我们电力职工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如果再不注意安全,不把安全时时刻刻记在心头,那么我们职工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因为大家都知道“水火无情”,但如果对安全麻痹大意,电就象一个杀手。
我更想说的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责任重大,我们每一个人都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的安全,牵系着母亲的心,牵系着儿女的心,更是维系着幸福家庭的纽带!我真心期望,每一位电力工人,在工作的时候,千万要当心,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保护好自己,杜绝一切悲剧发生,工作前一定要进行“三措一点”分析,千万不要违章作业,真正的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去,安安全全回家来”,因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六月,是全国的安全生产活动月,可见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大力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氛围。
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出发,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电力知识,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提高人、约束人和激励人的目的,进而提高全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人人事事保安全”即要求全体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重视安全,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也特别要求每一个电力员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电力设备和电力职工的安全,还要准确地把握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轻重缓急。安全生产管理者也应把“安全重于泰山”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把安全提到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近年来,电力安全生产虽然慢慢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但安全生产的现实提醒我们,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有许多的不足和漏洞,我们每一个电力职工都不能高枕无忧,一定要不断地加以改进。电力事业是充满朝阳的事业,电力企业是不畏艰苦、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于创新的企业,我们将用实际行动筑成一道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钢铁长城,让我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了长青公司更美好的明天唱响安全的主旋律。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篇十九
一是抽调配备巡察干部不尽合理。巡察干部为临时抽调人员,对巡察工作不够熟悉,且抽调人员部分年龄偏大,对电脑操作等技术掌握困难,再加上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培训,经验少,业务水平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在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巡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巡察政治定位不够清晰。对全面从严治党层面上还巡得不细、查得不深,只以谈话、查看档案、落实会议精神等方面查找问题,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三大问题方面不知怎么查,没有抓手,写报告时泛泛而谈;从确保落实“总目标”、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学转促”专项活动、扶贫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挖得不深,分析政治方向、立场、态度和要求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巡察干部队伍不稳定、抱临时性工作思想严重。工作人员均为临时从各部门(单位)抽调,部分人员未完全脱离原单位工作,在开展巡察工作的同时,还要加班加点完成原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抱有临时性思想,工作干得大差不差就行,对巡察工作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事必影响巡察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个别单位领导直接安排抽调的巡察干部回原单位开会、学习、培训等,让巡察干部存在两难,工作情绪低落,自2016年以来巡察干部更换频繁,使工作衔接不当,影响巡察质量及工作档案资料的移交。
四是群众的参与性不强。被巡察单位虽然采取了纸质张贴,县委巡察办在本县的5个网站及微信平台发布巡察公告,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大力宣传巡察工作,但县级网站点击率低,群众观看纸质公告主动性不强,加之部分群众存在安全顾虑,怕被打击报复等思想误区,造成群众参与率不高,致使整个巡察期间很少接待主动来访人员。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提升政治站位。下阶段将围绕总目标,结合本县中心工作,对照县纪委要求各单位上报的扶贫项目及项目资金运行的“三台帐一流程图”重点学习扶贫业务知识,分析、研究各类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为下一轮巡察行政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与时俱进,边巡边学,每周用一至两晚进行两个小时的“夜学”,学习中央、自治区、地区对巡察工作的安排部署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其他各地的经验做法,对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党规经常学、反复学、逐条学,学习掌握年度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相关法律法规,并做为巡察的重点内容,提高政治站位;结合每年的集中培训,安排上年度的巡察业务骨干介绍巡察经验、做法及心得。建议地区能够结合每年巡察工作重点,在年底或年初,加强对巡察人员的集中培训。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扩大对巡察知识的宣传,要求巡察动员会的参与面更广,提高巡察知晓率,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巡察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向巡察组反映实际问题。
三是强化成果运用,建立共享机制。一是强化成果运用,增强监督权威。巡察办、巡察组要对被巡察单位反馈意见的整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要对整改台帐进行逐个销号,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要做到条条有整改、件件有回音。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巡察成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考核、监督、教育、保护干部和廉政谈话、纪律处分以及完善干部廉政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组织部门要把巡察成果作为考核、考察、评价、选拔任用、奖惩、教育干部和诫勉谈话、职务调整、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建立巡察成果运用共享工作机制。巡察前要通过收集纪检监察、信访、组织部门的信访举报,与案管室、对口联系的纪检监察室当面交流沟通、调阅审计部门相关资料等方式,找出需要重点检查的对象;巡察过程中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约谈知情人等,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对需要重点核查的人和事,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印证核查,通过调阅资料,核实人与事的关联性;通过广泛交谈了解,分析民意反映的准确性;通过专项审计,判断资金管理使用的合法性;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核实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在巡察期间和巡察结束之后,要与纪检、组织、审计、信访、财政等有关部门就有关问题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健全巡察成果运用的责任体系和巡察成果共享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巡察干部编制问题。巡察工作已是常态化工作,按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建议地区及县委向自治区多方呼吁,能早日解决县委巡察办、巡察组机构设置及人员定编定岗问题,一个组至少固定1-2人,以促进巡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以地区层面能够建立有效的巡察干部问责激励机制,重视对巡察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建立巡察工作考核业绩制度、激励制度、有效问责制度;在巡察人员的选配上视野要开阔,范围要广,从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角度出发,选配新提拔或拟提拔的科级干部参加1至2轮的巡察,选派党性强、经验足,善于分析研判问题的同志担任巡察工作组长,选配年轻后备干部、专业人员参加巡察,重点选择有财经、审计、纪检监察、组织、执法专长的,政治过硬,责任心强的干部加入到巡察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