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提高自我认知和能力的过程。一个好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准确、简洁的特点。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范例,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启示。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一
综合学校教师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和研究来看,对在校的中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将来从事工作时应该具备复合型的能力。
1.1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基本办公设备。
办公室中的工作是比较繁杂的,办公室文员每天要做的工作有打印、复印、装订文件,输入和编辑文档,接听和转接电话,接收传真,扫描文件,制作图表等。因此,文秘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1.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语言沟通能力。
文秘人员是企业的“脸面”,代表企业的形象,是企业与其他单位联系的纽带。所以,文秘人员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更能帮助学生实现事业上的成功。秘书工作中有一部分就是与人沟通,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可以使文秘工作事半功倍。
1.3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注重细节。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里的细节就是指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不管做什幺样的工作,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做的是“琐碎小事”而认为自己是被大材小用,也不要因为工作辛苦就轻言放弃,不能因为一时受到责备就气馁。无论做什幺事情都要从细节入手,如果秘书在录入文件时打错了一个字,对企业来讲可能就会失去一份订单,或者给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4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除了工作中的认真仔细之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自学能力。一位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以后才真正在体会到了“在学校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学的能力”的含义,教导在校生要掌握自学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得很快,学生只靠在学校中学到的那点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必须要尽快地接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和消化,学会把更多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不会自学的人迟早要被社会落下,也将会被企业淘汰。
2.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不足之处。
2.1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跟不上社会的需要。
虽然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一些文秘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教科书上的知识更新慢,而文秘的工作又错综复杂,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缺乏实践训练,所以学生刚到工作岗位时工作会显得比较吃力,跟不上企业整体的工作节奏。
2.2人际交往能力弱。
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就业后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与同事相处,即学生普遍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学生踏上社会后,就要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由于同事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各自又有不同的工作,很多时候同事之间不会像老师对学生一样会嘘寒问暖,也不会像同学之间一样有真情实感,有些同事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背地里却会勾心斗角,更有甚者还会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因此,很多刚进入单位工作的学生无法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
2.3头脑不灵活。
学生刚出校门时,社会经验不足,虽然有工作热情但往往会好心办了坏事,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灵活的头脑,做事不能融会贯通,也不会举一反三。总是领导安排一件事就去完成这一件事,而忽略了其他工作,或者同事教了做这项工作的做法,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却又不知道该怎幺办了。
2.4学历太低,在企业中很难得到提升。
大部分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掌握了更高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拿到大专和本科文凭后才能真正地在企业中立足,进而实现工作的提升。
2.5部分学生抗压能力弱。
有部分学生缺乏忍耐和坚韧的生活态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容易打退堂鼓,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想着逃避、辞职,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工作中缺乏为企业奉献的精神,觉得工作枯燥或劳累,日复一日总做同样的工作,就没有信心再继续工作下去。
3.对文秘专业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3.1调整课程板块设置。
根据文秘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可以把课程设为三个板块:基础课板块、专业课板块及专业拓展板块。每个板块中设置不同的课程,基础课板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板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板块包括专业拓展课、考证强化课。
3.2理论和实践结合开展教学。
围绕文秘专业的特色,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性教学,通过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情境教学、模拟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把握秘书的角色定位。创建阶梯式教学平台,通过设置一级级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鼓励学生了解、参与教师担任的课题研究,并担任相关工作,帮助教师搜集资料,整理信息,补充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基础能力。
鉴于中专学生的特点,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态培养,提倡敬业精神,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会排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踏实做事,对工作有责任心。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每周增加读书时间,每周写一篇周记或每月写一篇月记。让学生尝试记录自己的生活,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或解决自己的苦恼。加大学生打字训练的力度,让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
3.4与企业联合办学,实时了解企业所需。
聘请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作报告并担任某门学科的教师,使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还利用假期时间派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见习,这可以直接查验教学成果和学生的能力情况,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工作目标,为将来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文秘专业应根据社会各界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合理地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以中职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秘书资格证书为纽带,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突显中职学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实现与文秘人才市场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所在的工商管理系组织全体教师,从2011年开始,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对05届(31名)、06届(28名)、07届(5名)、08届(16名)、09届(17名)等五届总计97名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
结合企业实际调研结果、结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拟定从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培养三方面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框架。
(一)理论知识培养。
1.重视基础理论课与后续专业技术课的衔接即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层次性就是指在学生四年的教学任务中,专业课的难度应是递进关系的,且每年之间的专业课应有承接关系,避免专业课之间出现脱节现象。针对性,就是在设置专业课时要符合学生未来就业、考研等不同需求,以强化其适用性。
2.强化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主要从三个环节来保证:一是师资这个环节,要求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的理论研究加大深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企业亲身体验,逐步增加“双师型”的教师比例;二是在教材选用上,尽可能选取突出应用性较强的课本;三是外语教学上,在推进英语四、六级的课程基础上,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即结合就业后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课程,如行政办公英语、职场英语等。
3.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训环节为了突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对课堂授课进行改革,将专业理论课中同学难于理解的部分或与在未来实际工作中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采用实训授课的方式,如增大理论课中能在实验室教学的内容比例,工商管理专业有15门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方式;另外根据课程内容设立研究专题,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结合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参观见习、顶岗实习等。
(二)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力求加大实训课程的范围,并纳到实验室来上。尽量选用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我系共有7个实验室,分别承担着工商管理专业10多门主干课程的授课任务,其中包括生产运营、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走进实验室上课比在教室上单纯的理论课效果要好很多,这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2.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对口顶岗实践工商管理系近几年一直在努力寻求有代表性、并能让学生得到顶岗锻炼的实习基地。目前欧亚商都作为商业实习的主要基地已接纳了我们系四届毕业生的实习任务。我们还在积极寻找工业实习基地,以更好地完善实习基地建设。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真正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真实的独立操作的专业工作岗位,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内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体验实际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尽快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高是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
1.强化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要求,不能混为一谈。政治素质教育旨在引导、帮助和教育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增强实现民族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通过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方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使得大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通过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掌握做人标准,学会如何做人,培养优良品德、高尚人格。但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三者的合力是共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设立导师和辅导员并行的管理制度,使每个班级都有固定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指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疏导并鼓励其去心理咨询室,使其及时调整不正常的心态,尽早步入正轨。三是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其行为,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2.增加人文社科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原来我系课程体系在塑造学生人文高素质方面是有所忽视的,所以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方面都离企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后在引导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寻找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在选修课中,允许学生跨系全面选课。二是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定期开设人文知识系列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提升人文素养的大赛,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培养学生为基层服务的意识现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为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差。独立学院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都很优越,在家都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这方面问题就更为严重。而现在的用人单位恰恰又非常注重这点。因此我校逐步强化学生从底层做起、甘为基层服务、能吃苦耐劳的理念。一是课堂上要求教师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适时地向学生灌输社会用人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式,逐步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形成踏踏实实、不浮夸的处事原则。二是通过顶岗实习这种手段,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现实企业的用人条件。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拥有吃苦耐劳精神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定期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讲座。聘请企业的一些知名的成功人士来学院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不断加深企业用人观。
4.实施“一本多证”的培养模式,提高就业率我系对学生实施“一本多证”的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个人特长,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审员、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带动就业率的上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三
摘要:通过社会调研,作者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工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性管理人才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探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变革,旨在实现学生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树立围绕职业岗位、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观念,充分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专业的建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必须坚持以市场和企业所需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使学生真正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更具竞争的'优势。
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其培养学生的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度,是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实际能力。
因此,评判某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站在学校的角度,只看教了什么课程,教了什么内容,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而要看学生掌握某一职业或某一岗位职业技能的水平和所具有的职业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养主要指工作的责任心、忠诚度、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它为工商企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管理人才,其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从事工商管理职业活动、完成工商管理职业任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所应具有的能力,并在对工商企业人、财、物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中显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普通本科及更高学历层次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它的定位应倾向于企业基层和中层的管理人员,更强调动手、动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行业和企业到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工商企业对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有何要求?如何评价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状况?围绕以上的问题,我走访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并对20多个工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四
摘要:近年来,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建筑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国人对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边坡支护技术的水平,对整个土木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土木工程保障质量的基础。中国目前在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边坡支护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不存在较明显的技术问题。只要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土壤性质重点勘察,重视检查施工环境,注重施工队伍的素质培养,技术攻关,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边坡支护方案,使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和施工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
引言。
要确保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边坡支护技术方案,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障工程项目长期有效运行。具体施工中,要对工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危险源、工程性质做到综合全面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边坡支护方案。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不仅给坡体结构的稳定提供了基础的保障,而且可以使施工现场的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是也能明显提高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边坡支护是土木工程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保障后期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的.关键,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一些特定土质边坡,在地下水位不太高,基坑边坡深度不足12m的情况下,应用得最多是土钉支护施工技术。具体的施工工艺如下:先做基坑降水,然后开挖,再开始基坑修坡,成型后初喷混凝土,钻成孔,将制作好的土钉插孔,插孔后进行注浆,再将准备好的钢筋网进行绑扎,然后在对边坡进行混凝土喷洒施工等工序。此项技术的采用,不仅稳定性高,节省了工程材料,降低施工成本,而且适应性强,安全性能好,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1.2锚杆支护。
此种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挡土墙和土层锚杆系统。此项技术的采用就是要通过锚杆将工程结构物或者挡土墙与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进行相联接,从而获得锚固在地基的土层或者岩层中的一段作用力,实现结构物的上托力、拉拔力与侧倾力的有效承载。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边坡的有效稳定。在具体项目施工过程中,通常要根基墙背土的压力,锚杆的内力计算等实际情况,对设定的整个支护体系的相关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锚杆挡墙支护技术在滑坡区和切坡后应用最为广泛。这种情况极易出现沿外倾结构面滑动的危险,破坏后果严重,采用此项技术,可以提供充足的支护力。但锚杆挡墙方案不适用于高度超过6m的基坑,支护力不足,容易造成塌陷。
1.3开槽施工技术。
具体施工之前,首先要对边坡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边坡支护的实际情况,再开挖基坑内槽,采用内部支撑的技术,对边坡形成挡体,以次来做好基坑内槽土体结构的固定,以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
1.4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是通过挡土墙自身所承受的重力来实现自身结构的稳定。这项边坡支护方式目前在我国的工程施工过程应用得最为普遍。工程形体基本为梯形,就地取材,使用石质或者混凝土作为挡土墙施工材料,既经济,又便于施工。挡土墙开挖时,要根据仰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比较小,俯斜墙背拥主动土压力非常大的理论原理,俯斜墙背做好土质回填。
2优化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策略。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便于施工管理,一定要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编制。目前我们很多施工单位在资料数据的管理上,依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而每一个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都有着大量的施工技术资料,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管理建议,希望对行业以后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明确职责权限,奖惩落实到位。施工前,要求对所有的项目施工材料进行收集,做好技术审核,保证施工技术切实可靠;对资料统一分类编号,便于检索,确保施工工程中和后期责任追查有据可循。
2.2做好基坑开挖。
正常情况下,在对土木工程边坡支护的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土体开挖过程中,易造成土体结构受损,密实性降低,从而增加开挖难度。尤其是在后期容易出现变形或移位的现象。所以在基坑开挖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流程,确保挖掘完成后,土壤平衡性不会遭到破坏,才可以展开下一阶段的挖掘工作。在具体施工中,通过对基坑及周边情况的分析,可以使用必要的支撑设备,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避免出现不良问题。
2.3如何做好施工管理。
要确保施工安全和效率,必须要做好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工程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和体现。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内部学习,不光要做技术技能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还得狠抓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对环境因素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工程机械操作专业技能培训,特种设备,持证上岗;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招聘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技术人员对外调研,外培学习,增加技术学术交流,提稿整体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整体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强化施工技术含量,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又能推动行业进步,保障工程质量,造福一方百姓。国家及行业有关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力度,通过监督审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立体监控,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增强与稳固基坑性能的目的,特别是在基座土层性质较为特别的土木工程基坑处理上面,采用这种施工工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的质量水平。施工前要做好严格的技术调研和审查,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最后才可以保证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中收获较好的施工成效。
参考文献。
[1]李阳.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57~58.
[2]赵莹.刍议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要点[j].江西建材,2016(24):75.
文档为doc格式。
。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群的生存和健康发展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兽医专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中职院校中,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计划有其特殊之处,其和高等院校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它更加重视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培养人才的实际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过多重视理论教学,未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教师应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教学;优化措施。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也对畜牧业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畜牧兽医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就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对理论教学比较重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因此,要优化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策略。
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教材的内容已经陈旧,很久没有改动,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他们的讲授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外,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基础设备落后,学生缺乏实践等。此外,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资源也不够壮大,很多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他们长期脱离社会实践,对社会的'需求了解不足。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限于考试的形式,轻视实践,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
二、畜牧收益专业的理论教学优化。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中职学校要想优化理论教学的内容,就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出质疑,针对教材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业余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听课的高效率,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另外,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要有针对性。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而且注意力比较分散,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具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课堂中引入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讲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板书和挂图相结合,其手法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往往兴趣不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也逐渐在教学中采用,比如多媒体技术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弱点,给以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直观效果。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热情。因此,对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要掌握现代科技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优化教学环节。
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中,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通常来说,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分为:备课、授课、学习指导、实践报告审核、评定成绩等。在每个教学阶段中,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规章制度和规则。比如,教师在备课时,要保证教学的规范性,要阐释原理、使用的方法和器械,并做好实践记录等工作。而当处于教学指导环节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检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要及时检查机械设备发生的故障,同时要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对于学校来说,其要制定一定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优化使用的教材。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的改革背景下,要不断优化教材。教材要具备几个方面的特点:
(1)新。新主要是教材的使用要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并且对教材中滞后的内容进行纠正。
(2)实。实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既能够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还要将其与目前企业发展采用的技术、设备密切结合,从而可以使学生和企业接轨。
(3)变。变主要是指教材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代科技发展较快,而且设备更新也较快,所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来说,要想优化其教材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合理选择教材。因此,需要从目前现有的教材中合理选择,确保教材能够符合理论的内容,又能够推动实践教学的需要。
(2)要加强对教材的编制工作。教师要依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情况。
(3)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学生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是不提供具体的教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设实训基地。
中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学校要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建设基地的过程中,要进行恰当的规划,还要加强对人员和队伍的管理,壮大教师的队伍,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效利用资源等。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在实训基地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集中管理,从而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合理调配人、财、物。
(四)强化学生的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适应工作的环境。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基本理论、技能等的学习,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并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过度重视理论教学,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因此,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优化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泉.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的优化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6):26.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六
自古至今“说的能力历来被教育家们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他规定的‘四科’中就包括‘言语’一科并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学记记载(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口头表达能力愈显重要!据麦可思上海交通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国内“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就业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创造力与进取力#规划与组织能力等!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位居第二!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师范生来说”说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教师基本功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传授知识,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语言训练直接决定着其日后的教学水平。基于此,《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基本要求(试行稿)》规定,师范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而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4个方面。但是,师范生在试讲和顶岗实习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对师范生进行“说”的能力培养必要而紧迫。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法政系历史教育专业历来重视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对于教师基本功之一的“说”的能力培养模式已具有体系化、层次性的特点。前者包括课堂训练及考核体系、课外实践训练体系和学生自主训练体系。后者包括专业教师组织和指导的课堂训练、学生组织的景点参观讲解和景点义务讲解、学校试讲与顶岗实习、景点双语讲解。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课堂到课外,由练习到实战、由汉语到英语,层次渐进提高,并达到了敢说、能说、会说、说的有水平,从而具备较高教师基本功。
受课时、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课堂训练体系和课外实践训练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自主训练体系尽可能多地发挥其功能。历史学社作为学生自主训练体系的平台,及时地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下而主要以历史学社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方而的做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对其它专业学社的活动能有些许启发意义。
一、历史学社简介。
学生社团在高校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洁松在《高校中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的方法和启示一一以厦门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学社临时党支部为例》一文中论述道:“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学生组建而成,成员们的信念和行为有较高的一致性,共同语言较多,互相信任感和归属感较强,从众行为倾向性强,较容易产生“群动”行为,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专业社团又有别于一般的兴趣性社团,前者在提高专业素养、培养综合素质方而具有更高的要求和责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法政系历史专业组建的汗青学社即历史学社就是这样的专业社团,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方而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学社成立于,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构建第二课堂,全而实现与专业、课堂教学相对接的任务。学社成立后,在指导教师和学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社刊《文简思犊》的撰写和编辑,学生的搜集资料、写作、沟通能力得到锻炼;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都得以提高。特别是通过参加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专业里所有学生的专业兴趣,综合能力都被激发起来,得到稳步提升。作为师范生基本功之一的“说”的能力,在学社里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作为第二课堂,历史学社担负着巩固专业知识,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读、思、写、说多种能力的重任。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历史学社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在活动的目的性、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后的反思性以及全员参与性上下了很大功夫。
(一)安排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
锻炼“说”的能力,要从培养说的兴趣开始,逐步做到敢说、能说、会说,说得条理清晰、用词精准、逻辑性强、组织严密,并具有职业性。为达到以上效果,设计活动时就应该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依次递进。历史学社依据以上方针,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
1.历史故事大赛―激发兴趣,迈出敢说的第一步。
许多学者都认同这个观点,即历史应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讲,从而使人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反思。讲故事这种所有人从小就熟悉并乐于参与的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许多不敢张口讲话的学生乐于尝试,从而引导他们走出说的第一步。故事人人会讲,但效果如何会因讲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出现差异,所以评分标准里对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清晰和流畅要作具体规定,并事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在敢讲的同时自觉规范语言,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
2.知识竞赛―提升兴趣,锻炼语言的精确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刻苦、喜爱读书,考试成绩优异,但在课堂提问或日常交流中,他们不善于表达或羞于表达,在班级活动中也极少发言。对于这样的学生,培养他们说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经常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外,激发他们说的兴趣,提高他们说话的自信力是关键,知识竞赛应该是开启这种学生说话之门的钥匙。
知识竞赛是一种为人们熟知的活动形式,它要求参与者不单要具备较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和精确的表达能力。由于上述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对竞赛题目有信心,从内心深处对通过这种方式表现自己有渴求,所以稍加鼓励,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通过竞赛甚至一旦获奖,这些学生就会信心大增,会参与更多的活动,得到更多锻炼说话的机会。对于那些不惧怕说话但还缺乏说话技巧的学生来说,知识竞赛可以锻炼他们说出的话更精确,更加一语中的。
3.演讲比赛、辩论赛―训练学生能说、会说,使语言具有逻辑性、条理性、严密性。
演讲和辩论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要求演讲者通过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把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信服,进而产生共鸣。后者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因而,无论演讲还是辩论,都要求参与者不但要敢说,还要会说,要说的有条理、有逻辑,不给别人留下反驳的口实。这种能力不是一腻而就炼成的,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练习。所以,举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说的能力的平台,而且也是督促他们勤加练习口才的有效方法。
4.历史剧展演―多种说的能力的综合。
历史剧展演是历史学社组织的较为大型的综合性活动,涉及学生的多方而能力:扎实深入的专业知识、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表演能力。诸多能力中,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剧目的准备和排演阶段,演员的选择给了参选学生表现和展示“说”功的机会,即使没有被选上,也得到了一次锻炼。被选上的学生,经过无数次的排练,对于如何使一句话说得生动、恰当,配合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等已了然于胸。有了这样的基础,当他们再走上讲台而对学生的时候,当然也就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知识讲出来。而且,经过而对台下诸多观众的实际演出,学生在人前说话的勇气和信心会得到极大提升。
在历史剧展演的准备过程中,组织者和参加者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考验和锻炼。编剧与导演、演员的沟通,导演与演员的沟通,演员之间的沟通,敢说、能说、会说的能力需要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也得以培养。同时,历史剧演出所需要的服装也需要组织者和团队成员去通过各种渠道准备。可以借的,尽量通过各种关系去借,需要租的,要把租金谈到最低,既借不到也租不到的,学生就联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请他们根据剧情需要自己设计服装。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既要不怕碰钉子,敢于去说,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说会说。最终,学社组织编排的《东北易帜》、《辛酉政变》、《鸿门宴》、《昭君出塞》等历史剧展演成功,获得了一致好评。
5.宿舍小组试讲―教师基本功的直接训练和展示,语言升华到职业性。
在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师技能进行了有目的逐步培养的基础上,由历史学社组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宿舍小组试讲。具体步骤是,宿舍里的每一位成员自主选取一段专业知识,撰写教案,练习讲授。当觉得熟练之后,讲给宿舍其他成员听,并用手机等录像设备录下视频,供自己反思和指导教师指导,同时听取宿舍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予以改进。实践证明,自己观察和认识到的缺点和不足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有希望改正的。通过视频反思,再加上老师和同学的提醒,试讲过程中的缺点会使学生刻意加以改正,最终达到用规范的教师语言去讲课。
6.说课比赛和中小学课堂模拟教学比赛―说的综合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某课题的理解。在对教材和学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说课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更由于其完全的口头表述形式而对学生“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条目众多的说课内容要求语言简练、表述清晰、概括性强;而对同行专家等听众,要求语言准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因而,说课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说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对于师范生来说,教师基本功的最终实践地是课堂。在开设了《历史课教学法》和《历史教师教学技能》课的基础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学生在校内外实地观摩了中小学课堂、听了一线教师的讲座后,了解了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境的条件下,举办中小学课堂模拟教学比赛。通过比赛,学生得到仿真环境下的锻炼,辅以指导老师的点评,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会有质的飞跃。除以上活动外,学社还会定期举行普通话大赛、讲课比赛等活动。
(二)教师的适时指导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专业学社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学社更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社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达到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活动计划。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列出需要从哪些方而培养“说”的能力之后进行讨论,确定训练要点。接着,根据培养要点设计活动。“说”的训练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所以我们把训练的内容进行分解,每一学期通过不同的活动着重训练说的能力中某几项技巧,从而达到持续训练,渐次提高的效果。
其次,对活动内容、方案和具体活动过程的指导。专业学社每项活动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都非常强,所以对于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活动按照预定的训练目标前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指导只是目的性和方向j哇的指导,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计划的执行者和训练的受益者,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多方而锻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三)活动后的及时反思。
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反思才能扬长避短。活动进行之后的及时反思也是教师指导的重要一环。每一次活动之后,要组织学生通过座谈、书而总结等方式对活动的内容、组织、效果进行全而的总结,特别是对训练目标的达成与否进行评估,为后而的活动提供借鉴。
(四)活动的全员参与性。
《纲要》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树立人人成才观念,而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专业学社,历史学社是全体历史专业学生参加的社团,所以学社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学社的活动,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平等的锻炼机会。为此,每项活动都会经过初赛或选拔,落选的同学会被分配参与其它组织或后勤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耳濡目染取长补短,同时锻炼其它能力。选拔主持人的时候,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是能有更多锻炼机会的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其它社团干部等不要担任,而把机会让给很少上台或能够当众讲话的学生。这样,很多平时内向或不爱讲话的学生得到锻炼甚至找到自信,一次上台或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三、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直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符合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放松,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忽视。培养的途径应该多管齐下,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下的训练,其中专业学社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社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使之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载体。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七
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学生职业沟通能力欠缺。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当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实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其中后者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对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所谓职业沟通能力是指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过程中,为达成职业工作目标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的都是未来从事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维护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些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将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伙伴和客户群体,需要执行不同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推广。因此,对他们来说,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展、取得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学生在职业沟通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以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口说不了,特别是在涉及有关专业问题时表现得尤其突出。有些学生私下里侃侃而谈,但真让他对某个专业问题谈谈认识,或者对某个硬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时,往往是吞吞吐吐、含糊其辞。还有些学生明明实际动手能力很强,毕业设计时的方案、实物做得非常好,但到了毕业答辩需要表述时,往往语焉不详、不得要领,没能让答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有甚者,在毕业应聘面对面试官提出的“请你谈谈这三年你学到了什么”这一类问题时,表现得一脸茫然。
2.提笔写不了,特别是在撰写技术文档时问题尤其明显。作为电子行业的未来从业人员,撰写技术文档是一个基本素养的体现。近几年通过教学练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很多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增加了技术文档撰写的训练环节,但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很多是想不到、写不出,有些是想到了、写不出。语言总是干巴巴,专业术语基本不会,内容的安排总是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也会弄错。这样的问题到了毕业设计阶段时暴露得更为突出。
3.不注重沟通时的礼仪。有些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就专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时,往往不注重礼貌用语的使用,甚至有时还会缺乏良好的态度、情绪。
二、未来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
作为一个未来的电子产品工程师,在今后工作中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不同的问题与困难,最终达到所需实现的工作目标,是这些未来工程师们目前亟须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下面以一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过程为例,探讨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可能会面临的职业沟通问题。
首先是在电子产品的规划阶段。不论这个产品是委托开发还是立项开发,都需要先跟客户交流,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然后和工作伙伴一起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调研,形成方案报告;最后将整体方案向技术主管和相关专家汇报,通过交流、论证以取得方案评审通过。
其次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由于在这个阶段要完成系统方案设计,硬件、软件设计、调试,以及样机的'组装、测试等大量工作,因此作为开发小组中的关键成员,只有与其他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及时沟通、协调,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开展、有序前进。如果是作为小组负责人,还需做好与其他部门如器材供应部门、生产测试部门的协调工作,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做好开发总结报告。
最后是在产品的试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研发部门的电子工程师需要和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接,帮助生产部门理解、消化、吸收相关技术要点,做好技术指导。对在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馈的信息,要认真分析与研究,以便进一步改进、修正、优化相关技术文档。
需要说明的是,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后者是指通过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由于这一方式跟对话主体、对话时的环境及语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表格1中未做具体描述。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对一个电子产品工程师来说,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全方位的职业沟通的过程,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对一个资深的电子工程师来说,不仅要掌握多种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技能,同时也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沟通技能,这样才能使沟通更为及时、高效,才能有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
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职业要求,对高职院校应电专业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口头沟通技能,主要是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来口头描述一个专业事件,要求表述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用词精炼。
二是书面沟通技能,要熟悉未来专业工作中可能会涉及的各类技术文档书写,要求格式规范、文笔通畅、结构完整、观点明晰、逻辑严谨。
三是注重沟通礼仪。通过对沟通礼仪的培训,熟练应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位置距离等非语言沟通技能,快速拉近沟通双方距离,使语言沟通表达得更加准确、有力、生动、具体。
对上述沟通能力的培养通常采取课堂教学,通过专业性的显性课程和渗透性的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前者可设置诸如职业沟通、科技写作、沟通礼仪等针对性课程,而后者则把相关沟通技能的培训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
目前我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建立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设置了若干用于职业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环节,如工作小组成立、设计方案讨论、团队分工协作、技术文档撰写、工作汇报与总结等。这一系列训练环节不光体现在一门专业课程中,而是贯穿到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内嵌式、渗透性的训练模式相对于通用课程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口头专业表达、技术文档书写、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沟通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开展全面、系统的职业沟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八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身是关键主体[15]。从定义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寻求解决就业的方法,注意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培养自身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5.2加强教师就业能力提升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电子商务本来就是个新兴专业,作为专业老师,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深入实践企业和公司学习;老师也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以赛代教”“、以赛代练”。学校应该通过企业选聘、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高校招聘、社会服务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电子商务技能大赛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主动开阔眼界,培养形成创新思路,提升创业技能,增进创业成功的信心[16]。
学校应坚持与时俱进,在课程的选择和安排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能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做到进一步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要能真正适应本学校本专业学生,和社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得到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不断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转化能力[17]。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对毕业生调研所显示的具体数据和社会市场需求导向修订教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使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18]。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寒暑假时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本专业实习,或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见习活动,建立学校内部就业信息交流平台[19]。要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学科联盟就业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20]。建设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学校教学要能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之间充分结合。理论不应该是空洞的,要能真实地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实操能力。实验室能提供更好的平台,将产品实物以及操作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层面。
5.4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在校内创业园区真实运作电子商务企业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及相关工作岗位流程和职责,充分了解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可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创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能够将高校和企业中的优质资源进行结合,充分做到“产学结合”。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加强“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导。将校内外一切资源充分利用,使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加深。在理论教学之外,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的建设,为学生增加实训机会,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除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外,校企之间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出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学生在哪一环节或者哪些能力上还有欠缺,共同探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有针对地和更加实用地进行教学内容,去掉教学中空泛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21]。
5.5把握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关系。
大学生在注重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综合素养的培养,不能一味地注重就业能力,忽视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就业的基础,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一个尺度。
参考文献:。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
[6]朱艳艳,蓬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10).
[8]张琛麟,崔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科技教育,(21).
[12]杨旭华.“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人口与经济,(2).
[13]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毕业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高教探索,(6).
[14]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2).
[15]薛荣生,眭国荣,徐源.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9).
[16]孟娟娜.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
[17]阮灵杰,费江波.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调查报告[j].创新教育,2015(21).
[18]孟晓红,何伟峰,王秋红.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5(4).
[19]罗小涛.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缺失与治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20]王渤,游菲.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5(06).
[21]徐帅.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4).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九
摘要构建职业能力模型能有效解决高职教育内容空心化问题与短期行为问题。
模型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为建模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育反思法和企业访谈法,从理论、教学、用人单位三个视角分析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依据职业能力属性提炼关键要素,建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模型,同时设立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构造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最后对职业能力模型的特点进行总结,同时也讨论职业能力模型的应用限制。
关键词职业能力模型;高职院校;工商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两个普遍问题:一是空洞,二是功利。
前者具体表现为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教师按照偏好随性发挥,没有明确的能力点和训练系统。
后者为按照参与的各级技能大赛或者定点培养单位的要求,亦步亦趋实施教学,有能力点和训练体系,但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关注少,学生辨识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弱。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前者是教育的目的性不清,后者是教育的短期行为太强。
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相较普通高校学生弱,在高职施行大而化之的放养式教育,会让本没有较强学习自律能力的高职学生失去方向和动力;而高职教育跟着技能大赛走,教师授课关注技能大赛规则、知识点,重点培养参赛学生,结果只能是少数学生出彩,绝大多数学生得过且过,没有达到学生与社会的双满意。
因此,找到通用人才标准,结合特定的专业技能训练,打造综合素养更强、专业特征更明显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构建职业能力模型是问题的根本。
职业能力模型是工具,在职业教育中,能力模型说明了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认知条件,才能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1]。
职业能力模型也可以作为标准使用,以模型设定人才框架,据此搭建培养体系,确保教育既有目标方向,又有实质性内容。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个好的职业能力模型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有教学可操作性,培养过程可观察,同时又具备开放性,允许自我进化。
为了搭建起更合理更具有教育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模型,让更多的学生具备“才”与“能”,建模的方法和过程是:通过文献研究,整理相关理论获得二手研究资料,结合教学实践观察与用人单位调研的一手资源,从理论、教学、用人单位三个视角来提炼职业能力要素,通过要素分析,结合培养过程的阶段性任务,搭建动态职业能力模型。
为了使探讨更具体,本文选取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
三、模型的研究视角。
(一)理论视角。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定义非常之多,从教育学、教育行政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都有不同的定义。
综合学者们的论述,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通常包括职业素养、职业资格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其建模的思路是,以职业能力综合属性为基准,框定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范畴,提炼职业能力关键要素。
同时将职业能力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和指标体系导入核心课程的教学,以此构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用人标准。
从理论上看,职业能力的属性和结构如表1所示。
(二)教育实践视角。
目前高职职业能力培养分为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两个部分。
前者以理论知识结合实训,侧重方法论,后者通过企业实习,强化技能。
校内专业课教师教学的重点是知识点与技能点,职业素养、责任感则通过思政、礼仪等课程解决。
事实上,职业能力是一种整体展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一个全时段的过程。
教学中如果将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融合在某一类课程中,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门的指标体系进行培养观察;同时将通用管理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强化训练,就真正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全时段。
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结合专业训练进行整体培养,其中最关键的职业能力要素,见表2。
(三)企业用人视角。
通过走访贵阳城市经济圈具有代表性的商贸企业,辅以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精神(吃苦耐劳、坚持执着)和职业素养(职场礼仪、谦虚向学),以及基础技能(计算机应用、文字数据处理)。
企业用人的关键要素见表2。
普遍来说,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偏弱。
四、职业能力关键要素提炼及建模。
(一)关键要素提炼。
从理论、实践和企业用人视角提炼出三者共同的能力要素,包括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岗位技能、管理能力等。
研究发现,职业精神是内含的、隐形的,而其他诸如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和管理能力是显性的。
因此,将职业精神作为模型的内核,职业素养、岗位技能以及管理能力作为延展。
同时模拟高职毕业生从新人、专员成长到企业主管的三级职业成长经历,使职业能力培养呈现动态过程,对各个阶段的关键要素设计为分步分类指标,共同构成职业能力模型指标体系,建立卫星型职业能力模型。
其中,根据与企业的探讨,结合贵州高职学生的特点,拟订专注、责任和卓越作为职业精神的二级指标。
如图1所示。
(二)职业能力模型指标体系设计。
在确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关键要素即一级指标的基础上,从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流要求及变化趋势,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
其中,与职业素养对应的包括职业礼仪、职业沟通、团队合作3个二级指标,与岗位技能对应的包括岗位认知、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改进与创新4个二级指标,体现分类分级培养、逐步实施的动态培养进程。
在职业素养指标体系中,职场礼仪按照新人、专员、主管分类描述,每一级的要求不一样,且一级比一级要求高,具体见表3。
与管理能力对应的包括自我管理、团队管理两个二级指标。
初步设置与二级指标对应的,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路径设计的三阶段指标体系,具体见表4。
上述职业能力的关键要素以及指标体系兼顾了工作岗位要求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即职业能力开发不仅关注个体的工作技能,还重视人的全人教育和生涯发展,为个体和其未来的职业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5]。
五、模型的特点。
模型具有通用性。
假设将本职业能力模型中的团队管理能力去掉,其实它也适用于其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同时这个模型也可以作为初级职场人能力评价的指标使用。
模型凸显专业特色。
模型单列团队管理能力,这是工商管理专业中最有排他性的一个要素,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强调该能力。
模型重视内涵。
一般的职业能力模型更多关注职场人的外在表现,希望学生的行为“看”起来更接近行业中的专业人士。
通过架设职业精神要素,试图为高职毕业生加一个精神支柱,让学生在职场有内在信念并能一直坚持下去。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课题《基于贵阳经济圈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主持人:蔡昆)。
参考文献:
[1](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48.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
摘要:培养一线教育工作者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指导方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能能力是由职业情感、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知识三个方面构成。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职业情感受到激发,通过知识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职业知识,通过在小组实训和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拥有完备的职业能力,同时具备可持续专业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即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具备该职业的某种特定技能、技术以及素质。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知识以及经验让儿童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前教育的目的。幼儿教师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就是拥有职业能力,这也是作为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要对本专业认可,并且学生对工作环境有所熟悉,以教学实践作为根本手段。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进行教学技能的培训,还需有培养教学情感,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和熟悉教学场景,还要求书面考试成绩过关及教学实践能力充足。
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是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根本动力,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培育职业情感和增强职业认同感。职业情感的培养会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限制,一是职业本身具有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跟学生自身的个性相互联系的,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跟孩子在一起戏耍,而有些学生就不喜欢孩子,觉得跟他们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是否可以完成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并对日后岗位是否可以主动追求教学进步有着重要联系。二是行业地位。在如今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的前景和行业报酬依旧是决定人们从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大部分人认为幼师只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专业性也没有科学性,因此长期以来幼师的工资报酬是普遍偏低的,这些不良的外部因素也造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该行业认知和选择的阻碍。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情感,就需在学生入学时就安排轻松愉悦的社交活动,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尽早体验到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社交活动时,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院系联合幼儿园小朋友开展活动,通过结对子方式,并且每周都有固定时间,让学生与结对子小朋友在幼儿园或者附近的社区展开各种活动。从最初让学生与小朋友进行自由交谈、讲故事到辅助幼儿园教师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或者户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孩子爱心的激发,从而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可,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另外,根据当前社会趋势变化和国家对当前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的机会,学校可以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举办宣讲会有两个优势,一是通过宣讲会客观地把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地位和实际情况告诉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二通过宣讲会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对本专业有着科学合理的认知。总而言之,职业情感的激发和提高专业认同是作为本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真正做好以上工作,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职业情感。
2.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知识学习。
能力增长就需要知识的学习作为基础。在现代心理学中把知识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知识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时,通过书本知识学习和考试等形式所获取,而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把陈述性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以及实践现场的观摩和亲身实践从而获取。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重点抓住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才可以让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首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在学校课程制定、教师教学、学生读书以及自习等各项环节都要做好,确保学生有着充足的学习时间以及良好的学习场地,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学校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本行业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规律,这是为将来的工作岗位作为形成科学教育观念的基础,并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做好自身的职责。其次,当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造条件。程序性知识是涉及到“怎么办”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是跟“技能”概念的含义基本上相同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适宜安排学生参观各种见习以及观摩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前为日后职业实践做好充分准本。并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观摩,同时参加模拟仿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前体验到真实的学前教育工作。虽然见习活动不是直接进行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见习活动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前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程度提高,并对其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与此同时还能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观察能力、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这是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提前获取一定的教育经验。高职院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需要共同参与学生的见习活动,并且由双方的教师一起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活动,所设计的实训要包括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记录与评价以及幼儿园教学环境观察等各方面内容。在每次学生完成见习活动之后,都需要把对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所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的让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教师也需要把学生完成见习活动后的作业成绩纳入到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才有利于提升学生见习的实际效果。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有着实践性、交互性、动态性以及协作型的教学模式,它是能够融合到学前教育专业各年级的专业学习当中,并且由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模拟仿真教学通常都是采取小组教学方式,不仅有模拟仿真教学还有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通过模拟仿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理论教学广度,减少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培育未来教师所具备的应用技能,让学生可以克服教育活动中所带来的紧张、慌乱的.心理,让学生能够面对教育现场的真实情况,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当中。
如果学前教育专业单单只是通过培养方案所确定下来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那么职业情感的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是明显不够充分的。目前,普通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还只是一种应用性的学科,而当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就必须要具备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也是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实训与顶岗实习。
3.1小组项目式实训。
小组项目式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训中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以便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小组作为项目实训的基本单位,通过专业领域的工作形式或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且予以执行。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要对学生共同知道,让项目小组学生相互协助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幼儿园实地操作的,有着针对性、研究性、规范性、真实性以及灵活性等特性。小组项目式实训是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通常都是三人一组,在分配小组时教师要考虑到每组学生的特长优势互补以及能力强弱的搭配,使得小组学生水平呈现阶梯式分布,这有利于对学生实训起到自然激励和相互帮助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所面对的是有真实职业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任务的,例如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以及家园工作等等一系列训练,涉及到学前教育工作各方面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展开积极和富有创意想法的综合实践和讨论。在项目开始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的计划提交指导教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计划并选择最好的计划,并实施计划。
3.2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可以做到上岗即到位、多岗位迅速适应、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要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模式,尤其是在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学生在幼儿园中当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方式,而是要让学生可以有阶梯式、全程化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并且在训练活动中要坚守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保育员、育婴师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例如儿童美术、语言、舞蹈等等各方面的实训当中。只有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多岗位的实训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人才,并且让学生能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目的、计划、准备去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目标设置下,学生能够形成与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相互适应的职业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学校组织实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知识。这也是需要教师经过不断的学习进修,找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大胆摸索,大胆实践,探索出适合学生培养的教学模式等,尽量培养出符合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等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职业,2017(32).
[2]游晓琳.广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文档为doc格式。
。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比较陈旧.本文对当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1引言。
当今社会,各高校需要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怎样培养同时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流高水平人才.实践能力是一个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专业学生不管毕业后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其实践能力对其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规划都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高校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本文以我院在校和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2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培养形式和途径很多,但除了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竞赛外,其它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这种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讲授、验证、模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我们对本校的在读和已毕业的200名学生以及部分用人单位领导、研究生导师和本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我院电子专业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电子专业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较为淡薄.45%的学生认为自身努力不足,缺乏信心,参加实践的机会比较少;28%的学生认为自我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只有27%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比较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技术落后.课堂教学方法依然以讲授为主,学生机械记忆、被动学习,从而使思维活跃,喜欢新奇实物的90后大学生觉得乏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从而在学习积极性上大打折扣.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今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不愿花费精力去专研,去创新;更有甚者,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老师和父母,获得一纸文凭,所以抄作业、考试作弊,引发了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素质滑坡的讨论.
2.2专业技能的实践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国大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问题.由于目前大学教育偏重课堂知识的教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大学生在学习中只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践锻炼,眼高手低,毕业后不能立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需要几年的继续培养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2.3教师指导大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特别重要.为此,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但是高校教师因为缺乏考核的压力,在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上面不够主动及时,从而对学生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也不够明显.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一般,7.58%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较差.
2.4课堂教学方法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使用各种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不主动配合、教学设施落后、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54.55%的老师不常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中有26.5%认为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帮助较小,希望教师能改进教学模式,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考核模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核模式还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调查显示,31.82%的教师及40.31%的学生认为大学现在的考核模式对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帮助比较小,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少,主要是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只是侧重于理论测试而不重视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多出自书本,考记忆的内容较多,考知识的理解应用较少;考试手段上,平时考核力度很小,成绩评定上以分数定高低.通过调查,反映出目前我院电子专业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无论是学生的自身认识,还是学院的培养方案、老师的指导等都非常不足,若不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必会出现滑坡现象,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能力下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3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专业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观念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大学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模式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电子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其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1夯实基础,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我国在生产模式、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谈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培育出来的花朵,我们加强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所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实践教学,从不断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3.2改革传统实验体系,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锻炼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复习学到的课堂知识,更深一步了解器件、电路的原理,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目前的实验教学受场地和课时的限制往往还是验证性实验占了较大的比重,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示范实验过程,学生模仿,这种方式可以比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但是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有限,尤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的激发不利.为了有效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强化实践的过程和意识,我们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新的尝试.我们以实验教学的层次化为改革思路,分三个阶段开设实验课,初级阶段、综合阶段、创新阶段.具体的做法是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低年级侧重基础知识的验证,我们重新设计实验题目,改验证的方式为自己设计电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三年级开始将各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以项目的方式完成实验,可以小组配合完成;四年级进入创新阶段,开设创新实验,以小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经过四个年级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达到了更高水平.
3.3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实验课课时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而且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实验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显然不够.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我院设置了开放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进行有目的的实践训练.结合我院实施的全程实践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实践内容,学生具体设计实践方案,以小项目的形式完成实践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可以分层次进行:低年级侧重基本电路、基本理论、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等;对于已经对基础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二、三年级大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各类电子器件组装研发的培训.对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能力较强,就可以侧重他们创新能力训练,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获得研发产品的初步经验,培养科研的意识.从实际情况来看,经常到开放实验室训练的学生,其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同学明显突出,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就业、考研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3.4充分利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
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仪器设备和技术更新很快,而高校教育有其特有的规律,无论是理论方面、实践方面还有理念方面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积极开辟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了解社会,感受电子产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非常有效,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我院近年来与多个电子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学生至少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实习基地实习,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学生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各种形式跟低年级学生交流,使他们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在全院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学习风气.
3.5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活动。
参加一些比较权威的学术竞赛活动,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和强化.近年来我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学生培训,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如学校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通过参加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参加学术竞赛通常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自律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
总结。
本论文通过对我院各年级和毕业生等进行的调查,对当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3〕曹一江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4〕樊坤,呼鑫,王璐.参加创业类大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及其效果评估[j].中国林业教育,2015(4).
〔5〕李素云,张红燕.构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2(33).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高校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这样也是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通病,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除教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养,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1.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化。
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之后,专业能力是必要的素质基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和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熟练专业实践,增强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的成果。
2.系统的职业化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指导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指导,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系列的职业化指导,使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提升自身素养,思考专业发展及规划自身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人而异,全面了解职业规范与准则,凸显个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实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与定岗实习。
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校园与企业直接连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设模拟的职场环境,学生熟悉环境和流程之后,学生具备了符合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岗,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和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教育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进行专业的实习、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可以具备某些优势。
总之,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大学生具备职场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于工作岗位,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职业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高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高职院校也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理念,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岗位和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日后的职场环境。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摘要:
当前,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既给我国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关键。本文从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1、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1.1服务地方经济和职业院校自身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世界范围内各大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急需大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市场管理知识的专门人才。加强电子商务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和造就大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直接影响地方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从而间接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更加需要适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自身专业设置。
1.2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许多传统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成为企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障碍。而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的同时,企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如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国在推进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备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
2.1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
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但是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互联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反观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仍然存在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不足之处。对此,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要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围绕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调整,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适应性。
2.2理论教学企业需求脱轨。
随着中职教育大众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从当前职业院校课程的内容看,基础理论部分占有很大的部分,而忽视与电子商务职业实际相联系的部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属于复合学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本就是双轨同步发展的,不仅包含深厚的理论性,更多体现在运用信息系统实践的过程,但许多学校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只要学生了解、掌握理论知识即可,对学生的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和管理需要等实践能力不闻不问。受此观念的影响,教学自然有所偏重,使得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理论教学与学生无法产生共鸣,严重阻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电子商务技术理论与电子商务企业无法很好的对接应用。
2.3学生实践技能丢失。
电子商务技术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具有极高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对其衔接性的实践学习。但就其课程内容而言,往往出现重复颠倒、连贯性差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同时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说,大多都不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能力,理论知识充足但实践技能相对缺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针对性的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实践的学习机会。
3.1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相应的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构建一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行电子商务仿真模拟实训,可以使学生对电子商务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在软件方面,可以购买、录制光盘,或者开发符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特色水平的电子商务仿真模拟教学系统软件,以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和教学的质量。电子商务仿真模拟试验室也是目前各职业院校最为主要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方式。
3.2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
在电子商务的核心专业课程中,都有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部分。任课的老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申请针对性的项目基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业。学校也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鼓励能力强、有好想法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将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进行大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3.3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许多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是马上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说,增强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直接影响其毕业后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社会与毕业生的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实习实验、科研立项、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等教学环节,开展第二课堂,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接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用性。同时探索校企合作,建立具备鲜明电子商务特色的复合型实习基地。来组织老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实习,根据企业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提炼专业必备知识。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直接从实习生里挑选优秀人才,一举两得互惠双赢。
4、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校开设电子商务实践课,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认知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用创新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2]刘喜咏.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电子制作,2015,04期(04).
。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主权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要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安全管理人,院系、教师和学生要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及时排查所用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给学生办理相应的安全保险,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发生意外能妥善及时地得到处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具体的、有效的、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解决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索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才能充分利用基地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培养的目的是输送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而中职生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其就业之路,因此,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课程的实训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在实训教学中培养、提升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具体职业活动时所需具有的能力,它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包含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获取与利用信息、创新和独立制订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语言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等。
2.1利于学生学会从业。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所以要求中职生必须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实际能力,学会从业和做事。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职业能力低,不能胜任从事的工作。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教会他们从业的能力和做事的本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2.2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呈现出新型性、替代性和不稳定性,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稳定的心理素质来应对职业的变化与更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面对现实、完善自我,以及锻炼自己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适应及承担风险的能力。
2.3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当今时代是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时代,不断创新是其鲜明的特征。从业者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乐于学习、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的能力。
众所周知,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型,而实训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实训教学中培养、提升和强化中职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试图通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实训教学中构建实践环节的3个平台来解答这一问题。
由于学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中职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头脑灵活,好奇心强,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实训实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得到充分的技能训练,使他们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是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这2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以及进一步培养机电类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的职业能力、培养参加全区和全国技能大赛的选手而开设的,教学内容融合了光电控制、气动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等技术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巩固,专业技能得到综合的训练及实践运用。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要求学生能识读机械图纸和掌握机械安装工具及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能绘制电气原理图并按图接线,能读懂气路图并连接气路,能根据要求设置变频器参数,按控制要求编制plc程序并调试。而学生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最终需通过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来实现。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是应用技能竞赛设备——亚龙yl一235a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来进行实训教学的。该装置配置了生产实际中典型的皮带输送机、机械手、圆盘和分拣装置,承载了真实的生产性功能。它把机电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现代企业需要的技术都融入装置中,职业性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应按专业能力形成的规律采取“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功能到特殊功能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分3个阶段来组织实训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基础实训阶段:首先带学生到实训室观看实训装置,让学生感性认识实训装置的整体结构和元器件的组成。然后进行单一部件的拆装实训项目,包括圆盘、皮带输送机的安装与调整,机械手、分拣装置的安装与调试等工作实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生产中典型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安装调试方法。接着进行单一部件的plc编程实训,按照任务书中的控制要求,学生利用实训装置配置的plc进行编程,分别实现对圆盘供料、机械手搬运工件、皮带输送机送料、分拣装置分拣工件的单一部件的控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plc编程的方法、技巧和应用技术。
强化实训阶段:这一阶段是把2—3个单一部件进行组合,实现简单的组合控制功能。如:圆盘+机械手,人工落料+皮带输送机+分拣,圆盘+机械手+皮带输送机,机械手+皮带输送机+分拣等。
综合实训阶段:这一阶段则是把整个机电一体化装置所有部件进行组装和调试,并实现对整个设备的多种功能、多种工作方式的控制。
通过上述3个阶段的实训,学生从易到难,逐步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让2~3个学生组成任务小组,在拿到教师发给的任务书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分析工作任务,搜索相关知识和信息,制订好完成任务的计划。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任务完成后,学生对自己完成工作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整个任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任务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方法能力得到培养。
任务小组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析讨论工作任务,并将制订好的工作计划用电子版的形式上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认真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小组长根据指导教师审核后的工作计划,给小组成员布置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小组长负责沟通、协调和指挥小组成员进行工作。任务完成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分析,汇总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总结。这样,每位学生在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语言与书面表达、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能力。
3.2搭建技能比赛平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创新,使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部提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要求。每年3月份,广西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开幕,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广西于6月份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为了迎接广西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选拔出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于每年的1l一12月份,从班级到系部,利用校内自动化实训室举办各层次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项目的'技能比赛。通过宣传动员、培训辅导、初赛决赛、评分点评、表彰奖励等方式,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积极参与技能比赛。学生以2个同学组成团队参赛,由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参赛学生根据该项目的比赛规则,精心设计比赛内容、认真准备和参与比赛,并将学生的比赛成绩作为该课程的实训考核成绩计入期评成绩。通过多层次的比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计划组织、交流沟通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3.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训教学不应局限于校内实训室,应“走出去,请进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这2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海信电器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指导教师,培训学生,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也安排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要求参加工作实践,了解企业机电设备,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在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强化。
3.4实训教学改革成效。
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实训教学中,通过搭建“实训实习、技能比赛、校企合作”3个平台,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培养、提升和强化,让实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这2年,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类学生得到了许多企业的青睐,就业率大幅提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派队参加广西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比赛,获得了1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4结语。
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应通过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地安排实训项目和规划工作任务,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进一步培养、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