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一
博览区集陶瓷文化游览、陶瓷制作及娱乐休闲为一体,是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百家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西园林绿化单位、景德镇市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景德镇市旅游服务工作先进单位,是闻名中外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首选的王牌景区。
古窑导游词4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__.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内容来源]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__.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二
2号傍晚,踏着暮色,带着婺源的沉思,来到景德镇。
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磁都,一切的景象都沾染着磁气。青花的街灯,沿街沿路大幅的城市磁版画,一家接一家的商铺都做着与瓷器有关的生意,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抬的、搬的、运的、说价的、品玩的、闲聊的、清坐的,空气中能闻到磁的幽香,听到磁的玲珑叮咚声。。。。。
也算历史与文化科班出身,更加之倾心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化,所以便有了一顿超长的晚餐。
吃的什么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一直在和几位朋友聊着景德镇的历史,聊着磁的话题。磁的历史氤氲了文化的烟云,令人如沐清风明月,坐而忘归。
别时,朋友约我第天去看看古窑。
一大早,我们来到古窑。
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手工制瓷工艺与制瓷历史并存,制瓷业始于汉代,历经宋、元,在明、清时期达到最高峰。
这座古窑是明宣化年间的官窑,至今保存完好。
步入古朴的徽派门堂内,青砖小径,细竹横斜,松木参天,茵茵幽凉。
景德镇手工制磁工艺多达七十二道,专业化程度强,分工细致,工序紧扣,早在明《天工开物》中已有记载。
手工制磁工艺最主要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五道,20__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古窑内,所有的传统工艺都得到保存和再现。
跨过第二道门堂,进入古窑作坊。作坊呈长方形四合院状,中间的青砖空地,架了很多正在晾晒的初坏,空地周围一圈排水沟,回绕空地的是主要工序的作坊,顺序相连,显示了古代官窑的合理布局和成熟的工艺流程管理。
瓷坯的制作先由拉坏开始,工匠利用双手在飞旋的车盘上把瓷泥拉制成粗坯。
初坯拉好以后,放在一块狭长的料板,在工位上方的坯架上阴干至半干半湿,便可进行印坯工艺的操作。
印坯,就是对初坯体内外侧及底部定型的操作。
经过印坯的磁坏重新放到料板上,移到作坊中间空地晒坯架上露天干燥。
我发现每个晒坯架的下方都有一个水池,觉得有些不解。朋友告诉我,这是古作坊里的重要晒坯设施。水池和晒架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水是会蒸发的,蒸发量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池内的水分蒸发加快,增加了上方晒坯区域的水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晒坯架上坯体的干燥速度,使坯体干燥不至于过快,这样坯体的收缩就比较均匀,在高温烧成时,可以减少或消除成瓷出现开裂的毛病。
小小细节,竟有如此讲究,令人在了解知识之余,对瓷器更有了一重神秘。
筛好的坯体勾上青花或粉彩,再均匀上釉,就可以窑内烧制了。
朋友热忱地慢慢相陪,不时从旁指点介绍。
在一排排古朴的木架和磁坯之间,随着我们视觉和步履,幼滑温润的磁泥,不断变换了形象,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穿过制坯作坊,眼前又是一片幽静开阔的院落,一排青泥色外墙的古朴建筑安静地立在其间。拾级走上残漏的青石台阶,苔痕黛冷,松林苍翠,古意怏然。朋友说,这就是宣化古窑烧制原址,并且至今还在生产景德镇特有的手工磁。
古窑在构造、砌筑技术及烧成工艺方面具有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全窑不用一块耐火材料,而只用普通的粘土砖,就能使窑体经受住1300℃以上的高温。不仅从力学角度考虑到了窑体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而且从热力学角度上考虑整个窑体的高温烧磁工艺。
古窑以松柴为燃料。前段温度高火力强,用来装烧高级细瓷和高温颜色釉瓷;中段温度略底,用来装烧普通细瓷;后段低温区,用来装烧普通瓷和低温颜色釉瓷。这样就能同时烧制粗精不一的各类瓷器了。
古代烧窑,没有任何机械与测温仪器,一窑的瓷器能否成功,全在把桩师父一人。
顺着朋友的指引,我们看到窑顶上方的一个小圆孔。朋友介绍说,烧窑的时候,这个小孔上用一个小碟子盖住,把桩师傅凭借唾沫在小碟子上的变化和反映来判断窑内火候。
当我们触手抚摸那些温润冰洁的瓷器,不禁叹为观止,千百年来这些精美的瓷器就是这么出炉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三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四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以革命人文景观为主体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融合独特类型的风景名胜区。茨坪是风景区的中心景区,是一块四面青山环绕的山中盆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以下称“陵园”)是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
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
陵园门庭:这是陵园的主大门!人们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烫金大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陵园后山东侧筑有小型公路,以备年老体弱者和残疾人登山观瞻之用。陵园的绿化配制主要是采用柏树、桂花、杜鹃、翠竹为主配以山体自生的松、杉、山樱花等。主大门前栽种的大树是日本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台阶两侧林廊和雕塑园配制的是香柏、黄杨。全园四季绿树常青,素花点缀,显得庄重而肃穆。
纪念堂: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
碑林:首先我们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1998年去世。他的体作为一种汉形己输入电脑,全球通用。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为江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
碑林分两期工程建成。第一期1989年建成。第二期1992年建成。两期碑林都是由黄河碑林、石家庄、苏州碑刻研究室几家碑刻单位支援,并代聘名家高手前来雕刻的,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全廊寓革命传统教育于书法艺术之中,是集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人文景观。她给人们启迪思想,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奋发向上。
雕塑园:井冈山雕塑园(下称雕塑园)座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上将题写。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这19尊雕像分别由全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叶毓山、程允贤、潘鹤、曹春生等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
纪念碑: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碑造型为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王中设计。
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的休息室、会客室和二楼的展厅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
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0xx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儿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碑座上三组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为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教授设计。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0xx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评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纪念碑前还设计建造了一尊“母亲”雕像,寓意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五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六
客朋友们:
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时候和你在井冈山相遇,相知,相识,我感到很高兴!今天这井冈山之旅就由我为大家做向导。我是旅游行的,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那么我就长话短说,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井冈山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中国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0xx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0xx年秋,毛。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家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毛、朱德等一代伟人。30多外革命遗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外,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外。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
井冈山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面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
井冈山市面积6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辖五乡一镇、一个省属综合殖场和一个自然保护区。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间的茨坪盆地里,井冈山山地面积为总面积89%,森林覆盖率高达64%,有"绿色宝库"之称,全境有原始森林四处,面积近七千公顷,植物种类有三千八百多种,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种,木本植物八百多种,中国特有或世界衡有树种有观光木、鹅掌揪、香果树、银杏、黄杉、冷杉、中国台湾松、福建柏、银钟花等上百种。井冈山又是天然动物园,八百四十多种动物栖息在这里,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短尾猴、华南虎、云豹、大灵猫、原麝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种。由于动物资源丰富,1981年井冈山设立了面积达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自公元前220xx年秦代设群县制起,即为九江群庐陵县属地,但茨坪的开发是在公元668年以后,大小五井则是在公元1644年以后才建村立寨,并分属永新县、龙泉县(今逐川县)。直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1920xx年,这里才设独立的行政建制――新遂边陲特别区。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冈山管理局,1984年改为井冈山市。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0xx年秋,毛。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家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1982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抨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
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毛、朱德等一代伟人。30多外革命遗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外,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外。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荣历史。您欲探究中国现代革命史迹、追寻先烈光荣传统,井冈山将给您满意的答复。井冈山不仅革命遗址众多,而且风影非常秀丽,风景名胜区面积达213.5平方公里,分为茨坪、龙潭、黄洋界、五指峰、笔架山、仙口、桐木岭、湘洲八大景区,有景点60余处,景物景观270多个。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奇异的溶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赏杜鹃、夏观去海、秋眺秀色、冬览雪景。是观光浏览、避暑疗养、科学考察、历史研究的好去处。难怪中国当代文豪、着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遗址,浏览龙潭风景区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慨叹。
井冈山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气温24℃,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3℃,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雾日96天。冬温夏凉,暖秋爽,春夏多阵雨,秋冬多去雾。这里盛产各种“山珍”,其中竹笋、香菇、玉兰片、石鸡、石耳最享盛誉。这里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北经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赣州可能福建、广东、西经宁冈可达湖南郴州、长沙等地。
好了,现在车就来到了井冈山山脚下,让我们一起投入它的怀抱吧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七
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庐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庐山的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伊始,政府就开始谋划修筑庐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组成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这年冬天,这条公路正式开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这条长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车。后来,人们称这条公路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盘山而进,有近四百处弯道,所以毛泽东在《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句,其实呀,这条公路的弯道只有399个弯,所以有人说,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点点牛的。这条公路庐山居民常称之为“毛泽东路线”
1970年10月,庐山南部登山公路开工,第二年7月1日通车,人们把这条路称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为上庐山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以后,又有人在庐山修筑数条缆车道与公路。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xx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传为大禹时所作的《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0xx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淘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八
各位游客,
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有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饰。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7、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徒弟,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长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对于李坑的介绍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欣赏,下午两点半准时集中茶法下一个景区。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九
水观音亭位于江西省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汤显祖在此曾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又称"水观音亭"。1920xx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玉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水观音亭白墙黛瓦,花梁朱柱,挑檐翘角,漏窗花墙。院内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湖石点缀、曲径通幽。在喧嚣繁华的闹市中,在湖光水色的怀抱里,杏花楼轻巧恬静。
水观音亭位于南湖湖畔,现南昌市南湖路34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豪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的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在此多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东湖杂诗有:"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小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
亭周围湖水滢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20xx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平方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合设于此,举办文物展览。1986年重新维修,并增辟广场、院门,现南昌画院设于其内。
据《南昌府志》记载:杏花楼始建于唐,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水观音亭
年),宁王朱宸濠在此为其妻娄妃修建"梳妆台"。娄妃,上饶人,明代有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尤以书法精湛。相传她能以秀发蘸墨书写,杏花楼前两块巨石牌上的"屏"、"翰"二字,就出于她的青丝所书。
朱宸濠谋反失败后,万历年间(公元1537~1620xx年),相国张位将此辟为别墅,改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著名戏曲大师汤显祖,以及刘应秋、吴应宾等文人在此与师对弈吟诗,著书立说,成立"杏花楼社",著有《闲云馆集》等,时为文人墨客休憩相聚之所。至清初年间,因祀娄妃,居民在其西侧募建"因是庵"。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称"观音亭",又因择水而居,俗称"水观音亭"。解放前,著名老艺人范庆云、画家傅抱石、徐悲鸿等都曾在此居住或雕刻、作画。
杏花楼是一幢以四堵风火墙相隔的中间二层厅楼,两旁各以单层厢房、白墙黛瓦、花梁朱柱、悬嵌壁画式结构空透廊屋;在外形上,有重叠的阶梯马头墙,挑檐翘角,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配以轻巧多变的石砌漏窗花墙,尽显古雅之风格。湖岛以太湖石为点缀,小径曲折绕楼而行,极具江南风貌的楼阁。 南昌地名办龚敏春:从《南昌市地名志》分析,观音亭最早叫"因是庵",后来作为古人张位的别墅时称"杏花楼",再后叫"观音亭"。对于南昌画院想恢复"杏花楼"命名的想法,不会反对,只要不是凭空杜撰的名称就行。南昌地名办顾问陶端正查看过一张南昌市的古地图,发现娄妃的梳妆台所处位置竟不在南湖,而是在相距数百米的墩子塘。可是,南昌市历史上称之为梳妆台的地方只有一个。因此说,对待历史上的东西,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不要自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它允许多说并存。 水亭观音
《南昌掌故轶事》资料介绍古亭最早因娄妃得名"梳妆台"(又名粉台),后来由张位修建并改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至清代进行了一次募建,当时为祀娄妃(朱宸濠反叛失败,娄妃投江自殉)。民间相传,水观音就是娄妃的化身。由此看出,古亭命名"杏花楼"的历史比"水观音亭"更悠久。水观音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人果传募捐重修因是庵,并改名为"观音亭"。观音亭位于湖中,湖中种有荷花,因此,民间俗称"水观音亭"。然而,重修后的观音亭香火并不旺盛,清初诗人陈允蘅曾写诗形容称"人踪看渐少,鬼语趁流莹。"
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杏花楼与观音亭逐渐倾圮。1920xx年,以张嘉猷、包发鸾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开始筹划重修观音亭,并于1920xx年修葺完成。1920xx年,南昌八一起义时,杏花楼和观音亭成为了起义军攻打驻守贡院(今八一公园)敌军的一个战斗点。
据史料记载,杏花楼先后是陶英小学、省文管会的教学、办公场所。"文革"时期,观音亭被毁。1983年,杏花楼划归南昌画院管理。经过全面整修,南昌书画界创作、交流和展出的重要场所。20xx年底,杏花楼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昌画院办公室主任周静韦介绍,早在20xx年南昌拟推市内公交旅游精品专线时,就向南昌市公交公司提出过建议,希望将此站牌上标注的"水观音亭"更改为"杏花楼"。与此同时,还向市地名办作过反映,可惜最终未能如愿。至今,途径南湖畔的33路和229路公交车的站牌上,仍是"水观音亭"几个字。
"《补城名迹记》中诗云:'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由此可见,杏花楼和观音亭建造年历不一,前者是明代以前,后者为清代以后,方位也分东西以墙相隔,各自立门户。既然后者不复存在了,就应彰显前者历史熠辉。"周静韦坚持地认为。观点二:先有观音亭 对于南昌画院的说法,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处长宗九奇发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宗九奇说,从历史资料推断,"杏花楼"原"因是庵"都是"观音亭"建筑的一部分,唐代始建时就是这样。而且,那时的杏花楼叫闲云馆,是后来被改称为杏花楼的。也就是说,此处叫观音亭的时间比叫杏花楼要早,南昌画院还未搞清这段历史。如今,南昌知道此处叫"水观音亭"比知道叫"杏花楼"的人多得多。基于这两点,水观音亭不必改称为杏花楼,为尊重历史,也不能改。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十
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詹导。欢迎你们到龟峰游玩。希望我的服务能让您多一份欢乐,也希望你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龟峰景区位于弋阳县城南部四,五公里处。我们穿过锁春洞,只要坐几分钟的观光电车就会到达景区。
大家请跟我来。大家看,这就是驼背迎宾龟。驼背迎宾龟在绿树成荫的树林上特别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你瞧,它低着头,驼着背,正在欢迎我们呢!
接下来,朋友们请跟我走,别走丢了。往前看,一位老人站立在丛林之上,身披一件长袍,下巴拖着长长的胡须,威风凛凛的。这就是老人峰了。我们再往左边瞧,老人似乎又变成一位武士,身披盔甲,佩带钢枪,全副武装,像是要参加激烈的战斗。回过头来往右看,武士又象是一位背着沉重竹篓的村姑,慢慢地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最后往后看,村姑变成了一位国宝——大熊猫,它活灵活现的,憨态可掬,可爱极了。看到这里,想必都知道这座山的名称了吧。没错,这就是老人峰的四看奇景。
我们再往前走,现在来到三叠龟山下,遥遥远望,看到三只龟叠在一起。最下面的那只龟叫大力龟,中间的那只叫绿毛龟,最上面的就叫小胖龟了。相传,这三只龟跟着妈妈去游玩,路过东海,龟妈妈就被东海龙王给抓去了。三只小龟就爬到这座高峰上等妈妈,就这样,等呀等呀,等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乌龟们慢慢的就变成的石头龟了。
好了,本次游缆就到这里了,请朋友们自由活动四十分钟,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乱扔垃圾。
2、要注意安全。
3、不要破坏文物。
四十分钟过后,我们在停车场集合。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十一
永新县地处赣西边境,罗霄山脉中段。总面积219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3个乡、2个场,总人口48万。南、西、北三面为低山区,中、东部多丘陵、岗阜和谷地,禾水流贯中部。永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永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20xx年),始置永新县。北宋名相刘沆、元代明儒谭天如等历史名人皆祖籍永新。上世纪50年代授予将军卫的有42位,同一时期担任省委书记或省长的有4位,"两院"院士2位。贺子珍、贺敏学、贺怡三兄妹的革命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为全国第四大将军县。
永新交通便捷,特产丰富。浙赣铁路分文线经永新直达文竹镇,319国道和省道穿境而过,距赣粤高速公路65公里,距井冈山机场75公里。主产水稻、蚕桑、烟草、油茶、杉、竹等,工业主要有电力、电子、化工、服装、皮革、建材、茧丝绸、食品、矿产和木竹加工等。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
永新县是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湾改编"旧址群、中共湘赣省委旧址和红军湘赣军区总指挥部旧址、七溪岭战斗指挥、龙源口桥、毛泽东旧居、宋塔、红枫湖、梅田洞、碧波崖等革命旧址、古迹胜景。
近年来,该县按照"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构想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永新"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良好。20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09亿元,财政总收入达7747万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由1997年的53:27:20调整为39:32:29;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引进了海天药业、鑫阳光制革等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总量同比增长21%,工业总产值达8.2亿元,同比增长8.7%;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扶持壮大了蚕桑、果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总产值达8.98亿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35亿元,年均增长9.5%。
崛起的永新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便捷的程序、更加周到的服务,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大展宏图。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十二
庐山石门涧位于庐山西麓、素称庐山西大门,庐山石门涧因天池山、铁船锋对峙如门,内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庐山石门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石门涧又有“庐山植物一绝”美誉。
景区面积六千余亩、景观百余处。集“雄、险、奇、秀”于一体,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有“匡庐绝胜”、“山水绝胜”之美誉。古誉庐山第一景。
庐山石门涧瀑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中就有记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门之奇,路险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庐山石门涧,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庐山日记》,称赞庐山石门涧瀑布“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传。早在1620xx年前,这里就游踪不绝。东晋隆安4年,名僧慧远在此筑“龙泉精舍”,率儒、释、道18高贤常游于此,传经布道,使之成为净士宗的发源地。其写下的《游石门诗并序》,开了我国山水游记的先河。此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历代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都为之相涉,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与摩崖石刻,文化底蕴深邃丰厚。
石门涧面对峰崖,隔涧箕立,结成危楼险阙。过大磐石,峡谷更加险仄,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在这大断层中,桅杆峰与童子崖从涧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拥,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峦,几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惊耳惊目心魄,纵有鬼斧神功,也难劈此胜景。
最窄处的“小石门”,石门涧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峪谷间,高崖悬流成瀑,深谷积水成湖。潜隐湖底的杂乱怪石与兀立溪涧的巨岩,沿涧巧布,成为“石台”,最大的一块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数十人,石上携有“石门涧”三个大字。
过大磐石,庐山石门涧峡谷更加险仄,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在这大断层中,桅杆峰与童子崖从涧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拥,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峦,几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庐山石门涧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惊耳惊目心魄,纵有鬼斧神功,也难劈此胜景。
庐山石门涧绚丽而神奇的自然风光,吸了历史上无数名人雅士。他们或择胜登临;或结庐隐居;或泼墨挥毫;或寻幽探险。石门涧峰峰岭岭,遍布履痕;沟沟壑壑,回荡歌吟。现有古文化遗址20多处,古诗词200多首。南北朝杰出诗人,谢灵运在涧旁筑“石门精舍”。东晋高僧慧远大法师在此佛法五年筑"龙泉精舍".写出了我国最早的山水游记——《游石门诗并序》。
碗窑古村导游词篇十三
各位团友,你们好!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庐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庐山的概况。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伊始,政府就开始谋划修筑庐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组成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这年冬天,这条公路正式开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这条长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车。后来,人们称这条公路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盘山而进,有近四百处弯道,所以毛泽东在《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句,其实呀,这条公路的弯道只有399个弯,所以有人说,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点点牛的。这条公路庐山居民常称之为“毛泽东路线”
1970年10月,庐山南部登山公路开工,第二年7月1日通车,人们把这条路称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为上庐山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以后,又有人在庐山修筑数条缆车道与公路。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__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传为大禹时所作的《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淘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多座。