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档 >> 高一登高教案(模板18篇)

高一登高教案(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4 08:45:36
高一登高教案(模板18篇)
    小编:纸韵

教案是教师教学准备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文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一登高教案篇一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生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诵读赏析。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高一登高教案篇二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高一登高教案篇三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一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2.写作背景。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一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一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高一登高教案篇四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生:能!

(《二泉映月》逐渐高亢)。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允许我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师:好。

生:朗诵(在乐曲声中)。

师:读得相当棒!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很动情。感染了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对,我们集体来读一遍。

生:集体朗诵。

师:大家读得很好,也超越了平时,主要因为。

生:动了真情。

师:那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因为理解了杜甫,也理解了这首诗的情感。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我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我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炼。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师: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高一登高教案篇五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高一登高教案篇六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2.感性的表现。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 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

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

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2003/10/。

高一登高教案篇七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高一登高教案篇八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高一登高教案篇九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一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有感而作。全诗透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1)学生。这个班是文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感悟潜力强,积累了必须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理念。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基础上孕育理解潜力、鉴赏潜力和审美情感。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用心引导学生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情朗诵,整体感知。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回顾并展示已学过的杜甫诗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课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到达了思想资料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荡不安。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透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诗歌的丰富意蕴。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课件投影】。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务必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鼓励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透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透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潜力。

二、鉴赏品味,体悟感情。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述?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述。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设计意图】透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化解了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课件投影】“三秋图,杜甫心”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1、寄意遥深“三秋图”。

“秋”不仅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情绪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应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来自哪些方面呢?立足于文本,从诗中找出悲之因。

诗人的“悲”情来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5)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资料,透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潜力。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课件投影】杜甫,不仅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诗中能够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潜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

三、迁移拓展,观照人生。

【课件投影】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潜力。

备教手记。

这是我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9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语文课教学《登高》而设计的。本设计立足于《登高》一诗的特点和这个班语文学习兴趣浓厚,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感悟潜力强等实际,遵循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致力于“授人以渔”,透过引导学生用心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并从中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用心参与,思维活跃,沉浸于诗歌所创设的情景,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二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失:痛苦。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三、诗文赏析:

1、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2、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指纷纷飘落的干枯的树叶)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3、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检测: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尾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联艰难对潦倒,形容词相对,苦恨对新停,偏正式动词相对,繁对浊,又是单音节形容词相对,霜鬓对酒杯,偏正式名词相对。可见,尾联也对仗工整。加之颔联、颈联本身要求对仗,所以,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该诗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四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2.写作背景。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2.感性的表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全体读)。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 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板书设计 。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

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

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五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

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六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诗歌吧!

3.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7.“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练习。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

如: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参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二、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五、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dd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七、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周文学。

高一登高教案篇十八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板书:理性的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2.感性的表现。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

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师生共读)。

5.结束赏析。

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译成白话诗。

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

板书设计。

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了解诗的作者。

理解诗的内涵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走进诗人内心。

感性的表现: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

孤独。

颔联沉郁。

高昂。

颈联愁苦。

沉痛。

尾联忧愤。

无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趋势,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在下面将呈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总结示例,以供大家参考。入团申请书此致敬礼入
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和情况,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便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溶解的教
合同起到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的作用,有助于预防纠纷的发生。如何撰写一份合同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内容应该明确、具体。如果合同出现争议或纠纷,建议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解决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图表、数据和实例来支持和说明我们的观点。编写报告时,需要遵守学术诚信原则,注明引用来源。小编希望以下报告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社会变革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需要适应和引领这种变革。在情感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寻找灵
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写总结时,要客观、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避免个人主观色彩过重。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时间管理的APP和工具
总结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情绪或偏见的干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会有很大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依据,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希望大家能够
总结是一种促使我们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和准确性,避免使用太多的俗语和陈词滥调
动员令是为了激励他人积极行动起来并共同达成某个目标而发布的一种书面通知。总结需要注意哪些常见的错误和陷阱?下面是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精选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考虑到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衡量和调整。方案的培训和推广也是重要的,需要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方案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实
一个好的计划可以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这些计划范文可以作为参考
报告的评价和反馈是提高报告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专家评审、团队讨论或客户反馈等方式来获得相关意见和建议。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应该精确、清晰,并且与主要论点相一致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写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商业后勤部门年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产物,它是教学的框架和指南。教案的编写要注意形式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下是一些学生对教案的评价和建议,供大家参考改进教学实践。人
在现代社会中,报告是信息传递和分享的一种重要手段。报告的结论应该明确准确,能够给读者提供明晰的思路和行动方向。下面是一些经典报告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今冬明春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而必要的一步。写一篇完美总结时,我们应该用简练的语言和明确的逻辑,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希望以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多读书多积累。总结要具备可操作性,即通过总结能够得出改进和提升的方向。对于这个问题,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以便更好地理
方案可以提供一种系统化的思考和行动框架。有效的方案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风险的有效控制。请您仔细阅读下面列举的几个方案,它们可能对您的问题有所启示。防溺水个人
演讲稿主要包括开场白、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注意,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和给予他们深刻的印象。演讲稿是
教案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指导自己进行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种工具,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教案的编写不仅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还应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以确
报告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具体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特定的问题或主题。报告应该具有结构合理、段落分明的特点,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
形象、图表和数据的使用可以使报告更加直观和生动,提高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效果。在写报告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以确保读者易于理解。撰写
心得体会是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经历的感悟和领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思与总结,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写心得
良好的总结可以使事半功倍,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工作与学习。持之以恒的训练是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关键要素之一。这里有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大家,欢迎阅读和交流。毕业典礼
总结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感悟。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工作和资源,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为了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我们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制定一些方案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制定方案之前,我们可以组织讨论和头脑风暴,汇集各方意见。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方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方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广阔的想象力。那么我们写读后感时有哪些需要避免的错误和陷阱呢?接下来是一些书评家撰写的读后感,他们对书中内容的解读或许能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使个人和团队更加高效和成熟。在总结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之处。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整理好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确保全面准确。这些总结范文不仅仅是为了参考,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总
制定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要忽视任何细节。制定一个完美的方案需要有远见和创新思维,不拘泥于传统的解决方法,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不同类型的方案可能需要
通过计划,我们可以提前预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一个完美的计划需要考虑到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人力、物力等。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时,我们需要不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写总结要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相信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过去,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总结是一种寻找进步方向的有效工具。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总结要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人
通过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写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连贯性。推荐以下几篇阅读材料,希望能给大家的总结提供一些启发。面试房地产
报告的排版和格式要整齐、规范,以提升报告的可读性和专业性。最后,仔细校对报告的内容和语言,确保没有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总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总结应当客观真实,同时要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使其更具个性和独特性。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总结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
在职场中,报告通常用来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或研究成果。报告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写出自己更好的报告作品。s店人员
一个好的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达成预期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写总结时要简明扼要、言之有物、表达准确、语言流畅。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案例,希
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总结,更是对自己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那么如何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要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仔细回顾和分析,真实客观地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的精选范文中融入了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的应用。六年
演讲稿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的文体形式。可以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以增强演讲稿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希望这些演讲稿范文能够对你的演讲事业有所
制定总结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成长,进而提高自我认知。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合实际体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不要空洞无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归纳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政治总结有哪些要求和标准?如何提高总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例子,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发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
面对日益繁忙的生活,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进步的方向。在总结中,要注重事实的客观、准确和全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变废为宝策
报告是一种对特定话题进行详尽说明和分析的书面陈述材料,它具有系统性和客观性。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如果你正在寻找关于报告写作的示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先前知识和学习能力,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编写教案要注重多元评
编写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教案的编写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达到预期效果。教案是教学的计划和组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出的一份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案范文中展示了不同学段和学科教学的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能够让人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先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回顾。10.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
演讲稿的结尾要给听众一个深刻的印象,留下思考的空间。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演讲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发。这些演讲稿
总结是一个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重要方式。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或案例,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此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学校文明出行倡议书篇一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目标。需要梳理和整理好相关材料和资料,为写总结做好准备。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和灵感。幼儿园开学动员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取得的进步,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最后,要认真审查总结的内容,保证语言准确、流畅,没有错误和遗漏。这些总结范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可
总结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总结更具说服力。请大家根据自
一个良好的计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计划的实施需要坚持和毅力,我们要保持信心并不断向前推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的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不仅个人需要计划,团队、企业等组织也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来推动发展。在制定计划时,可以采用SMART原则,即目标要具体、可测量、可达成、相关和时间限定。以下是小编
论证是通过提出一系列的理由、证据和观点,来证明或支持某一立场或观点。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总结。阅读样文的实用资源。大二第一
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生活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要时限明确,准确地界定总结范围,不必罗列所有细节。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鲜活的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和可行的操作步骤。制定方案需要多方协作和合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商场的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总结的内容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突出重点。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
编写报告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内容清晰易懂。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润色,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炼性。通过阅读一些优秀
时间如白驹过隙,总结是我们在逝去的时光里抓住的瞬间。如何通过观看电影和电视剧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
没有汇总和总结,我们很难衡量我们的成就和进步。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是拓展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关键。接下来为大家呈现一些精选总结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和学习。大一思想
合同的签订可以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避免后续矛盾和纠纷。合同的内容要明确清晰,以避免后期产生争议。对于重要合同,请在签订前进行法律咨询或律师意见。工程劳务承包合
计划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计划的目标和重点,以便在执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投入精力。梳理目标,合理分配时间,
报告的读者需要明确,根据读者的需求来确定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在撰写报告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信息搜索和资料搜集。希望这些范例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报告写作的要求和技巧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成功的因素,也能够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要言之有物,避免泛泛而谈。多积累一些总结的素材和案例,可以为我们的总结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兄弟姐妹间的相互关爱和相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如何通过音乐治疗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例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手抄报的学生篇一 父爱是宽
总结具有挖掘经验和教训、总结规律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写总结时,要注重客观和准确,不要夸大或淡化自己的表现。请看下面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总结有所帮助。学
制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所长、改进不足。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和里程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进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计划范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制定方案需要团队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不能一个人的主观意见。方案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村春
方案的执行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以及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制定方案时要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行业内的优秀方案案例,希望能够
通过对近期的经历进行总结,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写心得体会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感染力,但不能过度修饰和华丽。不同范文的
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现状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写报告前,我们要仔细计划报告的内容和结构,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通过认真阅读这些范文,我们能够积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写读后感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过多的情绪色彩和主观偏见。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以下这些读后感范文,能够对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详细列出所涉及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总结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改进的过程,
在撰写报告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图表、数据和实例来支持和说明我们的观点。报告的语言应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难懂的行话或术语。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
报告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以确保信息的传达清晰和容易理解。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避免出现跳跃或重复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洞察。写读后感需要注意段落的衔接和逻辑推理,确保文章的结构紧凑而清晰。推荐大家阅读以下的读后感范文,或许能够给你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一段文学作品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的一种书面表达。在写读后感时,应注意避免片面主观的情绪宣泄,而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进行阐述。接下来是
读书笔记是对所阅读的书籍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的重要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我们的写作工具,如电脑、笔和纸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晦涩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希
编写教案是教师教学准备和思考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化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读书籍的知识。读书是一种享受,写读后感也应该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是每个学生都要探索的课题。以下是一些有关艺术创作的经验,希望对创作者们能有所启发。执
计划是成功的基石,它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要和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获得支持和协助。以下是一些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规
教案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产物。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实施和学生参与。以下是一些教师编写的精
通过总结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和质量。总结要有条理,可以按照时间、事项、成果等方面进行分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大家
作文是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学习的成果。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
教案是教师为了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材的分析和解读,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教学的发展趋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合同的字词应当精确明确,避免歧义和模糊性,以免引发纠纷。以下是一份合同模板,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应用
报告通常结构清晰,包括引言、背景介绍、方法论、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其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数据收集,确保报告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希望以下报告范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编写一份清晰明了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逻辑和结构安排。总结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提升的方向;消防安全教育的心得篇一
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迎接新的挑战。总结需要用心用脑,不怕费时费力,只要能对自己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很值得的。通过总结,我们可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2.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6.66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