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过去,展望未来,总结是必要的!写总结时要注重整体思维,对所总结的事物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避免片面和偏颇。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梳理和归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参考。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一
有人说:这世界无所谓远方,每一个你的远方,都是他人的故乡!
脚步启程的时候,黄昏的风还杂夹着瑟瑟凉意,繁忙的街道,星星点点的灯光,呢喃着瞌睡的眼睛,静静聆听不期而至的思念,抵挡不了的乡愁,在远望的星空,如烟如雾,袅袅升腾起那么寂寥的炊烟!似梦里挥之不去的怅惘..........
以为时间可以书写距离,以为成熟可以从容淡定,可你的笑容,总在梦里,只是,模糊成一张张苍老的脸,岁月静好,轻掩月色朦胧的心门,锁住你风声鹤唳的曾经,一切仅是一切,走了,又来了,轻轻地,想看看你不老的模样。
远望你,是一簇草,春生秋枯,漫过漫漫岁月的坟冢,风起的时候,晴翠芳华的古道,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庞,在人流涌动的清晨,矗立成不倒的丰碑,今夜,一片月,折叠成守望的日记,在我生命翠绿的颜色,站成相思的树,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只为那片片叶,自我的额头长出,攀援生长,张望你回眸的眼眸!走近你,抚摸你弯曲的背脊,鳞次至比的瓦砾,窄小的弄堂,清雅的槐花,黑夜,悠远绵长的河流,馄饨了流年,洗尽铅华如梦的低沉,触摸不了的印记,一曲离殇,在悠远的星空,化作一声号子,化作儿时的梦!
站在无垠的大地,长风万里,碧蓝的天,旧梦如烟,往事如风,在春归的雁阵里,细数岁月的年轮,诗意的曾经,都不是美丽结局,碾碎烟尘,铭记的过往,在尘埃深处,封作千年的古城,于是便会记住,那些黄昏,那些清晨,那些开在故乡夜里,芳香四溢的枝子花。和即将是过客的路人!
回想那走过的每一条小路,初露微尘的迷茫,松软潮湿的泥土,春夜柿子树的新叶,夏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秋夜打雨梧桐的点点滴滴,冬夜湿漉漉的寒意,如内心深处无法抗拒的表达,被袭来的时间在这一刻,诠释的如此淋漓!我相信,在时光的秋天,果实挂满你彼岸的的肩膀,我去了,今天,我又沿着你唇印的眼睛,让多年思念的音韵,侵入你阳光下斑驳的小径,只为你的深刻,悄悄归来!
枕着昨日的梦,在清晨的画卷,淡月依旧,红彤彤的太阳,压在你的眉梢,炊烟阵阵,如梦如画!
等我,故乡的炊烟!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二
故乡的深处,是慈祥朴实的爷爷奶奶,是池塘边静静开放的栀子花,是农家老屋烟囱里袅袅升起的淡青色的炊烟。恬淡平和,如秋叶一般安祥又静美。
在睡梦中,我回到了故乡。故乡就是一个充满野花、芦苇、菖蒲和马蹄莲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松软泥土的气息。故乡的田野是多么令人神往啊!一条条细细的田埂就像围棋的棋盘,绿油油的稻叶又细又嫩,又软又柔,它们吮吸着晶莹的露珠,争先恐后的生长着。
忽然一阵风吹来,整个田野马上活跃起来了,所有的稻叶都迈开了整齐而优雅的舞步……。
“吃饭了!”屋里忽然传来奶奶的呼唤。我缓缓的回过神来。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黄昏时分,我看到丝丝缕缕的炊烟正从高高低低、黑黝黝的烟囱里冒出,它们你侬我侬、玉臂勾引,宛如悄然绽放的睡莲,一派“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景象。
爷爷奶奶在岁月的长河里,在如烟的往事中,历经了无数的颠簸和沧桑,今天他们简单质朴的生活正慢慢溶化在黄昏的缩影中。
走向爬满青苔的围墙,我闻到了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清香,是栀子花!我陶醉在它的香气之中,久久不愿意离开,她是多么的美好,让整个乡下的老屋都飘满了香气。
我又慢慢向池塘走去,池塘边的栀子花虽然不是很多,但那些洁白的精致的花朵却清晰可见,清香中夹带着神秘,随风飘荡在的空气里,清香扑鼻。我爱兰花的高雅、玫瑰的热烈;我也爱木棉的柔美、菊花的别致……但常常惦记的还是开在故乡池塘边的那些栀子花,虽然朴实却又多么的高洁。
故乡盛满了温情、恬美和体贴的回忆。在我心浮气躁、伤感彷徨的时候,我就常常想到美丽的故乡。慈祥的爷爷奶奶、冉冉升起的炊烟、洁白素雅的栀子花……缤纷的童年虽然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故乡那温暖的气息,那些栀子花恬淡的清香,在我不断成长的时光里却始终包围着我,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童年的温馨与快乐。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三
那是我回忆中最美好的回忆,那儿就是我的故乡。
吃完晚饭,我们去了小溪边,听着流水流动的声音,孩子立刻在小溪边玩耍,只见她一会儿在溪边捉鱼,一会儿又在溪边捡块鹅卵石,朝溪水扔去,一会儿又用力在溪水边踏步,测起的水花全都弄到了她的衣服上,孩子见了,咯咯咯地笑了。我和妻子看着这一幕,心里开心极了。接着,我和妻子一直在聊天,开渐渐地黑了,我和妻子,还有孩子离开溪边。
这个记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四
坐上汽车,沿着长常高速一路向北,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南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美丽的沅江。
沅江其实就是我的故乡,那里山清水秀,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当然,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丰富的物产,好多美味诱惑着我这个小吃货呢。
每到秋天的时候,我最爱去的就是爷爷家屋后的桔园。茂密的桔树整齐地排列着,一眼望过去绿油油的中间点缀着黄澄澄的桔子,看上去可舒服了。一个一个的的金黄的桔子挂在树上,像一个一个的小灯笼,好看得很。走近了,凑到跟前闻一闻,它们散发出浓浓的香气,真诱人啊!我忍不住伸手摘了一个下来,把皮剥开,只见里面黄色的果肉,一瓣一瓣排列得很均匀,每一片果肉都是汁水饱满香气四溢。放一片在嘴里,感觉入口即化,那味道,酸酸甜甜的,真是让人口水直流。
品尝完桔子之后,我来到了南洞庭湖,一眼望过去,白茫茫的水面上有一片一片的芦苇随风舞动。一艘艘渔船在水面上穿梭往来,不时鸣响着汽笛。水底下鱼虾成群、螃蟹耀武扬威。人们爱吃的洞庭湖大闸蟹就是从这里运出去的。我最喜欢吃大闸蟹了,清蒸、红烧都可以,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你看那一盆刚上桌的香辣蟹,每只都是通红的,油光滑亮,在火锅里腾腾地冒着热气,香气向四周蔓延开来,弄得嘴馋的人们个个把筷子伸长了。吃蟹的人们吃得那叫一个兴致勃勃,热汗淋漓,不停地说:爽呢,真爽!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五
夕阳,在宿迁古中运河撒下一片金光。
我傻傻地仰望着这一团火红,注视着她施展魔法般给大运河铺上了一片碎金,一阵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偶尔有几只活泼泼的小鱼儿跃出水面,也算给古老的大运河增添了些许生机。此时的太阳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威严,慢慢退去烈焰,多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啊,她温柔地亲吻着这片古老神奇的大地,用她那橘红色的光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为她的孩子们着上靓妆。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从容。
我沉醉在眼前的这片瑰丽的景色中了,思绪也不知不觉地飘回了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记得前几年我最盼望的就是夏天地到来,夏天一到,暑假就来了。那时我就可以去宿迁的姑姑家了,自然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大运河畔乘凉、赏景了。呵,也许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了吧!
在我的记忆中,大运河就是一个天然的空调器。站在大运河的拱桥上,凉风习习,竟然没有一只蚊子!凉席铺在水泥桥面上,太阳的余热从席底传到身上,麻酥酥的,那种感觉特别的爽!当然,还有更爽的呢,那就是看过往的船舶,听姑姑讲有关大运河的故事。
啊,我就是那个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孩子,我也是一个喜欢做梦的孩子,我的梦境里似乎永远都会出现那条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和它那永远也听不够的水声。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六
想起故乡,如将漂浮的茶叶轻轻吹开,热气扑腾而来湿了眼眶;想起故乡,好似小斟被时光发酵的往事,甘醇且留有余味;想起故乡,是谁在暗处操纵记忆的列车穿过时光的隧道顺着那长长、长长的铁轨……回到那片土地。
故乡在重庆,一个平凡的小镇上,没有大城市的喧闹繁华,她是位安祥的老妇人,静守着,这一颦一蹙都那么从容。
我爱故乡的那条铁轨。在屋里做作业,时而能听到阵阵轰鸣声。黄昏时分,随着外婆、外公、爸爸、妈妈,我便欣喜扑向那条条纵横交错的“玩具”,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铁轨上行走了。黄昏把余晖化作粉未,涂沫在每个人的面庞,涂沫在远处的屋场,铁轨闪着光,一亮一亮的。调皮的我张开双臂,毫无顾忌地向前走,火车来时,便机灵地跳下来,躲到外公怀里去,外公时常是一脸惊恐后眉头又舒展开来。这份家庭间的温馨,铁轨是最好的目击证人。
我爱家乡的酒家。邮亭以鲫鱼出名,好吃得是没话说,虽说装潢没都市酒店精致,但一家人团聚着和气地吃顿饭,那气氛是无论如何在别处体会不到的,重庆人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在饭桌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划着拳,罚酒喝,吁寒问暖,各种声音接连不断,火热的火锅入肚,暖了胃更暖了心,众人脸上映红了,都洋溢着满足的笑,我被一种温暖的气氛包围着,沉溺不可自拔。
走在长沙街道,听到的是嗽叭阵阵,看到的是香樟梧桐,品到的是湘菜,便时不时拨动心底的那根弦,想到久未回去的那片土地。火车鸣笛,留下了我的儿时,把我带离故乡,让我在他乡生长。今日飞机展翅,载着我回到故乡。仍是不能忘怀那长长、长长的铁轨,一头连着我,一头连着她,一头承载着未来,一头连接着过去。
“轰隆轰隆……”可否又开始一场新的旅行?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七
我的童年很是平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一个不起眼的农村,那一群父老乡亲陪伴着我,陪伴我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时候,我总爱到村后的那片山上去玩,小爷也总会背着我上那儿去玩。山路崎岖,不太好爬,奶奶也权小爷说:“别去了,你背着孩子,上山不方便。”小爷边笑着,边摸着我的头:“没事儿,孩子想去就陪他去吧!”奶奶这才勉强答应。小爷背起我,上山。刚下过一场雨,这山路还是很泥泞,小爷在旁愣了愣,也许在寻思着该怎么上山。他沿着山路两旁还算干爽的石头向上走。雨后天晴,温度刚刚好,吮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小树捎来的丝丝凉风,实在不亦乐乎。越往上,山路便越发陡峭,也越发泥泞,我骑在小爷背上,扶着他的头,顿然感觉手上湿湿的,起初以为是扶久了,冒出了手汗,后来才发现那是小爷头上沁出的汗珠。山顶上更是云淡风轻,我窜上蹿下,摘着野花,拨弄着泥土,可小爷却无心欣赏,累得气喘吁吁,坐在石头上,不断地用拳头捶着腰,我只是一瞥而见,并无太在意。天空逐渐有蓝向红黄两色转变,望着天色已晚,两人也没有久留之意,便下山去了。
之后,听闻妈妈诉说这一段的故事,才知道小爷腰上有伤,那些刻意的动作,额头的汗水,也正因这腰伤而起。我不觉热泪盈眶......
其实,村里许多人也像小爷那样待我,不过有的已经不在了。
去年夏天,正因一场事故,小爷永远地离开了,当时我忍着,忍着不哭,因为我知道他一定会化作夜晚最耀眼的星辰,只是天各一方,相隔遥远罢了。
长大了,也从乡村走到了城里,在这冷冰冰的城里是能找到几个知音,找到几个相伴的人,可却少之又少。还是怀念童年,怀念故乡,怀念乡亲。
我们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会发现,长大的含义出来欲望,还有责任。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守住自己的心,因为你的心里深深挂念的亲人与一定要回去的故乡,是你最柔软的地方。
如今,我再回到那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回到那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再去村后那座山看看,找寻一些被尘封的记忆。
那些记忆不可磨灭。
守望童年,守望故乡。
转身,又消失在人海尽头。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八
2038年的夏天我所供职的cem公司放假,我回到了我的故乡——杭州。
由于求学和工作,我已经近十年都没有回过杭州了。家乡的情景一直印在我脑海里,这么些年来,家乡应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坐在飞机上,我内心既忐忑又兴奋,一走出机场,顿时令我耳目一新。啊!家乡的天空变蓝了。印象中浑浊的天色消失了,蔚蓝的天空像深邃的大海,几朵洁白的云朵浮在天空,堪比内蒙大草原的天空了。空气也新鲜了许多,记忆里那些夹杂着各种气味的空气也没有了,“呼吸”是如此的惬意。
坐上弟弟的汽车,一路非常顺畅。马路加宽了许多,增加了几条高架,路旁绿化做的非常贴心,参插摆满了各种盆景。司机们的素质都非常高,再也没看见别车插道的现象。弟弟说:杭州精神文明建设做的非常好,公民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准备申请中国最美丽,最文明城市。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我的老家---良渚。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宽阔无比的人民广场,那根粗壮的玉琮雕塑还矗立在老位子街道也加宽了许多,两旁的店面整齐有序,再也不像以往那样杂乱无章。
回到村里,池塘里的荷花正在争奇斗艳,空气里弥漫着阵阵清香。一排路灯笔直的立在路边,像训练已久的老兵,蓝天白云下,正描绘着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映入眼帘的翠绿。似这般葱茏和,不浅薄不稚嫩,浓浓的把生命的层次及尽展现。它充满激情地吸纳着炫目的阳光,悠悠的呼吐着纯纯的气息。让你在翠绿的庇护中,尽情惬意,我行走在这美景中,真像生活在梦里,不禁张开双手,拥抱我这美丽的家乡。
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弟弟介绍说,村里对建房做的统一规划,村民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他们还是那么年轻,一点都没变。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到家,爷爷奶奶也跑出来迎接我。我家的房子也变成了我最喜欢的欧式造型,棕色的琉璃瓦,土黄色的墙上镶嵌着几块棕色的玻璃,看上去是那么舒心。院子里栽上了许多花草,小黑狗在里面穿来穿去的奔跑,多么和谐的生活!
故乡日新月异,变得更美更轻!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九
故乡总是里的热门话题,为了得高分,我总在编造着一个美丽如桃花源的故乡。在这春天温柔的风里,我想写一写我记忆中真正的故乡了。
故乡没有清澈的溪水,只是几条窄窄的的水沟。浑浊的水沟中,随意地漂浮着绿而发黑的不知名的植物。河沟里有时有几条小鱼,没精打采的,游游停停,在任找一处软的泥土钻着,然后就看不到了。有几处水是干净的,浅浅的,真的能看清水底的石块,阳光也是真的会散下细碎的光把河面照得格外耀眼。
这个季节没有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田,但是有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艳丽,芬芳。大片大片的麦田,现在还是满眼翠绿,看的人眼睛清亮。每户人家门前都会有一小片菜田,青菜韮菜……繁盛地长着。配着偶尔点缀着的一两株粉色桃花,又有点像桃花源了。
没有乖巧听话的家畜,屋后圈子里的鸡只会无端地叫着,时不时突然拍打着小翅膀打起来落了几片羽毛,一块地踩的全是杂乱的鸡爪子的印子。忘了哪一家曾养过羊,倒很乖不闹,也不总叫,安安静静的。但听奶奶说好像卖掉了,被拖走那天叫的让人听着不忍。
路边没有亮堂的路灯,至今也没有。只有照着路面的如酒般倾了满壶的澄透月光。还有的就是家家户户亮着的灯光。暗哑的光晕从小窗和门缝透出来,看着好像满屋子都充盈着明媚温柔一般。夜里在路上乘车驶过,倒别有一番情趣。或明或暗的光,洒了点点碎光在门外。那些门前的植物,摇曳地愈加招摇。一片片有着轮廓的阴影在走走停停的夜风中摇摇停停,弯下柔软的腰肢,陷入柔软的梦。
许多乡下人都会起床,多少年的习惯了,到了时候总会醒。他们每一天都过的充实而悠闲,各忙各的,却又邻里亲切。至少我奶奶总能收到别人家多做的吃食。想想乡下人着实没城里人讲究。但他们活了大半辈子,甚至几乎一辈子在乡下,倒生了一副快活豁达的模样,挺好的了。
我的故乡是哪?我记不清了。但我总还记得那些零散也不那么美好的地方,说着好像不是什么都值得看的地方。想来多少有些怀念我的故乡了。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
有十年没回家乡了,每次母亲探家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起家乡的变化,什么房子都改成三层小楼啦,村庄的道路已经改成水泥路啦,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啦,家家户户不用土灶了,都用液化气做饭啦——我听了也由衷的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但是,内心也有一种仿佛丢失了珍宝般的失落感,那就是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故乡位于会稷山余脉,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小溪,临溪缓坡地上,散落着一些民居,稍高一些,是大片的茶园,近山顶,则是灌木,树林,竹林间杂,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茶园墨绿,远山含翠,鉴湖不远,绍酒飘香,兰亭左近,绿水清波,那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村庄中间是一条小溪,那可是孩子们的福地。麦收季节,是螃蟹最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逆着溪流而上,光着双脚,挽起裤腿,翻动着溪流中的每一块石块,或大或小的螃蟹就藏在石块下面。动作必须敏捷,要正确无误的一下抓住螃蟹的背,然后放到罐子里,盖上盖子,防止它逃跑。有时候不小心,手指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就龇牙咧嘴的大叫一声。摸到溪流的尽头,往往收获颇丰,能装满一罐子,然后顺便在瀑布下面的水潭洗个澡。回家后,把螃蟹洗净,母亲会用滚油来煎,看那青色的蟹壳慢慢变黄,变红,香味就出来了,是父亲上好的下酒菜。
我家的后面,有一处百米高的崖壁,接近崖壁最高处有几个小小的岩洞,其中一个是鹰巢,里面住着几只鹰,我想应该是一家子,因为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这种鸟,属于我们村独有,村人很以此为骄傲。夏秋之交吃了晚饭以后,大伙搬一把椅子坐到房前院子里,天边是一团团的火烧云,绚烂多彩,翻滚变幻。这时候可以看见老鹰带着小鹰在天空盘旋,伴着那清亮的鸣叫,时而组成各种队形,一会远去,一会又俯冲下来,常常让幼小的我看得出神。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是慕其高远吧!
对于故乡吃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竹笋。清明以后天气转暖,山里的竹笋也开始从泥土里冒出来了,长到一尺左右的竹笋最为鲜嫩,剥去外壳后其色如玉,我最喜欢母亲做的葱炒嫩笋,出锅以后,芳香扑鼻,葱绿笋白,煞是好看。吃起来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现在想来,那滋味犹在舌尖。后来看清朝名士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蔬食中的第一,他给了竹笋。不禁引为知己。
年关将近,是孩子们最盼望,大人们却忙碌的日子。春节前几天,记得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大扫除和年夜饭的准备,要自制豆腐和杀鸡宰鸭。打扫房间时,母亲会说,“把你一年读的书整一整”,我的书往往放在床头和父亲帮我做的简易书架上,那就是两个三角支撑钉在墙面,上面搁一块木板。我那时学习成绩不错,对书是十分爱惜的,于是先把书架擦干净,要把课本边角抹平,一本本放好码齐,仿佛和好朋友告别,这时边整理边看书,或翻看以前写的作文,竟然惊异于自己写作时的“高超技巧”,倒叙插叙设问排比全用上了,不由得自己对自己大为折服!看着老师批的一个个“优”,心中很是快活。母亲是制作豆腐的'能手,这时候我最乐意帮忙了,谗的是那一碗豆腐花,豆浆点上卤汁以后,刚凝起豆腐花,母亲就拿一只大瓷碗,给我装上满满一碗豆腐花,放一勺酱油,撒一小把葱花,真是人间美味!
我的头脑中关于鬼神狐妖,英雄壮士等等最初的记忆,都是在故乡夏天大树下纳凉,或者冬天火炉旁得来。夏天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吃完晚饭,三三两两的聚拢在村口的大树底下纳凉,老人们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孩子们在空地上戏耍玩闹,此刻圆月初升,晚风徐来,此起彼伏的蛙鼓蝉鸣和着小虫的低吟浅唱,从老人们口中知道了蟾宫砍桂的吴刚,月宫曼舞的嫦娥,吃人的山魈,媚惑的狐仙,诙谐的徐文长,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现在则回家就躲在空调下,上网、看电视,楼上楼下互不相识。
故乡已经不是我,我也每天穿梭于城市的森林,回不去了!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一
听说卫星地图很厉害,可以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一切地方。我好久没有回故乡了,即使回去也是匆匆忙忙的。我想从卫星地图中看看故乡,以解相思之愁。
打开卫星地图,不断放大,搜索。找到澄城县了。找到醍醐乡了。找到京昆高速公路了。京昆高速公路刚刚从我们小村的南面经过。小时候,学校经常组织我们捡拾父母们收割后遗留在麦茬地里的麦穗,我还曾看到过夕阳西下时在天地间涂抹出的通红通红的晚霞,以及头顶上魔幻般的粉红的“北京”俩字。
慢慢地挪动鼠标,地图还在放大着。我们的小村子出现了。小时候在村子里滚铁环,打棒猴,扔沙包,踢房子等等游戏的场景就一一闪现在了眼前。
终于,我家的院子找到了。但那是一堆覆盖着杂草的瓦砾堆。自从我家搬离小村子后,我家的院子连同房子就卖给村里的一位乡党了。她没钱翻修,就拆了房子,用了檩椽砖瓦,让院子荒了下来。
那可是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地方啊,每尺每寸的土地上都记录着我的故事。
花蒂蛇。
水桐木质粗疏,成材很快,仅仅五年时间就能长到半尺直径,很得家乡父老喜欢。因而,在故乡的房前屋后、巷道、甚至生产路两旁,到处都是绿荫匝地的水桐树。
每到春天时节,水桐都会紧随着桃、李、杏之后,开出粉红、灰白、甚至淡紫的喇叭状的一到两寸长的大大的花朵,并散发出浓郁的稍带有微甜的香味。也许是因为水桐的普遍以及花瓣的简单,水桐花在人们的眼里心里就没有丝毫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地里的小小的牵牛花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如手掌大小淡绿的叶子开始占据树枝树梢的时候,一阵风吹过,那落尽了花瓣的花蒂就会嗖嗖嗖地掉落下来,不小心就会砸到行路人的头顶、肩膀,小小地惊吓行人一回。
水桐花的花蒂是带有五瓣绿色尖角的小小的杯状物,既不能塞进灶膛里煮饭,也不能当做水果充填饥饿的肚子,在大人们的眼里,只是一堆废物。可在我们小孩子眼里,却是有趣味的玩物。
首先用水桐花蒂做有趣玩物的人并不是我,但我却是受害者及因而得到了快乐的人之一。在我第一次见到用这种水桐花蒂做的玩物的时,我就被吓了个半死。那是发生在小学二年级午睡时的事情。
我们村的学校很小,只有四间教室。一年级和二年级共用一间教室。没有专供学生午休的宿舍。学生只能自带褥子、箪子或蛇皮袋(装化肥的袋子),铺在桌子上或地上睡觉。我家里穷,没有什么可带,我就睡在桌子上或者桌子下连接桌子腿的的工字型格子上。小孩子瞌睡多,很快,我就在鸟鸣狗吠以及个别孩子的吵闹声中进入了梦乡。我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锅前,锅里煮着满满一锅肉,还有一个很大的猪头。胖胖的戴着围裙的跛脚厨师看见我来了,赶紧用勺子捞了一块比碗还大的肉块子,递到我手上。我高兴地抓住就吃,竟然感觉不到烫。谁知,还没有咬到肉,就被一位女生恐怖而尖利的叫声惊醒了。
我愤怒地向那女生望去,只见她惊恐地盯着一条碧绿的蛇。那条蛇正提在调皮的栓成手里。我也被那条蛇吓呆了,失去了大块肉的愤怒竟然被恐惧所代替。我怕他把蛇扔给我,就赶紧起身,竟然忘了是睡在桌子下面的工字型木格子上,头就狠狠地磕在了桌子上,痛得我“啊!”地大喊了一声。看到我的狼狈相,栓成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吵得全班同学都醒了过来。他更加得意地把那条绿蛇一晃,吓地所有女生都尖叫起来。女生的尖叫引来了老师,他赶紧把那条蛇从窗口扔了出去。
我的老师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瘦瘦的高高的,模样很凶,虽然不会把我们怎样,但我们都怕他。他一进教室,就立马消灭了同学们的尖叫。大家都乖乖地保持刚才的姿势,或坐,或站,或卧,各具情态,犹如被定住一样。似乎过了好久,其实只是一瞬,大家就都不约而同地睡在各人之前睡的地方,闭上了眼睛。只有栓成一个人战战兢兢地站在教室里不知所措。
“来。”老师阴着脸冷冷地道。说完,就背着手走了出去。
栓成低着头,乖乖地跟了出去。
很快,就传来了栓成的哭声。
起床的铃铛摇响了,我们一窝蜂地跑了出去。
我惦记着那条蛇,它就静静地躺在水泥板做成的简易乒乓球案子前。
一个胆大的同学把那条蛇提了起来,使劲一抡。那条蛇散架了,变成了无数的水桐花蒂飞落在了地上。我这才知道,那条蛇是用水桐花蒂拼的。
那个胆大的同学扔掉手中的细绳,把地上的水桐花蒂拣到一起,然后把尖端一个接一个地塞进花蒂的小窝里,渐渐地就成了蜿蜒的蛇身。正当他在摆弄那条假蛇的时候,校长拿起了蹲在教室窗台上的铜铃铛。大家又一窝蜂地冲进了教室。
从此,拼凑水桐花蒂蛇就成了随后几年里我孤独时的最好的游戏。看着一条条情态各异的水桐花蒂蛇在我手下匍匐在地上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它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村口的辘轳架。
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辘轳声,那是村人晨起挑水时放跳辘轳的声音。“咕咚咚咚咚咚……”震动地整个村庄都在颤抖。这种颤动通过地面传导到我家院子,传导到我正躺在上面做梦的炕上,最终传到了我的身体和耳中。于是,我就在憋着满肚子尿液的煎熬中醒了过来。
往往这时,水桶喝足了水,缀着井绳,让辘轳在满足里“咯吱咯吱咯吱……”地唱着悠长的歌谣把自己吊起来。辘轳的歌声嫉妒了晨起的鸟儿,于是,它们便站在树梢,站在我家屋檐下的椽缝里和着辘轳的歌声高歌起来了。这时候,巷子里的牛也欢快地“哞——”地长叫了一声;骡马也竞赛似地喷着响鼻;驴子也不甘心地吹起了它特有的高亢悠长的长号。在这些声音里,有时候还会有一种特别的声音,柔柔地能沁入我的灵魂,让我忘俗。它就是奶奶摇动纺车的声音。
我在这曲怡人的交响曲里睁开了眼。而且每每当我睁开眼的时候,我看到的都是奶奶对着窗户认真剪纸或者轻轻地摇动纺车的剪影。是那么的娴静,那么的雅致。尤其是在明亮的阳光,透过被我一个人时为了窥视外面的世界而用手指头洞穿的破洞,斜斜地越过奶奶的脸颊或者肩膀投射到炕上的时候,我甚至怀疑这就是七仙女呆过的地方。往往这时候,我就会忘记一切,包括刚刚还令我难以忍受的尿急。
太阳很快就被屋外的树枝树叶或者什么其他东西遮挡住了,消失了。奶奶也发觉我醒来了,就停止了剪纸或者纺线,转过身子来问我要不要尿尿。我这才又觉得小肚子憋得难受,我就会一骨碌爬起来,冲出房间,跑到后院,对着一块烂砖头或者一段树枝畅快地洒下我这天的头一泡尿。是那么地舒畅,那么地舒服,直到我打了一个舒服的尿颤之后,我就会提了裤子,从茂盛的树叶之间寻找快乐地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的小鸟,开始我一天快乐的生活。
奶奶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去世了。埋在故乡村子南面的一个叫做南沟的沟坡上。她留给我的除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之外,就是每天早晨她面对着窗户剪纸或者纺线的勤劳的剪影了。奶奶已经去世了,可那个深深地根植在我心中的辘轳估计也不在了。
去年清明,我和弟弟随着父亲驱车去百里外的故乡给奶奶扫墓。扫墓之后,我专门回到了生我养我的令我魂牵梦绕的小村子。我家的院子已经被它的新主人拆除了,但还没有重新盖房。堆在门口的覆盖着枯草的烂砖瓦以及院子里半人高的干枯的蒿草,使我怎么也不能把它和我之前生活过的温馨的家联系在一起。站在烂砖瓦前仔细搜寻了一下过去的生活点滴,我就去了村口寻找那个曾经养育了全村几十年的水窖。水窖还在,但被水泥板掩盖了。辘轳的架子也在,但也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用木头做的辘轳的轴结实地埋在用水泥筑就的墩子里,孤独地横在水窖上方。乌黑的身子上糊满了灰白的灰尘。它显得那么沉静和忧郁,似乎也和我一样,在回忆着之前热闹的时候的点点滴滴。有饲养室专司挑水的张保的勤劳的身影;有七斤媳妇泼辣爽快的笑声;有中年男女打情骂俏的欢声笑语;也有我稚嫩的手臂扳动辘轳时的努力和小心。
这时,有两只麻雀飞来了,直接站在辘轳轴上,一边啄着自己的翅膀,一边用心倾听着辘轳轴絮絮的述说。它似乎在埋怨用上了自来水的人们忘记了它的存在,也似乎在为人们陆续搬进现代的、功能齐全的、舒适整洁的新村庄后的幸福生活在祈福。
油灯。
窗外鸟雀欢鸣,不远处工厂的机器轰鸣声若隐若现。我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茶水,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点如豆的灯光和萦绕在飘忽不定的灯焰周围的小小的七彩光晕。我闭上眼睛,耳畔随即便有了奶奶不知疲倦的摇动纺车纺线的嗡嗡声。孩童时候,我喜欢依偎在奶奶的身旁,望那神奇的灯焰和光晕,聆听那有节奏的纺车的鸣响。我也往往在飘忽的灯晕里和悠长的纺车声里被周公那华丽的马车驮走,进入那童话般的梦乡。
农家的油灯很简单,一般是用小墨水瓶制作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或柴油,用铁皮剪一个稍比瓶口大的铁片,在正中间用铁钉钻一个两毫米大小的孔,作为固定灯芯的架子。然后用铁片卷成外径稍被圆铁片中央的小孔细一点的铁管,插进小孔。最后用棉线做成灯芯,穿进铁管里,放进墨水瓶。等到煤油或柴油通过灯芯渗到露出细铁管一点的棉线头时,滑着火柴,点燃。煤油灯就发出了如豆般的火苗,带着一尺见方的灯晕,照亮房间的一隅。我是长子,小时候一直随奶奶生活,直到奶奶去世时为止,那是我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光。奶奶很勤劳,在我的印象里,每天晚上,她都会盘腿坐在炕上,在油灯微弱的灯光下纺线,剪纸,或做针线活。那是她留给我的最温暖最安全的剪影,现在想来,还有满满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影子。
小学五年级时,我们也有晚自习。那时,没有电灯,学生就用自带的蜡烛或者油灯照明。那时候,蜡烛很稀罕,也颇贵,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用蜡烛照明。我们大多数孩子都用的是小煤油灯。我们教室窗户上的玻璃已经不完整了,就用木板挡着或者直接那么空着,每当有风的时候,透过破窗溜进来的风就会把小小的火苗吹灭。为了能够保住那微弱的光亮,我们不约而同地用白纸卷成圆筒,套在油灯上作为灯罩。这时,小小的火苗透过灯罩就会发出乳白色的光,煞是好看还颇有韵味。后来,有几个聪明的孩子就在闪了的一百瓦灯泡的顶端掏一个圆孔,把灯泡的把去掉,做成灯罩,很有罩子灯的味道,亮亮的光很是精神。我问了他们灯泡罩子的做法,就回家实践。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灯泡顶端和把上分次缠上蘸了煤油的棉绳,点燃。然后突然放进冷水里一激,多余的部分就掉落了,灯罩也就做成了。可是,我再做也没有做成,就失去了耐心放弃了。
有的女同学竟然用纸给纸圆筒灯罩做了烟筒,让浓黑的煤油烟从烟筒溜走。很快,我们依样学样为油灯做了烟筒。有的还做了创新和改进,有拐弯的,有斜的,甚至还有盘旋着的,不一而足。
煤油灯在我们小学生的.手里,竟然变成了玩具。
有钱人家和大队、小队干部和老师用的是罩子灯。比小油灯大得多的火焰透过锃亮的中间鼓两头细的玻璃罩子,把它亮晃晃的灯光投射在房间的家角落落。如果是刚刚从点着小油灯的房间来到亮着罩子灯的房间里,我的眼睛就必须闭上一会儿才敢睁开,否则,就有晕眩的感觉。能有一盏罩子灯是我的梦想。可是,还没等我小学毕业,我们家乡就有了电灯,虽然还只是四、五十瓦小小的功率,但也已经亮过罩子灯几十倍甚至成百倍了,谁还会再把罩子灯作为梦想呢?于是,小小的油灯就成了我对故乡的梦幻般的记忆。
试验站。
那个年代还是公社化时代,农村也是纯粹的集体主义经营方式。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技术,每个大队都建有一个试验站,试验良种,培育良种。我们大队的试验站建在北村和我们南村交接点所在的西头沟边的一块平台上。试验站的门房顶上那随风呼啦啦转着圈的测风速风向的指针很是显眼,总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的目光,每当我路过或者去试验站磨面或者买豆腐的时候,一走到目光所及的地方,我都会着魔一般地紧盯着那或慢或快旋转着的风向标,似乎它并不是一件普通的风向标,而是一个通往神秘的外界与未来的通道或媒介。
试验站外高台上有一块地和我们生产队村西的一块地相连,我记得里面栽有红薯。虽然小伙伴们说,那是试验站的技术人员(们同学他爸)用红薯花结的籽种的,但我却并不相信。因为,在我的记忆里,红薯都是用整块的红薯在苗床里育出来来的,有的还要在苗床下烧火增温才能育成。我没事时就爱趴在生产队苗床外看苗床上蒙着的塑料布,布下面的面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晶莹的水珠。我就用手弹塑料布,看着那些小水珠在我的弹动下一点点聚集,变成杏核大小的水珠,掉落下去。这时,绷地特展的塑料布就变得透亮起来。透过透亮的塑料布就能看到嫩绿的密密麻麻的红薯苗了。我很痴迷这种游戏,一玩就是好久。所以,回到家我就问我爸爸。我爸爸说,确实做过这个试验,但产量很低,没有推广价值,就停止试验了。后来,在那块地里又看到了稀疏的玉米。据说一行是公玉米一行是母玉米。玉米还有公母?我不相信,但又想不起问父母,直到学习了生物才有所了解。
好像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才有机会得以深入试验站,了解了试验站的工作。也许是为了给家里赚点钱,也许是为了锻炼我,我父亲在那个暑假把我送进了试验站,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及高中毕业刚分到试验站做技术员的大哥哥跟着一位北生产队的老爷爷工作。每天除过在家里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试验站里度过。
老爷爷分给我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给洋芋(土豆)培土。试验站的洋芋是种在有一尺高的梁子上的。我们用小铲子在低槽子里铲土,然后盖在洋芋的根部,随即拍瓷实,直到鼓鼓囊囊地盖满为止。我这才知道,只有根部培了瓷实的土才能结出又大又多的洋芋的。
给洋芋的根培完土,老爷爷就领着我们装窑。这个窑可不是人住的窑,而是烧砖的窑,建在离试验站五十余米的东南角上。窑为内径十五米左右的倒扣的巨碗,只是碗底掉落了,露出了一个三米直径的圆孔,把蓝天和光亮透进窑内。窑内底部东西南北各有一个方形的能钻进去我们小孩的烟囱入口。窑外的小广场就是倒砖的平台。之前几个月,就有一老一少父子或者师徒两人,挑水和泥,用脚踩泥,把泥踩得软软活活,筋筋道道。然后把泥用手抠进三斗或两斗的砖模子里,再用刮板把模子口的泥刮平,这才端了沉重的模子,小跑着把泥砖整齐地扣在早已平整地像镜面一样光洁,洒满了筛掉了渣滓的炉灰的广场上。这是沉重的体力活,但也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每当没事时,我就会去我们南村的砖瓦厂,看师傅们倒砖,做瓦罐。师傅们光着膀子,赤着脚,一路小跑的样子很帅也很美。尤其是汗珠子在黝黑的脊背上聚集成粒粒透亮的水珠,然后聚在一起,顺着脊梁骨向下淌着的样子,有种力与美最巧妙的结合,很让我着迷。我一度竟然产生了要跟着他们学倒砖的念头。倒好的泥砖凝固后,师傅们就把砖堆起来,堆成一堵间距一寸的墙,以利于通风,利于泥砖早日干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干透的泥砖用架子车运进砖窑,供给老爷爷装窑。装窑那是技术活,既要稳,又要能够让炉火均匀地烧到每块砖上。这份工作进行了多久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在此期间,老爷爷派我去替有事的另一个老爷爷看守我们南村紧邻试验站洋芋地西面沟坡上的梨园。等到看守梨园的老爷爷回来的时候,窑已经装好了。
试验站里盖有两排房屋,一排南北向,一排东西向,中间隔一条六米余宽的过道,成t型排列。南面的是机房,里面装有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碾米机,一天到晚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在之前和之后的许多年里,我或单独或跟随母亲在哪里磨了不知多少次面粉,碾了不知多少次小米。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北面的房间是豆腐房,我刚刚出了五服的本家伯父在那里磨豆腐,一位老实巴交的小个子小伙子在给他打下手。一匹带了眼罩的小毛驴不紧不慢地拖着磨杆转着圈子。那位小伙子一边用瓢把泡好的黄豆从水桶里舀出来倒进磨眼,一边用小笤帚把漫在磨眼周边的黄豆扫进磨眼。一缕缕雪白的豆浆随着磨盘的转动,从石磨的缝隙里钻出来,流到磨盘下的绕着磨盘的凹槽里,最后顺着插在凹槽缺口处的向外伸出的铁凹槽流进放在下面的水桶里。不一会儿,豆浆就流满了一桶。这时,那位小伙子就会赶紧用一只空桶以最快的速度换掉满桶,并把豆浆倒进一旁的细白布包里。布包绑在房东紧挨东墙的挂在房顶垂下的铁钩上的十字形木架上。十字木架掉在口径将近两米的大锅上方。我的本家伯父不停地摇动着木架,带动地豆浆不停地在布包里晃动。于是,奶白色的豆浆就源源不断地渗出布包流进了锅里。等到那边驴子下了架,被栓到外面的木桩上时,伯父就已经把所有的豆浆过滤完了。小伙子也赶过来拉起巨大的风箱,锅下的炉膛口就随着风箱的呼呼声,喷出很长很长的火苗。这时,伯父就用清水洗刷放在锅旁的海瓮。等到伯父这边洗刷好海瓮,那边的豆浆就烧开了。伯父就会用净桶把煮开的豆浆转到海瓮里。一转完豆浆,伯父就会端起装有卤水的盆子,用手撩起卤水,一下下甩进海瓮里。如果能站在海瓮旁,就会看见,豆浆一点点地凝结成了一团团稠粥样的豆花,在淡蓝色的浆水里沉浮着。这时,在一旁的小伙子就会在一旁的长方形水槽里铺上木板,然后在木板上面铺好干净的布包。本家伯父这就一瓢一瓢地把豆花舀进布包里,直到舀完海瓮里的豆花为止。每舀一瓢,本家伯父都要习惯性地用瓢底把槽里的豆花抹一下,使槽里的豆花始终保持平整。在本家伯父往槽里添加豆花的时候,水槽底部的水管就哗哗哗不停地向外淌淡蓝色的浆水,淌进早已放在了下面的水桶里。倒进最后一瓢豆花,本家伯父再用瓢底把豆花面抹平了,这就把掉在槽外面的布包布折叠起来,把豆花的面覆盖完。然后,看着那位小伙子在上面覆上木板,再搬几块大石头压在上面。几小时后,嫩香的豆腐就做成了。
我们都很爱吃本家伯父做的豆腐,每当想吃豆腐的时候,我就会奉爸爸的命令去试验站用黄豆换或者买。
出了豆腐房的门,向右拐,是一个小小的门。推开门,后面就是老大老大的猪场。排列整齐的猪圈,哼哼哼叫成一片的大大小小的猪以及温热的猪粪的臭气就会扑面而来。我不喜欢猪场的气味,一踏进猪场,扫视了一遍就又退了出来。从此,就再也很少踏进猪场里。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二
阡陌间的野草跳动着生命之舞,五彩的野花们调皮地躲藏在草丛之下,洁白的云朵拼成了一块块图案,朦胧的春雨带来新的希望。我与故乡的梦啊,美得不像样。
故乡的春天,最早从沉睡中苏醒的,莫过于那阡陌间的野草了。
当春天的脚步近了,他们啊,便偷偷地从地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于是那嫩绿的颜色,便在这天地间酝酿。倘若是幸运,在田间漫步时,你便会看见这样的美景;柔软的野草在春风的轻抚之下悠然起舞,一会儿热烈,一会儿深情,一会儿激昂。于是满世界便成了跳动的绿,倔强地跳着一支生命之舞。
故乡的春天,最调皮可爱的,莫过于那些盛开的野花了。
他们啊,总爱悄悄地躲藏在茂密的草丛下,若是拨开那已极其繁茂的草儿,映入眼帘的满是一片微小而可爱的五彩缤纷,几乎都是野花儿们。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每一朵都极尽秀美,精致,仿佛是上苍专门雕琢的美玉一般,风轻轻一吹,空气中便弥漫着各种花的香,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盛开其间。闭了眼,仿佛这儿已满是花的天堂。
故乡的春天,最美丽有趣的,莫过于碧蓝天空中的白云。
这时候的天空啊,碧蓝蓝的,像是一片柔软的蓝汪汪的湖水,这时候的白云,也是最有趣的。不信,你去瞧,那些洁白的云朵,如一块块拼图,在天空中拼出一个又一个奇形怪状的图案,什么绵羊啦,飞马啦,什么七星连珠啦,九曲连环啦……那些云朵儿都能拼出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拼不出的。
故乡的春天,最寻常的,莫过于那淅淅沥沥的春雨了。
春雨是故乡春天的主旋律,隔几天总会下上那么一场。可别恼,看,远处碧油油的树林在春雨中渐渐有些朦胧了,那绿色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再没有了什么高低,这时,一切都笼罩在一层绿色的雾气中,如梦如幻。渐渐的,春雨停了,被洗刷过的天地清净澄澈,就像纯净清明的心灵,永远滋长着希望和力量。
阡陌间的野草是春天的顽强坚韧,草野下的野花是春天的调皮可爱,天空中的白云是春天的千奇百态,朦胧的春雨是春天的优雅美丽。
我的故乡比画还梦幻!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故乡二十年了。今天正好是国庆节放假,我开着超音速飞机回到了我魂牵梦萦的家乡——长沙。
我走到马路边,看见了一个机器人保镖,听说这个机器人有很多用处,当你在外游玩时,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偷想偷你的东西,这时,机器人保镖就会立马到那个小偷面前,打一下它的背,并把东西拿回来,还给失主,如果那个小偷有第二次的话,这个机器人就会把他的手锁起来,然后就会被带入公安局,接受法律的审判,或是直接关入大牢。
在马路上会有一位位“清洁工人”,你猜猜它们都是些以,它们全是机器人。它们会把垃圾扔入自己的嘴里,当自己收满了以后,便会走到垃圾箱边,把垃圾全部分类放入垃圾箱,然后再回去回收垃圾。在这种机器人走后,便会有一个运垃圾的机器人出现,把垃圾运走,送到垃圾站。
在大马路上,全是电车,这是给人们坐公共汽车的。私家车全变变成了三栖汽车,可以在天上飞,所以,现在的汽车就不在马路上走了,全都在天上飞行,这个车子里装着高性能导行,上面可以显示你所在的位置,还可以显示出你前面有没有车。
家乡的变化真大啊!我爱我的家乡。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四
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样,对故乡的记忆也不一样,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是世界上任何著名景点都比不上的。
家乡有许多的山,山上绿树成荫,一条公路盘旋着,上到山顶,像极了一条丝带,把山给缠绕起来了,给山增添了几分仙气,让它变得不同凡响。
走近了看,一座座农家小院被包裹在了树林之中不对,不是包在了树林之中,而是被茶树给包住了。没结果的果树与茶树只分变得出矮矮的,带着清香的是茶树,高高的,没有果实,没有香味的不是。在春天之时,郁郁葱葱的山,绿的透彻,绿的清爽。一条条小河镶嵌在山林之中,站在另一座山上也可以看到河底。水很清澈,水中有一些小鱼苗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夏天到了,山上山花烂漫,一股幽香填满了空隙。玉米也成熟了,一个个又大又香,玉米的甜味与山花的幽香,组成了一幅不可言传的画。每户人家都在自家田地中忙碌着。黄瓜爬上了架,不听话的丝瓜与藤蔓,偷偷爬上了房。整面墙也被他们弄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那段时间,餐桌上的食物全都与收获的玉米有关了,弄得大家“苦不堪言”。
秋姑娘来了,山又换了一件符合主题的黄色风衣。还“画”上了各种丰收的水果蔬菜与人们笑盈盈的脸。好一幅秋收图!原来山上有梨树、花生、黄瓜等各种水果蔬菜的种植啊。红艳艳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又大又软的柿子。咧嘴的石榴好像替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欣喜。
集市上五颜六色的水果蔬菜让大家激动极了,各种水果蔬菜被抢购一空。
冬天来了,山上的落雪为山织好了一件白色的毛衣,让她在冬天可以踏实入睡。人们在家中烤着火炉,脸被映得红彤彤的。
到了晚上,沉寂的山又热闹了起来,大家生起柴火,坐在那里烤东西吃,一股香味弥漫在山中大,人们在火边聊着家常。憋在家一天的孩子们兴奋极了,玩起了捉迷藏。那白色的积雪太过显眼,黑压压的草丛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等到出来时,满脸都是灰,一笑,白的牙齿与小脸成了鲜明对比。一两个小时过后,大家才回到家中,孩子们和小伙伴依依不舍的道别。
故乡一年四季都是美的,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乐趣。所以,任何著名景点都比不上它。四季的轮回,让它以不同的姿态展示在故乡人们的面前,每一种风格都有不同韵味,让人看得清清楚楚,又带着几分疑惑。我和故乡是无可分割的,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连在一起。我的记忆中,他已经永驻了。故乡的美貌只有我们能维持。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五
我的家乡在台山市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的风土人情使人陶醉。
家乡在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脚下,山下的农作物有香喷喷的稻谷,如同玛瑙般的黑豆,酸酸甜甜的西红柿等。最好看的必须是秧苗,春夏时节,秧苗们随风摇摆,好像在一起欢歌笑语。秋天到来,翠绿的秧苗变成了金黄的稻谷,那芬芳的气味飘满了整个村庄。
山下不仅有大片的农田,还有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
池塘里有鱼和青蛙可以抓。晚上妇女和孩子们来到田间,每人都手拿着一个手电筒,一看见青蛙就用手电筒照着它,它就动不了了,于是大家欢天喜地的把它放进桶里。早上,大部分老者都坐在树荫底下钓鱼,他们手拿一根竹竿,静静的等候鱼儿们上钩。钓上来的大部分鱼叫做“太阳鱼”。它们最特殊的便是它们的腮,腮上面有黑色的圆圈。
在那座山上有一座果园,果园是我舅公的。他的果园里有酷似五角星的杨桃,有啤酒瓶盖那么大的龙眼。还有像青苹果一样大小颜色的番石榴。
我的爷爷心灵手巧,他会用竹条编织篮子、鸟笼。还会用泥做牛、马和人等。他们都很逼真,也很可爱。
我只是偶尔回家乡体验这些风土人情,这经常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可是,虽然我不常回乡,但是我的心底一直认为,我的家乡是最美丽的!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六
回忆是个人的历史。
有十年没回故乡了,每次母亲探家回来后兴奋地和我说起家乡的变化,什么房子都改成三层小楼啦,村庄的道路已经硬化成水泥路啦,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啦,家家户户不用土灶了,都用液化气做饭啦——我听了也由衷的对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但是,内心也有一种仿佛丢失了珍宝般的失落感,那就是我。
故乡位于会稷山余脉,两山夹峙,中间一条小溪,临溪缓坡地上,散落着一些民居,稍高一些,是大片的茶园,近山顶,则是灌木、树林、竹林间杂,站在家门口放眼望去,茶园墨绿,远山含翠;鉴湖不远,绍酒飘香;兰亭左近,绿水清波。那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村庄中间是一条小溪,那可是孩子们的福地。麦收季节,是螃蟹最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逆着溪流而上,光着双脚,挽起裤腿,翻动着溪流中的每一块石块,或大或小的螃蟹就藏在石块下面。动作必须敏捷,要正确无误的一下抓住螃蟹的背,然后放到罐子里,盖上盖子,防止它逃跑。有时候不小心,手指被螃蟹的大钳子夹到,就会痛得龇牙咧嘴大叫一声。摸到溪流的尽头,往往收获颇丰,能装满一罐子,然后顺便在瀑布下面的水潭洗个澡。回家后,把螃蟹洗净,母亲会用滚油来煎,看那青色的蟹壳慢慢变黄,变红,香味就出来了,是父亲上好的下酒菜。
我家的后面,有一处百米高的崖壁,接近崖壁最高处有几个小小的岩洞,其中一个是鹰巢,里面住着几只鹰,我想应该是一家子,因为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没有这种鸟,属于我们村独有,村人很以此为骄傲。夏秋之交吃了晚饭以后,大伙搬一把椅子坐到房前院子里,天边是一团团的火烧云,绚烂多彩,翻滚变幻。这时候可以看见老鹰带着小鹰在天空盘旋,伴着那清亮的鸣叫,时而组成各种队形,一会远去,一会又俯冲下来,常常让幼小的我看得出神。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是慕其高远吧!
对于故乡吃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竹笋。清明以后天气转暖,山里的竹笋也开始从泥土里冒出来了,长到一尺左右的竹笋最为鲜嫩,剥去外壳后其色如玉,我最喜欢母亲做的葱炒嫩笋,出锅以后,芳香扑鼻,葱绿笋白,煞是好看。吃起来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现在想来,那滋味犹在舌尖。后来看清朝名士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蔬食中的第一,他给了竹笋。不禁引为知己。
年关将近,是孩子们最盼望,大人们却忙碌的日子。春节前几天,记得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大扫除和年夜饭的准备,要自制豆腐和杀鸡宰鸭。打扫房间时,母亲会说,“把你一年读的书整一整”,我的书往往放在床头和父亲帮我做的简易书架上,那就是两个三角支撑钉在墙面,上面搁一块木板。我那时学习成绩不错,对书是十分爱惜的,于是先把书架擦干净,要把课本边角抹平,一本本放好码齐,仿佛和好朋友告别。这时边整理边看书,或翻看以前写的作文,竟然惊异于自己写作时的“高超技巧”,倒叙插叙设问排比全用上了,不由得对自己大为折服!看着老师批的一个个“优”,心中很是快活。母亲是制作豆腐的能手,这时候我最乐意帮忙了,谗的是那一碗豆腐花。豆浆点上卤汁以后,刚凝起豆腐花,母亲就拿一只大瓷碗,给我装上满满一碗豆腐花,放一勺酱油,撒一小把葱花,真是人间美味!
我的头脑中关于鬼神狐妖,英雄壮士等等最初的记忆,都是在故乡夏天大树下纳凉,或者冬天火炉旁得来。夏天的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乡亲们吃完晚饭,三三两两的聚拢在村口的大树底下纳凉,老人们在躺椅上摇着蒲扇,孩子们在空地上戏耍玩闹,此刻圆月初升,晚风徐来,此起彼伏的蛙鼓蝉鸣和着小虫的低吟浅唱,从老人们口中知道了蟾宫砍桂的吴刚,月宫曼舞的嫦娥,吃人的山魈,媚惑的狐仙,诙谐的徐文长,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现在则回家就躲在空调下,上网、看电视,楼上楼下互不相识。
故乡已经不是我,我也每天穿梭于城市的森林,回不去了!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七
我的家乡在二酉苗族乡还要过去的棋坪附近的大山之中,几十座山围在一起,其中便有养育了我的十五岭村。那里空气清新,高山林立,一条条清澈的小溪从山缝隙中潺潺流淌出来,汇成酉水,哗哗奔向远方的大河。
去我们的村子必须得爬山,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在快要到村子时,一座巍峨的大山犹如一只拦路的老虎挡住了去路,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是除了这条路却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山高。在这些山中,我想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海拔过千。任意爬上一座从山顶往下看,都能看到一条条羊肠小道如穿针引线般纵横交错。
山险。很多山坡度达七十度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九十度,比如,在去我们村的那条必经之路上,上山的路都是凿在光秃秃的石壁之上,成“之”字型延伸到山顶。在我每次爬山累得气喘吁吁的同时,也忘不了赞叹一番,感叹修建此路的先辈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汗水才能修出这条路,这些虽然远远比不上长城的工程,却让我觉得更伟大。
群山脚下,一条条不知名的小溪不知疲倦的欢快奔流着,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不绝于耳。到处都充满了绿色,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如今喧嚣的都市相比,更多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此时此景,如果山间有打柴或是放牛回家的人儿,走在幽幽小径上,真不啻是一副彻彻底底的古典山水画。
从小到大,描写家乡的文章我写过很多,但那多数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表达不了我内心的情感,或许只有在远离了故乡数年之后的现在,我的眼中,才真正发现:原来故乡是最美!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八
前些年坐绿皮火车回家途中,遇到了一位性格坚强的阿姨。
她上来时,便在车厢过道的拥挤人群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
出于好奇,我也从座位上望了过去,可惜视线被走道里那些身材魁梧的男人给挡住了。
“你个女人背这么多行李回家过年,我真是头一回见!”
“两个大尼龙袋,还加个绑满了东西的小推车。”
“这得要怎么拿啊!说实话,我一个男的都自叹不如!”
“辛苦——辛苦!”
……。
人们纷纷表示惊讶和佩服。
“把尼龙袋给我!”这时,一个热心的男人说道,“真沉……”
后面的人都加入其中,不一会儿,两个行李箱大小的红白相间的尼龙袋被传了过来,并由最后一个年轻小伙稳妥地放上了行李架。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仿佛凭借一个人的手顺利地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
“谢谢——谢谢!”一个充满感激的女性声音在走道间响了起来,仿佛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瞬间使车厢弥漫着一种轻松、友好而亲切的氛围。
人们立即让开道。
终于,那位阿姨拖着小推车挤了出来,面带真诚而感谢的笑容。
她在我对面的空位上落座,并安顿好推车。
看上去四十多岁,那副模样和穿着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淳朴。
她很健谈,很快便与我攀谈起来。
从她的话里,我的知她是在南方一个城市的大学餐厅里打工。
她抱怨车票难买,差点不能回家过年;她提及儿子,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骄傲和幸福,她的孩子今年刚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我问她怎么能一个人拿这么多行李,不累吗?她笑笑说,还丢下来不少东西咧。
她详细地列出公司过年发的物品,像巧克力、饼干、饮料等等。
她说自己不喜欢吃零食,全给带回来了,准备给儿子。
她一个也在南方的亲戚怕她拿不动,特意开车送她到了车站。
她谈的眉飞色舞;我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觉得辛苦的痕迹,有的只是回家的愿望,见家人孩子的心切以及一种使人感动的莫大幸福。
窗外的雪飞速地向后延伸。
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此刻却只有一个共同的终点,它叫——故乡!
写记忆中的故乡篇十九
我的故乡在美丽富饶的澜沧,啊,故乡,你多美丽啊!
啊,澜沧!万亩古茶园是你悠久历史的体现。当年,人们发现这个年龄在100以上的高龄的古茶树王时,便证实了你的悠久历史。此树的树干地径180厘米,离地40厘米处的树干直径156厘米,树高12米,树冠幅度7.8米,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盎然。经鉴定,树龄在900~1000年左右,被学术界普遍誉为茶树原产地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棵具有过渡型特征的古茶树,也就是既保留部分野生特征,又新增了部分人工种植的特征,介于野生到人工栽培品种之间,由此确认了思茅是茶叶原产地的历史地位。
啊,澜沧!拉祜风情园和水库大操场是你的骄傲。拉祜风情园湖水清澈,风光秀丽,设施完备,它不仅是县城居民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的良好场所,更是澜沧旅游的精美景点。水库大操场(又名大草坝)则是城区居民节日集会游玩的好地方,每年春节、中秋节、国庆节,都有几万人在这里欢度节日,平时则是城区居民打陀螺、放风筝、散步的理想之地。这块广场还可以充当临时飞机场,1988年澜沧“116”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国家领导人乘坐的直升飞机就是在这里起降,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带到澜沧的。
啊,澜沧!你有多少美味的特产啊!木耳、笋丝、菠萝蜜、薏仁、多依片、魔芋片、竹笋干、竹制品、核桃,水酒、姬松茸,甜麻竹等等,说也说不尽,数也数不完。
啊,澜沧!南山佛寺是你的圣洁之地。明末清初以来盛行佛教的拉祜族地区,迄今或多或少地珍藏着传教宝物、法器和僧人用具。其中以南栅佛寺(今澜沧县境内)的传世宝物为甚。今藏有厄莎佛祖亲制印玺一枚,印质为檀梨木,上刻有“福禄宝印”四个汉文篆字;有大铜钹一对;铸铁礼炮三门;古磨一盘;铁三角一个;黑宝石二枚;白玉一块;金属质宝谷壳一枚。还有佛祖树(柏树)和佛祖茶等,对研究清代拉祜族地区的佛教传播史具有重要价值。
啊,澜沧!对你赞美的话是说也说不完了,但是,我为你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