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锻炼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途径。写总结时要求明确目标,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地进行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通过第九章《面天线》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理解面天线理论。
2、掌握等效原理和面元的辐射场分析。
3、理解掌握喇叭天线、反射面天线的基本结构设计与应用。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坚定学生对国家科学发展、生态发展政策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章的思政教学,在章节讲述的中间段,以课堂的最后10分钟,以ppt结合讲述的形式进行思政教学。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与本章面天线知识相关)。1964年,在用此天线系统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时,发现总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通过分析,他们认为这些波长为735厘米的来自宇宙的微波相当于35k,1965年,又证实为3k并公诸于世。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都是普通的工程师,但因为他们的工作和发现,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工匠精神”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根据大爆炸学说,在创世大爆炸之初,尚未形成恒星与星系,宇宙中充斥着致密、高温的氢等离子体以及辐射。光子退耦时从混沌中走出来的光子,就带着创世的信息,一直穿行在宇宙中,直到撞上人类的探测器,这种辐射就是“宇宙背景辐射”。宇宙的膨胀会使这些光子越来越暗,波长越来越长,能量越来越低,根据理论,当今的宇宙背景辐射应当相当于3k的黑体辐射(辩证唯物论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图6左所示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cmb的射电望远镜(holmdelhornantenna天线),图6右为科学家们最新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
宇宙微波背景并不是宇宙的尽头,而是我们所看到的极限,无论是距离(尽可能远),还是时间(尽可能古老)。宇宙微波背景(cmb)成为我们最早观察时间的窗口:大爆炸之后的38万年。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创世的第一缕曙光”,它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通过第五章《微波元器件》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了解波导中的电抗元件工作原理,会对微带电路的不连续性进行分析;
2、了解连接元件与终接元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3、理解掌握衰减器、相移器、定向耦合器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拥护国家科学发展战略,增强国际视野,培养国家忧患和国家安全意识。
2、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从而满怀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案例的思政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查询文献或网络获取,撰写《从“瓦森纳协定”到“中兴事件”看我国芯片技术发展》论文,作为1次作业(思政内容)。在下一次授课的开始,结合大家的文献阅读和网络查询,为学生讲授5-10分钟的下述内容。
如图3所示,《瓦森纳协定》又称瓦森纳安排机制,它是世界主要的工业设备和武器制造国在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于1996年成立的一个旨在控制常规武器和高新技术贸易的国际性组织。《瓦森纳协定》虽然允许成员国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各自的技术出口实施控制,但实际上成员国在重要的技术出口决策上受到美国的影响。中国、伊朗、利比亚等均在这个被限制的国家名单之中。
图3瓦森纳协定和美国对中国的高新技术禁运。
《瓦森纳协议》严重影响着我国与其成员国之间开展的高技术国际合作。在中美高技术合作方面,美国总是从其全球安全战略考虑,并以出口限制政策为借口,严格限制高技术向我国出口。中美两国虽然在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技合作比较活跃,但是在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几乎没有合作。在半导体领域,受限于《瓦森纳协议》,从芯片设计、生产等多个领域,中国都不能获取到国外的最新科技。
通过本案例的思政学习,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加强了国家安全、国家忧患意识,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满热情。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通过课程《绪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了解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学习方法;
2、了解课程知识在国防与航天、社会与发展、生产与生活中的典型应用。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坚定学生对我国各项国策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培养国家忧患意识,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图1微波技术应用领域。
在微波技术的应用领域,如图1所示,初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高新科技(微波技术)在国家重要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有所感悟,从而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上得到较深的思政教育。
1、微波雷达应用。
雷达(radar)是利用微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获得目标信息。微波雷达不仅是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天体研究、大气物理、电离层结构研究等)。
2、微波通信应用。
微波通信与电缆通信、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网传输方式不同的是,直接使用微波作为介质进行无线通信。利用微波进行通信具有容量大、质量好并可传至很远的距离的特点,是国家通信网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
3、微波遥感应用。
微波遥感用微波设备来探测、接收被测物体在微波波段的电磁特性,以识别远距离物体。与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昼夜工作能力,能穿透云层,不易受气象条件和日照水平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军事、经济意义。
4、射频识别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微波实现电子标签的读写与通信,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是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基础。
上述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采取“教师教授”方式进行,坚定了学生对我国各项国策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培养学生国家忧患意识,从而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为自己的学习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了履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1、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外压容器的设计准则,掌握外压容器的计算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育人主题: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价值主题。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
通过引入外压容器的失稳案例,进一步强调外压容器设计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压力容器设计准则的概念。
图5压力容器失稳。
由于几何性质和尺寸的偏差、材料性能不均匀和加工制造带来的误差等因素,势必会降低外压圆筒的承载能力,因此工程上的处理方法是类似于强度计算时引入安全系数的做法,引入一个稳定系数m。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m的值会越来越小。这要靠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生来进行研究,创新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什么是创新?
教师总结创新:有人说基础研究是创新,有人说人才是创新,有人说实践是创新,创新应该就是突破常规。现在同学们都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只有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储备,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由于人们对化学工业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其产品纯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化工设备的强度设计,因此,需要人们对化工设备设计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创新,未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在常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实现创新突破。
2、设计准则和强度设计。
外压容器设计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理论计算法,另一种是图算法。通过此部分的讲解,让学生熟知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毕业,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场所下都是具有初心和使命的。我们学习的初心就是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实现突破常规,寻求创新。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2、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育人主题。
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及内容。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任何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开篇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进入到先贤圣哲关于“大同”最高社会理想的伟大构想,由小及大,可以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走进文本,以便自然地切入家国情怀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2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儒家“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
2个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本中走出来,认识“大同”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体味儒家积极用世的内在情感。
切入思政育人点: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教师充满斗志的寄语,是为了使学生的家国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切入思政育人点: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
三、课程总结。
“大同”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贡献一份力!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五、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富足、文明的美好的社会里,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诚信相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称其为“大同”社会。
(二)课程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初识理想社会。
提问1:怎么理解“天下为公”?
教师明确: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而不属于一家一姓。这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是“大同”之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大同”之世其它具体特征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天下为公”是把全人类视为生命和文化共同体,为大同理想确立了最基本的原则。
提问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教师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各安其身。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小结:在“大同”社会里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谐、安定的局面。
2、拓展延伸,畅谈理想社会。
小组讨论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教师明确:大同思想与全球化社会息息相关,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离不开大同思想。各国加强经济联系,打破贸易壁垒,实行互通有无,努力让商品流通快捷,将全球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把经济变成了所有人的事情,各地的经济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这正是大同思想在全球化经济进程方面的体现。
小组讨论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你准备如何做?
教师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的表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说这和《大同》的社会蓝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3、教师寄语,共创理想社会。
大同社会,美好理想;不负青春,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
(三)课程总结。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总是相似的。《大同》所呈现出的那个公平、正义、诚信,又充满温情、关爱的社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把“求大同”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因此,“大同”之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之梦,它正在走近我们,成为社会生活的向导,为了向这个理想目标迈进,我们要借鉴吸收《大同》对未来文明发展的设计,树立家国情怀,为共同的未来梦想做出贡献。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1、介绍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背景、写作特色及其主要作品。
2、介绍19世纪中后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3、分析《远大前程》中的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开放性的结尾。
二、思政育人目标。
1、认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绅士文化价值观的实质。
2、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
(2)图片展示:
总结:英国的绅士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的等级特征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金钱和地位成了年轻人的远大理想,财富的价值与其来源无关,“向上爬”成为当时英国青年一代的座右铭。
2、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它包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深层阅读与深度反思。
(1)英国绅士文化的本质:“绅士”本指行为优雅有礼的男士。然而19世纪的英国社会风尚已经将“绅士”变为一种上流社会的符号,与金钱和地位划上了等号,与教育程度和礼仪关系不大。连像麦格维奇这样的罪犯,都梦想成为绅士,为此他把自己的梦想当作恩惠施与可怜的穷苦孩子匹普。“绅士”已经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绅士文化也成了英国等级社会金钱至上的象征。
(2)“思政”教育:匹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远大的理想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就是虚梦一场。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要有拼搏精神和辛勤劳动的付出,绝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理想是奋斗目标,不能与不切实际的梦想等同;成功是价值观取向和信念追求,不能与金钱和地位挂钩。
当代大学生应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西方文化势力的影响,应该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2、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人文知识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
二、思政育人目标。
1、提升与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2、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会进步,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
三、育人主题。
实践创新。
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针对当代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人才成长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本课程加强推行学生剧作表演、口语表达会、读书报告会、古诗词鉴赏会等多类实践活动,并举行年度人文素养展演,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创造力。
五、实施过程。
(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我校当下正处于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高速发展时期,面临从单一型人才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型,因此加强我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学生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内在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品质和价值趋向,争做社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道德、有思维、有责任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展演活动已连续开展多年,充分彰显母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地展示我校人文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成果,有效提升学生全方位运用母语的能力以及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能动协作的实践技能,以打造我校特有的人文素养教育质量提升的实施体系,形成自己的品牌。
(二)活动实施。
1、活动主题。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2、活动形式。
经典诵读、戏剧表演、情境主持、创意配音等。
3、活动要求。
(2)要求作品内容积极健康,主题鲜明,富有感染力,兼顾思想性与文学性;
(3)鼓励在艺术效果和表演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
(4)每个节目表演人数最少5人,节目时长为8-20分钟。
4、参加对象。
全校开设《大学人文基础》课程班级(每年约20个班级,800名左右学生)。
5、活动流程。
准备阶段:(每年3-5月)。
(1)3月初各班级传达展演计划;
(2)3月中旬各班级选派同学并组队为各项展演做准备训练;
(3)4月-5月初举行展演节目排练。
全校展演:每年5月底或6月初。
(三)活动内容。
年度活动。
节目内容。
2018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人文短剧专场。
1、人文短剧《幸福照相馆》。
2、人文短剧《甄嬛后传》。
3、人文短剧《趣味运动会》。
4、人文短剧《感性与理性》。
5、人文短剧《小心走路》。
6、人文短剧《刘三姐》。
2017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话剧专场。
1、中国古典话剧《范进中举》。
2、外国音乐剧《音乐之声》。
3、中国现代话剧《沙家浜》。
4、外国童话剧《白雪公主》。
2016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戏剧专场。
1、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赖婚》。
2、中国当代戏剧《欢乐颂》。
3、外国戏剧《金苹果的传说》。
4、中国现代戏剧《边城》。
2015年度。
人文素养展演。
1、国学荟萃。
2、创意配音《东成西就》。
3、中国现代戏剧《伤逝》。
4、情境辩论《文学阅读与生活认知》。
5、情境主持《电视购物》。
6、外国戏剧《伪君子》。
(四)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整台演出均采取全程拍摄并刻制成光盘,留存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内容丰富、节目质量优良得到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充分显现了人文素养展演活动是丰富学生校园精神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营造了我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激发了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我校人文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通过第六章《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
1、了解天线的分类、功能、特性;
2、掌握天线的基本辐射单元基本原理;
3、理解掌握天线的基本电参数基本概念、涵义。
(二)思政育人目标。
1、坚定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
2、帮助学生树立履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助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
本章的思政教学,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该章主要内容讲述的开始,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天线—500米口径“大锅”,如图5所示,有的同学可以迅速认出这是我国的“世界之最”-“fast射电望远镜”,教师对fast工程进行3-5分钟的简述,以引出天线专业知识的讲解。
第二阶段,在该章主要内容讲述的中段,进行10分钟左右的思政教学。请同学观看7分钟左右的视频《中国“世界之最”工程“fast”之父南仁东》。
观看完后,教师做下述阐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启用当天,习近平给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发来贺信:“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该案例的思政学习,最大的感受是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并对南仁东坚持22年,只做一件事(“天眼”工程)的责任担当,奉献和职业精神,都有了最深的体会和感染。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佛教的兴起对美术的影响。
二、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佛教石窟艺术灿烂辉煌的艺术成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操,并树立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创作中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的理想。
三、思政育人方案设计及实施。
1、佛教基础知识背景。
佛教文化的本源是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东传到中国各地有两大倾向,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功德。文化的融合影响到了石窟艺术的风格样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应参照西方美术史进行比较,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也要能够融合多种元素进行创新。
2、石窟艺术的建筑形制、雕塑样式和壁画内容。
在对佛教美术“样式”问题,如“凉州模式”、“云冈模式”等进行探讨时,将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文化诉求、传播路线等问题带入,增加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深度,从宏观上把握北魏到隋唐之际中国石窟美术文化传播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3、中国主要石窟。
石窟艺术丰富多彩的视觉形象吸引了南北各个社会阶层的信众,从皇家赞助、地方官员提倡到普通百姓全身心投入,我们可以注意到各个石窟的异同,外来建筑、雕塑、绘画等一系列因素都出现在中国本土,对繁荣汉代流传下来的视觉艺术,产生了全面影响,它们的融合形成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铺垫。
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局部)。
通过学生在课堂分享的石窟艺术调研报告,可以发现他们通过调研不仅熟悉了石窟艺术不同时间、地域所体现出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也对石窟艺术所反映的宗教活动及社会风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分别对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成果来看,学生能够通过相关文献、图像和视频资料对石窟艺术的主要内容、风格及其与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关联作出相应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