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注重知识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在教案编写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用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到大家。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一
1、知识和能力目标:识记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体会、学习本文寓褒贬于叙事、不着议论、冷静从容、严谨沉稳的写实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段秀实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体会、学习本文褒贬自现的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理清人物关系,分析段太尉刚勇仁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敢于伸张正义的情操。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人),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共同发起对我国散文发展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段太尉:太尉,官职名。其人叫段秀实。
逸事状:“状”,又称“行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实、爵里、行治、寿年等的一种文体。“逸事状”是“行状”的变体,只记录人物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
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检查预习提问学生本文讲了太尉的几件逸事,并引导学生回答。
1、勇服郭军。(1-4自然段)。
2、仁愧焦令谌。(5、6自然段)。
3、节显治事堂。(7自然段)。
4、叙述作状因由。(8、9自然段)。
四、课文分析。
(一)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分小组研读,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先齐读,然后该小组的同学逐一翻译每句话,点出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每一个自然段串讲完字词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讲述的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4、提问: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文章里面的哪些描写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特征。
5、归纳总结第一件逸事所表现的太尉的特征。
(二)、学习第5-9自然段。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3、学生复述以后,教师点评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并在多媒体屏幕显示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
(三)、归纳总结第二、三件逸事的内容,即5-9自然段。并总结每件事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仔细揣摩第三件“逸事”中段太尉所说的三句话,体会段太尉心理感情的变化轨迹。
(五)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请你谈谈你对柳宗元这篇传记艺术特色的看法。
1、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2、人物个性化的言行。
3、“春秋笔法”
4、巧妙铺排、引人入胜。
5、精心选材,多角度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五、拓展阅读训练。
(1)旧唐书柳宗元传。
(2)韩愈《祭柳子厚文》。
文档为doc格式。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二
1、鉴赏细节品味语言美。
2、感受真情体悟人性美。
一、导语。
配乐背诵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年年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死别在所难免,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那是更为深痛的。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对于离世十二年的妻子,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情怀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亡人逸事》。
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回忆了关于妻子的哪些往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各个章节拟订小标题:
缘定下雨天初识戏台前弱肩挑重担临终感离言。
(遵循叙述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给每个章节拟订小标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这篇文章写得是人,是通过什么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人物真情的,——细节,我们这节课就通过鉴赏细节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
三、鉴赏细节合作探究。
1、在对亡妻的回忆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妻子的个性特点?
学生应该找出的细节描写:初识背瓜临终离言。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
2、小组讨论,选择最能打动你的细节,说说“是啥打动了你”。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示例:
a、初识细节: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关键词语:盯、跳、走、钻说明姑娘不肯与未婚夫同台看戏。
精析“盯”字,和“看、瞪、望”相比较。
看:时间短。
瞪:恼了。
望:距离远。
盯:意外好奇嗔怪。
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有趣,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姑娘得知面前站着的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深感意外;因为素未谋面,又想知道对方长啥样,所以“盯”是有仔细看的意思的;但出于姑娘家的羞涩,又有礼教观念的束缚,又不能长时间的看,所以只“盯”了一眼,但这一眼足以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同时对于“我”的突然到来还有一种不加掩饰的小埋怨;这一个“盯”字,就把一个受着礼教束缚的姑娘意外见到未婚夫时,那种又羞又嗔,腼腆而又多情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同是写姑娘的羞涩,可和李清照的《点绛唇》相比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林黛玉“摇摇”的赏析。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说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拓展训练:
她突然不说话了,()睫毛,脸上(),()的辫子在胸前,辫梢()。
请设计几个动作来表现姑娘的羞涩。
教师示例:低垂着,飞上两朵红云,又黑又亮,在手指上搅缠着。
b、背瓜细节: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
关键词语:猛一立哭。
“猛一立”一方面说明她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她性格倔强;“哭”
是她本想在婆婆面前做的好一点,结果却露出窘相,觉得难堪,自己没受过这苦,又觉得委屈。这个细节主要突出她初为人媳的柔弱,为她后来成长为吃苦耐劳的家庭主妇作铺垫。
c、还有很多细节:
——我从外面回来,看见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从这些细节的品读中,妻子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传统、倔强、坚韧、宽容。
孙犁的妻子没有文化,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只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坚韧、宽容承担起家庭的所有重担。默默无闻地支持、包容着丈夫。她就象孙犁案头供奉的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然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就象孙犁最喜欢的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传统女性的美在她身上充分的展现。
3、孙犁最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通过外在的言谈举止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他不必编造紧张的故事情节,也无须过多的心理描写和形象勾勒,就能写活笔下的人物,这是生活、思想和艺术修养的一种表现。我们虽然没有他功力深厚,也不妨一试。
写你熟悉的一个人,用上细节描写,可以是咱班的同学,也可以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真实比如孙犁的妻子在新婚之夜就说不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
眠”这样的话。
2)个性“排出”两文大钱的只有孔乙己,伸出两个手指不肯闭眼只有严监生。
3)炼字孙犁妻子那一“盯”,一“笑”。
4)修辞。
四、质疑问难。
五、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真情。重读前面的细节,重点品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诵读是体验情感的好办法)。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正是对妻子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会对几十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对妻子的一笑一哭都写得如在目前。
学生2:他写妻子临终前的笑容,我却能想象得出写作时的满面泪容,因为他对妻子有着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学生3:在写妻子勇挑家庭重担一节里,我能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感激。
学生4:他们就象秦观的词写得那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教师总结:同学说得很好,都有自己的体会。孙犁夫妇二人四十年相濡以沫,他们之间好象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则是一种亲情,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而显得更为醇厚而绵长。
孙犁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
当形容词如女郎盛装,排比句如情人比肩,那就一定尚未进入文章之道,文章的极致就如老街梧桐,桐下旧座,座中闲谈。
孙犁语言的美,美在准确地写活人物的性格特点,美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美在通过质朴的语言让我们品咂出一丝苦味。他没有浓烈滚烫的文字,没有没有迷离游走的语言,他只是借助一些最能表现人物心灵光点的确生活断片,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真情,真正做到了“平而不淡”。
前面说过,孙犁妻子身上集中了传统女性所有的美德,就是孙犁对妻子的追思与哀念,也都直接撞击着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引发着我们对人性的长久思考。
放《二泉映月》,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音乐声中,教师收束本节课:
孙犁是在妻子离世十二年之后,将生离死别做了一番观照才提笔为文的,如此就将个人的情感向人类共同的情感推进了一步,从而形成一种“情感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三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学。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品读鉴赏。
提示:“天作之合”给全文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和宽慰,甚至是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念。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探究以下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几个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提示:“盯”、“跳”、“钻”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初次见面时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态。
提示:这一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深重的礼教观念,表现出了她的质朴。
3、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讨论:
(1)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亡妻哪几件小事?这些小事表现了亡妻怎么样的美德?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1)文章这一部分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买布粜粮”和“抱孩夜走”几件小事。这几件事情写了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良、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回家诉苦”、“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妻子的美德。
4、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自由质疑探究:
(1)结尾交代妻子临终前还记得丈夫做小职员时寄到她家两丈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
提示: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展现了一个辛劳一生却又容易满足的'妻子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深挚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之情以及对亡妻的极度思念。
六、课文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七、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
明确: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八、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九、布置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孙犁。
初次见面、礼教观念重、质朴贞洁。
无车不回。
回家诉苦。
背瓜遭遇。
细节描写、学习织布、善于学习、勤劳善良、疼爱孩子。
买布粜粮。
抱孩夜走。
临终话别、夫妻恩爱、易于满足。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四
2、并初步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以点代面,以大见小的表达方法。
3、体会作者在家常话中蕴含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
1、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2、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和自责,理解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1课时
《亡人逸事》是孙犁悼念亡妻的一篇文章,他主要是借着回忆了妻子生前的一些“逸事”来表达他对妻子深切的感激、愧疚、思念、深爱之情。所以,本堂课的重点就是使学生能够说出本文中细节描写的妙处和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情感。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首诗是元稹写给他的亡妻的,我们一起读一遍,想想他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悼亡之情的?(请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
元稹在这首诗中是通过记叙亡妻死后自己生活中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的,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一篇悼亡文,那就是孙犁的《亡人逸事》,他也是通过记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悼亡之情的,但是他所记叙的却是关于妻子生前的不大感伤的一些小事。那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三)、合 作探究 精讲点拨
1、初读课文,找出“逸事”
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亡人逸事》中都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并用4 —8个字加以概括。
断片一 天作之合
细节1:妻子学认字
断片二 初次见面
细节2:戏台初次见面 细节3:无车不归家
断片三 勤劳持家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六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1课时。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七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亡人逸事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句式的训练。
3.初步写左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诗歌。
6.按要求连贯地说几句话,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拼音训练、词句训练、写字训练、读背训练、说话训练。
教具学具安排:小黑板。
主要板书:练习1。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教师讲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读字母的呼读音或名称音。
(2).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歌》,熟记字母名称和顺序。
(3).背诵大写字母,并练习默写。
3.练习。
(1).出示卡片,集体练读。
(2).按字母表顺序背诵。
(3).默写大写字母。
4.反馈。
(1).请学生试背字母表,从读音、顺序、连贯等方面给予评价表扬。
(2).展示默写写得好的字母,表扬默写写得好的同学。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组句子。
a.朗读句子,要求读通顺,读连贯。
b.再读句子,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c.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d.初步认识句式。
第一句:用两个句子把意思说明白。
第二句:用一个并列复句把两个意思说明白。
第三句:用一个单句把句子说明白。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指名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b.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
c.师生共同评论朗读情况。
3.练习朗读。
4.反馈。
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争取检查到每个学生。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认读汉字。
(2).引导学生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师巡视。
(5).反馈。
表扬姿势好、写字写得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
a.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
b.第一、第二节分别写什么?
(3).学生边读边想象庄稼的样子和水果的色彩。
(4).再读诗歌,读好停顿和轻声,逐步达到生动和流畅有感情。
(5).练习背诵。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检查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2.板书课题;老师,祝贺您。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2.指导说话。
(1).看看图,想想你自己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是怎样做贺卡的。
说话时用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做,卡片上写了些什么”等,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
(2).你把贺卡送给哪位老师?送贺卡时,你对老师说了什么?老师又会怎样?
(3).分角色扮演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话。
3.句式训练。
(1).你去送贺卡,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句子练习。
找老师。
a.你去送贺卡,怎样找老师?
b.你看见老师正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把“找老师”是这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
送贺卡。
a.你找到老师,把贺卡送给他,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b.全班讨论,板书动词。
d.出示句式:我()地说:老师()。
把“送贺卡”的经过说说。
收贺卡。
这时,老师非常高兴,脸上是什么神情?会对你说什么?
句式:老师()地说:“()”。
4.练习说一段话。
个别练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